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学习经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来源;继续教育;技能实践
从世界范围来看,2/3的劳动力都是技术工人,他们是各经济体的中流砥柱。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体。前教育部长周济说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走在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前沿。近日,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强调了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是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具有职业实践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与职业理想。但现实的师资状况和继续教育等因素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本文主要就公办中职校为例,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从中探析中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可行性途径。
一、 中职教师的来源分析
从国外职教研究资料看,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招募职业教育教师时,除了学术方面的要求外都会特别重视其工作经验。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职业学校也曾从企业引进职教师资,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对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面与职业素质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因素,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入职校工作变得不可能,中职学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越来越少。
目前,中职校教师绝大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不仅缺乏任教经验,尤其缺乏工作经历与实践能力。以我校为例,近十年中录用的近40名专业教师,90% 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仅4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
二、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中职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可分为学术(学历)方面、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1.学术(历)方面
本科毕业的新教师就适应中职理论教学而言,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但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出发,提升学历层次非常必要。例如,四星级学校、国家高水平示范学校等评估标准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考在职硕士研究生成了许多青年教师工作后的第一目标。
2.教学技能方面
教研活动开展较正常的学校,通常会通过每周的教研组活动、校级或更高层次的“五课教研活动、二课评比活动”等形式,促进和提高广大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些学校还通过开展“青蓝工程”等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辅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
3.专业技能方面
目前,教师在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三类需要推动型。一是教师资格推动,申请职校教师资格必须具有本专业四级职业技能资格;二是“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推动,要求具有三级或以上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三是评定职称推动,职称越高对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越高。在此背景下,教师自觉参加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学校为鼓励广大专业教师技能等级的提升出台不同的优惠政策,如承担部分考试与培训费等。显然,这种证书型的技能水平可能要“打折扣”。
第二种是对专业教师的考核。专业教师每年要完成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但实际上企业实习时间无法保证。一是专业教师平时的课务普遍较重,无暇下企业实践;二是暑假期间教师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比较多,无法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实践,蜻蜓点水式的企业实践收效甚微。
第三种是各级暑期的师资培训。这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更多地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的培训交流,在增强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的效果很有限。
综上现状,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即使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他们的教学活动仍然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严重脱节,极大影响了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无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 中职校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分析
现行的教师招聘政策与教师培养制度,使得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是学校到高校再到学校的模式。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从我校某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式来探析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企业实践
九十年代初专业教师到学校报到时,通常会安排到企业实习三到六个月,熟悉生产过程、工艺要求和生产管理。事实证明这种安排非常科学有效,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要求,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不再是本本主义,而能以真实的生产案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实现了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学校加大新教师企业培训力度,近七八年中先后派出两批共8名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到二年的全脱产专项实习。实习期间要求他们每天写实习日记,每月回校汇报学习情况。分管校领导一丝不苟地查阅实习日记,点评互评交流学习。这些教师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六年来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附表)。
2.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MIS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从事MIS的工作,应有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有一些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任何期望和梦想,实现任何新战略,没有MIS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不重视企业的MIS建设。在这一时展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的经管类专业主要指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偏重经济和管理的非计算机或非类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类计算机专业)。要完全系统地掌握MIS的知识,需要先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常识。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便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对教授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讲,所要具备的知识面广,学生又不能与之更好地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经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经管类专业多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同行的交流,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明确教学目标
MIS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但是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因材施教地考虑,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对不懂软件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也要求掌握系统开发的技能,其结果是部分教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工作,而非计算机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经历缺乏,经管类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所从事的还只是底层的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开发者、计算机专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细分定位,结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于MIS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MIS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制定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后,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的职业目标是综合经济管理人员,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学会应用MIS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授课重点是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管理活动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以及怎样利用MIS来培养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弱化信息技术原理的讲解,对于MIS系统的开发只限于介绍常用开发方法的和系统开发的组织设施,而不要详细讲授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
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讲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讲解系统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讲解MIS与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以及MIS对提升企亚竞争力的支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MIS的相关知识,能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意识到MIS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具备这种知识,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结合,才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有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因而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看到教材目录就误认为该课程是计算机类课程,打开书本更是见到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于是一开始就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来讲,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并且理论性强,相关理论速度更新快,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知识点,还要承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课题压力,讲解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实践证明该课程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抽象和无趣。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在教学中探索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每次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且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ERP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讨论的题目不急于公布,而是在讨论课时才公布,这样多次实施后,学生为了下次讨论时准备充分,掌握发言主动性,就会在查阅资料时作一定的归纳整理,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讨论的题目可以设置为“ERP的概念简述(可以举例说明)”、“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ERP系统设施的失败原因”等。讨论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控制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发言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案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例如,在讲解ERP系统前,组织一次“情人啤酒游戏”的案例(情人啤酒游戏是哈佛大学的经典管理学案例),让学生自由分组扮演司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角色,并将如何分组的实施交给班干部执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事先在课堂上介绍,并给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通过该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沟通与信息畅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该游戏的案例教学后,再在实验课中进行ERP软件的模拟,就加深了学生对ERP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懂得ERP管理思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验课效果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对促进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同学间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启发集体智慧,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情人啤酒游戏”案例教学中,通过分组参与游戏和讨论,更容易和更快掌握游戏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4)角色换位教学。角色换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试行解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上讲台以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讲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面试能力,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对一个问题上让多个学生在台上讲解,给予学生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的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在角色换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作出客观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人都是有懒惰的,也是人之本性,这就不能太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控制他们的有限自由学习安排。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是有必要的,设置考核标准,可以减少惰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再好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尽力不出客观题,主观题要紧扣专业培育目标,并且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学期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标准,做到考核标准科学、透明,并且在设施中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实施后,才能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如果不给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不对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减退,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课堂讨论就形同虚设。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才会乐意执行,只有学生认可的标准,才会主动配合执行。比如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因为往往会以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讨论结果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不乏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参与出谋划策,却要享受成果。这种情况就需要一套有效、灵活的小组内部考核机制,来规范这种行为。可以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所需的考核制度,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然后综合全班的方案来执行。因为考核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为了能有好的平时成绩,一定会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推进企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进程,实现产业与专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从教学层面来讲,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所提出的,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学徒制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有显著的进展,但在学徒制的实施路径上,存在不同的观点。高秀婉(2012)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体系,需要将相应的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相融合,并在社会、学校、企业及政府四个平台的合作与支持下进行构建。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应突破高校与企业的行政范畴,将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范畴拓展到社会与政府部门,以此构建出符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外部环境。郭全州(2014)则根据新时代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教学目标,提出构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即将企业、行业、学校与政府融为一体,使政府与行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建学习载体,改革管理模式与教学组织,构建教学团队,建立基于文化价值的教学评价机制。陈庆武(2015)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制,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二)国外研究现状现代学徒制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的运用情况不同,然而却被诸多国家视作推进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有效方略。英国学徒制主要通过设计培训计划,探究学徒制的使用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段构建出符合专业特点的学徒制机制,因此英国学徒制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变化性,是可调节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学徒制则主要以“岗位交互”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学科及岗位的特征,制定双向评价体系,即专业教师通过学生的工作状况,对其理论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企业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可以说西方学徒制体系更加灵活、更人性化,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高校的教学需求出发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向、方法、内容进行调整,以此解决现代学徒制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在采用现代学徒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可借鉴西方相关理论与研究,以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培养体系。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是面向酒店管理方向开设的学科,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形成的应用型学科。传统教学体系中,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的探索意识,难以从社会发展特征、时展规律的角度调整并完善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助力。
(一)课程设置不符合岗位需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难以有效摆脱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高校教师通常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将理论知识作为专业教学的主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过程,简而言之,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倾向。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岗位实践经验,无法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岗位知识、岗位技能以及岗位要求的了解,进而致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无法满足酒店管理岗位的人才发展需求。在教学评价的层面上,酒店管理专业通常将相关理论作为考核重点,而涉及酒店管理基础的案例分析、管理方法以管理策略则难以得到重视,因此部分学生为在专业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将精力集中到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可以说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脱离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必将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
(二)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衔接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更加有效、丰富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机制。然而,我国部分酒店在校企合作中通常采用形式简单的培养模式,即通过短期培训,将从学校招收的学生直接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因此高校学生在岗位实训过程中,缺乏与高校教师交流理论知识的机会,无法对岗位实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失去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此外,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身份的限制,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实训岗位进行安排,致使教师无法从服务教学、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的教学理念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常常出现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相冲突的问题。因而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时,极易对高校现有的理论体系产生质疑,无法发挥高校专业教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三)高校与企业的文化兼容问题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与酒店企业的文化共融与对接,造成校园文化缺少教学特色与职业气息。通常来讲,高校学生在实践关系、人际关系、价值理念等层面的认知与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而高校缺少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难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致使大学生形成行为差异与心理差异,进而造成排异反应。换言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感受的重视,无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进而在校企合作中,忽视学生的思维特征与心理差异,难以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效用。从酒店管理的角度来讲,酒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过渡机制”,即学生从校园过渡到企业的制度与体系,通常以现有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氛围,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工作,迫使学生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体系,以此适应酒店现有的文化氛围,因而导致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限制。陈元宿(2009)指出,要想学生真正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发挥校企合作真正的教育效用,需要企业与高校提前为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环境做好准备。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有效地从事岗位工作,着力探索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一)制定法律法规制度为增强酒店与高校的校企合作质量,需要建立并完善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举措,管理、规范、支持酒店的参与。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明确实施细节,确定酒店与高校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义务与权利,奖罚分明,保障相关政策的充分落实。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校企合作中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制定相应的辅助措施,促使在管理与运营层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酒店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次,对酒店与高校的文化环境进行规定。针对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教学与管理实际,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规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在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企业文化、社会价值体系以及酒店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前接触酒店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建立三段式培养体系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结合现代酒店的特点,构建“酒店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实训+技能学习”、“综合实习+职业养成”的三段式培养体系。在三段式培养体系中,高校要将学生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根据现代酒店的人才培养需求、企业战略需求以及岗位技能需求重新规划并编制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酒店的发展实际,提升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衔接程度。而在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高校要结合酒店管理学科的技能课程,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实训,将酒店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使酒店经理成为高校学生的技能讲师,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运用课堂所学到的技能。而在第五学期,高校学生可在学校完成相应的项目学习目标,以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而第六学期,高校应引导学生根据岗位实训经历,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使其深化对酒店管理的理解,进而考察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最后,在顶岗实训阶段,酒店负责人应根据高校的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现状,制定相应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学徒制的影响下,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并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酒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有效的导师制度针对酒店职工流动性大的问题,高校可通过构建“3到1”的导师制度,确保现代学徒制的稳定性。首先构建学徒制研究小组,积极探究酒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探析校企合作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其次,构建“校外+校内”的企业导师制度。即由在校学生、往届毕业生、企业师傅“结成对子”,不定期地安排师傅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技能指导活动。结合高校现有的实训体系,酒店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选拔符合高校教学需求的员工,建立人才培养队伍,并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实训要求,委派相应的任务。另外,高校还应通过讲师评定的方式,提高企业师傅的积极性,使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制定学校导师渗透制度,即根据酒店实训情况,制定分组教学模式,即企业师傅负责技能培训,导师负责理论解答与生活辅导,此过程需要高校与酒店预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论,以此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目标。
四、考核评价
现代学徒制能否得到有效开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保障。在对学徒能力进行考核时,要以实际酒店的SOP、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为导向,以学徒能否获得国家、行业的职业资格为抓手,鼓励学徒学习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持证上岗。在给学徒定岗时,要依据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客观性,从学校、企业、师傅、同学等方面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评价定岗。通过互评手段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反馈,形成一个考核的有机整体,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构建校园教学考核制度,教师转变传统“总结考核”的模式,引入过程考核体系,即在学生学习或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绩、专业表现进行评价。以三段式培养为例,高校应在学生实训后对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并结合学生理论成绩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构建学徒培养机制,高校帮助企业构建学徒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师傅评价的情况,对学生实现情况进行把握,进而结合总结性考核,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结合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现代学徒制是依附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与酒店企业的教学合作,并通过制度建设、教学设计以及合作模式的改革,彰显现代学徒制在教学领域的先进性、时代性以及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葛玲妹.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53-57.
一、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环保事业单位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压缩培训经费投入等原因,日渐减少接纳高校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加之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对安排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外出实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系实习单位困难。为了配合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联系实习基地时往往需要选择环境工程类(如水、气、固废处理厂)、环境监察管理类(如环境监测站)、生态园区(如湿地保护区)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大批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岗实习,不仅会对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即便是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往往也视学生的实习为“额外负担”,不愿接受学生或勉强接受学生的实习。
(2)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通常采用的现场实习基本流程是由企事业单位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和工艺流程讲解,然后再由企业的相关人员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由于环保类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了解生产过程的细节,又缺乏动手实践机会,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是似懂非懂,达不到现场实习的基本要求。
(3)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更新教学师资的需要,专业教研室每年都有新进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中来。但他们大部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往往无法及时准确地解决实习中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因而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针对目前专业实习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采用了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施行仿真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以仿真实习为主导、现场参观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结合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我们借助“西部特色环境类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的契机,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重点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等实践环节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提出建设一套有序衔接的立体化实习教材及围绕核心教材内容建立生动丰富的立体化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在教材的内容上,横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纵向来说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或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以形成教学能力为目标,实现媒体呈现的立体化、教学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应用的多元化。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环境科学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的教学结构的拟定,需要针对环境类本科教育的通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立足于我校的环境类学科群优势,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指导下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应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与实习环节内在的逻辑联系,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的追求目标。立体化实习教材的主体内容是实习教学包,包括四个部分:核心教材:核心教材是开展实习活动的基础与支柱,也是符合实习基本要求和实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重点强调其科学性、适用性。首先选定具有成熟工艺和完备设施的实习基地,然后组织相关教师整合原有实习讲义内容,在此基础上统一编写立体化实习指导书作为核心教材。该教材应当贯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特别强调工艺流程、设备形式及性能参数、规划与管理模型边界条件等技术性内容的现实性和先进性。通过辅导学生研读核心教材以掌握各阶段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多媒体课件包:是以辅助学生学教材为目的的电子教材总称,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独立设计和开发,包括重点技术剖析、实习过程实况记录、教师采用多媒体工具设计的实习教学素材等等,能够体现实习内容的精华,强化学生对实习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并具有一定程度的互动性,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仿真练习包:将环境工程处理工艺及设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规范方法和模拟手段、生态学野外调查等主要实习内容分类开发为仿真实习系统,在校内仿真实验室对实习基地的真实运行过程进行模拟设计或操作,并通过系统中设置的考核单元自动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这种仿真实习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到现场实习看不全、摸不到的问题,可以提高现场实习效率和质量,是现场实习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校内仿真实习系统的建立还可适当缩短现场实习时间,从而节约实习经费开支。网络课程:运用互联网远程教学技术,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将核心教材、多媒体课件包、仿真教学客户端以及试题库、案例库、辅助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融合在一组网络应用模块中,可供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灵活使用,并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创新思考能力。网络课程是立体化实习教学包的集中体现形式,可以成为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具多样性的实习教学助力器。
三、优化立体化实习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解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观念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1]。在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用以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素养同时拥有基础应用能力的该行业人才。虽然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但是在专业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职经济管理专业需要在教学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化。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最早设置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作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发展至80年代中期,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较为普及,到了90年代,“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继开设。发展至今,高职院校越发重视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方向的确立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能力观念的提出。虽然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会因为时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企业管理”仍然是不变的核心课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经济学”等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而开展的课程。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使用的很多教材,无论是经济管理课程的体系还是具体的内容,都过于重视讲述理论方面的知识。正因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偏向于研究性,而不是真正能够投身于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型人才[2]。若按照以往的教育观念进行分析,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仅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最基本的理论框架,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具备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但是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单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专业理论和具体适用二者之间尚未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导致很多编写经济管理专业教材人员以及讲解教材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明确,很难为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真正的服务[3]。
(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现阶段,课堂教授依然是众多高职学校在教学上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一些经济管理专业课堂上增加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但是因为不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就因此很难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体验。除此之外,如果想要开展实践性质的教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储备专业知识与训练等这些前期必要的准备,还需要寻找可以合作的实习单位等,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承担所有同实践教学相关的工作,导致诸多教师因难以承受这些困难退而求其次。此外,课时设置上,实践教学占据的比重通常很小,所以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也会尽可能在教学中减少甚至避免开展实践教学。
(三)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即使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高职教育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是依然没有彻底的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4]。其原因包括很多,诸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难以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缺乏政策法规、企业缺乏高涨的合作性、学校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等等,最重要的是通常职业院校很少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意义与具体的项目,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即便是开展了实践教学也同当地实际的需求相背离,或者一些院校缺乏明晰的职业特色,再或者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设置不能同企业需求实现紧密的链接。
三、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具备责任感、事业心、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同时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轰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会对其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智能等的提升起到难以磨灭的作用[5]。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品格,就需要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心,创建出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品格与素质的奠基下真正的将学习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想要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恰当的更改,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平等的对待,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并对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加以完善。将循序渐进和创新性作为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化开展加以指导,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同教学实践特点以及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6]。此外,也可以以教学需求为依据,将演示、参观、情景教学、甚至沙盘推演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引用进来。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应用,使其开放、直观以及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使教育信息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升,也能使生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中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7]。
(三)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缺乏企业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校方也能在技术与智力方面为企业提供需求,企业会因此而得到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理解成一个双赢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讲,校企合作可以使其获得针对性与专业性的实习工作,不至于荒废所学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利用学校师生在专业上的较高造诣来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将学生实践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展现,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与准确[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技术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使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设置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至今已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学科,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构建明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构建校企之间的合作这几点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汤伶俐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探索[J].山西科技,2015,2:92-94.
[2]李红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7-118.
[3]谭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浅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4,18:152-153.
[4]刘青青.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考试方式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429.
[5]高旭.浅析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95.
[6]聂洪臣,高建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