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窗外即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眼前是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它那又细又长的枝干上有凹凸不平的小孔。树顶上,那些如扇子般的叶,也被秋风姑娘染黄。可爱的小麻雀也快活了起来,从这跳到那,衬着那银杏叶,也显得更加小巧玲珑了,像极了一只只小精灵在舞蹈。
3、放眼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大片红色,是花坛?不是,是一棵棵枫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说得真没错,这一簇簇枫叶就像鲜红无比的枫叶,显得那叶子如一排排音符在跳动。
4、即使是有些禁不住秋风吹的树,掉光叶子后就会露出那小小的,精致的鸟窝。小鸟飞回家后,时常探出头来,望着天空,可能是没有了树叶,害怕被天敌发现吧。
5、夜晚,窗外挂起了一轮明月,那皎洁的月光洒在地上,为漆黑的夜点起了灯。那麻雀见了这美丽的月光,被这片月色所迷惑,还以为天亮了,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虽然没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么好听,但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它们才是“贝多芬”。
关键词:腹腔镜;泌尿外科疾病;外科手术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腹腔镜才开始用于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泌尿外科大部分切除和重建手术均可用腹腔镜完成。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被称之为微创外科,代表了现代外科手术发展方向[1]。因泌尿外科疾病的解剖特点及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陕西省榆林市中医院北方医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泌尿外科疾病80例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74岁,平均48.9岁。肾囊肿去顶减压术55例(左肾囊肿30例,右肾囊肿25例)。肾上腺手术11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5例,无功能重度肾积水行单纯性肾切除术2例,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左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I检查。
1.2 治疗方法:腹腔途径:取患侧抬高的斜卧位,于脐患侧做15 mm长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力12~14 mm Hg(1 mm Hg=0.1333 kPa)。于该切口置入第1个曲卡(直径10 mm),置入腹腔镜,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直视下于脐与肋弓连线中外1/3交界处及脐与髂前上嵴连线中外l/3交界处分别穿刺置入第2、3个曲卡(直径5 mm);或麦氏点及左侧相当于麦氏点位置分别穿刺置人第2、3个曲卡(直径5 mm)。运用器械进行相应手术。后腹腔途径: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抬高腰桥。在患侧髂嵴上2.0 cm处做1.5 cm长切口,钝性分开各肌层、腰背筋膜,伸入手指推开后腹膜,置入自制气囊,注入气体400~800 ml,扩张建立后腹腔。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腋下前后线肋缘下穿刺入直径5~10 mm的曲卡,必要时在髂嵴以上2.0 cm水平腋前线处再建立5 mm的曲卡。缝合髂嵴上切口,置入10 mm曲卡,持续注入CO2气体,C02气腹压力12~14 mm Hg。直视下打开肾周筋膜,寻找并游离肾、肾上腺、输尿管,进行相应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占8.75%;术后并发症6例,占7.5%。无肠瘘、切口疝、气体检塞等的发生。其各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见表1。
表1 腹腔镜手术相关临床观察指标
手术类型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住院天数(,d)肾囊肿去顶减压术5530~12020~803.6±1.4肾上腺手术1150~2001503.7±1.3输尿管切开取石术580~16050~1504.8±1.6肾切除术385~2351505.9±1.7精索静脉结扎术615~3010~502.8±1.13 讨论
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具有切口小、伤口出血少、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国内大部分医院都相继在泌尿外科开展了腹腔镜技术,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术中缺乏三维视觉效果影响手术安全性;②腹腔镜器械缺乏触觉功能,不利于病变探查;③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手术时间长,手术初学者学习曲线长;④缺乏手术切口,对某些需将手术大标本完整取出者不便等,影响了此技术在泌尿外科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腹腔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它同传统的开放手术一样会发生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果显示:术中并发症7例,占8.75%;术后并发症6例,占7.5%。不过泌尿科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并不比开放性手术多,且一些并发症还可通过术后再次腹腔镜来处理。了解这些并发症,有助于防止或减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处理并发症中体会如下:①术者要具备丰富的泌尿外科开放手术经验,手术小组相对固定,配合默契;②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对象;③采用何种手术入路,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外,还取决于术者的习惯和熟练程度;④建立手术操作孔时,最好是在观察镜放入以后,配合电视监视于相应位置准确穿刺置入套管后腹腔空间小,脏器遮挡或出血多造成视野不清时应避免盲目操作;⑤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感染和其他感染。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具有许多优点,同时有许多实际问题。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合理地将腹腔镜运用在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不断扩大其适应范围,观察术中并发症,发挥该手术优势,更好为患者服务。
4 参考文献
花旗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尽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遭受重挫,市值缩水近90%,但花旗银行能走过二百年的“风雨”,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世界金融霸主(金融危机之前),其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战略定位创新
制定战略对任何企业都极为重要,合适的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花旗银行之所以能实现近两百年的持续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它在不同时期能提出适时的、可行的战略,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战略一:从小银行到全美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第一个宏伟战略是由当时的总裁史蒂尔曼在1891年提出的。为了实现全美最大银行的目标,史蒂尔曼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努力实现银行股本的扩张。史蒂尔曼利用他原有的投资银行业务资源,使花旗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债券和短期贷款占了绝大部分,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史蒂尔曼决定增加银行资本,降低杠杆比率。通过增发股票,花旗银行股本从1891年的350万美元增加到1908年的3.34亿美元,增加了95倍,同期利润由20万美元增加至520万美元,增加了约25倍。快速做大做强的政策使花旗成功度过了1893年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战略二:从专业性银行到全能性银行。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的颁布为花旗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花旗银行高层提出了积极进取的战略:从一家专业性、批发性的银行转变成一家为国内外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照此目标,花旗银行业务开始向全国性的公司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向发展。在客户定位上,上世纪早期,花旗主要争夺中等规模客户,因为J.P.摩根银行和科恩•伯伦银行在当时是大公司的首选,准确的客户定位使花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初步建立了世界网络的分支机构,到1917年,花旗已拥有35家国外分行。另外,花旗银行开始多元化经营,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完成:向新客户推销花旗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客户推销花旗新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扩张服务的地域范围。花旗的转型是逐步完成的,每一项新业务都是从已有业务中派发出来的。通过向全能性银行转型,花旗总资产从1914年的3.25亿美元增长至1929年的2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5%,使其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
战略三:从全美最大银行到全球最大银行。1959~1967年担任花旗总裁的摩尔曾表示,要把花旗打造成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并致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每一种有用的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花旗银行主要利用组织设计和创设发展计划,并在1929年撮合了一笔收购“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的交易,使花旗成功进入信托领域,保持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瑞斯顿任花旗总裁期间,破除了银行业务不能跨越国界、银行不能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竞争、付给小型储蓄银行客户与富有的投资商一样高的市场利率等不合理规定。在业务方面,瑞斯顿提出了他的“5I战略”,即个人银行业务、机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息业务,后两项业务主要是瑞斯顿的战略思想,最终促使花旗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扩张。
战略四:从任何业务都最好到只在所选领域做得最好。上世纪80年代,里德执掌花旗之后开始战略调整,放弃花旗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银行的战略,决定成为一家在其所选择业务领域里做得最好的银行。
按照这一思路,花旗当时突出发展两方面的业务: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和新兴市场上的批发银行业务,另外还有相对次要一点的业务,即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里德认为,在全世界的消费者之间,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花旗银行并不分形式、业务目标或其他东西,只是区别消费者的特征。花旗前总裁里德认为,要取得和保持消费者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要有把全球性规模转变成地方优势的机构,要有把地方的创新在全世界传递的能力。花旗已经把它如何在全世界开展业务的方法变成了一种制度,活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向统一化发展。1985年,花旗把它的私人银行业务联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项全球统一的业务,从而形成了花旗的全球竞争优势。
完善事业部制
1967年,花旗请麦肯锡对其组织架构进行全面改革,因为当时按照地区性的行政区域设置的总分行制无法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服务,经营所有业务的分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经过麦肯锡与花旗机构调整委员会一年多的努力,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于1969年初被银行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并生效。原来办理国内银行业务的部门(分行)根据客户的性质和行业的性质进行了重组,原来以地理范围划分业务的方式被彻底废弃。银行的干部和员工根据银行所服务的不同市场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个人所专长的市场领域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新的花旗集团,使花旗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航母”。为了有效组织和运作集团业务,花旗从内部运作、业务推动角度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使全部业务部门调整为四大块:消费者金融部、新兴市场部、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部和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部。合并之后,花旗对组织结构不断调整,但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基本没有改变,到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花旗一直保持着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
产品服务创新
花旗银行在从单一传统的商业银行朝着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花旗集团――发展的历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创新是花旗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花旗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规避金融监管的法律和法规的限制。1961年,花旗推出了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吸收更多的公司存款,使之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发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CD)。最初CD的面额为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由于大额存单可以转让,解决了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和活期存款拒付利息的规定。
花旗银行重视金融技术的创新。花旗银行在金融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巨额资本,不断的保持着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活力。花旗技术创新主要是依靠业务集中来不断完成的,业务集中是花旗向全能经营模式迈进的首要步骤。业务集中不仅为花旗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为花旗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及缩短了创新时间。
花旗银行产品营销实行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为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有效机制。花旗采用以客户和产品共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管理框架,以此来指导整个银行的营销行动。矩形组织管理方式中的横向指市场经理,这些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区域下的客户;纵向指产品经理,他们则对应一类或几类产品。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市场经理充分合作,银行则采取“内部记账”的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较好地平衡了产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银行及员工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长期激励机制创新
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可能利益冲突,1923年,花旗推出了一个名为“管理人基金”的奖金计划,将银行的几位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实际盈利挂钩,计划规定,银行每年的净利润在留成利润、股东现金分红和管理人基金之间分配,管理人基金约占每年净利润的20%。管理人基金为花旗的高管把所有精力、经验献给银行提供了动力。之后,花旗又实现了股票期权计划。
1998年,花期实施了一项五年期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要求股价达到特定条件之后高管才可以变现股票。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前花旗的业绩来看,其激励机制基本获得了成功。
中国工商银行创新管理经验
国际化战略定位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值和规模最大的银行,自从股份制改革以来,工商银行就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为:国际化发展方式由新设境外机构为主转变为兼并购和新设机构并举,将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实现国际化必须坚持稳步发展的原则。2008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印尼Halim银行,2011年4月又成功收购泰国ACL银行97.24%的股份,基本实施了其以并购方式向新兴市场扩张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设置也在加速,截至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162家,再加上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3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国际金融中心和我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的全球化金融网络服务平台。
推进综合化发展战略
2007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指出:“要本着风险可控、业务协同、盈利较强的原则,考虑利用战略并购进入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跨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一家业务门类、服务功能基本与国际大银行相匹敌的大型金融集团。”于是,综合化经营成为工行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工行积极发展证券、投行和保险业务。
早在2002年,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工行就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等各类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从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机构、并购、合资和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19日,银监会批准工商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
成立专职产品创新管理机构
在培育创新机制方面,工商银行积极探索先进的商业银行新型产品创新管理体制,2007年在总行成立了国内商业银行中的首个产品创新管理部,大胆探索并引入了产品平台化、客户体验、产品设计规范化等先进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产品创新能力。2009年,工商银行又加快了建立健全产品创新管理体系的步伐,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7家分行设立了产品创新部,充分发挥重点分行区域产品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示范行作用。在产品创新中,工商银行从市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和设计适应客户综合服务需要的产品组合,投产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仅2009年上半年工行就新推出320个金融新产品,使工商银行的金融产品数量增加到2375个,比上年末增长15%。
激励机制创新,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在上市前,工商银行激励机制的不足和问题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主要依据职务纵向拉开,不能反应岗位价值和个人绩效贡献的差异;绩效考核难以落实到个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界定和激励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影响骨干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晋升通道狭窄,更多员工难以获得职务晋升等。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2007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该项目在总结、整合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工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整体方案,并在全行推广实施。项目分为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三个模块,按照“方案设计――实施准备――全面实施”三个阶段进行。该项目的主体工作集中在总行完成,同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行设计具体的改革模版,以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通过全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项目,以岗位管理体系为核心,整合职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目标是在重构职位管理体系基础上优化员工晋升机制,在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强化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工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同业竞争的要求。
启示
全面创新是银行创新管理的趋势,也是未来管理的一个重点。花旗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创新管理经验表明,创新管理需要全流程、全业务、全时空进行,即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国际银行和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国际性、综合性、流程化的金融集团是银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需要在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目标。
由于监管制度、市场环境的不同,各银行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有所差别。目前,中国金融业仍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平安保险收购深发展银行预示着中国正迈向综合化经营。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扩张仍受到银监会较严格的限制,然而,商业银行积极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仍不能止步,而积极进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是国内商业银行未来优化收入结构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 外部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A・O・赫希曼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将“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了经济学范畴。“战略”泛指“重大的、至关全局性的谋划”,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谋划,其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同时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的环境支持,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导向、支持、激励、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必须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包含很多因素,这里我将对技术、市场、政策法规进行分析。
技术因素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产生的。当前需求和技术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就必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调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就是一个综合考虑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新兴技术,以期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技术预测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家范围内和私人部门的技术预测活动迅速增加。但是,究竟在哪些科技研究方向上进行投资,进而选定优先发展领域。在此背景之下,技术预测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比照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使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优化,需要利用技术预测这种能够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用生长曲线法进行技术预测。生长曲线法是一种趋势外推法,它是依据人的身高、体重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与此类似技术成长也呈这种规律,即:在新技术引入初期,技术性能改进较慢;到了一定阶段,性能迅速改进,再往后性能趋于某一极限。典型的技术生长曲线呈懒惰的S型,因此一般称其为技术生长的S形曲线。我们可以用Pearl曲线:y=L/(1+ae-bt)来表达技术生长曲线
其中 L―参数y的极限值(技术性能指标上限),常数
y―预测值(技术性能指标)
t―自变量(时间)
a,b―常数(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数a和b)
对Pearl曲线y=L/(1+ae-bt),求一阶导数,得:y/=abLe-bt/(1+ae-bt)2;求一阶导数,得y//= ab2Le-bt(ae-bt -1)/(1+ae-bt)3,由此可看出该曲线的拐点,即二阶导数为零(y//= ab2Le-bt(ae-bt -1)/(1+ae-bt)3=0)的点为:t=a/b,当二阶导数为零时,一阶导数y/=abLe-bt/(1+ae-bt)2取得最大值,即y/=bL/4,又因为一阶导数为曲线的斜率,所以t=a/b为技术性能指标增长最快的点,又当t=a/b时,y=L/(1+ae-bt)=L/2,从而可以得出t>a/b,性能趋于某一极限。
利用Pearl曲线预测技术性能指标值,根据预测值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从对Pearl曲线的分析,当t<a/b时,y=L/(1+ae-bt)的一阶导数 y/=abLe-bt/(1+ae-bt)2<bL/4,也就是说技术性能还未达到最大值,技术性能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此时可根据自己的资源实力选择进入这一技术行业及其进入的规模,若市场容量大就可采用模仿创新,若竞争者推出更高档次的新产品或其它替代产品就可采用自主创新;当t>a/b时,技术性能已达到最大值,无潜力可挖,此时应采用退出这一行业或在该行业进行更上一个台阶的技术创新。
技术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企业技术实力是企业技术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技术实力的推动与制约下进行的,超越企业技术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走向失败。
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用以下数学模型衡量企业技术实力:
模型中,W1为企业技术实力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技术实力越雄厚; A1为技术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 A2为技术人员的构成合理程度; A2为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A3 为熟悉新技术的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A4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A5为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 A6为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5,6)。
依据W1可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很多时,可采用进攻或阵地防御战略,若W1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差不大时,可采用合作联盟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小很多时,可采用合作迂回战略或退出市场战略。
市场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不仅决定于技术上的可行,最终是要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目标和机会。企业只有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善于创造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虽然要求推出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这些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而在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有实现了市场价值,被市场所认可,才能被称作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在组织技术创新时,必须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预测,将技术努力与市场信息及用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创新机会,才能真正地实现技术创新。
市场预测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因此广泛地收集市场情报资料,采用科学的市场预测方法,是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抓住市场机会的重要依据。要对产品的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必须把握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分析预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经济现象与其他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现实中,对产品的需求预测常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Yt= CO+Cl X1t+C2 X2t +…+Cm Xmt
式中Yt―因变量的预测值
Ci―回归系数(i=1 ,2,…,m);
Yt―因变量的观察值
Xi―自变量的观察值(i =1 ,2,…,m)。
C=(Χ/Χ)-1Χ/Yt
σ2=Σ[(Yt/ Yt - C/Χ/ Yt)/(n- m)],其中n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m为回归系数的个数。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市场需要开始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的全过程。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市场愈能透彻了解,就愈能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其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愈高,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越小。二是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企业组织技术创新获利的机会就越多。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熟悉市场能力的强弱; B1为企业获得信息的程度; B2为企业与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度; B3为企业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积累率; B4为企业的销售网络健全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Bt/为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2/为本企业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3/为企业营销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B4/为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将以上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得:
W2=αW2/ +βW2//
式中,W2为企业市场实力的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市场实力越雄厚。α,β为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政策法规
由于市场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以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必然在某些政策法规下运动,受这些政策法规的约束或促进。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层次的法律、法规、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这些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符合这些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包括国际层次的政策法规,中国“入世”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还受到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约束。随着关税壁垒逐渐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则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目前我国部分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国内某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价格和成本竞争,而不适应于日益广泛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和国际公约加强调查研究,趋利避害,防止他国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
参考资料:
1.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吴贵生著,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一、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是为幼儿创造的。幼儿作为主体,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就应该是幼儿熟悉喜爱的、符合幼儿心理需要的、能满足幼儿活动需要的环境。让幼儿感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融入户外环境布置中,在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促进技能发展。
2.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户外环境创造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针对幼儿的年龄、个性差异,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创造不同的环境。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可在他们的教室外布置一些美观精致的艺术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大班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较强,可多布置些半成品,激发他们做“成品”的欲望,鼓励他们到户外实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操作能力。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强调环境创造与幼儿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主体,幼儿应该成为户外环境创造的参与者。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而是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幼儿一起动手创造环境,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手能力。
4.启发性原则。
一个有启发性和支持性的丰富环境能始终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构思、想象和创造,从而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从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到当今提倡的“情境教学”,无不重视这一要素。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幼儿往往缺乏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通过环境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及教师运用具体实物配合运用启发性原则的教育,才能让幼儿形成某些观念。
5.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我们进行户外环境创造的最基本原则。户外环境中的设施、设备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幼儿有了安全感,才会放心大胆地活动。除了保障设施、设备的安全,在创造户外环境时,还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注意保持个人和活动场所的整洁与卫生,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从而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户外环境创造的基本要求
1.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创造应以幼儿为主体,创造符合幼儿审美的环境。首先在整体建筑上要突出童趣性,从外观上吸引幼儿,带给幼儿美的体验;其次在大型游乐玩具区、沙地、水池设计方面,也要摆放幼儿感兴趣的器械、玩具。
幼儿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我们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多询问他们的想法,充分尊重、接纳他们的意见。同时,我们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发表意见,并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造,从而体现幼儿主体性。
2.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不仅要具有美观性,而且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幼儿要从环境创造的背后看到它的教育意义,例如器械玩具投放位置的安全性、园内绿色植物的美化作用、公示牌上的标语……无不体现户外环境的教育价值。
3.体现资源的经济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造要尽可能地利用每一部分,因地制宜,变废为宝,让幼儿通过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幼儿在我的带领下,在各自的小花盆里种上自己喜欢的花种、蔬菜,通过播种、浇水、施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体验劳动的喜悦,同时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对废旧器械进行合理利用,在熟悉它们的功能和玩法后,加以创新成另外的新玩法。如用纸团揉成的沙包、罐头盒做的拖拉车、奶粉罐做的高跷等。在改造废物的同时,我们享受了创造的快乐,保护了园内的环境整洁。
三、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幼儿实际,提高审美能力。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此,环境创造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审美需求,将环境布置成幼儿喜欢的充满童趣、温馨快乐的地方。在色彩方面,幼儿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而幼儿入园首先看到的就是幼儿园的外观建筑。我们在做园门、墙饰、绿化时,要注重色彩搭配,让环境与建筑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有助于幼儿对色彩的认识、组合,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在造型方面,则是更多地为幼儿塑造一些单纯、简单、活泼生动的形象。幼儿大脑的视觉神经发育尚未成熟,简单而又美观的设计不仅能在视觉上带给幼儿纯真、童趣,而且能让幼儿在环境中体验到舒适感、亲切感和愉悦感。幼儿通过长期的观察,便能在无声的户外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幼儿追求艺术性的审美能力。
(二)尊重幼儿意愿,培养探索兴趣。
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空间相较于室内比较空旷,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孩子自由想象、发挥创造的机会。我们一边引导幼儿接受“变废为宝”的教育理念,一边鼓励幼儿发挥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我们会询问幼儿对户外环境创造的想法,以“你觉得它怎么样?”、“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的询问方式听取幼儿的观点。在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他们对游戏、玩具的意愿,给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要过分干涉幼儿的行为。随着幼儿自主活动的开展,幼儿不断地积累游戏经验,在户外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