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南文交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界的“双面手”
【代表才子】 唐伯虎
【独特魅力】 在我们熟悉的四大才子中,唐伯虎文能妙笔生花,画能如入仙境!画与诗的结合让唐伯虎的能力不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诗词的思维为他的画增添了诗意,而画的结构也为他的诗赋予了一种独特意境,让唐伯虎成为四大才子之首!而我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是两面结合,将“财经”和“政法”结合在一起,与我们的唐伯虎有着相似之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听了这个名字,你应该猜到这是一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很硬”的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专业的设置上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财经和政法相得益彰。追根溯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原隶属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仅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财经政法类高校,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牌专业当属财经和政法这两大特色!学校从经济、法律、管理三大学科的互相融通方面,注重同学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规定,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三门课程是全校普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是说法学类的同学要懂经济、会管理,同样经济类的同学也要通法律、会管理。
“财经+政法”双向发展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仅在财经类院校中排名靠前,而且在政法类高校中也能跻身三甲。多数考生正是看中了它这方面的特色,才踊跃报考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财经和法律领域有交叉的学科和专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热门,如经济法、金融法等。另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拥有博士点,师资、科研实力可见一斑。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投资学是我国高校投资学科中最早的两个学科之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于前列。房地产管理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很有特色的专业之一,它迎合了市场需求,很受房地产企业的欢迎,在同行业领域树立了较高的知名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园建设也甚是美丽,学校现在有两个校区,一个是首义校区(原中南财经大学所在区域),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一个是南湖校区(原中南政法学院所在区域),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在黄鹤楼下观经济时化,在南湖畔悟法律现实意义,如此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似乎也是一种很惬意、享受的事情!
【报考贴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类和政法类的分数线会比较高,所以在报考时一定要记得参考往年的分数线哦!另外,对艺术生、体育生和文化生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所以要留意它的招生标准。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界的“专家”
【代表才子】 祝枝山
【独特魅力】 一提到祝枝山,大家都会想到的就是他笔下的字,他的字在那个时代闻名天下,所以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这一点是不是与我们上海财经大学有相似之处呢?
以财经著称的大学中能够拥有如“祝枝山”成就的莫过于上海财经大学。坐落在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无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上海财经大学现已有90多年的历史,现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它拥有80个硕士点,48个博士点,数量上绝对是全国财经类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它每年为中国的“华尔街”――陆家嘴输送大量人才。2008年到2011年,它蝉联了财经类院校排名中的首位。
90多年风雨历程,上海财经大学声名鹊起,文化与历史的传承,社会影响聚集,经济管理的鲜明特色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这是一张品牌名片,保证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特别是为学子未来成为经济领域的高级白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牵动各方,但上海财经大学依然领跑同类高校就业率排行榜,品牌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入行金融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也是社会现实给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报考贴士】 上海财经大学的录取分数随着它的名气和现在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而且要高于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才有可能稳中求胜!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界的“集大成者”
【代表才子】 徐祯卿
【独特魅力】 说到徐祯卿,可能不是有太多的人了解,但是他却是古代四大才子中的集大成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才级的人物。他16岁便著书立传,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其诗作的风格传承和发展了各大名派,并自成一家,让他在“四大才子”中闪耀着光芒!我们的西南财经大学,便是拥有着这样特点的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是上海光华大学,后因为战争而迁至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毗邻杜甫草堂,在以数字、逻辑堆砌的校园中感受古代著名诗人的气息,成为这所高校独特的魅力!西南财经大学不仅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行业影响力是西南财经大学区别于综合性、理工科大学以及其他财经院校的主要标志。
西南财经大学之所以成为财经界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它拥有38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7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最让西南财大学子骄傲的是,学校拥有的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这个可是西南财经大学的荣耀!
想象一下,当你坐下来,拿起一份报纸或是杂志,或者是在网上冲浪浏览经济类学术报道或经济分析文章时,你正在看到的文章可能就是转载于《经济学家》或《财经科学》,这两本期刊的智力支持和后盾就是主办方西南财经大学。该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犹如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也是在课外充实自己的好方法!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这所高校的图书馆资源是否完备,所以你觉得这所高校是不是也很符合你的口味呢?
【报考贴士】 西南财经大学对进档考生安排专业采用“分数级差法”。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未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作退档处理。总分相同时,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之和再次排序。并且针对不同的省份的考生有着不同的录取标准和方式,如针对江苏则是用A、B、C、D等考试等级。在报考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绩仔细查阅学校的录取规则。
东北财经大学――财经界的“隐士”
【代表才子】 文征明
【独特魅力】 四大才子中的文征明,虽有一身才气,但是给人一种大器晚成的感觉,他直到50多岁才做官。然而他的才气却没有被埋没,能成为四大才子之一,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我们的东北财经大学,名气虽然没有前面三所学校大,但是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在财经界有着令人炫目的一面――没有两把刷子,恐怕也难上“四大财子”的排行榜呀!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知识、会做人、善做事的现代人和创业者”为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着“博学济世”的校训,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经济管理学府。东北财经大学犹如“隐士”一般,平时谦虚慎行,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出人意料。
坚持每周至少举办一次著名学者论坛、博士生导师论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聘请国内外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及本校的博士生导师、知名教授、博士做专题学术报告,已成为东北财经大学“不成文”的习惯和规定。想想看,这种和大师级人物对话的机会对于本科生来说实属难得,对于大学生来说,感受大师级人物的思维方式和与之讨论确实带有启迪性和兴趣导向性。文征明虽大器晚成,但终成大器,原因是其不断的努力与知识的积累。我们常常说“厚积而薄发”,与大师级人物对话,这种积累就是我们能够“薄发”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顾地下水科学、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和治理等。我国现有45所高等院校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但由于中南民族大学开设该专业时间较短,因此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认真分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为培养合格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水文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各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基本一致,主要为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但由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又适当增加了一些其他相关课程,如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勘查等。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始于2011年开设,起初隶属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随后学校于2015年5月新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于是该专业演化为隶属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独立招生。由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在化学科学和环境科学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因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覆盖了一些环境和化学类课程,比如水环境化学、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等。该专业兼顾地表水、地下水和水环境三方面,培养方案统筹兼顾,培养方式博学潜知,契合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课程课时分配上仍存在一些瑕疵,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更加突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所反馈的信息以及已毕业和在校本科生所提出的意见,当前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和课时的分配需要调整。专业选修课偏多,而专业必修课偏少,且专业必修课里与水环境和污染相关的课程几乎空白。课程设置在分配上的不均必将导致课程课时的分布不均,比如水文水利计算为64学时,而水文分析与计算部分的课时达48学时,后期水利计算的课时只剩16学时,给深入细致讲解该课程带来一定难度。2.部分课程之间内容交叉太多。例如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评价中关于地表水质量评价方法的内容以及水文统计和水文水利计算中关于频率分析与计算的内容重复。3.实验课开设不够。目前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实验包括水力学实验、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水环境化学实验、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自然地理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地下水水文学实验。而类似于必须设置实验课的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至今却未开设实验课。4.实验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地表水流测流、测速方面,实验设备尤其不充足。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中水位和流速测量实验,学生只能在室内简单操作小型模拟实验,无法到野外实际操作ADCP仪器,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5.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内容较少。许多学生对地下水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地层和地质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对地下水方面的工作缺乏经验。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优化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结合本校实际,考虑到该专业是在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可从以下四点出发:(1)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可稍向水环境类课程倾斜,比如可将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污染与防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2)优化教材选用,比如水资源利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更适合本专业的教材;(3)调整课程开设时间,如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可调至第四学期,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课程特点,一方面平衡学生学习时间,不至于第四学期课偏少,而第五学期课偏多;(4)优化师资结构,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目前仅有教师6人,且全部为年轻教师,引进教授及专业相关人才迫在眉睫。2.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育框架,本专业开展了系列专业实习实践课程,包括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地质地貌和水利等方面,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毕业设计则是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到生产单位体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时间分配太短,仅15天,无法全面深刻理解本专业教学内容。另外,在实践内容安排上,可适当增加与地层认识、地形地貌观察、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理解,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3.完善实验仪器,开放实验设备。水文与水资源室内实验较少,设备尚缺乏。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时仅为16学时,且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在室内开展实验,但水位测定、流速测验等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身到户外体验仪器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快速掌握测验方法和步骤。因此,引进ADCP多普勒流速仪以及建立户外简易水文站并安装水位计显得非常必要。另外,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和水文地球化学这两门课程可适当增加实验环节,开展土柱实验、三维矩形槽实验、水化学分析实验,让学生动手学习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相关技术。
四、结语
水文学发展迅速,历年来各大高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水文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在知识经济作用下,如何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专业人才,值得每一位从事水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以及实验开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为建立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契合的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门宝辉,纪昌明,张尚弘,张成,张验科.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0(52):173-175.
[2]郭纯青,周蕊,代俊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当地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11):83-85.
[3]赵华荣.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20(08):61-62.
[4]史文娟,张建丰,沈冰,宋孝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8(35):35-37.
本人文科04小硕,现已与成都一环路上某大学签约。该学校法学院我专业招硕士及以上,其他专业招博士。
在试讲前,修改了数次试讲稿,朗读了数次,确保时间在30分钟内。看了一遍本专业相关书籍。到成都后,在学校对面旅馆住下。试讲前一天,先到学校踩点,熟悉校园环境,摸准试讲地点。试讲约定是下午2点半在法学院办公室。去后,由院长领我们到教室试讲。去教室时,院长提了一大袋矿泉水,估计是给听试讲的老师喝的。我主动要求提了过来。
到教室后,发现教室里已经有了几位应聘人。算我在内,总共5人。经交谈,得知和我竞争的有2人。一中南财经政法男生,一南开大学女生。经观察,觉得南开女生相对比较有竞争力。
三点所有听试讲老师到齐,院长选读试讲规则是先自我介绍再15分钟试讲然后是提问后,试讲开始。试讲者以外的人在别的教室等候。中南政法男生第一个试讲,我是第二个。
我进入教室时,听到老师说中南政法男生是不是很紧张,再看到一人事处老师在帮该男生擦黑板,估计该男生没戏了。我主动接过老师黑板擦,擦完黑板后,开始了面试自我介绍,自我介绍非常简短,就说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本科专业、所获荣誉奖励。然后开始试讲。
开头是: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是3月8日,也祝在座的各位女老师节日快乐!(听试讲的各位女老师听后,高兴得连说谢谢。)我要试讲的题目……,分五部来讲。……。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和每个老师都进行了目光交流。发现人事处的两位女老师笑容掬,院长表情自然,估计是一专业课女老师面无表情,一男年轻专业课老师神情严肃,估计是教研室主任的老头满脸笑容。
第二部分讲完,院长就让我结束了。然后是估计的该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提问,问了个问题。接着是院长及两位人事处女老师随便问了些问题,比如你是哪人、发了几篇论文、怎么想到成都来、有没有女朋友、想不想考博等。我对想不想考博的回答是:如果应聘成功,我会做好本职工作。但如果贵校能够提供发展机会,我也会非常高兴。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之前应聘某211高校辅导员,该校问我有什么发展规划时,我很老实地回答了想读在职博士,虽然面试自我感觉不错,结果还是被BS。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专业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60多所,其中有78所设置了硕士点。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强调,要推动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问题。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之基,其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情况如何?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方案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还存在学分占比低,课程设置层次模糊,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二是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有学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实施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三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多门类、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从实习的内容、地点、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有的学者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而本文以区域、类型、层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为样本进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活动空间,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也更多样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避免此种分类方法存在内容交叉现象,本文将其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组成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职业实践组成的专业实践;小社会实践、大社会实践组成的社会实践。通过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整理出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60多所高校名单,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查询平台,收集到该专业培养方案22个,包含实践课程371项,时间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将以上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部分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各个实践课程进行归类,并对其所占学分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3.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的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3.1.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实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对22个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总学分达到了154.8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息技术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HTML与XML语言等;②软件学习课,如统计分析软件、社会保障管理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等;③素质教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进行的军事训练;东南大学对内科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实施实验教学,这可能与该校社保专业立足于医学特色有关。22所高校中18所学校为信息技术课、软件学习课、素质教育课安排了实验教学,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身体素质。3.1.2问题研讨问题研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目前只有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问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教学,该种形式教学的总学分较低,仅38.7学分,课程达37门,其中34门来源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达66.2学分,问题辩论形式教学31.分,几乎占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可见东南大学比较重视此种形式的教学。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34门课程里,医学课程9.6学分、专业课程分、经济学课程6.8学分、剩于课程6.5学分,进一步体现了东南大学社保专业的医学特色。3.1.3课题探究课题探究是指打破课内课外限制,以布置小课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有17所学校安排了课程探究形式的课程实践,学分达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类课程约占到了一半,达65.7学分,其次为专业课(33学分)。3.2专业实践教学。3.2.1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该专业的综合性训练,使其更加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及适应条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到了培养方案中,主要对专业实习的学分设置、时间安排做了规定,专业实习学分设置从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总学分达113分。学分较低的有武汉大学(2分)、首都师范大学(2分),学分设置较高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分)、东南大学(9分)。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以七八学期为主。其中东南大学在安排了第四学期在医院为期8周的医学临床实践和第八学期在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经办机构为期12周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也安排了两次实习,其他学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实习。3.2.2综合性问题探究综合性问题探究,与课程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课程限制,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多个课程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了208.5分,从形式上来看,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学分达185.5分,其他形式为辅,科研训练(14分)、读书报告(6分)、创业就业教育(2分)、讲座(1分)。3.2.3职业实践职业实践是以职业模拟或者现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做好入职准备。相对于专业实习侧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职业实践更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职业实践,总学分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学期以后开展,就其形式来看,包括认知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四种形式。3.3社会实践教学。3.3.1小社会实践教学小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类似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跨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将小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配置学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学实施的集中研学、自主选修实践课,东南大学实施的课外实践,贵州大学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施的学科竞赛,中南民族大学实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实习、社会保障教学实习。青年政治学院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并未对其进行学分配置,目前仅有的4所学校的小社会实践学分总计15分。3.3.2大社会实践教学大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以获取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实。将大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校有16所,学分总计44.5,根据学校不同,实践教学分布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形式上来看,以社会调查为主,兼具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形式。
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4.1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看,总学分712.9分,课程实践教学(312.分)占44%,专业实践教学(340.5学分)占48%,社会实践教学(59.5学分)仅占8%,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基本上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是围绕某一课程展开的,其内容比较局限,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学分设置上还不到整个实践体系的十分之一。4.2问题研讨、职业实践、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关注度低。问题研讨形式利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将其纳入了培养方案。职业实践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此环节十分关键,其总学分仅有19分,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不到3%,课外实践形式的小社会实践也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4.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有的培养方案中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表现为论文、科研训练、读书报告、讲座四种,整个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形式中,以论文形式实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见当前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较少运用其他形式。小社会实践上,目前的培养方案也只体现了教学实习、学科竞赛、集中研学三种形式。4.4实践教学规划有待完善。目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规划内容较少,仅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持续时间上,多以学时或周为单位,社会实践的内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审计大学做了相关规定。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空间复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行。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由经验到反思的过程,所以考评环节也应纳入在内。
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
5.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适当缩小课程实践环节,发掘各方面可用资源,盘活校内外闲置资源,促进增加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环节。相对于大社会实践,小社会实践以校内为活动空间,更利于教学的开展,高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业设计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制度。5.2充分发挥各形式实践教学优势运用问题研讨实践教学形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实践环节能够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可以增加应聘技巧、职场模拟、职业规划等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当在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实践教学模式。5.3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规划。仅对学分和时间上的规划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法、支持策略、考评方式进行单独制定,并通过官网、通知等形式让学生们提前知晓,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作者:黄瑞芹 龙双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凌莉,张文健.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6(1)
2邵文娟,马瑄,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0)
5李文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过去,世界的发展依赖有限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石油价格的上涨,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解决方案。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新能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将成为破解中国乃至世界难题的关键,引领世界跨入强劲增长的新能源经济时代。故而,新能源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双重驱动下,我国央企电力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整合的步伐。央企电力巨头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向新能源领域延伸的同时,人们强烈的意识到,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整个新能源行业,无论是核电、风电、太阳能行业,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屏障之一。
专题回顾: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但仅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又先后批准了23所大学开办该专业。截止2012年,经审批国内共有34所大学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中具备培养新能源高新技术人才能力的院校却是凤毛麟角,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远落后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
为推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提升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与质量,2013年5月19日,“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本部召开。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河海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济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深圳大学等22所开设了该专业的高校和部分新能源企业,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材建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就各自在新能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