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屈原的古诗一首

屈原的古诗一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屈原的古诗一首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批评法;神话—原型批评法;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58-02

一、细读《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诗的名篇,对此诗的阐述也是多不可计,但其中的解读多是用传统的批评方法。本节拟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入手,辅以韦勒克的“四层面分析法”,对此诗作更系统的分析。

1.声音层面。《登幽州台歌》在声音层有自己特点,它摈弃常见的绝句形式,采取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此诗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形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同人的呼吸一样,仿佛让人感受到了作者胸中抑郁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似乎寄予了一层叹息幽怨之思。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造成了声音层面的张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意义层面。《登幽州台歌》在语言上明白如话,是古诗中表达上最接近口语的一首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完全是诗人站在城楼上脱口而出的想法。“古人”、“来者”都是非常通俗词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感觉天地之无穷而生命的短暂,诗人不自禁而悲痛难忍,这也是直抒胸臆的写法。这首古诗上下二阙,上阕用词简约,抑郁中带有一种气势,下阕节奏舒缓,哀叹中似有一种悠长,表达非常晓畅简洁。《登幽州台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但在以含蓄为主要写法的古诗中实际上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此诗的情感并不是单一明晰的,诗中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短促的哀痛,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悲伤与希望之间极具张力,形成了古诗中不可多得的崇高的美学形态。

3.意象、隐喻层面。意象是一首诗文体风格的组成部分,是作品表现的核心部分。《登幽州台歌》诗中的意象质朴无华,但却有着深厚的审美内涵,达到了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幽州台”是此诗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一个意象,给诗歌带来深厚的历史感。“古人”和“来者”是两个对比强烈的又带有时间性的意象,诗人已洞察到作为一个人在历史上的处境:古人皆已逝去,而未来尚无法预料的事实。“天地”是一个极具广阔视野的意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天地是无法言语的。诗人面对沧桑的历史和苍茫的天地,他的感受是复杂的,苦闷、孤独、悲凉、迷茫一齐涌上心头,而诗人又通通将这些感受都融入了“涕下”的意象中,唯有以沉默示之了。

4.象征、神话层面。一首伟大的诗篇总是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因为它所揭示的问题或情感是永远值得后人深思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篇。诗人是站在幽州台上吟唱出他的伟大篇章的,然而他所揭示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困扰着人的,特别是在困境中,那就是人的意义问题:人的生命飘忽而逝,如何才能确立人在茫茫天地中存在的价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建功立业与寄意山水成为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两种志向,然而二者之间并不一定能达到一种平衡。作者意识到二者之间的断裂关系,才吟唱出如此悲壮苍凉的诗篇。现实是残酷的,但人还是要在现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究竟是什么,诗人也很疑惑,在诗中进行追问。世界最初是无意义的,然而人必须寻找出其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永恒的悖论,而在中国揭示这样悖论的诗人却不多。

二、《登幽州台歌》“天”意象原型及演变分析

天意象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有独特的意义,在哲学、文学、社会观念中发挥重要作用。天意象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上古神话当中,如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此时的“天”意义上更多指自然之天。从老庄开始,“天”经过哲学理性的批判,开始成为人的意义场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意义概念。到了屈原时期,“天”意象的审美性得到确立和发展。但“天”意义的确定性也开始遭到了怀疑,屈原就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天问》。屈原之后,“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成为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所在,“天”就完全成了物质之天,变成审美客体。然而“天”、“人”之间始终是存在裂痕和危机的,陈子昂就撕裂了“天人合一”的温情面纱,喊出了雄浑悠远的《登幽州台歌》,丰富了诗、文天意象的内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篇诗人就刻画了一个缺乏意义支撑的孤独者形象。人在噩运当中,先前所确定的一套意义大厦就有可能倾塌。面对苍茫的天地,仕途不幸的诗人无法确立人在天地间的价值,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面对事业上的失意,诗人陈子昂既不愿意藉着老庄所确定的逍遥路线潜心寄情山水,也不会像屈原一样以死抗争,他更希望能在另一种境遇中获得重生。这里,“天”既不是审美客体,也不是意义的给定者,“天”是自然之天,没有被人化的“天”,是人与天的一次意义断裂,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意义回转,是在特殊境况下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的一次闪现,“天”仿佛回到了原型的最初状态,让人仿佛在诗人哀痛的吟唱中体验到原始先民们在克服自然,赋予意义,创造生活时的艰辛,展现出在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同面对的主题,而更能体会隐藏在天意象背后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两种批评方法的比较分析

新批评侧重对文本细读的能力,运用这种批评方法必须对文本有一定的鉴赏力,通过对文本语言、意象和整体结构上的一些解读,获取文本较为确定的美学意义。但是新批评完全切断文本跟外界的关系,使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神话—原型批评则侧重对文本当中的重要意象进行剖析,找到意象的原型而挖掘出意象丰富的内涵,因为其中暗含了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历史。使用这种批评方法则更注重批评者的文化历史的知识,以便能考察意象原型,并对原型内涵作一定概括。这种方法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一般的读者,这种批评固然能挖掘深层的文化内涵,但是并没有帮助他们整体地获得一首诗的确定意义。当然,如果既能从内部进行审美的分析,又能从外部进行文化的解读,那么这样的批评才更全面。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5]龚世学.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J].理论导刊,2008,(3).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慨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如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 名言名句 教学 真善美 探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司马迁如此之说绝妙极了。遍览古代诗词,都离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和当前新课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共享。

一、古诗词中的“真”

(一)亲情美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中的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是一种真实的、内在的、深厚的、内涵的。我们应让学生们沉溺于、感染于这种人性美以陶冶他们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总共写了两个意象“线”和“衣”、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和心情、生花之笔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自己的渺小,这首充满淳真感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颗感恩之心,和自己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羞愧之情。“母爱”、“孝敬”“感恩”,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时期教育中敲得很响,的一曲《白发亲娘》、刘和刚的一首《我的老父亲》,让千千万万的观众流泪,这就是亲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每一个知识阶层都应反复回味。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他乡的王维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用质朴、简洁、扼要短短七个字,把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其“真”情表露、文学魅力胜过样样洒洒万言的一封家书。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绝唱,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壶冰心”,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着朋友的离别之意、思念之情……这些描写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弑亲人、朋友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来学,是一种道德的呼唤、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歌颂。中华几千年美德,亲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爱情美

现在的高初中学生已不是以前的谈“情”色变的时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现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该不该“爱”“什么才叫爱”。对于古代的爱情诗中有文学价值的精华篇目高中课本并没有回避。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的爱情佳句数不胜数。他们的爱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体现了亘古不变的人间“真爱”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莫道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练成金”,亲情、爱情、友情,只要人间真情在,这个世界就会更美、更好。古诗词佳句鉴赏,“真情”教育尽在其中。

二、 古诗词中的“善”

如果说“真”是只从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深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那么“善”是伦理学范畴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愿望和要求。亲情、友情、爱情“善”都蕴于其中,那种感恩之心、那种思念之情、那种离别的伤感、那种纯真的爱情处处留下“善”的足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真情在善举处处存。

我们赞美“微善”之时,怎能忘记那种有大爱、大善、大志、大德爱国诗人的千古忠心。屈原《离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陆游有《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辛弃疾、岳飞……这些爱国诗人,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豪迈情怀、他们渴望“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等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们才是大善、大德,他们的泽被后世后人的不单单是文学上的美,是他们的“死后犹能化碧涛”的“一腔热血”。

三、 古诗词中的“美”

亲情、爱情、友情的诗为真善美,豪情满志的爱国诗句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蕴藏着人性之美。豪情满怀为美、感物伤怀亦为美;莺歌燕舞为美、月落乌啼亦为美。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音乐;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璀璨文化,自开天辟地以来,那些动人的传说与优美的风情,伴随着文人高风亮节的身影,形成了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而中国古诗词就是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轮巨浪。中国古诗词以其发展历史悠久,语言纯粹精练,文化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意趣深远而堪称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古诗词教学中精心挑选与所讲的古诗词相关联的民族音乐来贯穿于教学之中,能触发学生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渗入民族音乐,将会烘托出高雅的艺术气氛,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诗词恣肆的韵味,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美”,起到烘托文章主题的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满江红》表达了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磅礴气势,令人感情激荡。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中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民族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氛围中感受“美”的情趣。

古诗词原本就与音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先秦到两汉绝大多数诗歌是要和乐演唱或者舞蹈的.《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在优雅的民族音乐欣赏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古典诗词风雅的意味,能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词独特的人文情怀。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的产生来看,我国古代诗歌形式中的诗、词、曲、赋无不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诗经》和历代的词曲都曾经是配乐歌唱,随着诗歌的发展,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性。《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这个分法也恰恰是按照音乐来分的。先说“风”,周朝的统治地区主要在北方一带,因此它的经济、文化等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它的诗歌采集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所以“风”中所记述的诗词多是北方民歌。再说“雅”,雅是相对于俗而言的。所谓俗是民俗,民间的,大众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它是有别于士大夫的“雅”文化而言。“雅乐”也就是是儒家所说的“正音”,是帝王的,统治者的,文人的音乐。最后一个“颂”,是祭祀。这个祭祀不仅仅包括自己的列祖列宗还包括天地之神,整个宇宙。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学习与乐曲《渔舟唱晚》审美意境相似的古诗,如教学《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知江南》:“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时,播放古曲《渔舟唱晚》或《烟雨唱扬州》能使学生产生对江南美丽山水的联想,感悟音乐与诗歌的意境,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感受。

其次,诗词本身的音乐性决定了诗与乐密不可分。古代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大批优美的诗、词、曲、赋,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着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会有各种感受,而其与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又显得相得益彰。也正是这种诗情乐韵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鉴赏诗词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诗词意韵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让音乐走进古诗词课堂,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轻松地领悟古诗词的魅力,更能让中国古诗词这一非物质遗产更好的传承。诗本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赋予的气息,它所特有的音乐灵性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总之,诗歌与音乐在韵律、形象、节奏等方面具有共通点,诗歌具有音乐性。例如《诗经.关雎》、屈原的《九歌》等诗词作品在当时都是要演唱并且伴舞的。《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思就是说《诗三百》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我们可以从下面一段记述中看出当时诗与歌乃至舞是不可分离的,《诗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虞书》上也讲:“诗言志,歌永言。”也是说的如此。及至唐代、宋代的雅俗之乐都是要配以诗词和乐而唱的。比如李白的《清平调》,这是依曲填新词,专为杨贵妃而作的。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空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沈香亭畔倚阑干。”后传闻李白获罪是因此三首诗而起。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每一首诗词都是可以和乐而歌,诗在最初阶段是作为歌词而呈现的,而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诗词与音乐自身的发展需要,两者才逐渐分离。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浸润着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趣,古诗词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辅以优雅的音乐融入其中,更能培养学生跨越时空联想、想象能力。在教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马致远笔下的《秋思》时,如能播放《苏武牧羊》或《昭君出塞》等箫独奏的民乐,效果更佳,读者会在低沉的音乐中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那旷野之中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秋思》中所描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种凄凉、幽静而深邃的意境也将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它的价值趋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间音乐似乎难与古典诗词歌曲相媲美。与民歌、戏曲等其他中国民族音乐形式相比,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文人雅性是超越于其他形式的。在历史的沿革中,由于古典诗词歌曲与文学之间的亲缘关系,它深受文人墨客的审美取向的影响,成为文人寄意托寓的一个载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因此使得它更为阳春白雪,成为一种古有的“雅乐”。而诗歌较强的写意、抒情性将会促进乐谱风格雅致与乐曲妙曼,更能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任意挥洒、自由率真、融合天籁、舒卷自如、简淡冲远的审美追求,

屈原的古诗一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与其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相联系,李白诗歌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景象。李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风景秀美的祖国山河的描绘与歌颂。他走过很多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观奇遍诸岳”;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无比热爱,他善于用艺术的笔触来表现那些美丽的景物,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喜爱,那些诗篇读起来都非常动人。他所喜爱的自然景色也并不是那种引导人远离现实栖遁山林的悠闲静谧的“图案”,而是那种像“峥嵘崔嵬”的蜀道,“势拔五岳”的天姥山,“登高壮丽”的庐山,等等,他喜欢那种雄伟壮丽,令诗人胸襟开朗的广阔的景色。他说:“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自然景色的壮丽也影响了他的诗歌特色的形成。例如下面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用单纯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写出了壮美的自然景色,“银河”的比喻也是非常新鲜具体。坡称赞这首诗:“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这首诗的确是将飞流直下的瀑布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李白写过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这些诗都是富有那些景物本身的具体色彩的,这就要求作者不仅把握他所描写对象的具体特点,而且用动人的形象和诗的语言来加以表现。在表现手法上,他也是多样的,并不重复的。例如另外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前面一首是远望景象,写出了在阳光下面,满山烟雾,瀑布直下的壮观。这一首却是登峰近看,对于水流的急湍更容易领会了;从近处举首仰观,瀑布显得尤其壮伟。

他也常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所写的景象,例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这和我们所熟知的“白发三千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诗句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夸张的表现。这种写法可以使他所写的对象非常突出,特别在写雄伟壮丽的自然景物时,可以使景物有开阖动荡的效果。这种夸张的写法又常常和他的丰富的想象联结起来,有时还运用一些神话传说,这就形成了一种“壮浪纵恣”的多彩的笔锋,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构成他诗篇的一种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

他还常常把描写的对象加以“人格化”,赋予感情的机能。例如他的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只人在看山,敬亭山也在不厌地看人了。此外,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这类例子。创作中,他没有把自然景物只当做描写或刻画的对象,而是把丰富的想象和诚挚的感情结合起来,读来就更富于感染的力量。沈德潜评价时说:“太白落想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这是形容李白诗的豪放飘逸的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当然和他的思想性格,遭遇经历都有极密切的关系,但他把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也赋予了与之相应的优美的语言和结构,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形象,这就使他的诗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功,具有感人的力量。

除了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的描绘与歌颂外,李白的诗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于自由和摆脱社会羁绊的渴求,一种对满足与既成秩序的庸俗人们的藐视和一种对于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的得不到应有尊重的愤慨。这些思想常常借饮酒高歌的行为或游侠求仙的向往表现出来,而且这种表现常常是非常强烈的。《怀仙诗》说:“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器器直可轻。巨鳖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他看不惯世间的庸俗和污浊,因此才以神仙为寄托。“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这说明他有忧愁,而求仙的目的正是为了“挥斥幽愤”。

但神仙毕竟是一种幻想的存在,并不能解脱他日常生活中的忧愁和愤懑。“求仙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贤圣既以饮,何必求神仙”。求仙只给他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期望,而饮酒则可以直接寄托他的傲岸情绪,使他得到一种豪纵的。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不愿意沉浸在忧思中,于是一方面饮酒行乐,慷慨怀古,叹息人事的无常,为自己解怀,一方面他仍有高度的自信,像他自己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也同时说明了李白的饮酒行乐并不完全是一种颓废享乐的态度。他的“忧思”中当然含有他个人的成分在内,但也绝不是专为自己而发的;他看不惯那种是非贤愚不分的昏暗的现实。在诗中,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如下的描述:“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古风》第五十首也说:“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氓!”对这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实在无法容忍,这就是他忧思的主要内容。他虽然想“济苍生”,但在当时来讲只能是空话,于是就更沉湎于酒了。他的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经过长期现实生活的磨炼,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认识得比较清楚了,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上面。因此,我认为,李白诗虽然在风格和表现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但因为他根本上是从现实出发,所以也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面貌。可以说,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古典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很好典范。

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歌行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明朝胡应麟《诗菽》说:“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喜爱写乐府歌行。他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人,他不能容忍诗歌形式给予内容表达的任何约束,他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是这样,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这就形成了他诗篇中的那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单纯的风格。

这种自然单纯的风格,与他所用语言的朴素平易是分不开的,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像这种明白如话的句子,在他的诗中是很多的。这也是构成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李白诗中也有许多运用典故和比较难懂的地方。他吸收了自诗经以来的古典作品的营养,从而构成了他艺术特色的有机部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三峡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