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第1篇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高中德育衔接 影响因素 实施策略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准高中学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开展衔接教育,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忙于同学聚会,沉迷网络游戏,热衷武侠小说,等等,沾上不良习气,“无事生非”。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学校在开展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诊断问题症结,追溯问题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因此,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现状,对于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成长。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需要我们清醒认识。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繁重学习任务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无暇关心社会,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如“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44.89%的初三学生表示“经常”,50.47%的表示“不经常”,3.77%的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也仅仅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也不关心”。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高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略有增强(见表一)。

表一 政治意识

2.法律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会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高中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的同学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确实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自我中心”的表现,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确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社会的法制要求,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表示“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方法,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见表二)。

表二 法律素养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的调查是从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你会怎么做?”“同学间有冲突,你会选择?”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见表三)。

表三 道德观念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折能力相对弱化,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首选“向朋友倾诉”的占大多数,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要正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看来老师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需加油。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见表四)。

表四 心理品质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你认为影响你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是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并且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不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见表五)。

表五 人生价值观

二、影响初高中德育衔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种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市场信用等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导致有的人道德观念颠倒、错位,中学生的品行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当代中学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泡大,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活力。同时,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且责任义务意识弱,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心理上自信的同时又很脆弱,自尊叛逆又渴望独立,既喊叫着“我的生活我做主”又无法摆脱对父母亲依赖的矛盾心理。

2.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自身的弊病依然存在。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奈而迷惘,无所适从。

3.家庭影响不可忽视。

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良知,很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父母不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这种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负有重要责任。再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之、惯之、放之、任之,孩子自然缺乏自律意识,过了18岁仍然“长不大”,没有责任心,不成熟。

4.现代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带来“现代病”。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给予我们生活极大的帮助。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互联网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厚,人与人的物化倾向浓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三、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而且要靠家庭、社会的配合。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有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填补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德育空白期。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可以调整学生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能留下令人终身回味的印记……这就是假期的独特魅力。假期里,学生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夏令营、社区服务活动,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还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懂得尊老爱老,学会感恩;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发展。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的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展要求的新内容;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索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中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暑期军训和国防教育、各类形式的夏令营等。通过活动,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领导、联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如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对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求档案内容统一化、模式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理想的成长档案袋,保留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描绘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轨迹,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廖万忠.新时期如何加强好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2]李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第3篇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第4篇

一、对孩子的全面了解

由于初中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处在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期,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尤其是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当了多年初中班主任,我体会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好动;好模仿;好群;有畏惧心理。而且喜欢成功;喜欢赞许;有好胜心,谴责心,抱怨心里等等。同时,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一,毋庸讳言,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其二: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时间上远不如城里孩子,尤其现在一些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了

爷爷奶奶,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宠爱,孩子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自私、孤僻等心理现象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情况要全面了解,全面掌握,认真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优点缺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二、班委职能的发挥

广大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班额较大的现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班级工作头绪繁多,班主任也都非专职,工作繁重,如果事事都自己去抓,不仅要累坏自己,还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班委会职能的发挥,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们千万不可忽视。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具有生理、心里上早熟现象,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我们不妨利用他们这一点。

去年我任初三班主任,接班之初,我拿到学生档案,发现约有一半的人当过干部。在选班干部时我做了调查,除了仅有的几个人怕本身的能力不够或怕得罪人不想当干部外,其他的人都极力推荐自己当干部。这种好表现,好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的要求比较强烈。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的愿望,支持他们上进心,每一类干部,我都选了两个,并且把各科的课代表也定义为班干部,这样我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干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上的事情很分散,很多人都能得到锻炼。

同时,初中学生为集体做事热情较高,且与小学相比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仍显不足。所以说,班主任是很辛苦的,不但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外,对一些具体小事也一定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

初中学生有“好群”心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有人陪伴,再加上办事能力有限,所以我每一类干部选两名,他们办事时也好商量,这样也弥补了办事能力差的缺陷。

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交给初中学生干部做的事不能期望值过高,办事质量常常不好,我们既要相信他们,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中得到锻炼,又不能撒手不管。要加强检查,及时修正。同时要循序渐进,要允许他们犯错,对他们,宽容和鼓励要多余批评指责,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我班的清洁卫生工作非常出色,除了有干部每天检查外,我也经常抽查,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时刻在关注着班上的每项工作,每个同学都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份内的事情。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班班干部无论班主任在还是不在,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些事情,大多数同学完成份内工作也变成了自觉行为,这样做班主任时就轻松多了。

三、爱――教育永恒的真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知识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导致了学生的感情饥饿,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情感、精神上却难以及格。一些学生对学校、教师、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根源,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缺乏情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据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感情――爱。

四、恰当的利用批评和表扬

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就是说,感情是人行动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多与他(她)沟通交流,善于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法去评判他(她),那么他(她)将会把这分情感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原动力,从而不断进取,努力向上。赞美是鼓励学生的最佳方法,而将批评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不大的赞美之间,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言传与身教

注意言传身教,要以身作责,就初中学生而言,老师的言行对他们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千万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为人师表,不过要务必使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食堂里我常听到“老师为什么就能自己点菜”;这样对老师失去信任感议论,这是你对他的教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打扮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尽量给学生以正确的表率。校园里我常看到学生指指点点,“你看老师在草坪上走”;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学生说哪几位老师在讲话。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如果我们不加注意,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见,初中学生更爱关注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他们便会对老师的示范失去信任感。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自尊心 言传身教 营造和谐

初中班主任与高中班主任相比,在工作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方法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初中学生是中学的初级阶段,年龄由儿童期转为少年期,心理上也逐渐从依附家长、崇拜老师到寻找自我,力求摆脱外在束缚的转型时期,所以在工作中就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循序渐进,更加讲究策略和技巧。下面的几点,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班主任和班内几十个学生朝夕相处,从心理上讲,最喜欢行为规范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班内难免有一些行为欠佳的学生,即使品行优秀的学生有时也难免犯错误。所以“批评”作为班主任管理工具之一就会随时用得上。记得刚当班主任时,看到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懂,还不时有学生犯错误,我就心里着急,火气很大,常常发脾气批评学生,学生心里并不服气,他也顶撞老师,有时弄得自己很难堪下不了台。事后和犯错误的学生交谈,他也知道错了,也有改正的愿望,只是听到老师的言辞厉害,他感到感情上受到伤害,就偏不听老师的。让众多犯错误的学生谈为什么要那样做,学生也谈不出所以然来。实际上上课讲话,不遵守纪律,与别人吵闹打架,自控能力差,这是初中学生的天性。

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尽量少用批评,多用表扬,在师生关系中尽量营造和谐的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身上不好的一面,通过老师的帮助,逐步有所改变。有时不得不使用批评,我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学生指出缺点时,以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某一同学,维护每个同学的自尊心;第二,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后批评;第三,尽量不使用让犯错误的孩子在班内做检查的方式。

二、培养班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现在的中学生具有生理上早熟、个性心理开放、独立意识强的特点。他们渴望得到锻炼,表现自己的才能。在每年接班之初,我拿到学生档案,发现约有一半的人当过班干部。在选班干部时我做了调查,除有几个同学怕本身的能力不够或怕得罪人不想当干部外,有很多同学都极力推荐自己当干部。这些同学喜欢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的愿望,支持他们这种良好的上进心,每一类干部,我都选了两个,并且把各科的课代表也定为班干部,这样我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干部。班上的事情很分散,很多人都能得到锻炼。初中学生有为集体做事的热情,但是在做具体事情时,能力显然较差。要想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抓纪律,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要耐心细致,对一些具体小事也要有条理地分步骤进行指导。如,打扫教室时,从后往前扫,出黑板报先在纸上设计好速度就快,生活委员收钱怎么才不会出错等等,要一一地教会,先教干部,后由得力干部教会其他同学。

三、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初中学生更喜欢模仿,不过要使他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食堂里常听到我校的学生议论,老师为什么就能自己点菜;在校道上学生指指点点,你看老师在草坪上走;在升旗仪式结束后,学生说哪几位老师在讲话。从这些可知,初中学生更爱关注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他们便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你对他的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所以我在工作中,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而健全的人格,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打扮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尽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比如校内出勤或者校外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几时到,我一定准时到达,并及时清点出勤情况;学校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也率先做到。

其次,对学生讲诚信。我的理解是诚信乃为人之本,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现阶段的学生无论生活还是社会经验,已具备了相当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以个人的一言一行,日常交往,对他们都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我们对他们的关爱自然流进他们的心田,特别是我们的工作失误时,及时自我批评,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更大的信任。与学生交流尽量开诚布公,初中学生完全理解谁对他好还是不好,但在具体的问题上,他不一定能完全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时老师就应该敞开心扉,把你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他,让他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想,站在全体同学的利益上想,有了心与心的交流,教育最终就会成功。

四、强化尊师教育,营造和谐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