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内容的丰富性

内容的丰富性是小人物故事的最大特征,因为小人物,你不知道他小到什么程度。当然,此处小只是形象地称呼普通人这一社会群体,没有比较、更没有褒贬之意,因为对于社会这个大熔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小人物从形态上来讲是开放的,从数量上来讲是巨大的,它不能以收入、财产、社会地位来作为划分标准,它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意想不到及更意想不到的生活经历或状态。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一名记者拍了这样一张图片,在北川县城地震核心现场向外逃生的人流中,有这样一对小兄妹:11 岁的张吉万背着 3 岁半的妹妹张韩在吃力地走着。因为同行的爷爷奶奶都已年老,父母均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哥哥的责任,从早上五点出发,背着妹妹已经走了 12 个小时。这就是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诸如此类小人物的丰富世界。

关注于小人物悲欢离合,影视剧的创作空间向来都是极大的,或许是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悲剧、渺小、弱势却更能激发人的恻隐怜悯之心,更能触动人的情感。2013 年 8 月在北京、天津等台播出的 40 集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叙事方式也是以小人物故事为核心,它的代表名词有北京胡同、大杂院、三姐弟、跳群舞的舞蹈演员、大学生、工人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往往直指人心,围绕它们展开的生活伦理故事总是让人兴奋、让人回味,也让人唏嘘不已。该剧又名《银婚》,银婚即指结婚二十五周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因各种机缘在二十岁左右相继步入婚姻家庭,磕磕绊绊度过二十五年后成为理性成熟的中年人,他们在婚姻、感情、亲情等问题上的观念、态度是否会有所转变呢?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它的开放性蕴藏着巨大的情节设置空间,内容丰富至极。

此外,《小爸爸》中的汽车修理工于果、《辣妈正传》中最先只是时尚杂志前台的夏冰、《咱们结婚吧》中在婚姻登记处做离婚登记办事员的果然等等都是小人物,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在他们身上却发生了那么多令人捧腹、不平、愤慨、同情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情节设计让电视剧既有笑点,也有泪点,观众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类情感也都在观剧过程中得到释放。

二、主题的积极性

主题的积极向上是小人物故事的第二个特点,这并非是说普通人都有着高尚的情操,都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都有着永远乐观的心理状态。相反,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往往是颓废、失败、消沉的,但影视剧恰恰能将这种颓废、失败、消沉的小人物故事通过一个相对的时空跨度以及独特的影视语言使之进行转化,彰显出普通人的顽强、勇敢、坚韧及耐力,使整个主题趋向一种正能量的引导。这是一种彰显矛盾、冲突、荒诞的负的方法,而非仅仅宣扬好人、宣扬真善美的正的方法。对于影视剧创作而言,负比正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富有深刻性,而且负比正更容易让人心趋向人性的本真善良。

看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剧,黎妮的傻、黎阳的负心、黎山的叛逆最终会被黎妮的宽容、黎阳的担当、黎山的真消解掉,三段最初闻所未闻的不被祝福的婚姻却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情感、家庭的真谛,正如普希金的同名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忧郁的日子并不可怕,不要为此悲伤心急,只有你善于忍耐,幸福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到来。

此处还需提到一部颇有争议的电视剧《蜗居》。该剧改编自作家六六 2007 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于 2009 年 7 月 27日在上海电视台首播,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历史新高。由于剧情涉及房奴、第三者等社会敏感内容,该剧播出之后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出现了双方论战的局面。从彰显主题角度而言,这部剧的姿态是开放的,对于其中各个人物形象的选择都是客观呈现的,无任何价值或是非判断,而是把此权利留给了观众;但在方法上,这部剧恰恰是采用了负的方法,它关注的是中国当下最能引发讨论的两类人的生存状态,它把美好的爱情、温暖的亲情、勇敢的担当彻底粉碎撕裂,让观众看看取而代之的、搭建在金钱、利益、冲动基础上的生存状态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当然,所有的伤害、毁灭、逝去都宣示了各种企图的失败,这也才是全剧的精神旨归。

三、体验的深刻性

一部好的影视剧是让观众能有如同剧中人物一样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生命体验,或美妙、或悲苦、或诙谐、或无奈,让观众感同身受并终身难忘。这就是小人物故事的第三个特征,它能带给观众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人生体验。它让观众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生活的悲欢离合,去体验一种全新的职业抑或是生命中不可忍受的生命境遇或人力不可操纵的巨大灾难,它让观众跟着人物形象一起在虚拟的情节中进行人生选择,承担社会角色责任,从而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可以说,影视剧是传达深刻生命体验的最佳方式。

由徐峥导演、由徐峥、王宝强、黄渤等主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于 2012 年 12 月 12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首周票房达到 3.1 亿人民币,创造了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事实上,截至 2013 年 2 月 17 日,《泰囧》的总票房达到 12.6 亿人民币,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导演徐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把喜剧做得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要求,就是说即使故事发生在一个现代的时空里面,它也要和现在人物的心理接轨。这种接轨无疑就是让观众和人物一起去经历、体验别样的生活。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评估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的雷纳评审和1993年美国白宫《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遍及世界各国。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成为政府绩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评估实践和理论的评析,探讨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的特点、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一、国际社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回顾

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都开展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和相关实践,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国内已经有很多文章对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仅就这些理论与实践进行简要总结。

⒈美国:“绩效参考模型”(PRM)

美国是最早倡导发展电子政务,也是最早推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国家。2002年,美国政府推出了电子政务联邦事业架构(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FEA),包括了与相关的五大类参考模型: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组件模型、数据参考模型以及技术参考模型。“绩效参考模型”是整个联邦事业架构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个模型,旨在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电子政务项目评估体系,主要由六大评估领域(Measurement Areas)构成,包括对任务和业务结果(Mission and Business Results)的评估、 对用户结果(Customer Results)的评估、对业务流程及活动(Process and Activities)的评估、对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评估、对技术(Technology)的评估以及对其他固定资本(Other Fixed Capital)的评估。

最近,美国问责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对过去几年推进的25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是美国的电子政务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为此,美国负责电子政务管理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OMB)近期提出,今后的注意力将逐渐从项目建设转移到项目的绩效和应用效果上,并且重新设计了项目的绩效评估体系。新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指标:参与度、使用度和用户满意度(参见表1)。OMB将借鉴企业界的通行方法,采集数据用以建立各项目的绩效基准标杆,并向公众、政府部门等公布,经客观评估得出绩效评估结果。目前,首批使用新绩效评估体系进行绩效评估的有18个电子政务优先项目,包括福利援助资格在线审查、“一站式”娱乐服务、在线保税服务等项目,而其余7个电子政务优先项目和业务流程也将逐步开展这样的绩效评估。

⒉加拿大:“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体系

加拿大是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度非常高的国家,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连续多年被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评为全球第一。在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方面,加拿大政府主要着眼于用户的满意度和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并认为应采取更为宽泛的评估方法,而不是仅评测网站服务的可用性,还应同时考虑到效益的提升以及对公民传递的价值。为此,加拿大财政部于2002年与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展开合作,并吸纳各政府部门广泛参与,以共同制定出一个“以结果为基础”(results-based)的评估体系。

⒊欧盟:基于电子欧洲战略的评估体系

欧盟从2000年开始制定“电子欧洲(eEurope)2002”计划,到2002年制定了“eEurope 2005”计划,都配合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测评指标。在制定以信息社会为目标的计划的同时,也配合制定实施了衡量eEurope发展的测评指标,包含多种指标,最主要的就是SIBIS(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SIBIS主要针对在计划中所设定的目标来对应设计,最终用于评估政策的结果、有效性以及评估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

⒋联合国:综合性的国家电子政务评估体系

联合国从2002年就开始推出以全球范围内共144个联合国成员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其目的是通过树立标杆的办法引导全球电子政务发展。该报告从三个方面评估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一是分析各国政府网站提供的内容和一般公众最经常使用的在线服务情况;二是对各国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三是评价人力资源能力。根据这些指标最后加权平均得出电子政务指数,从而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环境(制度、人力、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衡量。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对于电子政务的测评主要根据两个指标:电子政务准备度(E-Government Readiness Index)指数以及电子参与指数(E-Participation Index)。2004年与2005年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与2003年相同,只是根据测评的结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发展指引。2004年,针对数字鸿沟以及国家之间差异的扩大,联合国提出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共同面向机遇的途径和方法,2005年提出“全球E家”,基本上是2004年的延续。

⒌埃森哲:以“总体成熟度”考察政府网站绩效

埃森哲公司从2000年开始,连续六年追踪研究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例行了6份电子政务年度测评报告。2000年,埃森哲第一次了全球电子政务年度测评报告,报告的主题为“梦想与现实”,该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Think big,Start small,Scale fast)”的电子政务发展理念。由于当时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埃森哲公司只提出了一套具有粗略框架的评价体系。到2005年,埃森哲的全球电子政务年度评估报告主题为“客户服务领导力――新期望,新体验”。该报告重点评价了政府在客户服务方面的进展如何,为此对前几年一直沿用的评估框架进行了较大修改,从以往的电子政务领导力转变为聚焦客户服务的领衔程度。2006年的报告《客户服务领导力――建立信任》,也明显反映了这种评估的导向和偏重。

⒍布朗大学:特性指标检测网站绩效

由学术机构进行的相关评测中较为有名的是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公共政策中心,该中心在韦思特教授(Darrell M. West)的主持下从2001年开始连续5年对全球各国的主要政府网站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评,所有样本数据均通过互联网上获取。其方法主要是采用一些特性指标检测网站的建设状况。

此外,印度政府也提出了“电子政务评估框架(EAF)”。该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政务项目分别提供了包括总评、细评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为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该模型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量化的评价指标和办法。

还有许多咨询公司和研究机构(如TNS公司、Gartner公司、IBM电子政务研究院等)也对全球电子政务绩效进行了评估。

二、知名研究机构对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的总结

⒈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从技术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IBM政府事务研究中心于2007年提出一份《评估电子政务绩效》(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研究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其中州政府包括密西西比、弗吉尼亚、德克萨斯以及明尼苏达。

该报告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平行分成三个部分,即投入(Input)、产出(Output)和效果(Outcome),这也是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划分方法。第二,报告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在导向上有两种评估体系,一个是技术导向型的评估,另一个是服务导向型的评估,而后者是今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IBM这份报告为我们研究和总结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限于篇幅,下面仅以表格方式对研究报告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参见表2)。

⒉CTG: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公共价值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中心(CTG)是全球领先的电子政务专业研究机构,曾因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政府创新奖”。CTG最近完成了一份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报告,报告名称为《政府IT投资回报分析:公共价值框架》(Advancing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IT:A Public Value Framework),报告认为目前的评估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公共价值分析不完整,造成所考虑的公共回报的范围过于狭窄;二是缺乏从公众视角对政府IT投资如何产生价值的系统性关注;三是缺乏适于某特定背景与目标的政府IT投资的公共投入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ROI)评估方法,现有的方法也能应对政府IT投资风险,但主要是从技术开发与实施的角度来看,涉及到公共投资受益者的风险应引起更多关注。

基于这样的分析,CTG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公共价值框架”(如图1所示),着重强调以公众的观点而不是政府的观点作为评估的基础。

该框架的策略在内容上看似简单,但在应用中却比较复杂:将政府所发生的事情(图1左侧的内容)与对公共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图1中间一列的内容)相联系,然后报告并应用该结论。左边的行动确定潜在的价值机制和产出目标。这些都与中间一列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和风险相关联。曲箭头表明实际上这个过程很少是线性的,需要反映和跟踪。整个报告提供了该示意图的详细解释,显示了这些行动之间的关联。

这个框架基于的原则是:政府IT投资的价值应该从它所服务的公众的视角来进行评估。基于这个原则确定了两个不同的但同等重要的公共价值:对公民传递的直接效益以及提升政府自身作为一种公共资产的价值。

该框架还确定了政府IT投资与公共价值相关联的基本方式。最简单的关联,就是直接嵌入服务传递流程中的IT投资以提高其对公民或官员的价值的方式来实现的。总价值可能是几个独立的测度的组合,比如成本节省、质量、提高信任。

框架以中等通用性的形式提出,就是为了使之得到最广泛的使用。每一个政府IT项目都有其自己的独特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利益相关者。所以框架能与测量方法、分析工具以及特定情境下的报告技巧相结合,用于规划和指导基于公共价值理念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报告对与该框架相关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评述,包括详细的评估过程的流程图、几种ROI模型和方法的概述,以及对分析和结果报告的建议等,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三、当前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特点

⒈从发展阶段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大势所趋,是提高政务投入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绩效评估工作本身的发展水平看,即使是在那些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也是在2000年后开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念和指标体系等都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完善,并没有形成一套“一统数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进展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改革推进的力度和方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政府绩效评估通常是各国推进政府改革的重要手段,因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推进的速度、方式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需求拉动。二是信息技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的衡量。如何衡量信息技术的贡献度,必须要有重要突破,在经济发展领域有著名的“索洛悖论”,在政治生活领域面临着难于界定和评价IT对公共价值的贡献等问题。

⒉从评估主体上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关注重点各有不同

如果以评估主体来划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内评估和外评估两种模式。前者是指由政府自身开展的评估,后者是政府以外的第三方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学术机构开展的评估。

目前开展电子政务绩效外评估的主要是咨询公司和高校研究机构两类,埃森哲、TNS、Gartner等知名咨询公司都开展过类似的评估和研究,美国布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CTG、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MRC)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先后开展过电子政务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从评价的投入、产出和效果这三个环节看,外评估主要是针对产出进行评价,这主要是由于非政府研究和咨询机构无法获得准确有效的投入数据,也不可能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全程、全方位跟踪造成的。因此,外评估往往从较容易获取数据的政府网站入手,对各个国家进行综合排名。以联合国、埃森哲、布朗大学为代表,它们主要关注政府网站绩效。政府网站作为电了政务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把电子政务的中间流程假设为难以测评的“黑箱”,那么可以从易于量化的“产出”着手进行考核,并将此项考核结果看作整个流程的绩效,这是目前大多数国际机构进行此类电子政务评估时运用的原理。外评估的重大贡献在于引导电子政务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型”发展,但由于其自身体系的缺陷,外评估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与侧重政府网站分析、横向排名比较的政府外评估体系相比,政府内评估体系相对更为复杂,也更为全面;内评估要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和效果三个环节;内评估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性,一般有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由于内评估的评估过程和结果相对封闭,使用内评估的社会影响力不如外评估大。表3简要比较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两种评估方式。

⒊从发展趋势看,强调“效果”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

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开展较早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加拿大的经验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总体上朝简化指标和强调评价效果方面发展。加拿大政府认为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衡量电子政务实际应用效果,比如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在线服务数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公民就能够顺利访问这些服务,而在线服务的复杂程度也并不意味着公民就喜欢和愿意使用。要认识到在线服务传递这种形式并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部,它不过是政府进行电子服务传递的一种渠道;而且提供在线服务只是一个过渡过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上网而上网”,而是要最终提高政府的服务品质和让公民受益。为此,加拿大提出了包括“产出”、“结果”和“影响”3个一级、11个二级指标的“以结果为基础”的全面评估体系。美国政府最近也将评估重点从过程(Process)和产出(Output)转变到结果(Results)和收效(Outcomes),并将其电子政务原6大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改为3大领域,更加突出实际使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IBM和CTG的研究成果也说明,更加注重服务导向和公共价值是下一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重点。

四、借鉴与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与思考。

⒈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保障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推进依赖于相对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尤以美国2002年通过的《电子政务法》为标志。目前,美国已经构建了一套全球范围内最为全面和最具代表意义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保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制定、调整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拿大政府为保证政府网站建设的质量,在启动加拿大政府在线工程不久即推出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中国应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的法规体系,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评估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的监管,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⒉建立科学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从国际趋势来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从原来的仅重视技术或基础设施的评估转为对产出、结果与影响的全面关注。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多是对政府网站的评估,这类评估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政府网站只是电子政务的一部分,网站绩效不能代表电子政务的整体绩效,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完全集中在政府网站上,是不完善的;二是当前对政府网站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产出”的评估,而不能对投入效率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使得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当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很不完善。

笔者认为,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该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电子政务投入产出效率,包括电子政务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以及包括网络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等的产出,总体原则是成本控制;二是内部提升,包括组织流程优化、管理体制完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三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领域产生的价值,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四是用户满意,包括服务成熟度、用户满意度、对政府信任度等。

⒊形成适应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

从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看,按照评估主体的不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内评估和外评估之分,两者各有优势,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从美国、加拿大政府电子政务管理的实践看,应当以内评估为主,辅之以外评估,这样既能够保证评估的完整、全面和权威性,又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增强评估的开放性。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采取了以外评估为主的方式,只有个别省市采取了以内评估为主的方式。当前应该将内评估和外评估充分结合起来,今后逐步转向以内评估为主,外评估为辅的发展模式上来。内评估主要用以评估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和电子政务对政府产生的内部收益情况,外评估主要评估电子政务对社会产生的收益以及社会用户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

⒋切实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各评估体系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电子政务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电子政务实践。作为全球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创始者和领先者,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背后一整套的电子政务发展理论,比如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理论和方法,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相应的“服务型政府”理念,等等。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推进所依赖的理论体系和指标设立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都还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加强。

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非常重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当走国际合作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需要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经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支撑体系,他们开发的一些评估模式以及取得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参考,但绝不能照搬。中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须根植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土壤。否则,直接引进国外的模式或做法,要么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要么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病症,或者是由于对国外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潜在的副作用。我们在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The 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rogram Management Office. The Performance Reference Model Version 1.0: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to IT Performance[M].2003

[2] Peters R M, Janssen M, van Engers T M.Measuring e-Government Impact: Existing practices and shortcomings[C/OL]// Janssen M, Sol H G, Wagenaar R W.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Series Vol. 60: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4, Delft, The Netherlands, October 25-27, 2004. [2007-06-25]. 省略/docs/peters/peters_janssen_vanengers_egov_meas-urement_2004.pdf

[3] Cresswell A M, Burke G B, Pardo T A.Advancing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IT:A Public Value Framework[R/OL]. Albany :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Government,2006. [2007-06-25].ctg.albany.edu/publications /reports/advancing_roi/advancing_roi.pdf

[4]Stowers G N L.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Government[R/OL]. IBM Center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2004. [2007-06-25]. 省略/pdfs/8493_Stowers_Report.pdf

[5]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 关于电子政务测评的国内外相关经验介绍及对比情况说明[EB/OL]. [2007-06-25]. 省略/cn/detail/detail.asp?NewsID=755

[6] 张成福,唐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4⑸

[7] 李晓燕,孙晓娟. 国内外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及评估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2006⑼

作者简介:

于施洋,男,1974年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处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研究专长为电子政务与政府治理创新、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近年来致力于电子政务政策、管理研究,积极推动跨国合作,主持过多项部委级电子政务、信息化研究课题。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3篇

近期,笔者参加了江西省审计厅组织的审计培训团,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20天的政府绩效审计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维多利亚大学教师的讲课,学习了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内容,了解了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和维多利亚州审计署工作情况和绩效审计开展情况,还听取了墨尔本大学审计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介绍。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澳大利亚以审计风险管理水平为核心的政府绩效审计及其他审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纵观澳大利亚覆盖整个经济社会严密的审计监督网络,对比我国发展现状,在如何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工作等方面感触颇深,笔者认为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提高我国审计效率的首要任务,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澳大利亚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现状对比

由内、外部审计共同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出发点和目标。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由内、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和不断优化该体系,同时澳大利亚广泛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至包括绩效审计在内的全部审计类别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的职责是从整体的角度不断改善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的效率和责任心及理财能力,增强其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可评估性。其明确了以风险评估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可评估性为首要职责任务。而完整的风险评估计划也正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关键和出发点。其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实现和推进风险评估计划的可评估性。被审计单位首先须具备以专业领域或管理范围风险管理为重点内容的详细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计划,及其详细的风险管理的内审报告,从而政府审计人员才能完成对被审单位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预评估的首要审计工作环节。

澳大利亚政府机构、企业普遍建立和实行了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并且其风险评估计划需经审计部门进行备案。澳大利亚《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要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他企业内部审计师也是通过风险管理审计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从而改善企业管理和运营,由此审计部门实现风险评估数据积累的不断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审计地位较高,信誉较强,方法科学,技术先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尚没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以防范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近几年国务院国资委已在逐步推进,2006年制定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央企及所属上市公司内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2007年在几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进行试点操作后,2008年已将此项工作推进到全国国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但实际上,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或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广泛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保障准确、高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实践中发挥实质作用。

从审计内容上看,澳大利亚风险导向性内部审计已较早走出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圈子,步入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其他审计分类中,风险评估体系也成为工作中的主导条件,如:风险评估是财务审计准备的要点,审计重点必须根据风险评估得出,结论应该包括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政府重大项目审计的重点是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落实,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将被列入新的风险管理范围等。

1.建立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

在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司都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是不能没有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的。内审人员工作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从监控向风险管理顾问方向发展。内部审计目前已从查错纠弊发展到更细致的工作,从着重财务审计扩展到人力资源、市场运作审计等,并将重点转移到上述审计领域。一些内审机构,如昆士兰州自然资源及矿产部非常注重“全部审计、突出重点”,在不断完善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问卷方式向被审计对象了解情况,或让其进行自我审计,审计人员则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问题,从而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控制严格且健全。在澳大利亚,每个企业都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评估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生产就不可能获得批准。我国一些企业也在开展风险评估,但相比而言比较粗浅。

澳大利亚风险评估的构成要素主要为:

(1)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造成的危害,需要调用的资源,产生的影响;

(2)风险概率:可能出现的时间频率,也分为五个等级;

(3)风险的预防性和可防范性、可控制性;

(4)防范风险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配置;

(5)不断改进风险管理;

(6)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评估计划应该包括:所有可能风险的名称、等级、概率、,防范措施、负责人员、资金资源配置、可防范等级。并在运用中严格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原则。

3.广泛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除了非常注重风险评估计划的细、量化及对风险评估的要素、步骤、计划、模式都有具体的统一规定外,还建立了合理的预警指标,有效评估企业的风险。评估后采取的措施也更具针对性。其风险评估的模式分为:静态模式/动态模式;封闭模式/开放模式;一般性评估模式/量化评估模式;不定因素对评估模式的影响;短期评估模式/长期评估模式。评估模式的多样化与适用性决定了审计部门需确定建立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模式。

(二)高素质、综合性内部审计人才的参与进一步维护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科学、高效标准。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除加强对全体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外,更注重高素质、综合审计人才的培养。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英文缩写CIA)资格在澳大利亚比较流行,越来越多有志于内审工作的人员报名参加CIA考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聘请的内部审计师要具备与职业要求相符的专业资格,如CPA和CIA,具有CIA资格的审计师特别受到重视;二是审计中,审计师要严格执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英文缩写IIA)制定的内部审计标准,并接受审计主管的复核检查;三是建立了审计人员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评估和培训;四是内审委员会要求审计人员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随时与审计人员进行谈话;五是审计委员会规定了完整的内审程序和措施。主要是: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得到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审计主管不断审核并复查计划的执行;审计主管必须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和签署;审计工作结束后,抽查审计报告并进行详细的复查;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经常、畅通的联系,以保证他们向审计主管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三)内审协会发挥的积极推动效力促进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功效的高水平发挥。

澳大利亚内审协会成立于1952年,有2 000多名会员,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公有或私有机构。协会的董事会由7位从各州选举的主席构成,协会建立了与各内审机构负责人联系的网络,有自己的网站,方便与内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内审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为内部审计执业者、执行管理者、董事会和内审委员会提供各种规范的标准、指导和信息服务,包括:内审政策的制定,及时更新审计实务标准,提供更新知识的服务,保证内审专业水准不断提高。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检查审计标准执行,组织开展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培训审计人员,促进内审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及建议

(一)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首先,在认真借鉴先进国家成功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已推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准则。鉴于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应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行业特点的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之一,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细化和量化。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应根据各种风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运用特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决定控制程度和策略。

(二)加强内、外部审计的联系,转变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是当代审计的一大特点。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审计独立性强,层次高,权威性强,但人力有限;民间的事务所审计,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专业技术人员,但受费用和时间限制,二者共同的弱点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情况不够熟悉;而内部审计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但业务力量和权威性较弱,为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综合使用审计资源,三者之间应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并将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统一到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这一共同点上来,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所需的信息将面临着严重不足。其体系的建立使得审计重心前移,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对审计对象整体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再针对风险不同的审计对象以及同一对象不同的风险领域,制定出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必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在风险评估时真正了解审计对象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等基本情况,最终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

(四)必须建立和提高全社会对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使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与技能。不仅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比如专业刊物、研讨会和论坛、业务会议等,还要积极广泛地组织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整体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审计人员队伍。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要求审计人员在通晓会计审计税收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引进管理、统计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同时,应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水平。澳大利亚各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因此审计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运用审计软件,实行计算机审计。审计人员凭借审计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原始资料分析处理、风险评估等工作,使审计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产喜剧电影;小人物;审美认同

中图分类号:I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20-05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跟喜剧元素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拆墙》等便在最初就蕴含着一定的喜剧元素。获得观众的认可与票房的成功几乎是任何一部电影共同的追求。纵观古今中外电影的历史发展,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影片中都与时代以及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电影美学的追求都是相互共通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现实生活是喜剧元素产生的根源,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性以及娱乐性,正是因为喜剧电影在受众中有着广泛的社会感染力与市场潜力,才使得喜剧电影成为最受关注的类型电影。

一、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现状

当今电影产业化发展迅速,众多商业大片在全球化的电影传播中以高额票房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国产喜剧电影以诙谐饱满的情节设置、生动鲜明的喜剧元素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其逐渐成为国产电影行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的力量,唤醒着我国电影行业新的活力与市场潜力。

根据业界不成文的标准来说,投资在1000万以下的喜剧电影一般统称为“小成本喜剧电影”。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诞生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它注重表现平民生活、展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种喜剧元素的糅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质,影片一方面关注小市民与底层人物面对现实时所体现出来的挣扎与无力,一方面又在叙事中极力赞扬小人物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盲目”乐观的精神。这种审美特质打破了电影高大全的表现倾向,消解了传统电影的审美价值,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贯彻着平民意识与乐观精神使得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逐渐的成熟与发展中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电影。

2006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2300多万元的票房,成为业界传奇,同时开启了小成本喜剧电影广泛发展的大门。2007年同样小成本产出的古装喜剧电影《天下第二》赢得了800多万元的票房成绩,同年出品的《爱情呼叫转移》、《大电影之数百亿》也取得了广泛的受众认可,影片均进入了贺岁档观看率的前十名。2008年古装喜剧《十全九美》以8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5300万元的惊人票房成绩,同年底,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更是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票房直取3亿元。2009年初,宁浩的疯狂系列持续升温,影片《疯狂的赛车》以仅1200万元的投资赚得了过亿的票房。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加充足的动力。2009年以来,众多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上马,影片数量较之2008年的41%直接攀升至10%以上,增长了两倍多,众多喜剧电影中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喜剧片,例如《夜店》、《斗牛》、《倔强的萝卜》、《人在囧途》、《三枪拍案惊奇》等等。国产喜剧电影不断的壮大发展,直至2012年末,由喜剧演员徐峥所导演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泰囧》劲收124亿元票房,上映期间不断刷新着国产电影的票房新纪录,最终成为国产电影历史票房之冠。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影片类型之一,在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推动之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创作、文化、市场等方面不断地崛起,逐步地实现着商业化与产业化进一步的发展成熟。

二、国产荧屏“小人物”形象的表达轨迹

众多国产喜剧电影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就电影内部而言,无外乎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影片的剧本创作上要体现出对于生活的深度思考与提炼,细节之处的饱满能为影片增添艺术魅力,影片题材同时要广泛关注民生,将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融合进影片无疑更能获得受众的共鸣。剧本的创意构思对于喜剧这一类型电影而言尤为重要,在情节设置中注重将充满喜感的笑料巧妙地融入,从而体现出一种自然不做作的喜剧效果。其次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人物是影片的核心,整体形象生动,充满戏剧化与喜感的人物形象无疑会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最后是演员的表演,优秀的演员会深度揣摩角色特征,利用生活积累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无论是剧本、人物还是演员,国内喜剧电影都将视线对准了小人物,大量而深刻地以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题。这些身份普通、经历普通的小人物是国产喜剧中绝对的主角,以他们的身份与定位而展开的故事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总是能抓住观众心底深处最深刻的共鸣。

回顾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史,对于小人物的展现始终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题材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产喜剧电影已经开始了探索的步伐,当时喜剧电影的风格与题材深受西方喜剧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卓别林的喜剧艺术。卓别林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夸张的动作与丰富的表情来展现小人物的悲欢生活,以喜寓悲,让观众大笑之余深感悲凉。这种批判讽刺式的电影形式是我国早期喜剧电影的主要模仿对象,小人物的生活化故事中充满着讽刺批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喜剧电影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创作风格与表现方式,喜剧电影不再处于文化的边缘,而是逐渐与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众多幽默诙谐的电影作品逐渐问世,小人物的现实生活成为电影不绝的创作源泉。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大片持续引进国内,与香港各类电影一起营造了电影行业市场化、娱乐化的氛围。这类喜剧电影中夸张的表演与幽默的语言风格为国产喜剧电影增添了新的喜剧借鉴,尤其是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影片将后现代解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深受观众喜爱。周星驰的电影中几乎都是对于小人物喜怒哀乐与现实生活的表现,从人物的悲欢离合与纵情搞笑中表达出了小人物这类人群顽强乐观的精神,同时在幽默夸张的喜剧元素中折射着社会的阴暗与不公,片中的小人物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压力时,总是能化失意为力量,期望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着周围的环境,包括成龙的功夫喜剧片,他们对于小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深受此类影片的影响,国产喜剧电影逐渐将视线更多地对准小人物,在艺术创作时注重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塑造人物形象与情节设置时增添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不但关注小人物细微的情感,同时将原汁原味的喜剧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效果都呈现出了创新的魅力。

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是在冯氏经典喜剧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冯小刚的一部《甲方乙方》开辟了我国电影界一个新名词——“贺岁片”。之后冯小刚连续多年推出的喜剧电影,仿佛一股春风一般为我国电影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逐渐兴盛的时期,基于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冯氏喜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与大众文化密切关联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依旧是以小人物为主要题材,冯小刚注重将生活中的琐碎故事和片段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拼贴整合起来,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与戏剧风格改变着传统喜剧电影的模式,在这里,电影的主流文化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反而电影本身所具备的造梦功能与娱乐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发扬,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被更加真实而戏剧化地搬上了荧屏,观众在观影期间充分享受到了来自于喜剧电影轻松愉悦的魅力。冯小刚的一系列贺岁电影例如,《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与广泛赞誉的口碑,影片中悲剧情绪与喜剧元素的交叉对比表现使得影片有着独特的创作语境,同时人物形象在家庭、生活、社会等环境中通过幽默诙谐的台词与对白使影片具有类似于相声与小品一般的喜剧表达方式。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剧中小人物的形象都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强烈的亲和力,故事情节与人物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却合情合理。

当下国产喜剧电影有着更大程度的延伸与拓展,在叙事模式上相较于冯氏喜剧更加不符“常规”,其更加注重狂欢式的恶搞、无厘头的拼贴与模仿、夸张的情节与精致的台词对白等各种手段消解着电影的传统审美特质。从2006年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可以看出,当前的喜剧电影与以往的喜剧电影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改观,在叙事结构、电影语言、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方面广泛采取彻底的后现代解构手法,注重喜剧元素的拼贴与分解,更加关注并以调侃的态度来呈现小人物的世界,体现出了玩世不恭、娱乐至死的电影风格。影片中看似零散破碎的情节与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使故事更添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观影者在观看时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影片得到了畅通无阻的理解与欣赏。

三、大众文化中“小人物”的审美特质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与商业两种性质,其票房影响力不但依赖于影片本身所具备的创新魅力,更依赖于其具备的文化内涵。关注草根生活以表现真实美的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让我国观众在一系列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商业大片狂轰滥炸之余轻松愉悦地体验到了本土电影的独特魅力,人们的审美再次得到了解放,电影行业的发展再次充满了勃勃生机。毫无疑问,触发观众以及电影业界兴奋点的地方便是对于小人物的关注,影片当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的只是平常人的平常事,连场景都与现实生活如出一辙,少了几分欧美大片的视觉刺激,却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备着无与伦比的真实美感。

小人物在影片中体现着善恶有报的传统信仰。善恶有报是人们共同信仰的理念,众多国产喜剧电影在夸张荒诞的剧情中始终贯彻着这一传统审美标准。以《疯狂的石头》为例,整部影片几乎全是小人物,几拨人之间围绕宝石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闹剧。剧中的主角大多是反面人物,有以道哥为首的土贼,以麦克为首的国际大盗,有黑心的房地产商,有利用身份之便偷盗宝石的花花公子,此外还有八个月没发工资而能忠于职守的保卫科长老包,各色人物使尽浑身解数使得宝石在他们手中戏剧性地换来换去。各类人物在面对社会利益重新分配之下为了生存几乎没有道德底线,其本身的职业角色在影片中极其淡化,但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却没有改变。小人物们利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使得宝石在他们手中轮流停留,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设置充满着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他们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与选择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于是所有的情节在戏剧化的设置中始终具备着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宝石最终传到了保卫科长老包的手中,他自以为这是一块假宝石,但是编剧以及观众都知道这是真宝石,这种意识上悬念故事本身就充满着娱乐性,观众心知肚明,隐藏在背后的是善恶有报的共同审美标准,黑心房地产商被国际大盗杀死,土贼出了车祸,花花公子得到了教训,正直善良的老包最终得到了自以为是假宝石的真宝石,影片的结局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让影片的故事逻辑顺应受众的心理需求。尽管生活中不一定会产生这样完美的结局,但是,小人物的命运得到了积极的改观,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观众们心中美好的期望,体现着国人共同的审美诉求。

小人物在情节中展现着左右逢源的幸运与乐观。许多小人物在影片中有着社会底层身份的明显界定,在面临困境或者贫富差距时总有一种卑微无助的内质。然而喜剧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不会让观众从头至尾都沉浸在无尽的怜悯与同情之中,基于影片的格调追求与喜剧电影的创作模式,影片中的小人物虽然不具备崇高的社会地位,但却具有令人欣慰的幸运与乐观,这种对比是喜剧元素得以产生的源泉之一,更是对人们审美心理的一种抚慰。2010年6月上映的国产喜剧《人在囧途》上映以后得到了良好的赞誉,片中情节紧凑,人物个性突出,笑料十足。影片讲的是奶牛厂被拖欠工资的牛耿和玩具厂老板李成功在春运中发生的一系列霉运不断的故事,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旅途中撞在一起,共同上演了一场包罗万象的爆笑故事。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牛耿拿着一张无用的欠条充满期望地踏上讨债旅程,现实生活中他不可能要回工资,但是牛耿仍然天真乐观地相信自己能拿到。与老板李成功之间的患难与共使得两人结交了深厚的友谊,李成功最终为这张欠条买单,让牛耿拿到了工资。这种幸运与乐观是社会底层人物最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影片顺应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尽管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囧到家的霉运事件,但是牛耿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困境与挫折始终表现出一种近似于盲目的乐观态度,当你对现实无奈的时候,不如看开一点,开心一点,这种或许是大智若愚或许是单纯天真的心态将小人物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十分深入人心。

小人物在视听语言上传达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写真。国产喜剧电影中的小人物充分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审美特质,在观众审美疲劳之际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那么真实性便是其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自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逻辑化夸张、场景的真实等等都充分体现着这一特征。其中人物的形象塑造是最具视觉刺激性的内容,同时也是小人物审美特质的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摒弃了商业大片对于视听元素的技术炫耀,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视觉上更加重视真实化与戏剧性的融合。影片整体团队对于电影美术的设计以及演员自身对于角色的深度揣摩造就了喜剧电影中小人物在形象上的生活化气息,主要体现在语言和穿着上。从语言上来说,众多国产喜剧电影直接采用方言来设计台词与对白,例如《疯狂的石头》中有老包、三宝等人纯正的重庆话,有黑皮纯正的青岛话,有游戏厅小妹的河南话,还有国际大盗麦克不太流畅的粤语普通话,众多方言交相辉映,形成了妙趣横生的语言乐趣。影片《十全九美》中也是成功地运用了方言中长沙话这一语言元素,使得影片更具文化风味。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多是京味浓厚的北京普通话,深具地方特色。从细节处来看,喜剧电影的台词与对白设计自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喜剧元素,众多惹人爆笑的经典台词口耳相传,在坊间以及网络上更是更掀起了一阵热捧之风。例如《疯狂的石头》中道哥绑架了谢小萌之后,同伙小军担忧地说“这个事情就变成绑架了,绑架,我们不专业啊”。道哥在女友的电话中煞有介事地说“我很忙,现在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2012年末火爆荧屏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之中更是有诸多的爆笑台词,徐朗愤然地对王宝说“你脑袋就花生米那么大,你这个纯天然扫把星。”“你这朵奇葩你害死我了”“你二到无穷大”等等,众多爆笑台词让观影者捧腹大笑,酣畅淋漓。从穿着上来说,国产喜剧电影中小人物的穿着与人物身份背景、性格特色紧密结合,片中人物的穿着大多普通而简单,反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小人物群体。例如《泰囧》之中的王宝,他是一个做葱油饼的普通人,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在去泰国旅行时身上的穿着打扮时刻暴露着他小人物的审美层次。长长的头发染成黄色,样式简单、图案夸张的上衣与五彩斑斓的裤子,时常露出的天真灿烂的笑容,将小人物这一形象的特征表现得十分到位。

四、“小人物”电影形象的大众审美认同

小人物的形象广泛活跃在当前国产喜剧电影当中,这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感染力,基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构建起来的故事情节将文化特质与生活化的喜剧元素多层次地糅合在一起,为国人打造出一部部精彩的优秀视听经典。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当前这类影片的走红不单单是商业化的市场发展,其深层的推手是国民审美需求的倾向以及大众文化时代群众的审美认同。

我国文化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精英文化时代逐渐过渡到大众文化时期,在精英文化时期,影视作品的基调是自上而下阳春白雪式的宣扬,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小人物在文化选择上并没有体现出充分的自主意识,这种形式的文化很难真正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众文化在文化舞台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播媒介的大众化传播为人们追求大众文化提供了直接的便利,顺应人们文化需求的文化范式与类型逐渐成为文化社会的主流。大众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对精英文化以及高雅文化的一种颠覆,站在了两者的对立面表达着普通人的审美需求并日益成为文化的主流。一定程度上说,文化并不是存在于某部电影或者某个文化现象当中,归根结底它最终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随着我国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日益普及,以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从文化的边缘逐渐处于文化的中心位置,依托大众媒介的传播,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文化向大众化的转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产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从精英高雅的文化氛围中逐渐过渡到了普通受众的审美视域,在影像传播中将广泛的社会大众不分年龄、职业、性别、教育程度的吸纳进自身的传播链条之中进行着平等而广泛的传播。国产喜剧电影中对于小人物的关注正是大众文化的直接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人口金字塔中居于最底层,数量最多。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由于有着与大众直接关联的身份认同而具有着较高的生活气息,在亲和度上使得大众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文化现象的兴盛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人文的角度来看都与社会大众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大众文化的兴盛为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增添了真实的审美认同,使得社会大众有了自身文化的展现空间,同时大众传播的普及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当前社会,人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影视艺术的鉴赏已不单单停留在客观的角度,而是更加重视自我需求的满足,小人物的电影形象无疑为广大受众的心理满足了各个角度的自我需求。精英文化时代,普通大众的文化地位低下,几乎没有能得以自我实现的平台,在当前大众文化时期,自我实现已不再是一种梦想,而是有了全新的释放空间。观看小人物的电影可以轻易让观众得到一种自我认同的心理体验,小人物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与普通大众极为相似,从小人物的身上总是或多或少地找到自身的影子,不知不觉地把自身与剧中人物联系在一起,共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共同分享人物的荣誉与成功,影片给了受众一种虚拟化的梦想实现的过程,观影的过程同样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除此之外,国产喜剧电影中小人物的表现能带给观众一种优越感,从而实现了精神的肯定与道德的进一步净化。例如小人物在影片中遭遇了一系列囧事霉运之时,观众在对比这些失败或者失意时会产生一种自身相对优越的得意,人们在看到比自身更加倒霉、更加失败的人或事的时候,总是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并非幸灾乐祸,而是舒缓心理压力的一种心理暗示。就这个意义来说,国产喜剧电影让人在爆笑之余更像是一服心灵汤药,影片中小人物的烦恼与挫折一方面使得自身获得共鸣,另一方面与小人物的对比之后产生心灵的慰藉。总体来说,国产喜剧电影代表着电影对于大众文化的认可与尊重,小人物的电影想象彰显当代影响的文化品格,即不深究文化的终极价值,而是致力于认同广大受众的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提炼喜剧元素,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超脱于现实生活压力的精神放松。

结论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使社会大众有更广泛的文化选择空间,大众文化的兴盛对于全民文化的进一步升华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小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国产喜剧电影以大众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创作空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发展,电影叙事模式以及形式创新力度持续推陈出新,相信更多优秀的国产喜剧电影会借由大众文化以及小人物的充实土壤而在日后取得更加优异的发展。面对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人们在紧张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需要通过愉悦的观影体验来舒缓压力、提升生活质量,文化与受众的双重驱动必然会为今后国产喜剧电影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1]宫晓鹏.浅论冯小刚贺岁片对传统喜剧的创新意义[J].时代文学,2007,(6).

[2]林苗.中国电影产业品牌运营对策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8).

[3]温德朝.喜剧电影叙事的后现代策略[J].电影文学,2008,(5).

[4]刘新巧,褚濒.戏仿——影像叙事的后现代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2).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走转改 非典型小人物 创新

在信息过盛、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吸引眼球赢得关注并不容易。在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下,许多媒体常常会为了盲目争夺眼球和劲爆点而进行不实报道,报道脱离或夸大事实,塑造的典型人物假大空,让受众敬而远之。

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这种不良倾向得到了纠正,许多记者坚持贴近群众生活,还原真实事件的原则,深入一线感受民生,采制出反映基层生活状态,表达群众呼声的大量见闻型、体验型报道。这种报道中也塑造了许多人物,但是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而是一些来自基层的,表现基层普通百姓的生活和诉求的“小人物”。他们不一定是“热点”或“焦点”,却是现实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贴近”,让人感觉真实;因为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一、“走转改”报道中“非典型”小人物报道的特点

顾名思义,“非典型”的小人物是和“典型”的大人物相对的,我国新闻报道一直以来走的是一条以报道正面人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道路,新闻报道的焦点总是聚集在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做出了先进事迹的榜样性的人物上,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报道时,总是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为社会树立榜样。但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不可能每天都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一些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让人感觉离现实很远。而“走转改”报道倡导新闻报道要走出“典型”人物的怪圈,倡导新闻报道到基层去,倾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心里话,反映社会小人物的故事。

具体来说,“走转改”报道中“非典型”小人物的报道具有以下特点:报道对象身份地位普通化。新闻报道的人物不再是典型化的人物,而是普通的草根人物;报道事件一般化。报道的新闻事件不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发生在基层的小事件;报道内容贴近化。报道的事件要反映基层百姓的心声和呼声,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表达百姓的呼吁。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为例,通过“故事”、“细节”的叙述,刻画了一系列“小人物”,比如《小丑与大都市》中在杭州房产“置业节”上被请来攒人气的“小丑”阿康的买房梦;《守一村、守一族》中坚守村庄寂寞度日的钟兆武;《2013好好混》中心存理想艰难打拼的北漂青年“晓风科科”……记者近距离地观察基层群众的生活,近距离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与他们一同寻找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的路径。同时,这些“非典型”小人物的报道,正以全新的面目“刷新”着正面报道,尝试着用“非典型”担纲正面报道的主力,也是新闻工作者对网络时代新闻报道模式的探索。

二、贴近和还原“非典型”小人物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如何报道好这些小人物,如何让这些没有惊天动地事迹的小人物打动人心,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到基层去挖掘新闻

新闻来源于生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走转改”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走出高楼大厦,到基层去,到乡镇、到群众中去,保持对基层的持续关注。

2、转变作风,做好朴实报道

新闻报道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不应该是远离普通民众的。要做好新闻报道,必须要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要还原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一点来说,新闻报道应该是“接地气”的,应该能让广大受众感受到熟悉的“生活味”。

3、改变浮躁的文风,用老百姓喜欢的语言讲述新闻

当前,一些新闻报道文风浮夸,在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时,总是习惯用一些晦涩的语言,喜欢用工作报告中的官话套话,而这种语言会让百姓产生距离感。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表现出“百姓腔”,这样才能让百姓乐听、愿听。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深入群众,多听百姓语言,多学百姓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改变空洞、言之无物的文风,才能避免新闻报道中的空话、大话,才能达到好的报道效果。

三、“走转改”报道中“非典型”小人物的报道创新

1、报道主题的创新

“非典型”小人物的报道决定了新闻报道主题较之传统报道有了改变,新闻报道的主题不是为了盲目地弘扬“无私奉献”,宣扬“舍己为人”,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普通人”。

实现报道主题的创新,可以将受众的目光吸引到普通劳动者的身上,让受众观察普通百姓的疾苦,看到普通百姓的价值。这种主题的更新,会让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比如《东南商报》5月14日报道《出租屋里的童年》,将目标聚焦到普通外来务工者子女身上,细致描写一个暂时无法上学的8岁女孩的日常生活,点滴细节打动人心;北京青年报冰点特稿《北京爱与病》,描写一对普通外地白领情侣在北京打拼和看病的艰难历程,通篇只是客观描述,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却表达出一种实实在在的期盼。这些都是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柴米油盐”式的诉求,这些诉求恰恰与当前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上学、看病、交通……显得更真实,能够拉近媒体与普通百姓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报道主题上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去寻找普通百姓关心的事,去寻找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去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诉求。

2、报道对象的创新

“走转改”报道中,新闻镜头关注的焦点是普通化的人物,所谓普通化,是这个报道对象本身并不具备典型性,他只是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个人物。他可以是一名清洁工,可以是一名教师,可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可以是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还可以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身份和特征不具备典型性,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却有着非常典型的意义。

比如《东南商报》去年6月报道“宁波油条哥”:老板两天换一次油,炸出的油条金灿灿。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挑战国人道德底线的当下,一个普通的早餐店老板因为诚信经营迅速蹿红;去年底关于一个意外车祸身亡的医生的报道《天堂的孩子也会喜欢他》,同样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逝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儿科医生,因为医德医术好,颇受患儿及家长欢迎。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一个普通好医生的怀念,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走转改”报道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文化程度或许不高,他们的事迹或许不突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对准这些小人物,为受众展现小人物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故事,感受到新闻就在身边,能够找到与媒体的“共同语言”。“走转改”报道不需要进行华丽的渲染,只需要用镜头或笔触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然后用以感染观众。

3、报道方式的创新

“走转改”报道中的报道方式较之传统的新闻报道会有一些区别,因为普通人的生活是琐碎的,普通百姓的一天是忙碌又充实的,要展现普通百姓的一天,就要跟着普通百姓走,记录下普通百姓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就需要采用慢速度的纪录片式的报道方式,这就意味着记者对普通百姓的报道必须是全程跟踪式的,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浅尝辄止,要跟随小人物一起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

比如央视新闻频道记者连续数夜蹲点儿童医院,陪着一个叫作马子硕的孩子看病,整理记录一个四岁男童的求医日记,从排队、挂号,等待看医生开始,每个细节都整理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媒体人的视角,其感受是真实而又复杂的,其对小人物的理解和感情也会融入到新闻报道中。这种方式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会让受众感受到“切肤的疼痛”、“由衷的快乐”、“高兴地欢呼”、“发自内心的唏嘘”,会让受众跟着记者一起体会普通百姓的生活。

4、报道视角的创新

“走转改”报道倡导平民视角,体现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回归。一段时期内,我国新闻报道呈现出了英雄至上、典型至上的报道趋向,这种报道趋向扭曲了新闻报道的本真,使得不实报道增多、假新闻层出不穷。而追求平民视角的“非典型”小人物报道,倡导新闻报道要还原小人物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对报道人物的杜撰,实现了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比如《东南商报》去年10月报道“从一名年轻医生变成绝症患者”,市中医院麻醉科医生在被确诊为绝症后,讲述在角色互换后的人生感悟。报道并非典型人物,但是视角独特,有利于引导医患双方的换位思考,激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和对媒体的认同感。

总之,“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能够转变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作风,引发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考。这有助于加强我国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助于巩固我国新闻事业的群众基础,保障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盛芳,《非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价值传播与认同》[J].《传媒观察》,2010(7)

②朱清河、李靖,《非传统典型性人物报道取向分析——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J].《当代传播》,2008(6)

③张桂兰,《三思典型人物报道》[J].《青年记者》,2010(2)

相关期刊更多

青年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福建省委

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审计厅

文学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