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学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参与,学会提炼,形成概念
活动设计要依标靠本。对一般问题(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引领以自主学习策略为主的方式学习;对重点问题(原理法则、典型例题、拓展应用),引领以合作学习策略为主的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易错、易混、易漏),以探究学习策略为主的、涵盖其他多种学习策略的方式学习。
重组教材结构,编排恰当的导学体系。教材的编排主要是体现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教师在编制“学案”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线索”来编排,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将教材内容进行删减、重组、合并、整合,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串接,编制出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体系.好的“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
二、引导理解,学会总结,形成规律
采用多种检测形式促进学生自学。例如,可以设计复习知识的问题衔接新知;对于各种不同的课型,提前自学在设计的侧重点以及使用怎样的方式、问题或情景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命题型的新授课设计侧重于“思维启迪式”;设计自学内容问题化。将自学内容设置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一方面增强自学的目的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为合作交流,课堂研讨提供了素材。
三、引导总结,学会方法,形成技能
“导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所以导学案的导向性应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流程的整体性设计,是转变课堂结构的关键,我们要以此为抓手推动课堂结构的转变,以此为导航提高课堂效率。学习目标的叙写应明确具体,强调三维一体、可操作、可评价性。一般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案导学”中应体现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故而教师在“学案导学”中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去体会过程中的收获,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导思考,学会应用,形成能力
关键词:六环节;教学模式;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40-01
“六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合作预习,问题导向——生问师答,定向释疑——盘点收获,拓展提升——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小组评价,师生反思”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感悟一: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生有备而学。
数学课的引入我们用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也可以用知识间的类比或用一些计算题引入新课。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简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接着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目标或默记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感悟二:合作预习,问题导向——简化知识结构。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于课前预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
编制预习问题:预习问题的编制必须涉及本节课所有重点,可以以填空、选择、叙述、计算等各种形式出现,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的衔接,搭建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有好多内容学生往往感觉到会,却做不对。对这种“会而不对”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某同学在解答某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这种做法来源于学生,又返回到学生中间,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前自主预习: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对有疑点的地方作一标记,为合作预习作好准备。
合作预习:合作预习是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组员将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提出来,组长对组员所存在的问题整理后,开始帮助组员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因为合作预习时间毕竟有限,而我们的小组都是4人一组,在每组中应有正副组长,如果课前预习存在问题少,那么就由正组长组织小组共同学习,如果问题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不完,组长就应将问题整理后,将小组按所提问题分为两块,一块由正组长负责解决,另一块由副组长负责解决,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提高效率,真正起到兵教兵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迅速发现各组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这样在检测时哪些内容应该强调,教师会心知肚明。
检测预习效果:教师通过对合作预习的巡视,对简单问题只作检测,而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一定要多加强调,可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对所研究的这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疑惑。在数学中,课本上往往会给出结论,而对结论并不作证明,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探究过程和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依据这个法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
感悟三:生问师答,定向释疑——紧扣课标,重点指引。
数学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我的实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不能一问一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的生成过程来解决。我的做法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层次地列出来,对每一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先解决,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精讲。
数学课中前后知识的生成不是很明显,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一问一答,解决的办法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交换解决。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剖析解题思路,完善规范解题步骤。点拨每一解题步骤应注意的问题,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感悟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概念、定理、性质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运算过程进行概括。
感悟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重视学法,培养能力。
用有针对性的、典型的题目进行检测,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概念、公式、性质应用,解题过程中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
感悟六:小组评价,师生反思——吾日三省吾身
关键词:导学案;原则;要求;构成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提出疑难困惑、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练习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一、导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层次性原则。在设计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设计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 合乎学生使用和教师自己使用, 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导学案设计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因此,设计前我们年级语文教研组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马老师就引领我们解读教材,深入文本,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文本作者表述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教材教学要求,提前说课,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设计打好基础。
2.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经历个备――群备――自备的流程。当月备下月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备课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 “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4.导学案的设计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5.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一般地说,依托导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解决导学问题,基本做好课堂练习。
三、导学案的构成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流程(自主学习、质疑困惑、整体感知、交流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也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每课数量以2~3 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3)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简洁易懂,而且可操作,能达成;(4)学习目标定位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难达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流程。学习流程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趣味性、挑战性。同时,编写的学习内容应力求在 30内分钟完成,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检测落实。(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2)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四、导学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一课一案,导学案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必须采用“30+10”的课堂模式,教师精讲和点拨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2.不能以教案定导学案,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即教师怎样讲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它以教师为中心;而“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它以学生中心。
3.不能以练习题定导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不是练习题。不能编一些练习题发下去就误以为是导学案了。
五、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精读、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
3.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辩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4.导学案中检测落实部分,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集中精神,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效。
5.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作统一的要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的学习内容。要允许学困生有差别。
六、结束语
自古以来,教无定法,学生掌握知识,升华精神才是教学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题目灵活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并且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体,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真正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王天蓉,徐谊著.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理解西北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理解阳刚之美。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 查字典,读准写列加点字的音。
咝溜溜( )飞溅(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
蓦地( ) 冗杂( ) 捶打( ) 烧灼( ) 辐射( ) .....
磅礴( )颤栗( ) 曈仁( ) 戛然( ) 恬静( )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狂舞:纵情的跳舞。 (2)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3)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4)飞溅:向四处溅。
(5)亢奋:极度兴奋。 (6)晦暗:昏暗,不明显。
(7)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住。 (8)蓦地:不经心地、猛然。
(9)冗杂:(事务)繁杂。 (10)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1)烧灼:烧、烫,使受伤。 (12)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3)大彻大悟:彻底了解、领会、觉醒。
1,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 作家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一,正课
1, 朗读课文,感觉安塞腰鼓的气势。(齐读,读出气势。)(1)、 用:“ ____________的
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2)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写表演前的情况。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写表演过程。
第三段: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写表演后余音。
(2)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美,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
(3)
2, 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1)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2) 从人物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高粱。
(3) 从神情写:神情沉稳而安静。
(4) 从腰鼓写: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3,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沉稳而安静的气氛中,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可以说,表演前安静沉稳是为演出的火热、沸腾蓄势。
4, 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5, 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句式,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6,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是文章气势恢宏、浑浑有力,简洁的表现安塞腰鼓强烈的阳刚之美。
8,“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运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9,安塞腰鼓的声音使人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0,这三段联想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运用联想想象,从内容上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容不得束缚„„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那些束缚人、羁绊人、使人闭塞的种种障碍,展示生命的活力。展示陕北高原人们的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点。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排比、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讨了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部分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感情。
文章第二部分“好一个安塞腰鼓„„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和土地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2,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非凡的反响。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些后生们穿的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角
老南瓜,过的是贫困的生活,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肉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第二部分的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成了茫茫一片”写了什么?
总结上面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像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7,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从平静到激烈,所以这几个词不能对调。
7, 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安静,好像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9,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秦汉的繁荣,李唐的强盛,又有雄瞰世界的辉煌文化,然而如今的西北似乎是闭塞的、落后的。但有安塞腰鼓所喷发的震天撼地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之所在。
10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短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 短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器:„„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1、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
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1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活力,是陕本高原的希望。
三,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的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是陕北高原的希望。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导演课堂,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唱主角,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当观众,当配角,课堂成了少数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已成为每一位老师苦恼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实施学案导学,教师根据文本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预习效果。
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只会听老师讲答案,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难道真的是这样?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很显然是后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而导学案的投入使用则可以让学生从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的合作探究、课后的巩固提升等环节全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强化了预习效果。比如《天上的街市》“课前预习”设计如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且解释词语。
缥()缈():
鲛()人:
疏()星:
定然:
陈列: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话剧《》。
3、《天上的街市》一诗以和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4、《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营造出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5、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这样,通过提前一天分发导学案,倡导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然后,自足于学情展开课堂教学,就很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加强课堂教学针对性,跳跃“最近发展区”。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适当的激励。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准确、全面、具体,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技巧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跳越这个“最近发展区”。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或者紧扣某些关键的词句等仔细品味体会。因此,在学习此文时,我作了如下的“品味探究”:
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1、浏览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在课文中做批注。
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3)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这些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班内展示。
从中,可以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弄巧成拙。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采取种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及知识积累,让学生参与体会探究,帮助学生跳跃“最近发展区”。
三、调动各层次动态生成,推进因材施教。
品味探究环节,问题的设计一般都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只要学生碰到问题马上可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提问,这更有利于教师推进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较慢的学生,老师提出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老师则提出一些更高的指导和要求。比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对后进生要求他们能够背诵并默写,而对背诵默写较快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对古诗的赏析,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点拨。
再比如,在课后巩固提升环节,设置了积累运用、阅读感悟、表达交流三部分练习来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做完积累运用,尽量完成阅读感悟。而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则还要完成表达交流,如一些拓展、仿写、改写等,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得饱”,又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注重教学过程中习惯养成,提高学习效率。
在导学案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以往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懒散与被动状态被打破:课前忙于自主预习,做导学案;上课忙于听讲、思考,记笔记;课后忙于巩固提升练习。因为有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动力,教师的点拨引导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归还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进行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地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导学案的引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还是过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页。
[2]王文彦等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5-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