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祭祖仪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昌县西江镇;祭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K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33-3

祭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如《论语・学而》中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左传》中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老的赣南地区,保存着一种壮观的建筑――宗祠,亦可称为祠堂或家庙。客家地区流传着“敬神不如敬祖”的说法。以家族为单位每年会在祠堂进行大型祭祖仪式。2013年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六),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宗祠有个大型祭祖仪式,笔者对这一民间祭祖仪式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力图用格尔茨强调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来记录祭祖仪式过程,对仪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内涵。

一、西江镇及清明祭祖习俗概况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靠文武坝镇,西连小密乡,北毗瑞金市万田乡。全镇土地面积263347亩,其中耕地面积263347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83个村小组,总户数11879户,总人口51289人。交通便利,323国道、赣龙铁路和厦蓉高速也穿过该镇,镇区南郊建有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站,东至瑞金市区25公里,西至赣州市区120公里,至于都县城55公里,至京九路江口站91公里,南至会昌县城45公里。

据《会昌县志》记载,在“清明”日,百姓在祠堂祭祀祖宗。《会昌县志》(三十二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记载:“祭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者,士大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是祭未有无田者。会邑诸侯各有祭田,其祖宗遗下以备祭祀者为血食。无,则子孙计口敛钱,买田以祭,谓之‘斗丁’,亦谓‘铁板丁’,以其无能改易也。每当清明,本支首事先期以红笺大书某日祀某祖贴祠门外,并编派主祭、陪祭、通赞、引赞、司遵、读祝各执事。前一日下午,荐牲习仪。至期黎明,整肃衣冠,齐集祖祠,分班致祭。所用礼仪悉遵文公所订‘家礼’而慎行之。祭毕,按丁发肉,绅耆另发胙肉、胙钱若干。午席,绅耆毕集祠内宴饮,所以K神余也。在城多唤优人演剧侑酒,以联子姓之欢。其间有不屑为此者,非惜费也,以祖庙为礼法重地,恐以是致生亵媒也。”从古代历史文献中可看出,当地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二、西江镇许氏宗祠祭祖实录

1.时间:2014年4月5日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六)

2.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宗祠“坚盛堂”。

3.主要参与者:

司仪人:许新发;主祭嗣孙:许先良;分献嗣孙;许氏宗族嗣孙。

4.用乐情况:

传统乐班:大唢呐、小唢呐、胡琴、笛子、大堂鼓、小堂鼓、钹。

铜管乐班:大号(3把)、长号(2把)、小号(2把)、大军鼓、小军鼓、镲。

5.过程

(1)迎宾与仪式前的准备(上午9:50-0:15)

此次活动规模大,许多许氏裔孙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于都、兴国等好几个县过来的,甚至还有广东的宗亲特地赶来参祭。宾客们都纷纷涌进祠堂,鞭炮声响起,祠堂门前是一支铜管乐队,乐手们身穿统一制服,手持乐器,并行坐着吹奏《永远是朋友》。祠堂内的一对音响也在放着音乐迎宾,很是热闹。工作人员安排参与者入座,并做好仪式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许氏部分宗亲上香叩拜(其中也有女性上香的)。传统乐班入座于祠堂的左侧,铜管乐班仍在祠堂外。参加仪式的祭祀人员集合换礼服,之后传统乐班奏乐,祭祀者在供台前烧纸、三屈躬。

(2)仪式的过程(10:20-11:30)

6.聚餐(12::00―13:00)

仪式结束,工作人员迅速整理现场,祠堂内摆上大圆桌。乐队安排在进入祠堂大门的左侧。就餐之前,铜管乐队奏《小草》《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唱祖国》等曲牌,许氏宗祠理事会会长和副会长分别致辞。讲话结束,便开始就餐。餐桌上大多是传统筵席的菜:旗子块(方块红烧猪肉)、肉皮、肉耳(瘦肉烹黑木耳)、肠官(猪肠吵粉丝)、肉丸、鱼包(鱼肉混粉油炸)、鸭子等。在筵席中,当上到旗子块时,传统乐班一定要奏乐。大约13:00,宾客大都离席。铜管乐队演奏《九妹》《当兵的人》等曲牌欢送宾客。

7.采访

餐后,笔者有幸采访到许氏宗祠祭祖仪式的司仪,从采访当中了解到以下内容:

(1)文化背景。

宗祠有着500多年的历史,许明英是开基始祖;左昭是历史上的杨延昭,右穆是穆桂英。意思是历史上的神保护着中间的祖先。

(2)通赞与祭祀者的挑选标准

①通赞。通者:许新发,年龄62岁,主持这个仪式已14年(2000年开始),他是礼仪组的组长。主持这个仪式时不到50岁,是该宗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个,以前的都是70岁以上,他的主持比较规范。但担任这个仪式的主持并没有专门的训练,都是自学,想要主持的人只有通过这个场合学习。他对挑选下一个通赞的标准是:年轻化,掌握了礼仪知识;要吸引的了这个场合。有能力在这个场合中指挥全部。“坚盛堂”近十几年的主持都是许新发,但是别的祠堂通赞也会有变化。

②祭祀者。仪式对祭祀者的要求是:以前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一定学历,现在因男丁太多(一万多男丁),而让分堂安排进行推选。仪式中对主祭的推选是按照克、承、先、祖、德字辈;具体要求是夫妇齐美,夫妻还在世,没有再婚,有子有孙。如果是克,两边的就是承、先,如果是承,就是先、祖,今年选的是先、祖、德字辈。本次祭祀中主祭者姓名许先良,是先字辈,年龄上比较适中。每年的主祭者就在宗祠里推选,每年选的人都不一样,这次的人选是由司仪选出。对于祭祀者站的位置,左右两边的陪祭没有讲究,但是中间的主祭者和分献生是按照字辈的顺序来排列。顺序中规定,有大小尊卑之分,中间最大,左边其次,再右边。

(3)仪式事项的具体安排

①祭文由礼仪组撰写。大概内容是:尊祖敬宗、承前启后,其中包括了祝语、估我后裔兴旺发达,并且结合国家形势与时俱进等等,每年的祭文都不一样。

②祭品的摆放由礼仪组指派做事人员;仪式结束后,祭品同样由做事的人处理,可以带回去也可以不要。

③仪式后的聚餐对座席没有大小尊卑标准,可以随意入坐。

④每年传统的乐班领队不变,但是其中的人员也会更换。

三、祭祖仪式文化内涵的阐释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对人的行为的理解是文化人类学的目标”。祭祖仪式的背后深藏着的文化内涵有以下几方面:

(一)展现了客家人的尊祖敬宗、族群认同观念

1.根据《辞海》中的释义“祖先崇拜”是对先祖亡灵的崇拜,是鬼魂的崇拜之一。是发生于氏族公社母权制时期,随父权制的确立,逐渐萌生了父亲家长的灵魂似可庇佑本族和家庭成员的观念,并形成各种崇拜仪式。祖先崇拜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修宗祠、修族谱、祭祖先。氏族子孙每一年在固定的时间、地点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祖仪式,不仅表达了族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拜,还反映了族人相信祖先会保护后继的子子孙孙。这是客家人一种强烈的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客家人的思想。该仪式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讲究的“孝”,即使是去世的祖先依然一样尊敬,在一些节日中祭祀、供奉祖先。祭祖仪式体现了同宗共祖的族群认同感,增强了族人的血统观念。正如刘晓春指出:“无论是传统时期还是现代时期,各个房支通过在一定时期共同举行的仪式认同家族成员所具有的共同血缘。”

仪式中端水上香环节中,主祭洗手、擦手细节;祭文中包含尊祖敬宗内容;主祭者的推选要求是夫妻健在,没有再婚且有儿有女。这些方面都可反映出该宗族对祖先的敬重,也寓意着族人期盼祖先能够保佑族人风调雨顺,成为有福之人。

仪式中有铜管乐队与传统乐班,但在分工上传统乐班仍处于核心地位,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由传统乐班演奏,铜管乐队只是在迎宾和送客时演奏。这大概是因为族人们认为在过去年代祖先们更多的知道唢呐、胡琴之类的民族乐器,用传统乐班演奏能够更好的与祖先交流。

(二)反映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观念

祭祀者选拔要求为有学历、有文化,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祠堂门口立石鼓。石鼓是家族祠堂外立的石旗杆,一般为家族子弟中有考上举人、进士则设立。客家人视读书为“祖业”,有些家族还设“学田”“儒资谷”资助读书人。“石鼓”的数目标志着家族的兴旺程度。这反映出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

(三)祭祖仪式是凝聚族人的纽带

客家是历史上北方汉人南迁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产物,在早期社会,由于争夺生存资源会引发宗族之间的矛盾,宗族之间便会发生斗争,祭祖仪式则是沟通情感、团结凝聚民心的最佳的方式。

在文明社会的今天,宗族之间的斗争相对更少,但是宗族还是会通过祭祖仪式来彰显权威。每到宗族祭祀,族人从四面八方聚集祠堂参加祭祀。在仪式中,有铜管乐队和传统乐班敲锣打鼓显得非常的热闹,排场很大,向外姓宗族展示了人丁兴旺,族人团结,欣欣向荣。通过每年祭祖仪式的交流,对有困难的族人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获得帮助,这是一种族群之爱的体现。

据了解,赣南有些地方祭祖时间跨度很大,许氏宗祠的祭祖为期一天。从侧面反映出,对于举行祭祀的宗族来说,他们关注的不是仪式的细节,而是举行这个仪式愿望的表达和寻求心灵的慰藉,时间短也可省时,省力,省钱。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普通民众,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更加的爱惜与保护,将这种传统的文化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M].李富强,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三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肖文礼.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祭祖仪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意象;民族记忆;归属;人生理想;独立人格

Abstract:The thick national memories are contained in Yuguangzhong’s pomes, he tries to read history and culture poetically, proving himself-consciousl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wants to analyze the classic image of Yuguangzhong’s poems, realizing the classical complexity. This classical complex boils down to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strong national belonging; second,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ideals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of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irdly, the deep remembrance of homeland country.

Key words:classic image; National memory; belonging; The ideal of lif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余光中早年的诗歌传承“五·四”新诗和欧美浪漫诗派的传统,渗入了许多西方诗歌的元素,使语言中散发出浓烈的西方气息。但自进入60年代,从《莲的联想》、《五陵年少》到《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诗集中多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皈依,诗歌创作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陶然于古典文化的氛围中,力图用诗歌的形式解读深刻的民族印记。

一、古典意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

余光中敏于观察,长于记忆,善于联想,唐马、汉驹,魏臣、宋将,华山夏水、历史古迹,诗人信手拈来,以古典意象或与古代文化有关联的意象为诗,成为余光中极富个人特色的诗歌美学。

(一)自然意象

余诗中的长城、故宫、玄武门、西湖、太湖、吴宫、唐三彩、嫦娥、莲花和蝉等物象都被他视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莲的联想》)。自古以来,“莲”就是东方美的象征。诗人化用“莲”这个物象,这时的“莲”不再单单是自然形态的莲花,也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在更高的层次上,“莲”象征着诗人对于佛家净化和超脱的向往。“莲”是美、是爱,“莲”即“怜”人之意。诗人神游于故国江南,抒发对莲的情思,最终归附于传统文化的美妙和超越。

“骁腾腾兀自屹立那神驹/刷动双耳,惊诧似远闻一千多前/居庸关外的风沙,每到春天/青青犹念边草,月明秦时/ 关峙汉代,而风声无穷是大唐的雄风/自古驿道尽头吹来,长鬃在风里飘动/……/只为看台上,你昔日骑士的子子孙孙/ 患得患失,壁上观一排排坐定/ 不谙骑术,只诵马经。/ (《唐马》)通过咏唱一座放在香港某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唐三彩陶艺马,诗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骁腾腾”的战马,秦关汉月,现代古代,时空交错。

(二)人物意象

余光中倾注了极大的激情对众多中国历史文化人物进行了诗意重塑。其中,有“前有古人,后又来者/中间的一炬火你擎传”(《诗人》)的诗人陈子昂;有“那独夫在喘气,断袖的手中/还横着长剑,一滴滴,刺客的恨血”(《刺秦王》)的荆轲,有“一出塞无奈就天高地邈/一把慷慨的琵琶/凭她纤纤的手指/拨拨刮刮”(《昭君》)的昭君;有“从灞桥到灞陵/他的长臂比长城更长/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飞将军》)的飞将军李广;有“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水仙操》)的屈原;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的李白;有“城破时你火烫的头颅/裸昂向四面的刃锋”(《梅花岭》)的史可法等。

在众多人物意象中,余光中对屈原、杜甫、李白的重塑尤为经典。写屈原,余光中先后就有《竞渡》、《水仙操》、《漂给屈原》等;写杜甫,有《湘逝》、《不忍开灯的缘故》;写李白,余光中在1980年4月四天内就分别写了《戏李白》、《寻李白》、《梦李白》,题材虽一,但特色各异。杨景龙在《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诗姜词》中就写到:“他那永不释然的祖国情绪主要来自屈原赋,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纵逸才气主要来自李白诗,而他的雅致琢炼的语言风格则来自姜夔词。”①

(三)文学意象

这里的文化意象主要指余光中对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化用,对古典诗词语汇的沿用。江天、冷月、孤舟、寒鸦、秦关、汉月、芳草等等, 在余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落月淡下去,如一方古印/低低盖在,一幅佚名的画上”,“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掉孤舟”,“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青青犹念边草,月明秦时/关峙汉代,而风声无穷是大唐的雄风/自古释道尽头吹来”等等。

《回旋曲》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与追寻:“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 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 在水中央。”诗人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意境,让诗歌充溢着一种优美的、迷茫的、古典意味极浓的氛围。它是对古典文学中许多其它意象的整合与重组。②

《欢呼哈雷》中“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是李白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巧妙翻用。诗人对“哈雷彗星”的咏唱,极具现代意识,但在这现代宇宙意识中又表现了中国诗人传统的精神。

“十六柄桂浆敲碎青琉璃/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我的,没带来的,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碧潭》)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即为“载不动,许多愁”,直接借用了李清照的词《武陵春》,诗中的“玻璃”使读者直接想到欧阳修的“无风水面琉璃滑”,而“舴艋舟”更加熟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早已成为表达忧愁的名句;诗歌中的“桂桨”、“猿啼”、“织锦”、“弄笛”,这些词也都是对古典诗词语汇与意境的化用和重新组合。

余光中诗中繁复绚丽的古典意象,沉郁浓厚的民族情结,使得其诗歌呈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传统人文精神。

(四)神话意象

除开现有的事物,余光中还把神话传说、传奇人物如后羿、蚩尤、大禹、、夸父纳入了他的意象群中,以表达其作为炎黄子孙的情愫。

《羿射九日》塑造了一个勇敢叛逆的屠日士后羿:“拉开乌号的神弓,搭一枝棋卫的劲矢/仰视九日,以清秋雄雕的眼睛/……我愤怒,我憎恨,我鄙视暴君群的太阳/愤怒赋我以屠神的胆量;我竟敢/ 以一个凡人邀九尊火神来决斗/以一支箭要射落十分之一的宇宙/不畏天谴,不畏焰狱的无期徒刑”作者用了详尽的笔触虚构了射日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后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借此传达出一种无所畏惧,敢于反抗的精神。

这里,我们看出,余光中不是墨守成规地就传统写传统,而是在这种古典语境中表现出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精神。

二、深沉的中国情怀

余光中的古典情结,通过一系列的古典意象得以呈现,最终归结为诗人对于整个民族整个中国的情感。他书写的,一直是他内心说不尽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忧郁的民族意识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起源于忧患意识的人的自觉,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元素。中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悲愤忧愁之作,即使在那些超脱淡泊的境界背后,仍旧横亘着历代文人对民族苦难和国家兴衰的的深思。余光中作为当代诗人和学者,其创作中饱含了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自尊意识。

一湾浅浅的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绝开来,这使在台湾这片美丽而苦难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悲怆色彩。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他乡异国,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他爱中国的荣耀与辉煌,更与中国苦难共忧患,他以流放诗人自居,屈原被他称之为“最早的流放诗人”。余光中对于乡国的怀念与眷恋,让他无法不想到屈原并自比屈原,在家国之思上,他们有着一样的忧郁和悲伤。余光中在《诗魂在南方》中说:“屈原一死,诗人有节。诗人无节,愧对灵均。滔滔孟夏,汨徂南土,今日在台湾、香港一带的中国诗人,即便处境不尽相同,至少在情绪上与当日远放的屈原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余光中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衰败,现实的封闭与贫弱,也有深沉的忧虑、讽刺和批判。《哀龙》中写道“曾经是海的荒地上曝着/曾经是龙的一堆破碎/沙是时间,风是记忆/拾不起,一爪一鳞的史诗。”诗人所哀的,是中国文化的衰落,批判了极端的保守、泥古的文化态度。在《森林之死》中,大雪中倒塌的森林也引起作者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惋叹:“曾享圣经族长三位数的年龄/多少截中断的历史……伟大的横断面啊,多深刻而秘密/ 多秘密的年鉴/ 这一年,郑成功渡海东来/ 这一年,太阳旗红如血。” 在诗人眼里,森林之死是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族的中华历史的断裂,余光中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把森林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表达对民族未来的忧虑。

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不仅表现在忧郁的民族精神上,诗人也以积极的态度对中华民族进行新的审视,肯定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拼搏进取精神。其中《夸父》最为突出,诗人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中肯定的“夸父追日”的执着精神,反而看到其中的悲剧,得出了新的人生领悟:“与其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冷烬/——何不回身挥仗/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二)逍遥宇宙的人生追求,独立于世的人格情怀

余光中散文《逍遥游》中说:“ 当我死时, 老人星该垂下白髯,战火烧不掉的白髯,为我守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当我物化,当我归彼大荒, 我必归彼大荒, 我必归彼芥子归彼须弥归彼地下之水空中之云。但在那前, 我必须塑造历史, 塑造自己的花岗石面, 当时间在我的呼吸中燃烧。”③这种追求逍遥的情怀在余诗中通过对李白、屈原的造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隔水观音》中,余光中一连写下了《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三首诗,足可见他对李白其人其诗的仰慕。

《寻李白》一诗以李白失踪开篇,以李白乘风归去终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片段把李白传奇的一生描述出来:高力士脱靴、贺知章认作谪仙、流放夜郎、江中寻月。余光中以其绚烂的文笔,让读者充分领略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诗人用充满豪放与浪漫之气的诗句把李白的仙风傲骨、诗才的大气磅礴表现得极为精彩——“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其中“酿”、“啸”、“吐”三个动词的运用,堪称绝伦,把李白特有的傲气和神采生动地刻画出来,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让人千载之下,追慕不已。

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不亚于对李白的喜爱,他对屈原代表的爱国爱民、纯净高洁的人格也有着无尽的崇敬与向往。他称屈原是“高洁的烈士“,“不朽的汨罗江神”,“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漂给屈原》)。在《水仙操》中,余光中以水仙譬喻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清芬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无不清丽脱俗,水仙“叶长似剑”、“花开如冕”。屈原人格的美,美得晶莹剔透,毫无瑕疵。余光中对屈原的钦仰、敬佩,溢于言表。

(三)浓厚的故土意识和乡国情怀

羁旅母题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传统主题, 是漂泊游子的一种故园之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感再现。台湾当代众多诗人作家在海峡对峙的历史语境中力求突破这种限制,从文化层面“寻找家园”,回归故土。

所以,余光中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重塑和造像,其实终归于他内心对故土乡国的怀念。余光中曾说过:“目前我写的诗大概不出两类:一类是为中国文化造像,即使所造是侧影或背影,总是中国。忧国愁乡之作大半是儒家的担当,也许已成我的基调。”④所以,余诗中的一系列怀古咏史之作,其实都是假借古典的回归表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怀念,对祖国大陆的怀念。

在《春天,遂想起》结尾里诗人禁不住发出慨叹:“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余光中对古典诗词意境与意象的化用,诗歌中描述的江南,虽然有着诗人对江南的回忆,但更多地是唐诗宋词里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多莲多菱多螃蟹多湖的江南,多亭多寺多风筝的江南,钟声里的江南。”通过对故乡的艺术重塑,寄寓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依恋和赞美。

《五陵少年》中,诗人用燧人氏、大禹、后羿、黄河一系列的古典意象,抒发了浓浓的乡愁。“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传说中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这一类咏史诗不同于历史上同类题材诗作,它们不仅是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而且往往与现实相伴相生。《五陵少年》中的历史自豪感是诗人身在美国、遭遇冷落、借酒浇愁的情境下抒发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 再来杯高粱”,远离故土,流离他乡,面对完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差异,情感的交织使得对祖国的自豪感变得悲怆而苦涩。

余光中在诗集《白玉苦瓜》的自序中写道:“少年时代,笔尖所蘸,不是希颇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是1842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大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中国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抬一抬杠。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知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⑤对传统文化,余光中数十年来无日或忘,一直有着深沉的钦仰和敬畏。他用自己的笔尖描述记忆中的中华文明,给读者以纷繁思绪的同时,也完成了诗人从现代到传统的回归。

【注释】

[1]杨景龙.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诗姜词.诗探索,2004.(330)

[2]张景兰.论余光中诗歌的祖国情结.淮阴师范学院学院学报,2002.(4)

[3]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83

[4]余光中.隔水观音.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84.10

祭祖仪式范文第3篇

春风起

桃花笼起它美丽的外衣

任枝头春鸟唧唧

田野里

牧童在悠悠歌唱

一排排

绿色白菜

点缀一片片的绿

搂一缕清凉的风

撷一把散落的桃花

蘸满地的嫣红

嗅着浓浓的香

在山径歌唱

四月的风

泻一地的美

四月的雨

洒干枯的大地

抓一把黄土

我的心在颤动

春风起

绿荫铺满山

把一季的美丽

定格在永不褪色的春天里

无题

春天

与你不期而遇

我不幻想

绝世的奇迹

遥远的你

是否

感到春的气息

寂静的山谷中

到处有我们

走过的痕迹

在我生命的岁月里

遇见你

虽然没有完美的结局

但我时常在

那个希望的春天

常常

荡起

思念的涟漪

春天的路

春天

一路走来

樱花开了

燕子飞过屋檐

曾经美好的季节

有过激昂的青春

萌动多少青春的梦

失去的迷茫

收获的喜悦

慢慢苍老的容颜

青春渐远

沉重的肩

满载岁月的步履

把我推向人生的峰颠

人生的路程有多远

何须回首

昨日的忧伤

走过去

依然是蓝蓝的天

把春留住

悄悄来

停止了脚步

你是否

感到

一条路

有多长

有个人

在漫漫长夜中

期盼

天明的雨露

曾经

在开满鲜花的小路

有无数

知心的话儿

向你倾诉

竹林深处

我多想

留住你深情的双眸

慢慢地

放下

匆匆的脚步

多想

看看

幽幽的小树

聆听

鸟儿吟唱

多想

再筑一条

通向世外桃园的路

问世间

桃花园何处

问苍天

情到深处

把春留住

田野畅想曲

当春日的第一缕阳光

洒在翠绿的田野里

淹没了城市的烟尘

偶然传来的笛声

激起多少纵横交错的记忆

被时间雕刻成

春天淡淡的回忆

浓香的油菜花

枝枝点点

弥满了金色的大地

闻着阵阵花香

辛劳的人们

在田间播洒着

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远处的村庄

升起袅袅炊烟

晚霞慢慢展开

绚丽多姿的翅膀

牧童在奔跑欢唱

绿色的田野

在深情地凝望

绿波荡涤的尘埃

随黄昏飘散

希望依然

在春的怀抱里浩荡

黄土地之歌

铁犁翻动着土地

岁月不知四季更替

脚下的黄土地

轮回多少春秋

一滴滴汗水

吻干久违的雨

我的父老乡亲

一步一个脚印

春天

布谷鸟唤醒沉默的土地

开始播种又一年的庄稼

那片片绿禾

在春风里荡起春笛

一排排绿苗

在广袤的黄土地上

展开层层翠衣

我的父老乡亲

一手耕耘黄土地

一手养育他的孙女

一幢幢农房

印证着今日农家的富丽

一条条农村道路

铺向山外

向世人昭示

黄土地上

我的父老乡亲

用起勤劳的双手

改变往日的摸样

黄土地上

我的父老乡亲

用坚强的臂膀

铸起一道道

绿荫长廊

黄土地上

我的父老乡亲

用不锈的锄头

耕耘金秋的希望

月光下的小路

月光如水

静静地泻在广袤的大地

远处的村落

静静地睡去

风儿

停止它响亮的音律

蝉儿

卷起它的外衣

小路依稀

树影摇曳

一排排梧桐树

默默无语

一轮秋月

铺满落叶的寄语

一地落花的记忆

回想春天的痕迹

秋夜

月色朦胧

总在那瞬间

祭祖仪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遗忘;突破式创新;冗余资源;组织绩效;PLS-结构方程模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20

中图分类号:C936;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88-04

Abstract:This paper sets up a theoretical model integrating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OU),slack resources(SLR),radical innovation outcomes(IP)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OP).And it tests a series of research hypothe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by data comes from a sample of 155 firms in Henan province and PLSSEM model. Results shows that, firstly, OU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OP and IP demonstrate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 and OP. Secondly, SLR has a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indirect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 and OP,IO partially mediates OU influence on OP, except when SLR values are large. Result can guide managers to establish policies that foster unlearning, allow for new knowledge, and enable radical innovation, which may in turn enhance firm performance.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radical innovation; slack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PLSSEM

突破式创新是企业打破流程、技术和组织格局,建立新体系并在顾客价值传递方面实现显著跳跃的S形曲线状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长期发展的关键,创新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寻找和利用现有机会[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来构建动态能力从而提升创新和绩效受到了广大学者和实业界的重视, 目前,关于组织学习、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已经非常丰富,且大多都认为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影响。然而,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组织不善于遗忘已存在组织中的影响组织前进的固有知识,不会在学习中遗忘,就会阻碍组织学习的过程。Akgun指出组织学习并不能足以发展和增强企业知识和企业维持持续竞争力,组织遗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2]。Hamel和Prahalad 也强调企业未来的成功不是过去的延续,不能墨守陈规,必须遗忘那些过时的东西[3]。但是,到目前为止,与组织学习相比,组织遗忘远没有受到重视 [4],组织遗忘影响突破式创新和组织绩效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5]。本文拟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尝试在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组织遗忘、突破式创新和组织绩效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建立组织遗忘影响组织绩效的概念模型;(2)分析突破式创新在组织遗忘和组织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组织遗忘是否通过突破式创新这条路径提高了组织绩效?(3)探索资源冗余在组织遗忘和突破式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资源冗余是如何调节组织遗忘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的?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组织遗忘与组织绩效

目前研究组织遗忘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展开,并认为组织遗忘是知识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Cegarra等认为组织个体遗忘可以分为反思现有方法、巩固新理解和改变个体习惯3个层次,其中反思现有方法指的是打破现有观念,提高新观念的认识[6]。巩固新理解指的是组织鼓励企业员工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反思和质疑评价现有问题而不是仅仅遵从一系列的命令。改变个人习惯指的是在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做出改变时,员工抛弃过时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企业无论是在采用新技术或者新商业模式的时候,首要的就是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和思维定势,建立新行为惯例、信念和模式。但是这些改变往往会遇到现有知识结构和成功经验阻碍,通过个体遗忘则可以提高新技术和新模式实施效果和组织绩效。从组织层面来看,组织遗忘是组织再学习和组织创新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是组织再学习的触发器,组织遗忘必须先于或至少同步于组织再学习之前,没有组织遗忘,组织记忆系统就不会有效改变[4]。Peter构建了组织遗忘、组织学习和组织绩效之间的概念模型。来自澳大利亚112家建筑企业的数据表明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组织学习在两者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7]。Cegarra-Navarro等以关系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组织遗忘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结构模型,结果发现遗忘组织的惰性知识可以促进组织关系资本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6]。Akgun等研究发现,因为企业现有的知识会迅速过时,企业培育动态能力首先就要忘却创造规则和胜任力陷阱的方法和信念,没有组织忘记的动态能力是不可持续的[2]。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组织遗忘能够促进组织知识创新,增强组织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有正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12突破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组织创新是组织一切创新活力的根本和源泉,面临激烈竞争和不确定的经营环境,组织需要不断进行突破式创新以提高组织绩效,突破式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已经被众多学者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支持。组织遗忘对组织突破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新产品开发团队突然产生的信念和惯例往往会导致创新性产品的出现。卢艳秋和Wang认为如果组织建立和创造新的信念和惯例,可能会导致组织的突破式创新,组织遗忘作用于组织绩效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组织的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需要组织记忆模块做出重大调整[8,9]。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进行创新时习惯使用嵌入在组织信念和行为惯例中的由组织成功经验总结归纳出的知识,组织成功的经验会加强组织现有的信念和惯例。但是,固化在组织记忆系统中的惯例和信念会造成组织再学习过程中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会进一步导致组织在再获取知识的时候只会搜寻与企业现有惯例和信念适配的知识,从而导致竞争力刚性使组织对外部的机会和变化反应缓慢[2]。组织遗忘本身就是组织采用打破旧惯例和旧信念,建立新惯例和新信念的过程,通过组织遗忘可以使企业修改或者删除过时的信息,使企业更能柔性地吸取外部新知识以应对外部动荡环境的变化。从网络结构理论来看,企业根植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一方面在与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交流新的想法、新设计、新部件以及设计平台等的过程中获取丰厚的社会资本;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融合和嵌入也有可能导致创新行为刚性和路径依赖性。因此有学者提出跨越企业合作网络边界寻求新的社会资本来解决路径锁定[10],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遗忘现存合作网络中的相关知识,将会为新知识打下基础[11],其实上述两种方式的本质都是打破现有知识结构、惯例和组织信念,建立新体系来实现突破式创新。Frishammar等也认为新产品开发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过程,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目前环境和科技变化和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以前成功的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新态势,如果组织不能够忘记以前的观念和惯例很容易导致组织的失败。曾俊健等运用珠三角地区219家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对组织遗忘、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遗忘对组织创新既有直接效应,也会通过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产生间接效应,组织遗忘能提升组织创新水平。综上,本文提出假设:

H2:突破式创新在组织遗忘和组织绩效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

13资源冗余的调节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但是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所说的资源指代的是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并不是都能被企业自由分配,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冗余资源的概念,一方面,组织通过组织遗忘改变信念和惯例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随着信念和惯例的改变,组织新产品开发流程、工具和技术改善频率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冗余资源越充分,组织也会拥有越多的资源来支持组织的变革,组织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另一方面,组织突破式创新需要组织能够积极承担风险,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储备,组织冗余资源作为组织可以得到的并且超过实际需要的资源,能够为组织变革和创新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并利用组织冗余资源进行市场和产品的扩张[12]。组织冗余资源的存在也可以使管理者对资源进行分配的空间更大,放松组织资源的约束,突破式创新实施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相对也会比较低,有利于组织突破式创新战略的实施。Hambrick等提出组织冗余资源对企业开发新产品是非常有利的,能够使企业脱离对现有产品的束缚,鼓励企业尝试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13]。综上,本文提出假设:

H3:组织资源冗余对组织遗忘与组织突破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量表设计

为了保证变量的效度和信度,以近年来国内外经过实证分析验证的高内容信度的量表和研究成果作为设计调查问卷的理论基础,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每个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设计4个主要变量的量表,考虑到问卷填写者的实际判断力,本文研究变量量表没有采用7级Likert量表,而是对所有问题都使用了5级Likert量表。针对组织遗忘,根据组织遗忘的两个维度忘记和改变,共设计了14个测项,其中,忘记维度借鉴levin等的研究设计了“与产业生态系统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广度”等3个测项,改变维度借鉴Akgun等的相关文献设计了“产品开发流程发生了改变”等11个测项,参考Powell的研究,组织绩效设计了5个测项,对于冗余资源,参考Luca的研究设计了“企业资源是否足够能支持企业多种项目的进行”等4个测项。针对突破式创新,根据Gatignon的相关研究,设计了“技术创新是否是建立在革命性改变之上”等5个测项。

22数据搜集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实证所需要的数据,调查对象为我国中部省份企业,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和模型中研究变量的测量项目两大部分。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和电话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收集。第一轮发出电子邮件570份,收回123份,其中完整填写问卷93份;第二轮再随机抽取一些企业进行电话确认,回收问卷85份,其中完整填写62份,两次共获得有效问卷155份,有效回收率为2719%。从所有制来看,民营/私营、集体/国有制、三资企业分别占64%、13%和23%;从企业规模来看,中等规模企业占比5512%。超过19%的企业经营在10年以上;从行业类型来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纺织企业占比463%,代表了我国传统工业大省的实际情况,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利用T检验比较了两种调查方法收集的样本在主要研究变量的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收集的问卷具有同质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3研究结果

31测量模型与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综合信度(CR)和Conbachs Alpha系数来分析测量量表的信度。所有变量的α值和CR值都超过了07,说明所用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水平,通过了检验。聚敛效度通过计算平均方差萃取值(AVE)进行检验,本文所有测项因子载荷都大于07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所有变量的AVE的值也都大于050,说明本文的测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的判断使用每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的算术平方根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比较来评价,通过计算可知对角线元素的AVE的算术平方根全部大于相关系数矩阵中非对角线上的相关系数,满足区别效度的标准。

32结构模型与假设检验

本文提出的假设检验分两步来进行,首先用一个简单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假设H1和假设H2),然后把调节变量冗余资源纳入到分析模型进行调节效应中介效应的检验分析(假设H3)。由于样本数量偏小,因此本文使用PLS-SEM模型进行分析,分析软件使用SmartPLS20,同时使用PROCESS软件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1(见表1)仅包含主要的直接效应,从结果可以看出,假设H1得到了支持(c=0634,t=12507)。同时可以看到组织遗忘和突破式创新的关系(a1=0526,t=9825)以及突破式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b=0273,t=4911)都是显著的,但是按照Preacher和Hayes的观点,这并不能保证突破式创新在组织遗忘和组织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还必须得检验a1×b的显著性,利用PLS模型得到的潜变量得分和PROCESS工具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间接效应是显著的(a1×b=-0157),从图1A可以看出,在没有纳入突破式创新这个变量的时候,组织遗忘对组织创新的直接效应是079,引入突破式创新变量后,尽管组织遗忘对组织创新的直接效应有所减弱,但是仍旧是显著的,因此假设H2得到验证。表1结构模型结果

关系模型1

(抽样5000次)

中介变量间接效应Boot SE偏差校正的95%置信区间上限下限IO0157005000170252但是假设H3的存在意味着突破式创新对组织遗忘和组织绩效的中介作用还会受到资源冗余的影响,因此,此时构成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按照Hayes的观点,必须在先检验假设H3是否成立之后才能估计假设H2的条件间接效应。从表1(模型3,图1C)可以看出,假设H3得到了支持(a3=-0157,t=-1735),并且通过逐步迭代得到的f2=(R2包含-R2排除)/(1-R2排除)值为0039(a3),大于002。因此,假设H3获得了支持。此时可以进一步看到,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仅仅受到突破式创新的中介作用,还受到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构成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为了得出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的条件间接效应(a1+a3SLR)×b,需要利用PROCESS工具进一步深入分析。表3是利用SmartPLS估计的潜在变量得分和PROCESS估计得出的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条件间接效应。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资源冗余的增加,间接效应呈现减小的趋势,此外,在中低水平资源冗余情况下,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的间接效应大于零,但是在高水平资源冗余情况下,间接效应不再显著(置信区间包含0)。

对组织绩效的条件间接作用

中介

变量冗余

资源间接

4结论与启示

41结论

以我国中部省份155家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了组织遗忘对突破式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冗余资源在以上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具有正作用,但是突破式创新部分中介了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的作用;(2)企业的冗余资源在组织遗忘、突破式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3)组织遗忘对组织绩效的间接效应在资源冗余水平低的情况下比较显著,在资源冗余水平高的情况下,结果不显著。总的来看,组织遗忘和冗余资源共同增强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开发利用新知识的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组织遗忘文化鼓励企业勇于承担风险、敢于创造新想法和新观念、有利于企业觉察创新机遇,组织遗忘和资源冗余可以让组织更好地处理外部复杂的环境和挑战。

42启示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尽管目前关于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组织遗忘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研究则比较匮乏[4,9],尤其是在新常态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动荡,竞争也将日趋激烈,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对组织遗忘的研究显得颇为重要,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的研究空缺;第二,和组织学习一样,组织遗忘也是组织保持持续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助动力。

本文也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创新是组织维持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强调的都是组织学习,组织遗忘相当程度上没有引起企业重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遗忘和组织学习是一个连身体,管理者应该同等重视,学会使用组织学习和组织遗忘双重能力来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获取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第二,尽管组织信念和惯例的变革有利于创新,但是离不开充足冗余资源的支持,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组织的冗余资源加强来自于企业信念和惯例变革所致的组织突破式创新。

5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尽管本文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本文提出的假设也基本得到了验证,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未来研究还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本文并没有把组织遗忘进行细分,今后的研究有必要把组织遗忘分为诸如忘记或改变等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分析不同维度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此外,考察一些环境变量对以上变量关系的影响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议题。(2)本文没有详细阐述组织遗忘和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注重于两者对创新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两者如何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和组织绩效,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3)本文虽然研究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但是冗余资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不同种类的冗余资源对组织创新行为的影响不同,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冗余资源进行细分,考察不同种类的冗余资源对组织遗忘和突破式创新的调节作用。(4)为了控制非察异质性的影响,本文的调查问卷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需要扩大样本范围,后续研究可以把样本扩展到其他省份的企业,在不同地区比较基础上,以便得到更为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Matzler K,Abfalter D E,Corporate Culture as an Antecedent of Successful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17(5):1-23.

[2]Akgun Ali,Lyn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Un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73-88.

[3]Hamel G,Prahad C peting for the Futur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4): 122-130.

[4]Tsang E, Zahra S A,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J].Human Relations,2008,61(10):1435-1462.

[5]Kuo Pin Yang,Christine Chou.How Unlearning Affects Radical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Social Capital and Slack Resourc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87(9):152-163.

[6]Juan Gabriel, Cegarra Navarro,Sanchez M.Linking the Individual Forgetting Context with Customer Capital from a Sell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8,59(12):1614-1623.

[7]Peter S P Wong,Mary Hardie. The Effect of Unlearning on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Behaviour and Performance in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 Organis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2014,6(3):197-214.

[8]卢艳秋,赵英鑫,崔月慧,等.组织忘记与创新绩效: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35(3):58-65.

[9]Xiangyang Wang,Yanqiu Lu,Yingxin Zhao,et al. Organisational Unlearning, Organisational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SM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61(2):132-155.

[10]Keeble D, Wilkinson F.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 Regional Studies,1999,33(4):295-303.

[11]G. Hsu, M.T.Hannan,Identities, Genr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16(5):474-490.

祭祖仪式范文第5篇

锚具6个,钢绞线配送数为锚具孔数的3倍,钢绞线长度为4米,夹片配送数量为锚具孔数的6倍。

锚具是指预应力混凝土中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内部的锚固工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土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土族研究会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地区边疆史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