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柳永雨霖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技术,超临界萃取,超临界水氧化,超临界色谱,环境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many new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field.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m.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because its economy, rapid, efficient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supercritical fluid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eld of application.
Keywords: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而且各国政府对于有毒、有害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目前许多有毒废物、生物污泥和有机废水的治理,利用传统技术不甚奏效或过程繁杂、费用较高,因此,开发新型实用的环保处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超临界流体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的特性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由于其具有节能、高效、选择性可调等特点,受到国内外环保学者的瞩目。先进工业国家竞相开发,已在环境监测、环境分析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如超临界水氧化法等实现了工业化。我国在超临界流体技术方面研究较少,大多处于实验阶段。目前,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超临界流体技术主要有3个方面、即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超临界水氧化(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ton,SCWO)和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f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
1.1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SCF)是一种被加热和压缩至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早在1897年人们就发现,超临界流体状态的压缩气体对固体物质具有特殊的溶解能力[1]。超临界里流体之所以具有这种溶解能力是因为流体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不但如此,超临界流体还具有与气体相当的扩散系数和较低的粘度,SCF分子扩散系数比一般液体高10-100倍,十分有利于传质和热交换。这就赋予了超临界流体对物质良好的溶解能力和与众不同的分离效果。SCF另一重要特点是可压缩性,温度或压力较小的变化可引起SCF的密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的研究表明,SCF的密度是决定其溶解能力的关键因素,改变SCF的密度可以改变SCF的溶解能力。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温度或压力来改变SCF对物种的溶解能力,使物种分离开来,从而提高物种间的分离速度[2]。
1.2常用SCF性质
在环境保护中常用的SCF有水、CO2、氨、乙烯、丙烷、丙烯等,由于水和CO2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无臭、无色、无腐蚀性,因此是最常用的SCF。
CO2目前公认的临界压力pc=7.185Mpa,临界温度Tc=31.1℃ [3],其相对比较容易达到,且临界温度接近室温,比较温和,所以被广泛地用作超临界萃取的溶剂。
水的临界压力pc=22.1Mpa,临界温度Tc=374℃,超临界水的性质和常温常压下水的性质有很大差别,超临界水对非极性有机物质如烃类、有机氯等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几乎可以完全互溶。相反,它对于无机物质的溶解能力则急剧下降,也就是说,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可由水中析出。
此外,O2、N2等气体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空前提高,可以完全互溶而成为单一相。超临界水的粘性低和扩散性高,传输性能很好。由于超临界水的以上特点,以其为反应介质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能源的各个领域,如用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废水、以超临界水为介质对煤、重质油等矿物燃料进行转化和改质从而生产轻质清洁的液体燃料等等。
2.SFC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现状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
2.1.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温度和压力对SCF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SCF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萃取其中某一组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SCF变为普通流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
2.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环保方面应用的形式
目前,SFE技术对于废物的处理技工艺的不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接触法,即将SCF直接与被污染物相接触除去其中的有害成分。直接接触法不仅对高浓度废水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对低浓度废水的净化效果也相当好。但考虑到过程的经济性,直接接触法一般适合于有机废物含量高的污水。此外,直接接触法还可用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去除率也相当高。
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接触法,即被污染的物质先与中间媒介(吸附剂)相接触使其中的污染物得到富集,然后将中间媒介在一定条件下经超临界溶剂萃取,分离出其中污染物的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吸附剂一股为活性炭或硅胶,因此间接接触法常称为活性炭吸附再生法或硅胶吸附再生法。该法适合于较低浓度废水或废气的处理,能使含10-6和10-9级的污染物得到很高的回收率。无论是直接接触法还是间接接触法,在环境保护方面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都是经济有效的,与传统方法的比较,采用SFE无论在投资费用,还是在操作费用方面都优于传统方法。
在传统的环境分析技术中,有许多样品的制备也是采用萃取的方法.但所用的溶剂大多有毒性.而且价格较高。 SFE由于其高效、快速、后处理简单等特点,大大减少了样品的用量,缩短了样品的处理时间,可以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完成传统方法几十小时的工作量。
2.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
美国学者Modell于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以超临界水作为化学反应介质,彻底氧化破坏有机物的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中所用的氧化剂主要是氧气、空气、臭氧和过氧化氢等[4,5]。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超临界水的湿度和压力来操纵反应环境、协调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催化剂选择和活性等。
2.2.1 超临界水氧化的反应机理[6]
SCWO反应为自由基反应。一般情况下,O2和H2O2通过两种机理引发链反应。O2直接和废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产生(R•)和(HO2•)自由基;H2O2热解形成(HO•)自由基。
RH+O2 R•+HO2•(1)
RH+HO2• R•+H2O2 (2)
H2O2+M2HO•(3)
M为均质或非均质介质。羟基(HO•)具有很高的活性,几乎能与所有的含氢化合物反应。
RH+HO• R•+H2O (4)
以上各步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R•)能和氧气作用生成过氧化自由基,并进一步获取氢原子生成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很快分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直至生成小分子的甲酸、乙酸等。甲酸、乙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经过自由基氧化过程最终转化为CO2和水。自由基(HO•)和(HO2•)参加的链反应实质上是通过H去除机理实现的,一般认为H去除是速率控制步骤。
R•+O2ROO•(5)
ROO•+RHROOH+R•(6)
Killilea等人对超临界水中N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NH3_N、NO-_N、NO2-_N、以及有机N等在超临界水氧化条件下均可转化为N2或N2O,而不生成NOx,其中N2O可通过加催化剂或提高反应温度使之进一步生成N2而去除[7]。
对于有机物中含有其他的S、Cl、P等元素,在超临界水氧化中S生成硫酸盐,溶解于水中后排出,不会产生SOx;Cl生成食盐;P生成磷酸盐,它们也都溶解于水中排出;金属生成氧化物,基本上都完全分解,成为无害化的CO2和溶解性盐类[8,9]。
2.2.2 超临界水氧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已对许多化合物进行了SCWO实验研究,包括酚类、醇类、醋酸、吡啶、多氯联苯、卤代芳香族化合物、卤代脂肪族化合物、硝基苯、尿素、滴滴涕、化学武器、推进剂等,结果表明这些有机物可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N2、水和其他无毒无害小分子物质。SCWO还可以同萃取技术联用来修复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
另外,SCWO技术在固体废物的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以H2O2为氧化剂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了SCWO处理,得到无色、无味的液体,随温度和氧化剂量的提高,出水的TOC显著降低。研究发现SCWO技术还具有从尿液、卫生废水和冷凝水中回收可饮用水的能力。
2.3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要求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以监督和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FC技术在分析测定有毒、有害废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SFC是介于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之间的色谱技术,其操作原理与普通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相同,都是利用溶解能力的不同将混合物分离,不同点在于SFC的流动相是SCF。这使SFC兼具有气相色谱的高速度、高效率和液相色谱的选择性强、分离能力强等优点[2]。在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中使用的流动相有二氧化碳、氨气、乙烷等。
2.3.1 超临界流体色谱环保领域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运用包括多环芳烃(PAH)的分析测试、有机染料和颜料的分析测试、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测试、农药、除草剂、酚类化合物、卤代烃和多氯联苯的分析测试等等。
3. 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CF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突出的了独特的优势,具有高效、快速、简便等优点。能够去除传统方法不能完全清除或难以彻底处理的污染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SCF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在应用过程中有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而且由于其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对于仪器和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SCF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必将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从而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艾亚菲.超临界流体(SCF)中化学反应的研究与应用.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279―282
[2]赵胜利等.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9,12(1),48―53
[3]朱自强.超临界流体技术―原理和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薛文平等.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水的应用研究与展望.黄金,2002,23(1),42―45
[5]马俊华等.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进展.四川环境,2003,22(2),6―9
[6]张志杰等.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废水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2),41―43
[7]Killilea W. R. ,et al. The fate of nitrogen in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1992,5,72―78
[8]王春云等.超临界水氧化废水处理技术介绍.工业用水与废水,1999,30(3),4―6
一、一幕繁华,一场凄清
柳永的词反映了北宋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了离愁别绪,也表达了失意文人的感受。《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主题。《望海潮》是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词,《雨霖铃》则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两种思想情感交织的词。为了营造两种不同的意境,作者罗列了两个不同的意象群。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自古是繁华之地。为了表现这一繁华,在《望海潮》这首词中,作者罗列了这样一个意象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等。作者通过华丽的语言、夸张的描写,将杭州当时的市容真实再现,繁华景象跃然纸上。
而《雨霖铃》是作者功业无成,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时写下的。作者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来营造离别的氛围。“寒”写秋日傍晚天气清冷,“凄切”的蝉声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长亭”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固有意象。王褒说“长亭送故人”,李白说“长亭更短亭”。作者延用这一意象,与“骤雨”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送别图:暴雨初歇的秋天傍晚,作者面对着十里长亭,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雨霖铃》下片的意象集中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中。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二、一声赞美,一段伤心
这两首词在意境上的差别,是由作者情感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写《望海潮》时,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词中,作者赞美了杭州的美景,描绘了百姓欢快、国富民安的游乐图和官员的行乐图,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感。而《雨霖铃》则抒发了离别时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情感和个人功业未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同时把离别之情推向了。情感反差如此大的两首词,我们却发现作者选择了两种一样的意象:一个是柳,一个是酒。
“杨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起,就因契合了人间的忧愁与相思而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象。温庭筠有“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有“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句句寄托着依依惜别之情。《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面对岸上的杨柳,离愁更甚。《望海潮》中也出现了柳这个意象,“烟柳画桥”。在这首词当中,如烟的杨柳不再是折柳惜别之意,而是繁华景象的一部分,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之一。
一直希望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在课下反复回味,同时还期待着下一节课到来的课堂。这也许只能是奢望,但我还是想努力实现梦想。
二、实况
“课前听大家唱了几首歌曲,老师意犹未尽,很想大家再为老师唱一首歌。”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寂寞沙洲冷。底下一片哗然,然后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文娱委员上来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先酝酿唱歌的感情。”很快,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的歌词出现在了黑板上:
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平时让同学默写课文从来没有这样迅速准确的,我再一次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
“看来流行歌曲确实要比语文课文深入人心呀!”我感叹,“下面恳请大家为我倾情演唱。”很多同学笑起来,我赶紧制止:“我刚才已经强调要酝酿感情,倾情演唱,那么唱这首歌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听我这么一说,大家止住了笑,文娱委员伤感地开始领唱了,大家沉郁地唱完了歌曲,教室里有片刻的寂静。显然,同学们已经入戏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同学们的歌唱得很好,因为大家都理解了歌里的情感是――”我话音未完,已有同学跟着说出来:“别离、失恋后的痛苦。”“很对,可这份痛苦,作者并不是在那里直接喊出来的,现在我们从音乐课回到语文课,来欣赏歌词,看看这首歌为什么能打动我们。”“情感很真。”“歌词很美。”“周传雄唱得好。”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再次“拨乱反正”,强调这是语文课,学生立刻统一意见:“歌词很美。”我笑着点头:“请大家再说具体一点。”有同学已经不满足集体回答,干脆站起来大声地说:“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这些景又都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的感情,这叫情景交融。”有同学率先鼓掌,我也拍手赞成,很快满教室响起了掌声。
“情景交融”正是我今天要讲的柳永的《雨霖铃》的主要特点,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雨霖铃》的描写比《寂寞沙洲冷》更含蓄,更细腻,更容易打动读者。我想,喜欢《寂寞沙洲冷》的同学一定不会拒绝《雨霖铃》。我把大家对《寂寞沙洲冷》的感情煽动到极致,就是把对《雨霖铃》的教学的感情酝酿到极致,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已是水到渠成。我不失时机地把大家从《寂寞沙洲冷》营造的氛围中拉了出来,准确地说,是把大家从当代的别离场景拉到了遥远的宋代。“其实,在古代,我们有很多诗人、词人早已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接下来的语文课,我感觉同学们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而大家对诗歌的把握又是那样的准确到位,我要求大家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大家很快找到了三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合这三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三句正是交代了三个具体的场面:(1)离别前;(2)离别时;(3)离别后。整首词分两阕,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景和事,下阕写离别之后的景与事。在下阕的开头,有一句最直接的交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从这里我们能准确地看出这首词就是描写清秋时节的别离的场景,抒发词人与朋友,或者说情人别离的感伤情绪。
这样分析之后,同学们都准确地理解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这里的情景交融是分为三个阶段的,词的构思是那样的严密、无懈可击。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每一个场面的景都是清秋时节最能渲染烘托离别之情的景,每一处情又都是那样的真挚感伤。
体会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之后,我又让学生领悟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三处场景的不同:离别之前、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后。结合我们的写作经验,最好写的是离别之时和离别之前,因为这些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有可写之处。而不好写的是离别之后,因为这只能是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正是作者想象的与情人别离之后,酒醒之时,时间已由“骤雨初歇”的傍晚到了“晓风残月”拂晓,地点也由送别的“长亭”换为了容易引起人留别之意的“杨柳岸”。而今后,没有情人的日子,也只能想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样分析之后,大家又理解了从描写的角度看,上阕写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是实写,下阕写离别之后是虚写。
这样分析之后我请学生总结这首词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学生几乎能异口同声地给出理想的答案。情感:离愁别绪。写作技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最后我没有忘记向大家介绍词的作者:正如今天很多人都喜欢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样,在宋代,也有很多人喜欢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可以说就是那时的通俗歌曲,在当时,柳永拥有很多很多的粉丝(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明证。同时我又向学生提出要求:我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是柳永的粉丝,喜欢这首《雨霖铃》,并且能够背诵默写。
三、总结
因为结合了大家喜欢的音乐来上《雨霖铃》,我感到学生的热情无比的高涨,分析感情和手法时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课堂上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唱流行歌曲,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我的这一课。而我也不禁反思: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得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将他们的生活和课堂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课堂不再仅仅是课堂。我终于明白:让生活即课堂,让课堂即生活,应是我们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
附:我要给他们补充苏轼的词。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维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一、搭桥铺路,连接古今,激发兴趣沟通古典与现代
1.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了消除隔膜感,我在导入设计上选取了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因为,这首歌的主题也是离别之伤,切合《雨霖铃》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借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今天,人们爱唱杰伦新歌《双节棍》《东风破》《千里之外》……听杰伦新歌已成为一种时尚。杰伦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众多歌迷的偶像。其实在宋代,有一位比周杰伦更有名的歌手,他比杰伦更帅气,更有才气,他虽一生坎坷,却红极一时;虽囊中空空,却身价百倍。他的名字叫柳永。
学生们在进入诗词学习的时候没有了陌生感,甚至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也乐于去认识这位古代的流行歌手。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柳永,一个逝去千年的古人,一生坎坷,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让这个人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呢?我选择了三个关键词来介绍他:“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井水处歌柳词”“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拥有众多粉丝,尤其是众多的女粉丝,甚至喊出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的口号,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词人,却一生漂泊,所以他的词作中也充满了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到宋代的那个黄昏,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解读他的作品,于是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全词。
2.回环呼应明宗旨。
在教学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让同学们比较《东风破》和《雨霖铃》两首词。同是抒写离别之情,古人和今人有何异同呢?同学们大都能抓住意象、修辞以及表现手法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东风破》一词中大量运用了古典元素,使得整首词意蕴悠长,含蓄隽永。可见,现代文化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既然《东风破》一词能以歌曲的形式演绎出来,那么大家能不能也将《雨霖铃》唱出来呢?我们可以借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演唱这首词,大家不妨试一试。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唱。最后,大家用李叔同《送别》的旋律演绎了《雨霖铃》。歌声悠扬婉转,将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背下了这首词。
二、以读入文,以情悟读,合作探究将“读”进行到底
1.以读入文,初步感知作品。
诗歌教学,必须多读。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做必要铺垫和准备。为此,我设计了齐读,教师范读,学生代表诵读。每一次的诵读都有明确的指引:初读,要注意字音、诗句节奏;再读要准确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三读,找出全词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第一次齐读完后,学生自行点评,大家都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确,但是句子的节奏有些快,没有读出词的韵味。我顺势提出,我站在PK台上朗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词诵毕,掌声四起。学生点评说,听得她都想哭了。我便告诉他们,只有深入地了解词作,准确揣摩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诵读作品。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词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离别场面,设身处地想想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2.以情悟读,合作探究作品。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之后,我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细致的解读文本。去挖掘文本中动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
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是哪句?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请具体说明理由。为了激发大家探究讨论的热情,我用毛笔书写了一幅《雨霖铃》的作品,作为表现积极者的奖品。大家果然非常雀跃,讨论积极,还争相举手发言。
我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些词句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情感,有了共鸣之感。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的,只要找到一个触发点,敢于去表达,就会发现,古典诗词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
诗歌的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在这里,我充当的是一个导航者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在以美读文,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烂多姿的文本世界,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很多学生都觉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让他们深有感触。有的同学说,“无语凝噎”很形象,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出来,却又感觉哽在喉咙说不出来,柳永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伤感写得太传神了。还有一个很喜欢读《红楼梦》的同学联想到小说里面宝玉挨打,黛玉探望时,无声哭泣,气噎喉堵,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的场景。
既然同学们对这句话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么,大家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节奏去读呢?我们全体男同学都化身为柳永,满怀悲伤地去读这一句!全体女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这位与柳永分别的女子,试着体会其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这一次的诵读比初读时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同学们显然都沉浸到这样的情绪里,读完都情不自禁地给予自己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美读过程中,同学们对作者的情绪也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诵读一直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三、余韵悠长,影响深远,让品读古典成为一种习惯
《雨霖铃》这堂课,我充分运用了六要素教学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人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哪怕这是他们往日并不喜欢的古典诗词。正是因为这堂课激发了同学们研究古诗词,热爱古典文化的热情。
这堂课之后,学生中间掀起了两股热潮,一是填词,一是练字。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同学们在伤心痛哭之后积极捐款救助灾区,同时还选取各种词牌填词抒情,有的寄托哀思,有的表达对汶川重建辉煌的信心,有的叙述受灾情况的惨烈,有的表现众志成城,全力救灾的感人场面。
学生作品
江城子・感汶川地震
刘 典
大地无情怒泄狂,国遭殃,蜀地殇。千万间房,呜呼化残樯。萧萧暮雨江天撒,悲满腔,泪千行。
夜深无人入梦乡,心慌慌,意惶惶。牵挂同胞,无计愁断肠。相望共渡地久长,悲英雄,千斤扛。
江城子
王莉姗
地裂山崩尽成埃,汶川堆,举国哀。天地无情,人间递真爱。众志成城抗天灾,繁盛日,会归来。
日挖夜掘终见骸,气如丝,礼先还。星火阑珊,夜读驱惧寒。感恩好学品尤在,中华兴,指日待。
语文课代表还提议在班上举办一个唐诗宋词的背诵创作比赛,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发搜集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设计了一个《共醉唐风宋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大家齐背齐诵齐创作,达到了共同学习感受诗词经典的目的。
关键词:《雨霖铃》;《史记》;灵动;沉稳
《雨霖铃》是词中的婉约佳作,《史记》是文中的厚重之篇,玲珑的《雨霖铃》如同自然界至柔的水,厚重的《史记》比作自然界雄浑的山,山水各具大美,需用心体会,方得其妙。在阅读教学中,二者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共同点:不论是《雨霖铃》还是《史记》,都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原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诵读,就不能称之为语文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雨霖铃》的平平仄仄,声律回环之美,在一咏三叹,在文字之外,已能深深触动读者;《史记》的磅礴大气,读来自然给人一种深沉豪迈。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典雅之美、韵律之美,感悟古文的博大精深,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雨霖铃》要发现如水般的灵动:
灵动之一:品味典型的意象。《雨霖铃》中,不论是寒蝉、长亭、兰舟,还是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细品这些典型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别离的意境,如同身临其境,自然能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灵动之二:感受丰富的想象。《雨霖铃》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古往今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多少人的内心的共鸣。但是,词中的别离的主人公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容貌,但是凭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真心相爱却即将别离,泪眼相望,脉脉无语的有情人,就如在眼前了。他们那执子之手的形象在文字中鲜活了千年。
灵动之三:认识那位将离愁别绪化作千古绝唱的诗人。离愁别绪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为什么柳永能将一个“愁”字渲染的如此细腻感人、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呢?那就从他的人生经历,从他的性格特征,从他的才华文风里来寻找吧。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那位“拟把疏狂图一醉”的白衣卿相,那位最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至情文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大概是世人对这位才子最好的纪念。
《史记》要注重如山般的厚重:
厚重之一: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史记》中的文章一般篇幅较长,内涵丰富,集中了丰富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字、各种特殊句式以及其他的文言知识。要想正确的理解文意,必须首先解决好以上的问题,否则,理解文本就无从谈起,这也是学好文言文的扎实基础。
厚重之二:积累丰富的文化常识。阅读博大精神的《史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实古典文化的知识的过程。例如,从《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宴饮时的位置,可以看出当时实力的强弱、势力的大小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厚重之三:了解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史记》更为流光溢彩。如,刚愎自用让人唏嘘不已的失意英雄项羽,“士为知己者死”的荆轲,“峭直刻深”的晁错。探讨他们的性格特征、人生成败以及作者塑造的方法,都会使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