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给曲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
为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逐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上述战略的相继实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地区间的总量差异依然存在,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实际GDP占中国实际GDP的比重分别为62.9%、26.2%和11%。本文考虑到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把各地区近20年的数据分为2个阶段,利用Panel Data模型研究不同阶段东、中、西部地区宏观经济价格调整机制的强弱,并运用双变量Panel Data协整检验的方法验证了由模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了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继续实施的可行性。
一、变量及数据
模型变量包括表示区域价格变化率的指标通货膨胀率?仔t,代表我国各地区经济总量发展波动的指标,即各地区的相对产出缺口Gapt,取样时段为1986~2005年,相对产出缺口Gapt根据各区域的实际GDPt数据(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通过HP滤波得到。
设实际产出GDPt由潜在产出GDPtT和绝对产出缺口GDPtC组成,GDPtT是序列中含有的长期成分,即潜在产出,GDPtC是序列中的波动成分,即绝对产出缺口,且满足:
GDPt=GDPtT+GDPtC
在通过HP滤波得到GDPtT后由式(1)算得相对产出缺口:
Gapt=(GDPt-GDPtT)/GDPtT(1)
二、理论模型和Panel Data协整
(一)总供给曲线模型形式。总供给关系说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产出假定与就业成比例;价格是在成本之上的加成确定的;工资是成本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调整;工资与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最后转换成价格水平和产出间的关系,这4个步骤从劳动力市场均衡推导得来:
(二)Panel Data模型和协整。由于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经济状况彼此存在差异,在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研究中如果只考虑时间序列模型,势必会忽略各个地区的个体差异;如果单纯考虑横截面数据又会造成无法动态反映经济变化趋势的问题,为克服以上两种缺点,本文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做实证分析,Panel Data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
Panel Data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Cheng Hsiao认为,Panel Data模型中的参数可以随个体或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如进一步分类,还可以根据参数是确定性的或随机的分成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据上述理论,本文在研究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相互关系时宜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截距项说明为防止原方程式(3)并不一定是个过原点的回归模型,在式(5)估计时先行加入,再经过相关统计检验决定是否该排除。对于以上模型能否说明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同一般回归模型一样,避免虚假回归出现的关键在于模型是否是协整的。由于本文采用的模型只有2个变量,所以为计算简便,可以使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E-G两步法检验模型的长期均衡关系。为检验Panel Data序列的稳定性,可以进行Panel Data单位根检验。目前,Panel Data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有Levin,Lin and Chu test(以下简称LLC)检验、Breitung检验、Im,Pesaran and Shin test(以下简称IPS)检验、Fisher类检验和Hadri检验,前2个是检验序列的公共单位根,后3个是用来检验序列的个体单位根。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多采用LLC法和IPS法检验Panel Data序列的平稳性。其中,LLC是Panel Data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早期版本,Harris and Tzavalis(1999)证明,在时间跨度较小时,LLC法的检验能力较差,并对LLC法进行了改进。由于计量经济软件的原因本文采用Breitung法检验序列的公共单位根,为保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一并采用IPS法检验序列的个体单位根。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期的分段。从图1中可以看到,尽管在1986~1988年间相对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出现了短时间的反向运动形式,但在1989年以后,我国相对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尤其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这种关系更为显著。1995年前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趋缓,开始出现负向的相对产出缺口,随着缺口的放大通货紧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998~200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1%~1%之间上下浮动。2003年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好转,中国经济形式逐渐升温,负的产出缺口开始缩小,到2003年后实际产出又开始超过潜在产出,价格水平也有所上升,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9%,但2005年却又下降到1.8%,可见经济升温给价格水平带来上涨的压力不是很大。(图1)
为检验我国总供给曲线在样本期间内是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首先估计全国的总供给曲线方程,估计结果如下(括号中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量)。本文所有方程估计和统计检验均通过Eviews5.0软件实现。
从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产出缺口的系数即产出缺口弹性并不显著,且方程整体解释能力很低,仅为3.34%,由D.W.值可知方程残差项存在严重的一阶自相关,这些都是因为忽略了可能的结构性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近20年来我国一贯坚持的改革开放等宏观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的关系发生了结构变化,为检验这一变化是在哪个时间开始的,本文采用Chow检验确定这一结构变化的时间突变点,检验起止时间分别取1989年和2002年,经检验1997年Chow检验的F统计量和对数似然比统计量的伴随概率都是最小的,所以如果认为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的关系在近20年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时间突变点最有可能发生在1997年,故本文把样本期分为1989~1996年的第一阶段和1997~2005年的第二阶段,在每一阶段均把全国数据分成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采用Panel Data模型分别估计产出缺口弹性并计算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二)Panel Data模型估计结果及协整检验。对模型(5)在两个时间阶段中分别进行估计,经试算利用时间维度作权重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效果最好,利用产出缺口弹性和总供给曲线斜率的关系能够得到在两个阶段中各个地区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其中各地区各阶段潜在产出由该地区潜在产出在样本期内的均值计算得到。结果说明,各个阶段的估计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成立,模型整体也具有显著性,并且通过D.W.值可知不存在自相关。详细结果见表1。同时,为考察模型的协整性,对于上述估计模型中的残差项使用Breitung法和IPS方法分别检验公共单位根和个体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表1、表2)
表2说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Panel Data模型的残差项都可以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公共单位根和个体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表1得到的估计结果是协整的。表1中总供给曲线斜率的值表示在第二阶段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价格调整机制同第一阶段相比明显下降了。在第一阶段中东、中部地区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很相近,西部地区总供给曲线斜率最大,而第二阶段中总供给曲线斜率从小到大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四、结论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因而问题重重,尽管货币政策有其灵活、收效快等方面的优势,但在中国还是应该让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刺激内需,但占内需很大比重的居民消费需求又很难在短期内加以影响,故只剩下政府购买这一唯一途径。由表1可知,现阶段中国东、中、西部的总供给曲线斜率已经相对很平缓,说明我国宏观价格调整机制与前一阶段相比变弱,总需求的较大变化并不能带来价格的大幅波动,只是西部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明显大于东、中部。所以,即使我国继续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辅助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来扩大内需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并最终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应继续施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此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从地区总供给曲线斜率差异的角度看,在西部地区可以从总需求角度考虑提高产出而不会引发大幅通胀,不仅可以使其产出有所提高,还能刺激就业率的上升;对于东、中部地区则因其价格调整机制较弱,可以增加宽松财政政策的力度确保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R.Hodrick and E.C.Prescott.Post-war U.S.business cyc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imeo[D].Pittsbursh: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0.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范家骧等译.宏观经济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Cheng Hsiao.面板数据分析(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山区,公路路线设计
一、选线的原则
公路线形是构成公路的骨架,它支配着整个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线形设计良好与否,对行车安全、舒适、经济、协调、美观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线形选择涉及诸多因素,如线形指标、工程造价、地形条件、景观协调、运营效益等等。因此,路线设计要综合考虑平、纵、横3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一)山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山区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工程艰巨,可比选方案多。在地形方面,路线平、纵、横3个方面均受到约束;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影响线位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山区选线必须深入调查,认真勘测,精心研究,综合考虑,解决好越岭的垭口、展线的方案等重大问题。
山区公路布线主要有沿河(溪)线、山腰线、越岭线和山脊线。选线应在充分理解路线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形、地质、气候情况,准确地把握好路线的各项技术指标。使用最短的路线长度实现最大的综合效果为佳,比如路线标准高、构造物少、造价省等。
(二)山区沿河(溪)线的选择
沿河(溪)线的选择,要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3者间的关系。利用有利地形,避开工程艰巨和不良地质路段,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岩堆、泥沼、冻土等等。如国道连平北段K2328~K2333路段,由于当时选线线位不够合理,过于靠近山体,造成施工后山体崩塌以致于要进行大面积的高边坡治理,增加了1千多万元投资观测了二三年也未能确定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案。倘若避开开挖山体,傍河建1小段栈桥或半边桥,这样对投资及环境保护就更加有利,也减少了日后运营的安全隐患。在这些特殊路段,就应做多个路线比较方案,进行全面的比选。又如跨河换岸时,一般情况下以选择横坡平缓的河岸为佳。有些河岸横坡虽然平缓,但地质不良,岩层倾向于路线,开挖后易产生顺层滑塌的病害,而对岸虽横坡稍陡,但岩层背向于路线,开挖后不易产生顺层滑坡,路线走向则应选择后者。所以跨河换岸时,要特别注意地质情况的好坏,不能单凭横坡陡缓来决定采用哪一岸的问题。
(三)大高差、短直线距离路段展线的升降坡问题
在山岭区选线,经常遇到从山坡脚到山垭口的相对高差较大,而直线距离较短的地形,如何利用有利地形展线是选线成败的关键。在这些区域,一般要利用突出的山梁螺旋展线升降坡并借助修建桥梁、隧道等构造物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突出的有利山梁地形时,也可以利用山凹螺旋展线升降坡及修建桥梁等构造物来实现。比如国道某线连南至连山段改建工程K596的回头弯处新旧路的接顺处理,相对高差较大,如果旧路在回头弯处设1座小桥跨过新路,将大大减少支线的工程量和建设用地,比现在实施的旧路另行展线辟新的支线接顺方案更经济和实用。
(四)越岭线垭口的选择问题
越岭路线选线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2侧路线展线方案3者间的关系。垭口是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垭口最好选择与路线总走向一致且标高较低和2侧利于展线的垭口,可缩短公路里程。不需展线或少量展线而又靠近路线总走向的较低垭口为最理想。但有的垭口虽然在路线总走向的位置上,但从垭口到山脚间的距离较短,高差也较大,需要长距离展线时,反而不如展线条件好,离开路线总走向稍远的垭口。有的垭口虽然相对高差较大,但如垭口2侧有较开阔的山坡或山谷可用来展线,或可采用稍长的隧道以降低越岭的海拔标高时,可大大缩短公路运输里程,营运经济效益显著,亦应认真考虑,仔细比选。国道路段K2430~K2436的隧道路段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来设计的。
二、平面设计
山区公路的路线平面布设与平原区及微丘区公路有很大区别,平原区及微丘区公路地形条件单一,限制条件较少,一般采用交点直线法定线可提高效率。山岭重丘区地形条件复杂,路线布设时限制条件很多,若采用交点直线法,定线效率就很难提高,而且线形往往显得呆板,与地形的符合性差,平纵横组合不佳。故在山岭重丘区定线,应采用曲线定线方法,使线位布设与沿线地形吻合,减少高填深挖,保证一定路段的平面线形指标均衡。这样,就要充分利用好缓和曲线,做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缓和曲线的灵活运用,可以避免直线和圆曲线组合的不足,克服单纯使用直线和圆曲线组合确定的平面线形与实际地形不符的问题。再者,山岭重丘区平面线位布设时,相邻圆曲线之间的夹直线长度往往不能符合要求,采用曲线定线法时,缓和曲线的灵活设置,可使曲线径向对接,线形圆顺,还可以灵活调整曲线长度,避免圆曲线间短直线的不足,使线形较好地与地形吻合,达到有效克服地形地物障碍的目的。
三、纵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比较突出的是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和平竖曲线个数比或2者的一一对应关系问题。
(一)凸形竖曲线半径设置
山区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连续小半径短平曲线与连续大纵坡小半径竖曲线的组合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到平纵一一对应,满足规范要求。但这种组合往往忽略了视距要求。由于受地形地貌和茂密植被的影响,驾驶者视觉范围较小,当采用上述平纵组合时,本身平纵指标较低,难以判断前方路线去向,若出现纵面上的断背曲线,对行驶安全更为不利。而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通过调整平曲线半径来解决。此时,宜在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凸曲线半径,以便增大视距,保证在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能看清前方平曲线的变化,保证行车安全。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选取较大的凸曲线半径。
(二)凹形竖曲线半径设置
一般凹曲线半径容易满足规范要求,但有时设计者往往为了追求凹凸曲线指标的均衡,增大凹曲线半径。这样势必造成工程量增加,对造价控制不利。而且由于山区公路纵坡较大,起伏频繁,凹曲线半径设置过大,比如国道某段K2168+740~850等路段就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填土高达48m,增加了防护及排水设施。如果在挖方路堑路段,对大多采用集中排水方式的山区公路来说,可能会因排水困难而对行车安全不利。因此,在设计中不宜一味追求高指标而增大凹曲线半径。
四、构造物的布设
山区公路构造物占路线长度比例较大,由于受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制约,山区公路构造物的技术指标一般较高,如桥梁、隧道、大挡墙等。但通道、涵洞等小型构造物的比例有时却没有达到平原区3~5道/km的标准,主要是考虑一种构造物往往兼顾多项功能,在设置合理的情况下,多项功能容易同时实现。如国道某路段K2341+713处的通道设置就兼顾多项功能。因此,山区公路构造物的布设,要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合理设置。另外,构造物的布设关系到整个公路工程的成败。随着设计阶段的进一步深入,在各设计阶段,山区公路构造物的确定表现为极大的变数,随着路线方案的逐步深化,构造物的多寡和规模与设计之初甚至面目全非。所以,构造物方案应随各设计阶段路线平、纵、横断面的不同精度动态调整。比如,根据实际有些路段是否可以采用小桥取代大挡墙,设置通道同时考虑排灌功能等等。
五、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工作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区公路建设开挖土地和山坡面积较大,对沿线的环境影响也大。一般山区公路沿线的水土、生物等资源开发规模相对较小、程度低,沿线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护相当完好,因此公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公路沿线的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水土保持、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合理规划公路建设中废弃物的处理,净化公路2侧的环境,保护好河道和水库,防止水污染。在选线时既要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坚持少占耕地、少占河道、少破坏植被,合理保护水源,避开可能妨碍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和人文遗迹,还要做好建筑环境和行车环境设计,特别是绿化美化设计,做到线形美观、路景协调。另外,在设计时应做到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公路建设同步进行。国道路段的改建在设计中就比较注意路线技术指标与沿线地形条件相互协调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全线58km分南北2段,根据沿线地形条件,南段采用山岭重丘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北段采用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而且采用整体式和分离式2种路基宽度,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对沿线边坡及有条件路段的中央带进行绿化,效果较为理想。
六、结语
总之,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是公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路线设计的好坏,影响到公路路网结构的合理、汽车运营的安全舒适、线形指标的合理、工程造价的控制、地形景观的协调等等。设计中应把握好最佳线形选择的科学指标,合理采用路线标准,较客观地选择出综合考虑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公路最佳路线线形方案,使用最短的路线长度实现最大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加强配合、共同协作,成立经济开发区招工领导组织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成立由经济开发区、宣传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农业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广电局、民政局、教育局、人事局、公安局、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招工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如下:
⒈经济开发区负责调查各企业用工情况,把各企业需要招工的人数、性别、工种、待遇、开工日期等具体情况进行汇总,制定年度用工计划。
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经济开发区的用工计划,制定招工宣传方案,落实招聘会日期,组织招聘会召开,开展上岗技能培训等工作。
⒊宣传部、广电局负责经济开发区宣传片制作和用工信息,对招聘会情况进行报导。
⒋农业委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制定“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对农民工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服务经济开发区。
⒌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动员辖区内的农民工参加经济开发区企业招聘会。
⒍民政局负责组织退伍转业军人参加招聘会。
⒎教育局负责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招聘会,鼓励各职业学校根据开发区用工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锻炼培养在校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⒏人事局负责利用人才交流中心积极为开发区输送中、高级人才。
⒐工会负责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摸底和帮扶工作,推荐他们到开发区就业,同时为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⒑团县委负责对青年群体进行就业宣传,以服务农村青年就业,为广大农村青年谋出路、求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就业。
⒒妇联负责调动广大妇女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县女性劳动力成为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⒓公安局负责招聘会保卫工作,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具体实施方案
(一)搜集用工信息
⒈县经济开发区派专人到企业搜集需要招工的人数、性别、工种、待遇、开工日期等信息,制定年度开发区用工和培训计划。
⒉各乡镇经发办会同劳保所对辖区内的外来投资企业要进行上门服务,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对需要招工的企业要及时登记,建立台账。
(二)用工信息
⒈县经济开发区制作开发区专题宣传片。春运时期在县电视台、车站候车室、长途班线、部分公共场所滚动播放。
⒉邀请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劳务经济人参观开发区,让他们充分了解我县开发区的建设规模、企业概况、用工情况,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⒊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作《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和《春风卡》,通过邮递、街头派送、银行窗口、超市收银台等渠道将一封信和春风卡送到全县农户手中。
⒋采取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及时开发区企业用工信息和招聘会召开的地点、日期等情况。
⒌在各乡镇、城区主要路段张贴外来投资企业的招聘简章。
⒍在省、市人才招聘会上用工信息,吸纳高新技术人才来我县就业。
⒎在周边县市开发区用工信息,吸引外地劳动力来我县开发区就业。
⒏各乡镇召集村负责人、优秀外出人员、劳务经济人召开动员大会,宣传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部门联动、精心筹备,作好招聘会各项工作
⒈县经济开发区选择一个重点企业或路段作为招聘会场地,落实招聘会日期。
⒉各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利用“春风行动”及时对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建立基本台账,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和技能水平,推荐他们到经济开发区就业。
⒊在各乡镇、城区主要路段悬挂条幅,欢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⒋劳动保障局在招聘会现场定制彩虹门、悬挂条幅、设立站牌,滚动播放喜庆音乐,免费供应茶水,营造热烈气氛。
⒌经济开发区应在主要路口树立指示牌,标明招聘会的开办地点。
⒍免费接送参加招聘会的农民工。
⒎招聘会当天实现县乡联动,在各乡镇设立招聘会分会场,方便农民工求职登记。
⒏农业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共同设立服务窗口,为前来参加招聘会的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服务,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
⒐新闻媒体对招聘会实行现场采访,制作专题新闻。
⒑公安部门维护招聘会现场秩序,确保招聘会顺利召开。
一、学习曲线及其存在性
193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赖特(T.P.Wright)博士在研究飞机工业人工装配时,发现飞机生产数量递增与平均直接人工成本之间的关系,即每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与生产数量的递增成反比,经演进,发展成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及其它行业中。
学习曲线又称为进步曲线、经验曲线(ExperienceCurve)、改善曲线,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随着生产数量递增,每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下降即学习效应。
将学习曲线引入财务风险分析中,是创新分析手段,有必要首先对学习曲线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加以分析,由此才有进行后续学习曲线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详见笔者在《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12期的文章),可知笔者前已通过证券之星网站,收集了1999年-2006年沪深两市A股179家ST公司的年报数据,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如图1。
由图1可知,ST公司按照上市年数升序排列,累积ST年数比呈现递减趋势。即,随着累积上市年数的增加,累积ST年数占总上市年数的比例下降,遭遇ST的比率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其中,ST年数比大于0,代表该公司为ST公司,已经发生财务风险,处于财务风险发作期。上市年数的计算以报告期起算,以距离报告期最远的某年为止,其间相距的年数为此处所指的上市年数。如当下研究2006年年报情况,且前所收集的最远年代为1999年,那么该公司的上市年数记为8年。同理,ST年数从报告期起算,在上市8年内,8次年报中公司名称均带ST的,那么该公司的ST年数记为8年。若仅7个年报中该公司为名称带有ST,那么该公司的ST年数记为7年,依此类推。其中,ST年数比=ST年数/上市年数。
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引入Wright学习曲线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学习曲线方程。得出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Wright学习曲线:y=axm,其中,y是第x年的单位成本,此处定义为上市x年的累积ST年数占累积上市总年数的比率;x是累积产量,此处定义为累积上市年数;m是学习系数,m≤0;a是自变量的系数。通常以学习率C表示学习曲线,C=10m?lg2。学习率小,说明随累积产量增加,工时(成本)下降迅速;学习率大,则相反。
对上述方程两边取对数,将学习曲线方程转化为一元回归方程,从而借助回归方程,得到1999-2006年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学习曲线方程为:y=4.5846x-0.7686。由C=10m?lg2解得,学习率C为58.82%。
由此可知,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可以用学习曲线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存在学习效应。以下借用判别分析对分阶段学习曲线进行深入分析。
二、分阶段学习曲线的判别分析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面临财务风险的ST公司,随着累积上市年数的增加,累积ST年数比呈现下降趋势,ST公司存在学习曲线。由此,ST公司可以建立正常学习曲线,以发挥学习效应,最大程度控制财务风险。借助SPSS软件的判别分析工具,以179家ST公司的上市年数、ST年数以及ST年数比为自变量,拟将179家ST公司分为三类,分析如表1。
表1给出了分类统计的结果,包括均值、方差、未加权的权重和加权的权重。如第一类的上市年数均值为6.458333,标准差为1.428559。
表2分析中使用了前2个规范判别式函数,给出了典型判别方程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特征根取变量数以及类别数减1中的较小值。此处分为3类,变量数3,所以特征根数等于2,其中第一个特征根为5.011636,能解释所有变异的94.54098%。
表3给出了典型判别方程的有效性检验。Wilks’Lambda统计量表达为类内离差交叉乘积矩阵行列式与总离差交叉乘积矩阵行列式的比值。可见,两个典型判别方程的判别能力均显著。
表4给出了标准化典型判别方程的系数。依据给出的系数,第一个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表达式为:
y1=0.069856×ST年数+0.043949×上市年数+1.051935
×ST年数比
y2=-0.81742×ST年数+1.931809×上市年数+1.381753
×ST年数比
通过分析证券之星网站1999年-2006年沪深两市A股179家ST公司年报数据,依据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计算ST年数,依据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公司上市时间信息计算上市年数,截止到2006年计算得出累积上市年数。计算中,发现ST年数比存在大于1的现象,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此处收集资料的程序并未出错,而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数据存在如此情况,也能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相关上市资料的混乱,故ST年数比大于1的情况仍然予以保留。为忠实于实证研究结果,虽然表5ST年数比的分界点存在不连续,但是此处不作调整。结合统计结果中按照案例得出的统计量表,计算得出各组分类情况及其临界点。具体数据见表5。
基于此,对保存至变量中的输出结果与假设分组情况加以对照分析(具体数据略),再结合学习曲线的三个阶段,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如下分段:
(1)上市年数不超过8年(不含)的上市ST公司,处于初始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少,学习能力强,可提高的空间也很大。
(2)累积上市年数在8-12年(不含)之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稳定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较多,学习能力较强,可提高的空间也较小。
(3)累积上市年数超过12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缓慢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多,学习能力增长幅度趋缓。
图2为经过判别分析之后的分阶段学习曲线。
为忠实于实证研究结果,此处对ST年数比值存在大于1的不科学性及ST年数比分界点的不连续性未作调整,由此可将ST年数比的分界情况归纳为:ST年数比在0.73-1之间的上市公司,激发其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效应的潜力较大;而ST年数比在0-0.73之间的上市公司,激发其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效应的潜力较小;ST年数比等于0的上市公司,该报告期年度内未遭受ST,未发生严重财务风险。
三、学习曲线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综合三阶段学习曲线、三阶段财务风险学习曲线的分析,针对处于不同阶段学习曲线的上市公司应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上市年数小于8年(不含)的上市公司,处于初始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上市公司因其累积上市年数少,学习能力强,防范和减轻财务风险能力的提高空间很大。具体而言,此阶段的上市公司除了可通过调整股权结构以积累学习能力、控制财务风险之外,还可以多方借鉴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中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其他相关有益经验,为我所用。
(二)累积上市年数在8-12年(不含)之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稳定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上市公司因其累积上市年数较多,学习能力较强,可提高的空间也较小。针对各个公司,情况各异,应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学习策略。具体而言,应强化优势,优化弱势,集中精力增强主营业绩增长能力,扩大利润增长点,稳定学习能力。
关键词:山区公路;路线设计;选线
山区公路的设计在技术和经验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山区公路的设计受平纵横断面的制约较多,与平原区及微丘区公路有很大区别。因此,对山区公路的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出新的设计理念以指导山区公路的设计十分必要。
1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特点
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地形决定了选线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路的技术标准。山区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工程艰巨,可比选方案多。在地形方面,路线平、纵、横三个方面均受到约束;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对线位布设影响大;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同时山区由于山脉在地形上较有规律,山脉水系清晰,线路走向不是顺山沿水,就是越岭穿脊。因此,在山区如何善于利用地形布线是其路线设计的关键。
2优化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措施
2.1平面设计
我国山区公路的平面设计大多数也是采用一条线,其实有时完全可以顺应地形、地势,将上、下行线分别设计为各自独立的平面线形,其平面造型亦很优美,两条线中间有时隔以山冈、草地甚至一片森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当汽车行驶在这样独具匠心设计的公路上时,能给人一种与周围地形协调而自然的感受。在我国公路平面设计中,一直采用直线形设计方法。使用直线形设计方法进行平面布线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首先综合考虑公路的等级、所经过的区域、路线的走向、控制条件和技术要求。(1)根据地形特征(主要是对山岭重丘区而言) ,以地形为控制因素,以纵断面线形为主导,综合平面和横断面来确定路线。(2)根据地物特征(主要是对平原微丘区而言) ,以平面地物障碍为控制因素,以路线平面为主导,结合纵断面和横断面来确定路线。(3)根据地质特征(主要是对不良地质地段和特殊地貌地区而言),以避让和防止不良地质病害为主导,综合平、纵、横来布设路线。该法的具体设计思路分平原微丘区(不考虑放坡)和山岭重丘区(考虑放坡)2种情况。①当路线不受纵坡限制时,定线主要考虑的是平面和横断面。其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以点定线即在整个路线控制点间综合各方面因素加密小控制点,再根据这些控制点大致穿出路线导线;在这种不考虑放坡的情况下,直线形设计方法的具体设计要点大致可分加密控制点、穿线交点、调整交点与曲线计算和敷设4个步骤。②当路线布设在山岭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纵坡限制,定线需考虑平面和横断面。同时,路线纵坡坡度、坡长也是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考虑放坡的情况下,直线形设计方法的具体设计要点大致可分为安排路线、放坡、修正导向线、以点定线、以线交点、调整交点与曲线计算和敷设等步骤。
2.2纵断面设计
(1)凸形竖曲线半径设置:山区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制约,连续小半径短平曲线与连续大纵坡小半径竖曲线的组合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到平纵对应,满足规范要求,但这种组合往往忽略了视距要求。由于受地形地貌和茂密植被的影响,驾驶者视觉范围较小,当采用上述平纵组合时,本身平纵指标较低,难以判断前方路线去向,若出现纵面上的断背曲线,对行驶安全更为不利,而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通过调整平曲线半径来解决。此时,宜在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凸曲线半径,以便增大视距,保证在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能看清前方平曲线的变化,保证行车安全。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取较大的凸曲线半径。
( 2)凹形竖曲线半径设置:一般凹曲线半径容易满足规范要求,但有时设计者为了追求凹凸曲线指标的均衡,而增大凹曲线半径。这样势必造成工程量的增加,对造价控制不利。而且由于山区公路纵坡较大,起伏频繁,凹曲线半径设置过大,势必增加防护及排水设施。如果在挖方路堑路段,对大多采取集中排水方式的山区公路来说,可能会因排水困难而对行车安全不利。因此,在设计中不宜一味追求高指标而增大凹曲线半径。
2.3横断面设计
山区公路横断面设计相应于预测的远景交通量,因车道较多,其横向总宽度比普通等级的混合交通公路要宽得多,而有些山区公路的设计者仍习惯沿用普通公路标准横断面的设计方法,不管地形、地貌变化如何,全线只有相应于路堑、路堤、一般路段等几个简单的标准横断面形式,这在普通公路没有什么大的不妥,而在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同时车道又较多的情况下,就会显得断面形式过于单调、呆板,出现高填深挖、挤占河道、增加拆迁等现象,导致工程量增加,工程造价上升。我们认为,山区公路的横断面形式可在上、下行线合龙,亦可分离,就是合在一起也可以采用等高或不等高,其更加注重顺应自然环境,值得设计推广。
2.4直线设计
直线是两点间最简捷的路线,过去在设计中往往偏重于设置较长的直线,特别是设计山区公路时,争取有较长的直线,往往是工作的重点。但是直线的几何形态灵活性差,有僵硬而不易协调的缺点,所以难以适应地形的变化。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直线的长度给予了限制,要求直线的长度一般不宜超过设计车速的20倍,并要求在长直线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采取栽植不同树种、设置风格各异建筑物等方式减轻景观单调的感觉。同时,在强调线形设计以曲线为主的情况下,要从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一味地追求以曲线为主,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在直线形设计方法中,导向线控制了路线走向,而圆曲线、缓和曲线只是充当直线的补充,起导线交点线形和行车过渡的作用。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未被视为统一的整体而加以运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公路平面线形的均衡性和连续性较差。在山区公路测设过程中,曲线要素值的大小能否很好地与地形条件相协调往往难以掌握。由于受到导线的限制,在受地形和地物约束较严格的路段,设计人员过多考虑的是曲线要素值如何满足规范,而忽略了与地形、地物条件的协调;而在一些无约束路段,线形要素值取得过大导致大填大挖,从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工程造价的增加。山区公路平面线形组合复杂多变,应用直线形设计方法进行平面线形设计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地形复杂的山岭、重丘地区,有时路线导线难以确定,有时线形组合特殊、复杂,应用直线形设计方法,路线桩号、坐标、方位角等的计算是基于导线进行的,而山区公路平面线形,有时可能遇到路线的起、终点同时位于曲线上,或者路线上出现卵形线形组合,此时传统意义上的导线已名不副实。并且,如果路线上需要布设S形曲线,其公共导线位置也难以人为确定。因此,用直线形设计方法进行曲线布设和计算非常困难。
2.5缓和曲线的设计
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由于地形的限制,缓和曲线的长度往往不能取的太大,但由此却造成一种矛盾,即小半径曲线的缓和曲线段长度不能满足超高过渡段长度的需要。大家知道小半径曲线所需超高过渡段(缓和曲线)长度较大,而设置较小半径曲线的地方往往是地形限制较严的地方,缓和曲线又不宜取大,若刻意追求满足规范要求,势必造成工程数量的增大及投资的增加。其设计要点主要有: (1)一般情况下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4~8倍或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2)自然条件受限制时,应尽量采用大于或接近一般最小半径的圆曲线半径;(3)只有在自然条件特殊、不得己时方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以满足汽车运动学上的安全要求,但必须在一定路段设法使曲线半径逐渐变小或者在布置上设法使驾驶人员能事先意识到前面有急转弯;(4)圆曲线半径过大以致使驾驶员感到与直线并无区别时,也无实际意义,因此,最大半径一般不宜超过10000m。
2.6超高值的设计
随着山区公路路幅宽度的增大及路肩硬化的发展,路容有了很大的提高,行车的安全感增强,在山区道路上超速行驶车辆的比例增大。按设计行车速度设计的路面超高值往往不能满足超速车辆寻求行车舒适感的需求。我们认为,在纵坡不大及没有特殊条件影响的山区公路上,在不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路线线形及其他具体情况提高一个等级设置超高,以使乘旅的舒适感增加。比如设计速度为10km/ h的道路可按60km/ h的行驶速度设置超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低速行驶的车辆,最大超高仍不得超过规范及技术标准的规定,合成坡高的最大值也必须严格按规范执行。
2.7沿河线设计
在公路选线的传统方法中,在山区常采用沿河线方案。但对于山区公路则有以下缺点:路线迂迥曲折,地质病害较多,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必须做到安全、快速、高效,才能在多种交通方式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路线直捷,减少营运里程,是达到快速目标的有效手段。而沿河线往往路线迂迥曲折,使得路线增长系数过大,当该系数大于1.2时,就必须重新审视路线方案,至少要做一个较直捷的比较方案。否则不利于发挥出公路的竞争优势。从地质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规律分析,沿河两岸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地质构造带、断层等相对发育,加上河流的作用,许多山坡的稳定处于临界状态,稍有外力作用就极易失去平衡,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果大量的土石等侵入河道,严重时可形成堤坝,造成河水壅阻,水位升高。可使上游遭受水浸;一旦溃坝,则下游遭受洪灾。轻则造成河道淤积、水土流失。因此,对于山区公路的沿河线方案,应全面分析,正确认识,合理取舍。
2.8越岭线的设计
越岭线的特点是路线需要克服很大的高差,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路线纵坡的安排。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布局时应综合考虑,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其中,垭口是体现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较大范围内选择,要全面考虑垭口的位置、标高、地形条件,地质情况和展线条件。越岭高差较小,地质条件稳定,展线降坡后能与山麓控制点直接地衔接,不需无效延长路线,这种垭口最为理想。如垭口虽低,但地质条件不好,或两侧山坡不适于展线,或展线后与山麓控制点接线不顺,则应稍微偏离总方向另行选择。垭口以下的两侧山坡线是越岭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山坡的地形、地质条件直接影响路线的质量、造价和路基的稳定,应综合考虑。
2.9景观设计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生态景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土地的分割等。为此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比如在迎水库面行车的安全性,尽量避免大的填方,减少占用库区水域面积。设计时视不同情况考虑各种美化绿化工程,沿线种植行道树,以增加安全感加强线形诱导功能和路容美化作用,填方下边坡考虑在坡面进行普通喷播(草籽) ,以达到植草绿化的目的。挖方地段分情况设置喷锚、及挂网客土喷播(草籽) ,尽可能的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施工中应做好周围环境工作,减小灰尘废物、有害烟尘、废气对沿线生态环境和农田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