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终究成为科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和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以后投身于历史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对本学科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和老师产生兴趣。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历史笑话:“历史老师上课提问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睡意顿消,紧张而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那绝对不是我烧的’,教师听后十分生气,就让这名学生问家长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结果,第二天一早,这名学生家长带着学生怒气冲冲地找校长说‘圆明园绝对不是我儿子烧的,如果真是我儿子烧的,该多少钱我赔’。结果让校长和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笑话,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在笑声中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课堂教学多样化,包括语言艺术、新课的导入方法、板书设计、问题讨论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时,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我就利用擅长绘画这种优势,讲到一个国家就画出一幅国家的轮廓图,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完了,一幅欧洲地图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多才多艺的形象。

3.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当有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我就给学生发一些自制奖状、小奖品等,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中学历史有六本教科书,一千一百多页,五十余万字,上下几千年,中外几十个国家,涉及面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积累,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船,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学中我时刻以“双基”教学为中心,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课余时间我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书籍等,让学生到课外更广的历史空间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实现。只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新颖、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间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历史小论文征集;在“五四”“七一”等节日举办“党在我心中”演讲会;每讲完一个章节,我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自己设计、编辑一份历史小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亲身参与的机会,并能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锻炼,体会到尝试创新的快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55-01

一、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经历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处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加之,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求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并及时给以适当的评价。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两个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折法。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他们是以对边的中间点来对折的,要是不以这两个点对折行吗?”看,这就是可贵的智慧火花!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让同学们讨论:“不以这两点来对折,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上面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短的时间里准确、迅速地表达了多种想法。

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使学生在质疑中经历创新。

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营造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下,“交流讨论”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针对某一些学生一时吃不准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问题达到圆满解决。学生的讨论把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场所。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这样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达到发展。

如,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王东强的爸爸准备在自己家的后院砌一个周长60米的小花园。怎么砌,砌出的花园的面积是最大,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要围成三角形,有的要围成四边形。围成三角形的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围成四边形的可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有的还考虑到花园的一边靠墙或不靠墙两种情况,真是创新的方法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争辩、计算、对比、猜想,得到了这样的规律:利用墙,围成四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围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这里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结论,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是难能可贵,这就是我通过交流讨论活动,精心营造创新的结果。

三、让学生在练习中训练创新

创新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求异思维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是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所以,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讲求形式多样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试卷评价上,鼓励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关注测试成绩,因此,教师在试卷评价上一定要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由飞翔,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如在10以内加减法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幅图:一位教师(女)在为5名学生(2男,3女)讲解着什么?要求看图列式,同学们列出了如下算式:(1)1+5=6 (2)5+1=6 (3)6-1=5 (4)6-5=1

(5)4+2=6 (6)2+4=6 (7)6-4=2 (8)6-2=4

(9)4-2=2 (10)5-1=4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培养机制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AUTOMATION MAJOR

Zhang Tao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has been improved and matured by construction for several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constructer, contents, styles and effects of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aper especially expounds the cultivation effects, organization relation and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and innovation typ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on major in my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useful significance for others.

Key words: Automation Major;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on Spirit; Cultiv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华北科技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惟一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校设置有37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七大门类学科,已经形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安全培训、函授教育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我校的自动化(专科)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3年升格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自动化(本科)专业包括本科、专接本科、第二学位本科等多种本科办学形式,共有4个年级、20个班级,645名学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自动化专业被华北科技学院批准成为首批校级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专业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号:TS1Z214)。

本文就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的建立、运行、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具有我校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培养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1 自动化专业简介

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1.2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能够体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1.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电机拖动、直流控制系统、交流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的理论及其实践。

2.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教育课程三个方面的课程,每一方面的课程又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大部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

2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认真研究和借鉴以前运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我们对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主要包括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开课时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实验项目的设置、实践项目等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实验课程的内容。例如《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因实验条件的改善,将原教学计划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0学时,调整为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二是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程的内容。例如《自动化仿真技术》、《自动化组态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就是考虑到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现状,突出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和组态方面的教学而增设的。

2.2 教学方法改革

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深化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外网络上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研讨、推理,适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讨论,最后总结得到合理的结论和推理。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掌握新知识、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会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促进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但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响应。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3 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对抽象的微观结构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扩大教学内容的有效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请参考作者的相关论文《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Vol.4,2007)。同时,该论文获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论文的获奖证书如图2所示。

3 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3.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校自动化专业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改革。目前,在我校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开展、多学科综合、并具有安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丰富、层次合理,主要包括:

(1)实验类:各类课程的附属实验课程。

(2)设计类:各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3)训练类:各类技能训练。

(4)实习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5)综合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3.2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途径――工程训练平台

为实现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工程素质,我们认为,一是要求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成员的职称和学历,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按照“学有所长,利用所长”的原则,使师资队伍成员不断进行专业方向凝练;推出“自动化专业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浓厚团队学术研究氛围。

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策略。首先,立足于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北科技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丰富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以严谨务实、认真仔细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在实验当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其次,利用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训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图3为学生正在进行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训练的过程照片。

3.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是要有相应的机制保证,二是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机制建设包括:分别成立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学校提供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活动场地、设备器材、经费支持等。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到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研究实验;二是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图4为我校设置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室。

3.4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效果

经过自动化专业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良好,在招生、就业、考研、科技创新活动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绩。

自2003年开始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以来,自动化专业的办学规模在稳步发展。近几年,每年的自动化专业招生计划均为210人,入学报到在190人以上,编为6个班级。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较高。特别地,自动化专业作为华北科技学院煤炭主体专业,着力突出煤矿安全自动化这一行业特色,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煤炭相关企业、为突出我校的安全生产特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化专业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仅在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2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北省二等奖1项。图5为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激光识别智能车),该作品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考研情况良好,考研录取率一直位居前列,表1为近几年自动化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情况汇总表。

4 总结与建议

作者认为,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关系应为: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工程素质是最低要求,创新精神是最高追求,三者的层次关系如图6所示。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完成教育部规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不断提高和强化教学效果。

(2)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实践教学层次,加强实践基础能力培养。

(3)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训练平台,通过PLC工程实训项目和单片机工程实训项目等途径,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制作、检验等步骤的全部过程。

(4)构建自动化专业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还应进一步进行改革、充实、提高、完善,以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因此,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的下一步改革思路是:教师提出更有难度的训练题目,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训练题目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训练类实践教学课程促进教学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涛,潘玉民.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践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 薛鹏骞,潘玉民,张涛,等.煤矿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系统[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3 陈金刚,于涛. 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3).

4 施步洲.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5 汪建华,俞贵邦. 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6 张涛,孟凡甡,张昔平,朱雄. 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专辑.

7 张涛,孟凡甡,薛鹏骞. 大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7(3). (华北科技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8 张涛,孟凡甡. 我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特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专辑.

9 张涛,靳文涛,薛鹏骞. 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

10 苗志全.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博览. 2012(4).

作者简介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文类本科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业体系更为完整,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但是,随着专业数量与规模的扩张,人文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也逐步显现。一些新建的应用型院校由于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科学与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主观因素的较大影响,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存在各环节内在关联度不高,实施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2012年,国家教育部等七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的要求,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量化的具体指标,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因此,为切实保障国家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落实,满足国家对人文类相关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当前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从总体来说,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人才培养依然效仿传统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做法,在实践教学上投放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将实施实践教学视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使得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文类专业人才十分必要,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充分并有质量的就I是人文类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文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实际上许多企事业单位却很难招聘到能够满足单位需要的人文类专业的毕业生,应用型本科人文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等方面认识存在偏差,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无法确定正确的定位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无法使人才知识的积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是提高应用型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在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投入力度方面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一些新建应用型院校人文类专业常常把人文理论、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远离企业用人的“第一质量”要求和实践活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具体是人文类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生源、师资水平和设备条件的制约,对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整体的规划,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规范、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致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支撑学生职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科学培养。

(三)是实现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需要

在应用型人文类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的方法及内容、管理实践实训教学的各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反映实践教学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环节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就要构建起应用型人文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院校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思路

当前,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与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我国应用型人文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研究,课题组认为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体系中各观测点不同的权重和分值,探索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规律性因素,构建起贯穿学生四年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体现调控、引导、评价、监督和考核实践教学工作的作用。

(一)建立“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借鉴国内外高校在人文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相关研究与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将“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四个实践环节渗透于人文类专业教学环节,形成“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形成由“基础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综合实践”的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置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结构

实践课程结构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在制定人文类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将第二课堂、校内模拟实践、社会调查和创新活动等纳入人文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结构里,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一是需要突出和拓宽实践课程的基础和领域,使人文类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向柔性专业方向发展。其二是整合原有的实践课程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并列的专门体系加以突出。科学设置人文类实践课程的开设顺序,体现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性和逻辑性,科学设置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管理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平台建设

所谓实践课程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所制定的明确目标,按照所制定的目标开展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设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应用型人文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更多的人文类专业开始对实践教学设计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日渐增强。通过校企合作,实施“集中实践训练”项目,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多方创设实践场(学习情境),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场活动,企业服务课堂、学生服务企业,多方受益,协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类实践课程体系。

三、提高应用型院校人文类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实践教学开展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校内外两条不同的路径实现的。路径是实践教学的桥梁而不是目的。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坚持“面向应用和产学研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在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采取逐层递进、循环互动等有效的实践教学措施,完善应用型人文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文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深远。但是,由于常常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和约束,加之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在一些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缓解这种矛盾,人文类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清晰认识专业定位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通过校内与校外两条培养途径的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系统、渐进和全面的提高。

(二)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并促进其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理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科学设计出合理的比例关系。其次,需要根据专业实际,加强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开发并增加一些具有探究性与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三是重视实验设备条件的提高,加大教学实训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应该将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实验、任务项目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重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求实现多样性和渐进性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探索,推进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慕课、翻转课堂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注重校企合作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加强人文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应用型院校在开展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企业单位建立起密切的战略教育合作关系,将企业技术应用的能力和项目开发的经验与学校师资力量相结合,积O拓展渠道,加强与本专业的服务面向相结合,深入开展诸如定向式培养、项目实践训练、毕业实习实训、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校企间的合作,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未来更好地承担本专业的从业工作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五)构建合作教育与海外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此类赛事模式给参赛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了探讨,并与当前工科其他类常规赛事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对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为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FSC;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79—02

郭丰(1987— ),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

杨春蕾(1988— ),女,吉林延边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美国把“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教育目标。早在20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在当前动荡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及学术活动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教育,并且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1]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各类新平台不断涌现,FSC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结合工科专业特点,紧扣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类新兴创新平台。

一、FSC平台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调研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FSC”)是一项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在一年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一辆在加速、制动、操控性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的小型单人座休闲赛车,能够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赛事环节的比赛。2010年举办首届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民族魂”方程式赛车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车队成员创新实践能力养成、就业竞争力、参与动机、团队协作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开展针对性调研。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5份,涉及机电类相关专业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女生人数占20%,少数民族学生占36%,非车队队员占25%。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途径、参与时间、车队运行模式、与其他平台优缺点比较、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对创新实践的了解和参与情况

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所能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有了解;88%的学生喜欢参与这类活动;94%的学生承认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70%的学生经常参与,参与时间每周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64%,其中,参与时间每周10小时的学生占28%;参与的途径中(多选),43%的学生能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45%的人积极参加各社团实践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与导师工作室课题、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生专项科研立项等的学生比例均在10%以上。

(二)对FSC、车队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对FSC比较了解,但对车队公司运营模式机制了解的学生不多,只占41%。以方程式赛车竞速为平台的FSC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选):36%的学生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从被动到主动;53%的学生认为明显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57%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磨练了毅力,增强了独立或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余时间分配合理,时间利用率提高。FSC模式与其他赛事的区别(限车队成员作答,可多选),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认为FSC模式团队性质明显,学生参与度高、认同感强;48%的学生认为前期准备时间较长,有利于过程培养的实现;47%的学生认为赛事刺激,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另有18%的学生认为FSC不适合只追求短期获奖的学生参与,对学生一定阶段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从影响创新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经费支持、指导教师、活动场地、学生能力、学生积极性、硬件设备等是主要因素,此外,项目策划质量、动员宣传、赛事种类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学生对创新实践的了解和参与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类创新实践有浓厚兴趣,对感兴趣的项目认知程度较高,因为理工科专业特点等因素影响,学生在这类项目上基本能保证一定的时间投入。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类项目吸引学生的优势不明显,如学生专项科研、工作室计划等,这可能与宣传力度、项目难易度、可操作性、指导教师积极性等因素有关。

从对FSC、车队的具体调查情况来看,参与车队的成员对FSC模式有着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种模式带给学生的改变和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且在团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这种变化也符合工科专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初衷,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创新实践活动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成型赛事,拓展新的竞赛平台,按照教学进度,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有序地安排创新实践活动进度,同时,结合课外实践学分认证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地管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活动末期要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各项活动成果集中展示、宣传,扩大科技节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融合

鼓励教师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体会式”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双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检验其创新能力。

(三)完善体系,紧扣社会发展趋势

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体系,根据新增专业要求及学生需求及时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新的载体,力争做到“创新实践活动要合理有序创新性开展”,保证实践活动在变中有传承,变中有发展。创新实践活动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要为师生创造更多条件,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应用开发类科技选题要尽可能符合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

[3]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