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讨论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1.1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论虽然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
1.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1.3 形成知识的互补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2 思品课n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2.1 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2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
3 思品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搓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个月之后,全班同学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关键词】高等数学;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数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为高等数学的这些典型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枯燥无味和复杂深奥.对于数学教师如何改革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探索了分组讨论教学法,效果显著.立足我们的教学实践,本文简述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激励措施和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成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分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共同探索和交流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一)划分小组
我们采用学生自由组合与教师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由结合.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控制在7至8人,当学生组队时没有找到足够的成员或成员人数过多时,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划分小组时我们兼顾长期合作性.一个小组一经组成,没有特殊的情况整个学期不再做变动,让同一组的成员坚持长期合作、共同分享成果和共同承担责任,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分好小组后推选一个小组负责人,有利于小组管理和课堂讨论.
(二)设计问题
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若干问题的讨论最终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难度不能过大,难度过大的问题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完全解答的问题,就不必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需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比如,我们在不定积分部分的教学中,设计求∫lnxxdx的问题,学生就给出了用换元法、分部积分法和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三种解决办法,效果很好.
(三)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时,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上,应该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讨论问题,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对有些难度的问题和学生兴趣浓厚的问题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但总的时间需要掌握好,不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对有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前安排,小组成员可以课下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代表发言
在分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发表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对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在发言时,教师要多关注差生,尽量多给差生表达的机会.
(五)合理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以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发表的结论出现了问题,也在肯定其成绩的情况下委婉指正.
根据发言情况任课教师给出每个小组的得分和个人得分,然后教师做简单总结并重点讲解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教师的评分要让学生感到公平和公正.
三、分组讨论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激励措施
为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去,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是实施分组讨论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与平时成绩挂钩
学生表现与其平时成绩挂钩,也与同一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捆绑在一起.若组中任何成员正确地回答出了问题,同一组成员的平时成绩都可以加分,发言同学再给予单独加分;如果同一组中某名学生缺席或者课外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则该组的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都要扣分,缺席成员再进行单独扣分.
(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特别是初学者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由某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回答,或者可以抢答,如果一个个回答不全面,可让同组其他成员或者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针对问题回答的质量和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分数并记入该组的平时成绩.
(三)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质量,教师给出相应分数记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小组的平时成绩.
(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题讨论
对一些较难问题,学生一时不能及时进行解答,或者长时间地争论,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每组用书面形式解答,教师对每组的书面解答结果进行评判,并记入各组的平时成绩.
(五)评出优秀分子
每一章学习结束之后,对每个小组评选出一个积极发言分子、一个明显进步分子、一个乐于帮助分子、一个学习积极分子,对评出的同学给予加分.
四、分组讨论教学法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它虽然不如讲授法和谈话法用得普遍,但也不时可见,尤其在今天各式“公开课”“示范课”中,几乎无处不在。可是每次所见的讨论法,总给人一种不尽然的感觉,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常有“为讨论而讨论”之感。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少对讨论法本质的把握,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方法。事实上,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把握这些条件,讨论法的运用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在讨论法运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讨论主要在学生中间进行。但这决不是说教师可以缺席,相反,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可不“在”。首先,讨论的问题是由教师确定的,即便问题由学生提出,但一般须在教师认定有讨论意义和有讨论价值之下才能成为学生讨论的对象。其次,讨论何时开始、以何种方式开始、采用何种组织形式等,大多由教师决定。再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缄口无言”的尴尬和“离题万里”的窘境,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最后,讨论有始也该有终,而讨论何时结束、以何种方式结束,其决定权也在教师。可见在讨论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讨论法运用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和准备状况。如果教师有足以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并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那么讨论法运用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且准备不足,那么讨论法就可能徒有形式。由此而论,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其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定的培养和训练。然而一直以来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关注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虽然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的训练,但对其中课堂讨论组织的训练几乎没有,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单向灌输的习惯,让人不自觉地忘却了对讨论应有的关怀,也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培养中所需关注的东西太多,使课堂讨论组织能力被推到了小学教师能力培养的边缘,还有可能是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环境支持,在课堂讨论组织能力的培养上“有心无力”……但不管什么原因,失却了对小学教师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如何能期望小学课堂讨论法能够恰当、有效地运用?当然,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有关,而且还与教师的准备程度相关。然而当今的小学教师,除教学任务之外,“杂务”缠身。《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 》显示,我国小学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3.0节,若不考虑学科差别,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我国小学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是平均每周26.01小时,如按5天工作制,平均每天5小时多一点。但许多研究报告和报道称,我国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小时。[2] 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有常规性的班级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各种计划、报告和总结的撰写等,也有非常规性的各种检查和评比的应对、各种会议与教研活动的组织或参与等。而小学教师应对各种检查、评比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已到了力不能及的地步。[3] 如此状态,让小学教师有多少时间去精心准备课堂讨论?而没有精心准备的课堂讨论,其效果又能得到多少保证?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
讨论法是一种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与同为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不同,讨论法中的信息流动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而在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的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能准确理解别人所表达的信息。因为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是一个“有来有往”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是相对的、互相转换的,即此时的信息发送者,彼时就是信息接收者,故其中成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保证来往信息的有效发送和准确接受,否则信息交流难以继续。无疑地,个体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与其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等为条件,即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足以支撑讨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才能有效。
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成长和成熟有关,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这在教育学上称为年龄特征。小学阶段属童年期(6~12岁),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知识经验积累相当有限,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就思维发展来说,小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性,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一般不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若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粹形式逻辑推理会感到困难,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顺利解决,但在纯粹口头叙述上,就感到困难”。[4] 而在语言发展上,小学生虽然比学龄前儿童有明显的进步,能理解和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句子,对语言的本质也有了更好的认识,但是在词语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常出现“概括不足”“过度概括”“混淆相近词”等问题,对功能性词汇、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也显得有些困难,诸如“尽管”“然而”“除非”这些词汇就难以理解。在口语表达上,小学生虽然能完整表达,但是说话时较少考虑对方的视角和先前知识,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者十分明白其所说的内容,而且小学生在谈话过程中喜欢引入新话题,但又不能将转变过来的话题长时间地持续下来,致使谈话中话题不断转换。[5]
小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而不能深入探讨和交流的讨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因为讨论是“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是“共同商讨辩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无论如何,讨论少不了探讨、交流、论说,若无此,就不能称之为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讨论法,大多空有讨论之形式而少讨论之实质,而有形无实之讨论,其实际效果能有几许?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需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
讨论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自主和自由,即讨论活动以学生为主,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听取他人发言和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故这种教学方法若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要“运用得当”,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足够的准备时间、学生要有足以参与讨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足以展开讨论的时间保障和空间构成。因为,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一种集体交流,往往由若干信息环流交合而成,而每一个信息环流都由信息确定、信息编码、信道选择、信息接收、信息译码、信息反馈六个环节组成。具体到课堂讨论即为发言者(信息发送者)在对问题有所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将之加工处理成为可传递的信号形式(编码),然后通过口头语言(信道)传输出去,聆听者(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并尝试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译码),根据译码状况(理解程度)作出相应反应(语言表达或行为表示),并以此作为信号反馈至发言者(信息发送者)。一般地,信息的反馈又引发新一轮信息交流,循环往复,直至讨论结束。可见,课堂讨论是需要时间的,不仅信息发送者需要时间思考以形成对问题的主要看法并进行正确编码和传递,而且信息接收者也需要时间思考以求得对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反馈。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思维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加以传递,信息交流将难以持续,更谈不上多重信息环流的形成。同时,课堂讨论也是需要特定空间构成的,因为讨论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无论是语言的信息交流还是非语言的信息交流,皆对参与讨论的人的空间位置有一定要求,即相互之间能听到对方的语言、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否则,不仅非语言信息尽失,而且语言信息的传递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讨论法的时空条件,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学生座位的编排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常用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和“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显然已难以适应讨论法运用的条件,前者主要是时间上不允许,而后者则主要是空间上不合适。然而,受办学条件、传统惯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小学采用的还是大班制授课的组织形式,每一班的人数多在40人以上,每一课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如此的班额和教学时间,在“知识为本”的教学氛围中,大多数小学几乎是本能地选择“秧田式”的学生座位编排方式和“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授受新知识―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结构。因此,当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时,不是为难于时间的不足,就是苦恼于学生座位的尴尬,加之小学教学内容的可讨论性不够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课堂讨论常常沦为前面学生回头或同座位学生相向聊几句话就作罢的“秀”,给人以“为讨论而讨论”的感觉,其教学实际效果很是为人质疑。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若不能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其适切性必受到质疑。但质疑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提醒人们要进一步研究。为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有必要对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在职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小学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实效性的良方,使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参考文献:
[1]王敬东.教学法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2]徐瑞哲.老师负担重 重在教学外[N].解放日报,2010-11-22.
[3]熊丙奇.可不可以对检查评比“说不”[N].新闻晨报,2011-12-2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讨论法;成因
On the importance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of Discussion Method
Liang Wen-juan
【Abstract】Discussion Method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with the new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more and more subjec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advocat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rise of the new curriculum,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nk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specially, their performance in it f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quality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increas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discussion session will hel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 of divergent thinking skills, explor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discussion session can also self-learning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way to learn standards to avoid suited to students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enior Chinese; Discussion method; Causes
当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呼唤着课堂讨论的实施。
第一,课堂讨论符合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二,课堂讨论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质。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很多方面的要求,它的本质应该是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任务。
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学科既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既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体现出对学生自的尊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之所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体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的教学法,它是学生合作和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课堂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形成创造型思维。我们应该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充满探究的。
课堂讨论的天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其个性,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借助讨论与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
第四,课堂讨论的优越性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讨论优越性之一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课堂的积极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首先应该目标要很明确。在一些课堂讨论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教师的目标概念不是很明确。目标不明确,讨论的再多,课堂再热闹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的目标,那就是:我能利用这个教材以及这节语文课的讨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脉。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作为教师,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处理好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更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度。
2. 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
新课程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还处在浅层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就是要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有实效的课堂讨论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一瓶美味的葡萄酒,能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尽情遨游。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中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在讲解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有了大概了解,第二课时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体现出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套子”的?假如让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为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们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答案无非两种:幸福或者不幸福,便是理由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讨论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课堂讨论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有了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
结语: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讨论式教学这一途径,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地践行新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 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