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Three Levels of Scenery Description
ZHANG Jie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ower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level of scenery description: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ity;second is a description vivid; thir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quality.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hen writing, we should follow the authenticity, achieve the iconicity, strive to artistic quality.
Key wordsscenery; description; level
1 景物描写的第一层次:真实性
文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或是表达作者情感,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烘托文章主题。如果景物描写脱离了真实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作者情感和文章情节、主题的真实性。从这点来讲,景物描写要遵循真实性,切不可信马由缰、随意描写。
(1)描写要符合景物的基本特征。景物都有其基本特征,描写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违背了景物基本特征的描写,语句就是再优美动人,也会让文章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巍峨壮观、直冲云霄”这样的词语来描写教学楼,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违背景物基本特征的肆意夸张是要不得的。
(2)描写要符合景物所处的环境特征。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因此,景物描写要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否则直接就会影响到文章的真实性。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清澈见底、鱼儿跳跃”这样的词语来描写当地一处河流,但实际上这个河流已经被污染,浑浊不堪,显然与事实不符。
(3)描写要符合景物的科学规律。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科学规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其时间规律,写作中描写是不能违背这些自然规律。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夜空:“夜深了,人静了,我仰望着蔚蓝色的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夜空怎么会是蔚蓝色的呢?这种描写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
2 景物描写的第二层次:形象性
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真实地再现景物,更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因此,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正确地运用多种方法,力求将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
(1)描写景物要调动多种感官器官。要描写景物就要突出表现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变化,而要很好地表现这些方面,就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因此,我们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上来描写景物,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比如,屠格涅夫《乡村》就将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到景物描写中。“整个天空一片蔚蓝”――视觉;“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味道”――味觉;“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听觉;“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着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嗅觉。
(2)描写景物要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只是从单一方面进行描写,景物就会毫无生动可言。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首先选好观察描写景物的角度,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也可以从时间不同和动静状态不同上去观察描写景物,以此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景物特点。在时间上,我们可以从一天时间段的不同上来描写景物(清晨、正午、傍晚、深夜);也可以从一年四季不同上来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等方面来描写景物。在动静上,我们可以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不同特点。另外,也可以从气候不同方面来表现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也可以从不同的地域(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方面来表现景物的不同特征。这样,我们笔下的景物就显得立体丰实、生动形象。
(3)描写景物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这样才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语句。比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形象地描写景物增色不少。
3 景物描写的第三个层次:艺术性
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在景物描写时,自己的主观感情必然会参与到其(下转第209页)(上接第194页)中,我们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景物描写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就是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单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这个时候,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有时候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要为反映时代特征、突出人物心情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所服务,这也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
(1)景物描写要融入主观感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愉快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皎洁明亮;当心情沮丧低落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凄冷灰暗。其实,月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是我们的心情。因此,我们在景物描写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其中,通过笔下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永远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发生变化。而文中的路灯光没精打采是作者内心再一次忧愁苦闷情感的表现。
(2)景物描写要反映出写作目的。写作中,我们为了表现某一时代特点,就要有选择性地描写景物,为我们的写作目的服务。比如,鲁迅在《故乡》中写到:“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3)景物描写要烘托出人物心情。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有时候要为表现文中人物心情而服务,要起到艺术化的效果。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如果仅从真实性上来看,我们很难理解天空和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但如果我们明白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娅之后内心的悲哀,就能理解在他的眼里看到的天空和太阳就是黑色的,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树尖上的雪,把山坡上的雪写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阳光照耀下的山比作害羞的小姑娘……这些恰当的比拟,无不来自敏锐的观察、独到而细致入微的目光,其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本文开头写到: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这个片断开头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这个片断作者抓住荔枝的形状和色彩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荔枝的特点。
(二)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写济南的水时,作者用了澄清、蓝汪汪、清亮、真绿、蓝水晶等词语突出济南的水的神韵,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神韵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采取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顺序。例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在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写景顺序为: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由高到底)。而《春》的第七段“迎春图”则是由物到人。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种植物,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有好多这样的描写,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是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盛开、互不相让的动态。再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由花色和花香联想到果实累累,可谓春华秋实。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从嗅觉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春风的味道。可谓色、香、味俱全,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如课文开头通过三组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等,作者通过优美的意境,表达赞美的真情。课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六、巧用修辞手法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春》一文,写花的鲜艳,不直接说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又如《济南的冬天》里,把济南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号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恰到好处。
(二)运用对比,突出特征。例如《石榴》一文把石榴与别的树木对比,如将别的树木在夏日“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与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进行对比,突出它“可爱”的特征;将石榴与人们赞颂较多的梅、杨柳进行对比,突出石榴的“奇崛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从外形到内在的风骨都描写得很生动。
(三)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春》一文里,写花多,写春雨,还有课文结尾赞美春天时,都用到了排比,既强调了内容,加强了气势,又给文章增色添彩,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运用,魅力倍增。如《石缝的生命》一文就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那么,究竟怎样观察描写景物呢?
一、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重点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去观察,去描写。也就是说,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主有次,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绿》中描写的梅雨瀑,作者抓住其重点之处,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多多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一种雄伟壮丽的“滋味”与“秘密”。
二、观察描写景物要细致
我们要写出一种景物的特点,做到有重点的同时,还要认真细致地去观察描绘。观察描写时要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浮光掠影,要全面。不但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全过程,而且要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景物做某些方面法人精雕细刻,适当借助对比、比喻、拟人、摹状、摹声、摹色、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景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朱自清主张“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观察描写就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瑟的原野等等自然景物描绘起,生动地勾勒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荒凉破败、凄惨不堪的景物,为下文写“我”与闰土相见的故事情节提供了典型环境和活动场所,也衬托出“我”寂寞、沉重、悲凉的心境。确实做到了观察描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细致具体。就拿树木来说,有的顶天立地,如白杨;有的盘龙卧虎,如倒槐;有的清翠挺拔,如松柏;有的弱不禁风,如垂柳;有的遍身荆棘,如刺槐。所以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主要特征,运用笔触进行细致地描绘,让景物富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美。这样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景物就富有情趣,让人读来惟妙惟肖,心旷神怡,得到美得享受和陶冶。
三、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顺序
我们观察描写任何景物,都要有个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顺序,没有步骤,观察的事物也是凌乱模糊的。景物的观察描写,必须合乎自然的规律,不能强行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有些同学观察描写景物,三心二意,浮光掠影,随眼看到,随心写来,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让人读后乱七八糟,无头无尾。这也正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流水帐式。常见的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照空间方位,或定点环顾的顺序观察描写。即按照作者伫立观察的地点作为固定点,仰视俯察,远摄近取。例如《野景偶拾》一文的第六段,作者即采用了这种过程描写顺序,站在山梁上坐着放眼回顾——金红的太阳、天空、漳河水、公路……一一尽收眼底。或“移步换景”,随着作者的游踪,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观察描写景物。又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采用这种“移步换景”的记游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的,突出表现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美、艺术美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2.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观察描写。即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先后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写起,逐步写出“夜色初现”“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夜深了”等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作者就是站在大海边,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观察描写海上日出的雄伟壮观景象的。
3.按照景物的类别观察描写。即在观察描写景物时,按景物的不同属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春》一文就按照景物的类别,分为草、花、风、雨、人五种,分别抓住各自的不同特征,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天美图。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四、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