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研究生教育

医学研究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研究生教育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篇

1前言

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的智力支持。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社会上对高学历、各类证书过度关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只想获取证书,不重视学习知识,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1]。这几年,由于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不容乐观,更是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是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现状

2.1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

院校对研究生的教育没有投入更多资金,没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研究场所,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自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有科研能力。实验室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但是很多学校的条件不能使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落后的教学条件,导致很多学校只能灌输理论教学, 或者是老师进行实验,学生围着看,学生没有实践操作。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中,学生没有实践,对课题的研究,就会没有头绪,手忙脚乱,造成学生缺乏对科学研究的深刻认识。

2.2学校不重视对研究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的思想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创新型的人才,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影响,现阶段的研究生目的只是为了更加容易就业,研究生教育制度“严进宽出”,学校以及导师没有严格要求研究生有科研成果,毕业压力小,导致就业压力大[2]。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研究生心态浮躁、目标迷惘、精神空虚、没有学习兴趣等。研究生就只重视学位证,忽略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课题,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2.3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

导师是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指导者,但是临床医学的导师很特殊,他们很多时间都用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对科学研究的时间被相对的减少,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方法以及研究动向,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在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上无法适应技术发展。而且,大多数的临床医学导师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担任医院的领导重任,繁忙的工作,导致没有时间、精力关注研究的最新进展、成果,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时间更是大大减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导师陈旧落后的知识结构,无法深入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发展。

2.4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考试上还是传统的卷面形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自学、思考、创新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无法完善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实验技能考试,以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繁琐,因此学校都只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

3.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策略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校应该对研究生教育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使研究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让研究生到医院去观摩导师的临床操作,接触到具体的临床问题,再把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同时还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不仅临床能力要高,科研能力还应该比较强,有创新。实践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3]。能够激发研究生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3.2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使研究生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改变错误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学校教育应该多元化,激励研究生对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其重要性。研究生是未来医疗界的中坚力量,不但要担起救死扶伤的历史重任,还要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3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的向导、楷模,导师的素质高低对研究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导师是医疗、科研的主力军,对研究生的技能、科研能力起到引导作用。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先建设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特聘著名教授、医学专家担任研究生的导师,使研究生汲取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年轻的拔尖人才使之指导研究生,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实效,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3.4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应该改变研究生“严进宽出”教育制度,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更加要严格规范化对研究生的教育。鼓励研究生尽早的独自进行科学研究,加强研究生和导师间的沟通交流。让研究生尽量多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接触更多领域的导师,能够更好的提高科研能力,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3.5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2篇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三、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3篇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当前,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需求在逐渐加大。而在当今严峻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我国现行的注重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医学教育,更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政府承担决策责任,医学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医学生家长支持与理解,导师以身作则,从做人、做学问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这样才能共同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患关系;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谐医患;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8—03

收稿日期:2014—03—13

作者简介:王坤(1968—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基础和临床心血管疾病。

王生平(1986— ),女,四川泸州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力衰竭的防治。

一、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何为医患关系呢?狭义的解释即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为了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则是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关系。[1]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其原因可能为:1.从医疗政策与医疗体制方面看,医疗保健机构逐渐市场化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尖锐。政府投入过低,居民就诊费用增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2.媒体对非主流医疗事件的误导,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诚信度下降。3.医护人员不良的权威心理,将自己看做医学知识的垄断者,以单纯谋生的心理对待病人,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同情。只注重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疾病,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4.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重医生,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生兼有学生与医生两个身份,他们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许多医学院学生在实习时都经历过医患冲突,甚至还有被打骂的经历,这些都给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阴影。2012年3月23日,年仅28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医务人员意外事件中死亡,这给医学研究生带来了强烈的触动,许多医学研究生在知道这一事件后心中充满愤怒、沮丧,瞬间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事实证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使部分医学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其中,为数不少的医学研究生表示后悔学医,并表示不确定今后会不会成为一名医生。[2]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速度也在加快,但医学研究生质量并没有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进步。我国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在导师责任制下,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再结合临床科室轮转学习,以住院医师的身份要求研究生在相关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学习,扮演着既是医学生又是临床住院医师的双重角色。作为医学研究生,他们必须要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学术文章;而作为临床医师,他们又要每天面对没有信任感的患者和大量的病历出入院书写、知情同意签字工作,并且努力避免成为“文秘书写”的工具,还要从中学习到疾病的诊治。[3]

三、当今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政府方面

医学生考研、读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再加上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许走上医学研究生这条路的人将越来越少。因此,国家应出台更完善的政策,从立法上、资金上支持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的完善也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同时,还要约束媒体,使他们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报道工作。而事实上,医学研究生也是弱势群体,需要保障医学研究生人身安全,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其积极性。[4]

(二)学校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积淀底蕴薄弱,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疏离,医疗纠纷增加,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医学研究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顺应医学教育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关怀理念,这是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所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涵盖了七个教学与能力培养领域。具体包括:(1)医学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能;(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作用;(6)信息获取和管理;(7)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5]在上述七个领域中,人文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人文教育应是当今医学教育的突破口,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1.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医患关系的内涵,并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关心民众疾苦,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乃仁术”的本质,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1)更新观念,强化人文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将人文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人文教育融入整个医学教育之中。(2)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医学学科课程,如医患沟通学课程等。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整体性建设和核心学科建设,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3)要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改变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整体素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是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因素。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产物,是经由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创造的、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具有学校特色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自身独具一格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与时展相契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表现,对于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个性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对医学生来说是特殊的校园。医院文化给了医学生做医务人员的灵魂。医院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的人文环境,对医学生的培养始终以“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行业准则,强调医院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现“患者至上”的理念,培养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

(三)医学研究生家长方面

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医患关系,对子女的医学兴趣给予支持,经常与子女沟通,使其以良好的情绪进入临床,教育子女以亲人般的态度对待病人,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6]

(四)临床医学研究生方面

医学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三年里,除数月的医学基础课学习外,其余时间必须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里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深入临床。因此,医学研究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以学生的身份虚心学习,以医生的身份认真工作。从思想上让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变,从根本上让医学研究生明白临床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患关系学的学习。针对临床技能的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学习方法,在科室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学习,对近年来相关学术报道进行学习,加强临床业务能力。

(五)研究生导师方面

短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关系最亲密的要数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还科研团队合作都是以导师为交集,因此,导师的医德医风、临床业务、科研思维以及医患沟通方式都在影响着医学研究生。[7]

1.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下的培养方式,导师承担着临床、科研与教学多重任务,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搞好教学工作。[8](1)开展导师培训,提高导师信息素质,要求导师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先进的信息、科学的观念去认识和处理医学教学和科研中出现的问题。(2)以导师为中心,定期召开病例研讨会,收集近期医学前沿、医患沟通事件,针对该学科病例进行学习,加强英文学习,最后由导师总结。(3)导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医学导师应主动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

高情商的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很突出的表现,能正确面对医患关系,巧妙进行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1)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修养,学会妥善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正确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2)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学之间、科研团队中、科室医务人员中、患者及其家属中加强沟通,学会转换自我角色,真诚以待,宽容他人。(3)科室及科研团队应给医学研究生创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科研、工作氛围。[9]

3.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降低医学研究生被投诉甚至被攻击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进行对症治疗。(1)培养医学研究生最基本的人格素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加强医学研究生对医患沟通的训练,在导师教学查房的同时,就应该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在说话技巧、肢体语言、倾听能力、处理应急情况等方面进行训练学习,在日积月累中学会医患沟通。(3)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觉得受到重视,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医疗背景下,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出令社会满意的医疗环境,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对整个医疗环境的优化及医疗政策的正确导向,没有政府高屋建瓴的政策引导,欲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求。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多元化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再者,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及医学生自我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最后,医学研究生自己要注重情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懂得换位思考,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学历临床医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袁万明.医患关系的和谐塑造[J].医学创新研究,2006(3).

[2]中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医学生放弃从医[EB/OL]. http://news.vivijk.com/rdht/201204/230179.html,2012,04,03.

[3]史广玉,王晓燕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医科大学学报,2007(3).

[4]穆伟山,乔静雅.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

[5]郑虎.重视加强高等医科院校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融通性[J].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3(7).

[6]魏孝琴,吴玉屏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精神症状测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1).

[7]刘志勇等.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4篇

一、构建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把医学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实行“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学院党委具体负责所在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一位党员学院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在院级管理体系层面,为了完善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结构体系,我们构建了由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辅导员、医学院研究生各分党支部、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多层次有机结合、高效运行的思想教育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见图1。

该体系对于统_领导学院各方力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医学硕士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我们采取了将研究生的主动自我教育同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多层次外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医学硕士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引导医学研究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体系中的被教育对象,如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在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根据我校医学研究生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将研究生党支部以教学医院为单位成立党支部,遴选责任心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引导研究生党员在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2将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融入研究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将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作为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以起到自我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我校每年举行的研究生“求索论坛”中,我们充分利用论坛平台设立了“三峡大讲堂”引导医学硕士生努力培养学术钻研精神。通过“研究生成果展”以视频、展板、网络新闻等方式展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加强学院间的交流,彰显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信。通过“巅峰对话”和“师生共话”组织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就医学硕士研究生关心的培养、就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切实解决研究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研究生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思维表达,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在“_院_品”活动中,医学院研究生分会以“乘医学之风、为健康护航”为主题,进行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陶冶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坚定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医学院研究生分会每年还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增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1.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在第一学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但是从第二学年开始至第三学年毕业,研究生主要跟随其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生分散到校本部及各个附属临床医院,此时导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变化相对更加了解,因此,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方面的引导、示范和监督职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责,要求导师和学生定期座谈,定期向医学院研究生科汇报研究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填写《研究生思想动态汇报表》,并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状态考核目标进行定期检查。此外,我们大力倡导导师教书育人工作,在每年的导师遴选中将教书育人作为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对于不能履行育人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导师,实施票否决”制,取消其硕导上岗资格。同时,将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责任作为导师上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体现导师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加入了导师对学生思想表现的评分,将研究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之在思想上引起研究生对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并落实在行动上的自我提高。

2.加强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我们根据学校统筹制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遴选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分期分批建立了一支与学科相适应又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我校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与辅导员的常态化沟通已经形成。一方面,研究生视辅导员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在和辅导员的流畅沟通中,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疑虑、困惑被逐渐化解或减轻;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到研究生寝室走访、找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解决学生困难,对于研究生思想的状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因此,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已成为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

3.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因此在课程建设改革中,我们增设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将课程的讲授与临床实践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临床实践和导师的垂范,提高医学硕士生的职业素养,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执业者是否能真正满足医学行业以及社会对他们提出的服务需求,并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将会坚持不懈,勇于探索。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目理据;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0-02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文――译文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将中心移向译文和译者;另一方面又将研究的目标和分析的对象从个别译者或个别作品的翻译转向有机连贯的翻译文本语料库。翻译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可靠的方法论和明确的研究步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分析,使个人和局部的研究结果能够在“同一个语料库或另一个语料库中”得到重复或验证(廖七一,2001:394)。很显然,译者之所以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翻译策略和方法而放弃或避免另一些可能的翻译策略,恰恰说明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对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进行大量的对比分析之后做出的抉择。因此,侧重目标语系统的翻译规范还是离不开双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况且,我们尚未建立起英汉翻译的语料库,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作为研究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二、英汉翻译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

语言对比层面的划分早已在一般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达成共识,在此就不赘述。文化层面则需参照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划分。其中,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器物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及一切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典章制度层包括“为维护有序社会而创制的规约、体制和机构”;行为习俗层既包括集体性的习俗又有个体性的身势语言等(刘宓庆,1999:34-38);精神文化层主要指该语族特有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陶嘉炜,1998:4―5)。深层的认知心理层对比可包括认知系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就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和层次而言,两种语言的词语内涵和表现形式不仅在深层上与文化相融交汇,而且在各个层面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叠或完全重叠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研究,始终都要面对如何跨越横亘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这种语言文化相互渗透、交织重叠的文化语言障碍,即交际载体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翻译和翻译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连体。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比较与翻译,无论是作为一个基础科目,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其内涵都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对比研究的重点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文化系统。杨自俭(1997:616-619)先生认为,文化对比研究应以共时法为主,内容包括词汇―语义、词组―成语、句法―篇章、语用―交际、身势语、信号和标记等七个系统。由于普通文化的因素绝大部分蕴涵在常用词语、常用句法和常见语用系统中,普通交际文化的对比研究应与语言的对比研究同时进行,而且应从语言对比入手,从语言之间的差异追踪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刘宓庆(1999:28)先生认为,对比描写应当是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应该是“多向度的”,特别是语义一文化及语用一文化方面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人文关照,描述双语转换过程中的各个机制,找出客观规律与普遍性,即找出语言的哲学机制和文化深层的内核,以此确立语言翻译的科学依据和依归。正因为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对象、层级、方法和目的完全相同,因此,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将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合二为一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翻译应用研究的必然。正如许余龙(1997:58)先生所说,汉外翻译本质上就是在对比中展开的。对比语言学对翻译的理论、规律以及技巧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用它探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通过对比,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等。

三、结语

毛荣贵(2003:序言)先生在为邵志洪教授的《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的序言中写道:六年之前,杨自俭教授在为志洪的第一部专著《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写的序中,曾引用了赵元任先生的一句话: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大学者原来如此观察“语言学”,如此简单,又如此经典!在这里,我是否可以对赵元任先生的话略作推演:所谓翻译理论,实际上就是译文的比较,就是各种译文的综合比较的科学结论。所谓的“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科目,还是作为一个学科,都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班荣学、赵荣,2003:142-4)。由于学界在“对比”和“比较”两个术语的使用上彼此不分,从而造成术语概念混淆,导致学科界定不清。因此,用“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学科名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许钧.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