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第1篇

意识;参与者;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70―01

一、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村”的意识

1.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学生这些因素,不能搞“零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2. 无视文本、过分发挥,也不是好课。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课本,但是创造性也是有限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文本内容,甚至于曲解文本内容,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是眉飞色舞,而学生则是一头雾水,甚至不知道学了什么,这样的课,也不是好课。

二、教师应当是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但更是首席参与者

1. 学生处于教师被动、控制状态之下进行的学习,这样的课不能算是好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成功感应当是通过学生的成功感来折射出来的,或者是解决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与他人进行的收获体验的交流,总之,学生只要是感觉到自己学到了东西,就是一种成功。

2. 盲目无序、随意讲述的课要摒弃,要提倡有特色、有创新、有突破的课。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但更是首席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处理好“用教材教”与“脱离文本”的矛盾。在教学中,学生会因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而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这样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到的,教师要做好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要多样化,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因为切入点的不同而不同。

(2)处理好“气氛活跃”与学生“守秩序”的矛盾。在教学中,学生个性得到表现,创造性得到解放,课堂氛围可谓是异常活跃,但是这必须是以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而且学生还得遵守教学的秩序,因此,不能为了课堂活跃而无视课堂秩序,也不能因为要课堂秩序而限制学生的思维。

(3)处理好自主探究与课时任务的矛盾。在教学中并非课课都得“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根据学习内容正确对待,应当讲的内容要大胆去讲,应当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就要认真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不足,并与学生一起去学习。

三、要有问题意识,主张以问题来带动教学

有结果无过程的学习、有学习无思考的学习、重视讲授而轻视创新的课堂,都不是好课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通过问题来带动教学,并不是说要让学生回答多少个问题,而是让问题走进文本,在“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发现与创新”。同时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太过肤浅、琐碎,教师要追求问题意识,要提高问题的价值,尤其是进行探究式问题设计的时候,不能防止“应景式问题”。

四、在教学中要有追求效率意识

1.精当的目标,精选的内容,精心的设计。

(1)精当的目标就是要具备几个功能――定向功能,强化激励功能,适应功能,评价功能;符合几项要求――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

(2)精选的内容。如何精选内容呢?抓住主要内容: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的内容,这在“长课文短教”、“深课文浅教”、“多篇课文组合教”的策略运用中,尤其重要。挖掘独特内容:挖掘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效果的内容。不放过深奥之处。充分发挥讲授法的积极作用,对于较重要而又难懂之处,教师要做精细讲解。讲解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3)精心的设计。比如,精心选择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另拟题目法,添加题目法,加修饰成分);从概括入手;从复述入手;从关键句入手等。

2.民主的气氛,生活的气息,创新的气魄。

(1)民主的气氛。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敞开心扉,倾听接纳,坦诚相待。学生要人人参与,表现个性,展示创造性。师生之间最终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2)生活的气息。所谓生活的气息,就是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就是陶行知的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勇于竞争、敢于负责、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第2篇

教育督导评估中的综合督导评估,是对学校的条件与环境、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普及程度及社会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督导评估。它的主旨是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新课改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所学校对新课改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是对学校进行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督导评估组来说,检查学校教学情况,就是要深入课堂,亲自听课,所以说听课是督导评估的重要手段,督导评估中应重视听课环节。

在督导评估中听课的原则是:对一所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课都应听到,听课中不能分主科、副科,尤其是体、音、美三科更应有懂专业的同志去听,以使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听课中,可将课分为三类:一类为优质课,即老师应用新理念新教法,讲练结合,导学导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学,学习效果好。老师备课充分,教法灵活,顾及全体学生,适时出示(演示)教具课件,且课后测评效果好。二类为良好课,即老师采用传统教法,“双基”讲述清楚,突破重点难点,基本做到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三类为差课,即教师一本书,一支笔(粉笔),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教法单一,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前面对何为一节好课我们作了简单的界定,在督导评估实践中,我们督导评估组人员应较深刻较全面的掌握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教学大纲,不同的课程标准下,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国家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做为督导评估人员首先应对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有所了解。本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课改的改革而推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我们称之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为“三位一体”,是个整体不可单一实现,就是说相对于一个学科,一节课而言,通过一个学科的学习或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努力追求或实现上述整体目标,而不应片面理解为达到单一目标即可。新课改提出的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过程而言,不能截然分开,必须综合应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可概括为“导学导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是为学而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思”做“向导”。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做为督导评估人员应熟悉对一节课的新旧两种评价标准,便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旧的评价方法是以评价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对学生“学”的评价,如常用评价语为:熟悉教材、教态自然、板书工整,条理清楚,突破重难点等,它只以教师讲的怎样来评价一节课,很少去关注学生如何学?学会没有?会学没有?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如何?这种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评价方法。按照新课改理念,评价一节课的基本原则是“以学论教”。就一节课而言不是看教师讲的怎样,而是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的怎样,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是否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兴趣,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看在教师的“导学导思”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达到“学会”之目的,同时还要掌握“过程与方法”,达到“会学”,最后要达到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评价方法就是以“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为原则的新的评价方式。具体的讲一节好课应该是: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导学导思、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学、主动学,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基本方法有:提问、分组讨论、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实验、表演),这些方法应视不同科目,不同课型而灵活应用或综合应用。

督导评估中的听课方式也很重要,听课一般三人为宜,督评组成员二人,校方一人,校方最好是学科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参加。听课中应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时在记好讲课的基本情况、基本环节时,应着重记好教师讲课中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一些改革和创新;记好某些学生在回答问题与解题时的一些有见解的说法、做法;记好教师在讲课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听课后评估组成员应和校方听课人员交换意见,肯定得失,统一意见。最后应找该讲课教师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好课;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07-05

成就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成就好课,不是偶尔地上一节公开课,也不是点缀式地有几节“拿手课”,而是改善我们整个的课堂生活。研究如何成就好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何为好课”。本文试从阐述“好课观”开始,主张通过一致性地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以成就好课。

一、我的好课观: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来评价一节课

关于何为好课,层出不穷的各种“标准”令人目不暇接。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些标准的价值,但又非常怀疑上课的老师们能否“记住”这些标准――哪怕仅仅是“记住”!所以,本文在论述“何为好课”的时候,想寻找另外一种思路:用一种简单的描述来说明好课之本质。笔者的所谓“好课观”,包括三层涵义:第一,是学生在学习的课;第二,是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第三,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

1.“学生在学习”

这样的要求是针对学生“疑似学习”而提出来的。学生坐在课堂里,人在课堂,可是,他们是否真的在进行学习,这是需要我们格外警觉的。笔者在2006年时就组织过相关的课堂观察,观察者分工负责对全班学生的观察,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上的学习投入状态。在一节看似一直在推进教学的课上,学生游离于学习的情况,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而执教的老师常常并不知道。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非常值得警惕。因此,我们把“学生在学习”作为好课的第一条标准。

2.“学生向着目标学习”

也有很多时候,学生的确在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向着目标学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可以包括目标之外的学习,但这是学生的自学行为,而不是课堂学习行为。课堂上的学习,不能离开目标而进行。

3.“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

这是课堂最终的状态描述。课堂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因此,必须是大部分学生达成目标;当然,这还不够,一节好课,还应该能够促进“一部分学生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达成目标”与“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都很重要,前者解决是的“温饱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的问题。“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须得到重视的,但“温饱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笔者的“好课观”,我们可以思考“怎样评课”。我们再也不必把评课的重点瞄准教师的教――我们丝毫不怀疑教师教的重要性,但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如何评价一节课”,我们的评价对象是“课”。就像我们评价一件产品的好坏,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标准去评价,而不是丢开产品本身的标准去评价创作这件产品的人。当然,研究是谁上课、他怎样上课的、他为什么能够上好课或者为什么上不出好课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如果笔者的好课观是成立的,那么我们评课的目光就必须从“看教师”转向“看学生”上来,因为“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1]。具体来说,就是要看学生的学习信息,看学生的学习信息是否能够证明“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大部分人达成目标,一部分人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催生这些学习信息呢?这就涉及本文的题旨:“如何成就好课”。如何成就好课,如何催生我们所要的学习信息,涉及三个内在一致的重要概念: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

二、学习目标:成就好课的核心问题

目标是什么?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没有确定要去何处之前,就在那里绞尽脑汁地思考“我们怎样去”,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做这样的事情:在学习目标还没有明确之前,我们就开始研究“怎样教”,就在研究“设计怎样的小组讨论”,“设计怎样的情境”,“设计哪些好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重要的,但只有置于学习目标的框架中与学习目标进行一致性思考,才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对于“学习目标”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启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2]。成就好课,我们必须研究目标,必须首先研究目标。从国家的教育目的到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到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到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属于“目标”的范畴,都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本文关于“目标”的讨论限于“一节课”,这个“预期”的“期”是一节课。

1.目标的科学性

目标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定位的科学性,即定位在“一节课的目标”,我们习惯于把“爱国主义感情”、“朗读能力”等作为学习目标,其实,这不是“一节课的目标”,而是更长学习时间的目标。第二,是指表述的科学性,即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生,表述的主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再也不要用“让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这样的词组来作为学习目标的打头了;行为动词要清晰、可评、可测,要用“写出”、“说出”、“指明”、“绘制”、“解决”等,而不要用“领悟”、“感悟”来表述;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而不是最高要求。①

2.目标的课程性

一节课的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目标在这节课上的体现。一节课的目标,必须体现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如老师把《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目标之一设计为“学生通过朗读学习,知道小动物不同过冬方式及其原因”,把“朗读”作为过程,把“知道小动物不同过冬方式及其原因”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语文老师就做了科学老师的活儿了。“一节课的目标”与“这门课的课程标准”的关系,类于“父子”关系,儿子总是要承续父亲的血脉,一节语文课的目标,要让人看得出是“长得像语文课程”。

3.目标的有限性

一节课所能够达成的目标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一般可以设定在三项左右。目标设计不能求全,不要害怕别人指责你漏了这个漏了那个,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限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有限目标才能创造无限精彩。我们很多的课堂就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就这里也“点到了”,那里也“讲过了”,看似什么都教了什么都学了,实质是处处留情蜻蜓点水,这样的课不可能是好课。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4.目标的具体性

一节课的目标,是具体化了的目标,而不是“普适性”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这节课也可用,换节课也可以用,那么,它很可能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而是“一门课程的目标”,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所以目标的表述,不要说“普通话”。比如说“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就是一个普适性的表述,没有落实到本课的具体要求,可以具体化为:“通过文中轻声词、问句的处理,能读出小燕子关切的语气,能读出小青蛙、小蜜蜂回应中让人放心的语气。”

5.目标的适切性

目标的适切性,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可能性,可以通过“前测”或“样本调查”来进行,不能通过想当然“他们应该已经学过了”来替代学情研究,如果这样,肯定会误判;研究教材,就要研究学习目标如何凭借教材得以实现,切不可被教材所囿。目标必须与学生适切,并不是定得越高就代表教师水平越高;目标必须与教材适切,用目标去解读教材,而不是无休无止地对教材进行过度开发。

三、评价任务:成就好课的关键技术②

评价任务强调学习任务对学习目标的“指向”。学习目标,描述是的“预期学习做到怎样”;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举例说明,有老师设计数学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其中一项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能说清算法算理,做到四个说清:(1)说清计算的顺序;(2)说清商的位置;(3)说清余数的处理;(4)说清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是:“计算一道习题,抽样指名说算法算理。”在这项任务中,指向学习目标,都是可评价的,那些指向学习目标的、可评价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按理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本身就该是一种目标行为,因此,课堂学习任务,本身就应该是内含学习目标的、可评价的,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学习任务的这种特性,为了强调之,我们称合乎这种特性的学习任务为“评价任务”,包括传统的作业题、问答题、纸笔测试等,也包括“表现性评价”。

1.评价任务的指向性

评价任务是指向目标的,怎样确保这种指向,怎样确保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我们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逆向设计”。传统的课堂设计是遵循这样的线路进行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当然,这样的表述已经是一种假设,事实上我们甚至跳过学习目标,直接去设计所谓的教学活动,即还没有知道“去哪里”,竟然直接思考“怎样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习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达成目标”,即“教学活动”,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学会了吗?”。所以,这样的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是“评、教分离”、“评、学分离”、“先教后评”、“先学后评”的课堂。而“逆向设计”的线路则是这样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在这个线路中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学习目标”,第二个问题是“用怎样的学习任务来证明/促进/帮助目标的达成”,第三个问题是“怎样落实评价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里的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这里的课堂是“边教边评”、“边学边评”的,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第二种策略,是“对应思考”,即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对应,这种对应不一定是“一一对应”,但只要有目标,必定有评价任务与之对应,有目标而没有评价,无法保证目标是否已经达成。

2.评价任务的明晰度

一个明晰的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做?我要做到怎样?明晰这三个问题非常重要,明晰的任务可以起到“导学”的功能。关于如何使评价任务更明晰,我们提供如下建议:第一,语言明白。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极其重要,究竟要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做、做到怎样才算是好的,要讲得明明白白,要采用儿童能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明白。必须强调的是:不仅仅是教师明晰,更要让学生明晰。第二,教师示范。必要的时候,教师作示范。比如怎样的朗读算是“读出关切之情”,教师应示范读一遍。第三,提供样例。比如美术课《猜猜我是谁》中,关于怎样算是今天的好作业,分头部外形、发型特征、服饰发饰、整体构图四方面打星评定,但具体怎样算一星、二星、三星,仅靠语言描述不清,教师利用样例来说明,就非常有效。第四,给予辅助。老师们上课喜欢把教材的内容搬到PPT上,笔者是反对的,但建议将重要的学习任务用PPT的方式进行呈现,因为有些评价任务,仅仅是讲解一遍还不够,PPT呈现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第五,提供支架。比如作业纸、分析表等等。第六,强调参与和介入。比如评分规则的制订、解释与运用,要强调学生的参与、介入。

3.评价任务的“空间感”

这里的“空间感”,是指评价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有利于符合好课要求的学习信息的产生,而不是用评价任务把学生“搞死”。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评价任务本身要设计得好,一个是这些评价任务要使用得好,评价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空间感。这里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本文第四部分讨论“教学活动”时再展开。怎样的评价任务是有空间感的?首先要简约。任务本身是简约的,而不是极其复杂的,更不是零碎而繁多的,零碎而繁多的任务给人“逼仄感”。第二求丰富。任务可能催生的“学习信息”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封闭的。第三有趣味。任务尽可能是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有老师在二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中,第一次用了很多小任务来组织教学,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且学不好。第二次上这一课的时候,只用了一张长方形纸作载体,学生先用这张纸探索长方形周长,再裁出一个正方形探索正方形周长,再利用裁下的长方形及这个裁下长方形的对折图形进行相关图形周长的计算。这样,“一张纸,一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并且有趣,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四、教学活动:成就好课的现场功夫

“目标”,回答的是“去哪里”的问题(目的地);“评价”,回答的是“我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的问题(GPS全程导航);“教学”,则回答“怎样去”的问题(交通工具)。这三个问题需要一致性思考,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是最后的汇聚处:所谓好课,总是要上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确保教学活动与目标、评价的一致呢?

1.教学活动嵌入评价任务

从“评价与教学”相整合的理念来看,教学活动就是安排“评价任务”。怎样安排评价任务,何时落实,怎样实施,就构成了教学活动。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作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明确评价任务―执行评价任务―交流学习情况”(这是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的描述)。如下图所示:

“明确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这里的“明确”非常重要,如果事先不明确,到“执行评价任务”时就一团糟,老师就得全班叫停,重新再来。“执行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评价要求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因为用内嵌目标的“评价任务”来导学,所以学习不会盲目,不会变成撒手不管的“放学”,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让学”责任,千万不能做“扰学”、“替学”的事,强调要完整地执行评价任务,以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交流学习情况”,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评价、补充等,是对“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与提升。

整体地看,“明确评价任务―执行评价任务―交流学习情况”,是一个学习链/评价链,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由若干这样的学习链/评价链构成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个学习链/评价链需要灵活运用,比如“评价任务的呈现时机”,就非常重要。在《猜猜我是谁》的教学中,在“明确评价任务”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介入评分规则的制订。运用样例分析让学生明晰了评分规则,但是却没有要求学生根据评分规则来进行绘画与互评,一直到学生绘画结束之后,才要求根据评分规则来评分,这里“评价任务的呈现时机”就不是最佳。如果能够前置到学生习作之前,就会更好地起到“评价引领学习”的作用,会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及“大部分学生达标一部分学生精彩”。

2.教学活动优化评价信息

从“课堂是创造学习信息的地方”[3]的理念来看,所谓教学活动,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任务、获取(收集)评价信息、利用(处理)评价信息以促进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使得评价信息得以优化。③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可以整体地将“展开评价任务―获取(收集)评价信息―利用(处理)评价信息”(从教师角度来描述)视作一个“教学链/评价链”(如下图)。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由若干这样的教学链/评价链构成的,从而使评价信息足以证明:“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及“大部分学生达标一部分学生精彩”。

信息处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好的评价任务,处理得不好,仍不能催生有效的学习信息。比如,好端端的一个具有“空间感”的评价任务,一个需要学生整体思考的任务,经常会被教师“拆分”、“零卖”,把原本的“大任务”、“大问题”进行“肢解”、“零散化”,使本来能促进系统思考的教学重新回到“点到点”的肤浅“互动”,结果,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空间感”。比如,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教师在处理的时候把它进行肢解,每一个学生都只探索一种解法。教师指名回答,一个学生说一种。最后教师总结,宣布说:“我们已经学会了N种解法。”而事实上,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是学了一种解法啊!这种教学满足于“点状信息收集”,不追求更加优化的评价信息,怎么可能把学生教聪明呢?

3.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从框架到细节”的思路

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笔者主张“从框架到细节”的设计思路。所谓“框架”,就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及评价任务的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学习链/评价链”、“教学链/评价链”的建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在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教学”的课堂框架中,我们研究相关细节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我们对课堂的研究总是在“点”上打转,转得再怎样辛苦,转得再怎样久远,也只能像驴拉磨一样,走不出这个圈子!

一节好课,首先要确保目标的正确。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确保目标、评价、教学三者的一致性。怎样确保这三者的一致性?那就要采用“逆向设计”、“对应思考”的策略,框架设计先于细节设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框架中充分思考关键细节的设计。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课”、“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目标之外精彩的课”,才可能成就必然的、自觉的好课。

注释:

①可参阅: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114.

②可参阅:张菊荣.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5).

③关于课堂评价信息的相关研究,请参见《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年第6期“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的主题组文,包括崔允《教师,请你先学会评价再来学上课》、张菊荣《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等。

参考文献:

[1]崔允,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第4篇

不可否认,带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是教师观察、学习、提高的中心,有助于推行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日常英语教学,并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快速成长,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教师娴熟地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上公开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教态大方、自然,语音标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丰富,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

2. 课件设计新颖,别致。经过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有图片,有动漫,有声音,有音乐,教师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新课,使相对枯燥无味的授课变得生动有趣。于学生来说,课件更利于调动他们眼、耳、大脑等器官参与学习,使他们感知更为直观。

但与此同时,公开课也有许多不利的方面。比如,滥用课件,discuss, pairwork, groupwork无时效,片面追求热闹,无视课堂秩序,学生满堂游动,教师滥用赏识……。

结果很多公开课出现同样情景:教师讲课绘声绘色,学生举手此起彼伏,整堂课掌声不断,氛围浓烈,但这样高质量的公开课却中看不中用,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也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的英语学习。

在肯定公开课优点的同时,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精力、物力准备的公开课,还有这么多负面的声音?依我之见,目前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有偏颇。比如,评课只是听课人给出意见,做出评价,而作为公开课的对象——学生被晾在一边,他们通过一节公开课,获得什么和获得了多少不去追究;评价一节公开课好与否,过分看重形式多不多,课堂气氛是否热闹。

怎样积极发扬公开课的优点,切实发扬公开课的示范、实效作用,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改革评价模式。公开课的评价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而不是用来评判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

第二,要注重课堂实效,即学生的实际收获。一节公开课下来,各个学生(包括好、中、差)都能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三,评课还应包括课后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学生掌握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程度。

一节好课的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教目标;施教策略;施教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强调:“新课程不是更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革命”,它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和灵魂,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作为初中教师,如何上“好”课,又如何正确的判断一堂“好”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认为上好和判断一堂好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审视。

一、施教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全面,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具体地讲,在备课和上课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眼中只有知识点,而应充分挖掘教材,并能根据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充实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1.案例展示:

《新目标》9年级unit 15 The FirstPeriod

2.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各种动物的名称及描述动物的形容词;了解一些濒临灭绝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用所学知识,就某一问题展开通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濒临灭绝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环境。

这个案例突出了新课标的要求,真正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设计。

二、施教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是将教学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的新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制订或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优化导入设计

俗话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英语课也是如此。但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

案例:以9年级unit 15为例,针对这一课,教者设计了一些有关动物名称的谜语,要求学生抢答,以此引出本单元的话题和新词。

抢谜语这个游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引出本课话题,生动活泼,自然流畅。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节好课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到“三熟悉”: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充分吃透教材,熟用教材,活用教材,甚至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不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为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学英语。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灵活掌握所学内容。

案例:同上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活动教学法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同上课

组织形式:games,pairwork,groupwork,competition,encouraging,Singing,report

三、施教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科学的评价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的评价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教师,绝对不会为了上一节好课而上好一节课,而是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节课,所以课后的总结,也是一堂好课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堂好课的保证。

3.课后总结,积累经验

一堂课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下一节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改进,这些都有利于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一堂好课,能够在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对“好”课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

参考文献:

[1]曾葡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

[2]孙玉明,李铁军,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学教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音乐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学生物教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