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时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华为企业路由器产品线总经理李先银在一次沙龙活动上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不应该局限在M2M上,而应该是广域连接的矩阵(Matrix),即M2M to Matrix,可以称之为M3。他说:“如果物联网只有一个网络它成为不了一个产业链或者说生态链,它必须有上下游协同,上游我们一般强调是易用,下游强调传感,网络、终端、应用这三块协同之后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才能真正一个解决方案。”在M3时代,传输层网络管道将发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物联网不再止步于M2M。通过物联网,我的车和你的车也是“网友”,我家里的冰箱和你家里的冰箱甚至彩电、空调也是“网友”。
网关瓶颈
然而物联网跨越的行业及用户需求千差万别,物联网现场传感器网络制式繁多,既有各种短距离无线网络,如ZigBee、蓝牙、Wi-Fi、无线HART等,又有以有线方式连接的多达十几种的现场总线网络,如Modbus、Foundation Fieldbus、CAN、ProfiNet等。相比之下,互联网相对简单,主要是传统的TCP/IP网络。一边是适配多种制式终端的传感网络,另一边是传统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如何实现他们之间的良好沟通,成为M3时代互联网发展的首要问题。
要实现物联网,首先要实现传感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如何将多仪表,多制式传感器和控制器接入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即客观上需要有一种融合的物联网网关。这种网关需要支持多种网络制式,具备多种行业接口,例如RS485、PLC、Zigbee等;能直接与传感网络的终端通信,汇聚各种采用不同技术的异构传感网,将传感网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远程传输。同时,在上行通信层,应该具备普通互联网路由器的基本功能,通过有线无线多种连接方式连接3G移动网络、互联网,以便灵活适配互联网;与远程运营平台对接,为用户提供可管理、有保障的服务,从而更方便地对生产、生活进行管理。此外,物联网上的数据报文类型众多,即有对时延敏感度很高的控制报文,又有常见的采集信息上送报文,还有大量的,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监控视频信息。各种数据报文对实时性及优先级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不加以区分,网络带宽很容易被大量的监控信息填满。因此,物联网网关应该具有丰富的服务质量QoS功能, 使每个区域或者每中应用对应一个单独的队列,保证实时调度应用的实时性,为更高优先业务提供包括专用带宽、优先转发等保护措施,以确保重要的控制业务的质量。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网关是有相当技术门槛的。中国联通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曾有这样的感慨——“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物联网的国家,虽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突破,但并未发挥其真正价值,而且还没有大规模进入消费领域,缺乏成熟可用的终端网关设备是重要瓶颈”。他认为,整个行业缺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也是我国物联网行业难以规模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产业化加速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的安全;法律规范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三、物联网的用途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则比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可视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
五、前瞻性的制定有关物联网的法律规范
前面我们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特征、用途及一些安全方面的情况。就目前世界技术发展的速度来看,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会很久远,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向着物联网设计的方向发展。技术上的进步改变生活方式,同时在社会规范上我们同样需要未雨绸缪。当初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就是由于很多政策、法律上滞后导致很多不规范、违法性的的事件产生而没有相关制度、法律来及时进行制约。物联网不单单是基于互联网而发展,它更具有自己的特性,更加融进于人本身的社会生活。下面我们就几个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情形加以剖析。
(一)隐私权问题
当一个芯片植入到人随身的物品当中,比如衣服、鞋帽、随身包等等当中,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社会行为都会在物联网的监控之下完成,这对于希望无限“自由”的人们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尤其当这种监控被无限制的滥用甚至违法使用的时候,无疑这是对我们个人隐私的侵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未雨绸缪的事先对这种可能加以防范,尤其是制定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加以制约。
(二)民商事纠纷证据规则
在物联网时代,我们的一些商业活动、生活方式都不同于现在的传统,甚至与互联网时代都有所不同。商务往来,社会生活交往不在依托传统的现实交易,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交易也有所不同。依据前面对物联网的介绍,我们看到更多的社会生活是通过芯片与终端来完成,一切的过程都是通过各种无线方式实现信息的交换、存储。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纠纷时,如果来采集证据并对证据加以运用,这些在目前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中都是空白。我们必须加快对物联网的认知度,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全面研判,使物联网产生的问题能够有相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行政纠纷可能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测绘技术;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39-02
物联网是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的发展应用能够在未来5-15年内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带来极大的贡献。近几年,许多国家都提出来发展物联网的计划,对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进行合理布局。我国也在发展物联网的战略上做出计划,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推进。然而,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都还在初始阶段。在物联网的研究方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起点各不相同,有些学者对物联网的定位和特征的认识还不全,对于概念以及关键技术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1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叙述,对于它的定义主要偏重与它的功能特点。目前比较常用的表述是:通过RFT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物联网将用户端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实现了物品之间的通讯和信息交换。在2009年,中国移动对物联网提出一个定义:物联网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的特征。
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自从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物联网的基本思路,物联网的概念受到了各国的关注。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提出来物联网的概念。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表示,物联网技术是美国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2009年,我国工信部召开会议并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和传感网,要进一步加快传感中心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信部部长李毅还在科技日报发文公开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当年,总理首次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技术发展上,美国军方在1978年最早提出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具有局限性,仅仅只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近年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已经拓展到有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我国对物联网领域的布局比较早,已经有了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2007年,中国电信搭建了M2M平台,其应用已经拓展到物流、节能、交通、消防、环保等多个行业
领域。
3 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撑
测绘技术在近些年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从空间遥感探测、实时快速定位、空间分析、海量数据管理、虚拟现实到“数字地球”,都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广泛的空间平台,在获取对象位置信息和物物互联上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技术支撑。
3.1 空间定位技术
定位技术是实现机器和人交互、机器和机器交互,在人或机器寻找目标时提供帮助,从而让其发现目标,实现目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自80年代以来,空间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导航技术以及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效结合,极大的扩展了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
现有的GPS技术已经具有很好的精度,能够满足一般的位置服务应用。CORS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它甚至能够帮助用户找到遗忘的钥匙、眼镜、钱包等小物件。在物联网中,CORS技术还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动态实时定位服务,对物联网位置服务的质量大大的提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在实时空间位置信息上真正的实现了智慧城市。
3.2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产生三维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集听觉、视觉、触觉为一体,让用户能够利用特殊装备,以自然的方式在远程得到和在现场同等的经历、感受和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对物质的声音、颜色、味道和其所在的环境等信息进行重建,再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进行传递,从而实现让用户在远程感同身受,具有非常好的真实感和强烈的沉浸感。这种能够直接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虚拟重建和再现的技术,为物联网远程显示、感知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
3.3 移动地理信息技术
近些年,计算机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飞速的发展起来,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宽带和信息传输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推动了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更新。当前,移动终端的功能已经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浏览网页,还可以浏览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多媒体。在这个移动计算的大环境下,移动GIS技术也很快的发展起来,提供移动中的分布式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GIS是一个复合技术系统,它涵盖了GIS、GPS和移动通信技术三大技术。其中,GIS承担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任务,GPS完成定位跟踪以及通过移动终端获得信息功能的任务,最后再由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对图形、文字或者声音等的数据传输。可以看出,GIS在应用环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并且提高了以外数据利用的移动性。利用无线宽带,GIS技术还能够通过各种导航定位设备与现有GIS进行交流,从而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于物联网来说,移动GIS给其提供了良好的移动平台,将物联网的前端感应器同移动GIS结合之后,能够帮用户更加准确的对对象进行定位和追踪,同时还可以提供许多模拟决策,从而完美的进行人机
交互。
3.4 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形成技术互补
众所周知,气象、环境、灾害监测以及地下水等了领域在尺度和范围上都是很大的,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在通过前端传感器感知对象的基本特征时,只能局限在个别的具备传感器的监控点。对于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现有数据获得任意连续点的信息成为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某地方或事件的变化过程,并依据已知数据,不但对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做出合理判断,还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就是对其过去的经历历程也能够做出回溯。除此之外,通过现有传感数据以及历史数据,还能够预测未来的气候现象,从而对不同时期的气候也做出回溯与展现。
4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上,令国土管理、位置服务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对移动智能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给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时机。由此可见,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的发展。
5 展望
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测绘技术在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因为在关于物与物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于大规模负责且现实的物联网来说是必备的支撑技术,是能够增加物联网的智慧,提高物联网有序性,让物联网更直观更好用的核心技术。其次,在对物体的位置进行追踪时,现代测绘技术的GPS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最后,物联网中的遥感技术尽管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和空间分辨率,但其对于一些特定物联网应用服务来说,还存在一定的价值。例如在矿产探测、环保监测、航空与航天等方面的应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2] 田峰,杨震.基于Mesh技术的网络融合与协同[J].中兴通讯技术,2008,14(3):13-17.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87-01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但“物”的概念并非仅限于物理界的实体,同时还包含数字界的虚体。因此,这个“物”也就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了。
(一)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物联网可以分成四层: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管理服务和综合应用。感知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感知识别既包括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各种类型的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手机、PDA、MP4、上网本等)用来人工生成信息。
1、RFID
作为条形码的完美替代品,非接触射频识别(RFID)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防水、防磁、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识别距离远、存储数据能量大、数据可进行加密、可读写等。由于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实用性,射频识别标签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可以置人衣服布料,还可以帮助不同领域的管理者追踪置人芯片的物体的位置和搬运情况,实时报告物体的温度和压力。
2、传感器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使得传感器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合理分布能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细粒度感知,也就是跟踪到单个物体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实现多功能的感知,即感知到物体多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推测用户的行为以实现智能:还能完成传感器的互联互通。通过传感器网络获得大量连续的数据有助于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二)物联网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环境提出来的,让计算机的行为更像人类是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如果物联网再搭上互联网这个桥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可以这么说,物联网加上互联网等于智慧地球。”
二、产品设计的智能化特征
(一)智能性
所谓智能性,指产品自己会“思考” 会做出正确判断并执行任务。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据商品的条形码来识别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饮用的食品,甚至提示你的营养搭配是否合适,商品是否快过保质期,如果缺少了一些物品,它会自动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等。
(二)网络性
所谓网络性,指产品可以随时和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人可以随时随地控制产品,产品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海尔公司已经研制成的能与因特网连接的家用电器,如冰箱、电炉、洗碗机、洗衣机以及洁具。这种冰箱可以通过网上超市自动订购商品,电炉可以从网上获取菜谱,帮助准备菜肴。一旦出现故障,它还能自动呼叫维修服务;洗碗机可以根据清洗的数量,让厂家提供最佳的清洗程序。
(三)沟通性
所谓沟通性,指产品和人的主动的交流,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是积极的,一方面产品 接受人的指令,并做出判断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产品可以觉察人的情绪的变化,主动和人沟通。宠物也会觉察主人的情绪,根据判断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取悦主人。
三、未来的产品智能化设计
物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应用,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中的每个环节。在物联网时代的未来产品将显示出更多的数字特征,产品的智能化、智慧化的程度会更高,会根据情景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产品网络化扩展的趋势越来越快,由单体变为系统,由线状变为网状,由封闭变为开放。总之,科技会变的更加人性化,产品会更加有生命力和亲和力,将变成我们生活中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伴侣,更加自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2009年初,美国将“智慧地球”构想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物联网”同“新能源”一起被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
物联网技术对媒体产业的意义
在媒体产业链中,物联网能够引发传播内容革命。内容生产向来是传媒的核心所在,而物联网使得几乎任何物体都能产生内容,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生产内容。这种新兴传播形态以“物体即信息”的形式在创新传播的意义。
传统媒体在物联网时代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技术的前期研究和人才的储备,积极加强与物联网的融合。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的物联网传播平台,把原创的“内容”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开发,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提高“内容”附加值,并提供更多个,进而延伸价值链。
其次,开拓物联网传播中的传统媒体新形式。如果把传统业务简单地移植到物联网平台运行,仅仅拓宽了渠道、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无法真正发挥物联网的潜力,媒体必须积极创新适应用户的媒体新形式。
最后,警惕概念炒作,把握时机。在物联网“唱热”的喧嚣中,需要理性对待,警惕盲目投资物联网系统。但对于物联网传播新平台的革新也不能保守,错失发展机遇。传统媒体要长期跟踪研究,一旦技术臻于成熟就果断进入,推动产业升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应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灵活,而且具备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我国现有的新媒体产业链中,主要的参与者有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开发商、广告运营商、广告投放商和媒体受众,具体的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
内容提供商是新媒体产品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主要为新闻采编机构和传媒机构;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提供网络接入和运营服务盈利,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系统运营商是新媒体系统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负责新系统的建设运行,内容、广告的;广告投放商指使用新媒体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发起者,是广告收益的来源,广告运营商根据广告投放商的需求,提供新媒体营销活动的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方案执行监督等服务;媒体受众是内容和广告的接收者。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将推动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报道方式、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内容个性化投放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同时用户在不同渠道、产品之间的切换成本不断降低。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度和数量,并最终带来收益,媒体必须精确掌握用户需求,投放个性化内容,有效降低信息传播的噪音。
内容个性化投放基于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新媒体运营商通过采编系统将媒体内容素材储存在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用户利用安装在自己智能终端上的客户端阅读媒体内容,同时,新媒体运营商利用客户端收集能够描述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被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最终产生能够准确描述用户需求的知识,并储存在用户需求数据库中。
用户需求知识在系统中有两处应用:第一,生产系统调用用户需求数据库和媒体内容数据库,依据用户的需求为每一位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第二,新媒体运营商在媒体内容的采编过程中依据内容与用户需求知识的关联度,使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的素材尽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降低不受用户欢迎的素材数量,提高素材采用率和受众接受度。
目前,与内容个性化投放相似的系统已经在零售业得到初步应用,某些超市的“智能导购机”能够记录消费者推动购物车所经过的商品区域,并依据经过区域的记录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依此进行广告的精确投放。未来的个性化投放应该在用户需求描述的细化上有所突破,并在内容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媒体产品形式的个性化,从内外两个层面为用户提供精确服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闻采集系统 物联网强大的智能感知和采集能力是未来创新新闻采集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物联网收集新闻,具备很好的实时性,新闻采集的触角也将会在空间上前所未有的拓宽和深入。
首先,物联网时代新闻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基于传感器实时自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同时,采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的素材,例如,监控录像、汛期水位信息、交通高峰的路况信息等。
其次,物联网在空间上拓展了新闻采集的范围。只要是物联网覆盖的范围,广义上都是新闻采集的范围。此外,个人可以同时采集多处多点的信息,提高了记者的单体采集能力。
最后,物联网深化了媒体新闻信息的深度。微型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获得的物体信息中,有些是传统新闻采集方式难以获得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检索和数据挖掘,可能有助于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报道事实,更具备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能力。
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会使媒体之间新闻的时间差不断缩短,在信息普遍较为及时的情况下,受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将不再那么敏感,个性化将成为传播方式变革的趋势。因此,物联网时代,媒体应加强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力度,对采集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和加工,面向受众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提高内容附加值。
新闻指挥调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采访设备、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重要报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状态和位置信息,从而实施新闻报道的信息化管理。
当前,我国传媒业的产业链结构和媒体产品的形式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网络信息技术又是新媒体发展的动力。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必将带来内容传播方式、新闻生产方式和传媒业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最终为全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组委会推荐)20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