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夕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五色短册;日本七夕节;牛郎织女
中图分类号:K8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85-05
源于中国汉代的七夕节,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发表于公元7世纪后期的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关于七夕的诗歌 ① 。中国的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盛于宋代,至清代几近消亡,其文化没有被继续传承下去,至当代则转变为情人节。 ② 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的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民间节日,又由民间节日发展为政府统一规划的节日仪式和民间自发形成的庆祝活动。虽然七夕节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有脱落、遗失和添补现象,而在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将一种习俗解体为多个以及将类似习惯合并为一个的重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七夕节在日本传播、接纳和演变的过程,试析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一、七夕文化在日本的演变
1.日本古代时期的七夕文化
七夕节具体何时传入日本,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其内容如何,至今史无可考,但是从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诗歌圣人柿本人麻吕写于公元680年的“听到天河中有划船的声音,今晚牛郎和织女相会” ③ 诗句来看,至少在公元680年前七夕节就已经传入日本并被接受,这一传说描写了牛郎穿过天河和爱妻织女重逢的场景,与中国传统七夕节的传说相似。再从《注解养老令》的记载来看,大约在奈良时代七夕节被定为节日,开始有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观看相扑、七夕诗歌会、乞巧奠等。 ④ 而在《日本书记》中,也有关于七夕节活动的记载,如公元691年农历七月七日,持统天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庆祝七夕节,在宴会上宴请了当时的贵族,并赏赐了服装。 ⑤
另外,从日本天武天皇到持统天皇的二十余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庆祝“七夕”活动的诗歌。根据这些诗歌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天武天皇已经接受了中国七夕节的礼仪和风俗,而持统天皇又将其进一步发扬。 ⑥
根据《大日本史》的记载,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天,天皇带领大臣在宫中看完相扑后,文人们便开始以七夕为题吟诗赋词,还赠送物品。 ⑦ 《续日本记》中记载:公元734年七月七日圣武天皇观看相扑比赛,并让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做诗,随后进行了赏赐。 ⑧ 奈良时代的宝物收藏地正仓院里保存着圣武天皇遗物――七根针和三色线。这七根针和三色线的由来在中国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⑨ 观星和乞巧活动在唐玄宗时代尤为兴盛,随后传到日本在贵族和皇宫里流行开来。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公事根源》中记载,公元755年孝谦天皇在宫中初次举行“乞巧祭”活动。当时活动主要在清凉殿(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举行。日本人在清凉殿的庭院里铺上草席,上面放上四角桌并摆放水果,同时在一张山茶树叶上放上金针银针各七根,并将五色线合成一股穿过金银针,一整夜都在焚香祷告,祈求织女和牛郎能够相见。 ⑩
公元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驾崩后,自公元826年开始,七夕节当天便不再有观赏相扑的活动,祭祀活动主要为观星和乞巧奠,即在七月七日当晚向织女祈求女红精湛的活动。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七夕文化在8世纪时的日本已经非常兴盛。日本人不仅了解中国七夕节的风俗和习惯,还将七夕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传播。
2.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文化
日本的七夕文化在江户时代有较大的变化,江户时代,由部分贵族和武士家庭参加的七夕节活动逐渐走入民间,寻常百姓也可以参加庆祝。《日次纪事》中记载,七月七日称为七夕,武士、商人以及平民百姓都穿着各种款式的白色和服进行庆祝,吃挂面(挂面代替中国唐代的点心),互赠礼品。七夕节的前一天,市内有出售用来写诗歌的构树叶,以便七夕节当天的“日本诗歌大会”中,市民们可以在构树叶或山茶树叶上写诗歌。 B11 随后,市民们聚集在一起吃挂面,向织女星和牵牛星供奉黄瓜、茄子。 B12
江户时代中期,参加七夕活动的主要对象由成年人变为寺子屋的学生。每逢七夕,寺子屋的老师都要带领学生用五种颜色的彩纸装饰细细的竹子。在《宝永花洛细见图》中记载,七夕节学生拿着装饰有“五色短册”的竹子拜访老师,而老师看到学生带来的竹子,也会为他们准备美味佳肴。七月七日当天,大家将短册、竹子和供品等放入河中,顺水漂走。另外《宝永花洛细见图》中可以看到七夕节寺子屋的学生在构树叶上写字的插图,插图上画有摆在桌子上的贡品,以及用彩纸装饰的竹子。这些彩纸就是被日本人称为“五色短册”的七夕必备用品。而将“五色短册”挂在竹子上的风俗也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其来源于日本神道仪式中的驱邪活动。当然在所有信仰七夕文化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才举行这样的活动。
最初日本人在竹子上挂的不是用纸制作的“短册”,而是五色线,后来变为丝绸,贵族们开始在上面写诗做画。 B13 当七夕节活动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后,一般百姓因丝绸的价格昂贵而开始使用五色彩纸,颜色分别为“绿、红、白、黄、黑”。由于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因此逐渐地在五色中加入紫色代替了黑色,现在日本七夕节用的“五色短册”已没有黑色。原本七夕装饰用的“短册”是和神社的符纸一样的细长形,因此被称为“五色短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开始正式大量使用“五色短册”进行祈福。今天“五色短册”更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用品。现在除了用“五色短册”,日本的年轻人还会用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制品来作装饰。
江户时代后期,七夕节祭祀活动参加的主要对象由寺子屋的学生扩展为一般儿童。每当七夕来临,那些在私塾里学习的孩子都会许愿,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并用早晨的露水研墨,在红薯叶上写诗,祈求能写一手好字。《诸国风俗问状答》中记载,七夕节男孩子将五色线扎在脚上,女孩子将五色线装饰在手上。七月七日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用写有诗歌的“短册”装饰小竹子,并供奉茄子、豆角、西瓜等。然后将其放入河里漂流。 B14
3.日本近代以来的七夕文化
明治时代,日本为巩固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采取神佛分离的政策。政府实施废佛毁释运动,破坏寺院和佛像,烧毁经书经卷,废除了包括七夕节在内的日本五大传统节日。 B15 以东京都为首的大城市的七夕活动均被停止。昔日在东京,老师带领学生写诗歌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在边远的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江户时代的习俗。
昭和初期,日本政府开始试图复兴城市里的七夕活动。最先打破局面的是仙台市。1927年即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第二年,仙台市的街道商店、商会提出重建七夕。到第二年仙台市的商会、商业街一同提出了举行七夕庆典活动的要求,并得到了仙台市政府的支持。盛大的仙台七夕节盛会使整个仙台街道都沉浸在七夕节的热闹氛围当中。这就是现代仙台七夕节的雏形。随着七夕节活动逐年壮大,仙台市在第三年又趁势举行了东北产业博物会。仙台每年七月七日前后就会准备盛大的七夕活动。
受到仙台市成功举办七夕节的影响,神奈川县湘南平冢市也计划举办七夕节活动。1951年,平冢市举办了第一届七夕庆典。现在由平冢市和仙台市主办的七夕节庆典活动并列成为日本七夕节的代表祭祀活动。此外,安城、福生、爱知县一m市、长野县上田市等日本各地也多次举办七夕节庆典活动。传统七夕节活动形成了以商业街为中心的模式,也就是说商家比百姓个人更重视并积极参与七夕节活动。作为商店街的七夕活动,主要是将街道进行华丽的装饰,让游客和顾客产生购物欲。这和百姓个人举行的祭祀活动完全不同。
昭和时期不仅商家举行七夕庆典,日本百姓在家里也有自己庆祝七夕的方式。1941年日本文部省出版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下)中刊登了第一首关于七夕节的歌――《七夕节》 B16 。这首歌描写的是昭和时期日本一般家庭为庆祝七夕,在自家庭院中装饰竹子的情景。日本人在20世纪40年代庆祝七夕节的方式在歌词中得以再现。《七夕节》歌词中也写到绿、红、黄、白、黑五色的“短册”。每年七夕节将要来临时,幼儿园和小学就会学习《七夕节》之歌。这首歌不但有着欢快的节奏和韵律,而且使用儿童容易熟记的歌词来表达日本人迎接七夕节的快乐心情。在日本的初夏时节随处都能听到这首歌。《七夕节》之歌对于七夕节在日本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日本人从小就重视七夕文化,并教会孩子们应该如何去庆祝七夕。
现在日本家庭中举行的七夕活动是由昭和时期的七夕活动流传而来的。在日本家庭中,人们在七夕前一天便买好了竹子用于装饰房屋或庭院,至于那些没有庭院的家庭,会将竹子放在家中或用竹帘代替竹子,并在文具店买好彩纸,以便孩子们写上心愿,然后再将其挂在竹子上。也有母亲为孩子或家人写心愿,例如“祝愿丈夫能够晋升”“祝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无论是各大百货商店,还是人来人往的车站,就连托儿所、幼儿园都会在竹子上挂满五颜六色的“五色短册”,并在这“五色短册”上面写上自己的愿望。日本人除了写愿望,还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为某事而努力等鼓励、勉励自己的话。现在七夕节装饰“短册”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用保护环境的再生纸,色泽鲜艳的日本纸,也有用印有宣传内容的塑料制品。 B17
另外,在日本农村,每当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就会有许多卖竹子的商贩背着竹子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们在七夕的前夜研好墨,以便第二天早上把露水加在墨里在红薯叶上写字。 B18
二、中日现代七夕节的异同
在中国,七夕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但是在日本大多是在公历7月7日举行。公历7月,日本正是梅雨季节,因下雨或阴天,七夕当天看不见一年一度的牛郎与织女相见的情况较多,因此日本在庆祝七夕的活动中更加重视挂“五色短册”而不是敬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同时日本还将中国的对月穿针活动变为在竹子上装饰写有祈愿的“五色短册”的活动,并在中国祭祀用的五种颜色中继承了“红、黄、绿、白”四种颜色,也创造性地将黑色为日本人认为的高贵的紫色,进而也将竹子上装饰的单一的“短册”增加为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同样也是气候的原因,日本民间七夕节对天气的要求和中国也不一样。《日本年中行事辞典》中记载,在中国,七夕当天人们希望天晴,因为这一天只要下雨,牛郎和织女就不能相见。而在日本农村,人们希望这天可以下雨,即使下三滴雨也好,一定要下雨,而且下得越大越好,最好大得能将装饰着彩纸的竹子冲走。这样写在“短册”上的愿望就能更快地实现。前者是基于中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想法,后者是从日本固有信仰而产生的想法。 B19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七夕这天盼望牛郎织女相聚,而日本人则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中国的七夕文化中,主角一直是成年人,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庆祝活动最初在天皇和大臣之间盛行,之后扩展到贵族,直至庶民百姓,在江户时代则开始以儿童为主。现在日本保留下来的民间七夕节活动大多是围绕孩子而举行的有规模的仪式活动,一般在幼儿园和托儿所进行。在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放有竹子,上面装饰得色彩斑斓。在幼儿教育中加入七夕节仪式活动,让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愿,使孩子对未来拥有憧憬和希望。
另一方面是在日趋商业化的节日活动中,商家表现得最为活跃,如同日本的百货商店引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一样。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使这些节日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心甘情愿地为此消费。七夕节也是同样。日本最大的七夕仪式在仙台和湘南,仙台的七夕节盛会重振了整个仙台市的经济。随着日本家庭的淡化,七夕活动在日本经历了由国家性活动到个人活动,又由个人活动扩展为社会、国家、家庭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七夕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原因
1.相同的农耕文化环境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相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同的农作物,相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相似的季节意识和文化背景。这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日本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农耕文化环境,有着类似的礼仪仪式。日本的祭神仪式中就有向神灵敬奉手工纺织品的活动。供奉神灵纺织品是希望秋天能够丰收,并为人们除去身体的污秽。当时只有被挑选出来的女性才有资格担任贡品的纺织工作,而这些女性被日本人称为“织女”。这种活动被称为“TANABATA”和七夕(“TANABATA”)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因此,当中国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并不觉得陌生。相应地,日本人将向神灵供奉纺织物的文化、本土的“织女”和中国七夕文化、织女传说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七夕文化进行传播。另外,受中国七夕传说故事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牵牛星(牛郎星)代表农业生产,织女星代表纺织和缝纫。因此在七夕,日本人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以此希望五谷丰登,女红精湛。
2.日本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日祭祀活动经过千余年吸收、沉淀,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同时也是日本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日本通过吸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来完备宫廷典章礼仪制度,维护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突出朝廷的尊严。由此可知祭祀活动是日本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祭祀活动背后隐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日本人在宴会和节会上主要引进中国的节日形式和祭祀内容,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习惯加以改造。他们结合日本的文化习俗将引进的唐朝祭祀活动转化为奈良、平安时代的祭祀活动。这些“中国式”的祭祀日,加上日本原有的统称为日本的“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时,天皇便在宫中赐群臣们酒宴,以后逐渐变为举行宴会活动。随着历法的传入,日本把祭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活动本身,将节日庆祝仪式作为皇宫的例行活动,在日本民间开展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和百姓生活相连,保留至今。因此七夕文化被日本上流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渗透到普通庶民生活当中。其中也从单纯的女性追求女红精湛扩展到家庭、家族的许愿。
四、七夕文化在日本发生演变的原因
1.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
日本的七夕节活动在昭和时期复兴,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七夕节前,大街小巷的花店里摆放着竹子,文具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的彩纸,百货商店和超市都设立了七夕专柜,专门提供七夕用品。饭店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准备七夕料理和七夕套餐等。酒店里也会推出七夕套房,百货商店、酒店、宾馆等商家会挂出霓虹灯进行装饰。日本人在这种气氛下,不由自主地受到七夕文化感染,走进百货商店消费。特别是泡沫经济后,日本政府也一直为恢复经济努力,利用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促进日本人消费也是其恢复经济的策略之一。像仙台这样以七夕节来振兴旅游业,举行产业博览会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们在七夕这天不仅能够收到礼物,品尝到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外,还可以约同伴逛街游玩。因此日本的孩子们都盼望过七夕节,这也无疑对七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日本的七夕活动不但建立在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儿童教育的需求
现在日本的七夕活动主要以孩子为主,从幼儿园到学校进行的七夕活动是儿童学习的一个环节。在七夕节前后的理科课上,老师还会教授星座的知识。日本人认为七夕是一个含有大量教育要素的节日,有孩子的家庭,每年都不会缺席七夕庆祝活动,参加者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为孩子祝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寿司,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闹。因此七夕节也是日本人维系家庭成员以及外界情感的重要纽带。日本的母亲都有这样的梦想,等孩子稍大一些能和自己一起做七夕寿司,用“五色短册”装饰竹子准备七夕节仪式。每年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帮忙摆放餐具到做寿司,甚至独立准备七夕的活动,是日本家庭主妇的极大幸福,更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七夕节活动也是日本家庭主妇进行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合之一。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又会开始进行七夕节活动,当然在没有孩子之前,他们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上祝愿小家庭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等祝福,妻子会为丈夫准备牛郎织女图案的寿司,在细面条上加上萝卜刻的星星等。
七夕节在中国变为情人,七夕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乞巧活动也消失,代替它的是借用七夕名义而进行的各种促销活动。日本的七夕文化之所以能发扬、发展,政府的支持、干预以及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加入七夕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使每个日本人从小就知道七夕并了解七夕的活动,将传统七夕文化代代相传。日本教育部鼓励创作与七夕节相关的作品,并将歌曲《七夕节》编入小学教材中,同时政府还要求在七夕节前后循环播放《七夕节》之歌,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七夕的氛围中,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七夕文化的传播传承。
注释
①高木圣鹤编:《万叶集》,同朋社,1988年。
②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③内容为作者自译,原文为“天h|音O星与女今夕相霜”,见与谢野宽等编:《日本古典全集・万叶集略解4》第十卷第2029首,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268页。
④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会田范治:《注解养老令》,有信堂,1964年,第1372页。
⑤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宇治谷孟:《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上)》,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6页,《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下)》,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330页。
⑥《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山上亿良等的多首诗歌。
⑦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7月7日丙寅、相浃铯蛴Qたまふ、是の夕、南苑に徒御したまひ、文人に命じて、七夕のをxせしめ、物をnうこと差あり”,见源光笮薅:《译注大日本史》第1卷,建国纪念事业协会,1941年,第16、183页。
⑧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天平6年(734)7月丙寅(7日)条に「天皇Q相铩J窍ν接南苑。命文人x七夕之。n禄有差”,见经济杂志社编:《国史大系・续日本记》第2卷,经济杂志社,1897年,第195页。
⑨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44页。
⑩内容为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见与谢野宽编:《日本古典全集・怀风藻、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经国集、本朝丽藻》,本文简称《怀风藻》,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19页;关根正直修正:《公事根源》(下)学术图书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B11在构树叶上写诗歌来自日本的民间传说:七夕这天在沾着露水的红薯叶上写字能提高书法水平。这个典故源于《新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俊成女写在构树叶上奉献给神佛的诗歌:“たなばたのとわたる舟の|の~にいく秋きつ露の玉づき”。词大意是:七月七日的晚上渡天河的船来到了河口。正是这天,在构树叶子上写诗歌来供奉神佛,为恋爱成功祈福。由此日本贵族之间开始在红薯、构树等植物的叶子上写诗歌许愿。见小林大辅:《新古今和歌集》第320首,角川学芸出版,2007年,第59页。
B12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黑川道裕:《日次纪事》增补,《七月・初七日》,京都严书刊行会,1676年。
B13作者根据插图和说明,归纳、总结、翻译自栗野秀穗编:《宝永花洛细见图》,京都严书刊行会,1934年,第9页。
B14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中山太郎校注:《诸国风俗问状答》,东洋堂,1942年,第102、428、429、629页。
B15日本五大节日称为“五节句”或“五节供”。由一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这五个节日组成。
B16书名为作者翻译,原书为《うたのほん教用下》,此书为194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学校音乐教科书,分1年级用的上册和2年级用的下册。参与编辑的人员有小松耕辅,井上武士等,第81页。
B172012年7月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做调查。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一、工作方面:
1、协助部门同事认真审核各部门报销的费用原始单证.
计划财务部门是公司的监管及服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为公司员工服务及合理地利用公司资金,我积极、认真地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在审核报销单证时,坚持坚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对手续不全,费用项目不明确的单证,退回经办人重新填制.
2、协助部门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
为了保护公司资金的安全使用,听从主管领导的安排,协助同事为公司员工办理工资卡,使员工工资及时发放.
3、对江苏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及海南项目公司所购实物资产清盘,并建成电子文档保存.
为了杜绝公司实物资产虚增的可能性,对每笔费用报销所涉及到的实物资产项目进行严格细致审核,对盘点到的所有实物资产及报销凭证所列资产进行一一核对.为了避免项目公司调拨过来的实物资产不遗失,进行了二次盘点,如有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4、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安排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细致、周全完成.
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拾遗补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原因,积累经验,从而完善和提升公司的管理机制,能认真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帮助同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学习生活方面:
论文摘要:英格兰对教师的基本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有专业标准,对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同样有明确要求。PGCE项目作为英格兰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培训的内容、方式、评价及奖学金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格兰教师教育实施的概况。
一、英格兰的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有意做教师的人培养成合格的教师,涉及到两个问题:教师资格的标准和合格教师的培养。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是对初级教师的客观、统一的衡量尺度和判别准则。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明确要求,可以使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在有章可循的条件下,清楚如何去操作,有效地提供使受训者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初级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培训。在此笔者主要通过于2002年9月I日实施的英国教师培机构eacher Training Agency,简称TTA)制定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与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Qualifying to Teach—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andRequirements for Initial Teacher ining)(以下简称《标准与要求》)对英格兰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的选拔与培养等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一)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标准与要求》的第一部分为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I)专业价值与实践;2)知识与理解;3)教学。
1.“专业价值与实践”包括8条标准,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责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态度、对自我发展的态度与责任以及对教师应遵循的法规等方面的标准。这条标准同时作为教师的专业法规。
2.“知识与理解”的g条标准包括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价值、目的、用途的理解,对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理解,对中小学各阶段典型课程及教学安排的了解,对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掌握,对特殊教育需要中教师责任的理解,掌握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策略,以及必须通过教师资格数理知识、读写能力和ICT的技能测验等。
3.“教学”标准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1)计划、期望和目标;2)监测与评;3)教学和班级管理。“计划、期望和目标”负责教学与学习目标的制定,选择、准备和有效组织教学资源,计划学生校外的学习机会等。“监测与评价”阐述了监测与评价学生学习的策略、目标、依据以及评价报告等方面的标准。“教学与班级管理”则针对学习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与学时间的组织与管理、使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行为的期望与管理、承担教学的任务要求、与其他教师合作以及应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等。
综观英格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基于专业的态度与价值观、所教学科和教育学的知识与理解、一般意义下的教学提出的。有些要求在不同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如: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对学生成、学校集体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态度;对学科知识与价值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的教育需要;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管理和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等。这体现出标准对这些内容的重视。
(二)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
对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作为《标准与要求》的第二部分,分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对被培训者的要求,其余三部分为对培训者的要求。
对培训者的要求共15项,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1)“培与评价”,包括设计培动”的内容、结构和实施,依据教师资格标准规范准确地对受培训人员进行评价,考虑个人的培训需求,使所有受培训者至少能胜任两个连续阶段(英格兰的基础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达到相应的学业水平—~作者)的教学,保证受培训者在中小学校(包括学院)接受培训的时间,保证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在被推荐获得初级教师资格之前已被评价达到了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等。管理与合作”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受培训人员的选择与评价,明确合作者的角色、责任与资源的分配,确保有效工作的合作关系和培训的协调一致及连贯性。质量保证”要求培训者提供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发展被培训者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理解和技能,确保评价的信度与准确性,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动”质量。
上述诸项要求反映了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提供确保受训者达到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要求,主要关注合理、周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关注培训机构与学校有效合作以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资源,关注对受培训者达到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评价,关注培训的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英格兰新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一)成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
《标准与要求》在第二部分明确了作为新教师参加培训应具备的条件。欲成为教师的人士,项要求是其成为教师培训受训者的必要条件,如培训结束时应能达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具备做教师的人格和智力素质,英语、数学和科学的学科水平达到了要求的等级,身心健康,无犯罪历史,能有效阅读和用标准英语进行语言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必须经过面试等。每一扁项要求都十分具体,例如,所有参加初级教师培训的学员,英语和数学必须已经达到GCSE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in Secondary Education)的C级水平。
(二)新教师的培养途径
在英格兰,主要有四种途径的培训可以获得初级教师的资格,如大学后的教师资格培训、大学文凭与教师资格同时取得的教育、针对已经在学校工作的人员和已有教学经历的人员的培。对于达到做教师必要条件的人员来说,无论是否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或有无其他职业的工作经验,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培训。学员经过培训达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后,可获得初任教师的资格,凭此资格在教师工作岗位上成功工作一年以后,可得到永久性的教师资格证。
英格兰这种明确、具体的对新教师的要求和较为严格的面试选拔,以及上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对培训者和培训机构的要求,一方面使得教师培训的目标明确,教师资格的评价有标准可依,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例如,在20042005学年一个大学后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的43名学员中,只有约1/3的学员刚刚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习或本科毕业后没有其他工作经验;52%的学员的大学专业是数学;近30%的学员有过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学员中有的做了多年的工程师,有的是公司领导、企业管理者,有的是大学其他学科的讲师或助理研究员,但他们此前基本都没有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经历。可以说,英格兰培养教师的政策和体制更有利于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士加人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PGCE项目及其实施
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是已获得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且欲成为教师者参加的教师培训项目,为期1年,包括小学和中学(含学院)两个层次,涉及所有学科。PGCE课程主要关注教学技能的发展,受训者在接受培训之前应已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与理解。笔者观察了曼彻斯特大学PGCE 20042005学年中学数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课程与部分受训者的教学实践,因而对该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实施有了一些直接、客观的了解。以下所谈PGCE主要以“曼彻斯特大学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项目”为依据,其他学科及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会有相应的调整。
(一)PGCE的内容与实施
PGCE的实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在大学的培训课程;另一部分是在中学或学院的见习和实习。培训时间为3个学期,即秋季、春季和夏季,38周总计187天,其中在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时间分别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2%和28% o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策略、学习心理学、教学策略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学生学习评价、课堂教学管理和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等。课程内容大都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与学展开。
(二)PGCE的管理与评价
学员一人学就有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员学习和教学的情况,建立学习档案,对其学习、教学实习和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员在中学或学院教学实习期间,也会有指导教师。学员普遍认为,无论是大学还是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ROAD (Record of Achievement and Develop-ment )是PGCE学员的个人成长记录和学业成绩评价。ROAD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RoAD的目的、内容、如何操作和要求的介绍;2)学员的个人简介;3)专业发展活动记录;4)实习学校情况记录;5)个人发展计划;6)学员达到TTA所制定的合格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成就与目标;7)课堂观察记录;8)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会谈记录;9)学员每学期实习校方所给予的评价(包括最后一学期的等级评价);10)大学指导教师与中学指导教师的协商、计划表等。每一项内容均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操作便易。每人一个文档夹,丰富、详细地记录学员一年的成长历程。 (三)PGCE的奖学金
英国本国和欧盟国家的公民若为PGCE学员,其培训经费一般由地方教育机构或其国家支付,且学员可获得一笔免税培训奖学金。2004年这笔奖学金为6 000英镑。考虑到有些学科的师资紧缺问题,这些学科教师培训的奖学金逐年增加。如,数学与科学的奖学金2005年9月增至7 000年9月包括数学、科学、英语等7个学科在内的培训奖学金达到9 000英镑PGCE作为英格兰培训新教师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其免税奖学金制度以及教师就业后的工资制度都对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士加人教师队伍、调节教师队伍的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制定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应该有一个相对全面、明确、具体的专业标准。“全面”即指作为一名教师各方面所须具备的条件;“明确”和“具体”指无论教师培养机构还是被培养者,都知道如何努力去做才可以使受教育者或个体自身达到要求。这样对即将进人教师行列的人员是否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就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评价尺度。
(二)明确对培训者的要求
对培者的明确要求是以明确的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为前提的。要求的提出使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明确培训目标,清楚如何规划并实施培训,知晓自己的责任。培训的质量应以受培训者是否真正达到了初任教师资格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对培训机构和培-iy!者的明确要求有益于促进我国现有教师培训体制的改革,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并促使其不断改进培训的质量与效率。
(三)重视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教师使其能够对教育本身、对所教学科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学实习或实践是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质所决定的。在英格兰,像PGCE这样的培训项目,欲成为中学教师者在一年的培训中,至少要有24周在中学接受培训,欲成为小学教师者至少要有18周在小学接受培训。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新教师培训也有相应的要求。如对4年本科的学习计划,学生至少要有32周在中小学接受培训。相对而言,目前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对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重视不够。
关注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质,以实践为取向对教师进行从业教育,则中小学自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沃土。成千上万有经验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培养新教师的任务,成为实际的教师教育者。甚至中小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与教师的交往互动中,也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的意义、体会教师职业的真谛,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教师教育者”的角色。
(四)重视院校合作对教师培养的作用
院校合作在本文是指大学与中小学在培养教师方面进行的合作。近些年来,院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精诚合作,不失为一种解决教师教育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师范大学,对教育原理及教师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和一定的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素养。虽然出于研究与工作的需要,师范大学从事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十分关心,但毕竟他们没有生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甚至大多数根本就没有中小学教学的经历,因而,他们很难真切地领会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生活。虽然师范大学的教师具有理论功底和学术敏感,但由于缺少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体验,他们很难准确把握并深刻剖析中小学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于是,他们只能从理论和他人经验方面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对问题进行一般性分析,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一般性条件给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法。然而,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产生许多现象或结果的条件可以重复不变地发生。教育实践活动不可能在活动内容、人员状况、环境都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发生,不确定性、复杂性、惟一性是教育实践的特性。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可以改善大学教师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激活他们的实践思维,创生鲜活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可以搬走的遗迹经过千年洗礼依然矗立在原来的地方,人们在教堂或者神庙之间穿行,姿态各异地生活着。好像那些传说与神话也并未消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中一层一层地存在着,历史也变得鲜活起来。
去墨西哥旅行如果不能粗浅地读一些当地历史,你很快就会被卷进旋涡中――在这里你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时代消亡和产生的故事,其间夹杂着不可超越的辉煌荣耀和被征服的疼痛屈辱,它们就散落在各种令人瞠目的世界遗产之间(截至2013年6月27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墨西哥共计拥有32项世界遗产,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6位,美洲第一)。
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金字塔不是尤卡坦半岛上著名的奇琴伊察,而是位于墨西哥城近郊的Teotihuacan(迪奥狄华肯)。这个公元前2世纪建造的宗教城邦国家,曾经极度兴盛,却在8世纪前后神秘消亡。太阳金字塔是一座高65米,底边边长225米的巨大神庙。据说一年有两次机会太阳会正好位于金字塔正上方,阳光笼罩整个神庙,犹如神话中的场景。即使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奇景,眼前空旷场地上突然出现的巨型建筑已足以让我心存敬畏。而在烈日下怀着这样的心情,往陡峭的台阶上攀爬,直至顶部,坐在顶部的台阶上,听着耳畔呼呼的风声,俯瞰刚刚走过的“黄泉之路”,那宁静却震撼的感觉让我永远难忘。
在繁华城市的中心,从地铁里钻出来到达中心广场(Zocalo),我看到阿兹台克人的广场遗石、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教堂和广场上正在用艾熏为过客治病的印第安人,这些极具个性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形成了时空错乱的排列组合。走到大神庙的旁边,我忽然觉得,在这现代都市的中心地底下,还存在着这样的历史遗迹是件很诡异的事情,好像那些神灵也并未消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中一层一层地存在着。然而神灵并不能拯救阿兹特克人,在曾经供奉太阳神的原处,天主教的教堂替代了一个时代,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中还掺入了墨西哥的文化特色。
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琥珀之城)在国外旅行者中非常热门,但路途却比较辛苦。即使从中部的瓦哈卡出发,也要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是座山城,这里是最能感受本色墨西哥文化的地区之一。当我刚进入圣胡安查姆拉小镇的时候,就遇到一群穿着白色传统服装的男人迎面走来。恍惚地看着他们从身边经过,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真实的生活时,有一种错乱的感觉,时光似乎突然倒退回了玛雅时代。
如今当地本土的宗教早就被天主教所影响,两者的混血在佐齐尔系原住民的教堂中显得尤为特别。走进教堂内,建筑上并无华丽的装饰和雕像绘画,也没有一排排的座位。地上铺满了松叶,每个教徒面前的地上也摆满了各色的蜡烛,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心愿。温暖的烛光映照着虔诚教徒们的脸庞,游客的到来并不足以让他们分心,他们旁若无人地祈祷着,在口中念念有词,我甚至还看到有人拿着活鸡在教堂祭祀――这一切都是当地生活最原初的样子。只是可惜,除了表演性质的场合,原住民并不喜欢外来者拍照,他们相信照片会带走人的灵魂。身边的摄影师一方面出于尊重并不打算拿出相机,另一方面却不停地扯自己的背带,悄悄说,“眼里张张是大片啊”。
关于墨西哥旅行
天气
最佳的天气是12月中旬至翌年的3月份,不过我在七八月份雨季中到当地也只遇到一天阴雨。即使下雨也只是阵雨。
航空
从上海有直达墨西哥城的飞机,也可选择从美国转机前往。
推荐的城市
Mexico city、Guanajuato、Oaxaca、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Palenque、奇琴伊察、坎昆等。
美食
是到墨西哥必吃的食物。就是用玉米饼包裹上牛肉、鸡肉或蔬菜等配料,再搭配沙拉酱、鳄梨酱、碎番茄粒或辣椒等蘸料一起食用。除了可以去Taco快餐店吃,也可以尝试下路边摊,因为那是最平民化的食物。
住宿
个人非常喜欢住B&B,即“早餐+床”这一类的旅馆。一方面可以在价格相对便宜的基础上找到小巧、舒适 、位置绝佳的住所,另一方面,相比较大酒店来说,主人都通常会亲自接待,因此很容易打听到一些有趣的景点,更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