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数学练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教育目标:小学重视知识与技能,幼儿园重视兴趣与体验
如表1,对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可以看出,第一,幼儿园数学把“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与有趣”放在第一位,小学放在第一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反映了幼儿园数学教育重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而小学重视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第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的要求以感知和理解为主,小学则要求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以及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可能源于幼儿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幼儿园数学以启蒙为主,小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小学数学重视数学教育的学科性。
表1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对比情况下载原表
表1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对比情况
注:资料来源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1.2教育内容:内容互有重合,小学结构性更强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发展指南》的描述,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数、量及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数学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方面。对比可见,第一,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许多重合的地方,小学的数与代数包含幼儿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包含幼儿园的形状与空间关系,小学的综合实践与幼儿园的数学方法的运用目的相似。第二,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在幼儿园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细化,难度加深。小学数学内容增加了代数、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知识的结构性也更强,有相对完善的数学学科体系。即使有与幼儿园相同的数学内容,幼儿的学习只要求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一种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难度更大。
1.3教育方法:小学强调课堂教学,幼儿园重视游戏与生活
已有研究[1-3]显示,幼儿园的数学以低结构化、幼儿中心的活动为主,重视游戏与生活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小学数学以高结构化,教师中心的教学为主,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后的练习。具体表现为,第一,幼儿园经常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例如教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先让他们学习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天鹅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等。小学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在课堂中极少见到游戏活动。第二,幼儿园推崇“一日生活皆课程”,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小学虽然也强调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但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儿童,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较之幼儿园少。第三,作业方面,幼儿园以操作性、趣味性数学作业为主,小学大部分为书面数学作业。
1.4教育评价:幼儿园侧重评价课程,小学重视评价学生
第一,评价对象上,幼儿园数学侧重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小学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园评价是为了解所提供的数学课程是否适合幼儿,是否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以便调整和改进工作,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小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第二,评价侧重点上,幼儿园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是评价重点。小学数学评价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够掌握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为首要评价内容,其次是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第三,评价方式上,幼儿园数学评价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数学教育过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以书面测验为主,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
2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策略
2.1诊断儿童的数学基础,延续儿童的幼儿园数学经验
一个班级新生具有不同的幼儿园数学教育背景,各种数学学习经历所呈现的是有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吃多了”,有些则是“没吃过”。忽视这些数学经验差异,直接按照小学教学大纲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来要求学生,就可能出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吃不饱”和“吃不了”问题。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师开学首先就需要通过问询、简单的测试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学习类型等经验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其次,合理调整、删减、合并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删减简单的计数与运算等与幼儿园重复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此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速度慢的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习速度快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2实现数学课程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
幼儿园数学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幼儿从小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在小学延续这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儿童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教师需要做到:第一,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使他们体验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的感觉,体会到数学的作用。第二,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改变“灌输型”教学模式,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中。例如学习《分类》,可以创设垃圾分类情境,要求学生按照是否可回收、垃圾质地、颜色等不同标准分类,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任务中学会分类。第三,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认识钟表》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同学交流自己每天起床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告诉父母傍晚几点钟来接自己。
2.3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小学教学中考虑幼儿园教学“游戏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降低他们的不适程度。首先,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例如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玩手指游戏《五只小猴荡秋千》,到最后小猴全部被鳄鱼吃了,五只手指全部握成拳头,再问学生“还有小猴吗?”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其次,让儿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巩固数学方法。在《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中,作为“老狼”的教师可以回答转换为问题,如“现在是短针指向3,长针指向6”,提高游戏的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认识钟表时间。再次,重视直观形象教学,编排各类数学游戏,寓教于乐。可以编排棋类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运动游戏、智力游戏等,通过编排银行游戏加强对人民币的认识,编排棋类游戏巩固简单加减运算等。
关键词:课程 课程内容 主题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
经过近30年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主题课程模式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主题形式的课程注重的是儿童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或事物间的横向联系,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主题课程中,不可能严格按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来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否则有违主题课程的初衷,主题活动也会很牵强,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我国从80 年代的综合主题教育到90年代的整合活动课程再到本世纪初的幼儿园的适应性发展课程,课程实验后教师得到的结论之一是“幼儿的数学水平下降”。经历过学科教学的老教师认为主题课程中的数学教育内容零乱、无序,没有经历过学科教学的年轻教师在安排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时不知所措,随心所欲,既不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与规律,又不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从而影响幼儿的数学的学习质量 。那么,在主题课程模式下应该如何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如何处理横向的主题教育与纵向的数学知识体系的矛盾?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又区别于具体事物的模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数学知识具有以下的特点:
1.抽象性: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一个标志,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归纳概括的结果,但它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高于现实。如:数字,数字是等价集合的标志。什么是等价集合?元素个数同样多的集合就叫等价集合。如:5个人,5只猫,5把钥匙,5棵树,5块肥皂,5间房,拍5次手等等,都可以用数字5表示,即:5可以表示任何数量是5的集合。再如:形体来源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对现实世界中物体形状的高度概括的结果。又如:算式1+1=2表示所有的元素是1的两个集合的合并及结果。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学习数学必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这也就是《纲要》要求的“从生活和游戏中去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2.逻辑性: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或规律。它通常会把把一堆混乱的、无序的、本不相干的事物按一定规律、一定规则组织、排列到一起,建立一定联系即逻辑关系。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是人类独特的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以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逻辑代替具体关系。幼儿园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性体现在对应关系、包含关系、序列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等。如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质蕴涵了很多逻辑的关系。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等差关系,数序中也蕴涵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也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幼儿在点数时需要建立数列与物体集合的对应关系。所以,幼儿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重点不在于数学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幼儿对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
3.现实性或应用性:
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数学学习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又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所以数学教育具有双重的价值: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理智训练其核心是思维训练。实践运用指的是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维“的过程。数学地思维意味着首先要将具体问题归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在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思维的训练。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 幼儿的数学学习始于动作。
皮亚杰提出“思维源于动作”。幼儿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在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明显的外部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在中、大班也如此。如幼儿在最初学习加减时也需要摆弄操作实物或搬手指头。动作在幼儿理解数学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儿学习的经验的丰富和熟练,动作的逐步内化,他们才能借助于表象、语言符号进行学习。所以有人说数学是儿童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操作学习、实际经验是幼儿发现数学的前提条件。
2.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具体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正确的归纳的前提就是丰富的感知。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表现在幼儿操作的材料多样化,操作的次数多样化。如:认识数字3要为幼儿提供许多的3个物体,让幼儿点数,在此基础是再进行概括;在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让幼儿多分解几组材料,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思考。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以完成进度或掌握多少知识为理由催促幼儿学习。
3.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的头脑中往往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化的知识,仅仅通过操作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的讲解,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数学概念是社会性的知识,社会性知识的获得必须有成人的传授。语言、符号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给幼儿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如“标记”就是一种符号,它既具有抽象性,又有具体的形象。时间、空间方位、物体的度量、物体的形状等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有准确的定义的、具有社会性,是需要传承传授的。所以幼儿学数学是需要教育的,那种认为幼儿学数学完全让幼儿操作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
4. 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运用。
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幼儿在已有只是经验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已有的智力结构中,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当已有的智力结构不能接纳新的知识时,幼儿就会调整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新的结构中,这一过程叫顺应。顺应是幼儿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智力结构,主动适应外界刺激的过程。新的智力结构的稳固需要不断的强化,需要多样化的类似的刺激或变式不断作用,新的智力结构得到反复的强化而达到稳定,这样的状态叫平衡。只有建立在稳定的智力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识才是牢固的。因此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新的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十分重要,只有复习巩固,反复的在生活中运用,新的智力结构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最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儿童的心理发展。瑞吉欧人说得好的:幼儿拆封其已有的经验是有其价值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儿童的成长。没有与心理发展或智力发展相一致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会损害儿童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对策
主题课程模式下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那么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我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现实性决定了数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把数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数学发展的水平的标准。幼儿数学教育重在发展思维,重在数学关系的理解,重在学会以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知识面也广得多,因此觉得现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简单了,所以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普遍加深。在数学教育中重视知识知识的掌握,忽视数学知识中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幼儿园大班学习数的组成时幼儿不是通过自己操作材料去发现数组成中的几种规律,而是去死记硬背“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没有理解几个数群之间的关系,知识不能迁移,进而影响加减的学习。盲目地加深加难的结果就是是幼儿的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非思维的层面和智力发展的层面。正如前面所述,知识的获得若不建立在心理结构的成熟上,这样的知识是不牢固的,也是不能灵活用的运用的。
2. 注重生活和游戏中的体验和运用,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的抽象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体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合空间关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以学习数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仅靠有限的几次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数量关系,使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形成概念,再将形成的概念具体地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有效利用集体教育活动,提高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的效率。
集体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主题教育模式下的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次数很少,而且表面上显得缺乏逻辑性,不可能兼顾数学知识的体系性。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内容有两种类型:知识型即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记忆、背诵,无须思维上较多努力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基数、序数,读写数字、图形的等份,组成、加减等。这类知识可以放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另一类是智力型的,即需经过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如:简单的类包含,寻找排序规律,传递性推理,图形守恒等。智力型的知识以一定的数学关系体现出来。如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对应关系、可逆关系、递进关系、守恒关系、形成关系、等差关系、互补关系等,这类知识比较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在有限的集体性数学活动中,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智力型的知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这类活动,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经验,获得相应的数学语言,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知识中的逻辑关系,促进思维幼儿的发展。
4.加强数学活动区的建设,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关键词:学生成长;幼儿园数学;乐趣;创新思维
幼儿阶段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让幼儿在接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对孩子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数学活动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一种学习方式。让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不是让幼儿掌握知识,而是让幼儿善于用数学的逻辑思考问题,懂得用数学的真实说明问题,喜欢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园的数学教学等同于做练习,忽略了幼儿操作游戏法的运用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得幼儿明明平时数学学得很好,可一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了,逐渐使孩子觉得数学难进而不喜欢数学区的活动。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学好数学,真正让孩子的数学学以致用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对数学活动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一、获得乐趣,引入数学之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得主动积极。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使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例如:小班幼儿学习“3”的形成,老师通过游戏,让两个幼儿为一组,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老师的引导语,理解和学会了“2”添上“1”是“3”的数概念(数学关系)。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如石子、小棒、盒子、瓶子等,其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注意观察、注意收集、注意开发,许多朴实而精彩的数学活动将应运而生。注意收集这些材料并运用于活动区,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区产生兴趣,提高幼儿对生活材料中的数学问题的敏感性。皮亚杰在对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二、捕捉生活景象,运用了解新知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总能发现和数学有关的事物。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对于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充满着和数学有关的各种内容:每天幼儿要穿脱衣服,幼儿衣服上的扣子(大小、形状、多少);按时上、下幼儿园(入园的时间、离园的时间);吃饭要用到的餐具,餐具是由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不一样的用途;餐具的摆放(分类)等等。在植物角及种植区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地比较长短、高低。幼儿通过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逐渐建立起对数学的感知。数学充斥在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之中,如:花园里有哪些花?路边的大树有几棵?树上的叶子都是什么形状?楼下停了几辆车?如何排队的?太阳早晨从哪边升起、傍晚从哪边落下?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时时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进行接触,要注意积累并加以引导,使幼儿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做有心人,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状态——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三、利用生活空间,加深理解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有价值、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注意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可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如小班认识大小时,要求幼儿按篮筐所贴的大小标记收拾玩具;中班学习排序时,要求幼儿将洗发水瓶子从高到矮排列;大班学习加减法时,按加减题目摘苹果做游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学习的组织形式,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这种复习形式十分有效,但却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总之,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握住一切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表扬并鼓励他们萌发的想法和行为,保护孩子可贵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培养的下一代才会更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贺文霞.我实践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山东教育,2007(1).
[2]宋玉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幼儿创新思维[J].小学时代,
2011(7).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这让我开始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越发重视。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幼儿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这让很多教师觉得组织数学活动很难,但不可否认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呢?
(一)目标制定忽视幼儿主体
我们经常将目标制定为认识数字几;认识什么图形;认识数字的分合;排数列等,这些目标都重在让幼儿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却忽略了帮助幼儿形成思维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组织重形式轻效果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不只是让幼儿盲目地去完成操作。现在,很多老师觉得操作卡可以反映一切,其实不然,幼儿非常聪明,单纯以操作卡来评价幼儿掌握的程度是很片面的。
(三)教师缺乏有实效的引导
组织数学活动中不难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只要某个幼儿说出一种想法,其他幼儿就会说出相似的答案或相似的动作,教师却不知如何引导。
其实,数学活动我们关注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要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幼儿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最后找到答案。如果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应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纠正他们,告诉他们对与错。
二、数学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那么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怎么样才能使数学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呢?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那么当然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除了集体数学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哪怕是最常见的洗手、上厕所、吃饭等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常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学就是一种美,幼儿园一日生活不是没有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所以数学教育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在其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
三、结合实例细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契机
案例一:“1、2、3坐坐好。”这句话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我把它变成了一个小游戏,让这句话具有数学教育意义,游戏要求是三个连续的数字加一个动作。比如:3、4、5站神气;2、3、4抬抬头;4、5、6拍拍手等,和幼儿游戏时能想出更多的玩法。像这样把一句习以为常的话变成一个游戏,既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氛围中对连续数有所感受,又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二:手工活动时我不会帮幼儿准备好剪刀,而是请小值日生根据小组人数拿相应数量的剪刀。有一次,一组上有6个幼儿,可小值日生拿了7把剪刀,每人拿走一把后发现还多一把,这时我请全班幼儿帮他们数有几个幼儿,几把剪刀,然后再问“7把剪刀和6个幼儿的数量哪个多?多多少?”幼儿马上能回答出“7把剪刀比6个幼儿的数量多,多1”。这样实际的探索比让幼儿看图操作的方法有效得多,而且这样还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案例三:有次我们想用牛奶盒给小菜场搭个货架,我请来几个平时喜欢玩建构的幼儿来帮忙搭货架。 不一会他们遇到了问题,牛奶盒有大小两种规格,两种盒子对不整齐,幼儿对我说:“老师,我们不要小盒子了,都用大的来搭。”可后来大盒子不够了,我对他们说:“小盒子有很多,或许能派上用场哦。”我便指导幼儿尝试,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3个小盒子的高度和2个大盒子的高度相同,不够的地方就可以用小牛奶盒代替了。在幼儿的帮助下,货架完成了,游戏中幼儿对这个货架特别喜欢,特别爱护。
以上三个案例都不是预设的数学活动,但它们都很巧妙地运用了数学(连续数、数量的多少和物体的高度),而且让幼儿受益匪浅。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到处存在,而且组织起来简单、易懂、有效。最近我发现班级里的幼儿对数字、大小、形状等都很感兴趣,数学活动的参与性也增强了,大部分幼儿逻辑思维有所提高。我想这不完全是集体数学活动的功劳,也与平时的数学契机有很大关系。生活中与数字、图形、大小有关的东西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寻找到好的契机,这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一定能为我们所用,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多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切记,先从激发兴趣开始,一步步引导幼儿探索,最终养成愿意独立探索的意愿和能力。
【关键词】课程衔接 幼儿园 小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5-02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相邻但又存在很大差异的学段,在教育形式、课程实施、儿童活动方式、生活作息制度和一日生活常规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由国家统一计划、大纲、教材进行的系统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活动中游戏色彩大幅度减弱。因此,入学初期不少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各种不适应,进而产生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精神紧张、情绪不良、过度疲劳、厌恶学习等问题。搞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实现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确保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必须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
现实中,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大班提前使用一年级数学教材,不仅为小学教师组织实施课程带来困难,还致使幼儿在入学初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数学课程组织、实施方面形式单一,游戏化、多样化不够,有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与小学教师间缺乏沟通,小学数学教师忽视儿童的学习心理变化,对数学课程的连续性、系统性考虑得较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将幼儿在幼儿园与小学中获得的数学经验相互衔接,使儿童更好的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以及数学学习态度,成为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从课程的三方面视野来探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相关问题。
二、概念界定
既然要从课程视野来看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衔接,那么现在我们先来看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有多种: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
(二)课程衔接的涵义
衔接性为课程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水平关系是课程内同时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关联,垂直关系是指课、主题或学程的顺利安排。课程衔接即课程相互承接、有机结合,保持课程的连续性,既包括水平向度又包括垂直向度。
(三)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是将幼儿园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相互承接、有机结合,保持两个阶段数学教育的连续性与持续性。从垂直向度来分析,就是要将两个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等联系起来考虑,把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编制的基础;从水平向度来分析,就是要以数学课程为统领,将幼儿园阶段的各领域课程和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有机地加以整合,体现课程的统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它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它体现了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衔接现状中发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对儿童情感态度、数学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也较为重视。案例1可以反映这一点。
案例1:
某教师在黑板上贴了7朵花,用虚线框住两朵。他问:“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一个学生回答:“原来有7朵花,去掉2朵,还剩5朵。算式是7-2=5。”教师说:“回答得很完整,你真能干!大家表扬他!”同学们拍手鼓励。然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怎么知道7-2=5?”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7-1=6,所以7-2=5。”“很好,他是这样算的,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算法?”有一个学生说:“7-2=5,是因为5+2=7。”“好,她是找加法这个好朋友来帮忙的,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孩子们努力的思考并回答着。
案例评析:这位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关注了学生运算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锻炼了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及时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衔接课程目标应针对两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将衔接的重点放在生活经验并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获得事物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挥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体验交流、合作和分享的快乐;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运用具体的数和形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儿童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什么内容较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
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使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课程内容的生成看,现在许多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家长不是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去制定教学目标,也不是依据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系统兴趣编排教学内容,而是凭主观意志或“拿来主义”去教学,使儿童的学习不系统、不连贯、造成儿童入学后学习的“夹生”状态。教师不仅没有围绕幼儿身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选取数学课程内容,而且没有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如只会背“1+1=2”,而不知其中的意义)来体验数学的重要和趣味,很少引导儿童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
而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儿童生活,从生活中抽取素材,让儿童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把一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儿童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让儿童从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趣味。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生活中抽取直观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儿童,让儿童经历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的过程,从而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能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儿童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进行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实施是把预想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过程。
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衔接的现状中,笔者经观察发现,幼儿园大班教师经常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在玩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儿童很乐意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如幼儿园大班幼儿教师在教幼儿书写10以内的数字时,让他们先学会数字儿歌,幼儿学习起来很感兴趣,除了做游戏、编儿歌以外,幼儿园教师还采用实物操作、图卡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而小学教师认为,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时采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没有必要,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大,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很少让学生做数学游戏。
教学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对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还应重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先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开始,然后在操作过程中促进儿童思维活动的发展,让儿童由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进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课程实施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游戏化。教师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让儿童运用多种感官数学,重点要培养儿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幼儿数学教学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构建初步的数概念,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让儿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从而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平时要突出直观形象教学,动静结合,编排各类数学游戏,寓教于乐。把游戏贯穿到数学教学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是人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良好的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既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幼儿园数学课程的自然拓展与深入,是在幼儿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建构应着眼于未来课程的全局,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终生教育的背景下考虑,以连续整体的眼光看待和规划儿童的发展,把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与人的终生教育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