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纠结的心情

纠结的心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纠结的心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纠结的心情范文第1篇

青花瓷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表面具有浓烈民族文化表征性的青花纹饰亦一直是设计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笔者从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传统青花瓷的青花纹饰,将青花转化为一种“青花”视觉符号,从设计情感的感官、效能、理解三个层次,结合青花瓷的“形”“色”“质”“意”“神”“情”,逐一分析了国人心中的青花符号情结。

关键词:

青花 符号 设计心理 情结

引言

在中国当代,“青花”已经成为古朴、高贵、典雅的代名词,每每提及“青花”二字,便觉着有一幅淡淡檀香悠悠萦绕般的画卷展开在眼前,“青花”在人们心中也确乎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表征符号。如今市场上,借鉴、应用、拓展青花符号的设计作品不甚枚举。在平面,包装、产品,建筑,室内,广告,媒体,服装等领域,我们都可以捕捉到“青花”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影子。为何“青花”符号这般深入人心并有如此广阔的应用和市场?笔者从设计心理学中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感官、效能、理解出发,逐一分析个中缘由。

1.青花符号的感官情感

感官情感,即事物作用于人的最基本的感觉系统所产生的情感。感官层面的情感多为低级情感,但却是最为直接、并且难以抗拒的。这些设计的情感激发常最为直观,效果也最为明显,易于被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就青花符号而言,感官层面的情感体验包括“青花”之“形”和“青花”之“色”。

1.1青花之“形”

形,即形态。从器皿的体态来说,瓷器的饱满圆润,是中国人民乞求美好完满美好愿望的典型反映。从纹饰来说,它更是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延伸,是另一种水墨画的形式。青花作品运用其简练的体态、夸张多变的装饰手法以及精练概括的纹样处理表达了世间万物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花瓷的纹饰追求着线条的流畅以及笔力稳健,通过变化的线描和染色可以把不同的图案包括山水、花乌、鱼虫、人物、飞禽、走兽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喜气幸福,有的安贫乐道,有的静雅脱俗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讲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一种向往,彰显着一种品格,寄托了一份情怀。如此款青花婴戏纹碗(见图1),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碗外壁以婴戏为主题,绘制了20个婴儿于庭园中玩闹嬉戏的场景,神情姿态各异,空间衬以山石、松竹、柳树、栏廊等,充满童真与童趣。

1.2青花之“色”

色,即色彩。雅致清丽的青花瓷,其蓝与白的用色,是区别于其他陶瓷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古人曾赞:“五彩过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

青花蓝明净素雅,青花白晶莹纯净,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古朴和含蓄,在视觉上带给人们简约飘逸的感官效果。蓝与白的搭配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必然选择,蓝天白云、雪山蓝天、白鸥蓝海,都是自然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景色。蓝色和白色的交相辉映,给人以通透澄明,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人类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的审美积淀,蓝与白的结合成为自然最美的搭配之一。

蓝与白是典型的布衣色彩,但美轮美奂的色彩搭配还不足以说明中国民间与中国文人墨客为什么独钟情青花。追根溯源,青花瓷在明朝初期达到历史顶峰,回顾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明朝的庶民百姓、墨客文人,甚至于皇帝,都有一种清廉的情怀。希望朝廷和官员都能够清清白白抑或一清二白,在这样特定的心理作用的影响下,青花的蓝与白成为这种清白情怀的寄托,从而超凡脱俗,精美绝伦。至于元代,青花瓷已经完全成熟,这与其中蕴含着的仁人、志士、庶民百姓、官员都希望有一个清白清廉的社会理想休戚相关。这就是元明青花瓷器的本质审美。

1.3青花之“质”

质,即质地。青花瓷的制作,在胎体上使用氧化钴进行绘画,后罩一层透明釉,晶莹洁白,表面细腻光滑,温润如玉。清代的龚轼先生说:“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对其质地的阐述真是恰到好处。这种纯净温润的质感,也成为广大志士布衣所趋之若鹜得品格表征。如此款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见图2),瓶为敛口,短颈,丰肩,其腹下渐收,足部外撇。此款瓷瓶器型秀美,瓶壁以岁寒三友图为题材。壁上以蓝色的青花绘制梅树枝干、松针、竹及山石,并以明度较低的釉里红勾勒苍老的松干和傲霜斗雪的梅花,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画面中以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诗:“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以诗寓画,画中藏诗,匠心独运。此瓷瓶所绘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松树长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风,梅花凌霜傲雪,多以寄托古代文人高风亮洁的情怀。

2.青花符号的效能情感

效能情感,可以表征人的情感转化为行为驱动力的效率。也可以表征事物对人作用的刺激力的强弱。这种刺激是需要经过大脑情感的综合反映,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驱动与指示的。就青花符号而言,效能层面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青花”之“意”上。

2.1青花之“意”

意,即意境。我国的民众心理深受干百年来,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入世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群体意识、社会责任等。然后儒学的“仁、义、礼、智、信”,道义与责任,不免让现代的人们为生活生命中各种不得不追名逐利、为了生存而生活的事情所累。现代生产的自动程度日趋提高,机器虽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劳动,产生某种程度上高效的愉悦感,但同时也导致了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对物理世界失去控制的无力感。人们在工作中承受过多、过大的压力,这常常导致情绪低落、消极焦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期望适当地降低节奏,回归原始状态。而道家文化倡导的出世恰恰迎合了这种诉求。老子所提倡的“反朴归真”、“见素抱朴”与儒学的圣智、仁义、巧利,形成互补,宁静洒脱的情怀,给了人们精神的放逐与休憩,体现出一种放达与超脱,意欲何为,无为而为。

而青花符号作为承载这种内心期望的载体,再次成为了人们的情感需要。青花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工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青花艺术在继承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发展到当代仍然能够保持其古朴、自然、奔放、洒脱的本质,成为如今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整天为了生计劳碌奔波的人们,寄托内心宁静休憩愿望的良好载体。它讲述了一段段尘封远去的记忆,是古朴与沉淀的代表,让人宁静、休憩、缓慢与驻足。如此款青花鱼藻纹蒜头瓶(见图3),瓶为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蒜头部分饰以莲瓣纹,其颈部饰花卉纹,肩部则饰一周卷枝纹,而腹部绘鱼藻纹,鱼儿追逐游弋姿态各异,并以淡色细笔绘制的水波纹做衬托,生动自然,淡雅而宁静。还有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瓶为撇口,长颈,腹部圆鼓,圈足稍高略微外撇。瓷瓶的颈部绘蕉叶纹,下部则绘制卷草以及变形的如意头纹,腹部为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的主题图案,靠近底部绘有变形莲瓣,底足部绘朵花纹,已拍静谧祥和,春意盎然的景象。

3.青花符号的理解情感

理解情感,即人的大脑对外物的属性进行一种综合的审视和处理所产生的情感。较高理解层面的情感体验承载着设计物能在与人的互动中的文化传递,寄托着深远的文化或传统的意味。这种情感可以用青花符号的“神”和“情”来进行概括。

3.1青花之“神”

青花符号“形”、“色”、“质”、“意”的综合作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神态”。具有青花符号的物的使用,已不简单是为了实现相应物的功能,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些器物及使用过程,使人体在其中感受设计师所要隐喻传达的文化意境,使人们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深深得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道家以其辩证的思维、超脱的风度与道法自然的哲学,与正统的儒学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所谓的温婉仁义,端庄谦和,宁静淡泊,道法自然……与“青花”符号清丽典雅古朴的神态是如此得相符,也是我国自古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志趣与情态。

3.2青花之“情”

青花,这一古老的符号,中国文化的表征,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态,它更承载着中华儿女从祖宗那儿遗传下来的性格因子和思想因子,是有着悠悠历史古文明的华夏儿女性格特征与心灵追求的外化。它能唤起民族的内隐记忆与情感共呜,激发人们意识深处潜在的“本土记忆”,诱发客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这种熟悉元素的文化认同归属感。

在当代中国,青花符号作为一种从历史风格中抽出的要素与象征符号,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标准,使得其参与的现代设计作品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在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选择性知觉中,经“再认”与“文化匹配”的过程,能非常轻易得从“前注意力加工”中急速得跳转至“集中注意加工”,具有极高的识别辨别性。

纠结的心情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媒体 “80后” 怀旧 缘起 特征 意义

成长于改革开放中国中的“80后”被肯德基、麦当劳、日韩风包围着。他们释放自己的个性,追求时尚生活。然而让人惊异的是,正是这群三十而立的80一代人却开始怀旧了。

一、开始怀旧的“80后”

“80后”通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这部分人目前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不久。身处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80后”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鲜文化和事物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80后”欣于加入到其体验之中以满足自己的情感体验需求。

2008年2月,一段名为《80后的回忆录》的视频在一个多月里吸引众多网友跟帖。19分钟的视频中,作者列出了“80后”熟悉的动画片、电视、玩具等怀旧符号。在天涯社区、猫扑等论坛,“80后”网友纷纷以感动、怀念之词跟帖,一场“80后”的集体怀旧便在网络上拉开了序幕。

二、“80 后”怀旧的缘起和表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80后”童年生活的众多经典动画形象,纷纷回到了人们眼前,尤其是《变形金刚》的热映唤醒了“80后”的怀旧情绪。不谋而合的是,集体记忆、怀旧文化已经在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中悄然蔓延了。

(一)“80后”怀旧缘起

从九十年代中国的怀旧风潮兴起以来,怀旧大潮进入到了都市社会的许多层面,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等视听文化领域,“80后”的怀旧情绪被点燃了,而其开始怀旧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对于“80后”的一代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处于教育部门构建的英雄主义环境之下,同时文化产品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机器猫、七龙珠等卡通片和图书是日本文化产品的代表,而星球大战和变形金刚也都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而对“90后”来说,可以选择的东西多到来不及热爱已经转移了兴趣。换句话说,“80后”晒出的童年的点点滴滴已然成为了该族群认同的记忆。

其次,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深刻作用于 “80后”的心理。生于1980年代前半期的一批人已经或逐渐结束“象牙塔”内的学生生涯,开始步人人生就业、婚恋时期,承担家庭责任并成为建设当代社会的主流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也将直面当代社会转型期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例如房价上涨、恋爱婚姻、就业择业等压力。

最后,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社会中理想缺失、道德失范、归属感丧失等使得 “80后”一代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当前,新媒体话语出于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和情感体验需求,对于“80后”来说,“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晒”也成为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

(二)“80 后”怀旧情结表现

1、怀旧与创新相伴

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媒介打破时空界限,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符号通过触摸屏幕、下载等无障碍操作方式传达给“80后”,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一步操作和理解信息,增强了自由度, 满足了情感体验需求,无形之中将 “8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80后”怀旧的形式广泛运用在BBS、贴吧、博客等技术中,“晒客”们可以大量跟帖、回复、分享。简言之,“正是现代科技彰显了现代怀旧的美学本质,也使怀旧研究愈益穿透其社会学的表层,回归到美学研究的道路上来。”

2、传统与现代相容

“80后”怀旧将出现在生命中带有特定时代气息的玩具、文具、动画、人物、流行话语等载体,通过新媒体等交互式平台予以展示和交流,营造出一定归属感氛围和寻求群体认同。但是“80后”晒童年等怀旧现象与其他方式的晒客文化逐渐向攀比、显摆等庸俗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它似乎在坚持晒客文化的初衷方面表现得尤为执着。

3、消费主义与商品文化结合

“80后”集体记忆的复苏不是简单的将过去年代的存在原原本本地掘出,而是在抵抗“浮躁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又被消费主义的商业运作同化了。例如,主要经营家居的香港“C.O.D”公司把“80后”怀旧情结运作了一把,公司提出了“怀旧是个好生意”的品牌理念,把各种怀旧商品都融为他们家居设计的必要元素:画像、铁水杯甚至大白兔奶糖都成为了设计中的构成元素,甚至当走进铜锣湾的旗舰店时,消费者都可以昕到《夜上海》等极富怀旧韵味的音乐。

三、“80后”怀旧情结的社会学意义

我们总是奔走在路上,却总在怀旧。新媒体载体为“80后”怀旧情结寻求到一个合理契机,“80后”怀旧的内容是原始的、传统的,却可以用极端的、现代的形式表现,满足了自身组织与文化归属感。与此同时,怀旧营销恰当的切入开始掌握话语权的“80后”一代人。他们本身就是怀旧风潮的缔造者之一,也是这个风潮中走在最前沿的弄潮儿,他们心甘情愿的“被营销”, 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怀旧风潮中最有价值的消费者。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80后”通过集体怀旧,重温属于群体的记忆。然而,如何在怀旧中吸取有价值的营养并做一些有意义的感悟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代人必将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尹定邦.现代设计社会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纠结的心情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因素;自杀死亡;农村青年;性别;心理解剖;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 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302-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4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02-307.)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of gender-specif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young suicides

KONG Yuan-Yuan1,ZHANG Jie2,3

1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Jinan 250012 3SUNY College at Buffalo,NY 14222,US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Jie,zhangj@buffalostate.edu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ural young male and female suicides,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uicide between rural young men and women.Methods:Sixteen counties or county-level cities in Shandong,Liaoning and Hunan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Totally 392 suicides aged 15~34 years old were studied by using psychological autopsy method.Hierarchical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ing (HLM)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R valu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by using 392 suicides and 416 controls with the same age range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16 selected sites.Results:Rural young male suicides had more severe hopelessness,depression,and trait anxiety (P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factors;completed suicide;rural youth;gender;psychological autopsy;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4):302-307.)

国外现有自杀研究显示女性自杀未遂率高于男性,但是自杀死亡率明显低于男性[1]。我国女性自杀未遂率同样高于男性[2-3],但自杀死亡率也略高于男性。目前,对于不同性别自杀死亡率差异的问题,国际上深入比较男女自杀死亡者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文献报道。

Philips等认为农村致死性农药的广泛可及和当地医疗条件不能有效救治严重的农药中毒导致了我国农村低自杀意图、冲动性自杀尝试行为的高死亡率,同时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尝试低自杀意图的自杀行为,这可能是我国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4]。社会学者用扭力理论来解释中国女性自杀的原因,认为农村青年女性面临更多“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与“男女平等”的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扭力;对于农村已婚女性,自杀危险因素往往多与家庭生活问题相关,并且农村已婚女性的社会支持程度甚至低于未婚女性,是农村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高自杀率的重要原因[5-6]。本研究对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指标相关的自杀危险程度在农村青年男女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青年自杀死亡率性别比差异的原因进行有益地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山东、辽宁、湖南3个省抽取16个县/市(山东5个、辽宁6个、湖南5个),根据各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提供的自杀死亡者名单,将2005年10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期间所有15~34岁自杀死亡者纳入研究,同时从调查地点所有符合15~34岁年龄标准的居民中随机抽取自杀死亡者的对照。共获得392例自杀死亡者和416例对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对于每一位自杀死亡者和对照,均选取2位知情人作为信息人。第一信息人通常为最了解死者信息的家庭成员,如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第二信息人通常为与死者关系密切的朋友、同学或者邻居等。

本研究调查员均为公共卫生领域、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所有的调查员均接受了2005年10-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进行的访谈问卷的培训。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每次访谈大约持续2~4 h。

1.3 工具

1.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用于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族自杀史等情况。

1.3.2 Beck绝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7]

共20个条目,9个正向条目,11个反向条目,1~5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100。用于评估目标人在最近1周(自杀者为自杀死亡前1周)对现实和未来抱悲观预期的程度。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对未来的期望。得分越高,绝望程度越高。

1.3.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8]

共24个条目,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以及绝望感,用于评估目标人在自杀前或者访谈前1周内的抑郁情况。

1.3.4 Spielberger特质焦虑量表

为状态-特质焦虑问卷[9](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分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11项负性情绪条目,9项正性情绪条目,1~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80。反映目标人经常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和感觉,得分越高,特质焦虑程度越高。

1.3.5 Dickman冲动性量表(Dickman Impulsivity Inventory,DII)[10]

共23个条目,其中13个反向条目,总分范围为0~23分。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构成:功能性冲动(11项)和非功能性冲动(12项)。用于评定目标人是否存在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冲动人格特质越显著。

1.3.6 应对技能量表(Coping Response Inventory,CRI)[11]

用于测量目标人的应对策略。共48个条目,0~3级评分,包含两大维度:积极行动应对和消极回避应对。积极行动应对包含4个分量表:逻辑分析、积极评估、寻求指引和支持、问题解决。消极回避应对也包含4个分量表:认知回避、接受或放弃、寻求代偿、发泄情绪。本量表国内尚无中文版本,课题组已经对其进行了汉化,量表的翻译及回译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反复修改后完成,并由1名在国外从事社会学具有丰富量表使用经验的专家指导,确保翻译准确,译文忠实于原文。该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α值为0.86。

以上量表在心理解剖研究中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13]。

1.4 伦理学问题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及中南大学相应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现场每次访谈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对于小 于18岁的受访者,还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1.5 信息合成原则

(1)人口学资料,主要采用第一信息人提供的信息;(2)心理学量表的条目,如果两个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不一致,选取对于自杀者来说两者之中较差(即绝望、抑郁、特质焦虑及冲动程度较高或应对技能较差)的一个;(3)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选取阳性值。

1.6 统计分析

躯体健康赋值标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运用两水平多层非线性模型探讨自杀死亡影响因素危险程度的性别差异,结局测量为自杀与否,水平1逐一纳入与自杀有关的心理特征变量(绝望、抑郁、特质焦虑、冲动性、应对技能)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年龄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水平2以水平1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作为因变量,纳入性别作为该层的解释变量,模型如下: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根据性别将自杀死亡者分为两组:男性214例,女性178例。与男性自杀死亡者相比,女性自杀死亡者已婚较多、家庭年均收入更高 (Ps

2.2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评分的性别比较

2.2.1 绝望感、抑郁及特质焦虑

男性自杀死亡者在绝望感总分及其3个分量表得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特质焦虑总分上,均高于女性自杀死亡者(表2)。

2.2.2 冲动人格与应对技能

男性自杀死亡者在消极回避应对维度的接受或放弃分量表得分高于女性,而在发泄情绪分量表得分低于女性(表3)。

2.3 心理因素指标相关的自杀危险程度的性别比较

积极应对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消极应对中的“寻求代偿”能力对农村青年女性自杀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显著高于男性(P值分别为0.032和0.019)。消极应对中“认知回避”和“发泄情绪”两种应对方式对农村青年男性自杀死亡风险的增加作用显著高于女性(P值分别为0.038和0.002)。其余各因素对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风险影响程度相近(见表4)。

3 讨 论

探讨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自杀死亡者的影响,不仅需要对不同自杀危险因素在男女自杀死亡者中的暴露率、评分高低进行比较,还应该评估同一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风险影响程度的性别差异。然而,同一危险因素对男女自杀风险影响程度的比较,无论根据性别分别拟合模型还是把性别和危险因素同时作为自变量拟合模型,均不能较好地解释危险度的性别差异,因为前者两个模型中男女自杀危险因素的OR值未经标化不适合直接对比,后者虽然有可能检验性别与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却不能分别获得同一危险因素对男女自杀风险影响的OR值。笔者借助多水平非线性模型,在同一模型中比较暴露于相同危险因素下的男女自杀死亡风险的差异,可以弥补以上方法的不足,更好地解释相应的现象。

李献云等对男女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发现,两者多数与自杀有关的关键特征相似[14]。而本研究男女自杀死亡者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男性自杀死亡者具有更高的绝望感、抑郁水平及特质焦虑程度,应对技能“接受或放弃”分量表的评分男性自杀死亡者显著高于女性,“发泄情绪”分量表的评分显著低于女性。“接受或放弃”和“发泄情绪”反映消极回避应对能力。消极应对策略得分越高反映个体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程度越高,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型,自杀风险往往相对较高。也有研究认为发泄情绪只与社会适应不良有关的,而与自杀没有关系[15]。此外,应对方式也与男女性格特点有关,Patricia等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表明,女生倾向于向年长者倾诉,遭遇应激时较男生更常使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退避的应对方式以及问题指向性应对[16]。

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方面,自杀死亡主要危险因素在农村青年男性自杀死亡者中评分更高,自杀危险程度的性别比较多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个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心理危险因素也是对男性自杀风险的影响程度更重。对于这种结果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农村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尝试低自杀意图的自杀行为[4,17],而高致死性自杀方法的方便易得,致使部分女性的自杀尝试行为最终变成了自杀死亡。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由于女性自杀死亡者中自杀尝试者的比例较多,而低自杀意图的自杀尝试者很多是“正常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村女性自杀死亡者与自杀相关的关键心理因素的评分或危险度比男性自杀死亡者低。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完全依赖于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信息人对研究对象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评估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此外信息人的回忆偏移,或者信息人出于某种原因隐瞒自杀者的某些信息等,可能干扰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开展男女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这对根据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危险因素特点,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earson-Nelson BJ,Raffalovich LE,Bjarnason T.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on suicide rates in 71 countries,1950-1999[J].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4,34(3):328-336.

[2]李献云,许永臣,王玉萍,等.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81-684.

[3]Hamton K,Heeringen K.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Ltd,2000:49-64.

[4]Wang SY,Li YH,Chi GB.Injured-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iblem[J]. Lancet,2008,372(12):1765-1773.

[5]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78-782.

[6]Zhang J.Marriage and Suicide among Chinese Rural Young Women[J].Soc Force,2010,89(1):311-326.

[7]孔媛媛,张杰,贾树华,等.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86-689.

[8]汤毓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20-223.

[9]郑晓华,舒良,赵吉风,等.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10]管琳.Dickman冲动量表中文版在农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检验[D].大连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Moos RH.Coping:concepts and measuring procedures[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1988,34(3):207-225.

[12]Zhang J,Wieczorek WF,Jiang C,et al.Studying suicide with psychological autopsy:Social and cultural fea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in China[J]. Suicide LifeThreat Behav,2002,32(4):370-379.

[13]Zhang J,Conwell Y,Wieczorek WF,et al.Studying Chinese suicide with proxy-based dat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s in China[J]. J Nerv Ment Dis,2003,191(7):450-457.

[14]李献云,费立鹏,及惠郁,等.为什么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191-195.

[15]Curry JF,Miller Y,Waugh S,et al.Coping responses in depressed,socially maladjusted,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 Psychol Rep,1992,71(1):80-82.

[16]Patricia C,Broderick CK.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s to gender,gender role,and implicit beliefs[J]. Sex Roles,2002,46(7):201-213.

纠结的心情范文第4篇

通讯作者:刁雅洁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血清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 参阅近年来的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结果 多数临床资料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可随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分级的递增而明显升高;少数临床研究显示相反的结果;另有资料显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冠心病分类不同呈动态变化。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是预测CHF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尚不成熟,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基础实验的研究。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血清脂联素;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多种研究显示其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进展、愈后及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但具体作用机制和环节尚不明了。因此研究脂联素在心衰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热点。本文就两者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慢性心力衰竭(CHF)主要病理变化与认知现状

1.1 心衰的病理变化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已经明确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实质是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激活。心室重构本身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形的变化,其特征为:(1)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力降低,寿命缩短;(2)心肌细胞凋亡,这是心力衰竭从代偿发展为失代偿的转折点;(3)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或降解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呈球形。在初始心肌损伤以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神经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室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

1.2 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瓣膜疾病等,其中冠心病占50%以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血流动力学异常一直被认为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然而异常血流动力学的纠正尽管能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却不能改善心衰的病程和预后,据数字统计,住院患者年均死亡率仍然在30%~50%,5年死亡率保持在40%~60%,5年存活率25%(男)~38%(女)。八十年代后,随着分子生物化学的发展,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心衰发生发展的实质是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激活。所以目前的研究转变为: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修复的策略。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阻断恶性循环,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其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因此,研究神经内分泌因子在心衰中的作用和机制成为当前的热点。

2 CHF患者血清APN水平

多项研究证实,脂联素参与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进展、愈后,参与了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环节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就临床研究资料有以下几种结果。

2.1 大多数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慢性心力衰竭NYHA分级发生变化:NYHA分级越高,血清脂联素含量越高,当心力衰竭的程度减轻时,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亦随之降低[1~4]。

2.2 少数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相反的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而下降更明显[5]。该研究对象为住院患者100例,病因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缺血型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所选患者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组,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2例;Ⅳ级34例。

2.3 有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无心功能不全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为(4.79±1.61) μg/ml,而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为(14.22±5.34) μg/ml,正常对照组为(6.98±1.62) μg/ml,P<0.001,血清脂联素水平随着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全分级的递增而明显增高(P<0.01)[3]。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型心绞痛(SAP)、冠状动脉疾病(CAD)、急性心肌梗死(AMI)中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呈动态变化;CAD组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ACS明显低于SAP及正常对照组;AMI在发病和早期恢复中,可能起到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并参与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6]。由此可见,APN的水平与CAD的类型有关。

3 脂联素在心衰中的作用机制

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血栓形成、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能量代谢等作用机制已经被证实,但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解释心功能不全患者脂联素的水平为何会随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升高,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减轻而下降。目前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

3.1 心衰时能量消耗增加,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脂联素加快脂肪动员,促进产生更多的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等酸性物质,因此有人推测:高脂联素水平可能是心衰患者机体高消耗状态的一种标志[3],亦可能是机体对体脂改变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6],是疾病严重程度的一种代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心衰患者因营养摄取不足和吸收不完全,伴随着能量代谢障碍。

3.2 高水平的APN是通过激活AMPK途径调节能量代谢,发挥改善心肌代谢的作用。APN主要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PAR)来发挥生物学功能[7]。

3.3 研究发现,APN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阻滞纤维化的发生,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上调是脂质沉积的始动因素[8]。心力衰竭的病理变化是心肌细胞外基质沉积,胶原量增加,胶原网受到破坏,心肌组织过渡纤维化导致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3.4 有研究表明,利用重组APN可以阻止因负荷过重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特别是阻断AMPK途径导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信号转导,从而阻止心功能恶化。在由AMPK低下介导的压力负荷过重和糖代谢时受损的小鼠中,APN缺乏将促进其心肌重构,补充外源性的APN可能逆转APK缺乏引起的小鼠左室肥厚和心脏扩大。另有研究表明,用腺病毒介导的APK治疗APK缺乏的小鼠可以减少压力负荷过重所致的心肌重构,其机制也是通过AMPK阻止导致心肌肥大的信号转导,从而防止心肌细胞肥大。除此之外APN还能抑制超氧化物产生,提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从而起抗增殖作用,和对抗β肾上腺素能激活作用,而这些方面都与心肌重构密切相关。

3.5 有研究显示,APN可以通过AMPK信号传导和IR的途径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及继之的心肌重构导致的心衰[9]。也有人发现,APN是通过抑制NOS和NADP氧化酶的表达及进一步的氧化自由基的损伤,促使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的损伤[10]。有人在心梗小鼠的模型中发现,APN通过增加梗死边缘带的毛细血管密度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减少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抑制梗死边缘心肌间质纤维化,从而改善收缩功能不全[11]。

有人认为心衰患者APN水平升高、究竟受何因素影响、参与心衰哪个病理环节,尚无明确定论,但是其参与的分解代谢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分解代谢过程中为增强心脏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2)参与了体质量减轻的作用环节,间接达到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12]。

4 影响心衰患者血浆APN水平的主要因素

APN的表达受遗传、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吸烟、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研究比较同等体重的高加索白人与亚洲黄种人群及黑人,高加索人仍有较高的脂联素水平。不同性别的人脂联素的水平也存在差异,女性高于男性,其原因是雄激素可降低APN的分泌;吸烟者血浆APN水平明显低于未吸烟者[13];胰岛素可以增强脂肪细胞的APN分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受体激活剂-噻唑烷二酮类(IZDS)可以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某些降压药物及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刺激APN表达[3]。

5 展望

脂联素作为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为心衰的发生、进展、预后、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有研究者提出,血浆脂联素的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心衰变化趋势的独立指标。但是综合上述不同的研究结果,以及对脂联素的合成、分泌及受体等多种作用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未明了,笔者认同多数研究者的观点:血清脂联素水平虽然是预测CHF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尚不成熟,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基础实验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Tamura T, Furukawa Y, Taniguchi R, et al.Senm adiponect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 failure.Circ J,2007,71(5):623-630.

[2] 宋浩明,沈玉芹,张筱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脑钠、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464-2465.

[3] 潘桂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炎性介质的相关性研究.安徽:安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2009.

[4] 张凯.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研究.湖南:中南大学,2007.

[5] 王瑞英,杨娜.血清脂联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2):100-101.

[6] 金雄杰.脂联素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122-125.

[7] Ding G, Qin Q, He N, et al. A diponectin and its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inventricular card iom yocytes and up regulated by activat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JMOL CELL Cardiol,2007,43(1):73-84.

[8] 薛建波,杨丽.脂联素与肝纤维化.医学综述,2007,13(2):116-118.

[9] Shibata R, Izumiya Y, Sato K, et al. A diponecti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ystolic dysfunct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no.J MoI CeLL CardioI,2007,42(6):1065-1074.

[10] Tao L, Gao E, Jiao X, et al. Adiponectin cardioprotection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oxidative/nitrative stress.Circulation,2007,115(11):1408-1416.

[11] Shibata R, Izumiya Y, Sato K, et al. Adiponectin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ystolic dysfunction follom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 MoI CeLL Cardiol,2007,42(6):1065-1074.

[12] 王萍,王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的表达.山东医药 2009,49 (29):15-16.

纠结的心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白介素;临床诊断

病毒感染导致心肌出现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炎症,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病毒的直接损伤、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类似感冒症状,或者严重性心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1]。所以,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中,通过白介素和心肌酶谱的检测,探讨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3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腹泻病史,均符合2005年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纪要的诊断标准,均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63.5岁;3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0~63.0岁。在年龄、性别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心肌酶谱测定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1.2.2 白介素IL—18、IL—6检测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借助相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在450nm波长下,测定IL—18和IL—6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L—18、IL—6水平,以及CK和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柯萨奇B病毒为主的病毒感染,侵犯心肌组织,导致局灶性或者弥漫性的心肌间质渗出、心肌纤维细胞的变性、坏死,以及溶解等疾病[2]。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心包、心内膜炎等症状,从而导致心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差异性很大,病程也长短不同,但是预后都相对较好,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迁延不愈,心脏代偿性扩大,最终发展为心肌炎后心肌病[3]。

肌酸激酶(CK)作为心肌组织的重要调节酶,除了存在于心肌组织外,还存在于肾脏远曲小管,以及脑组织中。CK是M亚基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可以形成多种同工酶,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就是主要作用于心肌的同工酶,具有器官特异性,分子量相对较小,在心肌受损早期就可以出现CK—MB的快速升高,但持续时间短,下降速度快[4]。

IL—18作为新型多效型细胞因子,通过巨噬细胞、枯否细胞,以及角质细胞等的活化,产生IL—18,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以及相关免疫应答,诱导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5]。IL—18主要是通过刺激T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而IL—18本身并没有抗病毒作用,但与心肌免疫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报道称,人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8的同时,被感染细胞也会快速凋亡,表明IL—18有免疫损伤作用。

IL—6作为糖蛋白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活化的B细胞、静止T细胞,以及NK细胞的表面。正常情况下,由于内皮细胞持续分泌,所以人血清中含有相对较少的IL—6。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尤其是急性期,在病毒的刺激和诱导下,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的IL—6,导致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增强机体对感染病毒的清除作用,发挥对机体的保护功效。

本研究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IL—18、IL—6水平,以及CK和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

参 考 文 献

[1] 林艳.心肌酶谱及其比值与肌钙蛋白定量测定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54—155.

[2] 陆秋芬,许之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与心肌损伤指标相关性研究.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6(2):134—136.

[3] 陈四毛.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30—931.

相关期刊更多

大家健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卫生厅

阿来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大学

抗战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