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直观形象 学习兴趣 扩大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并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既“互联网+高中语文教学”,让教学方式、内容、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升华。它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那种原始的“刀耕火种”教学形式,构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一个臻于完美的教学环境。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备课更加便捷和丰富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以满足时展的新需求。如今的高中生越来越关注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身为语文教师在和高中生打交道时必须更加关注社会,了解时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与快捷的优势,可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更鲜活的信息,以便做到与时俱进。

传统的语文备课,一般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笔、一块黑板、一个备课本,不仅效率低,教师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严重束缚,而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是指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进行电子化备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网以及教师自制资源库等,将各种资源整合为页面形式的课件,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把教师从“抄”教案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材教法和学生学情。电子化备课使得教师理解教材也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的备课质量自然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针对教材中课文越选越精,高考难度越来越大,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苏轼的《定风波》一课为例,和初中相比仅仅停留在文学常识的介绍和疏通意思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需要搜集苏轼不同时期作品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知晓此词“即景抒怀”的表现手法。而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相关教育资源网、QQ群、博客圈、微信等便捷地搜集材料、优秀课件,从而丰富备课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宰着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多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可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连放两遍该片的主题曲: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图画与声音展示出意境壮阔雄浑、气度恢宏,意蕴深厚。学完这首词时,又播放了一遍。这样,同学们通过观看与聆听,也就深层的理解了此词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的方式无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深而全面地领悟词的主旨,最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还有,如《兰亭集序》、《腾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故都的秋》等等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对这些作品,应含英咀华,品位其中的美。可传统的教学,费时费劲,却只能或应用音乐来渲染,或利用图像来显示,或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可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自然链接,达到意境全出的效果。这是一种惬意的、高效的教学,一种教学艺术化和科学化的完美结合,学生也更能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整合和审美情趣也就更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大增,也就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空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时达不到老师预期的目的。此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既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又拓展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完《窦娥冤》一课时,利用晚自习播放《窦娥冤》的电影视频,这样弥补了节选教材情节不完整的缺点,通过对整个剧情全面直观的了解,学生对窦娥命运的不幸与心底的善良,刚强、有主见的性格,充满反抗的精神理解得更透彻。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范文第2篇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我们认为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从教师角度看,高效课堂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生角度看,应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高效课堂”很难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体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明快。一是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分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之间的最佳状态。心理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三是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

2、融洽。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创设,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

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又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从教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很多,如运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适时地点拨诱导,插入适当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的形式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制约着课堂效率。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堂常规的遵守,课前学生自觉地充分地预习,各科备有必要的错题本等等。这样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今人有言: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二.注重“关注”策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关注策略的运用

1、目光、微笑关注。

外国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就老师的课堂视野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过探究。结果显示,在老师扇形视野区里的学生成绩往往优于这个区域之外的学生。这足以说明,关注很重要。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电感应。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从教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欣赏、夸奖关注。

教师的欣赏、夸奖、鼓励,使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方面与理由。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是和没兴趣、不努力相关联的。如何使他兴趣跟上来,努力跟上来,成绩跟上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找出值得欣赏和夸奖的优点,找到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一点点”好好地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提问或允许回答的关注。

一堂高效的课,一定是“有问题”的课,教师提问允许某个学生回答,在学生心中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看得起我。据报导,北大附中程翔先生在贵阳讲学时说到这么一件事,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他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得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却被获准三次。可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轻松、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这种氛围。

2、自信氛围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蠢、很坏,可想而知,还会有什么效率可言。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最有效?在教师认为他很好,父母认为他很好,同学也认为他很好,他自己也认为他很好时,这个时候的学习就是最有效的。

3、自我管理氛围

教师要努力营造让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感,也是没有效率可言的。

4、有归属感的氛围

在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都觉得在这个集体里,自己被认同、被认可。学生之间能够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没有取笑,没有冒犯,没有孤单,没有被抛弃,没有边缘人物。这样的班级里有优生,但他们不会孤芳自赏;这样的班级里有差生,但他们不会离群索居。

三.做好课前充分的弹性预设,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大家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

(一)弹性预设

这里所说的预设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我们认为备课至少要“备”到三点:

1、备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并且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当,要切合学生实际,力戒教学过程中的“泛目标”和“无目标”倾向,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课堂上是无法落实的,更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了。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非指每节课都要逐一落实。要突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要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没有充分的预设,也就很难生成问题,即使生成了,往往也很难应对。同时,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2、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顾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激发兴趣点,设计适合可行的方案。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思考这节课成功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耗时过多又效果不好;什么时候学生的眼睛发亮,什么时候又低下了头;多问几个“为什么”。带过多届学生的老师,还可以从往届同类班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易错点上出发,获取一些信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这样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性。

3、备方法。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摒弃教师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倡导与运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法。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法。

①“小先生”教学法。各学科建立“学科小先生”制,着力培养本学科小先生。让他们为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及时而具体的帮助。这不仅可以保证“大班额”制约下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还可以大大提高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②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班集体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之间,个体与小集体之间多种形式相互影响的学习形式。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压缩集体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合作。

③自主学习法。教师不讲授具体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布置弹性的学习任务,提出建议的学习方法,给出具体的学习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难度不大的章节,教师完全可以从容放手。

④定位学习法。将课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阶段;二是学生当堂考试阶段。让学生在完成之后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就得到当场的检测与评价。

⑤感悟教学法。学生上完一堂课,完成一道习题,做完一套试卷,就能进行感悟性的总结,分析得失之处。这种方法虽然不免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但这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好方法。

⑥例习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为书本上或为自己想用的例题,寻找或设计一道相类似的题目――例习题,让全体学生当堂动笔完成例习题。这种方法虽有培养学生模仿能力之嫌,但可谓立竿见影,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法。

⑦问题学习法。教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适合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课前预习、课内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还能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

(二)有效生成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要求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倾听学生,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捕捉信息作出价值判断,并不断地重建信息,以恰当的评价性语言进行点化,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拓宽教学内容,或对内容引申追问,让学生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让新的内容成为课堂新的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地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课堂教学鲜活资源的生长。

1、利用学生出错的生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或训练题目的解答,正确和错误都是正常的。“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不仅不是坏事,有时还是“好事”。关键是看如何利用好的“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有耐心,要使学生的错误成为教学中一种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比如说,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生成许多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2、引导有价值内容的生成。

在教学情境中,对已生成的资源有选择地加以重组、提升和扬弃,在开放的目标中弹性地纳入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方法,即引导生发。学生的回答或不周全,或理解抽象、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显得表面、肤浅,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促使学生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品味、体验,并作深层次的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或判断,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请看一则案例:

在以“吟诵青春”为主题的现代诗歌赏析课上,在基本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老师问学生:“在你的心目中,有没有曾经打动过你的现代诗歌呢?”学生议论纷纷,但列举寥寥,仅《再别康桥》、《乡愁》等几首名作。这时有一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背几句‘诗’,请您评价一下。‘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此时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台!台!”老师此时也很兴奋:“我高兴的是你把它当作‘诗’,许多优秀流行歌曲的歌词其实就是一首首不错的现代诗歌。同学们能关注歌词,证明你们很喜欢这首歌。词作者是台湾的方文山。老师自己也很欣赏他。他的歌词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歌词充满画面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适时转换教学内容,但是始终围绕现当代诗歌这一学习目标进行。教师一方面展现了宽广的知识面,一方面闪现了驾驭课堂的智慧。由于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烈激发了出来。

3、意外捕捉的美丽生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教案落实预设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中不相吻合的内容,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并及时纳入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加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我曾经在我校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鲁迅的《祝福》。在学生清楚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后,一个男生举手提问:“老师,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呀?”从老师刹那间的表情看得出来这个问题是这个老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瞬间老师从容地对学生说:“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大家找出后画上横线。”学生找了片刻后回答:“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人们不叫她的名字呢?”这样,教师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祥林嫂所处的时代以及周围的人们对她的态度的初步认识,进而分析了人物悲剧的成因。这一即时生成的问题虽然影响了课堂原先的预设内容,但经过教师的灵活处理却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显现出了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

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容量一定要大,不大不足以显示教学内容的丰富;难度一定要大,不大不足以显示课堂教学的水平和功底;速度一定要快,不快不足以显示课堂教学的紧凑。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三高”课堂不一定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生收获的多少才是衡量课堂高效低效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