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1篇

一、语言美。艾青曾说:“诗是艺术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偏重于韵味和灵性,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特征,尤其是一些诗中动词的运用,更能清楚的表现意象动态,要引导学生领会这种语言美。面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要求学生要咬文嚼字,对它们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深入到语境中去,感悟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从而体验课文言语的美感所在。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秀、确切的动词而曜曜生辉。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运用,一个简简单单的“绿”字,一个简简单单的情景描写,本是一个平面化的汉字,在教师的的引导下,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想像的感悟下,一下子“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绿是希望,绿是青春,绿是春天、绿是小树……这样的分析过程讨论,既是语言的感悟过程,也是享受语言美好无穷的过程,使得语句含蕴多情。

二、图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诗词最大的特色,一幅画凝聚了孩子们对文学的情感,对诗歌的朦胧的意识。如《天净沙・秋思》,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使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进入到最佳状态,他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奇异的图画,枯萎瓜藤,一棵老树,立于树上的乌鸦,一位游子站于桥上……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三、风景美。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能够欣赏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秀美,让学生在感悟优美语言文学的同时,领略到仙境般的美景,也要让学生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对优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引导和处理方式,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文字优美,给学生呈现的图画壮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株奇葩。它立意高远,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重大,但这些古诗词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给学生解读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诗境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较高的鉴赏水平,本人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知背景,看生平

要客观地评价诗人和历史的看待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唐代的强盛和开放使唐诗生机盎然、大气磅礴;而宋朝积贫积弱,使宋词多离别叹惋,哀怨惆怅。两朝相比,时代特点尤为明显。

“诗言志”。。每首古诗既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风格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了解屈原的经历,不熟知屈原的情怀,我们就无从感知他“伏清自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刚正不阿,就无法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杜甫历安史之乱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国难家仇中也表达了深沉的悲叹。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学会“知人论诗”,在古诗鉴赏中十分重要。

二、理情物,析情怀

化景物为情思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具体的物象描绘是为了传递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花鸟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是诗人借以寄托自己情感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意象”。景物和情思的结合常借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姜夔《扬州慢》中的“清角”“空城”等都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候,应该能从这些“意象”中看出诗人的情怀。。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表面上看纯粹是描写自然风光,而细心体味,不难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是春天的色彩;黄鹂歌鸣是春天的声音;白鹭归来是春天的脚步。从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人博大的心境和丰富的情感。

三、品情言,赏情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中常常是一个字词提挈全文,所谓一字而境界全出。正如晁补之所说:“诗以一字论工拙”。因此,诗人对字词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世心”。鉴赏诗歌必须去发现、品味诗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发掘“情”与“语”之间的关系。

诗歌的情感表达大体可分两种:一是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悲”和“独”直点作者的老病孤愁的感情。另一种是暗示,如李白的《越中鉴古》虽无一字点明感情,但我们从诗歌描绘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之中,不难体会到那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因此,鉴赏古诗词应学会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句,体会那种直白或暗示的感情。

“情艺”就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它包括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设问、借代等;还包括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也包括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我们在鉴赏时不仅要学会分析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还应明确其作用。如对偶它使得律诗和绝句精致对称、朗朗上口;比喻使诗句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借物抒情的手法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得多情;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在表志。古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些手法和技巧上。

其实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要以大量的阅读和记诵为基础,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在平时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领悟那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淡雅与宁静,去找到那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壮志与豪情。赏诗如尝醇酒,久则弥笃;如饮清泉,沁人心脾;如品香茗,情趣盎然。久之将有“诗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这也就是鉴赏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陈利保,田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鉴赏[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徐应佩,吴功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3篇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单元结构包括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字词句训练和古诗词诵读五个部分内容。全套教材由38个单元组成。每一单元的“诵读部分”选编两首古诗词,总共76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每一首诗还配有一幅相应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融为一体,不仅方便于学生对诗意的掌握,还增添了古诗的趣味性。下面我们将谈谈几种不同内容的古诗。

一、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腐败的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学生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比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和遭遇。

学习这类诗,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最重要的是教育广大的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努力创造机会,创造未来。不要等到时间流逝之后还是两手空空。对着过去的一切只会感慨叹息。

二、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这类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新事物。人们身边的很多事物或许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它们或许都有自己的品格。很多人看起来或许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品质。内在的散发出来的品质才是最持久最值得欣赏的。

三、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带领我们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经过诗人的笔所描绘的山水田园,就像是呈现在眼前的一幅画卷,在这个充满压力、充满竞争的社会,闲来读几首山水田园诗,绝对是减压舒心的好方法。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些诗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政治。还呈现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

五、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的一个永恒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学习古诗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生多读些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富于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 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小学 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美丽、最精粹一种文化样式,也是最集中体现作者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的一种文学样式。人教版小学语文入选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们鉴赏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理念润泽同学们幼小的心灵。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

山水田园诗,是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并借以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古典诗词。比如,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和杜牧的《山行》、宋代朱熹的《春日》等均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因为这些诗歌,都是以自然风景为创作题材,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美丽风情等的具体描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时,引导同学们鉴赏上述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的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人描绘的一幅幅远古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中观赏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巨浪、领略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的博怀,驻足流连那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倾听那潺潺小溪的低声吟唱……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继之,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不仅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诵这首古典诗词体会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初春气息,还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开展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郊游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漫山遍野的青草、树木、花儿,倾听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音和林中小鸟的歌唱……结果,很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写道:“古典诗词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很美,真实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小鸟等自然风景更美”、“我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美,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大自然是我们最美、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可见,通过教学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和开展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之处,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吟咏送别诗篇,引导孩子们懂得珍爱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一旦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所以我们的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在城外某个古亭中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的上述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往往具有情景交融之审美特点,所以,教学上述送别诗时,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叮咛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们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珍爱友情等的美好情操。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同学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孤帆远影、奔腾不息的长江美景和诗中所体现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都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真深啊,李白的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长江边上不断挥手致意”、 “李白珍爱友情、珍惜友谊、对远离自己的朋友依依不舍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李白那样珍惜友情,善待朋友。”可见,引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深刻体味作者善待朋友、珍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的重要性,继之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品析咏物诗,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于是,他们常常在细致描摹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之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寄寓自己的美好愿望,或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代文学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前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则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生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后者通过刻画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美好品格,寓情于景,表现作者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坚强不屈、勇敢坚强等的美好品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傲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细细品鉴、深刻感知上述咏物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感,可以借此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完善同学们的美好品格。

又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首诗歌的大意后,我用白板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

1.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作者通过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面歌咏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实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2.我们从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了,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咏物诗《竹石》,觉得郑燮刚正不阿的情怀很美丽”;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竹石》,觉得做人要做竹石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可见,引导同学们品析古典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可以熏陶同学们的品格,陶冶同学们的性情,美丽同学们的情操,完善同学们的人格。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诵读;传承;文学素养;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因为生活单调,学业压力大,他们的情感世界极为荒荒,常沉迷于网络、韩剧、动漫世界中,可以说中学生的感情空白,语言苍白,课外积累少之甚少。为了应试的压力,常常把诗词弄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词的画面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诗词没有了律动,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生命,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学生只能是记笔记、背笔记,无法进入文本,更无法与作者倾心对话了。因此语文基础薄弱,诗词鉴赏水平低,写作能力差。笔者认为从诗词教学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内涵,提高语文素养,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读出一片新天地。那么,如何从诗词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诗词常识

1、知人论世。

由于诗歌作品年代久远,后人要欣赏它,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才会感悟作品。比如,在读李清照的作品时,要了解李清照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受自然风光、别思离愁,风格清丽明快,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而后期多概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时期,是难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又如读杜甫诗,要充分了解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心境,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诗的用意。因此,要让学生收集著名诗人的历史资料,如苏轼、李煜、韦庄、陆游、阮籍、左思等,以便扫除鉴赏障碍。

2、积累意象含义

通过熟悉传统意象含义,便于领会诗词的主旨,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梅有着“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那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

3、积累典故含义

弄清典故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等几种情况:

如: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表示男女爱情的忠贞;“天狼”借指进犯的敌人表示战事;“女娲补天”比喻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故乡依旧,而人世变迁很大。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登科第等。历史故事有:“燕然勒石”对大将武功的推崇“廉颇”老骥伏枥,尚思立功报国;“封侯”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輿”不满现实,佯狂处事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和合作。引用前人语句有:“冰心”高洁的品质;“五柳先生”中“五柳”指高人隐士或高人隐士隐居之地;“归去来”表示归饮隐;“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式微”表示国势或门柞衰弱,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登楼”表示登高远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情景,同时又唤起思念家乡、故国的人忧伤情绪;“不系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比喻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事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予爱国忧时的情怀;“玉树花中”“花”表示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等。

二、熟读成诵

古典诗词很讲究声律,学习有感情地吟诵,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要轻声舒缓的读,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感觉,才能体会诗人惆怅茫然无助的感情,再如读李白的《将进酒》,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的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节奏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忽高忽低,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真正体会到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的一句经典“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当然,读有多种方法,可借助多媒体选择经典朗读视频,也可以让个别朗读较好的学生展现自己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读诗带来的美感、带来的愉悦,激发读诗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齐读,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在吟读过程中,诗情被得到反复领会,诗意也渐渐被意会,从而培养了诗歌的语感。

三、积累巧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诵读积累古诗的好处。这就要求学生积累诗句,丰富知识,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这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积累,可以分类积累,如写“月、水、春、秋、冬、山、雪、梅、柳、爱国、气节”等一些经典名句,经积累反复成诵,也刻在学生的脑海中,随时信手拈来,终身受益。

巧用可分为引用和化用。

在写作中就可以引用诗句,丰富文章的内涵。如学生习作:那些具有崇高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英雄气概,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

“化用”指的是化用原来诗句,自己遣词造句。如:“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茑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以上都是学生化用诗人的诗句,自己遣词造句,丰富了语言内涵,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创造出新

再创造是在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意境,再创诗歌。教师在教学诗歌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感受欣赏诗歌的美,还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再创诗歌,再创美,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笔者开展了诗歌创作竞赛活动,如学生自己写的诗:《品读历史》

是谁,拨弄起边塞的琵琶/是谁,舞动着华清宫的霓裳/又是谁,浣洗过溪畔的轻纱/历史的年轮/转过尔虞我诈的宫墙/转过金戈铁马的沙场/但最美的历史也已是昨天的一页/历史的青碑/自古为贤者所驻留/一代天娇/绝命君王/豆蔻词工/风流才子。

琵琶声美/霓裳翩翩/轻纱飞扬/最美的历史也最无情/我们不问江南江北/是何人的故里/我们谨记的/是历史的功绩/我们膜拜的/是千秋的伟业。

而历史/则更像一方竹筛/鉴定你我的分量/于是,我们背上行囊/迎风歌唱/坚定地朝前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