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考物理压轴题

中考物理压轴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考物理压轴题

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第1篇

1利用一次函数图象知识

一次函数图象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使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用图象表示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将物理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例1(2011年无锡)如图1甲所示是小华同学设计的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油量表由量程为0~3 V的电压表改装而成.已知油箱重80 N,压敏电阻R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为800 N.电源电压保持6 V不变.(g取10 N/kg)

(1)若压敏电阻与油箱的接触面积是4×10-4 m2,则压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多大?

(2)若油箱内油的密度为0.8×103 kg/m3,则此油箱最多可装多少立方米的油?

(3)若压敏电阻受到最大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最大值,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多大?

(4)为了判断此油量表的刻度是否均匀,需了解R0两端电压U0与油量V的关系,请推导此关系式.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4)小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确立压敏电阻R与压力F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必须用到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知识,根据图像写出数学表达式,然后再结合电学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1)P=F S=800 N 4×10-4 m2=2×106 Pa.

(2)G油=800 N-80 N=720 N,

m油=G油 g=800 N 10 N/kg=72 kg,

V油=m油 ρ油=72 kg 0.8×103 kg/m3=0.09 m3.

(3)由图2可知,当压敏电阻R受到最大压力时,其阻值为80 Ω,则

UR R=U0 R0,

6 V-3 V 80 Ω=3 V R0,

R0=80 Ω.

(4)由图2可知,压敏电阻R的阻值与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式是

R=240-0.2F (Ω),

R=240-0.2(80 N+0.8×103 kg/m3×V×10 N/kg) (Ω),

R=224-1600V (Ω),

U0 R0=6 V-U0 R,

U0 80 Ω=6 V-U0 224 -1600V (Ω),

R0两端电压U0=30 19-100V (V).

2利用一次函数列表知识

应用数据表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利用列表的视觉感知,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

例2(2011年衡阳)有一种测量人的体重和身高的电子秤,其测体重部分的原理如图3中的虚线框所示,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和压力杠杆ABO,压力传感器R(电阻值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显示体重大小的仪表A(实质是电流表).其中AO∶BO=5∶1,压力传感器R表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6 Pa,且已知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压力F/N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电阻R/Ω 300 270 240 210 180 150 120 …设踏板和杠杆组件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接通电源后,压力传感器两端的电压恒为4.8 V.请回答:

(1)踏板空载时,电流表读数是多少mA?

(2)若压杆与压力传感器之间的接触面积是2×10-4 m2,则该秤的最大称量值是多少?

(3)为了把电流表A的表盘改装成电子秤表盘,我们需要确定踏板上人的体重G与电流表的示数I的关系.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3)小题,解题的关键也是如何确立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F的函数关系,也必须用到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知识,根据列表写出数学表达式,然后再结合电学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1)I=U R=4.8 V 300 Ω=0.016 A=16 mA.

(2)F=PS=2×106 Pa×2×10-4 m2=400 N,

F ×AO=F′×BO,

F′=F×AO BO=400 N×5 1=2000 N.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F的关系式是

R=300-0.6F (Ω),

R=300-0.6G 5 (Ω),

I=U R=4.8 V R,

I=4.8 300-3G 25×1000 (mA).

3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验根知识

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及解一元二次方程不仅可以直接求出或读出某些待求物理量,还可以用来验证某些物理规律,测定某些物理量,分析或解决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例3(2011年河北)图4是小明设计的调光电路图,他将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通过滑片P连入电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6 V.闭合开关S后,滑片P从最左端A滑到最右端B的过程中,小灯泡的I-U关系图像如图5所示.(电阻丝AB的阻值不随温度变化)求:(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2)电阻丝AB的阻值;(3)当AB连入电路的阻值R1=2.5 Ω时,灯泡消耗的功率为3.2 W,此时灯丝阻值为多少?

解析本题的难点也是第(3)小题,解题的关键也是确立灯泡消耗的功率P与灯丝的阻值RL的关系,用到数学中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写出数学表达式,然后对解答出的结果进行验证.

答案(1)当滑片P在B端时,由图4得知电源电压与小灯泡额定电压相等,UL=6 V,对应的电流IL=1 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L=ULIL=6 V×1 A=6 W.

(2)当滑片P在A端时,由图得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1.5 V,电流如图

I最小=0.5 A,

由于R与L串联,则电阻丝两端电压

UAB=6 V-1.5 V=4.5 V.

由欧姆定律得电阻丝AB的电阻

RAB=UAB I最小=4.5 V 0.5 A=9 Ω.

(3)灯泡消耗的功率为

P=I2RL=(U RL+R1)2RL,

将U=6 V、R1=2.5 Ω、P=3.2 W代入上式中, 解得RL=1.25 Ω或RL=5 Ω.

由图可知,灯泡连入电路中的最小阻值为

RL最小=1.5 V 0.5 A=3 Ω,

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学综合题型;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4-01

电学综合题作为中考压轴题,一直以来是学生头疼的题型。如何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快速准确的解决这个难题呢?

电学综合题,一般由实际生活中的电器元件引入,综合电路图知识、欧姆定律知识、图像分析,铭牌信息等一系列常见易考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当然,初中电学部分的主要考查知识点包括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功率特点,欧姆定律,断路和短路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电学知识。学生要有基本的电学知识储备才能解决电学综合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热闹,学生常常听的高兴,但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听得懂,不会做"。上课老师讲解的知识都能听懂,课后遇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1.善用分析,求未知找已知

解答电学综合题,要从题目要求入手,不要急于从开头题干读起,而是先读题目中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认清所要计算求解的未知量,脑海中快速闪现对应的物理公式,然后再从题目中寻找相关已知量。当题目中已知量好似不足时,就要注意题目中的特殊字眼,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如"串并联""恰好正常发光"等等。

2.认清“短路”

初中物理学习的短路有两类,"短路电源"和"短路用电器"两类。"短路用电器"也叫部分短路,部分短路仅造成该用电器不工作,并不会损坏该用电器,因此是可以的。部分短路较抽象,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多,中考主要考查的形式为结合开关的通断或者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来形成局部短路情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将开关接通时当做导线,只要出现"用电器与导线并联"的情形,我们就认为出现了局部短路,"电流只走导线,不走用电器。"

3.分析电路图,认清串并联关系

分析电路图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分析电路图时出现错误或者偏差,往往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就会计算错误,造成"一分不得"的局面。当然,串并联关系的分析前提是认清"短路",排除了"短路"的干扰后,综合串并联电路特点,画出等效电路图(画等效电路时认为开关和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路),然后综合分析电路图。一般情况下,"一个圈"的是串联,"多个圈"的是并联。

4.依据串并联特点列方程

电学计算题的特点是物理信息量大,公式多,过程变化多,要想在综合题中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这一类解题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电学综合题中常考的问题设置有:求电流,求电阻,求电流做功,求实际电功率。那么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技巧,我们以2014年陕西中考电学综合题(部分)为例说明。

(陕西.2014.33)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不同,图甲所示为一煮茶器,图乙是它工作电路的简化图。接通电源后,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温控开关自动断开。沸腾后,当水温降低到80℃时温控开关再次闭合,直到水温升到85℃时电路再次断开。它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1)若指示灯开始工作时的电压为55V,与它串联的电阻是560kΩ,通过指示灯的电流是多少mA?(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煮茶器正常工作r,发热管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

首先看电路图和铭牌信息,分析电路图,由图中看到有"两个圈",因此是并联电路,然后找见加热额定功率600W和额定电压220V。

问题1:

总之,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侧重应用,因此,知识的考查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在面对电学综合知识的应用型题目时,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及解题技巧,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解决解题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第3篇

一、物理试题重在从很多文字中找出有利的关键字眼,问什么答什么。如: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功率最大 B、乙车的功率最大

C、丙车的功率最大 D、三辆车的功率一样大

首先学生要在题目中划出有效信息,不能看到题目中出现很多文字就害怕或者没有任何思考,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然后从题目问题出发继续思考,题目考察的是功率问题,从功率公式入手,之前所学的功率公式有P=W/t,P=Fv,W=FS,选择合适的公式,把题目中的已知量代入,同样的牵引力,同样的速度,所以功率相同,选择D。

二、抓住试卷中的大分题目的得分。整个中考试卷,计算题是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分析历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计算题并不是压轴题。

三、用口诀法学电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在初中阶段,无论怎样强调电学的地位和作用都不过分,中考中考查比重大且学生最容易丢分的也是在电学知识。学生尤其害怕这一类题,如根据题目的要求连接实物电路、故障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电路的计算等。究其原因,有的是串联、并联混淆不清;有的是电表测量什么物理量张冠李戴;有的则是不注意电路的非正常部分,如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不会分析电路,电路到底是串联、并联,是发生了断路、电源短路、还是局部短路,都必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搞清楚。电路分析正确了,后面的进一步思考和解题才有意义。我把分析电路与连接实物电路的方法编成口诀,让学生在分析电路时有法可依,有路可思。

分析电路的口诀1、分析电路应有方法:一路到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2、还请注意以下几点:A表相当于导线;并时短路会出现。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实在惨。若有电器被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考物理;全国卷;福建卷;对比研究

2015年高考是福建省自行命题的最后一年,2016年将采用国家卷。为尽快了解福建卷与国家卷的区别,把握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的方向,现就两卷的结构和物理试题特点作如下的对比分析,供高三物理复习参考。

一、理综卷的结构和分值对比

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在试卷的结构、各学科题量和权重分配上都有所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国课标I卷的物理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题两部分,而福建卷中物理选择题只设单项选择题。

对比上表中全国卷与福建卷各学科所占的分值可知,化学分值两卷都是100分,但在全国卷中物理只有110分,比福建卷减少10分,物理减少的分值加在生物学科上。鉴于两卷对比有较大的结构性差异,因此学校在制定复习计划和各学科进行高三复习时,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高考从福建自行命题到使用国家卷的 变化。

二、物理考查内容与形式对比

下表以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和2014年高考福建卷各知识块考查权重进行对比分析。表中加粗数据为必考内容,全国卷选考部分为三选一,福建卷为二 选一。

从表中数据可知,力学和电磁学所占分数比例总和都在 80%以上,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下表为2015年全国课标I卷考查的内容与形式,从中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把握高考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 方向。

2015年全国课标I卷:

三、全国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

1.选择题特点分析

全国高考物理卷的选择题命题经历过几次的改革:从早期物理卷只考计算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这是物理学科的考查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比较全国课标I卷和福建卷,选择题的命题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考部分的选择题数量相差较大:全国卷设8道题,福建卷设6道题。近四年全国课标I卷8道选择题中,力学两个模块跟电磁两个模块几乎平分,各4 道题。

二是福建卷必考部分的6道选择题中,有2道题是《选修3-4》的内容,这是福建卷与全国卷较大的不同,全国卷采用的是“三选一”,即三个选修模块中选考一个模块。

三是两卷的必考内容中都有较为显著的命题特点,如:两卷都有一道万有引力的试题;两卷都有一道交流电、变压器的试题。

四是全国课标I卷的选择题命题显著特点有:

(1)注重力学基础考查。每年基本是4道力学题、4道电磁学题,其中一般都设有2-3道力学基础试题。

(2)注重电场知识考查。基本都有设一道考查静电场中的电场、电势分析试题。

(3)注重磁场和电磁感应考查。一般设2-3道安培力、洛仑兹力、电磁感应的试题。

(4)必考的八道选择题中,后面三道题干虽然明确说有多个选项正确,但这些年来多为“双项”选择题。

从试题考查的内容上看,选择题的命题侧重点有所表现,主要有:

(1)关注物理学史中的原始实验。如2014年第14题和2015年第19题。

案例:2015年第19题,1824年,法国科学家阿拉果完成了著名的“圆盘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当铜圆盘绕中心轴旋转时,正上方悬挂的磁针也随之转动起来,但略有滞后。要求判定穿过圆盘的磁通量是否变化,圆盘是否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分析磁针旋转的原因等。

(2)重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分析。如2014年第16题和2015年第14题。

(3)均在必考选择题中设一道万有引力题。如2014年第19题和2015年第21题。

案例:2014年第19题,把太阳系各行星近似为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处在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三者排成一直线的现象,称为“行星冲日”。题给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和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与地球公转半径的比值,判定地外行星发生冲日现象的有关问题。这道题要在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相关地外行星公转周期的基础上,算出相邻两次某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再开展分析,其运算量较大。

(4)均在电磁感应内容中考查变压器问题。如2014年第18题和2015年第16题。

(5)重视对静电场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如2014年第21题和2015年第15题。

(6)重视对力学核心概念和规律考查。如2014年17、20题和2015年17、18、20题。

案例:2014年第17题,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向左加速,加速度逐渐增大到某一值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判定小球前后高度的变化情况。这是考生所熟悉的情境,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考生应能抓住前后橡皮筋弹力大小:F0= kx0= mg和F=kx=mg/cosθ,得到x0=xcosθ,由此推断小球原来离悬点的竖直高度 h0= L0+x0一定比后来竖直高度 h=(L0+x)cosθ,也就是说,小球的高度升高了。

案例:2015年第18题,乒乓球发射机安装在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1和L2,中间球网高度为h。发射机能以不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不计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发射速度v的最大取值范围。这道题单从物理学来说只是考查平抛运动的知识,而从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上看,本题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应能分析得出,最小发射速度对应的是沿中央发射,且恰能过球网,即vmin= ;最大发射速度对应的是球恰能落在桌角,即 vmax= 。

2.实验题特点分析

近四年的全国课标I卷中实验题几乎都是创新试题,打破了教材已有的实验模式,体现了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除2012年第22题考查螺旋测微器的零误差和读数可以归属常规试题外,其它7道实验题都很有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这些实验题的命题特点和方向,对搞好实验复有裨益。

下表罗列了近四年的8道实验题涉及的大致内容和考查形式。

案例:2013年第23题,除涉及到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表读数外,重点考查了欧姆表内部电池的电动势和欧姆表内阻,试题很有新意。2014年第23题,则是利用右图所示的电路通过特殊的方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案例:2015年第22题,通过托盘秤测小车过凹形桥最低点的压力而测量速度的大小;第23题,则是考查双量程毫安表的改装和校准。这两道实验题都注重实验原理的考查,注重实验数据读取和分析处理,运算量较大。

3.计算题特点分析

全国课标I卷在必考计算题中只设两道题,第一道题相对简单些,其难度与福建卷的第一道题相当;第二道题作为压轴题难度相对较高,但考生入手比福建卷的压轴题容易,可要完整作答却更难,这就确保了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合理的区分度。

案例:2014年第25题,第1小题是将小球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恰过同一竖直面内的A点,求过A点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第2小题是让该小球带正电,并加一匀强电场,方向与ΔOAB平行。已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速度沿某方向抛出,恰过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小球从O点以同样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过B点的动能为初动能的6倍。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本题突出考查力学和电学的主干知识,重点考查平抛规律、动能定理,以及静电场的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本题设置了一个台阶,第一小题容易得分,第二小题才提高难度。作为压轴题,本题涉及的情境看似简单,其实由于电场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考生根据计算结果去猜测电场的分布,难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案例:2015年第25题,如图所示,左端有一小物块的长木板,其右端离墙4.5m。t=0时刻开始,物块与木板一起向右滑行,直至t=1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后瞬间木板原速反弹,运动过程中物块始终未离木板。已知碰撞后1s时间内物块的v-t图线如图所示。木板的质量是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木板与地面间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木板的最小长度、木板右端离墙的最终距离。

本题的情境并不难,考生很熟悉,但过程比较复杂,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需要极其谨慎,运算量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出错。题设3个小题,第2、3两小题并不具备难度梯度,过程最为复杂的是第2小题。这样纯动力学问题情境的压轴题,往年高考全国卷也常遇到,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卷的压轴题就是选用从盘子下抽桌布的情境命题。这样的压轴题从设计的考点来看只是突出考查了动力学知识,但试题考查的重点却是考查考生的严谨、执着、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考生应非常细致、很有耐心、又干净利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许多考生所做不到的。这却是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品质,也是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体现。

中考物理压轴题范文第5篇

本人通过对20套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所选试卷满分均为100分)进行分析,将本单元知识点在各地中考中的分布情况总结如下:

1. 碳元素的三种单质:南通市第10题(选择),2分;扬州市第15题(选择),2分。

2.碳的化学性质:南通市第16题(选择),2分;临沂市第19题(实验),6分。

3.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北京市第37题(实验),4分;重庆市第23题(实验),6分;安徽省第4题(选择),2分;南通市第11题(选择),2分。

4.根据实验室制备CO2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哈尔滨市第34题(实验),7分;南昌市第22题(实验),7分;乐山市第45题(实验),5分;眉山市第25题(实验),6分。

5.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CO2等气体的制备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探究:福州市第15题(实验),13分;南昌市第21题(实验),4分。

6.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重庆市第1题(选择),2分;广东省第7、11题(选择),4分;哈尔滨市第33题(填空),3分;盐城市第3题(选择),2分;厦门市第21题(填空),6分。

7.CO2的物理性质:太原市第16题(选择),2分。

8.CO2的化学性质:烟台市第24题(填空),4分;重庆市第19题(填空),4分;安徽省第14题(实验),9分;河北省第31题(推断),4分;咸宁市第20题(实验),5分。

9.CO2的用途:北京市第12题(选择),2分;哈尔滨市第30题(填空),3分;黄冈市第16题(选择),2分;烟台市第18题(选择),2分。

10.CO的物理性质:海南省第5题(选择),2分。

11.CO的化学性质:北京市第35题(选择),6分;山东省第14题(实验),8分;广东省第22题(实验),4分;安徽省第13题(填空),6分;南京市第19题(选择),2分;太原市第6题(选择),2分;乐山市第26题(选择),2分。

12.与CO2相关的计算题:北京市第35题,3分;南昌市第24题,6分;黄冈市第44题,5分;烟台市第32题,6分;潍坊市第26题,10分;三明市第27题,6分;临沂市第20题,6分;眉山市第27题,6分。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CO2的性质、制法以及用途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预计在今后的中考中相关的开放性、综合性题目会有所增加,运用CO2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根据化学现象分析CO2的性质等问题将会成为热点。此外,综合性实验集气体的抽取、除杂、干燥、气体的性质于一体,可以全面检测考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探究能力,也将成为中考的热点。

考点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考点主要集中在: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等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高温下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考查方式以选择、填空为主。

例1 (2008年南通考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其考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装置、收集、验满、检验等;根据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一些典型的实验装置和方案;利用一些常见仪器设计有关CO2等气体制备的装置,对气体制备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等。并多与实验室制取O2、H2相融合,方式以选择、填空、实验设计为主。

例2(2008年青岛考题)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代号,下同),将药品加入装置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气体时,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制取CO2气体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其主要考点为:CO2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与温室效应;CO2的理化性质;CO的理化性质;CO2与CO的用途。其中CO2的化学性质、CO的化学性质成为今后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例3(2008年哈尔滨考题)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根据①④,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2生成

考点四:知识的综合运用

其考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拓展、与物理、生物知识的融合、CO2与NaOH反应时的实验设计、尤其在2008年中考中,共有十多个省市的压轴题是以图表形式呈现的与CO2相关的计算。

例4(2008年福建考题)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

(l)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

(3)B瓶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C;2.(1)酒精灯、试管,(2)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D, 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CaCO3+2HCl=CaCl2+H2O+CO2;3.BD;4.(1)吸收O2的速率,(2)左升右降,(3)作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