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的节奏

生活的节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的节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的节奏范文第1篇

《有多少人为了我……》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大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他们,从而学会尊重他们,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本节课力图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入手,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关注周围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劳动者与自己的关系,从而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一、重组教材,注重时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引用的例子应紧扣时代的主题,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中,课一开始,教师就举起手中的《品德与社会》书,让学生注意左下角的两行字“努力学习 回报祖国 江苏省免费教材”,接着,教师说道:“为了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读到书,国家为我们免费提供了教材。”“啊?这教材是免费的?”一些“小糊涂”情不自禁地发问了。“是啊,为了我们所有的孩子,不管富裕的还是贫穷的,都能受到教育,国家无偿提供书本。”教师趁势追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在为我们默默付出呢?”然后贴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学生纷纷回答:爸爸、妈妈、老师、学校的门卫、医院里的护士……

笔者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设计不能对教材按部就班,而应结合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用案例的及时性来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人为了我……》这堂课一开始的设计如果照着教参是这样的:先出示三组人们在清晨、白天、夜晚不停忙碌的图片,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关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辛勤劳动的人,这样设计就没有太大的新意,不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案例中的课堂设计却引入了“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个热点问题,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发现我们身边就有“别人为我”的例子,从而调动了他们上课的热情。这样的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巧妙得当。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关注时效性,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鲜活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二、善用资源,注重生活性

生活是好教材,社会是大学校,要想真正发挥品社课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树立起“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在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发、利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现实的道德生活实践体验中提炼道德情感、意志、态度、信念。

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家庭、校园、社会”三步体验模块,进行情感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教师可在课上让学生回顾成长中的点滴。通过多媒体屏幕放映孩子和父母的照片,然后要求学生就照片中的主人公进行介绍。学生们纷纷发言,听了学生的介绍后,教师再发言:“爸爸妈妈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多少辛劳呀!”接着,学生们在《感谢你》这首歌的伴奏下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回忆最令自己感动的事。学生再次发言,说起一些让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下大雨时,妈妈来接我,一路上伞一直向我倾斜着,回到家她的衣服全湿了”;“我考得不好时,爸爸陪在我身边,帮我仔细地讲解每一道题,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在舒缓的音乐下,教师再进行深情的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一件件小事,包含了一份份浓浓的爱意!”这样就为学生的认识做了铺垫,对于本文的中心“有多少人为了我”认识得非常到位。

在“校园篇”这个环节里,教师精心拍摄了这样一段录像:食堂的工作人员为了师生的一顿午餐辛苦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早上五点买菜,七点淘米洗菜,八点四十分烧菜做饭,十点三刻摆碗筷分菜分饭……看完录像,教师启发学生:为了我们的一顿午餐,食堂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了什么?为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夏天食堂热得像蒸笼,工作人员挥汗如雨。”“冬天洗菜,工作人员的手冻得像萝卜,有的阿姨还生了冻疮。”“工作人员将碗筷放入消毒柜,为的是杀灭病菌,保证卫生。”接着,教师再把食堂里的工作程序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道中饭包含了多个工序,从而真切地感受到食堂工作人员的不易。这时,教师顺势而问:“你们现在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学生有感而发:“阿姨叔叔,你们辛苦了!”“以后我不会再浪费饭菜了,要不,多对不起你们呀。” 从这个点辐射开来,教师再追问:“在我们的校园中,还有多少人为了我们在忙碌?”当屏幕上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映入学生眼帘时,学生的思想被唤醒了,他们回忆起身边原先根本不在意的一个个劳动者:“每天早上,家长义工们在校门口执勤,指挥交通”;“清洁人员每天打扫厕所,为我们提供舒适、干净的环境。”“保安叔叔每天为我们看守大门,保障我们的安全。”“学校负责学校绿化的老爷爷不是在除草就是在松土、浇水,每天忙个不停。”“此时此刻,他们就在你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在教师的情感煽动下,学生的赞美滔滔不绝:“义工叔叔们,没有你们,我们的学校就缺少了一份美好!”“保安叔叔,谢谢你们为我们保障安全。”“老师,感谢你们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你们太了不起了!”此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教师和学生齐读这句话,此时,课堂已是水融,融理于情了。

这些环节的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层层递进,使主题不断升华。通过采访、调查、反思等一系列活动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对身边的劳动者为人们所付出的劳动有了较深的认识。把食堂的工作人员、家长义工、保安等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为品德课所用,实际上就是品德课程资源的又一次开发和利用,这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的“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教师应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作为教师,应当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把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纳入到品德课中,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受大量的信息,从而开阔视野,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巧妙拓展,注重延伸性

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领悟所学的道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教师对所学内容巧妙地拓展延伸,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与道理,而且还能使品德教育发挥长期效应,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的课后延伸能使课堂锦上添花。

生活的节奏范文第2篇

台湾女作家,博士,广告文案天后。曾游历42个国家,出版了27本畅销书,横跨广告、创意、生活、旅行、美食、建筑等多个领域。其中创意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两岸疯狂热印40多次;心灵智慧书《2012重生预言》,一个多月重印13次之多。新书《10堂量子创意课》,以量子物理思维方式,揭示了10个可以突破的创意点,被誉为最具创意的生活家。

赢未来去过42个国家旅行,你觉得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旅行,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

李欣频关键看你的需求是什么。假如是为了放松,那么高质量的旅行就是在宾馆多睡一点。假如是为了增长知识,那就事先看相关的书籍影片,然后再咨询几个到过的人,听取一些他们的建议,这很有帮助。所以说,旅行前要搞清楚自己需求是什么,然后做好功课,就可以了。

赢未来对你而言,旅行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李欣频旅行就是为了发现自己,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或者自己还有哪些没有被发现的潜质。因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很多潜质,这些潜质甚是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比如,我去威尼斯的时候看到工人在烧玻璃,我突然就对这个很感兴趣,然后就想要去不断尝试和研究。

赢未来多数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没有钱也没时间做长时间大跨度的旅行,对于急需拓展生命体验的他们,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李欣频我觉得没有钱没有时间这些都是借口,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去做这件事情。我在内地这几年,也看到很多刚刚毕业年轻人去旅行,有的甚至还是大学生,他就是选择做背包客或者边打工边旅行的方式。那些说没有时间没有钱去旅行的,其实潜意识里是不想旅行的,或者说他的意愿没有那样强烈,不喜欢旅行就不要去咯,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的。

赢未来你来内地已经四年,根据你观察,内地青年与台湾青年的生活观有什么不同?

李欣频内地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大部分年轻人价值观比较单一,那就是赶快赚钱,买房、买车等等,因为这是最被社会认可的标准。但是台湾年轻人会有很多的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是和平共处的。比如说,你喜欢画画就去画画,喜欢唱歌就去唱歌,而且还可以做得很好。台湾社会也很鼓励年轻去发展各自的才能,不是说只有赚钱这一条路。

赢未来其实内地青年价值观不单一,他们也有很多兴趣,但是他们发现光有兴趣是没法生活的,就像很多诗人、画家、流浪歌手坚持做自己,可是都过得很不好,所以更多人会选取做公务员或者进国企,这是为什么?

李欣频假如你认真钻研,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非常独特,没有人能够取代,这样你肯定活得很好;但是假如说你的岗位随便都可以被人取代,工作也很容易模仿,不具有唯一性,这说明你的工作是没有创意的,而你个人也是没有实力的。法国很多米其林餐厅,厨师要休假一整年,去充电去旅行,这一整年当中,他们的店是关闭的,但是回来之后,他们的店依然是饱满的。为什么,因为在这一年的充电中,他们自己又变得充满创意和独特性。

年轻人喜欢把问题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过多责难社会。

赢未来相关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已经进入全球最快生活节奏的十个城市,很多白领疲惫不堪,身体严重透支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李欣频你所说其实是两个节奏,一个是城市的节奏,一个是你自己的节奏。假如说你的节奏和城市的节奏刚好合拍,这当然很好啊。但假如城市的节奏超过你的能够接受的节奏,那么为了适应它,你的体力和脑力肯定要透支。其实这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欲望过大。比如买房买车等,有的人的能力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看到别人买就也跟着买。买完之后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所以,需求要和能力匹配,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赢未来造成过度需求的原因是怎么?

李欣频那是因为他还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面,他总是和别人比较,他不仅要超越自己,还要超越别人。这样的话,他肯定要付出更多代价。其实,你走到乡下可以看到很多人他们没有多少钱,但是他们活得很简单很充实。当你身上还绑着一堆别人想法时,你就迷失了自我,也谈不上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当你丢掉别人的想法时,一切都很简单了。

赢未来怎样区别是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的想法?

李欣频就问自己“假如明天就死了,你有什么遗憾吗?”如果,现在就死去没有任何遗憾了,那就说明你已经找到你自己了,这样的生活节奏也就是你生命的节奏。很多年轻人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情,我现在还很年轻,其实不是这样的,说不定哪天出轨命就没了,这样岂不是很遗憾嘛。

生活的节奏范文第3篇

自己好像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就在西安念了四年大学,但是可能自己的大学并不是那种特别好的大学,所以整个大学里的节奏也是慢吞吞的!哪怕是毕业以后工作了,也没有感觉生活是多么的紧迫!总之都是自己能够适应的节奏!

再后来自己回到小县城里边生活,那生活节奏是更慢了。遇上孩子不上学的假期或者周末,你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也可以半夜玩手机到一两点多,而不用去担心第二天耽误了什么重要的事。

下午一个人慢悠悠的走,在买馍馍的路上,看着天空中飘过的乌云,和街道上走过的人群,自己忍不住再想,其实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也挺好的,最起码对于自己这种慢性子人来说,不用经常去,急急躁躁的做一些事情,也不用经常担心,误了一些事情!

记得那天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好友说她现在嫁西安了,是属于死了,以后也得埋在那片地方的人!套用她的话来说,自己也是死了之后得埋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也许在老了之后,自己会回到村里生活,然后种上二亩小菜地,过着特别悠闲自得的生活!想一下那样的晚年生活也是不错的!

生活的节奏范文第4篇

本次走访总共花费大约五天时间,共走访了10名小学生家庭,而我也对他们有了较深的了解,他们是一些快乐活泼的孩子,有的因为单亲而无人呵护,失去了上学的最佳时间;有的因为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寄养在叔叔家,而失去上学的机会,但又因其母亲的意识送学校,可时间太久;有的则因为家住山中,走路危险,又无人护送,上学较迟……他们有着不同的童年,相似的处境;而他们正是急需帮助的下一代们。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家住新集乡,大寺村的马雪。走访她的家庭是个比较艰难的历程,坑坑洼洼的山路好远好远。步行到她家,我差不多用了3个小时,而从她家到学校则需要1个小时,9岁的她才是小学一年级,可每天她则需往返学校与家之间。辛苦并未使她放弃,贫穷未使她放弃。她们居住的是有了15年之久的土坯房,种着少有的山地维持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还有6岁的妹妹,只因无人护送到校而耽误。而她的经历与我相比而言,我的童年生活快乐万文库、幸福。

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原来对有些小孩来说,是漫无边际、坑坑洼洼的山路,她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只因为心中的梦。她们午餐没有热腾腾的饭菜,却肚子啃着冰冷的馒头。而他们的父亲、母亲并不会因为家庭贫困或是农活而放弃他们的学习。在苦涩中其实还会有小小的感动,他们的朴实,童真,懂事,无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的节奏范文第5篇

一、将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原因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较普遍的弊端: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数学学习公式化;惟“应试而教”;严重脱离孩子们生活实际等等。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一方面,可以避免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交给学生,不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数学学科学习的最终目是指导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怎样将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要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习惯,努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小学生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看着有点难,和以前学习的不一样,开始有点失去兴趣了。在教学本节时,要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见到这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从生活中拿出一些这样的物体,让他们自己去感知,意识到没有这些物体是不行的,在生活中不仅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也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她 设计在课堂上学“生活剧”: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4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3角2分钱,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过程中,手、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不仅发展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教师的示范过程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玩的一种玩具是一样的,又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与实践活动都紧密相联。这样就促使学生在学习时,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联系起来,就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学生把学习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一直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在讲《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五年级下册)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了某一家庭电话全年话费的折线图。笔者便问:在全年的话费中,哪个月的话费多呢?为什么?猜猜看。学生:2月份话费多,因为2月份正是春节,相互拜年呀、祝福呀。笔者回答:话费少的月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甲:8月份话费最少,可能去旅游了;学生乙:8月份放暑假了,同学间打电话联系的少了;学生丙:也许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搬家、电话迁移。笔者称赞道:非常好,看来折线图对我们非常有用、直观、清晰明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一席谈话延伸到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社会现象的层面。

3.善于总结,写数学观察周记

这是我从别的教师处借鉴而来的做法,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搜集到的数学现象可以付诸于笔端,记录下来,这样既积累了数学知识,又加深了理解、锻炼了能力。例如:学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出家庭收入折线图,画出自己成绩变化统计图,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最终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数学走向生活的教学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