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造和创新,必须依靠牢固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创造和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才是有价值的。离开基础知识,学创造就是空谈。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对学生说明: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让学生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我发现了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一一量出;而有的学生则只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在全班交流时,我让只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说出理由: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知道另一条的长和另一条宽了。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我让学生独立算出所围的长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并且讨论一下是怎样算的。告诉学生,所算出的线段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接着了出示: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试算。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算法:
(1)6×2+4×2=20(厘米);(2)6+6+4+4=20(厘米);
(3)6+4+6+4=20(厘米);(4)(6+4)×2=20(厘米)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算法对吗?为什么?
得出:(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2个长和2个宽之和就是它的周长;(2)(3)把四条边的长和宽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4)因为2个长和2个宽之和,即是2个长和宽的和,因此列成(6+4)×2,以上方法都是对的。(4)比较简便,由此可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整个数学公式的获取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知识,又学会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各种知识在大脑中储存和加工的过程,只有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统一,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才能进行想象、联想、思维、创造。
2 营造课堂实践活动平台,巧妙构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时机
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用准确、生动、简洁和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形象、行动、清晰地陈述、说明或验证数学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细致发观察,一丝不苟的操作,准确完整的口述算理,从而有效的促进知识内化。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做的:拿出两张同样的正方形纸,一张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另一张折现它的1/3并涂上颜色,然后比一比1/2和1/3谁大谁小,得出
然后让学生按刚才的方法,实际再操作一遍。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参与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试做,观察比较,促进了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质含义;通过教师积极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求结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善学”,做到知识的迁移。
3 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标新立异的奇特想法。对此,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并县巧妙地引导,提出必要的要求。如:对那些课堂上爱说话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纪律加以约束和制止,而应当适当地了解一下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是否对课的内容有疑问,是否想出了什么新思路和新观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有所发现,从而避免了一些简单的生硬的批评,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因循守旧,喜欢标新立异、有个性。
例如:一只燕子要以活9年,一只喜鹊的寿命是燕子的3倍。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这一题,大多数的学生解答方法是:(1)一只喜鹊要可以活多少年?9×3=27(年)。(2)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27-9=18(年)。答: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18年。可是,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有另外的方法。”他的解法是:9×(3-1)=18(年),并且很快地说出了理由。
我当堂表扬了这位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善于动脑筋,并且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受到鼓舞,在此后的学习中,他们都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引进源头;促进能力;激发成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去实践、获取知识、摸索学习方法,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收集资料,引进源头活水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前让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可上网查阅,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把相关的知识摘记在本子上,并记忆下来。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第二步,分类整理资料,如与地球有关的天文知识、丰富的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第三步,指导运用信息资料,学生利用课文知识回答上面的问题时,结合展示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资料,使学生更加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进一步明确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作课题的内在含义。
教学一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课文的时代背景或文中人物情况的资料。如学习《詹天佑》,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历史背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就能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对京张铁路的胜利竣工的伟大意义加深理解。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不仅阅读时要收集资料,而且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要收集有关的资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促进能力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带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操作实践、体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1.让学生在课堂上演一演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能促进其对语文全身心的感受。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动作,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麻雀》,在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听录音,各自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体验各角色的动作、神情、课文中的情景,以动态展示每一个场景的画面。同时让学生边读、边演、边悟、边思、边感,鲜明的突出猎狗的凶猛、小麻雀的无助和老麻雀甘愿牺牲也要救小麻雀的伟大,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对“老麻雀”这一艺术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一些历史故事的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演课本剧。课文中古老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的精心饰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语气、动作、神态让大家看了犹如身临其境,对知识的接受则水到渠成。由于学生参与了表演或评论,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表演,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人文精神得到体现。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文笔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但感受并不深刻。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先让学生自悟春光的绚丽、燕子的活泼机灵。接着让学生拿起水彩笔,把生机勃勃的春光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动手又动脑,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
3.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
在课文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或不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从中观察、思考,弄明白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为什么桥面不会塌?是什么支撑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个问题如果只口头解释,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5厘米宽的长方形图画纸,用两个长方体文具盒做桥墩,让学生把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再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纸就凹陷下去。接着,又让学生把弯成拱形,嵌在两个桥墩中间,再把橡皮放到纸桥上,纸桥却没有凹陷,接着加上两块,纸桥依然如故。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从亲手所做、亲眼所见的事实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⒋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比一比
如:(1)抄一抄文中的优美词句;(2)旁注要点、体会、疑难等;(3)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4)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行扩写、续写等,学生好胜心强,在写的训练中让学生比一比优美词句谁抄得快、抄得多,比一比谁的重点找得准,比一比谁写得深刻,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比一比谁的句子、文章写得精彩等。在“比”中充分调动学生写的情趣,在“比”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
此外,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都是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爱好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练的机会。
三、展示成果,激发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实践
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现状,教师应当基于现在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3.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理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持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再是指导学生全部的学习,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进行物理学习。
2.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难度适中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3.在物理课堂讨论的时候,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组的形式推动小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组,从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个人性格等角度分组,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课堂进行的整体节奏,保持讨论问题的正确方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地评价,评论的内容要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上,要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期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产生挫败感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引导学生保持自信心,继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自主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如电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了电源、电阻以及电流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电路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组装电路,测量电阻,记录相关的数据,验证教材中的公式,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结论。
2.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以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互助,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内对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的过程进行探究和分析,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总结学习的经验,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理清思路,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搭建物理知识框架,使得物理学习模式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互帮互助,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完善课堂氛围。期间,教师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处理和解决,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制定复习计划,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画出光线的运动规律,举一反三,回忆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成体系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的探究,使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成像规律的对比,模拟光线的传播路线,将抽象的知识以具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心理,为初中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生更容易取得学习的进步和成果,树立物理学习自信心,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物理学习上,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源、音像资料和课外书籍,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导入含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begunishalf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2)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3)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BookV,Unit10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youhearorseetheword"soccer/football",what''''sthefirstwordorexpressionappearinginyour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1)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2)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3)读:读课文(4)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
1.建立全新的脑图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
(1)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
(2)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章节)。
(3)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
(4)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
(5)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6)每完成一个分支,可用框将其框上。
以BookV,Unit8为例。此篇课文是:"BuyingBooks"。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以BookV,Unit7为例:课文的题目是:"BlindnessandLouisBraille"。课文讲述得是LouisBraille和他发明的盲文。学生对LouiseBraille的生平一点也不熟悉。脑中也无他的脑图。为此,我作了新的教育设计。
三、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V,Unit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ImprovingYourStudy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StudyHabits"的图式。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Study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足取。并以debat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3)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
关键词:中职;学案导学;创新课堂
一、传统中职课堂的乱象丛生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转型,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教学模式固步自封,课堂实效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现实中,传统中职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尴尬现象,乱象丛生:教师精心准备,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主导建构,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单调乏味,学生身心疲惫;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不知所云;期末考考背背,过后不知所谓;教师越教越累,学生收效甚微。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普教化”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面对“乱象丛生”的中职课堂,在秉承省中职新课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创新中职课堂的核心理念
2011年初,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以体验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在通过前期调研论证考察的基础上,学校在三个教学部,分别选择了三个班作为“创新试点改革班级”,开展“学案导学”式“创新课堂”试点教学改革。
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中心、主动参与、互动协作、自主探究、做学合一”。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体,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为形式、以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为素材,以学案导学为教学抓手,以小组参与实效为教学评价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精心设计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开展讨论、展示、操作等活动,营造无拘无束、主动参与、热烈互动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愉悦地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推进中职课改的价值意义
(一)落实中职新课改的重要载体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学习实践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通过实践和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在做中学,它是贯彻落实新课改,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的重要载体。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中职课堂,普遍存在着“学习氛围淡薄、教学参与度低、师生互动差、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教学的整体实效性不高,而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则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桌面推演、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让他们在参与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
与普高生相比,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在做中学,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搭建活动项目平台,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在自我展示的体验学习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切实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学案导学创新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何为学案导学
学案就是教师充分了解课标、教材,详细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严格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自学设计的,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导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凭借学案,通过问题牵引,开导和启迪学生。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学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学案
1.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新课预习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每一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带着目标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学习效果更佳。
2.突出重点难点
学案明确新课中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重点突破。
3.列出预习提纲
在每一框预习完毕后,对本框知识,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整理出本框的逻辑知识提纲,以便及时掌握主要内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设计问题探究
有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有些需要个人预习解决,有些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有些需要教师给予点拨解决,以便于激发思维,团队协作,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技能。
5.自学预习反馈
把预习中的“疑难杂症”在预习反馈上呈现,以便于教师根据这些“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导学诱思,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精讲,帮助学生的答疑解惑。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学案导学是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其教学流程为:“课前引导自学—课堂交流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
1.课前引导自学
教师制定学习方案,学生按照“学案”,通过收集资料、利用工具书等先自学所要学的教材,同时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做好记录,在课堂交流研讨环节中提出来集体解决。
2.课堂小组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收集的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还没弄懂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3.课内训练巩固
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和目标要求设计巩固练习。练习要分出梯度,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助于巩固重点和难点的落实。学生通过课内训练巩固,在实践中强化知识,提升能力。
4.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模块主题进一步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下次课上集中展示。
实践证明:这种“学生中心、主动参与、互动协作、自主探究、做学合一”的良性课堂教学机制,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愉悦地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2]谭伟合.“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
[3]王文渊.利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实践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