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代易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5]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隶书,也叫“汉隶”,相传是程邈创造的。岁月的变迁,隶书仍是当今生活中常见的书体。隶书的字形取横势略显得宽而扁,笔画的书写时横长竖短,整体呈现出长方形状。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书法史上常用“破圆为方”来形容。正是有了“破圆为方”,才有了中国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种结构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我钟情于隶书,是因为她没有楷书那般方正的严肃,也没有象形字那般圆润的活泼,而是取其中间严肃中带着些许的活泼,书写起来能体会到其笔画中起伏波折中带来的趣味。由此,隶书的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了。
一、隶书的起源
隶书的起源,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文字的起源。我们知道,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事件。人们为了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便用绳子打一个结用来记录。后来的人们学会用简单的图案来表达,被后人称作象形文字。不难看出,我们祖先表达事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传达的。在我国,通常文字注重的是一种视觉的传达,现实中的物与表现文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秦始皇统治时的书同文化,是把各国杂乱的文字进行统一,从而结束了文字纷乱,也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书同文被人们称为“小篆”,而之前各国不统一的文字被称为“大篆”,隶书便是在篆书基础上逐渐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隶书的起源,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应该是秦汉时期,认为是程邈创造的书体。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隶书便已经萌芽,能见证这种说法的是1980年出土的《青川木牍》。说明了战国中晚时期隶书就已经存在,可以说与篆书同时存在,只不过是被篆书一时掩盖了她的光芒。
二、隶书在书写中的文字之美
(一)隶书的笔画特点
隶书的书写,笔画中夹杂着装饰的成分。古代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隶书大多是书写在竹筒或木片上的,这些并不如在纸张上那般的流畅,会受到材料的阻力,所以在书写?M画的时候需要加以力道去表现,笔势到了中间轻微向上拱起,到了尾端加重之后再利落地出锋。我读过蒋勋撰写的《汉字书法之美》,在这本书里,他把波磔与我国古代建筑里的“飞檐”联系在一起。细看隶书中的?M画,是否会发现和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有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檐的尾端拉长并且翘起一个优美的弧度,在我国美学传统中,这种悠远拉长的表现手法并不少见,并由此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大气。蒋勋先生提出的这种想法十分的有趣,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咀嚼。
隶书的书写特点,首先要提到的是蚕头燕尾。它可以说是隶书的一种标志,它是隶书特有的一种书写习惯。隶书先由右边向左起笔,按下,形成如蚕头一般的圆头,再由此行笔至尾端,再按下,提笔出锋。这样便充分展现了蚕头燕尾的书写过程。这是隶书用笔上的一个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要笔画横、捺基本都是用“蚕头燕尾”来表现的,可见,它是支撑着隶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我们知道的篆书是纵向取势,字形较长。而后演变为隶书之后,采用横向取势,左右分字,字体形状偏方扁,笔画也从纵向向横向发展,这是隶书的一个基本造字特点,与篆书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那为什么要用“化圆为方”这个词语来形容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呢?我们所看到的篆书笔画是圆润的,带着充满活力的曲线组成的一个个文字,那么,隶书是撇开篆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字体吗?然并不是这样的,先有篆书之后再有了隶书。在篆书圆润线条的基础上,逐渐把字体写方正。在书写隶书时,不管是直画或者是方折,无不蕴藏着篆书的曲线弧度。正是因为如此,隶书的笔画才具有波动性,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隶书的?M画。而你要是想写好隶书,如果你不了解篆书的圆,那你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隶书的方。
在隶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即变画为点和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书几乎是看不见点画的,偶见的点也是一种浑圆的点。然而隶书中点已经被作为一种单独的笔画来书写,不再是依附于画。随着隶书的不断发展,点画的写法也日渐丰富起来,如平点、竖点、左右点等。除此之外,隶书把篆书中一些盘旋连绵的笔画断开写,这样人们在书写时更加方便。
三、隶书在文化中的传承之美
隶书所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在历史潮流中曾经如此鲜艳地绽放过光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她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以来,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文化进入我国,一种错误行为笼罩着我们,一味地认为西方的一切观念都是美的,因此在追逐西方脚步的同时反而失去自我。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之为“崇洋媚外”。殊不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更加耐人寻味,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就隶书而言,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进入了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文字,即给劳动者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把我国的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漫长的书体演变的过程中,书法经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依次形成,造就了今天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而隶书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个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是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思绪回到遥远的汉朝,辛苦劳动的人们是因为不堪书写的重负,而对文字进行了简写与快记,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就如同我们的本能反应,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书写笔画多了便简化,书写的量多了便简写。也可以说,正因为那些劳动者们的偷懒,才创造出了这么伟大的隶书!
【关键词】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供使用的教材
《古代汉语》课在高校开设三四十年来,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种:
1.只讲通论(或称常识)。代表教材有周秉钧的《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2.通论与文选相结合。这是大多数《古代汉语》教材的编选方式。代表性的有:
①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师范院校教材。②赵廷琛主编的《古代汉语》(河南大学出版社),山东省中学教师培训教材。
3.通论、文选、常用词相结合。代表教材有:
①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②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公室推荐教材。
4.通论、文选、练习、参考资料相结合。代表教材有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5.通论、文选、题库相结合。代表教材有:
①赵光智主编的《古代汉语》(齐鲁书社) ,山东省教肓委员会“九五”立项教材。②邹德文主编的《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
(二)忽视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教、学、做”一体化,强调 “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个特点决定了高职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力度,增加实践学时,建立语言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这个问题,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室外,可供学生体验、实践的语言实训室、实训基地少而又少,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自从王力先生确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后,其合理性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并成为众多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教材。但是也应该看到,《古代汉语》系列教材在高校使用的这几十年里,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高职院校,对知识的选取,往往偏重于一些简单的文选和理论常识,和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重复,练习题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性的内容很少,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新鲜感,学习兴趣不大。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势必会对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情况选编教材或者讲义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在于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国国内教材针对高职院校的教材各有其特点与不足,每个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教学安排有不尽相同。因此,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合理选择,自编教材或者讲义,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笔者建议在教材编写中应体现五个特点: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完善教学设备,突出实践教学
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作为古代汉语的载体。《古代汉语》的教学媒体应是以文字教材为主,文字辅导教材、录像、CAI课件等为辅助的多媒体所有的有机结合。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教师应在制作多媒体上下功夫,录像教材和CAI课件不应是对教材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应增加新的内容。在制作录像教材和CAI课件时,在文字设计上,语言知识点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图标、颜色清晰地列出来;在声音上,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图文处理上,多采用“动”态的效果表示出来。
(三)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实际,以邹德文的《古代汉语》为例,文选部分共选文章42 篇,大部分选文是语言上具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通俗易懂,但由于目前古代汉语的学时已大大压缩(只有68个学时),如果按照一般高校的做法把文选与通论的比例定为1:1的话,区区68学时又能讲授几篇作品呢?因此必须压缩精讲篇目的数量。而且在确定精讲的篇目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古文阅读实际。由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很大一部分作品已在中学课本中出现,因此这部分选文没有必要再“ 炒冷饭”。其余篇目,有些可以作为略讲篇目,有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教师根据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把精讲与略讲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课内讲读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在通论方面,邹德文的《古代汉语》大部分吸取了王力先生的观点,没有吸收当前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个别观点颇有争议,拿来供学生学习不太合适,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为学生介绍、补充一些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及时修正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唐代;韩休墓;山水画;美学意境
唐代绘画整体来说开始充满文学化的气息,讲求用笔墨、尚气韵。唐人山水,从前期的宗教化阶段,开始步入人文化阶段,促进了后世五代宋元山水的成熟大发展。
初唐山水画继承六朝特色,以细润为工,山水树石,拘泥于前人的技法,崇古的风气十分兴盛。并且当时佛教、道教并立,寺观壁画之风盛行。其中,石窟壁画的山水题材往往多作为故事背景出现,并且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
到了玄宗时期,画风一改之前的风格。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精工细致、富丽繁茂,青绿山水成为独立画科。到王维变革出水墨山水,山水由此分为南北两宗。
而韩休墓山水图(图1)是首次发现的独幅山水屏风画,其绘赭红色颜料影作木结构的屏风边框,在墓室中可以看成一幅独立的绘画作品而存在。相比之前发现的山水题材多做背景或陪衬的构图画法,韩休墓山水图的现世就显得十分罕见和珍贵,并且对研究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布局与用笔
1.1 构图与视角的选择
韩休墓①山水图位于墓室北壁东侧,与之相邻的是北壁西侧的玄武图。南壁绘朱雀图,东壁绘乐舞图,西壁绘六扇屏风式树下高士图,其壁画题材分布符合唐代壁画常见布局。
韩休出身世家大族,既是才情满腹的文人,也是果敢正直的政治家。画者创作这幅山水图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墓主人韩休士人的身份、生前的喜好相贴切,从而满足逝者在地下世界的精神需求。
在构图上,韩休墓山水图为两岸夹一水的构图样式,力求画面空间的纵深感。
在靠近底框的山坡处,画者绘制了几块山石,它们与远处方亭附近的碎石形成近大远小的鲜明对比。画者似乎有意让观者“站”在近处的高坡之上,欣赏眼前的日出或落日②山水之景。
边框虽然限制了画面的有限内容,但是这不影响观者对边框之外景色的无限想象。脱离画框,设想我们就置身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向下临望,山涧的溪水打着涡旋顺势而下。我们的视线沿着水流被带向远处,会看到一近一远两处草亭置于峡谷两旁。视线越往上视野便会愈加开阔,远处的山峰被蒸腾的云雾所环绕,半隐匿于云海中,红日即将从山头初升或落下,霞光洒满了整个山涧,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自己正被这金碧灿烂的霞光所笼罩。
除了站在高山之上的自己,周围四野无人。草亭空空,流水淙淙,山川寂寥。远离了嘈杂的尘世,抛却烦恼,寄情于山水之间,身心得到了愉悦和放松。
无论有没有参照粉本,画师都有可能H自观赏过这样的景色,并将这种体验融入画中。
1.2 用笔
韩休墓山水图为水墨淡彩设色,用笔迅捷,十分随性。
例如,山锋的皴染,顺山势用大笔一挥而就,毫不犹豫。部分横斜的峭壁的阳面,采用圆弧形走势进行皴染,向下的阴面,依照石头走势,进行斜扫皴染,可能想要表达出石头不同位面的关系及其浑厚的体积感。
远处树木疏密有致,山峰之上的植被,点染而成,有疏密浓淡之分,但却又有矛盾的地方,右岸远处山峰上的植被墨色最为浓重,右岸近处的峭壁上的植被墨色淡了很多,而左岸山峰上的植被几乎透明了。这不符合近浓远淡的规律,显然画者作画时迅速一气呵成,可能从右岸远峰起笔点染植被,点染到左岸笔端已然墨淡。
两座草亭的屋顶一方一圆,错落有致。近处为六柱圆顶草亭,草亭后面有竹子。③远处为四柱方顶草亭。纵观两岸高处的山峰,表现了北方山水奇巧险峻的特点。峭壁突出横斜且针锋相对,用十分夸张的势态向中间倾倒,仿佛要将草亭压碎,观者不由产生了紧张感和压迫感。
这幅山水图虽说整体画风比较随性,细节的描绘却也没有漏失,如表现水流的线条细密且动态十足,画者用漩涡表现出地势错落、水流湍急的样子。而远处云气蒸腾,线条富有虚实变化,将其云卷云舒的动态表现得十分形象。
2 意境中的山水
2.1 卧游观山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卧游观山水的概念应运而生。
这种卧游之趣可以引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的话来窥探一二:“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q,独应无人之野。峰岫i嶷,云林森眇。”通过一幅山水图卷,人们就可以在咫尺之间畅游山川大地,品味山水之乐。这种意境是什么?
宗炳认为,山水“质而有趣灵”,可以与人的精神互相交融,“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山水的灵趣,才使得仁者向往山水之间。
又如,“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他认为,山水能使人感到精神愉悦,是美的享受。“畅神”说的自然之道,传达出了山水画的重要作用。
王微在《叙画》别强调一个“情”字,画山水画,要以“神明降之”,仅仅停留在形似上,是不可取的,要融入画家自己的情思,从而才能产生画的情趣,即“画之情”。“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自然山水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这句话所要传达的主旨思想与宗炳的“畅神”说是一致的。
山水画再现了自然美,宗炳、王微将诸如“寓褒贬、存鉴戒”的功利观念从中摒弃,提高了山水画的社会功能,是重要的美学审美变革。
同样,韩休墓山水屏风作为室内陈设用具,屏风上作为装饰的山水图也可供人欣赏,也应具备供墓主人卧游的功能。
2.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画的发展与山水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同样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且都和玄学的兴起有关。
唐代是山水诗极其兴盛的时代,也是山水画大转变的时代。
唐代的张藻推崇对大自然的学习,他认为“外师造化”才能“中的心源”。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创作者要将自己描绘的对象进行加工转化,才能有所成就,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立意。
山水诗的创作,同山水画一样,需要强调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一个用诗句来表达,一个用图像来表达。二者都是师造化,继而得心源。
唐人诗句意境颇丰,回看韩休墓山水图,可以在唐人山水诗句中找到些许应景。
例如,山水图中远处山峰树木的形态,可以用“天边树若荠”(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来形容,其阐述的是近大远小的视觉差别。
关于画中山、云的描述,我们可以联想到王维《终南山》的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作为水墨山水的鼻祖,苏轼评王维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王维的诗句,其中画面感十分强烈,让人浮想联翩。王维倡导的是一种清幽野趣的美学意境,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与魏晋时期宗炳、王微的观点不谋而合,道法自然,这是中国山水画从上而下传承下来的一种自然审美意境。
2.3 形与神
还要提到的是,在画面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足,如草亭与山峰之间的比例有些许的不协调,山谷中的树木枝干线条的勾勒过于潦草。
那么,这些所谓的“有形之病”,是否可以断言此画的艺术造诣不佳?答案是否定的。魏晋以来形成重视传神,轻形似的审美观念。韩休墓山水画在风格上透露出率真灵动的韵味,弥补了形的不足。因为气韵一直是历代品评画作的重要先决要素。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六法作出了阐释,他就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画者作画要抓住的重点是气韵,也就是神。
对于韩休墓山水图不能草率地评判它的优劣,处于幽暗潮湿的墓室内,画师作画条件简陋,可能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画作。从画中的改动痕迹我们可以看出,画师会对线稿进行修改以求完美。并且通过笔法风格的细节类比,可以发现韩休墓的墓室壁画极有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如果是这样,那么兼工山水、人物就十分不易。
之,山水画再现了自然美,欣赏山水使人精神愉悦,带来美的享受。
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墓主人韩休文人雅士的审美喜好。作为屏风上的装饰画,韩休墓山水画具备供墓主人欣赏的审美功能,满足了逝者在地下世界卧游山水、怡情悦性的精神需求。同时,这幅山水画的创作也大量融入了画者的情思。其画面平淡率真,重写意、轻形似。其用笔皴染大胆随性,却也不失细节的描绘。在技法、用笔上虽有些许稚拙之处,但其胜在气韵生动、画中有诗,其绘画风格率真可爱而富有自然趣味,让观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意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释:①根据刘呆运、程旭,《陕西长安唐韩休墓首次发现独屏山水图壁画》,《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5日(001)可知,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新庄村村南100米处,该地在杜陵东南2公里的少陵原上,是唐代重要的墓葬区之一。2014年发掘,坐北朝南,总长40.6米,是一座有长斜坡墓道的单砖室墓。根据墓志可知,韩休卒于开元二十八年五月(740),年68岁。其夫人柳氏卒于天宝七年(748),后与之合葬。
②郑岩先生认为“与敦煌盛唐观无量寿经变‘日想观’绘画的相似性证明,韩休墓山水图中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落寞,而非日出东方的生机”。载于郑岩.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刍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05).而葛承雍先生则认为韩休墓出土山水画是“日出”主题。载于葛承雍.“初晓日出”:唐代山水画的焦点记忆――韩休墓出土山水壁画与日本传世琵琶山水画互证[J].美术研究,2015(06).
③周晓陆先生认为近处茅亭后面的丛竹,显然是人工栽植的,这是个人工经营过的园林。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园林的写照,是一个比较写实的画面,应当命名为《山庄水亭图》。载于本刊编辑部,杨岐黄.“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与文物,2014(06):112-113.
关键词: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禅境美;逸境美;绚烂美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境”的涵义与创构
“意境”,有时候和“境界”、“意象”等概念可以互换使用。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中国艺术史上的境界有三大类型,其一为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以先秦礼乐文化为表征。其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的地位。其三则是指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丰富的宗教艺术,是由佛教石窟艺术所表现的佛国境界。 应当说,这种种体验在文备现代水墨作品中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文备在现代水墨创作中无疑也是强调“心”的作用,因而他的作品意境既能“超以象外”,又能“得其环中”,其作品显现出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禅境美、逸境美以及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
二、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的禅境美与“逸”境美
文备是居士,居家而信佛。对佛学颇有研究,他的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有些显现出一种典型的、以“逸”为特征的“静照”禅境。
“他的作品有直接表现禅的主题,如《禅》、《顿悟》、《轮回》、《禅定》、《是名文备,即非文备》等,以其空灵剔透的神韵和满载生命感觉的书法直观图象表现出文备的佛学修养。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备的禅思弥散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成为他的艺术思维方式。“禅”强调自性本心,把心性推向无以复加的极致。禅思是一种悟性思维,潜意思、灵感、意念、幻想等心理图式都是禅思的悟性思维与生俱来的优势,诗情的奔放不羁与禅思的直觉妙悟方式、神秘莫测的体验与寂照冥想的心境奇妙结合,混融于文备生命深处,汨汨地流注在文备的现代书法艺术中。”(黄裳裳语)宗白华先生在论说艺境时,常常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的禅境,作为中国艺境的代表。这种禅境往往在一派气韵生动中蕴涵着无限的寂静,流露出高风绝尘的禅意。这一禅境的表现以唐人绝句和元人山水为最高成就,文备的现代水墨中的一些作品显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文备是现代人,他的思想状态显然有别于隐逸山林的古代隐士,他的创作也并不与当下政治文化状态相脱离,但他的精神状态在入世、进取的主要因素当中又保持有一种难得的出世情怀与对世事的淡薄,体现出某种“逸”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文备现代水墨作品中的禅境美、逸境美与他“逸”的生存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逸”的涵义:安逸与轻松、自由与舒适。和传统士人不同,文备是幸运的,在当今的生存空间和艺术状态中,他无须去选择“自卫性的退避”,但因为对佛学的浸,对人生的体味,他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拥有了一片无限空阔、无限空明的“世外桃源”。
在绘画上,艺术的逸境是超越了惯常的绘画法则,不为法拘,融林泉高致与笔墨写意精神于一体,从而复归到艺术本体的平淡天真与和谐致美。这一境界在美学上的表述应当是一种“无我之境”,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态度,将主体的我融于客体的物。以品评绘画角度论,是一种逸格;以笔墨论是一种逸笔;以意趣论是一种逸趣;以画境论则是一种逸境。 “逸”在总体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一般而论,儒家讲“仁”重“礼”,讲究繁文缛节,而“逸的生活态度是放任自然,是对礼的反抗,是对世俗、名教的超越,所以必然要求简”。文备的生活状态也是“简”的,他安然居于古都金陵,茹素礼佛,不求闻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颇接近“道”家的生活状态,在他的现代水墨作品中也就体现出了“简”的精神和追求。但这只是精神的“简”,而非在现代水墨创作上斤斤于笔墨。
文备在他心中营造出一片无限宽阔、无限空明的“世外桃源”,他的现代水墨创作正是体现了一种超然旷达与笔墨写意精神,但严格来讲,文备并不等同于古代的“世外高人”,在当下,他的主体精神是入世和进取的,因而,他的一些水墨作品又显现了他对世事的参悟、对人生的思索,甚至是对某些状态的苦闷与彷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文化交融,“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服务世界这个总的文化背景下,(文备的)诗情主义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显示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封闭系统内部进行崭新的调整,并初见其对现代中国视觉艺术样式的形成与特征的建立的贡献。”正如王乃壮先生在《文备现代书法作品选》后记中所说:“……我认为,现代书法(这里特指现代书法)是对传统书法美学的弘扬光大,是在继承了传统书法美学的精华、书法用笔的力度、汉字结体的的表意性及线条的抒情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而形成的一种介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新兴艺术”。傅京生先生也曾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文备是第一个出版个人现代书法作品专集的人,他的胆识、魄力、才气很令人钦敬……准确无误地使他的现代书法观转换成了美妙的作品,他找到了最适合表达他心理历程的属于他自己的‘文备模式’……这是所有艺术上的开派人物所应具有的共同特征”、“文备的书法,是在形而上之‘道’的高度,对中国书法文化传统的全方位的继承”、“文备既是一位当代倍受青睐的书家,又是一位将来辉光日甚的未来型书家”。很显然,如果没有入世的进取精神,文备先生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三、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
文备现代水墨作品的另一体格是作品意境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浓烈美、绚烂美,它和禅境美和逸境美共同构成了文备现代水墨作品意境中看似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种美学内涵也正反映了文备现代水墨创作中出世与入世的两种倾向。清华大学教授王乃壮先生曾如此表述:“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应当具有哲学家的头脑和诗人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内涵完全融入真挚缠绵的情感中,这是文备书法艺术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大致有两大主题倾向;一是表现了作者出世的空灵和超脱。二是表现了作者入世的追求和进取。”可以说文备现代水墨作品的禅境美和逸境美体现了文备的超然旷达与出世情怀,而在作品中对“生命勃发”追求的绚烂美则体现了文备深深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入世精神。
“在文备‘诗情主义’水墨艺术创作中,他已经完全摈弃了传统水墨的水墨意象表现方式,取代的是完全色彩斑斓的抽象形式,当然,色彩的平衡及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墨的底衬。墨的参与使斑斓的色彩稳定和富有层次变化。在这些作品中,色彩和形式成了文备水墨艺术表现的一种‘移情’。” 即便是抛开文备这些作品的具体内容,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情主义”的抽象审美意境和这种意境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浓烈和绚烂的美。观赏文备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与冲动,你能领略他对生命与艺术绚烂与浓烈的礼赞,正如刘慧宇博士所云:“你便立即会感受到他那心灵深处蕴藏着的浓烈而旺盛的热情,如火如霞,那的确是令人感动地对艺术的痴迷与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