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第1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5个:生物圈中的人。位于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相对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学会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以前的探究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共同完成,这次是他们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以要求他们在这个探究中获得上述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发展合作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怎么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学会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去解除同学之间可能存在的陌生或矛盾。

3.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通过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4.(1)学情分析:我校的学生相对的生源比较好,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表达能力相对的也比较顺畅。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有关的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做出了比较多的训练,但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设计完成,可能也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探究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增设了一个课本没有的用秒表、握力圈来测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期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器材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校情分析:我校属于教学设备比较齐全的学校,也专门配有生物实验室,还有多媒体教室,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各个科室之间的器材可以比较方便的借到。这些条件设施都为我进行生物学教学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教学条件,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而且学校也比较注重生物实验的开设,不仅为实验室增添了器材,也为生物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可以使得生物学相关的探究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最大的难题是每个班级的人数过多,课题的活动比较难开展,实验也比较难个别指导。

5.教具的使用: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用的秒表、握力圈、各种不同长度的尺子。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帮助他们完善计划和帮助他们完成探究。

2.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合作、交流。

3.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1)分组

每三个同学一组。(因为班级人数过多,共20个小组)而且分组的名单由我来确定。在分组时,我强调一定要按照我分的组进行,不可以自由组合。(学生的情况可以向班主任来打听,我主要是把一些来往比较少的同学分做一组,我的目的是为了要学生学会和比较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并且使得学生间能更融洽地生活。又因为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城里的、也有乡下的、有讲本地话的、壮话的、客家话的、普通话的。他们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些小团体,怎样去帮助他们消除这些不好现象一直是班主任头疼的事情,希望借这次活动能帮助他们更融洽地相处。)

(2)预习

在探究活动前我要求学生参照《实验报告册》(七年级下册)和教科书104页的探究活动设计自己本组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报告册上写出: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制定的计划。

但由于课本中所推荐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掌握,可能会出现学生学得不满足、没有趣味的情况,所以我增加了一组探究方法让学生去选择。我利用的是秒表和握力圈进行测定。两个同学比赛按秒表,看谁按一次用的时间更少来测定反应的快慢。然后再在用握力圈握20次后再测,比较没有握之前和握之后的反应速度来说明反应速度和身体状况的关系。由于这次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探究,所以我在他们探究之前为他们设计了探究过程的步骤表格,为他们的探究做个对照,利于探究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是设计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能比较熟悉地用秒表,所以得在探究前做个秒表的使用介绍。对于课本的用尺子来测反应速度,我要求的是每个组都要去做,但每个组探究的问题可以不同,有关的注意问题在探究前我也做了个提醒,在探究活动中再针对出现不同的情况来纠正。

2.课堂探究

引入:馒头烫手我们会很快松手放开,膝跳反射也是在一个很突然的情况下很快跳起,在这些反射中我们都很快地做出了反应,那么,我们的反应速度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它们的快慢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引入新课后,我将从第一组开始,每个组一个代表起来说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假设。我要做好记录,以便下堂指导。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些组提出的问题和探究主题不相符,如果能做出更正的我尽量帮助他们做出更正,如果时间不允许我将让他们继续进行他们已定的探究,待课后再做出个别指导。

(2)进行探究

这个部分是留给学生的时间,我将只是维持好纪律,或者针对一些情况做出些个别指导。例如可能存在还有些学生不能掌握秒表的使用,或者对在用尺子测定时两次读数的读取部位不同的现象做出更正。主要的时间还是留给学生进行探究。

(3)表达和交流

探究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都发言交流,就本组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看是否和假设一致,不一致找出不一致的地方,这里也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帮助分析找原因,利于他们对这个探究更全面的认识和学会表达、交流。并当堂进行小组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促进小组的合作。

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收集上来进行检查,从中发现问题,以期改进。并依照评价参照做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附评价参照1、2)

四、教学预测和反思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第2篇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 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  泰 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肌肉生理

3

5

血液生理

3

6

心血管系统

8

7

呼吸系统

4

8

消化系统

6

9

泌尿系统

6

10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

11

生殖系统

3

总学时

60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⑴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兴奋性、刺激和反应、阈刺激、兴奋和抑制等概念;适应性;生殖。

⑵内环境稳态及其维持方式:内环境、内环境稳态、负反馈与正反馈。

⑶机体机能的基本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及其方式和作用特点;体液调节及其方式和作用特点;细胞内源性调节。

⑷生物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生物膜的成分,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被动运输,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水的转运,主动运输,膜泡运输(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和反应,阈刺激,兴奋和抑制,适应性,生殖,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反馈与负反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静息电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受体,化学信使的分类,第二信使系统。

理解:神经调节的方式及作用特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特点。

掌握: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机能的基本调节方式;生物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陈代谢,兴奋性,神经调节的方式及其作用特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难点: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二章: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1.教学内容

⑴细胞间通讯的机制:直接通讯与间接通讯。

⑵化学信使的分类:①功能分类:旁分泌物、自分泌物、神经递质、激素、神经激素、细胞因子;②化学分类:氨基酸、胺类、肽/蛋白质、类固醇、类二十烷酸。

⑶信号转导机制:受体的特征;①膜结合受体介导的反应:离子通道偶联的反应、G蛋白偶联的反应、酶偶联的反应;②胞内受体接到的反应。

⑷主要内分泌器官:下丘脑和垂体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状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状旁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松果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胸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肾上腺皮质及其分泌的激素、肾上腺髓质及其分泌的激素、胰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性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⑸其他内分泌器官:心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肝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肾脏及其分泌的激素、胃肠道及其分泌的激素。

⑹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节:激素分泌水平的控制、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激素代谢的速度。

⑺激素分泌的异常:高分泌和低分泌。

⑻激素的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加性作用和协同作用、允许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化学信使的分类、各内分泌器官及其分泌的激素。

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调节机制、激素的相互作用。

掌握:化学信使的分类及其实例、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功能及其分泌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信使的分类、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功能及其分泌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三章:神经系统

1.教学内容

⑴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点活动: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

⑵突触:突触的类型和结构及传递机理;神经的整合作用;突触的调节作用;神经递质。

⑶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反射的基本概念;反射的分类;肌紧张和牵张反射;随意运动的调节;高位脑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⑷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生理学的一般原理;感觉的传导途径;感觉区;视觉、听觉。

⑸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传递兴奋的方式和特征;突触的结构与传递机理、传导特征;EPSP、IPSP;反射活动的特征;反射协调的方式;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功能;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兴奋传递。

理解: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神经纤维传递兴奋的方式;突触的传递机理;EPSP、IPSP的形成机理;反射活动的特征;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机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功能、分类与兴奋传导;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突触的分类与传递机理;主要神经递质;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中枢神经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的运动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神经纤维的结构、功能和分类;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突触的传递机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传递机理;突触传递的特性;突触传递的化学递质;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反射活动的协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难点:静息电位及其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突触传递的机理;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四章:肌肉生理

1.教学内容

⑴肌肉的特性:平滑肌的特点及其分类;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

⑵骨骼肌的收缩及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横桥循环;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兴奋和收缩的偶联;骨骼肌的代谢。

⑶骨骼肌收缩的特点:单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⑷骨骼肌的类型:快肌和慢肌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肌原纤维的组成;肌小节的组成;横管与肌浆网的功能;单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运动终板、运动单位。

理解:骨骼肌收缩的机制;骨骼肌的代谢;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

掌握:骨骼肌的组成及其功能;横桥循环,兴奋与收缩偶联;骨骼肌收缩的特点,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重点:骨骼肌的组成;骨骼肌的收缩的特点;神经肌肉的兴奋传递。

⑵难点:横桥循环;兴奋收缩的偶联;骨骼肌的收缩的特点。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五章:血液

1.教学内容

⑴体液和血液:血液的功能及其血液的组成。

⑵血浆:化学成分及其功能,包括血浆蛋白、血脂、血糖、无机离子、非蛋白氮;理化性质,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的渗透压及其功能,酸碱度。   

⑶血细胞:红细胞的特性、功能、生成与破坏;自细胞的特性、分类、功能;血小板。

⑷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血液凝固的概念、本质和基本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

⑸血型:红细胞凝集的概念;血型及不同的血型系统。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非蛋白氮,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碱储,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的分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

理解:血浆的理化特性及其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掌握:血液的成分及理化特点;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及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机理;ABO血型系统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功能,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凝固的本质和过程。

难点:血浆的化学组成及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血液凝固的过程。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专题讨论1学时。

第六章:血液循环

1.教学内容

⑴概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功能及组成。

⑵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及组成;心脏泵血过程;泵功能的评价,包括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心音。

⑶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传导组织;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窦房结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特点,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⑷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特点;血流动力学,包括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微循环的组成及其功能;组织液的生成;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⑸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反射;全身性体液因素和局部性体液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血液循环,心动周期,搏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脏储备力、心脏指数,正常起搏点,窦性节律,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最大复极期电位,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电图及各波的意义,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压,有效滤过压,动脉脉搏,血流量,血流速度,微循环及其组成和功能,减压反射。

理解:心动周期心室的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起搏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掌握:血液循环的概念、功能及组成;心动周期及泵功能的评价;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各类血管的生理特点及功能;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的组成、组织液生成和淋巴回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组成,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音,普通心肌细胞及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血流阻力的来源,血压的成因,动脉血压的组成及含义,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难点:心输出量的调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生理特性,心电图及各波的含义,血压的成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1学时的课堂专题讨论。

第七章  呼吸

1.教学内容

⑴肺的通气:呼吸器官包括呼吸道和肺;肺通气的概念,动力与阻力;呼吸类型;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肺容量;无效腔的概念。

⑵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⑶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的运输;CO2的结合和运输。

⑷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呼吸中枢和化学感受器;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呼吸运动及其呼吸类型,肺通气、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肺容量,潮气量,肺活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影响气体的交换的因素,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理解:影响气体的交换的因素,氧解离曲线,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肺通气原理及其动力与阻力;气体交换的动力与阻力;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C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调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肺通气的概念、动力与阻力;呼吸类型;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肺容量;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的运输及其影响因素;CO2的结合和运输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难点:胸内负压的成因及意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的运输;CO2的结合和运输;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八章:消化系统

1.教学内容

⑴概述: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

⑵单胃消化:胃粘膜的结构及胃液分泌;非反刍动物的粘膜可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幽门腺区;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排空。

⑶复胃消化:瘤胃微生物;瘤胃和网胃的消化;瓣胃和皱胃的消化。

⑷小肠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及消化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⑸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吸收机理。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粘膜的结构;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胃的运动及其排空;瘤胃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尿素再循环;反刍;胰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调节和吸收。

理解: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的调节,不同营养物质吸收机理。

掌握:消化道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单胃消化及其调节;复胃消化;小肠消化及其调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粘膜的结构及胃液分泌;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胃的运动及其排空;胰液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神经和体液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机理。

难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经支配;胃液的特性、组成及分泌;胰液的性质、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消化作用及分泌调节;小肠液的性质及消化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神经和体液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机理。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1学时的课堂专题讨论。

第九章:泌尿

1.教学内容

⑴尿的理化性质、组成:排泄、排泄物及排泄途径;尿液的理化性质和组成;

⑵尿的生成:肾脏的结构特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

⑶尿生成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抗利尿素、醛固酮的作用);

⑷肾脏的其它功能: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活化维生素D3;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调节动脉血压。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排泄、排泄途径、尿液的组成;肾单位、肾单位的分类;肾小球旁器的结构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肾糖阈,渗透性利尿,水利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醛固酮的合成部位、作用及引起其分泌的有效刺激;肾脏的其它功能。

理解: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两类肾单位功能;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机理;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机理;肾血流量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醛固酮分泌的调节;H+-Na+交换、K+-Na+交换。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单位的组成及分类;肾小球旁器的结构与功能;肾小球滤过及其调节;重吸收及其调节;不同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作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分类;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难点: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尿液生成的过程;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十章:能量代谢及体温

1.教学内容

⑴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基础代谢。

⑵体温: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能量代谢;呼吸商,氧热价,物理热价,生理热价,基础代谢率,等热范围,散热方式。

理解: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基础代谢;体温调节的方式。

掌握: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体温调节的方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来源及去向;测定能量代谢的方法;体温调节的机理。

难点:体温调节的机理。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第十章:能量代谢及体温

1.教学内容

⑴生殖生理概述:配子在生殖中的作用、减数分裂、生殖系统的组成。

⑵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结构、的生成;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卵子的生成。

⑶受精、着床和妊娠:受精、着床、妊娠。

2.教学基本要求

识记:生殖系统的组成、两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理解: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掌握: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卵子的生成

难点:和卵子的生成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

五、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考核成绩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 + 课程结课考核×70%。

执笔人:

审核人: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第3篇

课程名称:生理学

教师姓名:

本次课标题:第1章 绪论

学时:2

授课对象:

授课日期: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了解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刺激的种类及三要素,可兴奋组织的概念,人体与外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清楚本课程所授知识的范畴,能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参考资料;能分析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能理解人体与内外环境适应的关系;能初步辨别机体活动调节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兴奋性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阈值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处理方法:

举例说明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及正反馈、负反馈的意义。

训练任务及案例

内环境稳态

教学资源

教材:生理学

习题:云课堂生理学习题

多媒体课件:云课堂

作业

云课堂生理学习题第一章

名词解释:内环境、兴奋性、阈值

简答题:何为负反馈?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课后记

本学期的第一次课,介绍了该课程相关信息,如课时、章节内容、考试分值分配等。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相当多学生强调是文科生,对生物等自然科学不甚了解。本章重点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讲解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同学们去理解。利用云课堂的随堂测验检验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对错题率高的题型集中讲解。介绍云课堂,指导下载并学会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时间分配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

1、急性动物实验

2、慢性动物试验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一)概念

(二)衡量指标——阈强度(阈值)

(三)刺激引起兴奋的三要素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

(二)体液调节

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人体机能的调控模式

(一)反馈控制系统

1、正反馈

例子: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分娩反射

2、负反馈

减压反射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简述生理学的概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高中生物知识引出生命基本特征,详细解释兴奋性、阈值的概念,举例分析刺激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讨论人体的内环境,利用案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举例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特点,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授

举例

讨论

讲述

举例

讲述

演示

讨论

讲授

案例讨论

比较

举例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菜单式教学;合作教学;反思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24-02

一、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卢纳指出,教育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出自主型人才。菜单式课堂是教师根据学情,立足大纲,科学选题、精心设计问题,大胆构思,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营养菜单和风味菜单。通过小组自主选择,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二、核心概念——菜单式教学

菜单式教学是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作为课堂参与者在某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该内容的核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菜单(营养菜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而解决,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在营养菜单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选择知识(风味菜单)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更要关注学习的动态过程,营养菜单要满足大纲和基础,风味菜单要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菜单式借助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达到生生互补,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提升。

三、特点

1.学习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可以协商。学什么,不仅根据课标要求必选营养菜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爱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风味菜单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内容可以自己选择。

2.学习方法别具个性,过程生动活泼。怎么学,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自读自悟法,即自己阅读书籍杂志,联系生活实际来领悟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小组说题法,即小组内成员经认真仔细严谨的审题及充分思考后,向大家说清题意、挖掘条件、理清思路、说出结果、总结规律。

3.学习成果丰富多彩尽显自信。好的课堂应是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学生能自由探讨问题,乐于质疑,敢于批判,互动合作,兴趣盎然。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积极思维,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自然而然地增强动手能力,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倾情展示与交流,尽显做主课堂的自信。

四、课堂案例——《神经调节》

1.营养菜单。专题基础内容汇总:①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基础类;②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类;③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和方向的确定;④兴奋产生与传导类;⑤兴奋传递类;⑥分级调节类人脑特定功能类。合作学习,小组汇报重点:①反射弧完整的重要性;②不同反射类型的判断及相关的中枢;③人脑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不同结构的不同功能,尤其注意下丘脑的功能,及结构受损后引起的功能等;④在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静息、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不同的接线对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及方向的影响;⑤生活中的一些中毒问题的机理和特征的解释。这些都成为风味菜单的重要素材。通过这类菜单的学习,基础问题在小组内部基本得到解决,异质学习小组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提升大家的合作精神和质疑品质!

2.风味菜单。神经调节专题拓展:①依据所在位置,结构和功能将神经系统详细分类;②由不同中枢调节的生命活动过程经典实例;③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机理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方向及机理;④兴奋传递过程中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效果和应用;⑤生活中的一些中毒机理和治疗;⑥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学生分组,小组选择学习。要求:同一学习小组内的同学选择相同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异质学习小组的要求可以进行微调,小组内再分工展开合作学习,通过组内分工,网上资料搜集、归类、讨论、撰写学习小结和应用展望等,对所选择的主题更深入地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解和困惑可及时向老师询问,再通过组内合作撰写主题学习小结。如:利用不同神经递质的性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中毒机理和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对兴奋类递质和抑制类递质的种类,作用机理,作用效果,作用后的归宿,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如:神经递质的不同类型问题;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或释放受阻所引起的效应问题;神经递质活性受影响或持续作用问题等,并提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总结此类题的规律。通过全班各小组的相互交流学习,让小题入组,大题共享,全班共进,所有学生合作共赢!

五、反思和展望

菜单式的独特优势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足是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利用分配上有矛盾,在江苏现行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在语数外,课外花时间在菜单的探究学习上有些奢侈,同时我们对于学生的分组情况、学习内容的讨论深度要进行指导,不同的教学环境要灵活选择不同形式的菜单进行教学,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即使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在角色定位和操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去实践解决。菜单式在高效课堂的呼吁下产生和成长,在初步的应用过程中也展示了其优势和局限,这些局限会随着广大生物教师的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而逐步得到解决和完善,其内容也会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应用的深入而不断拓展和延伸,相信在未来的生物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菜单式出现!

参考文献:

[1]杨俊岭,于冬.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第5篇

网络协作 探究学习 文献综述 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环境,比传统教学环境更能支持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以往教学中,受信息技术硬件及师生教改意识所限,教师无法给予学生更灵活、更感兴趣、更具创造力的探究空间,从而无法体现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优越性。笔者通过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中的“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迈出了课程改革的可喜一步。

二、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流程

1.因校制宜,确立个性化的活动目标

探究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以保证协作探究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具体高中生物学科内容,明确探究活动旨在达成哪些知识与技能目标,哪些能力与方法目标,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电脑技术也熟练。基于本校学生的优势,我们对教材中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设定目标如下:

(1)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举例说明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在本地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提高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并能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在查找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期辅导,拓展信息获取能力

网络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但网络上信息繁杂,科学与不科学的信息鱼目混珠,如“仿生学”一项搜索就有大量的资源。为了体现教师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及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网络搜索之前,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并举例说明可供参考资料的范围及特点,避免信息失真。例如,仿生学的概念、起源、包括的范围等。

资料搜集通常有两种方法:登陆专业网站,如中国仿生社会学网、北京自然博物馆等,或利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很多搜索引擎允许用逻辑运算符来缩小范围,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需要此条件;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排除此条件。例如,“……+仿生学+军事”表示返回的网页内容中包含关键词“仿生学”和“军事”。搜集资料的时候,养成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非常重要,便于到时查找。

3.实施活动,唤醒合作探究意识

实施网络探究活动一般流程包括:确定子课题创建文件夹搜集资料建立多媒体素材库撰写文献综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针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课题,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确定子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教师再根据选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等。

其次,创建文件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首先创建一系列文件夹,如“仿生学习资料”,然后在其内部继续创建一系列子文件,如“航天领域”,在“航天领域”文件夹内再细分为“素材”文件夹和“演示文稿”文件夹,在“素材”文件夹内再建立“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其他”等文件夹,这样便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搜集资料(见上述)。

第四,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确立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加工。

第五,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根据文献综述,调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料,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成汇报材料,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演示文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如什么是仿生学,仿生学在××领域应用的实例,仿生学研究的前景,等等。制作过程中尽量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素材,使演示文稿更加生动、易懂。完成以后,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将自己的演示文稿到论坛与个人空间上,接受网友的点评。

三、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的反思

1.以生带生,提升网络技术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后,虽然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使用的时候还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班级中挑选3~4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技术指导,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在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

2.信息共享,减少机械重复

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将各网站搜索到的资料都存入共享的文件夹,大家都可以调用,不但资料更加丰富,也减少了学生的重复劳动。

3.创设平台,交流探究经验

在交流学习阶段,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制成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班级上交流。这样,每一位学生除了学习到本子课题的知识,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生物学的知识。

4.学生主体,激励主动参与

整个流程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收集资料、完成报告、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真正实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伙伴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科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生物科学教学配合相得益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学会撰写文献综述,掌握多媒体演示技能的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与相互合作的能力,笔者觉得这是生物教学课改的一个有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