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认识;教学建议

一、几点认识

1、让“语文”真正回归到了它应有的地位

这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修订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养成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家一致赞成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扎扎实实地上成真正的“语文”。语文课标修订的原则、依据是坚持改革方向,正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原来定的目标和基本框架都值得肯定。比如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又注意到不掏空语文的特点。

2、课程目标应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分析,主要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应该更切合一线教学实际;二是面对升学压力的问题,教师们应该做出的那些举措;三是希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内容。

3、重新修订的内容更为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把“语文素养”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更好的将素质教育精神体现,这样就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追求、能力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更多方面的能力和谐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语言的丰富积累,并且对语感和思维的培养都要同时做到。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听说读写。但是,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4、修订在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这是语文课程在育人功能方面的重要使命,因为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有“育人”。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方面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是一个具有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是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5、改动增删很到位,意思更加准确明晰

此次修改达200多处,修改最多的是语言叙述部分,努力使意思表达更明确,尽量避免误解和歧义。最终目的是将修改后的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关性。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楚,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更具体了。

6、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另外还特别强化写字教育,针对学生学习中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的问题,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这对电脑化带来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状况是有针对性的。

7、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二、教学建议

1、认真解读和领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中,夯实“双基”,从字词入手,构筑扎实的语文功底。

3、 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科学指导积累的方法。

4、 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5、 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不能首先考虑这一课如何“讲”,那一课如何“表演”。应将学生的“如何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掌握这一阶段应学到的内容,并且学到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处于学习的启蒙时期,语文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需求,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往往显得比较沉闷,让人产生枯燥感,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提升。在开展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少讲、精讲,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从而构建“精讲―引导―发问―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现代汉语知识要求都比较详细和全面,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教学比重,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方法要得当,其中对汉语教学中常用知识、基础知识和重点要详细地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加透彻,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迎合现代小学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汉语教学,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20世纪末开始,从考试、课程、教材到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华,而且为人类发展和时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不断学习,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发展功能。多数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样的应试图景与我们教育教学评价不无关系,现在的教学评价简单地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全面和发展性的评价,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与长效性和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对课程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在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程的开发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影响着其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因而抱残守缺。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除此之外,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4)教学改革的行政干预弱化了改革的内部动力机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有三种力量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即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学校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重大法规对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指导影响教学改革。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张扬创新的组织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改革的外在张力。然而这种缺乏学校变革内部动力的来自学校外部的动力只是暂时的,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学校教师有了依赖,销蚀弱化了参与变革者的主动性和学校变革内部动力机制的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变革教学文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中成功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包括课堂、关系、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生长及实现的过程,应该超越过程主体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强化而凸显主体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为语文教学有着极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求培养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经验,帮助其与教师互动,逐渐养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及人类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整体上看,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注重人文性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当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应包括机制、内容、形式及招生、考试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改革既要服务于教学改革,以实现其改进的教学功能,又对教学改革起着监督与监测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更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生活的一种感受及在长久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学气质和对我国语言的一种领悟。因此,在评价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着许多的不能平等对话地方,或者说教师是“权威”的一方,在这种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开展实施就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对于课堂设计、文本引导、把握并且创建和谐、轻松学习氛围的理解和付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知识水平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图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大师资力量已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本上的知识“倒灌”给学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扩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为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观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仍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以学生为改革的重点,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同时教师应当合理的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为己任,及时更新旧的知识、观念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就是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领域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开始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让给学生,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经验,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并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这种方式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设计不明确,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没有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的重复和练习,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即便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不能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高考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教师能力高低,学校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教学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应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合理分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课堂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2.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问题后,对思路正确,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方向错误,偏离目标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启发,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08(7).

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 创新思维 发散性思维 思考

创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精神教育应侵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应在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程。现阶段教学正处于《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亦有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树立创新意识的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标向,实行素质教育。

(一)教师创新意识的加强。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光荣的使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创新,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发现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求新能力。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得能力,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感悟,体验,发现,和启示。多设计:你读了课文想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和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探索的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很有效的途径。我们就应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生疑,疑中生问,问中求知,知而创新。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束缚,利用知识的纵横联系质疑,分析,解疑,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不断创新。

二、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一种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特点。使学生由已知导向未知的发现新事物、开拓新领域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1+1大于2》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明白犹太人儿子的发财致富,是因为犹太人的变向性的发散性思维,他不以定式去思考人生中的事情,能从事物的多角度去思考事情,才获得成功的。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学习之后问学生:你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办法帮助乌鸦喝到水?其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思维习惯。诚然,这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成效。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激发思维火花,发展学生独创精神。让学生以批判性阅读,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要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的思考性,锻炼儿童思维能力。如何去创设充满思考的语文课堂教学?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晏子使楚》的主题是尊重,课文围绕尊重逐步讨论了起来,课堂进行到一个板块,就设计一个坷儿。开始窦老师让学生比较晏子的“看了看”与《胯下之辱》中的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探讨,得出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教育让学生明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的时候,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先要做到受人尊重,才能赢得别人对国家的尊重。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地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在教师群体中率先采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青年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较多的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觉得颇有收益。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笔者借助图片资源制作成幻灯片,采取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加深理解。比如:先打出小兴安岭的全貌幻灯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茏茏的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文章中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不同季节的具体特征。学生通过幻灯片,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课堂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每个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该使每一个人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怎样开发学生的这种创造潜能,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好土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实践,敢于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成长良好土壤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