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一、人类与舞蹈
人类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生活在民间的人们与现实生活接触的最为紧密,生活节奏,生活压力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奋进或退缩。不管人生如画、人生嬛诗,或人生如火、人生如山,做为存在于社会上的人,总应有一个不服输的精神状态,“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这就是人类的精气神。
舞蹈也是一样,舞者、编舞者是人,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也是人,人类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也会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雏形“舞蹈”。生活提炼、艺术加工的舞蹈定会把人的“气”和“神”在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现”完全是通过肢体语言、舞蹈语汇、面部表情和传情的眼神送达给观众,感染于观众的。画龙还需点睛,况且一个短短几分钟的舞蹈,没有一个精气神做依托,何识舞蹈作品的质量。
二、生活与舞蹈
舞蹈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生活中的创作素材,不管是肢体上的或是生活的经艺术加工,或夸张或变形;或虚拟或抒情,从而用较高的艺术形象和慨括手段把具有特色美的民间舞蹈展现出来。生活就是“舞台”,舞台也要展现生活,舞蹈是人们展现生活,追求生活,美化生活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有夸张、有虚拟、有抒情。
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自己云创造。生活道路有坎坷崎岖,但也会有宽阔平坦、鲜花遍地,在山路上奋力、在江海上,生活之路须昂扬。这种昂扬是对待生活的精气神。
舞蹈既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那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会在精气神中表现出来。
三、民族与舞蹈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经济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民族民间舞的形成、发展和其特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舞蹈盛开咱中华。
民族民间舞应有它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其不同民族文化精神,这就是民族舞的灵魂。民族的性格与民族的风情也造就了民族舞的风格。蒙族是有名的“马背上的民族”,性格直爽豪放,舞蹈就以奔马为常见,晃肩、抖肩是他们的舞蹈语汇。维族生活在新疆,风光秀美,性格爽朗,能歌善舞,轻盈舞步,各式的旋转及快速的抖肩是他们的特长。藏族舞的粗犷、开朗;傣族舞的细腻,扭胯的优美,筒裙的裹身决定他的舞步碎小;北方的汉族舞有种刚毅骠悍之美。东北二人转的舞蹈就是在东北民间舞、秧歌、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可归纳为两句话,即“腕肩腰活,腿屈伸,圆柔扭翘;动中含稳、稳中“浪”,“浪”中要俏。”
民族民间舞都要依照本民族的舞蹈语汇和脚体语言以其体态、神情、造型为特点来塑造“发之于内而形于外”的完美的民间舞。抓住多民族的民族舞风格、特殊的舞蹈语汇,通过“手中出奇,乱中求整”的艺术手段,把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来,舞中的民族精气神也就完美了。
四、音乐与舞蹈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离不开音乐。舞蹈和音乐有其共同点就是都同属时间艺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展现艺术形象,并都以抒情见长,舞蹈和音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有与其它艺术不同之处,它能直接打动人的心弦。它的艺术形象性能给舞蹈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的音乐节奏、旋律为舞蹈提供了情感依据。音乐的“拐角”处,音乐中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的变化,情绪和形象的树立,都为舞蹈精气神的提升、领略民舞的情趣殊异,变可视的单纯舞蹈为视听效果极佳的“立体”舞蹈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时代价值
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众多数民族,这些民族各自传承着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人们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应,民族舞蹈代表作着一个民族的风情、生活习惯以及宗教文化等,深刻放映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西北地区的民族众多,下文就针对西北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要
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支系复杂,民族舞蹈的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与信仰文化差异。西北民族民间舞蹈大都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累与沉淀。西北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塔吉克族、满族等民族,基本上斗殴各自特色的民族舞蹈,本文以维吾尔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为代表简述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维吾尔族是从游牧过渡到农耕的民族,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民经历了游牧、畜牧、农耕等经济生活阶段,也受到过多个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体现了自娱性、礼俗性和表演性。维吾尔族自娱性的舞蹈一般就是在各种场合随意跳的舞蹈,多用“赛乃姆”的曲调,这个曲调的节奏平稳,比较丰富。礼俗性的舞蹈有“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舞”等,这类舞蹈大都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的宗教、礼仪以及西域地区的鼓吹乐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舞蹈有“纳孜尔库姆”、“手鼓舞”、“萨巴依舞”、“山羊舞”等,有的是徒手表演,有的是手持道具或者模仿动物形态,或“移颈”或“打指”,多能感受到古代西域的乐舞遗风。维吾尔族中最为特色的多郎人的多郎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动作粗狂矫健的礼俗性舞蹈民间舞蹈,表现出多朗人的粗狂、开朗的性格,而且保存了古西域舞风,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见证。
(二)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古代蒙古族人民是逐水逐草而居,以畜牧为生的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的自娱性很强,以“筷子舞”最为出名,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动作多是抖肩、翻腕来变现蒙古族女性的热情开朗、欢快优雅,男子则造型物资挺拔豪迈、轻健洒脱,多变现出蒙古族男性的剽悍英武。蒙古族舞蹈还有“马刀舞”、“驯马舞”、“鹰舞”等,都表现出蒙古民族热爱生活、乐观奔放的文化特色。
(三)塔吉克族的民间舞蹈特色
塔吉克族是生活中在我国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在特殊的高原环境影响下,塔吉克民族的性格坚强、诚挚、朴实,其民族舞蹈风格较为别致,变化形式多样,表演十分质朴。塔吉克民族的舞蹈有“恰甫苏孜”、“买力斯”、“垃泼依”、“刀舞”、“马舞”等,有别具一格的节奏、舞蹈形态,其旋律是从弱拍开始,表演的形态是节奏的强弱起伏吻合,舞蹈的即兴性比较强,而且手鼓的表演形式也较为独特,是两名女子合打一面手鼓,鹰笛是其最典型的乐器。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多渗透着和对“鹰”的崇拜心理,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厚请安,一种渗透着西域古风的舞蹈形式。
二、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多元化是西北地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舞蹈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民间舞蹈则是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比如维吾尔族的舞蹈造型优美、节奏欢愉,人们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的热情、好客、活泼、乐观的性格特征。维吾尔族人民通过对维吾尔族的特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宣扬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比如回族,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娱性的舞蹈活动较少,只有在婚礼上才会有一些些歌舞表演,这就体现了回族人民虔诚、谨慎的特色。因此,民间舞蹈对彰显民族文化有独特的作用。
(二)丰富艺术形式
目前,我国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外来的街舞、鬼步舞、拉丁舞等,本土的一些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民间舞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受到民俗文化制约的、带有很强自娱性的舞蹈形式。西北民间舞蹈受到西北民族间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文化传统以及的影响,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表现出我国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像蒙古族有“马刀舞”、藏族有“羌姆”、“鼓舞”,这些都是我国舞蹈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民族团结
舞蹈一种独特的社交形式,对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间舞蹈对促进我国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独特的作用。比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民间舞蹈巡演活动,促进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又比如举办一些民间舞蹈艺术的影集展会,增加人们接触民间舞蹈的途径,促进人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大团结。
三、结语
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各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民间舞蹈对彰显我国民族特色、丰富我国的舞蹈艺术的形式以及促进民族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鼓励热爱舞蹈的人对西北民间舞蹈的弘扬和传承,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都要积极的投身于西北民族民间舞蹈的弘扬事业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50-56.
[2]王喜伟.西北地区民间舞蹈表演技巧初探[J].大众文艺,2010(14):33-34.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艺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46-02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保留着淳朴的乡村气息,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生动形象,又时而透露出诙谐幽默的情趣,是锡伯族人民的“生命艺术”。但是,在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下,锡伯族中能跳贝伦舞的人越老越少,使得贝伦舞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青黄不接、失传的危险,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责任和义务。
一、贝伦舞艺术风格和特点
“贝伦”是锡伯族对本民族源远流长舞蹈的统称,它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以即兴表演、自娱为主,多以独舞、男女对舞形式出现,伴以节奏欢快的乐曲,表演者脸上洋溢着愉快、幸福的表情,感染着观看人的情绪。贝伦舞多为上肢动作为主,伴有简单的踢踏转身动作,节奏明快、形象生动。
贝伦舞一般分为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硬性贝伦是男性舞蹈,动作粗犷、刚健、气势豪放、诙谐,给人的是一种刚阳之美的印象;软性贝伦是女性舞蹈,动作柔美、娴娜多姿,给人是一种清新柔美之美的印象。
“梭克托火贝伦”,意称“醉舞”,是男性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贝伦舞。“醉舞”,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描绘醉汉从喝酒、微醉、酩醉,直到抬不起脚的整个醉酒过程,其中还会夹杂着一些点不着烟、用吃辣椒的手揉眼睛等诙谐动作,舞蹈既滑稽又不失幽默,往往能够使观看的人哈哈大笑。“醉舞”的产生源于锡伯族古老的酒文化。锡伯族祖先原生活在环境十分艰苦的边塞地区,艰苦的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生活养成了锡伯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也诞生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酒文化,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现本民族古老的酒文化而创作了“醉舞”。其实,“醉舞”中也涵盖着一些警示的文化,如“醉后点不着烟”的舞蹈动作除了引观众一笑外,也寓意着酒不能多喝,喝多误事的道理。
“多木多昆马克辛”,意为“蝴蝶舞”,是一种女性舞蹈,也是贝伦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锡伯族人们的眼中,蝴蝶是一种“美”、追求幸福爱情、自由的象征。美丽的蝴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飞翔,这在锡伯族人民看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为此,锡伯族人们用拟人的手法,将舞者看做蝴蝶,用舞者自由自在而美丽的舞姿表现蝴蝶自由飞翔的形态,通过追逐蝴蝶并最终捉到的全过程表现他们对美好事物、对爱情自由向往。
二、锡伯族贝伦舞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
很早之前,锡伯族人民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以狩猎捕鱼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每当捕到猎物、猎物颇多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十分愉快、情绪也十分的兴奋,架起篝火,一边烤食物,一边弹奏冬布尔,手舞足蹈,场面十分欢快。他们即兴的手舞足蹈动作大多源自于对狩猎过程中各种飞禽走兽的模仿,经过一代一代民间人们的创作和升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贝伦舞”。
明代中叶,锡伯族迁徙到新疆伊梨(伊犁)等地区定居,在科尔沁蒙古草原上他们将从家乡带来的艺术文化培植在新家园的艺苑里,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使得贝伦舞的舞姿更为优美、文化思想更加纯正,贝伦舞也从原始形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锡伯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从“贝伦舞”诞生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来,贝伦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其舞蹈动作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在漫长的劳作生活中凝结着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和热情下诞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至今,贝伦舞共分为五大类16种,16种贝伦舞种虽各不相同,却几乎有着相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丰富多彩的内容描述着古老族人的狩猎生活、描绘着年轻小伙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之情、传达着锡伯族人民对美、自由、爱隋的向往,每一种贝伦舞都代表着锡伯族一种文化,共同组成的是锡伯族千年的民族文化。
三、贝伦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舞蹈又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有形传承方式,这一点在民间舞蹈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民间舞蹈往往与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与民间风俗相互渗透、结为一体,使舞蹈成为民俗文化有力的传承方式。
锡伯族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最大一类民间舞蹈,是锡伯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被锡伯族人民看成是一种“生命艺术”。由于贝伦舞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自由弹跳,锡伯族的人民在其一生的时间内都这样的跳过来、跳过去,在重大传统节日、劳作间歇,我们都能看到锡伯族人们是舞动的身姿,贝伦舞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生命、灵魂中的一部分,世世代代伴随着锡伯族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文明速度发展之快令人咂舌,使得贝伦舞这一古老、优秀的传统舞蹈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都应看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政府愈加重视贝伦舞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加大了贝伦舞传承人的生活补助,还开设了一些贝伦舞培训班,举行贝伦舞比赛等活动,极大拓展了贝伦舞普及面,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贝伦舞的魅力。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紧靠政府之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整个社会、各层人们的共同努力。
目前,锡伯族内对贝伦舞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着深刻认识的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之人,使得青黄不接、断代失传问题尤其严峻。为了使贝伦舞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政府应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扶持力度,并组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持续扩大其普及面。除此之外,应通过录音、录像、笔记等记录形式准确记录贝伦舞的相关情况,抢救贝伦舞资料。并组织年轻人向老人们学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尽快让年轻人掌握贝伦舞独特的舞姿形态,培养新的传承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媒体的力量为保护贝伦舞创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行列中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使后代的子子孙孙看到贝伦舞精彩绝伦的舞姿,了解锡伯族民族的文化内容。
四、结论
贝伦舞是锡伯族优秀的民间舞蹈,作为与民俗文化融合十分密切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锡伯族丰富的文化内容,透过贝伦舞我们甚至能看到古老锡伯族狩猎时的壮观情景,看到他们劳作时脸上洋溢出的幸福深情。为了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其受到良好的保护,相信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贝伦舞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阿吉肖昌.锡伯族民间舞蹈——百伦[J].新疆艺术(汉文版),2007(03).
[2]张雷军.独具特色的锡伯族传统舞蹈[J].中外文化交流,2008(03).
[3]王立芳.浅谈锡伯族民间舞蹈蝴蝶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
【关键词】岭南地区 传统民间舞蹈 广场舞蹈
“岭南”,广义上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狭义上指广东地区。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是岭南民众智慧和记忆的缩影,是岭南民众身份的象征。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岭南地区固有的百越文化。百越文化区别于内陆文明的南越文化,体现百越先民的海洋渔猎文明、农耕稻作文明和商贸文明。二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五次南迁传入岭南,与当地文化结合构成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一大渊源。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和唯一的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近代以来,岭南地区的文化更加务实开放、兼容创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岭南传统民间舞蹈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既体现了丰富的原生性,又体现了多元交融性,是中华舞蹈的重要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环境中继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环境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岭南文化
在岭南地区,民间舞蹈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行为,古时先民的生育、婚丧、播种、收割、庆祝、狩猎等场合都离不开舞蹈。岭南传统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岭南民众的精神意念,源自人们对天地万物和日月星辰的敬畏、对图腾的崇拜和模仿、对国泰民安和五谷丰登的祈求、对人丁兴旺的祝愿。如今,岭南传统民间舞蹈通过广场舞蹈的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岭南民族广场舞蹈包括龙舞、英歌、钱鼓、醒狮等形式。这些传统的舞蹈形式在广场的环境下,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岭南传统民间舞蹈运用了诸多现代手法,如灯光、音响、大屏幕,使得场面更宏伟壮观,更能体现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特色。从山野村头到城镇的大街小巷,这些蕴含浓郁乡土风情的岭南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聚会于广场,激荡数万观众的心灵。现代广场为岭南传统民间舞蹈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环境,有利于文化娱乐活动更加频繁地开展,有利于社会交往更加和谐,是岭南真诚、质朴民风的历史延续,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环境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岭南艺术的多样性
岭南传统民间舞蹈表现出岭南民众深层的精神世界,如活灵活现的舞龙和醒狮踩高桩就是祈福辟邪的仪式。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精湛的技艺不仅使观众为之倾倒,而且与民众生存息息相关,与民众的理想和愿望相关联。比如潮汕“英歌”的刚劲粗犷,充分体现出潮汕人的广阔胸怀;“钱鼓舞”揉合地方风土人情,体现内在含蓄美;清远瑶族的“长鼓舞”,歌声雷动,群情激荡,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场面;湛江流传400年的“人龙舞”,龙头昂首,龙身翻腾,龙尾颈摆,威武雄壮,气势宏大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传统民间舞蹈也逐步发展,由早期的生存行为逐渐发展成后来的祭祀活动,经过近现代的传承,最终成为今天的健身广场舞蹈。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多种形式的演变,不断参与构筑民众的精神世界。通过舞蹈活动,岭南先民精心刻画的舞蹈在广场上得到再现,人们能够欣赏到自由奔放的舞姿,听到蕴含原始精神的鼓声和呐喊声。这是一种对天地祖先的信仰和虔诚,同时促进了岭南传统民间舞蹈补给当代广场舞蹈审美普泛化。岭南舞蹈走入露天广场,满足民众的现代审美心理需求,调节民众的情绪,使社会形成了严整的秩序,表达明丽、乐观的理想和为生存而拼搏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各个时期的岭南传统民间舞蹈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每个时期的广场精神蕴含着不同的使命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广场舞蹈融合当代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强烈的律动视听效果,高纯度色调或者缤纷色彩被协调在一个饱满和稳定的广场上,符合现代构成的原理,符合现代民众的审美倾向。
三、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环境的发展,体现了岭南文化新旧价值观的交融
从传统和崭新的岭南民俗观念中体悟广场舞蹈的深层意义,不但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而且延续了对先祖的情感维系,唤起了对族群的历史眷恋。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上仍然表现劳动生产、生活娱乐、祭祀仪式、风俗习惯、人际交往、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要求等,体现了广东民众善良淳朴、豁达耿直、乐观热情、英勇无畏、刚毅自信、民主自由等性格。广场放大了社会的群体性精神,使得文化在历史链条上没有中断或消失,有利于振兴区域族群的协同精神,维系民族在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民族自尊心,维护先民的精神内涵。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广场上的岭南舞蹈都具有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原始的信仰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集体性、生命性和开发性的艺术特点,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夸张来完成对现实演绎。
但是传统和现代的岭南传统民间舞蹈仍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族群风格不同,二是文化意识不同,三是时代不同。现代艺术理念对于传统性艺术的侵蚀,也使得广场中个别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发展走向畸形的境遇。艺术工作者应努力寻找乡土文化底色与现代艺术追求之间的联结点,既体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最终使时尚性与古朴性、高雅性与通俗性得到有机整合,使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在广场上切实成为当代民众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