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亲的诗句

母亲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亲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母亲的诗句

母亲的诗句范文第1篇

原文选段: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释义:

霜陨芦花泪湿衣说的是看到秋天的霜把芦花打得满天飘飞,自己落下了伤心的泪水;白头无复倚柴扉说的是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者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2、宋·王安石《十五》

原文选段: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释义:

月明的夜晚听到杜鹃的啼叫,无论在南在北总是想念这母亲。

3、清·黄景仁?《别老母》

原文选段: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释义:

母亲的诗句范文第2篇

1、70年代,中国北方某农村,村支书的女儿张翠花热情泼辣、勤劳能干。她在一次村报告会上邂逅了斯文儒雅的之青陈志,并对他一见倾心。大批智识青年返城,陈志因种种原因滞留于农村,张翠花借机大胆示爱,陈志终于接受了她的爱情。工农兵大学招生,陈志在岳父帮助下返城上大学,张翠花去到陈家,极尽儿媳孝到。陈志在大学里认识了女同学叶秀萝,两人互生好感,但他却对张翠花忠贞不渝。

2、大学毕业后,张翠花如愿以偿的嫁给陈志。婚后,她相夫教子,努力学习文化之识。陈志成为年轻的领导干部,事业平步青云,夫妻俩生活幸福。人到中年的陈志,事业发展遭遇瓶颈。张翠花对陈志又产生误会,夫妻磨擦不断。最终他们在孩子们的撮合下一起过年,既像一对老朋友,又像情感深厚的骨肉亲人。两人临近老年,终于悟出了爱的真谛。

(来源:文章屋网 )

母亲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八十岁学书法

母亲和父亲属于盲婚哑嫁,幸而一生恩爱。其实,母亲本要嫁给自己的表哥,她的姨妈是一家藤器铺的老板娘,也喜欢母亲的美,欲娶她为儿媳,却因母亲不识字而作罢。作为农家妇,母亲并没觉得不识字是什么短处,倒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她才觉得“不识字多吃亏”,十分羡慕读过书的人,以至晚年常梦见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

我家里订了多种报刊。这些报刊,也渐渐引起母亲的兴趣。我和妻子、儿女都成了母亲识文断字的老师,见谁问谁,不厌其烦。她常常今天问了,明天又忘了,母亲毫不气馁地再问,再记,直到记住为止。她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大清早就坐在客厅,一字一字地读,一来二去,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看到母亲学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教母亲写字,想必她会更开心。于是,我把妈妈请到我练书法的案台前,向她介绍纸墨笔砚,教她练书法。

母亲童心未泯,以往我练书法时,她常走过去东摸摸西看看,让她亲自动手,她信心十足、兴趣盎然,并不觉得是一件难事。我当过老师,自然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母亲心灵手巧,稍加引导,就水到渠成。

如此这般,母子俩经常同时站立在练书法的桌子前,母亲一笔一画地书写,我一招一式地点评。母亲写毕,全家大小齐声赞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母亲突然开起我们的玩笑:“那你们要常常看妈的作品,好把眼睛‘刮’得漂亮点。”

时间长了,有人前来求字,母亲有求必应,大笔一挥,写出最拿手的三个大字:“东莞好”。

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东莞有一个风俗,孩子出生第一百天,父母要为孩子做“百日”庆典,预祝孩子年高百岁。这一天,母亲会为婴儿喂咸食物,称为“食味”;外婆需要送外孙“百岁牌”。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七十多年,母亲一直都在做“百岁牌”。细数下来,母亲的孙子外孙共有二十多个。每逢某个孙子百日的时候,她都会赠送自己亲手做的“百岁牌”。

现在母亲虽然已经85岁了,但是她空暇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做“百岁牌”。母亲的房间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块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碎布,并剪裁成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这些碎布料有的是邻居家给的,也有的是我开着车逐家制衣厂寻找的。

现在越来越少人懂得如何制作“百岁牌”,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民间制作技巧或许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母亲作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已经开始努力将自己制作“百岁牌”的技艺传授给晚辈。我的儿媳妇正在向祖母学习制作“百岁牌”的技艺,母亲十分开心,非常耐心地讲授制作步骤,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母亲一直与我住在城区,制作“百岁牌”之余,她还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回乡下,看看村里的朋友,去田里种种蔬菜,生活非常开心。我常常说要用车送她回去,母亲都说:“不好,自己会做、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不用麻烦别人。”

母亲的诗句范文第4篇

诗需要读、写、听、说,语文也是这样,语文可以读,也可以写,也可以听和说。李白有句诗写得好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何等的气势磅礴。我仿佛看到一个潇洒的诗仙,他在对着飞泻的瀑布吟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伟大的诗人用生动的文字,写出这么感天动地的诗句流传至今,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为中华富强而读书。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句诗写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是多么令人厌恶,令人发指。语文可以把人赞美的完美无缺,也可以把人写得极为可恶,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这首诗写朋友离别之后,是多么地渴望重新相逢。可见语文是多么有趣味。语文处处都在,不仅诗中有语文,生活中也有语文,而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多么实用啊!

母亲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