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了的夏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和我的几个伙伴决定去捉知了,我们先在自己的家里做捉知了的网子。这可要花费很多的功夫。我们搞了半天才弄完。终于可以去捉知了了,心里暗自高兴。想着:晚上有知了吃咯。这知了可是乡村里独一无二的美味了。我暗自想着。到了村里最老的一棵槐树下,听见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
知了,学名“蚱蝉”,几乎遍布大自然。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黄叶纷飞的秋天,知了就一直不知疲倦地用它那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曲又一曲轻快的蝉歌,为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意,堪称“夏天的歌手”了。
知了的歌调十分简单,两个字“知了、知了……”,大概意思的“今天天气好热”吧。知了,以它的奔放的歌喉、激情的腔调,还有不知疲惫的精神,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知了,这个乡村歌唱家,它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任何时代的歌星。几千年来,凡在乡下生活过的人,应该都听过知了的歌了,而任何歌星都是昙花一显罢了。
关键词:加料箱光电传感器汽缸刮料板
中图分类号: O47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天车对位下料是确保天车精准、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而针对于天车对位下料而言,其常常由于加料系统的频繁故障而导致天车对位下料无法正常工作,这对于天车本身的正常工作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改进天车对位下料装置的重要方法则是对氧化铝散料箱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维修费用,同时还能够通过有效改进而进一步改善天车的作业环境,这对于推进天车正常、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天车概述
桥式起重机是桥架在高架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桥架型起重机,又称天车。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起重小车沿铺设在桥架上的轨道横向运行,构成一矩形的工作范围,就可以充分利用桥架下面的空间吊运物料,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
桥式起重机广泛地应用在室内外仓库、厂房、码头和露天贮料场等处。桥式起重机可分为普通桥式起重机、简易粱桥式起重机和冶金专用桥式起重机三种。
天车作为重要的吊运物料的机械设备,其机构设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每一个装置的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天车的运行问题出现,因此,强化对于天车每一处的结构设置的监察和管控是确保天车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二、天车的产品结构特点
由桥架、小车、大车运行机构、电气设备四部分组成。 本产品适用于车站、港口、工矿企业等部门的车间,货厂及仓库等场所,在固定间内对各种物料进行起重、运输及装卸工作。该天车动作操纵全部在司机内完成。
天车大车运行机构传动方式,主要分为集中驱动和分别驱动。集中驱动又分为快速(高速)和慢速(低速)两种。高速集中驱动的大车运行机构,由电动机通过制动轮直接与联轴器、传动轴联接,减速器在主梁走台的两端。这种运行机构的传动轴转速较高,传递转矩小,而传动轴和轴系零件尺寸也较小、传动机构的重量轻。这种传动方式的特点是传动轴转速低,比较安全,但传动轴转矩大,因而一些零件的尺寸较大,使整个机构较重。
分别驱动是在天车上装两套相同但又互不联系的驱动装置。其特点是省去了传动。而使运行机构自重减轻,由于分组性好,使安装和维护保养部很方便。
小车的传动方式有两种.即减速器位于小车主动轮中间或减速器位于小车主动轮一侧。减速器位于小车主动轮中间的小车传动方式。使小车减速器输出轴及两侧传动轴所承受的扭矩比较均匀。减速器位于小车主动轮一侧的传动方式,安装和维修比较方便,但起车时小车车体有左右扭摆现象。
三、天车下料装置
天车下料装置,它由气缸,阀箱,加料气缸,波纹管,下料压盘,收尘口,下料腔,加料口组成,气缸设在阀箱的上部,阀箱的一侧为加料气缸,另一侧为加料口;在阀箱的下部为下料腔,其背面有收尘口;下料压盘处于下料腔的下面,在下料腔的两侧有波纹管,波纹管的底部与下料腔连通,其上部连通收尘口。本实用新型具有粉尘收集彻底,对环境无污染,原料可重新利用等优点。下料中产生的粉尘经过波纹管、收尘口被收尘到布袋除尘器内,对物料粉尘进行充分收尘,同时节约了大量的氧化铝粉原料。
四、天车加料过程式控制制
1、天车加料工艺流程图(图1所示)
2、天车加料工作原理
(1)天车对位作业顺序:
当天车加料作业时,天车工启动驾驶室内天车对位下料控制系统,光电传感器、刮料装置开始工作,确保下料器下料的前提准备工作;天车矫正对位下料停止位(光电开关检测控制),使天车的加料箱和下料器装置对位,同时闭锁天车,防止天车移动或行走刮坏下料器。
(2)下料器作业顺序:
光电传感器正常接收信号及天车定位停车后,下料器汽缸下降开始投料。当加料箱料满,光电开关动作后,下料器停止下料,汽缸复位,停止光电传感器和刮料装置工作,解除天车闭锁状态。
(3)刮料装置作业顺序:
天车工启动驾驶室内天车对位下料控制系统后,该装置汽缸开始启动。汽
缸的伸缩度依据料箱的长度调整,汽缸动作频率为1次/5 s。当光电感应器接收不到光源信号时,延时5 s(5 s内,氧化铝散料不会冒出漏斗箱外)光电开关动作,下料器停止下料,该装置停止工作。
五、刮料器装置和传感器功能简述
刮料器装置和传感器功能见图2、图3。
1、槽钢滑道:
用于悬挂联体固定架,固定架横梁两端的轴承放置在槽钢槽内,便于刮料装置行走。
2、玻璃除尘胶皮:
在刮料装置来回行走中,清除玻璃上的氧化铝覆料,保持光电传感器光源信号的接收能见度,以及光源的透光强度。
3、刮料板:
用于推平料箱内的积料平整,保持光电传感器的光线接收信号连续性,提高料箱内氧化铝料的储存量。
4、光电传感器和光源选择:
光电传感器:选用适合于粉尘浓度高场所的红外线光电传感器。传感器和灯泡均镶嵌在玻璃罩内,避免粉尘覆盖,影响信号传送和接收效果。
六、刮料装置安装方式
1、滑道槽钢安装在下料箱上部料口两端;推动联体固定架的汽缸平行固定在加料箱顶部。
2、联体固定架的顶部安装加料漏斗箱,漏斗箱离下料器装置(初始位)距离约1m。
3、在天车加料作业当中,下料器的下料口底裙放入在加料箱漏斗箱内,避免冒料。
4、根据(图2)刮料装置和(图3)天车加料箱的分解图所示,绘制出天车加料作业整体外观示意图(图4)。
七、天车加料过程式控制制系统
图5为天车加料系统流程图
1、控制系统流程图。
2、天车对位控制梯形图和天车定位示意图。
(1)天车对位和天车闭锁控制原理图。
图6中的符号注明: x1大车行走电机空开常开节点;Y1电机接触器常开节点;Q1下料器汽缸下降节点;G1、G2、G3光电开关常开节点; Y2天车闭锁条件。
(2)光电开关定位天车停车点(见图7)
在天车横梁上安装光电传感器,在下料器下方墙体上安装光源。中间光源对应下料器中心线,且光源之间间隔对应光电传感器之间间隔。
结语:综上所述,天车作为重要的吊运物料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但由于小小的冒料事故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天车的正常运转。因此要解决由于冒料现象而导致的天车运转问题,就要从下料箱着手,运用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下料箱进行结构改进,以更好的确保天车对位下料的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加强天车作业过程中上、下工作人员的准确配合,以更好的确保天车正常运转,提供天车工作效率,全面保障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傅立思,孙耀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
出版社,2002.
[2] 彭利标,徐耀生,王芯编.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1999.
[3] 郑瑜平.可编程序控制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 龚克崇,盖仁柏.设备安装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
社,1999.
[关键词]下切牙先天缺失;正畸;Bolton指数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291-02
Treatment for malocclusions with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
YUAN Dai-run1,QIAN Hong2,YAN Ying-jian3
(1.People's Hospital of Qingchuan,Qingchuan 628100,Sichuan,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School of Stomat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3.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Shijiazhuang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alocclusions with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 Methods22 patients who had malocclusions with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 were selected.The position and number of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classification of malocclusion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were studied.ResultsIn 10 patients with one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5 had tooth extraction, 3 had interproximal enamel stripping and 2 had combined orthodontic and prosthetic treatment.In 12 patients with two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8 had tooth extraction and 4 had combined orthodontic and prosthetic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acquired normal occlusion and the Bolton index was coordinat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dentitions. Conclusion In malocclusions with 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patient's age,facial type,protrusion of incisors,midline,absent incisor position and number, and manifestation of malocclusions,in order to acquire good occlusion and esthetics.
Key words:congenital missing lower incisors;orthodontics;Bolton index
下颌先天缺失一颗或两颗切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导致咬合关系絮乱,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异常,上下中线不齐,下牙列散在间隙,上下牙列Bolton指数不调等,对患者的美观和功能均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2009年来我院就诊的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2~34岁,平均21岁。病例纳入标准:无恒牙拔牙史;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一颗或两颗下切牙牙胚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表现:下颌缺失一颗或两颗切牙,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上下中线不齐,两侧磨牙为中性或远中关系。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根据患者的年龄、面型、牙弓突度、切牙缺失部位、数目、中线及错牙合畸形等情况,制定不同的矫治计划。在Bolton指数的指导下,上牙弓分别采用减数或减径矫治;下牙弓分别采用减数、减径或集中间隙后进行修复。
2结果
10例单颗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中,有5例采用减数矫治,2例采用减径矫治,3例采用正畸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12例两颗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中,有8例采用减数矫治,4例采用正畸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所有病例总疗程为12~28个月,平均22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上下牙列Bolton指数协调,咬合关系达到正常,侧貌外形得到改善。
3典型病例
某男,24岁,上前牙前突,双侧下中切牙先天缺失,双侧磨牙为中性关系。覆盖6mm,覆牙合II°,上中线偏左2mm,下中线居中。头影测量值:1-NA 12mm,1-NA 40°,1-NB 6mm,1-NB 23°,1-1 115°,Bolton指数:前牙比61.2%。正畸治疗: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采用种植体支抗,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上前牙,下颌尖牙磨改为侧切牙形态。总疗程为19个月。治疗后双侧磨牙保持中性关系,上颌尖牙位于下颌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尖牙之间,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下中线对齐。侧貌外形改善明显。Bolton指数:前牙比77.6%(如图1~2)。
4讨论
先天缺牙是引起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及颜面美观。先天缺牙的病因较为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下前牙先天缺失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因一般认为有遗传因素、先天发育异常、内分泌紊乱等[1]。Newman[2]报道在其矫治的1 000例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中,约有2%的患者存在下切牙先天缺失。此类患者上下牙列Bolton指数异常,而Bolton指数异常会导致咬合关系异常,如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下前牙间隙等。段银钟等[3]利用Bolton公式计算出前牙先天缺失时上下牙弓的差值,能够在Bolton指数指导下采取措施,调整牙位,使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一颗下切牙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①上牙弓中重度拥挤或前突,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根据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下颌拔除一个切牙,下颌两侧尖牙磨改外形代替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代替尖牙;或下颌在非缺牙侧拔除第一双尖牙,缺牙侧尖牙磨改外形代替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代替尖牙。治疗后双侧磨牙达到中性关系。②双侧磨牙远中关系,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配合上前牙减径。治疗后双侧磨牙达到完全远中关系,尖牙中性关系。③上牙弓轻度拥挤或前突,侧貌为直面型,下颌缺牙间隙不足,关闭下牙列间隙,配合上前牙减径,治疗后双侧磨牙达到中性关系。④上下牙列基本正常,近移缺牙侧后牙,使该侧达到完全近中关系,另一侧磨牙保持中性关系。⑤下颌轻度后缩,上下牙列基本正常,下颌有足够的缺牙间隙,可以适当唇展下前牙,开辟下颌缺牙间隙,然后进行修复或种植以恢复下牙列的完整性。
两颗下切牙先天缺失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①上前牙中重度拥挤或前突,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尖牙磨改外形代替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代替尖牙。治疗后双侧磨牙达到中性关系。②成人患者上颌正常,下颌后缩,则扩大下牙弓,根据下颌前部骨量开辟出两个下切牙间隙,或开辟出一个下切牙间隙并配合上前牙减径,矫治结束后进行修复或种植。③生长发育期患者上颌正常,下颌后缩,采用功能性矫治器促进下颌发育,以建立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尖牙磨改外形代替侧切牙,第一双尖牙代替尖牙。治疗后双侧磨牙达到完全近中关系。
5结论
对于下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面型、牙弓突度、下切牙缺失部位、数目、中线及错牙合 畸形等情况,在Bolton指数的指导下,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以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美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冯海兰.多个恒牙先天缺失的缺牙特点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7-9.
[2]Newman GV.Congenitally missing mandibular incisors: treatment procedures [J].Am J Orthod,1967,53: 482-491.
中国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眼科,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例数60例,均给予下斜肌减弱手术,同时,按垂直斜度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给予下斜肌截腱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治疗,统计手术效果。 结果 入选病例垂直斜视度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治愈51例,好转4例,5例轻度欠矫)其中,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斜度矫正度数3~10°不等,平均(6.32±1.24)°;30例代偿头位患者中,术后25例症状消失或改善;25例患者歪头试验为阳性患者中,术后20例歪头试验转为阴性;此外,术后2例患者有立体视觉,5例患者有融合功能,13例患者有同时视。结论 下斜肌截下斜肌截腱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均能有效治疗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值得各级医院应用。
[
关键词 ] 下斜肌减弱术;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074-02
[作者简介] 李晓峰(1978.4-),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眼科斜视、弱视。
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视功能及外貌,常常导致斜颈、弱视、面部发育不对称、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良,下斜肌减弱术是治疗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的常用方法,该治疗方法术式简单,操作方便,效果可靠,颇受临床医师及患者青睐。该研究为2009年6月—2014年6月60例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应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例数60例,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30例,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处于3~30岁范围内,平均(9.8±1.8)岁;其中,合并弱势患者13例,合并水平斜视患者17例;上斜肌麻痹28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2例;对照组患者30例,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处于4~32岁范围内,平均(10.9±1.9)岁;其中,合并弱势患者12例,合并水平斜视患者18例;上斜肌麻痹27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3例。60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1.2 一般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全部患者均在该院斜视专科门诊系统检查,同视机(苏州产)Bagolini线状镜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了解双眼视觉功能和立体视觉功能,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度数。以Parks三步法诊断为先天性垂直肌麻痹,检查单眼运动、双眼运动、代偿头位;为合并水平性斜视或裸眼<1.0的患者行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检查注视33 cm目标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检查注视目标6 m和33 cm水平斜视度,并应用三棱镜校正,做好记录;应用同视机检查双眼注视9方位的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
1.2.2 术方式选择 垂直斜视在5~15°的患者,行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20例);垂直斜度在16~20°的患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20例)。
1.2.3 临床治疗 若患者合并弱视,先为患者进行弱视治疗。为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同期行水平斜视矫正术。①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于颞下象限距角膜缘8 mm处做切口,充分暴露直下斜肌,借助两个斜视钩反向拉直下斜肌,确定无残留肌后,上止血钳,将钳间肌肉剪除,烧灼断端,去除止血钳,缝合切口。②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在下斜肌止端做肌肉套环缝线后切断,于下斜肌鼻侧断端做肌肉套环缝线,于下直肌止端颞侧旁向前 1 mm浅层巩膜处缝合。
1.3 后期随访
对入选病例进行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21±1.26)个月。全部病例于该院门诊复查,分别行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检查。
1.4 疗效评价
治愈:垂直斜度0~2°;好转:垂直斜度3~5°;轻度欠矫:垂直斜度6~10°;欠矫:垂直斜度>11°。统计入选病例垂直斜度矫正情况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
1.5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1.0处统计学软件理各项资料,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
2 结果
2.1 垂直斜视度治疗效果统计
入选病例垂直斜视度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治愈51例,好转4例,5例轻度欠矫)。30例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患者,治愈24例,好转2例,轻度欠矫2例,欠矫0例;30例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患者,治愈22例,好转3例,轻度欠矫5例,欠矫0例。比较两组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平均矫正垂直斜度统计
入选病例垂直斜度矫正度数3~10°不等,平均(6.32±1.24)°,其中30例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4.32±1.21)°;30例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度为(8.54±1.23)°,(t=13.396,P=0.000)。
2.3 伴随症状变化
①30例代偿头位患者中,有25例症状消失或改善;②25例患者歪头试验为阳性患者中,手术后20例歪头试验转为阴性;③双眼单视功能变化:2例有立体视觉,5例有融合功能,13例有同时视。
3 讨论
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为麻痹性斜视的常见类型,以垂直肌麻痹为主,垂直斜视常伴有一眼弱视、双眼单视功能损害、代偿头位等问题,以上问题可导致上睑下垂、面部发育不对称,影响青少年的视功能发育及身心健康。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患者视觉质量,改善预后。
有学者[1]为163例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行下斜肌减弱术,结果显示,治愈142例,好转12例,无效6例,过矫3例,且患者伴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下斜肌减弱术可恢复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改善患者外观,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垂直斜视度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治愈51例,好转4例,5例轻度欠矫)。30例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患者,治愈24例,好转2例,轻度欠矫2例,欠矫0例;30例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患者,治愈22例,好转3例,轻度欠矫5例,欠矫0例,组间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斜度矫正度数平均(6.32±1.24)°,近似于张红葵等研究文献[2]。另外,该研究代偿头位30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者25例,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转为阴性者20例;术后,2例有立体视觉、5例有融合功能、13例有同时视,表明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中具较高的应用价值。
先天性垂直肌麻痹患者多伴有下斜肌亢进和上斜肌迟动,下斜肌截腱术是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手术,有研究数据显示,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矫正垂直肌斜视的平均量为11.5。有学者认为[3],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操作简便,效果持久。该研究认为,下斜肌肌腱部分截除术操作简单、对下方注视野改变小,治疗效果相对稳定可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青睐。
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具有下转作用,同时能减弱外旋外转作用,该术可通过改变其起止点的相对位置缩短肌肉作用力矩,继而发挥更强的减弱作用,下斜肌手术对垂直斜度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可变性,行该手术时,一定要截除6~10 mm的下斜肌,这样才能使转位缝合肌肉有一定张力,继而加强下转作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下过方面,多认为与多重因素相关:首先,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术后矫正直接受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影响;其次,术中情况判断、操作、术者临床经验等的差异,也影响手术效果。
水平斜视是严重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患者常伴有水平斜视。下斜肌截腱术可导致眼球内转2.43°,有学者认为[4],下斜肌减弱改变了上方注视时眼的水平位置,也有学认为,下斜肌手术不影响水平斜视。该次研究纳入病例较少,未对下斜肌手术对水平斜视的影响纳入统计、分析,但从理论上看,下斜肌手术会加重术眼内斜倾向,会对水平斜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代偿头位可造成长期眼性斜,导致面肌发育不对称,早期行斜视矫正手术,可清除代偿头位,弥补外观缺憾,该研究结果显示,30例伴代偿头位患者中,术后代偿头位改善或消失率为83.3%(25/30),提示下斜肌减弱术可改善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患者的伴随症状。
综上所述,下斜肌减弱术适应症广,矫正量大,手术效果良好,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
参考文献]
[1] 张红葵.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1):155-156.
[2] 刘洪涛,曾小平,王卫红,等.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12):3142-3143.
[3] 张小红.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中国现代医生,2013(2):137-138.
[4] 张夏薇,李丛林.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3):160-162.
[5] 闵晓珊,刘双珍,吴小影,等.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13(1):26-29.
[6] 强俊,魏灿,叶晗,等.两种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16(3):106-108.
[7] 马琳,黄蔚茹,翟爱琴,等.三种下斜肌减弱术对垂直斜视的矫正效果[J].眼科研究,2001,19(2):169.
[8] 卓旭英,修彩梅,姜鹏飞,等.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12(3):126,130.
【关键词】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 慢性脑供血不足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96-02
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指由于脑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头重、头晕等自觉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但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诊断均未发现有提示血管性或其他脑器质性病变的改变,而且也不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范畴的一种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介于正常和脑卒中之间的一种中间亚健康状态――脑卒中前状态。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
近年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上用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CCCI也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显示出较单用西药更大的优越性。我院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案,通过对比西医基础治疗组及西医基础治疗加经典方药治疗后,症状积分,血压、血脂、TCD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显示中医经典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作用机理研究以及最佳组方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中药经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观察病例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萝岗区中医医院(原广州开发区红十字会医院)的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共400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法,将我院及合作医院2009年01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人和门诊符合西医CCCI诊断及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型的“眩晕”、“头痛”等的患者,按照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基础用药+中药组方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药物+安慰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
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2.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指数(n)=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痊愈:眩晕主证消失,其它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n0.10。
显效:眩晕主症明显改善,即改善在两级以上(由++++或++―)疗效。
指数n0.30。
有效:眩晕主症改善在一级以上,疗效指数n0.70。
无效:眩晕主症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n0.70。
2.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消失: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达二级。
有效:症状改善达一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整理、核对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4 治疗结果
4.1 病例资料
入选的40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例数比为1: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无脱落、剔除病例。见表1:
表1 入选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注:两组基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4.2 研究结果
4.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观测的变化,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观测指标例数比较
注:(-)表示检测结果正常。
两组基本情况经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及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其安全性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均具有可比性。
4.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观测指标的变化,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主要症状观测指标例数比较
注:(+)表示症状存在。x2检验,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比较,°P
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相比,主要症状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均具有可比性。且两组在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的眩晕、头重、头痛、失眠、耳鸣、心悸、呕吐均有显著性差异(P
4.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征观测指标的变化,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主要检测指标例数比较
注:(+)表示检测结果异常。TCD:经颅多普勒,颈A彩超:颈动脉彩超x2检验,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比较,°P
表4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相比,主要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相比,两组的血压和血脂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脂有显著性差异(P0.05)。
4.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舌脉的变化,见表5: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舌脉指标例数比较
注:x2检验,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比较,°P
表5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相比,中医舌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的苔厚、苔腻、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滑和脉涩均有显著性差异(P
4.2.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的变化,见表6
表6 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注:经Ridit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
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5 讨论
眩晕、头重、头痛等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眩晕为主。在中医医学文献中没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应命名,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有关眩晕和头痛与痰湿、瘀阻关系的论述多散见于历代医籍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格致余论・养老论》谓:“人生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头昏目眩,腿弱耳聋,健忘眩晕”。明・高濂 《遵生八笺》曰:“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至于视听聪明不及,手足举动肢体不随,心志沉昏,头目眩晕,气血妄行,则宿疾时发”。历代医家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痰湿是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职的产物,痰湿内阻,浊阳上逆,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变化,故有“久病多痰”“怪病多痰”之说。这些均说明眩晕和头痛等病,与痰湿、瘀阻等关系密切。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各有侧重。如贝润浦[1] 认为本病主要病理是以肾亏衰老,脑髓空虚为本,以脂瘀阻滞,脑络不畅为标。于次锋[2]认为本病本在血虚,标为血瘀。邹云翔等[3]认为病乃肾水内乏,风阳鸱张所致。汪良如等[4]认为衰老、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位主要在肾,涉及心、肝、脾诸脏。俞大祥[5]则认为本病病机是上气不足,浊阴当空。石永昌[6]认为中年失于调摄房劳太甚,施泄无度,或过食肥厚甘腻之品,或用脑过度劳倦伤神,或年老肾亏,精髓渐空,导致水亏木旺,风阳上扰,形成本病。范玉新等[7]认为,本病多有面赤烘热、烦躁失眠、口干舌燥、便干溲黄及舌红脉数等表现,属中医学“热证”范畴,病机为火热与血瘀。采用补肾平肝活血[8] 、补肾清肝活血[9] 、补气升阳、益肝解郁[10] 、通脉活血平肝[11]、补气合化瘀法[12]祛风除湿散寒[13]、清热泻火、通腑化瘀[7]等方法治疗本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表现的头重、头胀、眩晕、失眠多梦、耳鸣、心悸等症状,病程较长,符合“湿邪致病广泛”,“粘滞难去”之特点,而头痛、头胀等症状,符合瘀血证之“痛则不通”的特点。其病因病机多倾向于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年老体虚致使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减退,进而痰湿内阻,瘀血阻滞,肝阳偏亢,阴阳失调。故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调和阴阳为法则,在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时,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而《医学心悟》中经典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的最常用代表方。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以甘草调药和中,兼以姜枣调和脾胃。我们在此基础上,加用赤芍、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之物,以达到化痰祛瘀通络,平肝熄风止眩之效。
本课题初步验证了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性。通过表3、表4,我们发现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减轻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头痛、头重等临床常见症状,且使血压和血脂异常等情况有所改善,尤以血脂改善明显。
在中医诊治思想中,舌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苔厚、苔腻、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滑和脉涩是痰瘀阻滞证的常见临床特征。表5提示西医基础治疗或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均能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但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疗效更理想。
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可加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延长随访时间,观察经典方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预后的影响。另外,关于其作用机理、靶部位、最佳组方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贝润浦.脑动脉硬化证治[J].浙江中医杂志,1986,31(3):107.
[2]于次锋.通窍清脑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90.
[3]邹云翔,谢海洲,李晓露.补益肾精法的临床运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37(12):29.
[4]汪良如,陈喜裕.脑动脉硬化的中医证治述要[J].中医杂志,1982,38(2):58.
[5]俞大祥.以补中益气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体会[J].江苏医药,1977,3(9):18.
[6]石永昌.首乌延寿汤治疗57例脑动脉硬化[J].浙江中医杂志,1987,32(4):150.
[7]范玉新,韩咏竹,任明山,等.护脑素胶囊治24例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607~608.
[8]韩树芬、王志红、高长玉,补肾平肝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9):49-50.
[9]定、关 勃、肖峰、徐向荣,杞菊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6O例[J].现代中医药现代中医药,2008,28(3) :19-20.
[10]彭玉生 王向涛,自拟聪慧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5O例[J]. 四川中医,2007, 25(6):55-56.
[11]刘玉霞,血管头痛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25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5,26(3)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