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舒适护理;骨盆外固定;疼痛;满意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65-01
外固定支架由于其简单、安全、可靠、微创、固定后可迅速使骨折断端稳定,在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广泛。舒适护理是kolcab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活动的舒适干预,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都能达到愉快的状态或减少不愉觉为护理目的[1],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创伤骨科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等各种身体不适症状,并进而导致术后焦虑[等心理状态。生理与心理的负面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为探讨舒适护理对骨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对本科室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者82例的临床护理方式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我科接受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82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3.7±10.2)岁;交通事故63例,高处坠落10例,压砸伤9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性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史,能配合完成护理工作。将82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41 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患者在出院时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情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通过主动性沟通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及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将外固定支架拿到病人床头,介绍其结构与性能,同时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1.2.2 疼痛舒适护理:
当研究组患者主诉疼痛难忍时,护理人员应在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实施舒适护理。①分散患者注意力:主要分为视觉分散法,听觉分散法,触觉分散法,通过转移注意力,患者全身放松,提高疼痛耐受力[2]。②放松疗法:教会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按照“头-静-胸-背-下肢-双足”依次放松,排除杂念,配合冥想、深呼吸,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收缩肌肉上,会忘记疼痛的存在[3]。③幽默:有效缓解与消除患者疼痛感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
1.2.3功能锻炼舒适护理:
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恢复机体功能,防止术后或床引起的并发症。在常规的功能锻炼程序上结合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机体承受能力等发面进行针对性的正确引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有效功能锻炼。
1.3 判定标准:(1)满意度评价;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得分〈60分为不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90分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4] 4、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录入,统计及分析,使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骨盆骨折病人是一种创伤性骨折,患者尚处于震惊、否认期就要决定是否手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惧怕疼痛,担心预后等使心理冲击更为剧烈,心理的恐惧及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住院病人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服务,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而且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满意度对比方面,研究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将舒适护理模式引用于临床,从生理、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为病人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使病人身心舒适,使病人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6],促进良好护理关系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充分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医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宏光,朱光军.舒适护理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6):409-410.
[2]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年8月18日第27卷第23期
[3] 护士进修杂志2013年1月第28卷第2期
[4] 上海长海医院长海疼痛尺度评分.
[5] 胡莉,胡小莲,舒适护理在手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09,7(12):1067-1068.
[6] 秦宏敏,龚维成,郭开金等.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探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5):530.
作者简介:
侯玮,女,浙江湖州人,护师,大专,第九八医院骨康复科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外事故 预防 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54-01
体育教学中意外事故时时发生,怎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广大体育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当事故发生后怎样把伤害降到最低,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分析其原因,掌握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伤害发生,使学生在运动中快乐,快乐中运动。
1 引起意外事故的原因
1.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导致体育课意外伤害的决定性因素。是由于个人或者团队的疏忽等不当行为给体育教学带来的风险。家长、教师、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一些家长在学校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时,瞒报或者谎报子女的身体状况,教师在不知情下,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难免会发生意外。课前对场地、器材的布置未充分重视,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敷衍了事,课堂调控能力差,运动负荷超过了学生能够承受的生理负担;教师指导方法有误,教师对于动作技术理解不到位,缺少保护帮助的措施,从而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安全隐患。
1.2 客观因素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学生受到伤害后,家长或者监护人不论是何原因,都会向学校要说法,这样会打击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领导普遍缺乏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一些学校对于新生入学没有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学校体育活动缺乏必要的医务监督或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由于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不良的气候条件,均易引起运动损伤。
2 意外伤害的预防
2.1 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进行剧烈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血液循环加快、韧带伸展性和肌肉弹性增强,保证身体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运动刺激。准备活动一般是慢跑、徒手操、持轻器械体操以及有针对性的拉伸肌肉、韧带等。
2.2 适宜的运动服装、鞋子
运动服装要大小适合。服装太大容易被运动器械牵扯,服装太小则会影响身体活动范围。运动鞋须保护脚在行走、跑跳时不受损伤,因此,鞋子大小肥瘦要合适,鞋底软硬要适中。
2.3 避免粗野动作和鲁莽行为,在体育运动中杜绝粗野动作
自己的粗野动作往往引起对手更激烈的对抗;对待对手的粗野动作,要学会宽容并以自己的文明行为影响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鲁莽,不蛮干,不从事超过自己能力的剧烈、危险的体育活动。
2.4 掌握自我保护技术
在运动器械上或者在野外徒步穿越突然失手、打滑时,头脑要保持冷静,快速抓住器械或者绳索、树枝等,以防跌下。在跑步、跳跃或者做体操练习的下法时,如果突然被绊倒或者前冲力过大时,要利用惯性顺势屈臂、团身、滚翻以缓冲下坠或前冲的力量,保护身体安全。
3 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可以减肥塑身,增加技能,提升气质。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损伤,但许多时候这些损伤都是可以预防的,如果采取一些措施,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发生。下面介绍几种运动中经常发生的意外伤害及预防处理措施。
3.1 肌肉拉伤或挫伤
肌肉受到突然撞击或拉力,造成肌纤维断裂或肌膜损伤。疼痛剧烈,损伤处迅速肿胀。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对痛点进行冷敷,切忌揉搓或热敷。
预防措施:第一,在身体疲劳或精神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做运动。第二,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如伸展运动,避免肌肉拉伤。
3.2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运动时经常可见。产生肌肉痉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身体疲劳,大量出汗后水、盐丢失使体内电解质失衡,更多的情况发生在游泳时,肌肉突然受到冷水刺激而兴奋性增高,产生痉挛。
预防措施:(1)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循序渐进,不要超出身体的负荷。运动结束后,应持续做缓和运动十分钟以上,如走路、伸展等运动,让身体逐渐恢复至平常状态。(2)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浴。感觉身体寒冷或出现嘴唇发紫等症状时要立即上岸休息,并注意保暖。
3.3 腹痛
运动中腹痛是由激烈运动引起的,随着运动停止,症状可逐渐缓解。根据腹痛的部位不同又分两种情况:发生在中下腹的疼痛多为饮食不当、吃得过饱或喝得过多引起的胃肠痉挛,性质为钝痛、胀痛、严重者可产生绞痛。发生在上腹及两肋的疼痛可能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呼吸节律紊乱引起呼吸肌痉挛。
预防措施:第一,运动前不要吃不易消化或带气的食物,饭后1~2小时后运动。第二,在高温下或者长时间强化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还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引用,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参考文献
[1] 阎长安,张喜梅,主编.体育与健康[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关键词:公路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技术
Abstract: Highway Bridge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modern society,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modernization. After long-term construction surface selection of external prestressing, can enhanc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highway in Luqiao, actively promoting this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highway bridge externally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way bridge;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K9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实例
某公路桥梁全长120 m,桥面宽度 8m,修建于 20世纪 80年代初,由于养护不当与超载使用。现阶段下缘混凝土破损,部分混凝土脱落,已出现纵向主钢筋已严重锈蚀。随着交通量的增长,桥面已出现下沉,偏差原来桥而设计标高。为了保证不长期中断交通,研究决定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桥梁。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可以通过预应力水平钢丝束对被补强梁施加水平预应力,改变受弯梁构件内力图式,在支座处产生附加弯矩,抵消了部分恒载弯矩,减少梁的跨中弯矩,提高了被补强梁的正截面抗弯强度、抗裂性和刚度。预应力张拉完成后,喷射混凝土增加梁截面厚度来提高梁支座附近斜截面的抗剪强度,并可包裹预应力钢丝束,防止钢丝束锈蚀。
预应力材料: 预应力钢丝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束,由锚下垫板: 采用 3号钢,板厚 30 mm,平面尺寸200 mm×740 mm;喷射混凝土: C30混凝土。
2、体外预应力的概念及优点
2.1体外预应力的概念
体外预应力技术,是指将预应力筋布置在结构构件截面之外的预应力技术,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混凝土结构时,体外预应力束一般采用折线形按在梁的跨中部分,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在腹板下缘,在离支座约 1/4L 处,束向上弯起,锚固在梁的两端。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某简支梁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体力预应力加固技术,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有如下优点。
(1)施工快速、简单,无需改变加固梁截面大小,不会增加结构自重;
(2)在施工过程中,无需封锁交通,原结构仍可使用,减少交通压力;
(3)由于预应力束基本不占用结构空间,不会因为预留孔的存在而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4)由于预应力筋在混凝土截面之外,能方便检查人员对预应力束进行维护和应力检测;
(5)体外预应力束在工厂定制,质量有保证。
3、选用桥梁加固方法的原则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国家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实现桥梁维修加固就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现在对桥梁实行维修加固一般采用的原则是: 在维修加固前,先制作一份关于桥梁的劣化程度与受损情况报告,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依据实际报告对桥梁进行安全性能评估,确定桥梁实际的运输能力,判断损伤情况是否影响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承载力指的是桥梁结构承受在设计初确定的荷载能力,耐久性指的是桥梁的结构设计寿命;在加固时考虑原材料的耗费,施工的进度,是否会影响交通运输,能否提供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等方面;通过加大桥梁构件来提高整座桥梁承载能力,一般不改动桥梁结构的原有形式。确保桥梁加固的前提下兼顾施工的经济性,只有在遇到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更改桥梁原有的结构形式。在采用科学合理加固方式,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仍不能达到改造后的要求,则需要考虑对桥梁的局部或整体进行重建;在选择桥梁加固方式时,要结合旧桥的现状,桥梁是否出现承载能力减弱,以及日后通过该桥的交通量,可以参考已经成功完成加固桥梁的施工方案;如果采取扩大和增加桥梁的构件断面来进行加固,必须考虑增加部分和桥梁本身的结合效果。
4、体外预应力加固组件
从加固所用主要材料看,有高强螺纹钢筋,预应力高强钢丝束钢丝绳及型钢等,从构造形式主要有下几个部分组成:
4.1水平筋,亦称水平拉杆,多由高强钢丝或钢丝绳、螺纹粗钢筋组成。其作用是在梁底部位施加纵向预应力,从而对梁体产生反向弯矩,以抵消部分自重及活载产生的正弯矩、提高梁的承载能力和防止梁截面底部开裂;
4.2斜筋,亦称斜杆,由槽钢或高强粗钢筋做成,作用是提高梁端部的剪力,从而提高梁的承载能力;
4.3转向块,当斜筋和水平筋不为一根钢筋时,需用转向块将其联结为一体。转向块的基本作用是斜筋和水平筋之间力的传递、固定折点位置并使斜筋的坚向分力位于梁底,与锚固点处的坚向力一起作用,使梁端部位形成负弯矩和负剪力;
4.4锚固点,有梁端锚固、梁顶锚固和腹板锚固;
4.5 U型承托,当采用型钢作为斜杆或以一根钢丝绳取代斜筋和水平筋时,利用距离梁端的第一个横隔板作为坚向支承,并兼作斜筋和水平筋的转折点;
4.6水平筋固定支座,用以减小水平筋的自由长度,从而起到减振作用,该装置对于跨径较大的体外索加固技术尤为重要。
5、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常用方法
5.1横向收紧张拉法
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两端间隙很小时,为了避免在梁的端部张拉,一般采用横向收紧张拉法。此法是在梁的下缘对称梁中线安装预应力筋,在距梁端适当距离处弯起并通过支点锚于梁端的锚固钢板上,锚固钢板呈U形套在梁端的下翼缘上。水平段的预应力筋用撑棍分成若干段,两端的撑棍还起到支点的作用。在每段中点用拉紧螺栓将两对称筋收紧,收紧的过程中拉杆即产生预应力,结果梁受到锚固钢板传来的预压力和预应力筋产生的负弯矩由于体外索多为水平的直线形,在梁的两端向上弯曲不多,因而这种加固方法只能有效的减小梁中的正弯矩,而对减小梁端的剪力帮助不大。
5.2纵向张拉法
纵向张拉法是沿预应力筋的轴线施加预应力的方法。预应力筋沿梁底布置,到梁的两端设导向块处弯起,锚固于梁的腹板或顶板上,再沿梁底或梁顶进行纵向张拉,以减小梁端的剪力。纵向张拉锚固构造主要有两种,梁顶锚固和腹板锚固。体外预应力筋张拉方法与其构造形式有关,张拉位置可以在梁顶沿斜筋方向张拉,亦可在梁底沿水平方向张拉。其张拉程序与预制混凝土梁的相同。
5.3竖向顶撑张拉法
在梁端底部设置U形钢锚固板,沿梁底设置拉杆,拉杆两端焊在钢锚固板上,在梁的1/4跨径及跨中(或跨间横隔板)位置设置张紧夹具,张紧夹具安装在固定于梁腹或横隔板上的承托架上给拉杆施加预应力,当拉杆达到设计应力值后,用钢筋混凝土垫块在拉杆与梁底面加紧,以固定拉杆位置并保持张拉力,卸除张紧夹具和承托架并做好拉杆的防锈处理。预应力钢丝束加固法。一般沿梁肋侧面按某种曲线(抛物线等)线形设置预应力钢丝束。为保持曲线线形并固定钢束位置,在梁底每隔一定间距(50~100cm)设置一个定位箍圈(有梁底向上兜),或者在梁肋侧面埋设定位销。钢丝束的两端头则穿过梁端翼缘板上的斜孔伸至梁顶锚固。为防止钢丝束锈蚀,预应力钢丝束应放在保护导管内或张拉后在钢丝束周围用混凝土包裹。
6、施工总结
6.1 张锚体系的保护
对张锚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把无粘结钢绞线当成体外预应力索,积极采用外裹油脂和塑料护套能对预应力索加以保护。从而增强了整体结构的使用性能,张锚体系两端的锚具和防松套选择玻璃丝布缠包油脂实施防范。
6.2 防松套
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大部分均为单孔夹片式锚具,设计控制索力在100kN,120kN,这时小范围的应力拉索。考虑到桥梁正常使用中面临的振动荷载较大,若不采取措施处理则容易导致锚具中的夹片放松,情况严重时造成锚具失锚。为避免这类意外的出现,此次研究使用了夹片防松装置—防松套。并且需要将弹簧垫圈设置于防松套与锚具夹片之间,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6.3 钢销栓和转向块
此次研究的工程中,钢销栓和转向块是最为重点的结构。在施工是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1)达到张锚体系锚固及传力作用的需要,在传递预应力的控制上要达到要求。
(2)结构混凝土受到应得的荷载作用之后,应保证销栓对混凝土孔壁取得理想的挤压力,保证销栓的尺寸与实际标准相符合,这样才能达到混凝土结构标准的要求。
(3)在索力的影响下,锚具的锚环带来了一定的挤压力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就需要维持与体外索垂直。
(4)销栓要保证达到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的标准要求,维持锚环安装结束后能与预应力大小相适应。
骨外科门诊的骨折患者,就诊时需要做各项检查,大大延长就诊时间,考虑到搬动患者、移动患者要有正确搬动方法,为此,医院合理配备护士护送。根据门诊工作需要实行护士弹性排班,中午以及下午延长下班时间直到所有患者就诊结束,同时派专人及时疏导患者,有效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患者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1]。
2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为了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医院设置足够舒适的候诊座位及方便患者的人性化公共设施;为了优化就诊流程,护士在每一个就诊环节都给予明确的指引及温馨提示;为了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方便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就诊专家,医院在候诊区设置健康宣传栏和健康宣传手册、各专科专家介绍以及当天出诊的专家和专科医生等,这样有效舒缓患者紧张的就诊、候诊情绪。
3实施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指导
骨外科就诊的患者分布在各个年龄阶段:对于年幼的脱位和外伤骨折患者,沟通时除了注重精神接触及,还要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年轻的患者经常能从网络中获取到大量信息,有部分错误信息可能对患者造成误导,护士需要及时带领患者走出误区;年长患者的沟通应着重在宽慰他们,通过微笑及与患者或其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相应的适当的疏导,必要时要全程帮助没有家属陪同的老年患者[5]。与患者接触时,护士需通过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眼神等传达自身的热情态度,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消除陌生感以便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4构建良好的人文关系
骨外科复诊患者都是术后或慢性骨科患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久治不愈的特点,所以同一名患者来门诊就医的次数可能有很多。采取共同参与的模式进行沟通,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充分了解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定期规则复诊。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包括讲授、示范、阅读指导,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5评价方法与标准
结合江苏省卫生部门的满意度调查表,自制开放式门诊患者满意度问卷,包括医疗服务环境、医院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诊疗技术、医疗费用、医患沟通等诊疗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情况。由护士长在门诊随机抽取患者,向患者说明方法和目的,被调查者匿名填写对应的很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满意(3分)、不太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五个等级给予打勾。总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数/总数)×100%,问卷当场收回,有效率为100%。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讨论
关键词:湿性愈合;肌腱;骨外露;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08-02
小腿下端、足踝处外伤后由于皮肤薄、肌肉组织少等因素的存在,易导致肌腱、骨外露,若长时间不愈合,将诱发骨髓炎等危险性病症,危害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常用换药方法伤口愈合缓慢,且易并发感染,甚至导致伤口经久不愈,不但影响患者行走功能,还致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2]。因此,探讨一种合理、安全的换药方式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抽选我院接收患者30例,分别给予不同程度换药方式,旨在探讨湿性愈合敷料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肌腱及骨外露患者3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15例,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位于22-62岁阶段内,平均(26.3±1.3)岁;肌腱、骨外露面积位于2-4cm阶段内,平均(2.6±0.1)cm;其中,胫骨外露患者6例,踝部骨外露患者5例,肌腱外露及跖骨外露患者各2例;对照组患者15例,包括: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位于25-65岁阶段内,平均(27.5±1.5)岁;肌腱、骨外露面积位于2-3cm阶段内,平均(2.4±0.2)cm;其中,胫骨外露患者5例,踝部骨外露患者6例,肌腱外露及跖骨外露患者各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借助常规药物换药,如:使用氯化钠溶液清洗患者伤口,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若患者伤口处于黑色状态,且伤口部位存在诸多腐肉,应先给予腐肉清除处理,然后再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清洗,最后用氯化钠溶液清洗伤口并借助无菌棉签将其擦干,彻底去除坏死组织;伤口清创处理后,使用复方黄柏液溶液进行常规换药,待伤口周围坏死组织减少后,使用重组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在此基础上加凡士林覆盖伤口,每日换药1次。
1.2.2医治组:
医治组患者临床伤口清洗和清创等同于对照组,伤口处于黑色期状态时根据渗出液体颜色选择合适敷料覆盖,针对不易清除组织,可借助清创胶进行清创;针对伤口渗出液体较多患者,可利用泡沫进行覆盖;针对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联合银离子+清创胶进行覆盖,以预防感染,该阶段患者可每2-3天换药1次;若患者伤口处于红色期状态,骨外露、肌腱部分存在肉芽覆盖伤口现象,首先应借助泡沫敷贴换药,这样可加快肉芽生长进度,快速填充缺损创口,此阶段每3-5天换药1次;待患者肉芽完全覆盖患者伤口,且伤口上皮组织开始爬行后,可借助透明贴覆盖伤口,以便加快上皮组织增生进度,便于伤口愈合,该阶段每4-6天换药1次。两组患者临床伤口换药期间均评估患者伤口及伤口周围颜色变化情况,观察伤口大小、深度、伤口是否肿胀、供血等,详细观察渗出液颜色,并详细记录渗出液总量。临床治疗一段时间后,比对其治疗效果。
1.3观察项目:
(1)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标准[3]:患者伤口完全愈合,肉芽生长较多为治愈;患者伤口腐肉彻底清除,伤口分泌物减少为好转;患者伤口和治疗前相比未明显变化为无效;(2)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借助不同药物换药后伤口部位均转变,医治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3.3%)和对照组(73.3%)相比,差异性鲜明(P
2.2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医治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间隔换药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3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肌腱、骨外露后如不及时处理,将诱发各种危险性病症,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必须探讨一种安全药物进行处理。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优锁尔、复方黄柏液溶液及重组纤维生长因子,优锁尔溶液含有石灰硼酸,具有杀菌、除臭等临床作用,可用于皮肤溃疡患者;黄柏液溶液为外用药剂,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黏膜感染患者[4]。但两种溶液杀菌作用相对较弱,且药物作用时间缓慢,尤其是针对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来说,临床效果微乎其微;再加上该溶液敷料后无需覆盖,纱布干燥快,药物更换时易再次损伤创口,延长伤口愈合进度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临床效果,在刘春娟等[5]报告中有所提及。重组纤维生长因子为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修复受损细胞、再生细胞等临床作用,可加快伤口血管再生进度,改善伤口周围血液循环现状,加快伤口愈合。但是,该因子不具有清除坏死组织作用,只能单纯性的应用于伤口愈合期,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对肌腱、骨外露患者伤口处理药物的不断研究发现,湿性敷料效果明显,该敷料具有阻隔微生物作用,可有效控制细菌生长,便于细胞功能发挥,降低临床伤口感染率。任莉[6]研究报告显示:湿性敷料包含种类相对较多,包括:清创胶、泡沫敷料、透明贴等,清创胶不仅具有快速吸收渗出液作用,还具有加快失去活性组织脱落等临床作用;泡沫敷贴可阻止微生物、灰尘等污染性物质进入伤口,预防感染;且该敷贴还具有高吸收性,长时间保持伤口湿润,加快伤口愈合进度,避免换药期间创口损伤;透明贴等水胶体敷料可为创口提供湿性环境,加快创口肉芽生长进度,吸收渗出液效果突出。虽然该湿性敷料治疗效果明显,但目前并不存在理想、单一、适用于任何伤口阶段的湿性敷料,因此,临床处理期间应根据伤口不同程度选择合适敷料。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湿性敷料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3.3%)和常规药物组(73.3%)相比,差异性鲜明(P
综上,临床肌腱及骨外露伤口患者护理期间使用湿性愈合敷料,安全、有效,可加快伤口愈合时间,提高好转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压疮护理与湿性愈合疗法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2(16):15-16.
[2] 占婷婷.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12,26(06):841-842.
[3] 郑瑛,朱俊锟,兰树华.湿性愈合在肌腱及骨外露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28(06):530-531.
[4] 陆月红,蔡子英,吴梅.髌骨外露感染性伤口愈合不良1例应用湿性疗法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4,14(03):299-300.
[5] 刘春娟,钱丽蓉,文曰,等.湿性愈合模式在P-J综合征外科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6(15):1379-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