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效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现状 挑战

当前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审计工作在新形势下进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新的任务和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在促进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广泛和深入地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是审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如何开展效益审计提出初步看法供研讨。

一、概念

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针对受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往来,运用审计方法和一定的审计标准,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计划、其活动的执行情况等阶段进行审查分析,与标准对比,然后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审计工作还要注重经济活动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率和效益性的分析掌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效益审计的目的就是监督和评价受审计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其经济责任是否得到贯彻,从而促进和提高受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是我国目前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审计的目的为:受审计单位的管理不善情况,和决策失误有直接关系的资金损失,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我国的效益审计很多是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就效益问题进行了一些延伸和扩展,还没有组织开展目标明确、系统有序的效益审计。由于法制观念和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认为我国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工作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再加之操作过程复杂和理论上的模糊,一些程序、标准未制定,因而驻足不前。

三、当今开展效益审计所遇到的挑战

(一)审计观念陈旧落后

对于绩效审计工作认知的局限性,是我国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审计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不了解,仅仅听说过这个概念,至于如何审计,审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使得旧观念逐渐淡出经济的舞台,新的观念还没有成熟,加之一些预算支出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观念落后,对于审计工作有诸多误解,从而产生一些抵触不合作情绪,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审计范围较窄

目前来说,我国的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仍不理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审计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费开支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薄弱。近年来,企业绩效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自发行为,这就造成了政府审计对于这个方面的忽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的审计行为。对于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在审计中较为忽视,审计工作重点仍然集中在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方面。

(三)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当前,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其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也不太科学合理。在绩效审计方面,不但没有指标评价标准,更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导准则,绩效审计工作制度还很不规范,针对性不强致使效益审计无标准可循。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技术因素。

(四)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审计经费

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现在的审计人员在以上方面还没有达到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对现代审计技术陌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差。

四、开展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快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1、进行资产审查,促进增值保值

(1)对资本投入后的保值和增值进行审查

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应保证企业的效益,要创造盈利,以保证投入资金的不缩水,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所以,效益审计工作在这个层面要对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进行审计评价,例如资本的积累率、净资产的收益率、总资产的报酬率、以及不良资产所占比例,从而判断一个企业的资产是不是在保值增效,产生效益。

(2)资产运营管理情况的审计

企业资金的运用得当,不产生亏损,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面,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在生产技术上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有所发展不至于停滞不前,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因素都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在进行审计时要重视资产质量的审计,审计方法要科学合理。

2、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计,严肃国家财经纪律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计,是效益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有无违法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效益审计时,要针对企业的各种制度和签署的合同等进行审计,从而判定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

3、对于企业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可信性进行审计

企业应该向国家有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资料,以保证国家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制定有效的、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经济政策,并且向国家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监管和税务的征收提供真实的依据。这些财务会计资料包括会计、统计、业务等方面的信息。这些资料也是企业决策者制定经营决策、计划、目标的依据,因此,通过审计保障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十分重要。

4、审查盈利完成情况,全面评价经营业绩,对被审计事项的效益进行总体的评价

企业要想保证稳步、快速地获取最大利润,就要不断发展技术和进行产品的研发、积极发展先进的技术和培育卓越的管理人才、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起来。企业在经营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起来,因此,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正是前两项成果的主要体现。因为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特征,在对盈利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经营中方针与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企业审计时,必须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的经营指标,来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审核评价。

5、通过测试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的去改进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借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进行内部效益审计时,就应针对效益进行健全特性、符合特性和功能上的特性这些方面来完成测试,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成效先进与否,就应该看它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效益审计的立法

为何要建立健全效益审计的立法?只有建立健全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才能更好地规范效益审计的工作,更好地保障效益审计地深化和拓宽。依据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原则,结合以往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来制定比较完善的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准则。

(三)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能力

如今,审计人员在我国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大多数隶属于传统的财务部门和审计、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人员配置上来说没有复合性,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近期审计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重点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培训。

(四)传统审计在效益审计中的作用

现如今,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财经领域内存在严重的的违法违规现象,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效益审计是不可能的,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来进行真实、合法性审计。在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时,要充分考虑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在进行其他审计工作中逐渐渗透效益审计的部分。

(五)效益审计工作切入点的合理选择和试点工作的开展

就我国目前审计机关的能力和审计资源的情况来分析,效益审计工作不利于全面铺开,应该考虑在一些较为重要的领域先进行效益审计的试点,在试点试行中,积累和摸索效益审计方法,从而为效益审计工作的规范和全面铺开奠定基础。对于效益审计如何切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一是难易程度;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三是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在中国尝试发展效益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的问题,找到了其中一条出路。如果把审计者称作是经济医生的话,那么,对企业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检查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的应紧应急的西医疗法,而对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吴综璠,《审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们亲切的称森林为大自然的肺,因其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空气净化功能,不仅能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还能释放较多的氧气。在抑制自然灾害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如洪水、泥石流等破坏性较强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树木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保护作用。同时,森林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还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由此可见,林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5结论

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内工程建设和运营方面投资效益低下,损失严重,不符合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政策。当前,加强对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和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建筑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对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评价标准和方法,以期提升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水平。

二、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分析

(一)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目前,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集中在项目完成后审查,缺少过程的有效监督,对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不足。2009年国家审计署考查了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制对各省市的千余个财政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其中15%项目未成立工程经济效益审计,53.8%项目效率较低;已建成项目中,11%未投入运营,5%长期处于试运营状态,另有8%运营项目未达到当年设计生产能力,设备闲置,部分项目损失严重。可以看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浪费严重,项目投资效益明显偏低,国内工程经济效益审计体制落后,多数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二)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由于工程项目具有成果的不可挽回性,损失不可弥补性,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在决策前、建设期间、竣工环节发挥作用。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减少浪费,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功能定位。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方向,是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监督审计;涵盖投资审计、工程预结算审计;是融管理、绩效、经营、效益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审计;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对审计评价、审计结论的支持,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效益提高,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终极目标。

三、工程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一)工程经济效益审计的控制点

1、前期调研论证。投资决策损失是最大的浪费,因此调研程序必须科学,内容必须全面,依据必须可靠,专家意见必须独立、客观,反对意见必须得到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得到充分论证。否则,勘测不准,决策失误可能为后续实施带来巨大隐患,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前期调研论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拟建项目的各要素必须经过全面的调查,详细的测算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论证后提出;具体论述项目必须具备经济上的现实性、合理性、必要性;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财务上的合法性、盈利性;环境及建设上的可行性等。

2、项目设计。在效益审计中发现,由于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常变更设计、现场签证增减工作量及补充预算、设计原因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要远大于建筑材料涨价、施工费用增加和施工管理不善。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工程设计原因所造成的工程造价的提高,占造价提高总数的70%~90%。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工程量计算是否科学、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是否合理,杜绝巧立名目组织施工项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杜绝定位不准,防止贪大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造成工程投资浪费。

3、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一般耗时长,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困难,情况复杂。近年来,施工队伍增多;资金到位少,带资垫资多;取费定额低,压价让利多。因此,开展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项目资金需到位、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不能被挤占、挪用、转移。首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图施工,不突破投标报价,对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应从申报制度上严格控制;其次,对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对三大建筑主材水泥、黄沙和钢筋的价格和使用管理严格审计,杜绝材料准备时“宁多毋缺”,竣工后随意丢弃造成浪费,对一些新材料,严禁高估冒算;施工组织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抓重点、抓难点、抓紧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确保施工的连续性、节奏性、均衡性。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应该查找施工管理的缺失部分、薄弱环节、衔接部位,做到事前预防,及时纠正,消除效益流失的隐患,对人工、物料及其他费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失浪费问题,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4、工程运营。一般说来,竣工后施工方撤离,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此时审计人员必须考查工程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比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与实际数据,验证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建立行业数据库,将一整套工程备案提交给数据库,依此影响承建企业在以后招标过程中的声誉和在其他项目投标上的成败。当然,项目运营过程中保修、责任追踪必须以合同形式定下来。

(二)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构建

1、工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工程前期主要是定性评价,评价调研程序的合规性;论证的科学性、严密性,费用的节约性以及有无决策失误等。工程建设、运营期阶段侧重于定量评价。工程建设阶段使用的评价指标有:资金到位率、项目计划工期率、生产能力建成率、工程合格品率、返工损失率、基建结余资金占用率、达到设计能力前损失金额、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责任成本完成率、资金闲置损失率等。运营期评价指标有:成本费用利润率、现金销货率、投资利润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2、工程经济效益审计效益评价标准。

(1)效果性。工程完成后,首先要保证使用功能,其次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再次追求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工程投入运营后,整体效能发挥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计要求,取得预期效果;

(2)效率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依据合同工期和施工总(综合)进度计划,提前或者按时竣工,在同类同等规模工程中工期越短,效率越高;

(3)经济性。一般指工程完工实际投入的资金与预算资金所进行的比较,如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实际投入资金比预算投资少,则说明该项目投资节约。同样,与同类项目比较,投资最少,工期最短,单位工程费用含量最低。

(三)完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1、审查复核法。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和审计人员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运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验证、计算,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做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

2、对比分析法。即根据已有的资料,如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政府政策、审计机关提供的标准、政府其他机构的专业信息、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以前的审计建议和结果、审计人员的判断标准等,与相同或相似工程的数据指标进行对照。这种方法较常用于整体的工程造价分析,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定重点审计的方向。采用这种方法,工程指标的分类越细,对照分析的可靠性就越好。

3、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影响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分别列出,按照因素影响高低规范一系列隶属度,参照国内相似工程该因素指标的高低,划分为差、较差、中、较好、好五个级别,对本项目实施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值,进而得出该项目经济效益在当前国内项目经济效益中的位置。

4、影子工程法。即在某个环境被破坏以后,虚拟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考查一些公路、水利等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可以采用影子工程法。

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投资 经济效益 指标

一、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含义

体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与所得成果之比较,也就是体育投资的投入也产出之比。各种体育经济资源的消耗就是投入,各种体育经济活动成果就是产出。

二、评价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各类指标

1.评价体育投资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

(1)体质平均增长值指标

在等量的体育投资的条件下,群众体质增强的强度越大,其体质指标的平均增长值就越多,说明体育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群众体质增强的强度越小,说明体育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就越差。

(2)体育人口数量指标

在等量的体育投资的条件下,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越多,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越大,说明体育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较好。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人数指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测定与评价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标准。在等量的体育投资的条件下,达到该标准的人数越多说明体育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4)体育人才的培养周期指标

所谓体育人才培养周期,是指培养一个体育人才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是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体育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5)体育事业的产值指标

所谓体育事业产值,是指体育为社会提供的体育劳务的产量(使用价值)。在等量的体育投资的条件下,体育劳务的产量越多,体育事业的产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差。

2.评价体育投资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

(1)评价竞技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

竞技体育投资就是对各级运动训练的投资,主要用于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其中一方面是评价初级训练投资效益的指标,包括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数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为高级训练输送优秀运动苗子的数量,运动员的成材率以及输送周期,师资和教练的教学与训练水平。而另一方面是评价高级训练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的数量,优秀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水平,运动健将的数量,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取得的奖牌数量以及高级训练的运动员的淘汰率。

(2)评价体育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指标

体育教育投资就是对各高等体育院校的投资,主要用于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和体育科研事业,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和体育教育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体育科教人才的数量,体育“三基本”的水平(指的是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较扎实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好的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潜力,体育知识的废旧率,体育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提高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几点建议

1.制定正确的体育投资宏观决策

体育投资的宏观决策要着重解决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从而在投资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把发展学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并适当增加学校体育投资,从长远来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实现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极为有利的。因而在等量体育投资的条件下,学校体育投资将比其他体育投资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体育科学技术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关键,体育教育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因此,发展体育科教事业,适当增加体育科教投资,从全局来看,对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都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提高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途径

(1)在提高竞技体育投资竞技效益方面,要不断完善运动训练的管理体制,正确解决优秀运动队“一、二、三线”队伍的衔接问题;合理布局运动训练项目,正确解决好重点项目投资和非重点项目投资,高级训练投资和初级训练投资的比例关系;加强优秀运动队的管理人员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学习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工作,掌握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运动训练设备和仪器的现代化水平;努力提高选材水平和训练水平,以减少淘汰率,提高输送率和成材率;实行费用定额管理,逐步建立运动员培养费用定额和其他各种训练费用定额。

(2)在提高体育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面,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高体育学院学生“三基本”的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新颖的体育知识教育学生,努力降低学生的体育知识废旧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育单位的学术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

(3)在提高运动竞赛投资方面,不断完善运动竞赛计划的科学性,合理安排竞赛地点,提高运动会组织者的组织管理工作能力和一般工作人员、裁判员的思想业务水平;在举行大型国际赛事时,采取各种形式大力组织收入,搞好门票收入,出租电视实况转播,吸收企业赞助,发行体育彩票,出售各种纪念品等,以扩大运动会的经济收益;实行竞赛费用定额包干,加强竞赛费用的定额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费用开支;改革运动竞赛体制,改变过去那种由国家独办的单一的竞赛制度,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运动竞赛的办法,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举办运动会的积极性。

(4)在提高体育设施经济效益方面,做好体育设施的各种管理工作,提高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体育设施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正确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体育场馆中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经营,积极组织收入,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费自给率;搞好体育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结束语

提高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能够相对的节约体育经费开支,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使国家能集中更多的资金,加速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提高体育投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部门加强管理工作,提高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强体育管理工作是提高体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而体育投资效益的提高,又是加强体育管理工作的结果,因此,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不仅反映出体育部门的管理工作水平,而且也反映出体育部门各项工作所做出的成绩。

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小城镇建设的问题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孔祥智(2001)指出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规模普遍偏小、资金短缺等问题。段炼,张德仓(2007)提出了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对策。李秀香,黄梓桢(2009)强调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小城镇建设本身的研究,而对小城镇建设的效益问题却没有涉及。只有少数的学者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许先珠,2009),却并未对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的关键,研究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地区分布规律,最后得出了山东省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差异和工业生产力与产业结构两者要平衡发展的结论。

一、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内涵

经济效益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但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解释却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经济(或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它反映了投入或所费经济资源与产出或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即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之间的比较。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小城镇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认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体现在于小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小城镇的建设是依据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只有一定阶段的完成,从长远看,小城镇的建设是没有完成的,而是始终处于建设中,应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只有这样,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眼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静态经济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和绝对经济效益等。

二、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影响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拟用因子分析模型,把影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增长的诸多因素综合成几个主要综合因子,再依据这些综合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以后各地区制定小城镇建设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一)因子分析模型指标的选取

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的原则,在对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9个指标组成的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X1: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元/人)X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人)X3: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X4: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元/人)X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X6: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7: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X8: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X9: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1.变量的检验。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9年16市的小城镇数据,见表1。由表2知,KMO检验结果为0.668,大于0.5,巴特利特球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根据判断标准知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主因子。分析图1可以看出因子X1第一主因子F1在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上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载荷),这四个指标主要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宏观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51.892%,可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城镇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城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五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小城镇建设的工业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其对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贡献为28.084%,说明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可命名为“工业综合经济实力因子”。

3.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各主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得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在两个主因子上的估计得分,以每个主因子在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见表4)为权重,乘以相应主因子上的得分,得出各市小城镇建设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F。与因子X2,以及因子X2与因子X3之间的特征值之差比较大,而因子X3、X4、X5、X6、X7、X8、X9之间的特征值差值比较小,可以初步得出保留两个因子将能概括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由于明显的拐点为X3,因此提取2个因子(定义为F1、F2)比较合适。综合得分在零以上的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其余9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其,济南市与青岛市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济南市与青岛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高,而枣庄市与菏泽市的综合得分最低,即两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最低。

(三)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两个主因子F1、F2的得分信息将山东省各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了分类。本文将16地市分为3类,济南市与青岛市为一类,东营市为一类,其余14地市为一类,同类地市之间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具有相似性。通过聚类分析可知,各地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可分为三类,各类特点分析如下:第一类为济南市和青岛市。两者综合得分均在1以上,说明两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很高,但在F1、F2上的得分却不同。济南市在F2上的得分较高,说明济南市的小城镇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而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一般。青岛市在F1上的得分高,说明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宏观经济效益较好,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对较低,利用表1的原始数据得知青岛市在指标X6、X7上均低于济南市,说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度相对较差。第二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不高,为-0.1339,但在因子F1上得分却很高,说明东营市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虽然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小城镇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很高。值得关注的是其在因子F2上的得分相当低,排在全省最后一名,结合原始数据的指标X6、X7可知东营市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正是因为东营市的这种极端的状况才将其划为单独一类。第三类为其余的13市。在这十三市中又分为两小类,淄博市、烟台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第一小类;枣庄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滨州市、德州市、菏泽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经济效益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第二小类。在第一小类中,只有烟台市在因子F1、F2上的得分均为正,比较均衡,其余的淄博市、威海市、济宁市、潍坊市在因子F1、F2得分上一正一负。在第二小类中,在F1、F2的得分上有四个市全为负,其余四个市一正一负。总的来说,这13个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两因子F1、F2上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另外,在这13市中综合得分在-5以下的为枣庄市与菏泽市,说明这两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p#分页标题#e#

三、结论

综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