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独立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日趋减少,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独立学院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几乎没有优势[2],就业问题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独立院校而言显得更加棘手。为全面、深入了解我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面对就业、考研的心态,以加强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整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开展本次调研。本次调研于2010年12月采用书面问卷形式进行,以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和信息安全方向2007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和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男生占69.8% ,女生占30.2%。
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为学生面对毕业选择去向的调查结果,选择求职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1.76%,选择考研的学生占30.39%,5.3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另有极个别学生计划去国外留学深造。可见,求职和考研是毕业生的两大主要出路,下文是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动向、准备情况等进行的详细分析。
图1 学生毕业选择调查结果统计
1.1 就业
调查结果显示,74.2%的学生因考虑到早就业更利于个人发展而选择就业,16.1%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而选择直接就业,另有8.1%的学生选择就业是因为考研压力过大。选择就业的学生中只有28.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78.3%的学生打算至少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着手找工作,有15%的学生打算论文答辩后再开始找工作。该结果表明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观念较清晰,能够积极考虑就业问题,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是迫于某些压力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学院应该转变其思想观念,改变其消极、悲观的状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积极面对就业和考研。
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基金项目(2009022)。
作者简介:苏晋荣,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算法。
75%以上的学生能够接受相当于求学所在地太原市1 000~3 000元的月薪标准,有20%以上的学生对月薪要求较高,希望在3 000元以上甚至更高。1 000~3 000元相对于当时当地的物价水平来说并不高,但实际上大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工资都在1 000元以下[1],因此,对于近几年的毕业生而言,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应该提前做好接受比自己预期工资更低的心理准备。76.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对求职有较重要的影响,18.3%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求职有明显优势,50%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但不一定是理想的工作,该项数据说明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有一定的信心,虽然前景不很乐观,但还没有差到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地步,这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面较广有关。
有66.7%的学生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25%的学生打算先在本专业工作,然后再考虑转行,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95%的学生会降低标准或调整期望值,该项结果表明毕业生能够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计划,对“先就业,后择业”有一定的意识。图2为学生就业渠道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学生求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老师或亲朋介绍、招聘会和互联网,前两种途径占70%以上,说明学生求职时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性较强。
图2 就业渠道调查结果统计
图3为学生理想单位调查结果统计图,由图可见,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较受青睐,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次之,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则相对被冷落。国家机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发展空间大,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稳定,因此倍受青睐;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具有较好的培训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且学习磨练的机会多,对希望从事单纯技术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好去处。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等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不少集体企业相继倒闭、破产,没有倒闭的企业,前景也不被看好,因此大多学生不考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独立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来到独立院校,大多数都是因为中学学习基础不扎实,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和科研单位不受欢迎的原因。
问卷主要从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思想意识三方面对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希望获得的帮助进行调查。
图3 理想单位调查结果统计
课程设置方面,33.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利于就业,而52.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就业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课对就业影响很大,认为该类课程有利于就业,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则对就业影响较小。该结果说明学生对课程设置与就业的关系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大多学生希望在本科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就业后马上有用武之地,他们认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就等于竞争实力强,认为基础课、理论课的开设对其求职就业没有帮助。
关于学生求职时希望获得的信息及遇到的困难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38.1%的学生希望获得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27%的学生希望得到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23.8%的学生希望听到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另有9.5%的学生希望获得有关薪资及福利方面的信息;学生认为应聘时会遇到的困难中,“没有工作经验”占68.2%人次,“缺乏面试技巧”占48.5%人次,“专业知识不够”占36.4%人次。从这几项数据可知,学生的就业准备仍然不够充分,在就业面前感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准备。他们希望更具体全面地了解就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便据此进行求职准备。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求职,因此缺乏面试经验和技巧;有部分招聘单位希望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者少之又少,这两点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降低了其竞争实力,成为毕业生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图4为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比较,由图中可见,80%以上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对就业的影响非常重要,而学习成绩对就业的重要性则远不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送礼买人情。当前的社会风气中确实存在送礼、靠关系等不良现象,但很多学生却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无限放大,造成其思想意识上的错误。该错误意识会导致其大学期间不重视学习,将重心放在交朋友拉关系方面,并将自己的未来寄希望于教师、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方面,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这样的错误意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将使其虚度年华、前途迷茫,而对学院整体而言将形成一种消极、颓废、浮躁的学习风气,因此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迫在眉睫。
1.2 考研
102份问卷中有31人选择考研,占总人数的30.39%,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29.6%的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的目的比较明确,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为逃避某方面压力而盲目考研。关于考研方向选择的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有41.9%的学生选择工学,选择商、法两个方向的学生均为19.4%,12.9%的学生选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理工类学科,该项调查数据说明有40%以上的学生考研时将会转专业,且转向的专业以商、法等文科性的方向为主。
图4 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比较
图5 考研方向选择调查结果
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院鼓励考研,但只有约13%的同学认为学校政策向考研倾斜,80.6%的同学认为学习期间课程设置不利于考研,且课程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公共基础课难度达不到考研要求;院校更重视就业,课程设置倾向于就业,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基础理论课得不到重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备考期间,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身心健康对考研的成功与否影响较大,而认为社会关系、经济基础等对考研有影响的学生则寥寥无几,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考研,对考研备考中应该重视的方面有正确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考研学生了解考研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等原因使其不能全面、实时了解考研动态信息,61.3%的同学希望通过学院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另外约32.3%的学生在考研备战时间规划方面感到困惑,复习内容繁多而复习时间紧张,使其不知如何更合理地规划备战时间;另外,考研学生们还希望学院提供关于报考专业、院校的选择,考研辅导班的选择,复试、面试的准备等方面的帮助。
2 意见与建议
通过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考研、就业动向的调查结果分析,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我院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提高其自我认知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学生自我认知度不够,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状况,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存在“等”的思想,即等待更好的工作单位、更高的薪水待遇,希望一步到位,而另有一些学生则因毕业于独立院校而存在自卑心理,总以为自己水平肯定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学生求职依赖性过强,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把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上,而是靠家长、靠亲戚、靠老师的社会关系为其介绍工作。对此,学院应该加强引导,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我,树立信心,敢于竞争,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择业观。
对于选择考研的学生,学院应该积极鼓励,帮助其明确考研目标,对为了逃避某方面压力而盲目考研的学生学院应该及时引导,结合其自身情况,帮助其分析当前形势并作出更合理的选择。
2) 合理安排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程认识误区。
很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重视专业实践课而忽视基础理论课,造成该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学生对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认识有误。独立学院的本科教育固然要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则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学生,都应该重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另一方面应该在满足教育部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即照顾到报考本专业的考研学生,又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且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专门人才。
3)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和考研对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我们的课程内容不可能同时满足就业和考研的要求,教师在基础理论课的讲授中,应该注意结合考研要求,该加深难度的知识点适当加深难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减少考研学生的复习困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尝试考研、就业分别对待,例如大四上半学期的课程可以准备就业、考研、创业等几套方案,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提升考研升学率、就业率。
4) 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搭建就业供需信息平台。
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共同难题就是对用人单位的信息知之甚少,他们只掌握用人单位有限的文字材料,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也只是简单的求职推荐材料,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学生求职准备存在很大盲目性,而用人单位也不能很快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供需双方均不能很好满足对方需要。对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拓宽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以QQ、Fetion、E-mail、BBS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用人单位提供双方信息,使供需双方在见面会之前就对对方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学生签约率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
5) 加强实践实训,提高就业技能。
【关键词】教育;转化医学;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强调把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实质是从“实验台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台”的双向过程,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间的双向转化通道,简称为“B-to-B或B2B”[1-5]。医学理念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革新在为医学工作者指引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要求与挑战。目前医学研究生接受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缺乏对于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延伸进展,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无法将临床中涉及的问题纵向连接[6]。对于承载着医学卫生事业希望与未来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具备临床应用和基础实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7]。本文对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对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提出合理方案。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5月—2019年8月内蒙古某三甲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对2015—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是否有文献阅读习惯、每日阅读文献数量等)。被调查人员年龄为23~29岁,其中男性104人,女性126人,均为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根据准备好的提纲向有多年带教经验的硕士生导师进行访谈提问,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研究方法
对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以及近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230份在读研究生有效问卷、硕士生导师访谈提问等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找出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3评价方法
对医院收集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毕业论文情况进行多次反复查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对回收的所有问卷进行检查,剔除空白、无效作答的问卷。对访谈收集到的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检查,保留有效内容,对其归类整理[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才队伍现状
该医院目前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36人,在读学生2525名,研究生412人。从年龄层次来看该院55岁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7.33%;从学历来看,该院博士学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只占9.52%,学历层次比较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从职称来看,青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居多,人才梯队配置合理。见表1。
2.2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
从2015年到2019年该医院研究生毕业情况看(表2),论文质量不高而且没有上升趋势。
2.3研究生科研能力
(1)阅读文献的习惯。根据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30名研究生中,有80名表示自己有阅读文献的习惯,每月阅读文献数1~6篇,可以看出只有34.78%的研究生有阅读文献的习惯,而且阅读篇数较少,阅读中文文献居多,说明研究生的阅读习惯较差。(2)科研方法的培训。根据统计结果,在被调查的230名研究生中有86名曾经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的培训,以是否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培训为分组条件,比较对医学科研方法学的熟悉情况。可以看到是否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学培训对研究生熟悉科研方法具有影响(P<0.05),见表3。(3)研究生科研活动参与情况。通过统计分析230名在校研究生读研期间参加过哪些科研活动,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研究生普遍参加过的科研活动较少,只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与“协助导师负责项目的研究”超过了50%。见表4。
2.4专家访谈
本次访谈对象为该医院资深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工作年限都大于15年,且为正高级职称。结合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谈话内容进行整理如下:(1)研究生在校期间有轮转任务,讲座和科研时间不够充分,后期工作、规培或读博不定向,成果转化有限。(2)研究生应向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注重科研思维的锻炼。(3)医院领导者应转变观念,改革人事、科研相关政策,积极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现有资源,借助学校平台发展转化医学。
3讨论
本研究从该院近五年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参与科研活动情况等可以看出,研究生科研转化意识欠缺,缺乏总结临床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导师也因为自身学历、担负诸多临床任务而精力受限等原因未能将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有效成果。转化医学作为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不仅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多以学习、模仿科研方法以达到按照导师要求完成论文毕业的目的。尚未养成从临床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基础科研实验的意识[9]。无论对导师还是研究生而言,将科研实验的结论深入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实践于临床都是最有意义的研究。如何调动研究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临床中获得基础实验的灵感和运用基础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实现医学转化的良性循环,促使基础指导临床、临床寻找实验室证据,密切沟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转化医学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现拓展转化医学根本性变化[10-11],是当下摆在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门槛。转化医学研究涉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研究,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单位、跨专业甚至跨行业合作[12],作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应该建立自己的中心实验室,为医院的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现代化、体系完善的科研基地,医院应积极加入并响应转化医学平台的构建[13],尤其是我们所属的西部地区,转化医学平台构建还不够完善,应向中心沿海城市看齐,提升对转化医学平台的重视程度,共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医院与医院之间也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共享通道,加快转化医学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导师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深化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重视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在构建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转化型团队中,加强研究生对问题的思考部分,培养其转化理念,使其对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后续进展有一定了解,最终实现临床医生不仅是医学成果的应用者,也是医学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14-15]。在医学技术日益更新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迫切需要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而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就显得颇为重要。构建良好的转化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研究生,必将给未来医学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3]张华,詹启敏.实施医学创新驱动促进转化医学发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5,2(12):9-15.
[4]高月明,蒋天裕.转化医学为主导的康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8):30-32.
[7]万志红.转化医学理念下临床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初探[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2):169-170.
[8]富卉.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7,82
[9]彭宁福,杨宇峰,廖迎阳,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3):262-264.
[10]李孝龙,杜鹃,范新炯.医学院校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1):875-877.
[11]吴惠涓,程朝霞,孙光霞,等.论转化医学在神经病学专科培训中的实践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3):39-41.
[12]申艳伟,杨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转化医学教育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385-388.
[13]赵强元,荣扬,李艳君,等.关于转化医学的思考[J].转化医学杂志,2016,5(3):140-144,148.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
中图分类号:R-01;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专业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群,重点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研究生毕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卫生事业实际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时代呼唤。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调整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能够总体上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
一、目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重视学术的传统,一些高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与管理实践、管理技巧相关的实务课程在师资和教材上都明显匮乏,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得比例很少,形式较为单一,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全面。一些学生对毕业实习应付了事,毕业实习考核、反馈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也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2015近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情况调查发现,9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进入医院机关、高校、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只要不到10%的毕业生能够继续读博或从事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工作。可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重视理论素养,轻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的各大院校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由于高校教学重理论、重学术的传统,高校普遍重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师资力量配备较强,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课程较少,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较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除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增加实用性和实务类课程,如美国雪城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包括公共事务讨论、领导艺术等实用性课程等。
3.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部分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开设课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价值和实用性较差。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选修课范围有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待加强,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医学社会学、循证决策、健康和疾病社会学、卫生职业社会学、社会行为学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且与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都可以纳入选修课中,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美国各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满足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需要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比如Harvard大学为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共开设18门选修课,Iowa大学为研究生开设26门选修课。
4.方法论课程开设较少,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方法论课程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讲解与总结,有助于研究生夯实研究基础,与国际学术界研究方法接轨,有助于研究生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特点与局限性等,对于研究生如何正确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生通过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不仅有利于掌握正确而严谨的科研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对科研的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创新。目前,方法论课程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着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较弱,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数学建模能力有待于加强等问题,应增加方法论课程的开设,如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卫生项目制定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模型等方法学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加强相关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科研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在导师已有课题思路的基础上,学生参与从开题、立项调查分析、课题实施、结题验收整个过程,熟悉研究课题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建立学习型小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同一课题组研究生之间定期研讨,鼓励研究生发表创新性科研论文,为研究生今后独立从事科研打下良好基础;二为社会实践,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研究生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提高其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学院应创造条件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荐研究生去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政府部门等参加社会实践,并改革和完善考核、反馈机制,将实习单位的考核纳入到研究生总体成绩的考核中。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拓展和调整。具体来讲,在公共必修课上缩减政治理论、公共外语课时,增加专业外语课时比重;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范围,增加理论前沿性和探索性的课程;以重点学科方向重新整合专业方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激励导师开设前沿性、开拓性强的选修课,如艾滋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聘请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兼职导师,举办跨学科专题讲座或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的有利支撑与补充。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寻找创新点,通过方法论课程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创新。
3.实行“双导师”制,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为促进研究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协调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采用双导师制,导师组由2名导师组成,要明确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医院管理岗位的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与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习实践、项目研究、调研过程、政策研究等实践环节指导,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毕业论文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撰写。同时,完善导师评价机制,改变实践评价流于形式的现状,在研究生总体成绩中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卞永桥,等.优化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4.
[2]洪学智,程薇,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
[3]孙娜,刘晓晶,等.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2
[4]满强,凌志海,李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岗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7.
[5]王琳琳,何敏媚,洪学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调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5.
作者简介:何 畅(1981-),女,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技术性壁垒。
左 军(1971-),男,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
关晓光(1963-),男,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
网络化环境下研究生学籍管理的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中来,研究生部和各学院都配备了计算机,尝试着应用计算机对研究生的学籍、成绩、开题、答辩等进行计算机管理,但是,所有这些引进与建设并没有彻底打破以往那种旧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研究生学籍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研究生学籍管理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人工填写纸制本学业学籍手册进行,每学期初,研究生的注册管理更是费时费力。随着学校设置的专业门类不断扩增,课程科目不断增加,研究生的人数也不断扩大, 庞大的研究生学籍资料在收集、整理及分类分析方面都使研究生管理人员难以招架,很难保证在统计分析中做到万无一失。
2.研究生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研究生的选课、成绩管理、学籍异动始终是以手工管理方式为主,反馈滞后,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不高,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研究生学籍管理服务于决策的功能不足
学校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有关数据的需要日益频繁,要求更加全面、详细、快捷和准确,由于学籍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学籍管理缺乏应对能力[2]。
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优化研究生学籍动态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研究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录入、查询、修改、统计研究生的各类信息,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籍情况现状、在校表现、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增强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研究生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
研究生基本信息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从招生录取数据库中将新生的学生资料导入到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按不同院系、专业、学号,建立全校研究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其次,让研究生用自己的权限登陆该系统,查看、校对并按要求补齐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将资料直接提交到基本信息数据库,然后由管理人员进行层层审核,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新生基本信息建立后,各院系、各部门可以按其需要查询信息、统计人数、打印学籍表等,从而摒弃原手工填写的做法,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3]。
2.研究生选课与成绩管理的自动化
传统的选课方式,是由学生填写书面表单,然后研究生教学秘书手工集中登记,学生中途改变选课信息需要办理重重手续。现在,利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选课,研究生选择学生身份使用本人学号、密码成功登录后即进入研究生选课界面。通过该系统,研究生可以选择、退选或改选课程,还可以随时通过查询选课查看自己所选的全部课程。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查看选课学生的具体名单、添加、删除、修改学生选课信息、打印学生选课名单等,从而实现了管理部门与学生双方选课的自动化。此外,研究生成绩管理是学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研究生的考试成绩是任课教师以书面的形式报送到研究生管理部门,成绩的查询、统计、成绩单的发放都非常麻烦。应用研究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后,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选择教师身份使用自己的工资号、密码登录系统,在网上录入成绩,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实时地登录系统查询成绩,打印成绩单,从而避免教师、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减轻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研究生学籍异动的处理更加及时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专业调整、导师调整、出国、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籍异动数量也急剧增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学生需要办理重重手续,修改多处资料信息,信息处理周期较长。而应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仅需在学籍异动模块中进行相关修改,系统中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会自动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动态管理。
4.研究生学籍信息的查询、统计和上报更加方便、快捷
以前没有使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时,每学期开学初,研究生管理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在校生注册人数的统计、重修人数的统计、对学生学籍异动情况的核实等。而采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后,研究生在开学两周内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处注册,学籍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录查询、统计到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学生的注册情况,研究生、导师也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查询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各科成绩。此外,由于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能与国家教育部的信息库很好地衔接起来,这就使得信息的报送工作更加准确、迅速。
5.研究生毕业信息的网络化
在研究生毕业前,学籍管理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根据学籍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认真全面地核查。以前,这部分工作完全通过手工来完成,程序非常繁琐,应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后,管理人员只需登录系统,在毕业审核模块中进行相关操作即可,对于不符合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可以通过系统及时通知到本人,并告知注意事项。在研究生毕业以后,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到研究生的各种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各方面管理的需要。此外,通过这个系统还可以保证研究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搞好电子注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进一步加强完善研究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学籍动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学籍动态管理提供更好的基础
由于研究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依赖于校园网建设的好坏,因此,学校要从多方面加大对其的投入,更新旧的网络设备,指派专人进行网络维护,时刻保障整个校园网的畅通。同时,在校园研究生管理部门还要设立专门的服务器,并配有一台专用计算机用于学籍管理,指定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5]。
2.加强宣传,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意识
研究生学籍管理全面采取信息化管理后,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要加大宣传,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新的学籍管理理念,提高其信息化意识,以逐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3.建立校院系三级学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
建立一个适应学生的动态的学籍管理组织体系,就必须要设立校、院、系三级学籍管理体系,实行管理重心的下移,以扩大各院系的自,充分发挥其直接管理作用[6]。校研究生部在学籍管理中要发挥好指导和监控作用,要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通报学籍处理的情况和问题,协调工作,统一学籍处理的尺度。院系应设专人负责处理本院系研究生的学籍管理工作,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4.建立高素质的学籍管理者队伍
做好研究生学籍动态管理工作,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和意识、原则性强、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管理者队伍。学籍管理人员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勤于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和充实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的能力,不断总结、摸索学籍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保证学籍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7]。
总之,研究生学籍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和信息的飞速发展,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举措。利用网络来对研究生的学籍进行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使得学籍管理成为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应努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力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小光.学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50-53.
[2] 魏汝贤.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3):56-59.
[3] 刘晓燕,夏先进.浅析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网络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87-89.
[4] 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48-51.
[5] 熊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几点思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2):99-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