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建筑空间;设计;时间;空间;物质

0前言

通过虚拟现实来表达和想象世界,始终是人们创造艺术和改变世界的源泉。伴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产生和进步,人们的这项能力从根本上取得了提高。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从微观上而言,就是为了给用户创造听觉、视觉等感官感受而创建的虚拟现实的各项技术的集合;从宏观上而言,其也包含那些运用于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已比较成熟,被广泛运用在设计、军事、教育等各行各业,其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成果,通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分析触觉、听觉、作用力等感官信息,为人类创造感官能感受到的虚拟世界。凭借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性、可感知等特征,可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范围,完全改变了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对待方式和态度,将人类心中改变世界的梦想变为感官可感受的现实。对于这种情况,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而不断创新和改革,未来将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变化

建筑空间环境是基于符合人类现实和精神上需要的目标,借助各类时间、物质和空间元素所建立的建筑内外部环境的总称,是一个让人通过五官感受、路径选取和精神沉浸的手段来实现物象和意境的结合。时间、空间和物质是形成空间世界的三大基础因素,因此我们可从这三点来重新认识空间世界。关于传统空间环境体验,人们认为时间是直线的、无法逆转的;空间是封闭的、静止不动的;物质是具象的、可感知的。然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拓展了人们的意识思维,让人们将其生存的现实空间和想象的虚拟空间融合到一起,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认识到空间维度是可逆转的。在这种新空间环境理念的前提下,空间并非是由简单物质围成的具象,其中还包含了大容量信息的虚拟空间。建筑设计人员将这些虚拟空间融入现实的建筑之中,更直观地展示建筑空间架构,更灵活地变化空间顺序,从而形成新的空间功能和形式。通常来讲,每个建筑空间环境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上都有一定的重叠,具备多项功能且互相渗透和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在这个建筑空间环境内,改变时间、空间和物质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和认知。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思维转变

2.1平面符号抽象化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思维是设计人员了解设计目标、环境场所、历史文化等(如图2所示),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是要在上述前提下分析空间顺序,并且根据空间架构、功能、意境等,设计出现代化的建筑空间环境。这种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式实现了平面建筑符号的抽象化、立体化,并且虚拟程度比较显著。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大脑内将各元素抽象化、简单化,并通过大量信息分析来确定概念图、立体剖面图、俯视图等,从而完成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个过程。这种以信息分析、概念图、各视图展示等为表示媒介的思维模式是平面建筑符号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2.2现实虚拟体验思维

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空间的发展秩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人们的思维意识也随之产生显著变化。目前,人类对单向信息接受模式不满意,逐渐倾向于民主的、交互的双向接受模式。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运用,将会引导人类进入一个现实和虚拟融合的空间,而人们对未知世界始终存在求知探索的心理。因此,强调互动体验的观念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对建筑空间环境的理解,空间感受需要日益增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现实虚拟感受思维应运而生。这种思维更强调创造性实践,以用户感受为本,在确认生成规则或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确定的探索感受,从而激发设计灵感并不断完善和补充,如图3所示。这种思维是由虚实交互的物质观念、动态重构的时间观念、空间变化的感受观念、可视化界面的技术观念等构成,更符合现代人性化、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其不仅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认识,而且还推动了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3基于现实虚拟体验思维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3.1时间和超时间体验思维下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引入时间因素是为了表示其客观性且明确时间顺序和程度高低,而引入超时间因素则代表建筑空间环境和具体时间毫无联系。用户感受可是非实时、非线性等认知结果,这种方式往往会带给用户一定的惊喜感。而引入时间概念的空间可让体验者感受时间的加速或变缓,甚至遗忘现实世界的时间,从而获得片刻的休息和安宁。在时间和超时间体验思维的作用下,美国某癌症中心为了缓解癌症患者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在其建设了一个迷宫,癌症患者在其中可放缓生活节奏,缓解对癌症的害怕情绪。另外,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中的“动力之源”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图4所示,在该“动力球”面前,人们会在展览厅的螺旋回廊上通过高声唱和形式来使其摆动,球上颜色会伴随摆动幅度而有所变动,让体验者感受到团结一致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同时德国城市图像会在用户面前逐一显示,会根据用户体验节奏来控制显示速度,引发体验者的无限想象,时间和超时间因素在这点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3.2空间和超空间体验思维下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所谓的空间因素,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具置,传统设计方式下的建筑空间往往在建成初期就已被固化。然而超空间因素就是对应0和1二进制数的计算机虚拟世界的位置,在该空间内,用户体验是虚幻的,大多通过界面比如视频、音频等来实现。并且用户和空间的交互界面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和路径选择来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空间功能、体验需要和认知体验的新交互联系,设计出动态的交互式虚拟空间。事实上,空间和超空间体验思维的有效融合,扩展了人们的空间认知范围,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奥斯陆中央车站的“边界状态”设计,如图5所示,其主要运用了音响的超空间技术,每个设计都基于通配概念,伴随时间维度的变动,模拟各虚拟人物在超空间的行动路径,从而设计出三向度的音响空间。同时结合具象的建筑元素,建立一个现代“音乐剧场”的车站。在该设计之中,整合了数字音响、具象建筑元素和现场效果,形成了多维的现实虚拟建筑空间,是空间和超空间的有效融合和渗透。

3.3物质和非物质体验思维下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对于物质和非物质的概念,可类比原子和比特,前者是物质的隶属现实世界,后者是抽象的也就是0和1二进制之间。伴随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人类的认知欲望日益加强,对信息传递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希望比较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来加强体验的交互性,从而传达更丰富的非物质信息。除此之外,非物质信息还可借助加强虚拟世界的嗅觉、视觉等冲击来提高用户体验,从而激发用户的兴趣。比如,著名设计师林理的“什么在消逝•空屋”,见下图6所示,是呼吁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驱动装置。其是基于物质和非物质体验思维,借助实体物质的设备装置和体验者进行互动交流,在体验不断深入时,一些已濒临死亡的动物声音和图像等非物质元素会显示在用户面前,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4结语

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生产力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就为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些年,我国的大型商场不断增加,商场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不断变化。比如,避风塘的洗手间取名“别有洞天”;在大型购物广场会有一个角落取名“老公寄存处”;某些大型购物广场的大厅宽敞明亮,供各个单位文艺表演等活动使用。这些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充满了奇思妙想,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让商场充满活力,吸引了大量的人群,这就增加了潜在的消费者。所以,要对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让商场和顾客双得益。

1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根据所处城市的设计理念,将公共空间与建筑商业空间充分融合。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和谐,如果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的风格不符,会显得非常突兀。例如,在繁华的大都市的商场前面放一大堆稻草,只会显得格格不入。二是多样性原则。公共空间的各个子空间在设计时会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设计出各种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会给人以轻松的享受。实际上购物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需要大脑不断作出判断,其本质是疲惫的。但是如果公共空间设计得当,便会适当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不仅缓解了购物的疲劳,还能够延长消费者在商场逗留的时间,为二次销售做铺垫。三是经济性原则。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达到经济性的标准,公共空间相对于商业空间而言,要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经济合理的公共空间。经济型原则还是低碳环保理念的践行者,符合当代大众的主流思想。此外,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需要定期改装,这样可以给顾客新鲜感,让顾客对商场的变化有所期待,从而起到稳定客源的作用。坚持经济性原则对于经常变化的公共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四是实用性原则。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是大众共同使用的,其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群集中的场合有一个无形的主题,它可以引导大众的心理和思维,从而避免了人群集中而产生焦躁情绪。公共空间在建筑物中常常是紧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通常安装在墙体里,所以在空间环境设计上一定要遵守实用性原则。

2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常用方法

首先,照明是公共空间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照明改变建筑物的视觉效果,使用装饰照明,营造特殊的商业气氛。例如,对于食品销售的商业建筑,可以采用明亮的灯光,同时配上闪烁的小彩灯,就像张灯结彩的过年氛围一样。整个画面活泼而轻快,让人心情愉悦,食品类商品的平均价格并不高,顾客会越买越开心。再如,对于家具类销售的商业建筑,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具选用不同的灯光,从而凸显家具的风格。具有中国风设计风格的家具可以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示出其古典特色;具有欧美风情的桌椅可以在墙上挂一幅油画,以柔和的黄色壁灯,映照在桌上白色的咖啡杯上,别有一番风情。在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上,要以环境设计服务售卖商品为理念。所有的环境设计就如同西餐中的一道开胃菜,把顾客的思维和情感引导到目标商品上来。灯光是公共空间所设计主题的主要渲染手法,而灯光奠定了基调。这种设计手法是公共空间设计中整体性设计原则的践行。第二,色彩会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用适当的色彩来装饰公共空间,会刺激顾客消费。例如,对于商业建筑外场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多用暖色系,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氛围,从而吸引消费者前往。对于商业建筑内的公共空间设计,要充分运用色彩心理学来装点大厅。通常情况下,站在大厅中间就能够看到各个楼层的主要销售商品。大厅棚顶可以用水晶吊灯来营造出高贵与奢华感,棚顶的颜色可以用蓝色系,让顾客联想到蔚蓝的天空。扶梯两侧可以运用绿色给人以草坪的感觉,室内逛街却如同野外登山一般惬意。如果商场内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服饰和玩具等,可以在公共空间运用多种色彩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再如,对于商场“老公存放处”这个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要以蓝色和粉色为背景色。蓝色和粉色都属于安抚色,能够舒缓男士等待女士的焦虑情绪。还可以配以浪漫温馨的紫色和爱情漫画等,让等待焦急的老公们回想到恋爱的甜美和爱情的珍贵,最终达到了延长女士购物时间和促进他们情感发展的双重目的。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多样性原则的践行。第三,内部公共空间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交通空间、服务空间以及景观空间。这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精心设计。不同的隔断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可以使得狭小的空间显得宽敞,从而消除消费者的烦躁情绪。交通空间的设计要以方便为主,有利于顾客行走;服务空间的设计要以干净整洁和醒目为主,这样才能切实起到服务作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景观空间的设计要以彰显商业建筑品位为主,通过盆景植物种类的选择来美化空间,还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例如,发财树和转运竹是吉祥树,能够吸引相信风水的消费者和喜爱传统文化的消费者,这对于销售商场内的金玉制品非常有帮助。总体上来说,商业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尽量少用摆件,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再如,在等候座椅旁边可以摆放色彩鲜艳的花卉。跳跃的颜色可以刺激人的大脑,发散思维。这样可以促进等候人群的思考,尽快行动起来,从而离开座椅,方便他人休息。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经济性原则的践行。第四,消防安全要纳入到设计当中。通常情况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注重了艺术性,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进行,但是常常忽略了公共空间的消防安全。公共空间人流密集,人们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约束,这就容易给踩踏事件或者火灾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能因为环境设计的艺术追求而影响防火卷帘门和消防水栓的使用;二是不能使用易燃易爆的材料作为装饰建材。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工作者还应该通过艺术的手法,突出消防设施,引导大众注意公共空间烟火防范。这种设计方法也是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实用性原则的践行。

3结语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品质的象征。多年以前,大众在评论物品时常常用名牌来彰显品位。如今,生产各种消费品的厂家越来越多,并且各有千秋,大众在评论物品时常常用销售物品的商场来代为评价。万达购物广场的大气、松雷购物广场的奢华、家乐福的温馨等,都吸引了不同心理需求的消费者前去消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展示。步入小康社会后,国民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设计不仅能满足人民需求,还能拉动经济内需,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王姿.公共空间中互动艺术的大众参与性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6(10).

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空间环境在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场所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然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居住区空间环境在平面上看来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又存在着融会贯通的关联,它们通过不同角度相互交织在一起,与整个居住区融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能够让空间环境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保持最大程度的统一性。这是因为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情况。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社会以及人为因素,精心布局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与交往空间。

(2)领域归属感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会给居民一种空间方面的领域性心理感受,让他们体会到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领地,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事实上,这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给出的积极反应。人们所处的空间环境归属感越强,他们针对这个居住区的关心程度就越高,参与到这个居住区空间中去进行活动与交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们在活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会不断增加。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反之,如果居住区空间环境经常被闲置在那里,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无法为人们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设计师的设计应该让空间界限清晰,比如说可以分为实体边界和象征性边界。其中,实体边界可以让居民直接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空间范围,象征性边界则可以让居民获得某种心理上的空间感。此外,设计师还应该注意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功能定位明确,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让人们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为居民营造一个多方位和多类型的交往空间。相反,如果居住区空间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就会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无法领略到领域性和娱乐性。

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构成要素

(1)植物方面的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植物来与周围空间环境进行科学配置,让居民的空间环境更具层次感,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与形体等进行布局来让植物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让居住区空间环境能够在植物的衬托下变得丰富多彩。具体来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具有实用性。这就是说,设计师在进行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不仅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更要在外部通过植物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让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植物设计不仅要具有绿化的装饰性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达性。这就是说,居住区中的绿地应该设置在居民可以到达的地方,让居民散步和休息,还可以供儿童进行玩乐。当然,这里的植物布置应以不遮挡人们的视线与道路为基本标准,这样,才可以让居民与居住区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其次,设计师应该对空间领域进行合理划分。比如说,设计师可以通过植物的不同高度和种类来区分空间的界限,这种植物构成的平面和空间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居民可以在这些植物的合围中体会到空间存在感与归属感,并进一步促进他们交往活动的开展。此外,植物的设计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化功能,让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具人性化特征,居民可以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自由活动与交往。

(2)水体方面的设计。任何一个居住空间中都不应该离开水。这是因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水这个永恒的设计主题。水具有灵气,它可以让居住区空间变得活泼跳跃,减少建筑物的生硬呆板,让毫无生气的建筑物在水的映衬下开始变得有亲切感。事实上,人们生来就具有亲水性,小区中被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就是有水的景观。人们乐意在水边开展户外活动。在此,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这些水体的设计如果合理的话,可以大大提升居民的居住外部环境,让居民得到生态化的居住环境。水体旁边的植物种植、堤岸设计以及小品配置等,都会对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首先,在居住区中,空间环境设计师应该让水体具有一定的可亲近性。设计师可以在水上木道上、小桥上建设一些亲水平台或漫步道,这样,居民就可以在这样的水体设计中亲近大自然。当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水体的功能来进行深度方面的设计,如果是供儿童玩耍嬉戏的,就应该让水体的深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还可以在水底绘制一些丰富多彩的图案,让整个水体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其次,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还应该让水体促进交往空间的形成,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喷泉,居民就可以在欣赏小喷泉的同时自觉形成一个交往圈子,设计师还可以在周围提供一些座椅等适合休闲娱乐的工具。

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空间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存在问题

引言:

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发展,其中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中也尤为重要的,培养的人才不但为祖国的未来提高国家民族的素质,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恰恰这么重要的教育场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完善及质量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建设不单单是美化环境的功能,亦能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比如学校的公共环境景观能潜移默化的激励学生的信心。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这些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大学生的交往、健康、信心等方面都逐渐得到好的激励暗示及塑造。因为环境空间能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暗示及激励塑造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上更为重要。

一、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这个名称的解释是相对于私人专用空间来说的,指的是一切非限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外部公共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向群众提供进行一定社会群体或独体活动的场所。而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师生,而对学生服务更是主要的。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置身于校园这个特定空间里,他们在校园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可循,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既有具公共活动的普遍性又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是指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

此外,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更加比以往重视。各地区的综合性大学也相应增加,逐步发展壮大,各门学科也兴起并发展的如火如荼。也有更多的新校园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乃至更远的地方。而新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因为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兴趣、品德修养、价值观取向等有一定的影响。而那些建校比较早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所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将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作为研究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及对校园建设的需求。

二、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学生物质上无疑是丰裕的,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是痛苦、迷茫的。给高校校园内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实现自己、与人交流的公共空间,将对大学生精神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指的是在高校校园内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文化、相互交往、漫步休息、公共业余活动等功能的空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交往空间。从我国目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缺少。现在,大多数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大多是以往的规划设计,进入大学校门,要么是广场,要么是雕塑,伴随点缀花池,中心对称式,大多显得单一枯燥,印象也深深得留在了大学生的心里。但继续进入大学校园,会发现,除了功能用的建筑楼群及美化作用的设施环境外,高校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更是显得不足及缺少,没有真正在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中真正的得到展现。

2、高校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不大。“有时候设计者期望的设计达到某种效果或者产生某种氛围,并能让人们得到满足,但是却恰恰相反,往往都是浪费空间,或者不被人认可。在高校校园公共环境空间内,它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非人性化的空间,比方在很小的场地上设计布置公众活动性强的环境空间,恰恰得不到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反作用;第二种是非文化空间,比很普通很没有意义的很俗的雕塑、踏步、走廊等;第三种是矛盾的空间,比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安放休息学习用座椅,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下设计安排封闭性的私密空间等。在长春城市的高校的调查调研中大多存在这么几种情况。有的学校更是留着空地浪费不利用闲置。大多数的公共空间环境在高校校园公共环境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不适应校园的生活所需。比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多进入高校校园内,常常就会在建筑的入口处或是校园道路的交叉口处,会有展板及宣传栏,大多是商家的广告,真正对学生宣传教育的意义不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交通空间。也成了校园环境的一个难以根治皮肤癣。不能满足高校校园大学生的生活所需及成长需要。

4、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普遍存在雷同的现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受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高校及所在城市的主题文化所影响的。比如南方、北方的高校的公共空间设计受地域及气候影响就有所不同;理科、工科、文科不同种类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受学科影响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城市文化主题下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公共空间环境,应该满足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互的活动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和凝聚力以及对高校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及学校的环境氛围。纵观现在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没有着重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居多,故设计理念大多雷同。

三、结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多强调人性化,因地制宜,创造出优秀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心灵空间、文化空间等,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心理的人性化关爱。最后重要的是,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仅是高校校园整体规划众多内容中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好的高校校园的设计规划,不仅仅体现在的是高校校园的某个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规划,但是一个出色的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却能成为校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亮点,并为师生尤其是学生更好的服务,也关系到学生群体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陈家琦。 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J]。 山西建筑, 2007, (07)。

[2] 欧诗,陈建。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探析[J]。 规划师, 2003, (09)。

[3] 郑堡元,秦华,何为。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探讨――以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为例[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09, (01)。

[4] 刘静,梁天一,董和壁。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构架与效用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 管理与财富, 200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