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低就业率和人才流失困扰着旅游教育界。主要原因在于酒店实习心理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心理的影响,造成实习压力并降低实习满意度。本文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的心理问题,探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连续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尝试进行分析研究后结合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正向引导,探究解决和预防亟待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实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飞速发展,酒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支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多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对接行业学期,适应产业升级,培养一专多能,因此对于酒店的顶岗实习十分重视,成为专业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诸多实际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个人的实习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波及周围的同学,甚至影响整个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加强,在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坚持正面发展教育原则的同时适时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以期树立完善积极人格,加强积极情绪体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健全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它相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有优势,更适合并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顶岗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一)准备不足实习心理压力较大

虽然酒店专业高职生在校内已经进行了较多的酒店岗位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但是由于实习前后准备不足,仍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源自于社会环境、责任担当、生活环境和竞争关系。纷繁复杂的各种变化,使得学生在实习前后因为压力较大而出现了情绪、行为和精神等方面的变化表现。情绪上变化集中在急躁、发怒、紧张、忧虑、冷漠等;行为上则出现了过度地吸烟、饮酒、失眠、厌食或暴饮暴食等;精神上表现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不容易集中等。

(二)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实习学生进入酒店顶岗实习,所处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与高职院校差异较大,步入社会后人际关系从较单纯的师生交往转变为上下级、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角色及社会背景、不同权利责任主体等相对复杂的关系,由此表现出恐惧、孤僻、嫉妒、猜疑、敌意等人际交往不适应症。

(三)实习的消极情绪累加造成不良影响

酒店作为盈利企业,为生存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管理,因此对待顶岗实习生普遍以酒店的管理模式和要求进行约束,容错率相对于院校实训实践差异较大,十分强调责任、效率、成果、经济效益等现实事物,使得实习生实习精神压力陡增或情绪情感直接、间接受到影响,导致消极情况的出现。

(四)实习过程中心理失衡缺少调节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自我调节能力缺乏的问题十分普遍,造成实习过程经常出现实习心理失衡的情况:涉世未深思想行为相对单纯,90后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面对困难和逆境普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缺乏来自外界的干预调节,从而造成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情感发生较大变化,心理失衡缺少调节,对学生个人、实习过程和效果及院校和酒店的不良影响较为明显。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实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呈现加强的趋势,但是针对高职生实习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重视不够。在入学初期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较少涉及今后专业实习相关心理问题的介绍和应对;实习前期动员比较仓促,往往就以几个课时完成实习任务布置,对实习期间所遇的心理问题、困难、环境变化、压力来源及调试、人际关系的变化、情绪的调节等介绍十分有限;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技能的指导也多于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院校、系部对实习工作的心理健康指导的时间、次数有限。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工作对专业技能发展提高十分重要,实习效果好坏关系到专业发展和未来职场生涯,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导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帮助效果有限,直接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环境影响实习心理健康的发展

进入酒店顶岗实习,高职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发生了直接变化。他们渴望友谊和被理解接纳,交往意愿迫切且对人际关系期望高。但是由于实习动员、准备的不充分以及自身心理不成熟、交际和适应能力弱等原因,学生无法及时和充分融入到酒店实习工作环境中。同时,由于工作时间、岗位、内容的差异,实习生适应能力有限,酒店较少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实习心理变化情况的关怀缺失。院校实习任务的安排较多,但心理辅导、跟踪、保障较少,学生精神和心理压力较大,依赖由酒店管理或学生自我管理,给实习生实习中人际交往造成困扰。高职实习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由学校走进社会,肩上的责任重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人际关系环境变化和生活环境变化,使他们必须从学生时期的“受教育者”“受关爱对象”转变为酒店大集体的一分子。但有部分学生对自己在新环境中的角色没正确的认识,出现了角色固恋现象,没有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机制,产生了角色障碍。同时,酒店管理关注经济效益,教育与经济惩罚并行,进一步使实习生感觉到实习环境难于适应,进而逐渐产生沟通交际障碍、消极情绪及心理压力等问题。

(三)对专业客观认识不足,职业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

高职酒店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缺少或几乎没有实际的酒店工作经历,近年来虽然出现“2+1”教学培养模式,延长了实习时间,但是学生在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对酒店行业的客观认识仍然十分有限,职业期望较高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学生实习心态、情绪失衡。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行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环境的体验和参与,缺少学生提前兼职体验的环境和条件,造成行业认知的局限性。酒店安排实习岗位的时候,虽然会适当考虑实习生的应聘意向和能力素质水平,但是作为营利性企业,岗位紧缺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安排实习生顶岗补充,且为相对方便管理和减少培训人力成本及时间,较少安排轮岗实习。大强度的劳动工作量,长期固定岗位和处于一线的基层服务,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对职业认同度大幅下降,理想和现实的差异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学生自身习惯大学生活的惯性思维,认为在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上有一定优势,能短期内顺利成为酒店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在付出较少劳动的情况下,享受到较优厚的待遇———这与实习工作实际培养环境和目标有着很大差距,由此造成学生较大心理落差并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实习生适应能力不足

不少高职生存在着自身素质和成绩的局限。有的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只关注个人兴趣爱好的,有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依赖心理较突出,还有的自律意识较差。进入实习岗位后,对工作任务和角色变换等十分不适应,对于如何缓释压力,大多数学生是处在无意识或茫然状态,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酒店工作劳动强度大,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并没有特殊性,使得实习生无法接受。而实际的酒店工作环境,甚至行业、社会其他工作岗位都存在着诸多类似的情况,现实的社会、营利性为目的企业不会因为实习生而特殊照顾。作为实习生,进入实习岗位就意味着已经开始了个人的职业生涯,需要转变心态逐渐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单纯依靠院校和酒店的关照,无法培养实习生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

(五)家庭对心理健康关怀缺失

酒店实习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关怀缺失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酒店的实习遇到困难矛盾,缺少酒店和院校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实习生缺少归属感,需要一个可以得到安慰、包容和支持的环境。此时,家庭所给予的关怀温暖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问题。但是家庭对酒店行业的低认可度,对劳动服务行业的偏见以及对孩子的过份宠爱甚至溺爱,缺少对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关怀,不但没有给予实习生帮助,反而影响甚至扭曲加重实习生心理负担。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传统的“修复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专业实习岗位的特点,探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革新定位,科学有效地服务师生。

(一)引入积极心理学建立完善实习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而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地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整合个人、家庭、学校、酒店、社会等大环境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各自积极优势,形成立体体系展开积极引导和人文关怀,更多传递幸福、快乐、爱、希望、乐观、勇气、鼓励、奋斗等健康正能量。当前信息化时代,可以有效依托手机通讯、网络媒介及远超教育等形式,通过视频、音乐、文字等形式实施积极引导措施,将革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落实到实际实践中。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实习环境,增加积极主观体验团体辅导活动

院校与实习酒店积极建立沟通和合作开展积极心理辅导。通过院校实习指导老师和酒店中层、基层管理团队的配合协助,利用实习环境有限的条件和资源开展积极主观体验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将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实习前、实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设计成活动案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辅导和活动,帮助实习生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开发潜能,寻求积极乐观和向上的主观体验。同时,将积极主观体验理念融入酒店实习环境,改造实习宿舍软硬件,组织积极向上的实习生与酒店员工的活动,利用有限条件最大可能地引导开展积极快乐的主观体验辅导,是实习生摆脱负面情绪、各种压力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加强实习心理健康的积极情绪认知和体验

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由于服务型行业的特点,服务面对的受众各不相同,服务的过程千变万化,服务的环境差异明显,诸多方面的原因产生较大压力和负面情绪体验,使得实习生心理健康的认知体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实习开始准备阶段,院校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活动等对实习生进行正向引导,同时,以院校为主,联合酒店、学生家庭、学生团队,班集体共同给每一个学生教育帮助,传递正能量;实习过程中,则加强对学生情绪、压力的观察和跟踪,及时进行认知和体验的干预和辅导,形成以酒店为核心,院校为辅助,家庭积极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针对大多数院校酒店管理专业“2+1”实习期较长的特点,适当提高对学生积极情绪认知体验的辅导频率,及时总结发现的问题并改进更新辅导策略,使实习生提升对自身和生活质量的“幸福感”指标感觉,提高应对消极事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四)培养实习生积极健全的人格品质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维杰,张晓书.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41144

[2]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13-02

“学习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确切地说,该门课程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和学生如何有效地“学”奠定科学和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懂得如何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实践。

一、“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心理学”对于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心理学通过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可以实现学生有效的地学习和教师有效地教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适合师范院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各个专业学生将来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该门课程在开展和实施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开课面窄,影响范围小

目前,在一般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只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才开设“学习心理学”的课程。然而,这门课程的优势却不局限在这两个专业中。只要是未来的教师,无论从事哪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需要进行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由此,开课面的局限,使得该门课程的优势未得普及,同样也使得有需要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在“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教材的内容更偏理论性。浏览国内的许多相关书籍,其内容更多的是经典理论,较少兼顾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趣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理论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就很难做到在理论与具体实践案例的结合。很多学生反映该门课程的内容枯燥,与实际有些脱节。二是课时量少。一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开始该课程时,给予该课程的课时通常为28学时。该门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要教师进行精讲,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进行讨论、思考和实践。然而,课时不足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能抓住重点理论进行讲解,无法做到内容与实践的深入结合。

(三)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在当前的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讲授法是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但该方法容易演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如此一来,课堂就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只听讲不思考、只动笔不动脑的习惯,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低,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加工,最终使学习模式僵化,导致机械学习。

(四)缺乏与各学科的结合

“学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的应用学科,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这门课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各科中能更好地学习。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并未做到“学习心理学”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这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者注重理论研发和探讨,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和积累。另一方面,各科实践教学工作者虽然了解学生学习的特定现象与特点,却难以将其升华为理论规律,从而局限了该门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培养准则。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其指出: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培养理念。为此,高等师范教育应该结合当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着眼于中小学学生培养的需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那如何依据这一要求进一步深化“学习心理学”的教学,促使该门课程的改革,本文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增强开课面,扩大影响范围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合适的教师人才。那么,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该课程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双重任务,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因此,“学习心理学”不仅应该在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中开设,这是因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中,学生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内容就应更加深入和专业些。学生应全面地认识学习的过程、类型、条件和方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加深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促进其对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学科则应关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在不同学科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该门科学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内容学习。只有在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才能为这些学生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成为专业型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解决课程开展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学生应用“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服务于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在师范院校开设“学习心理学”课程,应重点介绍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理论知识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情况。要做到这一点,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是较好的途径。实践型专家主要是指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师。这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解决经验,可以弥补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不足,也使学生有机会将“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各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真实应用状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邀请实践型专家进入课堂,可采取如下两种形式:一是请实践型教师作为讲授教师的合作者。课程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另一部分内容由实践型专家来讲解,介绍中小学校学生学习心理的现象和特点。二是请实践型教师作为讲授教师的帮助者,即主讲教师来讲解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但涉及具体实践应用层面的知识点时,邀请实践型专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介绍。如此,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更为灵活,也更全面深入。

2.课程学习与专业见习、实习相结合。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创设见习和实习机会。一方面,为每位学生配有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从实践层面带领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学科学习中的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获得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现代化。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避免方法的滥用和误用。例如,课堂讨论法在使用中有一些误区。一种情况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该方法应用流于形式。很多教师认为,讨论是学生的课堂活动,因此,他们在布置问题后完全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没有任何干预或引导。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较少,对问题无法做到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讨论常常无法深入。有些教师对于讨论的分组是随机进行的,没有很好地进行分组引导,导致一些思维活跃、乐于思考的学生聚在一起,而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聚在一起,使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程度参差不齐。由此,讨论法应该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阅,采取差异式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水平均衡,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再如,案例分析法、情境表演法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某种学习特点或现象,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表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某种情境或剧情,把学习内容表演出来。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丰富的态度与情感内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材料的目的。可以说,生动的典型案例和有趣的情境表演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不同学习理论,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小结

“学习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打造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学队伍。要想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开展,应坚持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一方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开设,增强开课面,扩大其积极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提高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乔晓熔.心理活动课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77-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学 案例教学 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

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

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

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

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

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

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

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

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

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

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

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

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

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

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

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

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

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

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

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52-01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对外科病人如何进行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变化。我们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教育模式人性化

目前许多院校的临床护理教师大多是医疗专业毕业,对现代护理模式的实质了解甚微,为了更好地让教师以护理程序组织教学,首先教师应自觉学习护理心理学、护理程序、系统化整体护理等新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到临床参加整体护理实践,在教学中以临床实例讲解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并在外科疾病护理教学全过程中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利用护理程序讲解疾病护理,改变以往护理教育雷同于医疗教育的模式,改变外科护理教学只见病、不见人的状况,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间的差距,逐步形成以护理程序讲授护理技术的护理教育新模式。课堂教学老师每天下病房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也使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可以增强对患者整体化护理的认识与责任心。

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与医学基础和外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中外科学可以比作一座桥梁,连接着护理学及医学基础,因而在向学生们授课时,应当从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内容出发,深入透彻地讲述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及转归,同时又要从护理学角度贯彻讲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让学生们真正全面了解、掌握外科疾病护理的真谛。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外科护理学的最新前沿知识,让学生知识面更广,更适合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为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多采取课间答疑和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答疑。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另外,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明白易懂,便于学生们记忆掌握。在教学中适当压缩医疗学时,增加护理学时,所增加的学时主要用于操作练习和操作考试。开设涉外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外语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开拓海外就业渠道。

3 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单纯的护理疾病为主,护士仅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输液等。现代护理工作转变为以护理“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新的模式不但扩大了护理人员的视野,还使护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由被动的执行医嘱变为主动的解决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临床见习一方面巩固加深了认识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弥补了理论课不能讲述到的护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停停走走,很少能达到目标。一般的学生在阅读病历时,只观察三测单,长期、临时医嘱和护理记录单,而对于病历中的其他内容很少顾及,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做到因病施护。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一般多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临床见习带教,临床见习带教时选取恰当的病例,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多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围绕病例分析,理顺整个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问题,让同学们建立起护理专业思维模式,又加深了对临床外科疾病整体护理的理解。

4 临床实习实战化

外科护理学实践性很强,将近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临床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系统疾病内容的灵活应用,加快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的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护理程序方法、整体性护理知识与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巩固与应用,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专业目标管理。过去外科护理的重点是手术后病人,近年来逐步扩大到围手术期病人,即围绕手术前期、手术期、手术后期3个阶段病人出现的心身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有必要跟踪调查护理学生在临床实习基地实习的情况,同时督促医院选派责任性强、专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进行指导。同时要收集临床上对护理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使外科护理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