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雨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采指数 创新指数
“嘣儿,嘣儿,嘣儿……”
是谁,用鼓槌轻轻敲击着牛皮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敲醒了我的酣梦。睁开眼,四周一片漆黑,再仔细听,才发现是下雨了。雨滴击打着屋瓦,悦耳动听。睡意已退到夜的深处,我就这样睁着眼瞅着黑黢黢的四周,聆听这场秋雨的独奏。雨声渐渐大了,声音不再那么清脆,变得浑厚,像是谁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在寂静的夜中行军,发出连绵的“刷刷”声。好久好久,雨声渐渐小了下来,这时,又好像成千上万的蚕宝宝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桑叶,淅淅沥沥。(比喻新颖,让人不禁盼望一场雨的到来,也想去感受一下淅沥小雨的美妙声音。)天刚蒙蒙亮,我就急急地拉开门闩,呈现于眼前的除了笼罩着山巅的浓雾外,就是那细密的在斜斜地飘落着的秋雨……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起床了,站在我身后,戏谑地笑我:“嗬,瞌睡虫也起得这么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小诗人,看到秋雨,多愁善感了吧?”
我没有回答,只是回过头向爸爸伸伸舌头,做了一个鬼脸。我既不会像白居易那样感叹“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凉;更不会像秋瑾那样,在秋雨中愁绪千结,万般感喟“秋风秋雨愁煞人”;也不会有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那样的亢奋……有的只是浅浅的喜悦和些许的沉静,也就是林清玄先生所说的清欢吧。(信手拈来的秋雨诗句,显示出考生丰富的文学积累。接着引出“清欢”一词,对比之下,反衬出“我”对秋雨的独特情怀。)
走进秋雨织成的帘幕里,雨线从脸颊轻轻滑过,微凉,像一缕缕轻风拂过,将燥热和烦闷带入尘埃,心中瞬时宁静而安详。秋雨的来临,预示着农人们可以安安心心地赖一晌床。没有人活动的村巷里,不时响起一两声狗吠、鸡鸣,算是给宁静的秋雨谱写了几个响亮的音符,像晶亮的雨珠一样,在乡村的深巷里跳跃。
田野里,苞谷秸秆还是一片青翠,可上面的苞米棒子已入了农家的仓库。它们显得一身轻松地在细雨轻风中摇曳,把一串串浅笑送给我。浅笑里,还流淌着一缕缕芳香,夹杂着隐隐的泥土的腥味。
这一刻,我的心更加平静,好像有微微的风拂过,一片清明、澄澈。
[关键词]播音创作 叙述型作品 抒情型作品 有声语言 形象感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86-01
一、叙述型作品
叙述型作品重点是描述某些具体事物的,播音主体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关键把握好文体的情感表述和自身语速,使语音的情感造型与叙述内容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讲得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其中要注意的细节是:
(一)对人物语言的模仿要真实贴切
模仿本来角色的声音去表现是播音员处理作品的关键所在。不同角色的语言表达特征是不一样的。比如:心情低落的人说话往往语调比较低沉,透露出对事物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而心情愉悦的人往往是充满自信;平和的人语调往往是平而慢的。我们进行创作时,必须尽量完整,真实地表现作品内容。如下面一段作品:我跪倒在继母面前,“妈,让我死吧,我愿意把所有的器官都给妹妹,只要妹妹能活着。”我昏昏沉沉地倒下了。
这一段描述了一个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姐姐得知同父异母的妹妹因出车祸死亡,母亲决定将妹妹的心脏移植给她时矛盾愧疚的心情。为了表现出这种情感,在姐姐声音的处理上要注意表现出姐姐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突然和懊悔自己当年的嫉妒。还要考虑到,姐姐是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这么突然的事件发生后,在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后,身体会变得更加虚弱以致后来昏倒。因此,前半部分应是将声音充分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就应将声音弱化并适当地进行断断续续的处理,略带哭腔,增强现场的真实感。
(二)描绘的情景要达到逼真的效果
1.情境的色调描绘与声音情感造型保持一致
播音过程中,播音主体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文体情景的基础上用有效的声音将其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受众,融入到情境氛围中。例如,作品《藏羚羊跪拜》有这样一段表述:
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破肚。他拿着尖刀的双手在颤抖,终于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惊讶地大叫了一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竟然还有一只小羚羊,它已经发育成型,但已经死在了他母亲的腹中。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的身体那样的臃肿,也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要对他下跪,原来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腹中孩子的一条命!
这一段情景描绘总的情景基调是震惊与悔恨的,包含了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在朗读时,播音主体要抓住重点词,把情景的悲惨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例如,忐忑不安、颤抖:语速较慢,延长“颤抖”后的气息。表现出老猎人的饿对藏羚羊下跪这件事原因的好奇。吃惊:加强二字的爆发力,充分地表现出老猎人的意外。
2.动作与语音保持协调一致
在一些作品中,会有很多形象和具体的词汇描写关于表现人物的某些连贯动作。对此,播音主体若能通过语言形象表现出来,做到音色与动作的张驰相同,一定会使作品活灵活现,增光添彩。例如:
“没等扎西张口,单贞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抢过奶茶,一口气喝干了。”
这一段里,一连串动作描绘出单贞为救自己丈夫喝下毒药的场景。她的动作过程是非常紧张的,在播音过程中,用声音将这个场景表现出来,大家才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享受。因此,播音主体必然要加快语速,同时细致处理每个动作,才能使动作声音形象化。
二、抒情型作品
(一)营造意境展现作品真实性
在进行抒情型作品创作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有效地营造抒情的意境氛围,使作品达到感染人的良好效果。例如:看够,品够,秋雨的夜色,仿佛嗅到秋的特殊香气,却不忍离去,于是我们缓缓踱步在雨中,尽量延长和秋雨的亲近。时而仰望雨空,想细数落下的雨滴,无奈,却怎么也收不拢。只好遐思:想那散落在宁静夜空中的雨珠,是送给人们的温馨梦乡;想那秋风秋雨奏响的小夜曲,是带给人们的一种无比和谐的恬静。轻轻的和朋友耳语:不要再打扰秋雨夜的宁静,不要再累的秋雨缠绵,悄悄离去吧!
在这段作品中几组“意象群”组构而成的抒情段落,通过恬美的意象群烘托出浪漫唯美的秋雨。因此,在进行创作时播音主体要注意在处理它们时把握细节。每一个播音员都应该自觉地通过意象组合来协调,避免内容雷同、结构死板。
(二)调控情绪,以情感人
只有对作品内容充分理解和熟悉的前提下,播音主体的创作才能迅速进入状态,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与内容步调一致,不论喜怒哀乐,收放自如,迅速调整到位,自然、本真地传达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听众。如一些反映生活的文章,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为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主人公,去把握感情基调。但是从生活中所得到哲理的时候一般我们都应该在感情上和声音上有所变化,多加练习,就可以创造出播音主持作品中有声语言的音声形象感。
总之,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努力通过对作品有声语言的创作追求这种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描写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2、描写秋天的感觉的四字成语:橙黄橘绿、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落叶归根、霜叶红花、北雁南飞、凉风习习、硕果累累、瓜果飘香、层峦叠翠、香山红叶、衰草连天、姹紫嫣红 寒蝉凄切、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雁过留声、天朗气清。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2011(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课文“面”的处理艺术
“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课文时,首先让学生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节熟悉了,才能为后面“点”的赏析打好基础。例如教学《陈奂生上城》一文时,先要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理解情节,感受陈奂生上城的行路和心路历程:
从乡下进城(悠然)―自卑;
在车站生病(突然)―惶惑;
到宾馆住下(偶然)―懊恼;
由城里回村(飘然)― 神气。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教学才有可能。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理清散文的思路,就是要弄清散文“形”的变化。如教学《故都的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五幅“秋景图”: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教议论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议论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灯下漫笔(节选)》的议论结构:我们变成奴隶后万分喜欢(是什么)――中国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能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循环时代(为什么)――我们要创造第三样时代(怎么样)。
课文“点”的处理艺术
课文的“点”是指根据课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要点,教学难点是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教学障碍,教学基点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点(也简称“双基点”,新课标为“知识和能力”)。如果说课文的“面”还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就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但是“点”是在“面”的基础上提炼组合的,应以“面”托“点”,以“点”带“面”,点名结合,相辅相成。
小说、戏剧的“点”是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处理教材时,教师就要紧扣这些语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如教学《陈奂生上城》时,在弄懂了基本情节后,应以陈奂生住宾馆的细节描写为“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陈奂生“交五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对比赏析,来把握陈奂生善良质朴而自私狭隘的性格特点。
散文短小精悍,一般要短文细教。它的取“点”范围较大,一般是文章的形神聚合处,基点凸现处,难点突出处。这些“点”不像小说、戏剧你那样相对集中,而是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发现他们。不同的教师会取“点”不同,这就反映出教学能力的差别。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文章主要的“点”应在描写荷塘与月色的三个短落(4―6)中确定。这里的讲点很多:比喻的明与暗,比喻的形与神;描写对象,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描写作用;景与情;炼词炼句;等等。这些理解、分析综合、鉴赏等能力的训练,都是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典型“例子”。除了这些主要的“点”之外,课文前面的“文眼”、景物衬托、心理独白和文章后面的“六朝采莲”的联想以及结尾的卒章显志也可作为“点”,因为这些对理解散文的“神’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