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沙射影的故事

含沙射影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沙射影的故事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1篇

当天上午,妈妈给我熬制帮助消化的中药,有一小包砂仁是单独包好的,爸爸反复叮嘱妈妈医生告诉说这东西要“后下”,先把其它生药熬制20分钟,再下挥发性强的砂仁。但爸爸在交代时好像有些含糊不清,加上妈妈性子太急了,把砂仁与生药全部倒下锅里去了。爸爸说妈妈弄错了,这样违反科学,影响药效,而妈妈责怪是爸爸没说清楚,争来争去,两人肚子里就有了点小疙瘩。

爸爸晚上讲的这个笑话故事幽了妈妈一默,他用反语的方式来教育了倔犟不认错的妈妈,妈妈在我们的笑声中得到了认识,妈妈也感受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在家庭中讲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笑话故事,让我和婆婆、妈妈听到笑口常开。

爸爸和妈妈有天把一岁多的妹妹带到幼儿园去,咨询孩子入园的年龄。园长告诉我妈,孩子一岁半就可以入园了,爸爸当即就质疑这年龄太小了,他无论是在网上还是请教朋友都被告知,最好是三岁左右,即使早些也不应早过两岁半,而我妈像是在园长的话里面找到了理论依据,说这样孩子就可以早早地去接受系统性有规律的训练,吃饭定时,解大小便定时,还可以培养一些好的兴趣和习惯。

爸爸当时就觉得妈妈听到风就是雨,说人家这样做是想增加收入,其它幼儿园都会拒绝我妹妹那个年龄,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也都不会把太小的孩子弄到那里去,肯定是事出有因。虽然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是有道理的,但是太早可能“欲速则不达”,年龄太小很多事情是离不开父母的。

妈妈那天也是对爸爸的反驳耿耿于怀。晚上爸爸也讲了个笑话故事,一个父亲当孩子生下来就给他念英语,两个月时教他练画画,三个月时给他讲故事,四个月就让他学书法,五个月就让他学游泳———最后,到二十岁的时候,这个孩子懂得一百多样技能,每样都是懂个表皮。

妈妈大笑,她知道爸爸是讽刺自己的,但妈妈不由得不心服口服爸爸的智慧,她不再提早送妹妹去幼儿园的事情。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时,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这才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便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心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的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情。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如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都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个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就从此自暴自弃。旁边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到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适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雨天气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害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赏析: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3篇

动态的乡村叙述,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的话题。在这个叙述中,凝结了知识分子对乡村改造的焦虑和渴望。从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到乡下人进城,以及进城后的乡下人返乡;从对乡村生活牧歌式的怀恋到现代城市文明对乡村传统侵蚀的批判……在所有这些叙述中,对农民精神性探讨是动态乡村叙述的焦点,小说《1988年曹杰看见的那只老鼠》即是如此。建设新农村,本来是欢天喜地的同旧农村说“拜拜”的时候,历史的旧面貌也改换了天地,可改来改去,还是有“那只灰白色绒毛,步履稳健的老鼠”,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这只老鼠,就是农民精神性的痼疾。

造成小说悲剧的原因也是农民精神性痼疾的表现:农民日常生活流言蜚语的制造和传播。林根家的房子原本属于抽签抽到的曹杰家,曹爸猜想是林根家给村长塞钱,制造了这场掉包计,随后双方矛盾不断升级。语言在农村日常生活交流中似乎有种特别的力量,一家有难,八方传言,各种奇怪传闻和事件产生的兴奋期,足以填补各家各户的无聊,精神的空虚可见一般。农民精神缺失的同时,消解忧愁的安慰剂只是一条狗和一瓶酒。语言流传更为可怕的结果是,这种传言一旦生成,就有难以消除的顽固。村子里传言林根妻子与林根的哥哥有染,尽管林根自己想不出作案的时间,不免也渐渐疑虑,最后只能大打出手,伤妻伤己。作为泥瓦匠和木匠的两家,显然更相信“邋遢泥水臭漆匠,乌龟裁缝贼木匠”的俗语,林根是木匠,他儿子是贼,偷外乡人的黄鳝,他哥哥是贼,偷自己的女人,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农民缺少知识的同时,盲目相信俗语的蛊惑,便造成这一悲剧的推动力量。语言的不可沟通也是反思的结点,特别是林根妻子和曹杰妈吵架的对白,含沙射影的语言扑朔迷离,话中带刺激起内心的恶念,最后以双方谩骂告终。安德森在《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中认为,语言是社群,甚至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共同的语言机制造成共同的想象,在语言传播中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语言存在的痼疾并不是一件小事。

小说中出现两个孩子形象,一个单纯,还没有完全被世俗的恶所侵染,而另一个孩子,“看上去很懂事”,精心布置了一场杀人陷阱,恐怖中心中一直回响着鲁迅当年“救救孩子”的呼喊。孩子生活在双方父母的不断争吵、恶意相加中,完全被笼罩在一片精神空虚的场遇中,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竟然和父辈如此的相像,用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办法解决一切问题。孩子复仇的心灵被恶所占据着,这种同归于尽的思维源于极端的孤独。病后母亲的成为植物人,父亲不堪精神重负,整日在醉酒中消愁,生活的悲剧落在孩子身上,谁来关爱他的心灵?看上去懂事的孩子,至死念念不忘的是曹家杀了他爸爸的狗,他的妈妈和大伯根本没有什么亲密关系。孩子成人化的乡村思维,还没有懂得真正的生活意义,就陷进世俗的泥淖中慢慢格式化。小说结尾在写曹杰多年以后,面对一只老鼠的反应,“能踩死就一脚踩死”、“再也不会同情和欣赏一只老鼠”,那股发自内心的愤恨不正象征着彻底铲除乡村精神痼疾的强烈愿望嘛?虽然,老鼠有到处挖洞的本领,但是怎么能给它们步履稳健的行走空间呢?

小说的铺垫特别成功,仔细回味故事的细节就能想到前面的铺垫,读来丝丝入扣,情节完满。小说最后写曹杰没有死,就是因为子荣事先说好一人吃蛋糕,一人吃牛肉的戏谈,还“几次接连抢走了曹杰正要去用调羹去挖来的蛋糕”。而子荣之所以会做牛肉蛋糕,能吊足曹杰全家的胃口,前文已经通过子荣吹嘘过他妈妈做的蛋糕有多好吃来铺垫了。文章中,这样的铺垫比比皆是。当然,老鼠,这个象征意象的运用也颇回味无穷。现代农民是被同化的一代,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物质生活对立渐渐消解,残留于农民精神上的痼疾却没有发生好转,就像那只“有身份的老太太”式的老鼠一样自在的生活着。

小说对乡村农民精神性痼疾的反思延续了五四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以及八十年代高晓声“陈焕生”系列的批判精神,这固然是很好的走向。可是,读完小说以后,不免觉得作者的批判性反思并没有提供新的元素,也就是没有挖掘出隐藏在乡民精神深处为人所少见的劣根性,作家的观察力并没有一种独到的细腻与深刻,而是停留在乡村中较为常见的流言蜚语、杀人复仇等表象层面。从这种较为苛求的意义上讲,作者只是以往乡土作家的余音,作者所审视的那只“老鼠”也不过是以前乡土作家早已注视过的“老鼠”,我们并没有从小说中看到更多的超过以往乡土小说内涵的东西。因此,余音也就没有绕梁效果了!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其实,戏剧小品原本是话剧表演中一种训练演员的方法。指导教师出一个题目,让演员即兴进行表演,以达到培训演员,提高技艺,服务演出的目的。但是,自从小品被搬上舞台,走入荧屏之后,才广为人知,大大地丰富了戏剧舞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小品作家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那么,小品的好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呢?我愿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并以此就教于前辈和方家。

    一、戏剧小品需要有一个好的主题

    什么是主题?我们可以给主题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作品或文章的基本思想或是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由此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点、评价、态度。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素材取舍和情节安排,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表达主题的需要。由于作者立场、观点、创作意图的不同,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差别,同样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又会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剧作家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表现出他对某种事物或某些人物的观点、看法、评价。这主要是剧作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分析、体验而得出的结论,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

    我们说,主题是作者在对生活长期积累和反复提炼的过程之中逐渐感悟、逐渐形成、逐渐升华的,它的形成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素材的积累阶段。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提炼主题的基础。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农村老汉赶着毛驴车往地里送化肥,却不料有几台小轿车从后面急驶而来,在老汉的毛驴车前停了下来,从车上走出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来,由于毛驴受到惊吓,惧怕生人,竟然一下子挣脱了缰绳,冲进了庄稼地里,吃起了庄稼。

    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刚要和老汉说点什么,没想到老汉上前抓住毛驴就打,一边打一边嘟哝着说:“你当你是干部呢,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这时,挨打的毛驴又跑到路边的水壕,老汉又撵了过来,又抽了两下驴,提高了嗓门说:"你吃完了,还要洗桑拿呀?"毛驴无路可走,又上来了倔脾气,只好仰天大叫,老汉又说:“看看,看看,吃完了、喝完了,你又唱上卡拉OK啦,我就看不惯你这****的样子!”老汉这番含沙射影的话,让那几个干部模样的人面红耳赤。这个流传于民间、后来发表在许多报刊上的当代讽刺笑话,许多人听了也就是一笑了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却把它当成很好的素材记录下来,并且写成了有关反映干部与群众关系的小品。

    第二阶段,是主题提炼阶段。

    主题的提炼是剧作家生活积累在头脑中认识的深化和提高,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占有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能体现群众意愿、最能表达时代特征的东西提炼出来,成为戏剧小品的主题。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位干部下乡,车陷进了沟里,周围的群众不但不上前帮忙推车,还说些三七嘎牙子话,更有甚者,还张口要钱,只要钱到手,才能推车走。我们从赵本山演过的小品《三鞭子》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影子,只不过小品中的故事要比听说到的故事更生动、更感人,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小品中的主题已经被剧作家深化了,提高了,所以才更精彩了。

    二、戏剧小品需要有一个好的情节

    在小品中,情节是现实矛盾展开的关键。安排情节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体上要遵循的是:矛盾的提出,即是情节的开端;矛盾的展开,即是情节的发展;矛盾达到尖锐的顶点,即是情节的;矛盾的解决,即是情节的结局。安排情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三点:

    首先,安排情节必须很好地刻画人物性格。

    我们都看过黄宏和宋丹丹演出的迎新春扭秧歌的小品,宋丹丹千方百计让黄宏吹唢呐,黄宏就是不吹,自诩为“老干部”,不肯失去身份,充分展现了这位“老干部”耿直,倔犟、退下来之后不服老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次,安排情节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情节必须符合时代、人物、生活、情境等特点,就是说,要让观众“信”。而一些具有偶然性的所谓巧合的情节,就必须对观众有一个合理的交待。不符合生活逻辑,违背生活常识的情节是无法让观众信服的。比如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出的小品《送水工》,就有观众提出质疑,觉得这个小品太虚、太假,一个靠做服装的中年妇女怎么可能挣来那么多钱来供养儿子出国留学呢?而且还每天都喝矿泉水!这个小品本身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的原则,因而艺术上也是虚假的,不能令人折服。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个夏日的傍晚,河南省商丘市某县中的历史老师李慧贤心急如焚:外出上英语培训课的儿子迟迟没回家,手机也一直关机。问遍了儿子的所有同学,仍没有任何消息。李慧贤和老公立即到派出所报警。两天后,警方在县郊的河边发现一具男尸,经李慧贤夫妻辨认,死者正是失踪的儿子卢志国!

警方很快将犯罪嫌疑人——卢志国的同班同学陈群抓获归案。警方的审讯结果让人瞠目结舌:陈群杀死卢志国,居然是为了报复班主任李慧贤!

时间还要追溯到2009年。卢志国升入高一,成了妈妈班上的学生。卢志国的同桌叫陈群,爱好漫画,而卢志国也很喜欢漫画,很快,两人成了铁哥们。

在一次家长会后,李慧贤进一步了解到陈群的家庭情况:父亲陈林汉是一个赌徒,在陈群10岁时,与妻子离婚。陈林汉不但不给抚养费,每逢赌输了,还要向前妻借钱。原本性格开朗的陈群,变得越来越内向,上课常走神,功课也一直很吃力……李慧贤想,不能让儿子和陈群继续做好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子绝不能被陈群带坏了!

当天,李慧贤就把陈群的家庭情况告诉了儿子,叮嘱他离陈群远点。“陈群父亲是赌徒,但陈群是好人。”卢志国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你听妈妈的。找个机会,把你的座位调一下,不要跟他同桌了。”李慧贤皱起眉头。

方法不当,埋下祸根

李慧贤不仅要儿子远离陈群,还在班会课上说起一个故事:一对离婚的夫妻,儿子上高中,父亲是个赌鬼,而母亲性格软弱,每次父亲赌输了就来向母子要钱,儿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学会坚强,非但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反而学会了虚荣,刻意对同学撒谎,捏造家庭很幸福的假象……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让大家从小要学会自强自立,培养诚实的品格……

李慧贤说这番话的同时,一直用眼睛盯着陈群,而陈群因为羞愧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这让班上大多数同学都猜到了老师“故事”中的孩子就是陈群。陈群感到无地自容,也对班主任产生了恨意!

矛盾继续升级,隔壁班的一个男生找到陈群,有些恶作剧地问他:你爸爸赌赢了,会不会给你钱花?如果赌输了,会不会打你?陈群愣了两秒,然后一个拳头就挥向了这个男生的鼻子……校方给予陈群记大过处分。

此后,班上的同学开始孤立陈群,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包括卢志国,仍一如既往地和他交往。

“手机风波”,误会升级

一天下午,学生孙浩然向李慧贤报告说,自己的手机放在教室里不见了。李慧贤特地开了个班会,让“捡到”手机的同学私下里把手机交上来,说到这里,她把目光转到了陈群身上,班上许多同学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陈群愤怒之极,“嗖”地站起来,大声说:“你们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说着,他的眼圈红了。

陈群痛苦不堪,无边的屈辱像大山一样压在这个少年身上!晚上,他发短信给卢志国:难道就因为我曾经隐瞒了父亲是个赌徒,现在就得背这么多的黑锅?我对天发誓,我真没有偷手机!卢志国相信陈群,并把手机短信转发给了妈妈,希望妈妈不要冤枉陈群。

然而,李慧贤并没有理解儿子的良苦用心。第二天,她把陈群的短信在班上读了出来,并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你没有做贼,就不要心虚;如果你拿了,请早一点还给人家。虽然李慧贤没有指名道姓,但陈群知道是在说自己!那一瞬间,他握紧了拳头。

放学后,陈群气愤地质问卢志国,为何要把短信转给他妈妈?为何出卖他?“我出卖你?那你呢,你说你父母都在机关工作,你才是个骗子!”卢志国被陈群突如其来的兴师问罪惹火了,两人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事后不久,陈群主动打电话给卢志国,向他道歉,还说,下午有个漫画展在县图书馆展出,想邀请卢志国一起去。卢志国感到很开心,立即答应。其实这时,陈群已约好了初中时的好友黄家军、郑黎做他复仇的帮手。

卢志国如约来到了城郊一所待建的工地旁,他刚一进门,陈群就“砰”地一声关上门,抄起一个大木棍,不由分说殴打卢志国。猝不及防的卢志国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他想大声叫喊,但很快被陈群的两个同伙堵上了嘴巴……越想越恨的陈群,最后用黑皮线将卢志国勒死。之后,用借来的三轮车,将装在大编织袋里的卢志国尸体,抛于河中。

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陈群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罪行极其严重,本应依法严惩,鉴于其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判处无期徒刑。2011年10月20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律师点评:

赵辉(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

李慧贤既是母亲,也是教师,这两个角色集于一身时,护子心切的母爱焦虑使她忽略了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关爱的师德素养。她没有意识到,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言行,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李慧贤在知道陈群的家庭环境不好后,作为老师,非但没有给予关爱、保护学生的隐私,反而羞辱讽刺,在课堂上含沙射影,这些都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像陈群那样的学生结交为朋友,家长该作何选择?

首先,我们不能仅仅以家庭环境、学习成绩好坏作为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应当树立正确的择友标准:以人品为第一。本案中,陈群并不符合好学生的传统标准,家庭环境不好,学习成绩差。陈群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也有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漫画;即便撒谎称自己的父母在机关工作,也是出于自我保护,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种表现。案发前,并没有事实表明他的人品有问题。

其次,作为母亲,李慧贤也应当俯下身来倾听儿子的声音,不能武断地把陈群归为坏孩子,粗暴地干涉两个孩子交往。

本案发生的根源是李慧贤认为陈群会带坏自己的孩子,这体现出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交友方面存在的困惑甚至误区。要知道,孩子也生活在社会中,从上学的那一天起,他们社会交往的范围开始扩展,开始发展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而且同伴关系是学生时代重要的社会关系。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况且,很多孩子确实是因为结交了不良朋友而走上歧路的。那么,家长如何帮助未成年人结交“益友”呢?

1、家长应当告诉孩子不能结交那些有不良行为的朋友,例如经常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对于这样的孩子应尽量远离。

2、告诉孩子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物质往来、请客送礼等。未成年人还没有收入来源,各自家庭的经济基础不同,很容易使这种友谊“变味”。

3、在朋友的选择上,志同道合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他的品质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本性是善良的。很多青少年,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这些人中不乏社会闲散人员,身上有很多恶习。青少年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相关期刊更多

泥沙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