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就业工作计

教师就业工作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就业工作计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漫 工作室 教学模式

学校的职责,更多的是能够走在行业的前端,培养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当他们走出校门,能很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要求,并能够持续发展自己,挖掘自身潜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现阶段,职业学校的对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明确,同时,大部分学校的动漫专业是在美术或计算机专业中派生出来的,动漫专业的教师都是计算机、美术或其他艺术类教师转型而成的,计算机教师具有一定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但是美术、艺术功底薄;美术教师虽具有一定的美术、艺术底蕴,但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了解甚少。教师缺乏系统的动漫专业教育经历,很难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而且,大多数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学中还是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致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同时也违背了动漫专业教学应有的创新性规律,变成了单纯理论的教学,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动漫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按照动漫企业工作实际场景,以工作室为平台,专业教师带领工作室学生承担动漫企业相关的设计任务和项目,把教师、学生、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实践操作空间,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工作室模式的具体作用如下:

1.提高教学效率。对进入工作室的学生,专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开展教学,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例如有的学生对场景设计有极大的兴趣,有的对flas有热情,也有学生在三维动画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天赋,那么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加以引导,挖掘学生专长,布置适合学生专业特点任务给他来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对专业教师自身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其不断学习与进步。

2.培养团队意识。动漫专业有很多实训项目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室可以让学生更紧密地一起分工合作。拿《动画作品创作》这个课程来说,制作一部短片需要编写剧本、设计角色、绘制场景、设计分镜、制作动画、配音配乐、后期合成等一系列专业工作,往往一个人是很难完成全部工作的,而且这些工作是紧密联系的。这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及时有效地沟通,能够互相协调。

3、增强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之所以没有持续性,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实体交流平台。工作室可以更方便直观地让企业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程度,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可以让企业与老师、学生与企业更深入具体地交流。通过工作室加深企业对学校动漫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了解,从而真正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逐步让企业也能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来,实现与动漫企业交流互动。

二、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相对于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讲,“工作室”教学模式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它采用全开放式教学,由动漫专业教师组建具有研究、设计和开发能力的教师团队,包括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等作为指导教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而这样的良性互动,使得师生之间能够方便地沟通和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参与行业的真实项目后,也能逐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动漫专业工作室的建立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实践操作的空间,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联系,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体系、动漫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动漫专业教育发展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动漫专业学生创意工作室培养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漫专业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红 动漫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5),42―45。

[2]傅立新 顾亿天 从动画流程谈动画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大学教学,2008,(6),31―32。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第2篇

服装专业技能作为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体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因此,它要求在运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中形成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如何在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有效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本文以中职服装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2 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涵义是在考虑当地服装产业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岗位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以工作室为平台,构造真实情境,进行包括设计、画图、制作等在内的系统化教学[1]。这种教学模式既有“活泼、实用、广泛”的动态特色,又具备开放、有效的任务驱动性,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在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途径,来深化中职服装工作室教学的核心地位,并体现出贯彻整个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特色。

3 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要采纳、借鉴其形式,推行到课堂教学中,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该贯彻其精神实质,并且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进而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那么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原则呢?

3.1 遵循实效性的教学原则

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虽然以基础知识为主,然而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在教材内容与现实职业需求的脱节间无所适从,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面对这个问题就考验到职校教师的协调、应变能力。教师在遵循实效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自身的教学规划与安排,明确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及如何与学生互动等细节问题,并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遵循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在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的创新性、生动性,只是徒有漂亮、光鲜的花架子,缺乏具有真正实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流于形式化、程式化。面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开放性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途径的开放、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及教与学双方的开放,它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开放、不墨守成规的教学意识,通过构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型教学环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3.3 遵循应变性的教学原则

作为在“提前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变化形成”的教学过程,是随时根据课堂发生的细微变化而有所变动的,而其真正的价值就体现于它的“应变性”。有鉴于此,就必须做到重视教学过程,突出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美妙体验,重点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低效性。在前期的规划教学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备案,以便提高教学过程的应变性,进而使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成为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变化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利用课堂中的变化,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情景中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最能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仔细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变动与生成教学内容的关系,做到课堂上的一切活动为教学服务。

4 合理利用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措施

在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模式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 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完善服装专业技能教学的过程

知识结构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形式,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人们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够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遵循实效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改善服装专业课的知识结构,进而做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完善。

以服装制作技能的培训为例,可以将其教学内容整合为九大模块:一为裙类缝制工艺;二为裤类缝制工艺;三为衬衣缝制工艺;四为西服缝制工艺;五为中式服装缝制工艺;六为职业装缝制工艺;七为童装缝制工艺;八为艺术服装缝制工艺;九为服装的工艺规律与常见问题处理方式[4]。这种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上下连贯性,在其前后呼应的内容设置上,使学生能系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

4.2 有效利用辅助教学设备,营造开放性教学环境

为了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在基于工作室的服装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试听等辅助教学设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的展示,来更为直观地传达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在重点案例的分析与处理中,可以采用“部位操作、整体把握与艺术造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听设备,把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我展示、阐述新课题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营造一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 重点突出专业实践,深入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

专业理论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上,具体表现为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要重点突出专业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营造企业生产模式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与特长,将其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针对在服装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突出学生对服装本质的把握,引导、培养学生对时尚与流行的敏锐探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在校企结合办学的形势下,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服装行业有一个具体的客观认识。在结束既定章节的学习或者是阶段性的实习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或实践问题做一总结,使学生在发现不足之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5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服装成衣化、商品化及市场化的转变,这就要求服装行业从业人员提高相应的专业素质。而作为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工作核心的职业学校,应该在加大教学投入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使职校教师在遵循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践行合理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一种以培养能力为主体,以强化训练为主线,以“活、实、宽”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职校学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凌静.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78-81.

[2]闫春侠.中职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究[J].教师,2013(3):56.

[3]王保林.改革服装专业教学模式 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J].中华少年,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创业

工作室的创新创业模式已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学习与实践平台。工作室这种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第二课堂”模式有机结合,改善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动力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可以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孵化”一条龙,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一、工作室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工作室制”起源于欧洲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早的由教师牵头建立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模式,“工作室制”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推广较为普遍。随着“工作室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不断发展,也为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教学理念。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英国政府是在1998年正式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标志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开展,但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

二、工作室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工作室制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成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交互作用,以求共同达到新高点。而以往的教育模式如创业孵化器受众人群仅仅为准创业者,缺乏对大众创新群体的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则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的传授关系更为平等,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融为一体。

工作室的定位在于不仅为学生提供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社会、了解市场,培养潜在创业者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创业的一条龙指导服务,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有效途径,同时工作室类似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规避了学生未来创业的风险。

三、工作室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1.完善健全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

基于工作室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长期化、立体化、规范化,必须依靠完善健全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工作室一般隶属于二级学院,采取院长责任制,组织架构应该包括专业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业创业导师与学生。工作室由专业指导教师牵头组建项目团队,直接负责日常教学安排、项目开展、联络校企合作等工作,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创业导师对工作室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预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等予以纠正与指导。学生的结构层次也要有所区分,学生进入工作室实行双向选择,通过一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方向,有侧重地选择进入工作室,工作室在招收本学院学生同时,按比例补充其他学院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有利于工作室后续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为进一步进行项目化培养与创业孵化创造条件。

工作室依托企业化、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工作室借鉴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室管理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立工作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条例, 如教学管理条例、辅导学习条例、创新奖励条例、创新创业比赛条例、定期组会研讨条例、发明专利申报条例、工作室设备及相关设施的管理办法等。工作室严密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不仅有利于在工作室内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而且也有利于工作室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2.培育打造创业典型和原创品牌

以工作室为教育平台,培育和挖掘成功创业典型,在校内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关心创业、积极参与创业。培育、挖掘和宣传成功创业典型要全方位立体化:一是在工作室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先进的创业文化,宣传工作室学生的成功典型,分享成功创业案例,全面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将各工作室内有基础、肯创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建立精英培养模式,积极提供帮扶与指导,具体包括创业政策咨询、创业资金支持、学校场地支持、专家一对一指导等,把工作室创新教育的普适性转化为针对精英群体的个性化培养;三是通过工作室新闻中心、工作室宣传员、工作室简报等方式多种渠道宣传创新创业成功典型,邀请创业成功的大咖或校友来校开展创业教育讲座或经验交流,以身边的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

3.建立创业教育孵化基地,⒍就业直通车

工作室把教师―学生―企业三者联合起来,切实做到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操作、与企业需求的统一。一方面,从学校的教学出发以企业经营的典型案例分享入手使学生更加的深入分析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以企业项目的实战经验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创业教育依托工作室平台,积极开辟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工作室基础上成立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启动就业直通车。

工作室教育更多的承担了创新基础教育的任务,依托于工作室的创业孵化基地则是终极创业教育的输入端,两者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学生大学四年“孵化”,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会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才需求岗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任何工作任务均具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但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即无论完成什么工作任务,基本要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起源于德国,他以教学科目在现实中对应的工作岗位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对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进行串联,使教学活动融入现实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使现实工作岗位的每个元素,深深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与实际工作情境相关的工作、生活经验,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基于工作过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包含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的划分、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优化。笔者以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以使我们的理论分析能够被用于对实践的观照。

(一)职业岗位调研

在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需求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方法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对一些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银行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一般包括①出纳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会计主管岗位;④财务管理岗位。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一般欢迎专业技术强的毕业生,应是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院校以骨干教师、企业人员为主要力量,组建了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团队,在确定会计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每个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指人们在自己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出纳、会计、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岗位对应了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1。

(三)行动领域划分

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笔者结合教学,将出纳、会计、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四个岗位的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16个行动领域,如下表1。

表1:行动领域划分表

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行动领域划分

出纳岗位

1、库存现金收付、银行结算业务

1、货币资金收付与结算

2、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

3、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核对

2、登记日记账

会计岗位

4、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5、建账、登账、对账、结账

6、会计报表编制和审核

7、财务软件操作

3、会计核算工作

8、会计资料的归档和保管

4、会计资料整理

9、会计经济业务的处理

10、财产清查

5、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11、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6、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12、纳税计算申报和财税上交

7、税费计算和申报

会计管理岗位

13、制订财务会计工作计划

14、会计岗位的设置和分工

15、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处理程序、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

8、会计岗位设置、会计科目、会计资料、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16、会计档案的移交和保管

9、会计档案管理

17、会计人员聘用、培训、考评

10、会计人员管理

18、企业财务业务管理

11、会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岗位

19、财务制度的制订

20、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的管理

12、筹资管理

13、投资管理

14、营运资金管理

15、收益分配管理

21、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22、编制财务预算

16、财务预算管理

可见,行动领域是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也是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的集中体现。

(四)学习领域开发

1、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

由于行动领域划分与学习领域开发两个步骤紧密相联,行动领域必须向学习领域有效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才能有效开发,笔者把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中的16个行动领域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8个学习领域。分别为出纳实务操作、会计基础认知、会计实务核算、成本计算、税费计算和申报、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

以上学习领域是按职业岗位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的,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打下了基础。

2、学习领域的描述

我们根据实际的会计工作来重构会计课程。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后,应该对每个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描述。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组成的学习单元。在设计学习领域时,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计划学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划分、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施把每个学习领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在接近工作实境的环境中来学习。

如《会计基础认知》这个学习领域可以划分为8个学习情境。分别是①会计基本理论;②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③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④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⑤会计账簿设置和登记;⑥财产清查;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⑧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情境的开发,要求以实际的工作环境为教学基础。先进的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室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在仿真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六)教学实施优化

职业院校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中,对会计专业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了很好地分配,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出纳实务操作、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财务软件操作、税收申报和计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等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中形成的教学特色

笔者参照会计专业的教学进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会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框架为基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会计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以课程为例,课程解构和重构的内容有①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指导教学;②对传统的会计基础课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构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教科书的十章内容共分为了八个学习情境来学习,每个学习情境中又分了若干个子学习情境;③补充了新会计准则中的有,而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点;④在企业基本业务核算的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其他货币资金"帐户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时,结合利润表的结构一起学习,易于掌握;⑤增加了一部分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

第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为了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自主到湖南省建工集团财务部和米罗咖啡店见习。还多次到其他院校参加实践教学的学术交流。这些社会学习经验为笔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践教学素材。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校外兼职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分析法、案例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按照职业情境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解决、实践、创新的能力。

第三,量化考核指标,废弃纯理论的考核制度,重视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在实训项目实施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分为主管、填制凭证、审核、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采购等职务,模拟现实会计部门的工作任务,完成从建账到编制报表的整个操作过程,让学生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实践考核时建立学生的文件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共评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给出综合量化的分数和评语,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笔者在以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通过具体项目任务,使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有效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维静、王华,会计行业"行动领域"与高职教育研究[J],华章,2012年9期

[2]李正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D],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第5篇

一、乡村旅游、共生理论及跨行业合作内涵

要分析和了解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所带来的宏观影响,需要先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乡村旅游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1996)、王兵(1999)、熊凯(1999)、郭焕成(2000)、杜江和向萍(1999)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刘荣栋、碧愚溪(1998)、何景明(2002)、诸保金(2002)、李立华(2002)和应瑞瑶撰文专门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探讨。概括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包括农场参观、农业参与、绿色旅行及生态旅游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二)共生理论与跨行业合作内涵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用以指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随着生物学以共生关系研究生物进化工作所取得的突破进展,共生理论逐渐被引用到社会领域,用以分析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存在高度倚赖关系的共同体。

近几十年来,运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成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由袁纯清著的《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一书中说:“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在袁纯清归纳的共生理论分析基本结论中提到: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不是共生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丧失,而是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继承和保留;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生关系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共生关系的发展实质是共生体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产生、交换和配置等。这种共生理论给企业采取跨行业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企业的跨行业合作营销就是一种共生单元的共生现象。所谓跨行业合作营销,是指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同一商业项目、同样的目标受众群体联系在一起,以资源互换、整合、捆绑等为主要营销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各方不另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与营销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达到多赢。在跨行业合作营销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生物界的的生物体成员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为了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而彼此进行资源的共享与融合,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使企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将共生理论引入企业的跨行业合作营销,以求以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乡村旅游跨行业合作可以理解为旅游经营实体与其他行业,相互利用本行业现有资源与对方进行买卖合作的行为。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是不局限在本行业,需要跨领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跨行业资源为市场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二、共生视角下跨行业合作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意义

(一)在开拓新市场方面

相对于同行企业的直接竞争关系,不同行业间的企业一般不存在直接的以利益争斗为基础的竞争关系,而且通过跨行业合作可以使企业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消费群体的零距离接触,既开辟了新市场又大大节约了开发费用,获得事半功倍效果。

(二)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结构、开发新产品方面

随着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任何行业的企业都不可能对消费者任何细微的需求时时洞察秋毫。通过嫁接外部资源弥补企业缺憾,不断优化产品功能的合作就有了可能。当旅游企业发现市场机遇时,可以联合有关的企业、媒体等共同打造和推广一种产品和服务,最快捷地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告别“有心无力”的局面。这样,企业的专项投入既小又不用负担那些平时无法利用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节省了成本,还降低了竞争风险。

(三)满足消费者一站式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方面

一般地,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不是一项一项地进行的,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组合进行群组化、系列化消费。比如,在到某个景点旅游消费时,消费者还会想到与旅游相关的景点特色美食、住宿、购物、其他娱乐等内容。这就给旅游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营销提供了理由。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最大满意的服务。

三、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广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在全国而言处于突出位置,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呈良好态势,而且广西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和广西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其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做强做大乡村旅游,可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旅游业这一现代化的新血液,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将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经济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通知》,评选出沂源县、张家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等38个县(市、区)为乡村旅游示范县。据统计,2012年10月截止,我国开展的乡村旅游有8万多个,经营业户有170多万家,收入超过2000多亿元。乡村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约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如北海田野生态农业旅游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休闲农业旅游区和宜州市刘三姐乡流河社区马山塘屯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巴马瑶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县和灌阳县。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

2004年9月18日,广西桂林、贺州及广东的广州等6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无障碍旅游区共同守则》,正式开启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泛珠三角经济区指包括珠江流域在内的周边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江西、云南、海南、贵州9省、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重点的旅游合作,六市无障碍旅游区开启了旅游合作的新篇章,为广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统计测算,2012年,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两千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

在广西境内,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就2012年全年,广西在国内旅游者目的地比例中占比33.5%。(见表1)

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广西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较大幅度地增长,其中,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经营场所更是呈现出一片异常火爆的景象。特别是在今年7月,广西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之后,广西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广西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经营场所异常火爆。南宁市的八桂田园、凤凰谷、乡村大世界等规模较大的乡村游景区均人满为患,垂钓娱乐、摘菜采果等成为游客们的主要娱乐内容;桂林市的阳朔、龙胜、兴安、恭城、资源等主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县(自治县)接待游客数也大幅度增长;在贺州市昭平桂江生态园、富川秀水状元村和神仙湖景区、钟山十里画廊、八步临贺故城等10个乡村旅游景点今年国庆期间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这些农家乐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假日生活,对拉长广西旅游产业链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如此强劲和广大的现实需求,广西各乡村旅游景点和企业应该坚定跨行业合作的信心。

(三)乡村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跨行业合作的有利因素分析

1、乡村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广西的乡村旅游实体普遍经营规模小,分散,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和服务项目总类单一,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供给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部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多元化经营意识。同时大多数景点缺乏有效的宣传促销手段和渠道,很多景点无网页,只有极少数景点有自己的主页或网站论坛。在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广西的乡村旅游企业实体也比较少,据统计,目前以广西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卖家在淘宝网上共有1523家,涉及乡村旅游景点的卖家仅有81个,仅占5.23%。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乡村旅游实体企业经营惨淡,每年都有大批乡村旅游景点因游客少而停止营业。

(2)虽然在小长假期间各景点都出现了供不应求、游客爆满的情况,但对于广西消费者和旅游实体企业而言也是存在弊端的一种畸形消费现象,从长远来看,对乡村旅游景点不利。因为瞬间的爆发的消费需求,景点难以完全满足,产品和服务跟不上,在这种严重供不应求的冲突中,顾客的抱怨与投诉在所难免,进而影响了景点的声誉。对景点的宣传和未来经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消费者在这种畸形的消费过程中,难以实现满意消费,不好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其下次重游的决策。探讨如何把瞬时需求合理分摊到非节假日,实现双赢局面这是目前旅游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3)在非旅游旺季,各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各自为战,在没有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某些有实力的景点仅仅局限于各类传统媒体渠道和网站渠道来实现吸引游客上门。即时有旅游行业协会,也未能真正体现团结一致对外的合作局面。平时周末,各景点面对着庞大的出游群体,未能真正主动出击把握机会。因此,各旅游企业实体如何到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寻找需求,有效转化需求为现实消费,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企业有有必要实施跨行业合作,侧重解决在非节假日里,把潜在的旅游需求尽可能的释放出来,这对于消费者和景点而言都是双赢的局面,消费者在舒爽的环境中消费,满意度不会低,而景点经营者也解决了淡季业务不足的尴尬局面。

2、实施跨行业合作的有利因素分析

(1)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因为乡村旅游符合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收入提高,家庭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在道路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和重大假日免费通行政策的支持下人们对举家出游意愿的爆发式增加、未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合作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行业间对于互惠合作的认可和支持得到提高。

四、乡村旅游企业实施跨行业合作的对策分析

共生理论下企业跨行业合作是各方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达成协议而结成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企业跨行业合作营销的成功是需要一定基础条件的。具体归纳为:1、清醒的合作认识;2、真诚的合作态度;3、可行的合作计划;4、正确有效的执行合作。乡村旅游企业基于以上4个条件实施跨行业合作,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些。针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本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广西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实施跨行业合作的一些对策。

(一)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应寻求或建立专业的策划团队

两两行业或企业的合作,需要有一个由相关参与的行业的若干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其主要负责制定合作计划,有效的执行行业合作具体事项,并代表行业进行沟通联系,对有旅游需求者在旅游活动方面提供预订、接待、服务和跟踪反馈工作,完成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最终达成供求一致为核心的商业合作。这样的团队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可以自己建立,没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可以到市场中去寻找,现在各类合法的旅游中介比比皆是。建立或者聘请一个专业团队,在成本支出方面也要考虑,毕竟作为经营者还是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利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问题。

(二)积极开拓与各类企业和团体组织有效合作渠道和方式

乡村旅游企业实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团队或者通过市场第三方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上潜在可以进行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实体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合作方案。毕竟这些单位和组织,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有单位统一的需求,也有单位中分散的个人需求,如何把这些潜在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到景点消费,这就是有效开拓合作渠道和方式问题。有效合作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如与移动通信运营商、企业、学校及车友会等组织合作,需要让对方或相关负责人得到相应的实惠,才能把合作渠道开拓成功。

(三)借助互联网,有效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景点旅游产品信息有效宣传和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已经被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传输的时代。乡村旅游景点及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商与旅游需求者之间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方向和主体的限制被打破并重新定义。乡村旅游实体,想要旅游需求者通过百度、谷歌等超级搜索引擎、或是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刷新微博和微信就能够轻松快速地获得他们想要的旅游产品信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能够得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宣传和分销,旅游实体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互联网是个大概念,乡村旅游企业实体需要具体分清哪些是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按照现阶段的实际,与旅游专业类网站论坛运营商及淘宝等在线电子商务运营商合作,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因为专业类旅游网站和淘宝网等电子商务类网站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费用低廉和使用便捷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信息传输的最主要网站之一,同时也是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首选信息支撑平台。

(四)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协调与对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