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眼中的学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的教学管理
在丹那中学,只有三名行政人员,即校长、副校长和辅导员。校长主要负责全面工作,决策学校的重大事情。他经常在办公室与教师进行个别谈话,会议也很多,即便在学生休息时他也要参加值班,管理学生的秩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并且每天要去迎接学生和家长的到来。副校长主要负责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家长进行沟通,组织各种学生活动等。辅导员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点像我们的教务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和教师的课务安排,特别是管理学生的班级分配。此外,三人共同讨论决定教师给哪个年级或班级上课。学校里没有教务处,也没有德育处,除行政人员外就是职员和教师。
学校共有近800名学生,包括六到八年级,只有31名教师,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也就是自己上课的班级。教师根据学校的安排在自己固定的教室为学生上课,同一教师可能给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上课,也给混合编班的学生上课。有少数教师,要同时教两到三门学科。
由于学校教师非常少,所以每名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每人每天上5节课,另外还有30分钟的早读和一节备课的时间。一旦有人因病或因事请假,学校的课务安排就非常紧张。对此,学区有统一的管理办法:每个请假的教师,必须自己在学区提供的网站上寻找能够替代自己的临时教师,经学区批准后,请假生效,同时代课教师可以进教室上课。这种办法减少了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让教师对请假更加慎重。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临时的紧急情况,来不及向学区报告,就会特事特办。
随着联邦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是阿卡迪亚(Arcadia)学区华人不断增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非常关注,学校对此非常重视,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培训。阿卡迪亚学区规定,每年工作日期间有7天是供教师进行业务学习的,被称为“联邦核心课程培训日”(Common Core Day)。每到这一天,学生在午饭后放学,教师们用半天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关于如何改进自己的课堂,以及为下阶段的教学任务制订计划,这种交流基本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每到此时,学区会派相关负责人员来校巡视,了解教师学习情况,也会参与教师的讨论,甚至对教师进行辅导。阿卡迪亚学区还有“教师发展日”(Teacher Development Day),一学期一到两次,这一天学生不到校,全体教师上午到阿卡迪亚高中(Arcadia High School)听报告,下午学区内的3所初中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到丹那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学区的学科教研员也要参加。这些活动的效率比较高,很受教师们的欢迎。
可以看出,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非常规范,每个教师工作非常努力而辛苦,很少有请假现象,学校也没有太多事务性的工作来分散教师的精力,所以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
二、学校的课程管理
通过观察和交流,笔者大致了解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丹那学校的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类,每天6节课中,5节必修,包括英语、历史、科学、PE、数学;1节选修,内容除了体育、艺术类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外,还有教师助手、餐厅助手、图书志愿者、蜘蛛网热络小组(Web crew,八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服务,做向导找教室,欢迎新生等)等。美国学校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每个学校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师资潜力和设备资源,或者借助社区与学区的力量开设出尽量丰富而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学生对必修课没有选择权,但是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参加选修课。有些选修课以学年为单位选修,乐器类的艺术课大多如此;有的则以学期为单位,其他的基本上是一个学期选修一次,如做教师的帮手、戏剧、戏剧社等课程都是如此。选修课一旦选定,那么将持续整个学期或者整个学年。
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基本上是学校平均分配的,除数学外,没有层次的差异,而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则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学科成绩、综合能力以及教师的建议进行分层编班,所以常出现混合班级,年级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的情况很多。高年级分班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就连选修课也要考虑学生的意愿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双向选择。如蜘蛛网热络小组,对学生的交往能力要求很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笔者听了一节绘画社(Painting Club)选修课,由于是高水平课程,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创作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难度也比较大。
丹那学校随着政府提出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在完善学校特色课程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这些课程的实施和改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
三、学校规范的作息和个性化的课表
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很独特,有日常课表(包括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上午8:14开始,下午3:00结束;有提高教学质量日课表(只在周三如此,提前一个小时放学,学校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有年级组的会议,也有学科组的会议等,教师评分、开会,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上午8:10开始,下午2:00结束;最让学生们开心的应该是迷你日课表(一个学期会有两次,分别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结束后,中午提前放学,教师要填写学生成绩和评语,也会到学区内不同学校参加教研活动),上午8:14开始,中午12:15结束。加州政府规定,学校每年用来正常上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80天,所以学校只有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才可能完成州政府规定的工作量。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印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簿上,学校一般不能随意调整作息时间。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循环课表,根据它的安排,不同的学生每节课到不同的教室上课。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也会尽量考虑到,体现在课程表上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配给他们不同的课程。比如,语言不过关的学生要有英语提高课,而且层级不同,又如数学水平较低的学生会有降低要求的课程,等等。
四、学校的特殊教育管理
2001年1月23日,美国总统布什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计划,并于2002年1月8日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丹那的两周时间里,笔者真实地感受到了美国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身体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同样享受着教育的公平和阳光。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实践的精华,却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丹那学校里除了普通学生分层学习外,对于那些智力和情绪有障碍的学生,学校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注重对特殊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比如教会他们如何去超市购物、怎样去比对商品的价格、怎样使用微波炉和洗衣机,以此为特殊学生独立走上社会生活奠定一个起码的基础。
在丹那只有特殊学生才坐校车,目的是减轻家长的接送压力。学校共有7名有情绪障碍的学生:1名六年级学生、2名七年级学生、4名八年级学生,有5位教师负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几乎是进行一对一辅导。学校共有3间情绪特殊教育教室,一间供上课用,另外两间是专用教室。7名学生,按照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围成一圈。其中有2名学生由于进步比较快,行为和情绪表现已经接近正常,因此可以到普通班级上课,但是他们仍然需要专门教师的帮助。特教训练的目标除了是增强特殊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逐渐融入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情绪障碍班级学生的智力大多并不差,每节课由5位教师分工合作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对于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到隔壁的专用房间自由玩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学生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甚至乱发脾气的话,会被关进一间只有一张桌子和椅子的房间,类似禁闭室。当被关禁闭的学生抱怨时,教师总是非常耐心地解释道:“这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你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
笔者曾经看到参观过阿卡迪亚学区的一个小学,他们给予了重度智障的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由于这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就借用形象的图片来帮助他们表达,如吃饭、运动、游戏都有相应的图片,学生们一看就懂,尽可能地减少他们沟通的困难。
在学校的特别帮助下,特殊学生都在慢慢进步,这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丹那的老师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好的教育,即每个孩子都必须会学习。特别是公立学校,没有地区、家庭背景、肤色之别,都有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格的责任和使命。
五、学校的特色课程
学校的特色课程是个人决心进阶项目(Advancement Via Individual Determination,通过个性和意志发展自己,以下简称AVID),在学校已经实施了3年,目前是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在参加。这门选修课比较特殊,因为参加的对象主要是学业水平在中等或者偏上者。学校通过对学生评价系统数据的分析,会主动邀请一些学生加入。学生也可以自己申请该课程,但是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该课程的实施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从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AVID课程不属于任何学科,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包罗万象。课程实施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阅读相关的书籍,可以是历史、数学,也可以是其他任何领域只要是学生看得懂的书籍。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他们要阅读的章节,然后每个人根据阅读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笔记本上。问题提出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关键词进行研究,并把与这个关键词有关的信息记录下来。其次,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把自己初步的收获写下来,同时把自己得到这些认识的过程分步骤描述出来。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每个学生把发现的新问题或者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写下来。到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步写下的问题是需要得到帮助的问题。
每周二和周四,学区会派专门人员到学校,帮助仍然有问题的学生和他的同学们解决问题。说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因为AVID项目有一个要求:当别人有问题时,知道答案的人不能告诉他,因为对有问题的人来说,直接得到别人提供的答案相当于“剽窃”。他们相互之间帮助解决问题的原则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也就是说不断地从不同角度启发对方思考。每个小组每一节课会有1~3人在小组的白板上写出自己的问题及研究过程。接着,学区派来的专门人员和组员就学生的问题和研究过程不断发问,学生要回答大家的问题。随着提问不断深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直至自己揭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才基本结束。提问和回答环节以后,学生要记录下当天课堂上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信息,并条理清楚地写出自己的收获。最后,教师设计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如“今天的课堂上你问了哪些问题”“你的问题别人是如何回答的”,等等。
在一节AVID课上,学生一共被分成了5个小组,3个小组研究数学问题,1个小组研究历史问题,还有1个小组研究语言问题。有一个数学小组研究的是怎样把数学语言转换成文字的形式,因为在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只掌握了公式和定理还不够,必须能够用准确的文字描述这个证明的过程。那怎样才能掌握这个技能呢?学生通过不断地提问,使每个人的认识不断深入,以此帮助大家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另一个数学小组研究的是轴对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在白板上非常规范地画出坐标系内轴对称的图像,并且工整地写出定理和自己的研究过程。笔者发现,虽然他们只是八年级学生,但是每一个在白板前讲解自己的问题,介绍自己的研究和见解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而自信,提问的学生也是唇枪舌剑,引发组员的思考。难怪美国的孩子个个都是演说家,每个人都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思考得有一定深度,从他们的基础教育就可以看到这种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间。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提出问题前要思考自己问题的深度,是一级水平,二级水平,还是三级水平,提出的问题层次越高,思考得越深,对他人的启发就越大。
学区派来的辅导员参加到每组的讨论之中,每组至少有1名辅导员加入,辅导员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过程进行不断提问,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介绍自己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这些表现包括情商、模块完成情况、问题深度和总结能力。最后,辅导员还要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写下“关键点”,点拨学生的思路,或者是给出重要的建议。
通过AVID课程,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想到的、看到的都写下来,不断探究未知的领域,运用合作的学习方法,增加阅读量,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基于AVID课程的这一核心理念,丹那的很多老师都主动将这种策略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很多老师前来学习和观摩,其中甚至包括体育老师。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合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它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发展。所以,新课程下的语文不在是传统的语文。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呢?
一、“一节好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所以,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实习期间,在上《将相和》一文时,用了一个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找同伴一起分角色扮演,并在全班表演。这一环节被很多学生喜欢,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相当高。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才艺有机会得到展示,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与文本对话。学生在表演时,会揣摩人物的行为、心理,同时,加深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体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知识得到巩固。
2.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利用
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教师教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先将对话划分。教师先教授第一部分对话,给学生一个示范。接着,可以让学生根据“读对话――分角色读――探讨人物心理”这一过程,分小组自学接下来的几组对话。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进行学习,对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低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及一些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
三、如何具体的上好一节课
1.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等方面出发,结合教师自身对教材的分析、研究,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的环节应扣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验。同时,精心设计的环节要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的导入,好的导入时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设计课文的导入呢?
例:《猴王出世》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那么喜欢哪位主人公呢?说一说?
教师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与学进行谈话,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这个环节的设置就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
3.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评价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别让老师的“评价”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先进生的听课态度,忽视了中等生及后进生的课堂表现,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学习,给学生创作“展示自己”的机会,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4.讲究教学艺术
教师的语言是否流畅生动,语调是否抑扬顿挫,这些都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上课时,教师声音小了,学生听不清;声音太大,会产生听觉疲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普通话的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师的表情、动作要自然优美,富有情感。
教师也要重视评价语言的使用。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朗读的评价:很多老师会说“你读的真不错。”但如果使用“你的感情真丰富,谢谢你这么精彩的朗读。”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肯定他读的好,但是带有的感情就是不同的。
5.板书规范、有序
一个简明实用、形象直观、构思精巧的板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美的感受。
一、目标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最容易分散,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对话: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过年的时候你去别人家做过客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到你家做客,你准备怎么招待同们?同学们都是热情好客的小主人。看样子也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过年要分东西了,到底怎么分呢?我们去帮帮它们吧。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分东西的原有的认知。开始上课时,教师利用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学习目标。
二、设置问题,引领自学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从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前做好课件,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观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全员参与,讨论合作
在课堂上,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一切学生为中心,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可以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提纲,并进行自学以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而通过交流发现数学的信息及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报他们这一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他小组补充不一样的问题,教师记录在小黑板上。例如在《分苹果》这一课时,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平均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2)每个盘子放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3)如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个?(4)如果每人分5个苹果,要怎么分?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内摆一摆,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让组长作好记录,为小组间交流做好准备。
四、检查评价,教师点拨
高效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特别是小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各学习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结果,然后请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或板演,当学生答对了,我就会对他说“×××,你真棒!”;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我就会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了,我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或“我觉得他说得……”或“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错题,讲清错误的原因,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的解法。
五、精选习题,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精选习题,使课堂作业要具有典型,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可以实行弹性作业,让那些已经学好、学充分的学生免做作业,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探究自己还不会的知识;而针对部分确实还没有消化新知的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少做一些作业,或者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还可以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后自己制作模型,在实践中来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CUSHMAN学校历史悠久,在当地享有盛誉,是一所花园式私立完全学校(含幼儿园、小学、初中)。我们这两所学校之间已经有五轮来回访问和交流,项目做得相当规范、成功。
作为交流教师中的一员,我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了CUSHMAN学校为我们精心安排的活动,也真实地感受了美国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的原因,我对美国小学数学课堂有了一些观察和记录。
一、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注重数学文化的生态建设
CUSHMAN学校有一个数学实验室(MATH LAB)。实验室设在学校一隅的小花园尽头。通往实验室的水泥地上,有两竖条格子,分左右写着:0、5、10、15……一直到100,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跳房子”游戏的格子。可以想象,孩子们一边跳着格子一边念念有词地数数,这样能更好地记住数字吧。
数学实验室场地比较小,不到15平方米。墙上贴满了与数学有关的图片,如长度、质量、面积、时间、货币等常见计量单位及其换算;还有如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的直观演示;甚至连白板上方都贴有标了实际长度的彩色纸条等。墙角堆满了实验用的器具、学具,如奎逊耐木条,基本图形、小棒等。
数学实验室摆了一张圆形桌子和一张六边形桌子,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围桌活动。据了解,CUSHMAN学校一般的数学课是在教室里上,操作型的数学课就会放在实验室,各班每周安排一节数学实验课,时长30分钟左右。数学实验室只有一位老师,负责小学所有班级的实验课。
写有数字的花园小径,还有独具特色的数学实验室,也许,这就是他们特有的数学文化建设吧。为了更好地体验他们的这一特色,在征得对方许可之后,我们听了NACE的一节一年级数学随堂实验课。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学生是没有数学教材的,只有大纲,教什么,需要教师自己安排。而数学实验课更没有可依据的范本,需要教师自己进行把握和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虽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怎么教还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斟酌。
NACE的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数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形的。
在数的部分,NACE提出了两个问题:(1)说出1和7之间的数字;(2)填数游戏,要求横行、竖行的数相加都等于9(如图1)。
NACE提出第一个问题后,有个别孩子一脸茫然,NACE在白板上写下问题“Numbers between 1 and 7”,然后拿出百数表(所谓百数表,就是一张卡纸上有一百个空格,里面已经写有1~20这些数,大概是孩子才接触到这么多吧)再解释了一遍。NACE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对照百数表将数字一一念了出来,算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NACE首先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简单地讲了题目的要求,接着引导孩子们思考9的分解,并将分解图板书在黑板上(如图2)。孩子们明确要求后,开始独立思考,用数字小卡片(数字小卡片是塑料制成的,数字6和数字9下分别画了一小条横线,这样就容易区分这两个数了)在下发的作业单上摆,NACE则进行个别辅导。看得出来,每个孩子的情况她都十分清楚,对于需要个别辅导的孩子,她花了更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两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摆弄这些数字,她耐心地带着孩子摆,再小声地引导、解释。
形的部分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利用七巧板任意拼图;二是按指定要求拼图,即给出一个图形外轮廓,要求用七巧板里面的几块来拼。
在第一个层次,NACE首先复习了七巧板――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7块(看来七巧板是他们早就认识的朋友了,这节课只是再次和老朋友见面打招呼)。然后学生在桌面用七巧板任意拼图,NACE则巡视孩子们的拼图情况,并对拼图进行评价及引导。
在第二个层次,NACE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拼图练习卡,要求拼出指定图形。练习卡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需要用到的基本形状,这些基本形状用红色或绿色块标注,十分醒目,右边是要拼图形的外轮廓,用粗线条标示(如图3)。孩子们拿到卡片就自己独立动手拼,既没有太多的同桌交流,也没有小组内的合作。NACE则对需要辅导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还有一两个四处张望、不爱动手的孩子也是让她费心的。
在异国他乡看到七巧板感觉很亲切。七巧板在训练孩子的形状概念、视觉分辨、手眼协调以及培养发散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七巧板的内容,我国的小学二、四年级数学教材中均有涉及。没想到,美国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玩七巧板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对于七巧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NACE的随堂课留给我的感触至少有两点:一是美国数学教育注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我国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莫比乌斯带的操作与理解类似,美国数学教学中有对七巧板的合理运用,有些美国学校还将算盘作为他们数学知识及活动经验的补充;二是他们对于数学活动课的规范与重视,不仅有专人执教、专用的场地、专业的器具,还有专门的课堂规范,以保证活动课的效率。
三、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上,关注学生的个体状态
CUSHMAN学校是典型的小班教学,一个班的人数在15~20人,超过20人的就要分班到数学实验室上课。应该说,这是我们印象中最典型的国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型:小班、操作、动手,还有就是桌椅摆放也便于实施,等等。恰恰相反,在NACE的课堂中,我们没有看到国内所宣扬很多的合作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思考、理性的思考。任务呈现后,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和练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
在CUSHMAN学校,老师都明白一个理念――要让孩子们从小就享受生活,喜欢学习,爱上学习,长大后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他们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他们提供很多动手机会。因此,他们的课堂对学生的管理是很宽松的,只要不妨碍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NACE看上去是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似乎有些怕她。但即便如此,课堂上还是明显呈现出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其中一个孩子几次三番地不愿听课,还有的因不想动脑筋而无所事事。这时,NACE用沉默、停顿或提高声调的方法提醒他们注意,有时还直接走过去用手示意,虽收效甚微,NACE也没有再采取其他的方法组织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 自我效能感; 期望; 最近发展区;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2-001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中有关个人能否胜任的信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发现,人们选择完成哪项任务的关键不在于能力或水平,而在于自我对能否胜任的评估。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并且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时,才会努力学习。
大多数初中学困生因为小学时的失败,自我效能感很低,遇到困难和挫折易悲观消极。对这样的学生,应训练他们增强自我效能感。途径有四:
一、教师对学困生施以适当的期望
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勒诺·雅各布森关于“课堂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引起了全美媒体的关注。他们随意选取了一些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在一年内会获得显著的智力提高,结果的确如此。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期望,仅仅因为被期待而获得实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念,使学生产生了教师期望的行为。如果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不停地给予指导,那么,这个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这样的暗示:这个题目太难,我无法独立完成,老师也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1]相反,教师如果给予学生更多次的提问和更长的反应时间,就会让他们从中得到教师相信他们能回答这些问题的暗示。同时,教师的微笑、拍肩等其他肢体语言,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鼓励。所以,批改作业或试卷的时候,我常给学生留言,比如“这才是你应该有的分数档次!希望你挑战更高档次的分数!”“这个成绩跟你的实力可不成正比呀!老师期待你的正常发挥!”教师的期望会指导教师的行为,而教师期望性的行为信息,必能让学生得到“我有学习能力”的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要求学困生自己形成适当的预期
有研究者曾设计了一项训练计划,促使学生了解将来他们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并知道要获得这些职位至少要有中学毕业证书……该研究设计的宗旨是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渐坚定这一认识:自己可以控制将来的成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训练的学生对将来成功可能性的期望更高,他们相信自己能获得比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学业成绩也获得了中等程度的改善。
对于失败曾经多于成功的初中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课外活动,如:搜集各单位的招聘广告;调查中职生的专业课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从各种招聘广告中,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信息:绝大多数的职位都要求学历在高中或中专以上。对于我们理科拖后腿的学困生,考不上高中的话,能考上中职学校也不错。但如果物理这门课拿不到学分,将威胁到他们的学历证书,最终威胁他们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们可以请家长或已经毕业的中职学生到班里谈职场的酸甜苦辣,这对学生们认识社会将有很大的帮助。
授课之余,我还经常给学生们讲很多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甚至创造奇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从而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一个期望或目标,并为这个期望或目标而努力。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困生学习
维果斯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或能力更强的同伴指导下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他还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学习。
事实上,短期内我们没有办法把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准确地测量出来。但我们可以“模糊教学”,跟学困生玩“锦囊妙计”: 打印解题思路,嘱咐学困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打开锦囊”,然后按老师的指导解决问题,同时给寻求锦囊帮助的题目做个标记。教师批阅作业的同时,统计不同难度题目的解决情况,为下一次布置难易度更适宜的任务提供依据。多次循环后,教师可以找到比较接近的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当然,这个“锦囊妙计”法必须在学困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后才有实效,否则,他们就会敷衍物理作业,每条题目都要看提示,甚至还有等着抄作业者。他们获得不断的进步后,将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四、训练学困生的解题策略
初二的“分化”,其实就体现在物理上。不少学生在初二上学期,物理学习还不错,但到了下学期,就变成学困生了。这是因为他们在解题策略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习惯于机械记忆,虽然公式概念都背熟了,但不会应用。这其中原因,固然有缺乏自信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理解公式的意义,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代表什么。针对这个情况,我对物理学困生进行了解题策略的训练。步骤如下:
1.理解并记住每个物理量的符号、相关公式;
2.熟悉这些公式的变型式。等他们能熟练地说出每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以及相关的公式时,再训练他们的解题步骤:
1.划出所有的数字和待求的量,并在每个数字和待求的量上面写出它们代表的物理量的符号;2.罗列已知条件,写出待求的量;3.寻找待求量跟已知量的联系公式并求解。
在学困生养成这样解题的习惯后,再遇到此类难度的题目就没有多大困难了,从而树立了自信心。他们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意志力也就增强了。
增强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