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春天的词句

描写春天的词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春天的词句

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第1篇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柳暗花明 草长莺飞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满园春* 含苞欲放 花枝招展 百花盛开 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 春风拂面 阳春三月 春雨绵绵 桃红李白 百花争艳 桃红柳绿 春风和煦

细雨如丝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满园 鸟语花香

描写春天的好句:

1、我家乡的春天却问津之人太少,着墨的人寥寥无几。上网搜索,不知是内存太小,还是根本无人着陆,总是失望而归。大概是家乡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葱绿的苔痕,淋沥的雨声,不能叫春天?也没有风轻云淡,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所以不能叫春天。在我的家乡,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

2、看,松山湖畔桃花开了,在妙漫的春光中婆娑着摇曳的身姿,惹得蜂儿嗡嗡蝶儿翩翩。陡然间,一阵清风带过,粉红的花瓣飘摇而落,浮洒在水面上,轻轻地,没有一丝涟漪,像是不忍惊起鱼儿的梦。此情此景,遥想千年前的大唐,不知写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才子诗人崔护,是否找回了桃花下的爱情?

3、只要一靠近群山,鸟儿便会啁啾着落入你的眼帘。水奇绿、天奇蓝,故乡的土地上,飘满了春天的诗意。那熟悉的村舍,那袅袅的炊烟,那守在村口的黄狗肯定还在一个劲儿的狂吠。

4、还有,还有那犁田的老黄牛,矫健的身躯,踩着稳健的脚步,缓缓前进。你是否也知道春天来了?我想你一定知道的,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劳作,怎么会不懂四季农时呢?满脸古铜色的老农,佝偻着背,嘴里吸着水烟袋,手中牵着牛绳,时不时用手轻轻拍打牛背,好象在同老朋友打招呼,亲切而情意悠长。

5、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透过窗,把耳朵转向四野,我听见空气慢慢变暖的声音,冬天的刺骨和寒冷已经悄悄溜走,天空越来越近,越来越美;我听见院子里的小草慢慢变绿的声音,一只睡眼惺忪的虫儿正为小草松土;我听见田野里细雨婆娑的声音仿佛是生命女神正在施展魔法,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就都绿起来了;我听见含苞待放的桃花争先怒放的声音,“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万物复苏的春天,可不能少了那一抹粉红。我听见了,我都听见了,我站在窗前,听见春*渐浓,春意盎然。

6、把沉睡的耳朵叫醒,把沉睡的心灵叫醒,听一听这春吧!这草长莺飞的春,这清新淡雅的春,这放飞希望的春!细雨婆娑,花儿弄影,虫儿低吟,晓风呢喃,它们此起彼落,又相互缠绕,在繁花似锦的天地间,共同汇成了一部生命的交响!

7、牡丹,不只是洛阳才会有,在这里也能找到牡丹的身影。一枝枝牡丹煞是迷人,它们姿态雍容,比起洛阳城的牡丹,这种端庄和尊贵丝毫不逊色于洛阳城牡丹的雅丽与华美。繁华在热烈地开着,枝头当然少不了小鸟的身影,伴随清脆的鸟声,蝴蝶翩翩起舞,来赴这一场盛宴;蜜蜂绕着花儿忙碌,却不会有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叹息。

8、春它不会大摇大摆降临,它总是默默地出现在你身边,使你来不及感受,它又会偷偷的把自己藏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总是在我需她的时候,她总会提前出现,我的母亲总是这样默默地爱着她的儿子,母爱无价。难道春不是一个这样的母亲吗?它总是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地把生机和温度降临大地,而当一切都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时候,把这一切传递给了夏,让夏享受着这一成就。

9、虽然,到处都还存在着寒冬留下来的痕迹,但春踩着冬的尾巴上来了,春是冬的终结者,它会把冬的颓废和寒冷终结,降生机与温暖于人间,天地万物,在春的脚步中,慢慢苏醒,一切的一切都蜕去那层厚厚的沉重,带着轻快的心情去享受春的气息。

10、春来了,我在田野上看到那点点碧绿,我的心中自然而然地响起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强的种子也无法忍受冰冷的土地及无尽的黑暗,它们都迫不及待地从土地上钻出享受春天的气息,一个冬天把它们压抑的太久太久。

11、我喜欢春天胜过喜欢炎炎的夏日,春暧花开的日子,风是那么的柔和,阳光是那样的芬芳,家乡的小河那样的清淩,远山是那样的秀丽。走在春天的小路上,诗意就会悠然而至,踩在春天的田头,庄稼的味道就会浸透我们的灵魂。

12、我们热爱着春天,把她写在文字里,把她谱在音乐中。我们都是春天的儿女,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心中的那份欢愉无法言表。我们都是春天的情人,与她在一起,心中就会如灌了蜜。

13、在这里,群芳默默而又洋溢热情地盛开着。在闹市里,人们喜欢说争芳斗艳,而在这里,花开放得再热烈也没有争斗的意思。那只是一场盛宴,每朵花都会为这场盛宴点缀,庆祝春天的苏醒。比起这里的春天,南方的春天亦略输几许。

14、在这里,花儿虽然是静悄悄地开,但也鲜艳无比。闭上眼,你可以想一下:繁花满枝,每一朵都鲜艳动人。桃花开成一遍,热烈的桃红毫无掩饰之意,所有的美在同一刻顷出。芍药亦不逊色,紫芍药与红芍药交错绽放,最终连成一条花的长河开尽了生命的烈焰。

15、春天是新生的婴儿,她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开始。春天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她的光辉照耀着万水千山。只要春天来了,我们就无所畏惧,所向披靡。所以,春天是锃亮的钢刀,出鞘后劈荆斩棘。春天是一把熊熊的大火,她要把冬天留下的绝望、忧伤、哀怨、愤怒一举烧毁。

16、初春的时令已到,人们便会憧憬温暖,憧憬未来。然而事与愿违,北方的初春却依然很冷,甚至是一年中最冷。寒风凛冽,冰冻三尺,用春寒料峭来形容其实是不恰当的。人们依然龟缩于室内,不敢触碰春的脸庞,暖气是不可少的。大雪年年有,却大多集中于初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封门,飘飘洒洒,一片白茫茫,倒也能给顽皮的孩童们带来趣的生机。打雪仗,堆雪人是必不可少的。满身银装,欢声笑语弥漫于响晴的空中,倒也其乐融融,给这不见绿意的北方的寒春带来几许生机。花儿是不常见的,麦苗是仅有的绿色。小草儿偷偷的钻出来,咪着眼想窥探一下春姑娘,猛不丁的却被这寒春来了个当头棒喝,乖乖地缩了回去。

17、东莞的春天,对大多数人来说,常常是没什么意识的就姗姗然的来了,似乎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因为这里四季都是绿的,所以绿色的春天和春天的绿色,对生长于此的我们,有着点麻木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如果你是有心的人,只要你稍为留意那檐下,窗前的嘤鸣,那林间,亭畔的花语,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多少也应该能感觉得到她的到来了!

18、她的脚步那么轻盈,她的绿纱巾那么撩人心神。一日之季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在我们的心中是那么的重要,在生命的故事里,春天,她是那么的让我们倍感亲切。

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第2篇

冰心奶奶,我学过您写的《只捡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看到了您对一群像春天般充满活力的儿童的描述,既描写了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又表达了您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您文中那优美的词句,对儿童动作细腻的描写,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仿佛就是那背倚着树根坐在山坡上看小人书的孩子,在春天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望着知春亭畔的美景,金色的蒲公英在路边耀目,蜜蜂在五彩缤纷的花儿间歌唱,蝴蝶在蓝色的天空飞舞,金翅鸟在刚张绿叶的大树上细语,嫩黄的榆钱在春风中颤动。我又跑到玉澜堂的院落里,欣赏着芳香流溢、花蕾满枝的海棠花,尽情的奔跑着,想自由的小鸟一样,忘掉所有烦恼。

冰心奶奶,我读过您的许多文章,您对童心的描写是那么纯真,那么质朴。俗话说:“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我想对您说,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桃源小学四二班

闫颢玉

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第3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课堂教学作精心准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春天,捕捉春天大自然中精彩的点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多种渠道的搜集,收集大自然中有关春天的资料,例如去山村、田野拍摄照片,去花园、果园摄影,参加植树、放风筝等活动。

2.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春天的认识、理解、热爱。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描写春天的字词、诗歌、故事、歌曲、音乐作品,以及绘制的图画等,教师把他们在生活中、网络中搜集的与课文词句及内容相符合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课文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喜欢。但由于诗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样的,学生背诵起来时很容易记错。于是,笔者启发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里,柳树跟青蛙、刺猬等动物一样,一直在睡觉。春天来了,她还没有醒来,她的好朋友就来叫她了(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上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就醒了)。醒来的小柳树,由于睡了一个冬天,身上有点脏,怎么办呢?这时她的另一个小伙伴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雨沙沙,给柳树洗澡)。洗完了澡的小柳树会有什么感觉呢(课件出示: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柳树洗完了澡,全身湿漉漉的,这时春风也来帮忙了(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小柳树精神起来,引来小燕子在她的秀发上飞来飞去捉迷藏,小柳絮也飞起来了(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很快就把课文给背下来了。

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第4篇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便是应运产生的一种阅读指导方法。笔者愿与大家一起走进写景状物的散文,共赏语言大观园里妙趣横生的精彩世界。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如此经典优美的文章,赏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阅读环节,而走近编者,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用你独具的慧眼方能打开大观园的大门,领略到别样的秘境洞天。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教材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发现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奇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表现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景,既有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有人们惜时、勤作,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山水四幅图景,紧扣“温晴”的总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结合引用渔歌,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与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真切意蕴?这里,笔者将自己探究的一得之法,愿与读者共赏文本之美。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

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济南的冬天”是题目,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一是和标题“济南的冬天”、开头“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二是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②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写历代文人对春、秋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突出了主题。

③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结合果实的崇敬,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④感官结合,感受深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一段就从触觉、嗅觉和听觉,分别描绘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如果缺乏真切的感受,这样准确、巧妙的结合,从何写起?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赋予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于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可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暗喻、有明喻,并结合移觉,不仅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颜色具体化,而且赋予深刻的哲理,既写景,也写人,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人们对夏的感激和秋天的期盼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和轮廓;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铺垫,表达了作者盼到春天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③对比,突出景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儿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运用对比,从夏天景物生长之快的描写中,突出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

(4)采用不同句式

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

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从人们的内心感受,写济南温晴的冬天给人春天般的美好憧憬,真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写出了人们对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反问和拟人相结合,突出抒发了洋溢着人们济南冬天善解人意、慈善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了对小雪下秀美、可爱的城内小山的喜爱和保护。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几句,既有比喻,有整句和散句。句式的整合,行文有参差之美,音韵之感,朗朗上口,并深刻揭示了景物身上包含的深意――对人的启迪作用。

(5)采取不同顺序

①由近及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由近及远描写了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无限的活力和乐趣。

②由内到外。先写小雪后的城内小山,再写小雪后的城外远山,就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描写了冬天小雪后济南两处山上的不同特点,一个秀气,一个是一副小水墨画。

③由景及人。《春》中由四幅春景图写到迎春图,就由景及人描写了春天蓬勃生机的自然美,但更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人们在春天里抓紧时光,努力工作的内在美。其他三篇课文也都或明或暗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④由高到低。描写“春花图”、“小雪下的小山”时,都运用了这一顺序,使得景物层次分明,特点突出。而写五幅春景图时,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风筝还运用了由低到高的写景顺序。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①从词句的本义角度赏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正面写出了行船之快,侧面衬托了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同时解释了上一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原因。

②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的道理。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2)除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除了对山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春天的向往、憧憬之情――“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描写春天的词句范文第5篇

----谈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春光篇”的教学

 

 

打开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你就会感到扑面而来的浓浓春意:看看插图,绿树红花,青竹嫩笋,满地新绿,满眼春色;读读第一单元的课文,眼前便会展现梅花山上的片片红云、春光荡漾的湖光山色。教学这组课文,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创设情境,展现春光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即创设情境,让春光伴随着课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学习《太湖的风》,可由熟悉的民歌《太湖美》引人课文,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用投影出现太湖边的绿树红花环抱的小村庄和烟波浩渺的太湖,把学生带到太湖边。城镇孩子对“笋”不熟悉,学习《春笋》,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看一个学生穿着笋娃娃的浅褐色的外衣,沐浴着阳光破土而出和茁壮成长的情景,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感受笋芽成长的愉快和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入境晶读,感悟春光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晶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太湖的风》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观察太湖边美丽的景色,再边想象美景,边美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风的轻柔、春光的美丽可爱。《春到梅花山》中“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一句写得形象美丽。可以让学生对照图读课文,想象梅花山的远景,并比较句子: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彩云;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品读,体会到句子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形象性:“片片”写出梅花是一片一片地点缀在山上,而不是孤立的一片梅林;“蓝天下”,让人想象到丽日晴空下,蓝天与红梅相互辉映的绚丽。

这样,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文,把观察、想象、朗读、品悟结合起来,就会感悟到意境的美和语言的美,语感能力得到训练。

三、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