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马臧克家

老马臧克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马臧克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马臧克家范文第1篇

看——

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有的卢马、昭陵六骏、白龙马、汗血马… …

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有伯乐相马,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而上太行,按图索骥,秦琼卖马等。

艺术作品中也有马。例如,雕刻名作有昭陵六骏。音乐作品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等。

汉语汉字中也有马。早在商代的甲古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从早期甲骨文到晚期甲骨文到大篆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都有“马”字的演变过程。

历史传说中还有马呢!比如,王亥驯马,九方皋相马,赵高指鹿为马,燕昭王以千金买千里马骨,田忌赛马等。

当然,文学作品中也有马。比如说,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有马,臧克家的《老马》中有马,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中有马》… …

老马臧克家范文第2篇

一、汉字中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从古至今,随着汉字的演变,“马”字都有各种不同的写法。翻开书法史,不管是早期的甲骨文还是晚期的甲骨文,以及小大篆、金文、隶书、楷书,都有“马”字的具体写法。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马的作用越来越大,汉字的使用越来越丰富,汉字里就出现了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如骑、骐、骄、验、驮、驭等。

由于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进步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如马到功成、一马当先、指鹿为马、青梅竹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等等;一些与马有关的俗语有“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人在衣裳马在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将军跃上马,各自奔前程”等。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涌现过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的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故古人说的乘马其实就是乘车,驾二马为骈,三马为骖,四马为驷。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此后便形成了骑马之风。春秋战国时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我国的历史上和传说中有很多名马,三国时,刘备的坐骑是的卢马,一次刘备遇难,危急之时落入檀溪中,的卢马一跃三丈,带刘备逃出了险境。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自己陵墓的屏上。安史之乱时,在潼关之战中,忽然杀出数百骑兵,致使叛军仓皇逃窜,后来骑兵也突然消失。据守护昭陵的官员说,就在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

《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叫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颈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马曾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上人与马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田忌赛马、王亥驯马、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秦琼卖马、九方皋相马等。这些故事或借题发挥,警世喻人;或哲思横溢,寓理于物,皆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三、民风民俗中的马

在无路无车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与马分不开,从需要马到喜欢马,再到后来的敬重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马是我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每到马年来临之际,民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迎马年光临人间,以示“马到功成”、一年好运之意。这一年,各类与马有关的肖形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悬于街边门坊,或嵌于家具衣物,形象生动,气派非凡,可见人们喜欢马之情是何等浓厚。博大精深的中国象棋中,有两颗棋子是马,而且马的走法多种多样,杀伤力特大,由此亦可窥见马在古代军事中作用之一斑。英勇善战的蒙古人民,更是和马相依相伴,乐骑马,善射术,视马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并以“马术”本领精湛著称于世。马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智慧和精神,有了马,他们才有征服草原的伟大奇迹。我国香港地区甚至有赛马节,现在赛马这一活动已经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大家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四、文艺作品中的马

在几千年人与马的交往中,马为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人对马也倾注了许多真挚的情感。人们在纸上画马,在弦上弹马,在石上刻马,在戏中演马,在诗中吟马……。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杜甫在他的《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韩愈的名篇《马说》产生后,就将马文化提升到一个极雅的层次,成为人们千百年来的美传。现代文学作品中,象臧克家的诗《老马》、周涛的《巩乃斯的马》等,都是写马的优秀作品,为大众津津乐道。

艺术作品中,有的画家就是画马的名家,如唐代的韩干、韦偃,近代的徐悲鸿等。著名的以马为题材的画作如徐悲鸿的“九方皋”、“奔马”,雕刻作品有“昭陵六骏”等。音乐作品中的名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民新歌”。歌曲名作有“骏马奔驰保边疆”、“马儿啊,你慢些走”等等。

老马臧克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改革 自觉性 积极性 鉴赏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作品之一,有着他的特殊地位。可以说他是文学之母,也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鲜明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有着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如坠云雾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领会,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

一、以读辅讲,读讲结合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单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现在我们为什么也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怎样才能读得其法,读而得法呢?笔者认为,诵读时如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诵读法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再恰当不过了,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让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何不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去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去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二、以点带面,点面兼顾

分析小说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同样,理解诗歌也要了解诗歌中的一些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比如意象、象征、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意象其实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又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在古诗文中,我们有时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

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三、以练促学,练为学用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马臧克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歌;《生民》;技法;史诗;神话

一般认为《诗经》是现实主义写法的发源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发源点。这种看法未免对《诗经》的写作技法有失公平。其实,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歌》,不仅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起源点,还是浪漫主义的起源点。后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两种手法。

《诗经・大雅・生民》是反映周人始祖后稷的诞生、生存成长和当时母系社会状况的一首史诗。本诗铺陈直叙,写出姜敬神明,踩上帝足迹而孕,并卵生周人始祖后稷,姜觉得卵生不祥,便弃之于窄巷、树林、寒冰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相助,成活下来,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本诗在叙述中处处充满了神话色彩,奇丽的神话又用写实的手法加以展现。因此,本诗既是史诗又是神话,史诗要靠写实手法完成,神话要靠瑰丽的浪漫手法绘制。写实手法叙事顺承发展,融入浓浓的爱国情思,呈现一个个鲜活的诗中面孔,浪漫衍生自由想象,意象、象征包含其中。

现实主义,主要采用叙事的写法完成某一作品的艺术创造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及后人对该作品的认识反映,其主要内容一般都是反映当时历史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接受这一写作手法和发展这一手法的诗人大体如下:

两汉乐府诗中,叙事的成就尤为突出。乐府诗中有对历史现况准确描述的,如《十五从军征》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的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的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回家却形影相吊的八旬老人形象写活于纸上;还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叙事诗,为个性化的对话置之于生动的场面,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东方淑女形象,让人读后就想走进历史去斥责那些恶人一翻。

到了唐代,杜甫又将现实主义写法推进一步,揉进了尤为深沉的爱国热情。《石壕吏》在反映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同时,又从骨子里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们能有所作为。八十老妇急应河阳役,为了战士备晨炊,比《十五从军征》中八旬老人的孤苦无依更为惨烈,作者将笔尖直触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人民。同时,白居易在叙事诗的技法贡献也无人可比。宋朝陆游的《示儿》中已可窥见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亡告乃翁”,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寄于国家重振之日。

明末清初,吴伟业的诗“以唐人格调,写目前宗派近事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吴伟业的诗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史诗”,不但突出写人叙事,而且还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如《圆圆曲》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用极委婉的语气,讥讽吴为一己之私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沦为千古罪人。全诗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重组历史事件,用比喻珠联等修辞增强全诗的表现力。

近当代现实主义诗人和叙事诗诗人更是人才辈出。臧克家的创作使现实主义直上了一个新台阶,诗歌染上了时代鲜活的烙印,被誉为“时代的歌手”,如《烙印》、《老马》等诗对现实作出血泪的控诉,诗人的心酸和愤怒在诗中滴血。其后数十年,李季、闻捷、李英、叶延滨等当代诗人将现实主义的写法拉到了时代前列。以前较为单一的历史时空和情节已发展成多元化的运用,在叙事写史的同时又放进讽刺和哲理。“进入九十年代,叶延滨的诗加强了讽刺的力度,一洗往日的温馨浪漫,代之以冷峻犀利的幽默讥诮”(《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编)。

《生民》全诗就是一个浪漫的神话传说,它奠定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基础,这种在后来的诗人群里衍生出各种艺术写法:想象、夸张、象征等。继承、发展、衍生这一创作手法的中国诗人大体如下:

屈原在继承和发展上贡献功不可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屈原大《楚辞》中多运用奇幻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象征,句式不等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一个梦的世界,一个身披香草兰花,上天入地的跋涉者、追求者便跃然纸上。全诗以缠绵悱恻、十分强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对楚国政府黑暗腐朽的愤慨。艺术表现上象征、意象、比喻在本诗中已出现“香草美人”已被后人移植于诗中。

唐宋时李白又光大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夸张也用于诗中,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朝陆游本质上是写实,却常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方式,对李白那种独来独,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也加以学习运用。如《楚辞》国“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淮声似旧时”便是这种手法的印迹。

清龚自珍对古想化诗歌艺术有总结和发展的功劳。“其诗多用象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然现时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如“猛忆儿时尽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等名句就有所展现。

近现代,浪漫主义发展呈多元化趋势,郭沫若一首《女神》唱响人间;徐志摩以构思新颖、意象美妙、韵律和谐追求理想化响彻文坛;戴望舒将中国的意象、意境、法国的象征等手法揉在一起,写出一曲人生梦幻曲《雨巷》就使许多诗人学者顶礼膜拜,并且意象中充满朦胧的梦幻色彩,这时舒婷已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和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诗意朦胧、含水量蓄,充满张力。顾城这位“童话诗人”更不可忽视,海子在他乌托邦的世界中一再被书写原型意象,如大地、村庄、河流、麦芒、天空、月亮、我的马和我的王等,都把浪漫情结表现在隐喻中,构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老马臧克家范文第5篇

诗歌既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也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而诗歌以其凝炼的语言、完美的结构、优雅的韵律来体现一种独特而又让人难以琢磨的意境,来抒发一种独特的情感,可以说每首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正是因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就是云山雾海、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把一首首那样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肢解成简单的字、词、句,变成简单的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点的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而只是牵强附会的翻译、用机械的理解去解释的话,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更是糟蹋了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明。

以下就诗歌教学中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包含着极浅显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诗歌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很难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吟、诵,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才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名篇和千古绝唱。当然我不是让大家去复古,但我认为诗歌教学是太有点急功近利了,把那么好的情愫和美感变成了枯燥的字、词、句,变成简单的说教,那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吟、去诵,去体味那深远的意境,去揣摩那幽幽情愫呢?所以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何谓美读,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的高度去诵读。就是把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幽幽情愫,通过反复朗读(替古人忧而忧、乐而乐)传达出来。如果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在兴味、意趣或是意境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更能更接近诗歌的本质。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通过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表达情感的跌宕起伏;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唱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慷慨激昂,悲伤处义奋填膺又有何不可呢?就让我们在琅琅读书声里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孤寂之情,在“天地一沙鸥”里追寻空旷凄凉之美,在“悠然见南山”里感受清新散淡之心。

美读不同于朗诵,其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所以必须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来。以《再别康桥》为例,第二小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要读出喜悦和眷恋的情感,应该在哪些词上下功夫,无可非议应是“新娘”、“荡漾”。“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的”字后作一停延,声断气连,为的是突出后面的“新娘”二字,然后再重读“新娘”二字,不仅重读,而且音调上扬,读出喜悦之情。“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头”字后作一停延,声断气连,再缓缓读出“荡漾”,“荡漾”二字要读得平缓,且“荡”字后作一停延,“漾”字后作一停延,均为声断气连,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眷恋之感。如果 “荡漾”二字读得不好,读的时候,气息太重,如“崩裂”、“爆破”出来的声音,就不能给人轻柔、飘荡之感,体现不出依恋之情,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出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习小说时,分析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习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较好的同学马上就能感受到: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通过“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在是简单的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而这种意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衰败、凄凉、孤寂之感。诗人正是借助外在的客观物象与内心世界情感的统一来表达这一意象,因此它带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所借助的表达工具,以表现惆怅而达观的思想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用某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比如“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又如“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等。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意象不但带有传统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比如臧克家笔下的的“老马”就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形象,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所用的意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就连诗歌的结构就像是一颗摆动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金柳,以及映在波光里的艳影,就会叫人联想到仪态万千、艳丽夺目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切都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们已不愿意去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去感受诗歌的之美,去享受诗歌之美。

甚至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这都可以促进学生很好地挖掘诗歌的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要来得好。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我们也可以借助课堂时间,结合学过的诗歌篇目,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或篇目古今中外不限,也可以是自己的创作,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绞尽脑汁,热情高涨,这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鉴赏水平,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理解。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总之,不管是美读法、专题法或以学代教,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诗歌的能力和热情有积极的发展,诗歌鉴赏素养得到全面迅速提高,这不仅是诗歌教学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电子商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生与伴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