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补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这是回归常态的结果,是健康、正常的,毕竟,任何经济体都不能永远在刺激下生存。况且,目前的数据只是显示在胶着状态,环比下降,同比并未下降。所以,中国调控政策不会放松,也不能放松。
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6月份PMI指数下降为52.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落。而汇丰银行公布的PMI指数较上月大幅下行2.3个百分点至50.4%,连续第三个月放缓,达到14个月内最低点。两组数据显示,无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增速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放缓。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2/3强,让人担心中国的GDP增速是否会大幅下降。对于房地产贷款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监管,会造成投资率的下降,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低: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6月当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0亿元,比上月增加1845亿元,增长46.3%。
只要投资不大幅下挫,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失速的情况。野村证券的房地产分析报告称,如果中国平均房价下跌20%,房价也只是回到去年中期水平,这仅仅表示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期间发放的贷款(约1.5万亿元人民币)存在风险,这些贷款仅占2010年一季度银行贷款总额的3.5%。
事实上,中国的商品房价虽然环比下降,但同比依然处于高位。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虽然涨幅环比下降0.1%,为2009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滑,但值得关注的是,房价同比大幅上升,使得中国房价目前仍处大幅上涨通道。
让人担心的倒是欧美经济紧缩导致中国出口在下半年出现下滑,但6月的顺差仍维持在高位。海关数据显示,6月进口较上年同期增幅从5月的48 3%下滑到34.1%,出口同比增长由5月48 5%小幅滑落至43.9%。
反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虽然反弹,但仍处于下降通道,波罗的海航运指数重挫,两个月内跌幅超过50%,下探到9个月以来的最低点。但中国出口订单没有显著下降,今年难以出现重挫的局面。
摩根斯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面临着外部需求的“显著放缓”,加上中国自身因为4月份以来的政策调控而带来的房地产降温,预示着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可能降至8%-9%的区间。但这对于中国而言,是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
近年,大众一直都在担心投资与出口主导中国经济,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认为调整经济结构才是王道,但投资和房价稍有回落,重新刺激的呼声就甚嚣尘上,这无异于自打耳光。
当然,如果三季度中国出口与投资急速下挫至可以承受的范围,比如投资额环比下跌50%以上,再现四月份的贸易逆差,政府有必要略微放缓调整节奏,以维持就业与民生,避免地方债务危机爆发。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调控政策应该出现180度的大转变。如果说2009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转变是为了应对次债危机,2010年再次出现大转折,除了说明政府失去公信力、决策缺乏科学论证之外,不能说明其他的任何问题。
关键词 冰雹;分布特征;防御对策;甘肃和政
中图分类号 P42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56-02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平均海拔2 200 m,是甘肃省冰雹多发区。平均每年因冰雹遭受灾害的农作物面积达2 300 hm2以上,是危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冰雹是强对流天气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分散性。冰雹虽然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但来势猛,强度大,并伴有雷雨大风天气,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其他次生灾害,对局部地区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近几年来,对西北地区的冰雹气候特征,由大范围到小地域,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1-9]。该文利用和政县气象站1982―2011年共30年降雹资料和农作物受冰雹危害资料,分析了和政县降雹日数的特征和遭受冰雹危害的农作物面积年际变化特征,由此提出了冰雹防御的对策和建议。在为冰雹预报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各级领导指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统计和政站30年(1982―2011年)冰雹实况观测资料和该县民政局上报的冰雹灾情资料中降雹日数、降雹时间、受灾面积和降雹(乡)镇。一日内数次降雹和同次降雹过程跨日界只计1个冰雹日。
2 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2.1 冰雹的日变化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政县13:00后冰雹频数迅速增加,18:00―21:00达到高峰,22:00后迅速减少。凌晨至上午降雹的频率相对很低,30年间只出现过2次个例。和政县降雹主要分为午间型(11:00―13:00)、午后型(13:00―18:00)、傍晚型(18:00―23:00)3种。傍晚型为当地的主要降雹高频时段,占全年降雹日数的63.1%,午后型降雹占全年降雹日数的32.4%,午间型则占4%。
2.2 降雹的月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和政县降雹时段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冰雹月际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发生在4―10月,集中在5―8月,占总降雹日数的82.8%;6月最多,占总日数的23.4%,5月次之,占22.5%,进入9月开始逐月减少,与甘肃冰雹月际变化基本一致[5]。其中1―3月、11―12月为无冰雹月。统计表明,和政县冰雹出现的最早日期为4月16日(1990年),最晚日期是10月21日(2008年)。10月出现冰雹个例只有3次,分别为2000年出现1次,2008年出现2次。
2.3 降雹的年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和政县冰雹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总的趋势呈逐年减少。近30年降雹年均日数为3.7d。 20世纪80年代保持增长态势,且出现了30年来最高峰值10 d。1988―1999年主要呈下降趋势,且1995年为无冰雹年。2000年猛增,出现第2个峰值8 d,而后逐年下降,2004年降至低谷。2005年开始又震荡上升,从2009年开始持续保持低谷。近30年降雹日数明显高于平均日数3.7 d的年份只有9年。
2.4 冰雹日数地理分布
经统计各乡镇30年累计降雹日数可知,冰雹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海拔高的地区发生较多,山区多于川区,气候冷湿地区多于气候温暖、干燥地区。和政县地处太子山北麓,海拔为1 900~4 368 m,地势南高北低,是高山阴湿区。年降雹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和政县多雹区位于县城偏南部的山区。新庄和吊滩是降雹日数最多的地方,年均成灾日数接近1 d(图3)。
3 冰雹造成的农业灾害及防御对策
3.1 降雹造成的农业灾害分析
和政县近30年降雹总日数为111 d,农作物受灾面积70 916 hm2,平均每年受灾2 363.9 hm2。从近3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布图(图4)来看,冰雹灾害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占总受灾面积的93%。最高峰出现在2002年,农作物受灾面积8 798 hm2。次高峰分别在1988、1992、1996年,其中1995、2004年为无冰雹灾害年。从2003年起作物受灾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高炮防雹和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与周边县市的联合防雹作业效果十分显著。
3.2 防御冰雹的对策
1999―2011年,和政县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面积为1 125.8 hm2,截至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0.56%,植被覆盖率95%以上。主要冰雹带安置有5门三七高炮,取得了防御冰雹的阶段性胜利。但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预防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确保和政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防御冰雹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闪电定位仪资料,探空资料、雷达检测资料等提高预测冰雹的能力,及时预警,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二是在现有固定炮点的基础上,配备流动式发射火箭弹,进行防雹作业,以联合防雹体系代替孤立防雹方式,消雹效果会更理想。三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覆盖面积的同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宜草种草、宜林造林,绿化荒山秃岭,改善气候条件,抑制冰雹产生。四是可适当增大不易遭受冰雹打击危害的地下块茎、块根作物的播种面积,积极推广具有籽粒紧、茎杆壮、抗逆性强的农作物。
4 小结
一是和政县冰雹以傍晚型(18:00―23:00)为主。夏季冰雹多发时段在5―8月,9月开始明显减少。从近30年降雹资料分析得知,和政县冰雹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2008年以后下降明显。和政冰雹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南部山区。二是农作物受冰雹危害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从2003年起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高炮防雹效果显著,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抑制冰雹产生。三是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建立固定加流动的联合防雹作业体系;种植抗逆性强、不易受冰雹危害的农作物;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植被条件,抑制冰雹产生是预防冰雹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10]。
5 参考文献
[1] 张强,王润元,邓振镛,等.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及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81-87.
[2] 白肇烨,徐国昌,孙学筠,等.中国西北天气[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58-278.
[3] 温克刚,董安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甘肃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20-123.
[4] 汪治桂,王振国,王建兵.甘南高原近30a冰雹的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2007,25(S1):22-24.
[5] 李荣庆,李宗义,程瑛,等.甘肃省冰雹分布特征及灾害分析[J].干旱气象,2007,25(S1):8-9.
[6] 尹宪志,等.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276-278.
[7] 刘德祥,白虎志,董安祥.中国西北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J].高原气象,2004,23(6):795-802.
[8] 赵红岩,宁慧芳,徐金芳,等.西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2005,23(4):37-40.
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反复告诉我们,市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的博弈完成的。博弈的结果是市场最终将出现一个均衡价格。但是,西方经济学在阐述上述原理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这是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即市场必须是具有一定边界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博弈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互动并最终实现。
举个简单且极端的例子。市场上,有一产品正被出售。很显然,只要卖出价格不低于其成本价,卖家便可获利。通常,卖家想以可能的最高价格成交,以获利更多。这时市场出现了一种极端情形,即买家络绎不绝,且出价一个比一个高,此时,由于价格不再具有上限,卖家反而陷入永远等待出价而无法卖出产品的尴尬境地。看来,真要成交,就必须规定一个时间段,如以3小时内最高价格为准;或是圈定一个人群,该人群中所出最高价者得之。
可见,市场买卖双方如想成交,就必须在限定系统内才能达成,而均衡价格也是在限定的系统内实现的。市场不能无限扩张,不能没有边界。西方经济学在阐述均衡价格时,应该隐含着市场边界的前提,但对于均衡价格的说明,似乎并没有强调这一边界。下面的故事据称曾给经济学大师曼瑟·奥尔森很大启发:
有一群人,不事生产,专以抢劫为业。先是流动抢劫,流窜作案。时间一长,劫匪们发现这种方式风险太大,随时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于是,他们就找到了一座高山,打算长期盘踞于此。开始的时候,他们白天下山抢劫山下住户,晚上回到山中休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但好景不长,山下的居民因为时常被抢而陆续搬走,山下大片良田也被废弃。这下可断绝了他们的“生计”。不得以之下,强盗们便与山下居民约定,以后不但不对住户实施抢劫,反而要保护他们免受内贼和外寇的侵扰。为此,住户们只需从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中抽取一小部分作为税收上缴给保护者即可。从此,双方相安无事。于是,一个公共治理体系建立起来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在一个有限的系统内,博弈双方才容易产生互动。并且,博弈的结果往往是给博弈双方都会带来好处。事实上,自然界到处都充斥着这种现象。诚如人们所见,凡流水冲刷之地,几近不毛。流水无疆界,则无生机。相反,静水流深之处,才会孕育勃勃生机。
关键词:公交补贴;公交票价;公交民营化;政策细化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25-02
引言
我国政策对公交补贴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城市公交企业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政府应该给予补贴[1] 。目前,北京市公交补贴数额巨大,而且对交通日益拥堵,还应充分利用公交补贴的这一经济杠杆,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一、公交补贴的必要性
公交补贴的必要性源于以下因素:
1.公共交通是准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但到了拥挤点附近,便出现竞争性,进而出现排他性,部分消费者将被迫放弃消费,不但对部分消费者不公,也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2]。
2.公交的二重性:商业性与公益性。公交服务具有经济效益,企业有存在的需要。公交服务又是城市公益性事业,必须满足群众需要,票价由政府管制,部分边远的线路即使客流少、损失严重,也不能关闭,公交还要对学生、残疾人及老年人等执行公益性政策。公益性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普遍服务,二是出行方式引导。
3.公交外部价值:公共交通创造的不仅是对乘客的直接服务,它创造的价值融于生产、流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是一种投入产出率很高的投资方式[2]。
二、当前补贴存在的问题
1.对象模糊:很难分清经营性和政策性亏损,无法保证有限的补贴用在最需要补贴的对象上[2]。完全区分公益功能与经营功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或者进行区分的成本相当高[3]。经营者往往是争取更多的补贴而不是降低运行成本[3]。公交企业缺乏提高公交服务的激励,使补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2.方式单一:目前,我国补贴的方式主要是对国有公交企业的直接财政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对资金的浪费程度是最大的。
3.资金来源有限:全部是地方财政资金,没有任何基金的来源或交通规费,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三、北京市公交补贴的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市公交补贴应从政策细化入手,区分补贴中的不同因素,并以民营化为发展目标。
1.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如实行特许经营制,实行公交线路招标,并对消费者进行要素补贴,才是最终解决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的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虽然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有种种困难,但是仍然应该作为补贴所遵循的原则与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2.区分普遍服务与出行方式引导两种目的:即区分两种人群、两种不同的措施。普遍服务的目的,实际上是政府帮助弱势群体享受公交服务,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无偿补贴。这部分人无力使用小汽车等昂贵的出行方式,在出行方式上别无选择,如果公交出行费用过高,就剥夺了他们出行的自由。对他们进行补贴不会起到改变出行方式结构的作用,费用应由政府支付。另一部分是客流少的偏远地区人群,也需要为他们提供普遍服务。
出行方式引导是针对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来说的,对象是一般市民,尤其是拥有小汽车的市民。国外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非常高,而我国如北京市,则在40%以下。公共交通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建立以公交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识。出行方式引导的目标是使人们从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小汽车出行转移到公交出行,这部分人群有能力使用小汽车,且由于各种的原因——如小汽车的众多负外部性没有内部化,心理因素,公交服务水平低,私密性、机动性不好等——不愿意放弃小汽车出行。这部分人群对公交的要求是更好的服务,如舒适度、准点率等,只有当公交服务的效用与小汽车相比足够显著,他们才会转向公共交通。
不同人群对公交票价的可接受程度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目前统一支付0.4元/次的价格,对弱势群体来说是偏高的,但对普通人群来说是有部分优惠的[4]。
不同人群对公交票价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普遍服务的对象关心票价,价格敏感性较高;出行方式引导的对象更关心服务质量,价格敏感性较低。从另一方面来看,出行次数多的价格敏感性高,反之则低。然而某些人群除公交以外别无选择,这样的情况也会降低其价格敏感性。总体来说,在目前低票价的条件下,市民对公交价格的敏感性并不高。
这两种目的对公交企业的意义涉及到公交能否由企业经营,企业能否存在、能否盈利、能否民营化的问题。企业需要经济效益,需要利润,如果没有盈利的可能,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只能依靠政府补贴维持其生存,如果进一步民营化,企业面临更严酷的竞争环境,从政府而来的支持减少,则必定以服务水平下降、企业亏损以及失败告终。
公交企业创造利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降低成本,一是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更多乘客,若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则成为消极的方式,后者是应当追求积极的方式,但往往由于公交企业没有后者的条件与激励,只能通过采取前者来维持企业的生存。
在提供普遍服务的目的下,政府对弱势人群实施补贴,即共同承担享受公共交通出行的费用。由于该类人群出行方式选择少,因而市场比较稳定,不存在提高公交服务质量能吸引更多客流的可能性,同时,政府在这方面按补贴政策性亏损的原则,只弥补公交企业的成本,这样,企业将没有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的激励,甚至在补贴额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尽力压缩成本,以从补贴中获得更高的利润。因而政府应明确对公交企业的要求,保证其服务质量。在补贴中考虑企业的合理利润,引入竞争机制,对路线、经营权进行招标,使企业能自主为弱势人群提供更细化的服务。
在出行方式引导目的下,票价上的管制可以更加放松,公交存在盈利的可能。目前,公交的服务质量在许多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车上的拥挤,站台的舒适度,公交信息服务等,最重要的是准点率,准点率与城市的交通状况有关,单单依靠公交企业无法解决该问题,政府应该发挥作用,为公交企业创造条件。
对于目前使用小汽车通勤的人群,应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其放弃小汽车,如规划停车换乘设施,将小汽车外部成本内部化,免费发放或低价出售通勤所需的公交卡等,由于企业应为其员工通勤而产生的交通量所造成的交通外部效应承担部分责任,因而其中补贴费用由企业及政府负担。采取更细化的措施,如位于拥堵区的企业征收交通费,鼓励企业不建私人停车场,提供就近住宿等,表现良好的企业则可返还全部或部分交通费,即政府负担大部分对通勤的补贴,征收私人停车场税等。但最终还是要使公交服务水平,尤其是准点率提高,才能真正把这部分人群转移到公交上来。
补贴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体现在对后一类人群的补贴中,而公平体现在对前一类人群的补贴中。在当前公交管制的情况下,充分市场化的时机还不成熟,效率还不能充分由公交企业的经营体现出来,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打开局面。
3.区分盈利线路与亏本线路:盈利线路体现公交服务的经济效益,最能发挥公交企业的主动性;亏本线路往往是出于公益性的需要而保留。政府应对公益且亏本的线路进行补贴,而盈利线路由企业自负盈亏。若将来实行路线招标经营,盈利线路将比较容易引入竞争,政府应将竞争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而将亏本线路作为经营盈利线路的附加条件。
4.区分生产者补贴与消费者补贴:在没有民营化的状况下,对生产者的补贴应以要素补贴的形式为主,对企业的监管要更加细腻,实际上是由政府去弥补市场的作用。在市场化条件下,公交企业会主动去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而在管制条件下,企业失去动力,政府在监管方面的成本上升,容易陷入“政府失灵”。若引入竞争机制,由于企业间存在竞争,会主动减少经营性亏损,政府可以高效率地以总额补贴的方式进行补贴。
对消费者的补贴若以交通费,交通补贴等资金形式发到消费者手里,效率较低。北京市当前以IC卡、低票价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则效率较高。不直接补贴到企业,而由消费者的消费来决定补贴额,能发挥公交企业的主动性。但目前的低票价也存在着问题,主要在于票价的确定、各类人群的优惠程度上,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政府也承担着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目前,北京市的低票价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没有区分公交使用者的差异,忽视市场作用,补贴额巨大而城市交通状况仍然不佳。如果票价制定时把公交正外部性考虑在内,完全覆盖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同时,私人小汽车出行的社会成本、负外部性没有体现在其出行成本上,那么,公交的价格将失去吸引力。香港政府采取了地铁与房地产联合开发的策略,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正外部性转化为收入,这一点为寻求合理补贴的来源提供了依据。公交票价制定应该以公交企业能获得基于成本的合理利润为原则,并保证达到公益性的目标,防止垄断价格,结合公交服务特点,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资源配置论为出发点制定。
5.区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公交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公交网络规划是公交企业难以独自承担的任务,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完成,政府在这些事项上必须为公交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其能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非通过降低成本,依赖补贴来维持生存。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是政府对公交的一种“资本补贴”。公交企业仅负责公交的运营,使其不需负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获得存在及盈利的可能。
四、民营化
北京市的公交市场化改革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当时还不具备良好的公交企业经营环境,随着小汽车的增加,人口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经营环境日益恶劣,加上2003年非典的冲击,更加速了市场化改革的失败。
公交民营化是使提高公交补贴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未来公交发展的方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维持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质,不可能使公交事业完全市场化。必须使竞争处于适度的状态,从开放市场、到开放价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速度、程度取决于城市整体交通状况为公交企业市场化竞争所准备的经营环境的良好与成熟程度。在这个过程别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全局的能力,建设良好的公交运行环境。如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形成有效的网络,使公交运行不受路面拥挤情况影响,建设快速公交(其服务水平是公交服务应该追求的目标),形成有效的规模。同时,限制小汽车数量增长与出行,如将小汽车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小汽车出行成本,引导其转向有利于交通改善的使用方式,如停车换乘等。另外,要限制公车特权,严禁公车私用等。
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巨额补贴应该是中短期内存在的暂时的权宜之计,在近期应该优化补贴机制,增加对公交企业监管的细腻程度;另一方面,政府应推进以上措施,多方面为公交经营创造良好条件,使公交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得到统一,逐渐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使补贴更有效率,逐渐减少,逐步走向民营化,这时公交补贴即可转向对企业的总额补贴,这时候的公共交通应该逐渐呈现畅通高效的状态。长期来说,最终可进一步开放票价,那时公交补贴应该以消费者公益性补贴为主,公交企业从更多渠道来弥补公交运营成本,市场能极大激励企业对乘客需求主动反应,积极创新,使公交企业能在一般运营中实现盈利。
五、总结
公交服务属于准公共品,具有商业性与公益性,为社会创造了巨大效益,必须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当前,国内公交补贴存在若干问题,本文给出当前公交补贴要朝向细化政策方向发展,区分政策性与经营性亏损,区分公益性中普遍服务与出行方式引导两种目的,区分盈利与亏本线路、生产者与消费者补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公交运营,并指出未来民营化的发展方向及为此应该作出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牛翠兰.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2] 张一帆.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效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政策;发展走向
1.我国农业补贴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090元,和5,160元,收入差距比例为1 :2.47。而到2003年,农村人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均收入分别为2,622元和8,500元,比例已增长到1:3.24 。想要从粮食增长从而增长农民收入难以达到。大部分农产品产量过大,促使农产品价格不高,进而致使农民的收入低。由于近年来,自然环境因素导致我国的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很大程度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可见,目前的农业补贴主要研究的是解决农民收贫困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保障农民的乐意生产农产品。
目前,我国每年年度补贴的支出在一千八百亿。在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采取暗补的方法。农业补贴没有直接提供农民,而是在供应的中间环节进行补贴。原本以来是为了维稳价格,维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是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如预,事实上,政府的支出,很多的农民并未获益,有很大一部分的损失在中间环节和补贴支付人事费用、支付经营损失。
2.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路径
我国最早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开始补贴的是拖拉机和拖拉机站损失,然后逐步扩大到农业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补贴,农业生用电补贴,贷款补贴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规定,财政收入对农业的补贴占比是较小的。过了九十年代以后为控制通胀继续蔓延,我国对粮食和棉花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和流通实施干预政策。自那时以来,食品价格才下降。在1999年以前的价格无法得到保护的,在加入WTO后,农业补贴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就更低了,农业基础设备薄弱,在GDP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导致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很少,农业生产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弱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于天气状况,自然环境因素的依赖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的发展科技竞争力薄弱,所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越来越难了,而且难以改变现状。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史无前例难题,即农产品供应和需求的难题,而且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严峻。
3.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路
大部分人认为,我国的农业补贴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水平的,其他国家并要求我国政府,取消农业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实施绿色经贸壁垒等新措施,进而保护进口产品竞争优势,此举对我国的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经研究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不仅不能消除农业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相反,政府必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和调整空间,从而消除国外农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因此,如何纠正他国对我国补贴政策错误理解,以及如何确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农业补贴是我国的最好出路。
3.1建立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直接补贴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提出创新,集中消除影响改革低效支持政策,从而节省出宝贵的财富,直接补贴农业和农民,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农民可以将科技运用起来,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培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种植中来,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还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3.2改变农业补贴政策的方向
第一,政府部门鼓励支持农业综合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农业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化管理和农产品健康安全保障建设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产能,提高农业竞争力。其次,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减轻农民负债,大力推行补贴和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适当考虑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并进行支付补贴年终审计工作,防止直接补贴挪用到其他领域。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基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提高农民知识教育水平。
3.3加快法制化进程的农业补贴
完善农业支撑性法律制建设,去除过去一些过时政策,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完善有关的农业保险,农业急救援,助贫困地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掌握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问题的处理程序。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淡薄,只有将相关的法律进程完善起来,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3.4加强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我国现在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劳动力从当初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过渡到了现在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而且这种消耗比例会随着时间不断前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于农村经济最重要的资源。而且在农村农业经济流通市场中,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交流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知识和信息技术如果淡村依靠农村和农村个体户自形发掘和引进明显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政府成为这个关键时刻的重要支持,应该起到责无旁贷的作用。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农场经济发展和补贴政策应该以信息和科学技术为主,将农业经济的发展围绕着信息为服务核心,从而加强建设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帮助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且通过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帮助农村实现整合农业资源的目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的整个环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汉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经贸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