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2、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4、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5、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9、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2、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15、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16、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1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0、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
2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
23、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4、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2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6、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2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28、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29、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30、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3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3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34、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35、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3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37、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8、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39、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0、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41、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42、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43、长幼有序。——孟子
44、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4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46、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47、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8、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4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50、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5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52、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53、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4、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5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6、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王永彬
57、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母亲说的规矩是在我们家乡一直以来的老规矩,就是老人去世后要在三天后去修整坟墓,每隔七天要给去世的人烧些纸,做些去世者生前爱吃的可口饭菜去坟地祭奠一下,要做七个七日方可完事,到了逝者一百天的时候,所有的亲人及晚辈要聚在一起前去墓地祭奠,再下来就是周年和过三年了。
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讲究那么多的规程了,只是尽快的打理完事情就去忙自己的生活了,可全然没有想到,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又是谁把我们含辛茹苦的哺育成人,又是谁每天每时把我们挂念在心间,操劳辛苦一辈子他们究竟图的是什么?
我想那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淳朴虽然有些老道了,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是有些out了,但是每一个祭祀的方式里恐怕也不无一定的道理,三天的修整坟墓就是让儿女们在极度操劳完丧事后,休息一下再到坟墓前大家聚集在一起,回顾一下亲情,给逝者一份安慰,每逢七天去祭祀是让我们不要很快的遗忘自己的先辈,让子女们隔上一段时间再度团聚在一起,不要没有了上辈,就各自顾着自己,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照应,相互帮助,因为以后的日子没有了先辈的指引,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好自为之。
人们常说逝者为大,尊重逝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一点尽孝道的方式,不要在先辈去世后为了一些财物去争吵得面红耳赤,不要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逝者已经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虚的,只有我们的生命是最最珍贵的。
没有了亲人的痛是一生的痛,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忘记了先辈或者说是不尊重先辈的心愿,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尽到我们的孝心。
父亲在病重时,我一直守护在病床前,父亲曾经许多次对我说道,子女们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每个人的身体都健健康康,每个家庭都团结和睦,这些就是长者最大的心愿,不要在去世后大操大办,那样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尽孝是在心里,不要去做些劳命伤财的无用功。听了父亲的这一席话,我才完全明白,父亲怕我们太劳累,操劳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每个小家庭的完整,更提醒我们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社会稳定,士人生活富庶,饱读四书五经,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原为刘璋部属,后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每日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的希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关键词】孝道;当代大学生;教育;策略
孝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原发性概念,孝是人的所有品行中最伟大的。而当今正处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印象,对孝道的认知呈现出新的特征,其对孝道的认知直接关系到今后主流社会文化的建设。因而,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对孝道进行全面认知,分析其演进和功用,找出提升当代大学生孝道水平的策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实现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本质上,孝即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能克制内心偏执、利己、刻薄之念,以公正、客观、包容之心对待工作和生活,避免负面心态和情绪对自身造成过多影响,通过孝这个内因不断地主动完善自身人格。
而在当前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不了解父母工作之辛苦,加之高考压力,生活中心无旁骛,缺乏对父母关怀和理解的主动性,而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管束,自由空间迅速增大,个体独立性增强,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也因空间距离而弱化。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进行孝道教育以完善学生人格的黄金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现代人际交往增多,现代新孝道倡导知恩图报教育,将孝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亲情、友情,进化为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整体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体发肤,受之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当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这与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对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与善待的重要性。爱自己就要爱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自己对父母的孝心、爱心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转化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时不使用极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园惨剧的发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二、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营造孝道教育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础,能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能惠及学生一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面统筹,合理布局选题,多部门协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易于接受。而孝道连接了学生和家长,顾及了学生自身情感和切身利益,易于获得学生的参与和认可。同时,还应认识到,孝在本质上即感恩,而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在当前时期,亦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调节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认知冲突。
(二)发挥榜样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时期,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单纯反复式说教的德育极易受到学生的抵触,而榜样的作用则不可小觑。
而在榜样的选择和表彰方面则可以创新工作方式,如通过网络投票、布告张贴等方式,广泛宣传,评选“孝道之星”、“感动校园”之类的孝道榜样,邀请榜样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参观交流,进而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其目的则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其他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别人的孝道事迹和方式,通过身边的榜样对比自身,建立孝道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孝文化主题活动
除进行前述榜样评选活动之外,孝文化主题活动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力求生动活泼。
这些主题活动如感恩节、重阳节、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生日推出主动打电话给父母、送温暖到敬老院活动等;建立孝道相关社团协会,深入开展社区活动;举办孝文化的主题讲座,或由学生自己收集孝道相关材料,并汇总报告;孝文化主题班会;举办感恩歌曲演唱比赛,观看亲情电影;收集、展示成长照片并评选;学生请假、探亲由班主任提示注意孝道;在学期开始、结束时期,开展全校性的孝道宣传;与通信运营商联系,开通针对学生的“亲情号码”,并以孝道作为广告宣传切入点;种植“感恩树”、“成长林”,等等。
(四)针对孝道认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孝首先是一种私德,由于个人成长环境不同,个体在孝道认知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因而进行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承认和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学生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孝道认知有偏差,主要是由子女和父母的“代沟”引起的。如父母对子女的孝心评价采用传统孝道标准,独生子女问题也加大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依赖,而子女个性强,在孝心具体表现方式上与父母期望有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冲突,此时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以求得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与谅解。男女学生群体在孝道表达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这也要求采用差异化的孝道教育方法。
老人是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中国已然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正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来说,尽孝正在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反哺”式养老还是“接力”式养老,显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2岁的赵瑛是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导游,两年前离婚后,她和3岁的女儿搬回到父母家中。赵瑛的父母均已退休,儿子赵昂是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职员,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事实上,赵瑛因为工作缘故也经常不能在家陪父母,女儿上幼儿园都得依赖父母接送。为此,她感慨说:“别看我长年累月带着团游山玩水,自己却从来没有时间陪父母出去旅游过。”
与父母住在一起,却不能很好地照顾父母,赵瑛一直耿耿于怀。更让她始料不及的是,两个月前,她正带团在泰国,父亲突发脑溢血,结果兄妹俩都未能赶回见父亲最后一面……
至今每每提起,赵瑛都泣不成声,心中无限追悔。眼看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赵昂原打算接母亲去美国居住,但老人坚决拒绝。于是赵瑛开始琢磨换一份工作,多花一些时间陪陪母亲。可是,工作并不那么好找,迄今赵瑛仍在各种人才招聘会上进进出出……
与赵瑛不同,29岁的张雄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报社做记者,他的父母则在湖北一个小县城居住。作为家中独子,当地的风俗是父母必须和儿子一起生活。眼看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硬朗,尤其半年前母亲扭伤腰椎以后,张先生开始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境:这么持续下去,父母的生活起居让他越来越放心不下,而周围邻居也会说闲话他的父母不能“养儿防老”;如果接父母到北京,一方面住房太小,另一方面,父母也未必愿意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怎么办呢?
不光赵瑛、张雄为赡养父母的事情忧心忡忡,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同样面对着事业发展、生存竞争与赡养父母、孝敬老人的两难。有人曾作过一个调查,现在的中青年的生活压力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在照顾老人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精力不够。有的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个老人,如果再是下岗职工的话,家庭生活就会出现很多困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口统计调查室主任徐勤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代生产和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由于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卧床不起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
一些西方学者将老年人的需要简单地概括为三个M:第一个是MONEY,即“有没有钱”;第二个是MEDICAL,即“医疗”;第三个是MENTAL,即“精神卫生或心理卫生问题”。养老问题无非是这三方面的满足。
而据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我国90%的子女对家里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担忧的项目依次是:老人白天发病无人知道,老人摔倒致伤无人知道,老人倒开水烫伤及其他问题,老人发生意外以及火灾,老人吃错药及剂量不对。69.3%的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上门服务,30.6%的人建议开办托老所。而老人的需求依次是:及时求救服务,定期体检服务,保健指导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聊天服务,老年入托,入户料理家务等。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们想24小时守在身边几乎不可能。因为竞争很激烈,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而北京大学人口所研究老年问题的陈功博士更是语出惊人:“在社会发展越快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他们常常是牺牲品,而且他们也只能牺牲。因为社会要保证整体的发展,实际上高龄老人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当代中国青年尽孝难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现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2.1%左右。2050年将达到20.4%左右。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5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我国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今天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都在发生转变,“银潮”的背后凸显着越来越多的“空巢现象”。专家认为,老龄化将对社会引起一系列问题。首先,老龄化对国家资源分配形成压力。正如过高的出生率会影响社会发展一样,现在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一部分国家资源用于老年人。其次,老龄化将使非老龄人口负担增加,使国家和社会来不及作好照顾那么多老年人的准备,致使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本应享有的权益。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样一个经济转轨、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养老制度目前是一团糟。旧的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框架尚未建立。失望、迷惘、愤怒、恐慌充斥着中国社会。养老作为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尽孝?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早,人们就意识到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中国传统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的一生,生活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家庭关系之中。家庭具有育幼和养老的功能。未成年的儿女由父母的劳动成果养育成人,及至父母年老体衰时,由成年儿女的劳动成果来赡养父母。养育儿女对父母来说是自己为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存的延期支付。这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相同的意义。
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种反哺式养老和传统的孝道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在当代社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山东大学姜生教授撰文指出:一、窒息了个体的创造力。上一代人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制约了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二、导致中国成为“表面上廉价”的传统劳动力市场。即过去工资中养老保障资金被有意无意地抽掉了,养老仍然由下一代人负担,使劳动力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当下补偿”。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央行多次降息,但老百姓的存款就是“逼”不出来,为什么?还是为了子女教育和将来的自身生活保障。四、整个社会信用度的降低。传统伦理中的诚信,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家族或某种血缘关系的自然聚落。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道德就面临考验。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则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指出,这种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反哺”式的养老模式,与西方现代社会中“接力”式的养老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跑中传递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向下传递。从父母传到子女是单向的。这种“接力”式的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现代西方国家,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赡养功能由社会机构所代替。而在“转型期”的中国,“反哺”式养老还是“接力”式养老,显然还是一个问题。
尊老敬老的中国周朝每年奉行一次“乡饮酒礼”,其目的是“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 。
春秋战国时齐国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人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
汉文帝明令: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大米、酒和肉。“凡孝于亲者人帛五匹。”
唐朝、宋朝、元朝规定:男70岁、女75岁以上者皆给一子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