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去年的树课文

去年的树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去年的树课文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第1篇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对客家人的界定是:凡具有客家血统、口说客家方言和有客家的生活习惯,在这三项要求中达到其中两项的要求,都是客家人。

无可厚非要研究这个民系的个性,不但要把握这个民系的特色,而且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发扬这个民系的优秀文化。从翻阅过去的期刊文章来看,在众多的研究课题当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方向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旅游、教育、民居土楼、围屋、山歌等,一直都是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课题。

刘劲峰先生则认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等。(1)

一、研究课题概述

客家文化的特性,在上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就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客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特性的重要性,也让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趋之若鹜。(2)

然而,客家文化往往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生活实践的文化。从物质文化方面,本人认为它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经济来源等。从精神层面来看,它包括语言、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

在研究旅游文化的课题当中,各地客家资源和地方文献,如龙岩、东山、惠州、梅州等,占了重要的地位,涉及研究范围有各种特色旅游、生态或传统农业等,再配合目前最热门的课题;西部发展和生态保护,可说是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实践与复兴客家文化。

接着就是有关土楼、围龙屋等这一类古民居的建筑探讨研究,涉及的地方有永定县、福建等这一带的古民居,其演变与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考察研究的方向。其他类似的课题还论及客家的聚落、社区传统建筑、闽粤赣三角地典型民居等。

有些学者更是针对性研究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演变与发展、古镇的遗产保护等,这类探讨客家族群独特的传统文化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值得去推动和推广。

二、民间信仰和山歌及史料文献课题探讨

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开始,客家中的许多人被迫向海外谋生,迫使这些客家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学习新知,改造自己,逐渐养成了不少新的品性。在研究客家民俗之中,对生活于老基地中的客家和海外客家人的差异,有必要认真地去区别与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客家历史,正确规划客家社会的未来。(3)

有关民俗文化的研究课题种类繁多,计有客家礼俗、风水、城庙会、龙舟庙会、妈祖、酬神、人日节、酒文化、传统服饰、传统体育文化等。在某些客家地区,老百姓除了信仰祖先崇拜外,佛教和基督教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这使到信仰课题也是学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客家山歌,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4)翻阅期刊时不难发现有关山歌的文章,内容论及民歌、童谣、歌谣等的传承,创作与发展,其中还谈到人文源由、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的分析,近年来更是有与交响乐的合唱的文章探讨。

在客家民间文学方面,各类的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诗、散文、个人著作、歌仔册等,真实和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演化过程,这些课题都在主导着弘扬客家文化和审视客家文学的地位。

本人还发觉最近这几年,族群认同,海外华人的“寻根热”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这表明了客家文化研究不仅在众多学术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联络海内外中华儿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客家民性-当代文化产业经济研究

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妇女在社群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塑造成节约、刻苦耐劳的形象,或有“娶妻当娶客家女”的俗谚。(5)

因此,有关研究客家妇女的课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其次就是人文性格的研究,针对客家人的品德、廉洁清正人格塑造,草根本色对某个人物来进行分析,进一步让其他族群更能了解这个民系的特性。

近这几年有学者也跟随着大时代的洪流,在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提出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品牌经营方式、创业、赣州的营销策略等。无可厚非,在未来发展中,政府和民间都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结语

整体来说,尽管客家文化的研究的视角,百变不离其中,从探索客家的起源、文化,到考察他们的习俗系谱,本人认为研究课题不止是限于此,而更是要探寻各个地方的客家风俗,考察客家社会的多样性和其背后的“小故事”。

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总得来说,学术界公认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族群概念。客家文化的研究能否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百花齐放,或是更能深化研究,这与其重视的程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国楼、刘劲峰、刘晓春:《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第56-70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第298-306页。

[3]冯秀珍:《温革的教育理念对当今高等人文教育的启迪》,《客家研究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

[4]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客家文化特色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注释:

(1)刘劲峰等:《话说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三人谈》,《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文史》第27辑,2003年,第298-306页。

(3)许怀林:《赣南文化的传统与客家的土著性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4)胡希张等:《客家风华》,广东人民出版,1997年,第424-425页。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目标;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51-01

语文教学长期“少慢差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必去纠结教学制度这些内部因素,也不必去厘清与教师相关的外部因素,就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具体优化策略,可能更务实。下面就以《去年的树》为例,谈一些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优化

(一)优化教材目标为学生发展目标

《去年的树》一文,多数教师会把“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写进教学目标。台湾省台北市吴兴国小的黄敏老师是这样写的:“1.愿意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2.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探讨。3.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由此可看出,紧扣学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可能优化教材目标为学生发展目标。

(二)优化静态目标为课堂生成目标

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在品读“天天”时,没有简单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悟点评,而是先让学生齐读故事开头,再想一想“鸟儿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学生回答“难过、开心……”,追问“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聚焦在品味“天天”这个关键词上。关键词“天天”属于静态目标,王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定位时,学生初步体会了鸟儿的情感,则属于动态的课堂生成。后续,教师配乐,共同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读出一棵健壮高大的树,一只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的鸟,堪称课堂生成的典范。这样的课堂生成,从学生角度考虑,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师生并重)结构或开放式(侧重学生)结构。

(三)优化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澳门特区望厦区庇道学校的梁怡安和曾韦迪老师执教《去年的树》,落实“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时,把复述故事和布置任务都给学生,其余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森林内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小鸟等,在音乐声中演绎呈现课文,在学生互评、自评及心得交流中理解童话的寓意。由此可见,当单一的教学目标,即便是枯燥的内容,被设计成有趣的学习活动时,目标就会多维化,更容易实现。

二、教学内容优化

俗话说“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面对《去年的树》平淡的语言特点,王崧舟老师引入《巨人的花园》中的文本对比朗读。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整合了教材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可见,教材无非是提供了一个“例子”。 优化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跳出传统教课文的窠臼,只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找到本体性知识,搜寻更多的“例子”完成整合优化。

三、教学过程优化

优化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用一条主线贯穿,每个模块由无数的教学点组成。比如近年兴起的对话阅读教学模式,就根据学生活动分为“参与―体验―分享式”“合作―交流―评价式”“涵味―熟读―玩味―批注式”等。每一个学习活动就是一个模块,在该模块中安排承载相应的教学内容,点与点之间相互联系,与教学时新生成的点交织,构成丰厚的语文学习模块。

如果是阅读教学课,教师必须认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找准那些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语言训练点,结合文体及作者的语言风格,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安排有效的阅读指导。对于一些具有写作借鉴价值的课文,还要揣摩其写法,找到能让学生需了解、可借鉴的点,安排读写学习活动。

四、师生活动优化

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结构。一个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为六个等级: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个体的认知不尽相同。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大多数学生对于该内容大致在哪个认知等级,安排学习活动。再安排适量内容向下夯实,照顾学困生;增加向上的内容,培养优等生。此外,还可根据知识内容的类型安排学习活动,如陈述性语言知识,就采用讲解描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程序性语言知识,就采用体验或练习的方式,解决“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如果是策略性知识,则安排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的学习方式,解决“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问题。

五、评价反馈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准确定向学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点必须引起教师们的深度关注。

参考文献: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第3篇

一、激发期待心理,唤醒阅读内需

1. 设置阅读悬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多数学生对阅读教科书上的文章缺乏兴趣。尤其是一些老课文让学生如食鸡肋,嚼之无味。因为这些文章满足不了学生求新求异的阅读期待。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穷人》。对这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的文本,应当避免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另辟蹊径,设置阅读悬念,带着学生用新视角来解读作品。在这方面,许多名师做出了表率示范。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执教《穷人》一课的课前谈话中,从莫言的作品与张艺谋影片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厘清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和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的关系。弄清课本的来龙去脉之后,张老师提出了问题:“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改写成小说?他是怎么把这首诗改写得那么精彩?”自然引入了课文的学习。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产生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课文的欲望。教师虽然没有开始讲课文,但学生在与作品、作者、编者的对话中,聚焦于发现,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2. 音乐渲染气氛。利用音乐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可以快速带领学生进入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在一次三年级《给予树》教学研讨课上,笔者一边播放圣诞节的音乐,一边深情地述说:“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会收到自己平时最想要的礼物,得到小小的满足和大大的快乐。在充满爱的芬芳的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小姑娘金吉娅看到给予树上的心愿卡中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愿望,她是怎么做的呢?”圣诞音乐的感染力跨越国界和时空,把学生带进了圣诞节的欢快氛围中。音乐的魅力和温情的叙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创造了灵动的空间,学生欣然踏上了阅读课文的旅程。

二、关注期待要求,深化文本探究

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爱看课外书而不喜欢探究课内文本。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外阅读无拘无束,没有强制问题和答案;而课堂内的阅读有目标和任务的指向,这个阅读体验是“痛苦”的。如果能做好课内阅读的指导,将方法和经验分享到课外,必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上,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兴趣点和疑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一旦W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抢着阅读,抢着去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对文本内涵的认识。特级教师闫学在执教《伯牙绝弦》时就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要求,插入了几处阅读拓展:(1)在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对知音的渴望后,插入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的传说;(2)阅读感悟“知音之死”内容后,插入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描述的动人故事以及伯牙悼念钟子期的短歌;(3)理解全文内容后,简介了对《伯牙绝弦》的有关历史记载,播放古筝乐曲《高山流水》。这样,就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发了学生的感触。再读课文,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的深厚友情,感受到知音的深刻内涵。

三、调整期待取向,提升赏析能力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他们的阅读心理期待也在不断变更与重组。为了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调整学生的期待取向。

1. 情感期待。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通过鸟儿和树的对话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反映了信守承诺的可贵。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鸟儿“苦苦地追问与寻找”那棵大树无果后,又引导学生回到去年那“春天的约定”――带着约定,树在冬天做了最漫长的等待;带着约定,鸟儿历尽了千辛万苦……在教师描述的情境渲染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鸟儿和树去年的约定。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引读,反复强调春天的约定,极力渲染树与鸟儿的难舍之情,学生深切体会到文中所反映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期待,为深入感悟内容、品析语句做好了铺垫。

2. 个性化期待。阅读是学生自我感悟内化的行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珍视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通过适时的启发与评价,把学生带入文本,感受居里夫人朴素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随着教学的逐层深入,教者带领学生反复读文,学生的阅读体验也逐步深刻,形成个性化阅读心理,获得层次不同的阅读体验,体会到居里夫人的容颜之美、精神之美、人格之美、贡献之美、永恒之美。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体会,引导学生将居里夫人美丽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四、拓宽期待视野,创新延伸空间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第4篇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情朗读、师生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领悟到课文深意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自,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第2课时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流程(一):复习导入,媒体传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看大屏幕,来填一填。

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明年回来再给他(唱歌)。第二年春天,小鸟飞回来后却发现(大树不见了),它四处寻访,问了(树根)、(大门)和(小姑娘),最后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找到了大树。

流程(二):小鸟与大树的约定。

师:老师知道有个好朋友可以倾诉烦恼,分享快乐,是非常幸福的事。这棵树和小鸟在一起时生活得快乐吗?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生练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表情中露出了幸福,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寒冷的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了,他不得不与大树分别,临行时,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会怎样对小鸟说呢?请你读一读大树的话。想象一下,当你即将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你的心情如何?请你用这种心情读一读大树与小鸟道别时的话,行吗?

众生齐读,用心体会。

师:听了大树的话,小鸟又是怎样说的?以怎样的语气来说?(坚决与肯定)

生:哪一对好朋友来试试读大树和小鸟的对话,好吗?

流程(三):小鸟和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对话。

师: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回来找他的朋友——大树。可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三组对话,你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如果你是小鸟,这一路上的心情如何呀?合作练读,好好体会。

(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赛读。)

师: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小鸟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生齐说)。小鸟,你找到大树了吗?找不到,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次读——问的三句话。

众生齐读。

师: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次对话是一次比一次更焦急。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身份不同,回答小鸟的语气也不一样,同学们自己试试,体会体会。(分角色读三组对话。)

生1:我体会到树根是同情的、伤感的;

生2:我体会到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语气比较平淡;

生3:我体会到小姑娘的声音是稚嫩的……

流程(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课文最后部分,一会儿再交流。

生1: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生2:“唱完歌,小鸟为什么还‘看’了灯火一会儿才飞走呢?”小鸟在想:(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好朋友。)

二、改变评价方式——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

承接以上内容: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一位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王兵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便不失时机地叫起了他,他满脸通红,声音太小了,我走到他桌前,用手拍着他的肩膀,他吞吞吐吐地说:“大树和小鸟是好……好朋友。”我让他坐下,并且给予肯定表扬的态度。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说,联想到他平时的学习水平,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接着讲:小鸟力尽艰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它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去年的树课文范文第5篇

1 朗读――朗朗声中倾听语言之美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语言之美。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别样的美感。

首先,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童话,都很简短。这使得他们的语言更加简练,传达意思更直白,易于小学生理解。如在《燕子妈妈笑了》(北师大版一年级)这篇课文中,文中并没有使用很多装饰性的语言,反而用了很多变动不大的句子,比如“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w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既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又方便小学生理解。

其次,童话是为小学生而创作出来,这使得它的语言必然充满童趣,生动活泼。如在《蚕姑娘》(苏教版二年级)这篇课文中,结尾写道“变了,变了,变成了蛾姑娘”。用了两次“变了”,是小孩子说话的习惯,而且称呼蛾为姑娘,充满了美好的童心。

最后,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童话一般会用大量的拟声词,如春雨滋养大地时常用“沙――沙――”;说到《“三颗纽扣”的房子》中的国王登场时,“嘭――嘭――嘭”,的敲门声。这些拟声词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了童话的情境中去。

因而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朗读的价值。读,不仅能理顺文章思路,还能贴近文章思想。声从口出,文由心生,这便是读的境界。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小学生多读课文,让小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倾听语言之美。

进行童话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熟读――精读”的顺序来进行。初读童话,让学生对童话有一个大致印象,从总体上初步把握内容,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熟读童话,能够流利的朗读童话,让学生准确把握童话内容,可以将童话转化为自己的文字;精读童话,更上一层楼,对字词句段,及其后的感情进行解读,回归到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

2 对比――观察分析体会形象之美

小学语文童话教材中,出现较多的形象,是小孩儿或者小动植物,还有女性。先说小孩儿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是为了贴近小学生的心理。当小学生读到主角是与自己同龄的人时,更容易融入书中的情境。而这类人物形象,通常在文章开始时,并不是完美的,就和小学生一样,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这种成长型的角色,给了小学生一个更宽容的氛围去改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能更好的博得小学生的好感,教导他们更好的成长。他们的形象通常有以下特点:善良、勤劳、知错能改、勤学好问等。如《七色花》(人教版三年级)这篇课文中的女主角珍妮,她莽撞追寻小狗迷失了道路,打翻了妈妈的花瓶,但心存善念,用自己的愿望帮助小男孩治愈了双腿。

然后是小动植物的形象。文中的小动植物也大多是以拟人形象出现。小鹿、小狗、小花猫,都给人一种年幼的感觉,同时这类形象活泼可爱,并不阴暗可怕,和小孩子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形象通常有以下特点:具有生物的特点和人类的性格,贴近生活。

最后是女性的形象。《棉花姑娘》(人教版一年级)、《蚕姑娘》、《燕子妈妈笑了》这三篇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文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小学课文中,更倾向于凸显女性的美好,如温柔、恬静、宽容、充满母性。这些女性形象都接近于小学生理想中的母亲形象,给小学生一种舒适感。其中也不乏有以小女孩为主要形象的童话,但也会凸显出其女性特点,如爱哭,细心等等。此类形象通常有以下特点:具有女性特点、柔和但不柔弱、坚强、善良、细心宽容、充满母性。如《燕子妈妈笑了》一文中的燕子妈妈循循善诱,温柔耐心地指导小燕子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行为,对比其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同一形象内在与外在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带入文章。

3 移情――抓住情感转变感悟情感之美

童话所蕴含的情感总是美好而向上的,宛如清晨阳光,温暖又充满希望。而这种情感的体现,通常是通过文中的角色一个情感上的转变来呈现。一般文中的主角会遇到各式各样不同的挫折,心情低落。但克服挫折之后,当悲伤转为欣喜的那一刻,我们就迎来了故事的,与文中的主角们一起经历了这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如《七色花》的女主角珍妮,她得到了七色花,许了六个愿望,可这六个愿望并没有让她感觉到快乐。直到最后她发现了一个跋腿的小男孩,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应该许的愿望,心情突然豁然开朗。于是用青色的花瓣为小男孩治好了腿,与小男孩开心地玩耍起来。这是一种无私助人的情感,这也是一种善良温馨的情感,这是一种成熟心智的情感,这也是一种友爱童真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童话所蕴含的情感通常有这几种:友谊,亲情,与人为善,乐于分享等。

每个童话角色的情感在不同时段都是不一样的,如《小鹿与玫瑰花》(人教版二年级)这篇课文中一开始小鹿的沮丧,到而后的欣慰。又如《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年级)这篇课文中一开始巨人的愤怒到而后巨人的欣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抓住人物每次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变换瞬间的内心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时的“精神扮演”,让学生有更生动的情感体验,感悟其情感之美。

因此,教师应做到:(1)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描写情感的句子。通过朗读与推敲,感受角色内心的情感。(2)联系上下文,理解角色产生此情感的因素。不仅要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出现的原因,以更好地了解文中角色。(3)以情感为线索,感悟角色内心的变化。从角色的感情入手了解课文整体脉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一般,与角色共同走过其心路历程。

4 观总――综合把握领悟内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