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区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的镇(镇镇)撤镇建街道动员大会暨授牌授印仪式是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召开的,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122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温政函〔〕57号)精神,撤销我区、、、镇、仙岩5个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区政府直辖,并设立街道、街道、街道、镇街道、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瓯海镇街格局由目前6镇7街改为12街1镇。刚才,区民政局同志宣布了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区委组织部同志宣布了镇改街道后的相关机构设置和干部人事任免的通知,并举行了授牌授印仪式。新的街道党工委书记()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
同志们,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事关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是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现代化新瓯海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近来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共同落实好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后续工作。
下面,我代表区委简单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市政府的批复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总的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样调整,有利于理顺区镇(街)管理体制和条、块关系,减少行政开支,有利于促进政府的高效运转。对此,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调整方案从年初开始酝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成立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并对、郭溪、潘桥、泽雅、镇、仙岩等6个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征求了人大政协、有关专家等方方面面的意见。这次区划调整,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省民政厅和市民政等部门非常重视我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多次来我区调查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应该说,现在批复下来的这个方案,是经过区委、区政府反复论证,上级领导充分研究,统筹考虑各方意见确定下来的,是一个求真务实、便于操作的方案,是一个有利于我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稳妥的方案。下步,大家务必要从加快推进瓯海建设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政府的批复精神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
二、加强领导,细致稳妥,为推进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营造良好氛围
这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是我区行政体制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动。虽然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符合我区长远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涉及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我们预计到的和尚未预计到的问题,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下步要马上做好落实的是:一要做好宣传发动。新建街道是这次调整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会后,要抓紧召开由全体机关干部、部分企事业负责人、村(社区)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等参加的撤镇设街大会,进行具体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要求,把全街道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二要确保工作平稳延续。新建街道行政事业单位的设置,由区编委办提出具体方案,报经批准后执行。有关工商营业执照、社会团体登记证、房屋所有权证、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照变更,由有关部门作相应变更,新建街道的有关印章、衔牌制发由区委办、区府办另行发文明确。区委、区政府和区级有关部门针对原镇的各项政策要继续保持不变;原镇以政府名义或政府委托部门制订的各类民事合同继续有效等,要确保社会稳定、工作有序。三要做好信息反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成立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及时转变角色,针对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并向区委、区政府做好有关工作汇报和信息上报等。
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加快现代化城镇建设步伐增添新动力
关键词:ArcView GIS 中国行政区划图 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41-02
1 ArcView GIS软件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在众多的GIS软件中,ArcView GIS是美国ESRI(环境系统研究所)的GIS产品,ESRI是地理信息系统业界的巨子,其发展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最前沿水平,其方便、灵活、操作简单、通用性强,特别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和对传统信息系统的GIS化,基本满足了一般用户对GIS软件的需求。在制图方面。ArcView GIS采用了可扩充的结构设计,整个系统由基本模块和可扩充功能模块构成。其基本模块包括对视图(Views)、表格(Tabies)、图表(Charts)、图版(Layouts)、和脚本(ScriPts)的管理。
2 应用ArcView GIS制作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的方法
制作专题地图的方法通常有很多种,对于行政区划图适宜用质底法制图,以制作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应该适宜采取法,为此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2.1 质底法的概念
质底法是把全制图区域按照专题现象的某种指标划分区域或各种类型的分布范围,在各界线范围内涂以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连续而布满全制图区域的现象的属性差别。因为这种方法重于表示值的差别,一般不直接表示数量的特征,故也称为值别法。由于常用底色或其他相应整饰方法来表示各分类区间的差别,所以称为质底法。此法常用于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政治行政区划图、自然区划图、经济区划图等。中国省级行政区图属于区划图的一种,故适宜于用质底法制图。
2.2 数据准备
1:400万中国基础数据。
2.3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制作过程
(1)打开底图―中国政区划图。加载“中国行政区划图”的矢量数据到软件中,软件就自动建立好与数据名称相一致的图层。
(2)分别对所有的省份,进行颜色修改。在“中国行政区划”图层,图例类型设置为“unique value”(惟一值符号)类型,在Value Field(按某个字段设置图例)下拉列表中,从列出的主题属性表字段中,选择充当惟一值的字段选为Name(名称),并在Color Schemes下拉列表选择一组色彩方案,与该字段中的每个数值相对应。颜色的显示效果,见图1。由于系统默认的颜色会出现颜色接近的现象,故需要进行颜色调配。在设色时,要求色彩均匀分布,差别较明显,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以达到正确反映用不同的面状色彩区别显示不同的省级行政单元,这样才能使制作出来的地图鲜明美观、清晰易懂。
(3)调用Legend Editor(图例编辑器)工具,保存颜色调配工作。质地法反映的是呈连续分布的面状信息,要求图面表示没有空白、不可重叠、交叉。通过上面的工作,完全可以达到质底法的表达要求。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各省的颜色修改填绘工作完成后,需要调用Legend Editor(图例编辑器)工具,以保存所做的颜色修改,避免在之后工作的中重复设置,见图2。
(4)图面修饰。在进行图面修饰工作中,对南海诸岛的表示是不能忽略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直接导入有南海诸岛的线状图层,另一种是把表示为南海诸岛的图片作为附图直接插入。用第二种方法时,需要在主菜单File中点击Extensions(扩展),通过调出扩展模块,勾选JPEG(JFIF) Image Support 图片识别工具,然后点击OK,见图3。这样才能把表示为南海诸岛的附图导入到软件中,见图4。
3 结语
用ArcView GIS制作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由于软件本身对电脑的配置要求不高、安装迅速,而且制图方法简单、成图快,加之所制作的地图结果易于保存,成图质量分辨率较高,尤其在没有安装ArcGIS软件的电脑上,可以便捷的使用该软件快速制作系列专题地图。
参考文献
黔南州乡镇行政区划改革速度快、力度大。副省长慕德贵在现场会上评价说,独山等黔南各县市的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让“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多了,群众满意度也相应得到提高。让我们看到了信心,必须坚定不移推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黔南经验”,树起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旗帜,为贵州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探索出意义重大的改革路径与样本。
把乡镇“做大、做强、做实”
去年3月,独山县全面启动乡镇区划调整工作,至今已将18个乡镇撤并为8个,对行政村、居委会、村民小组都进行大规模撤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发展基础、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以区为主、区镇合一、全盘联动、融合发展”的乡镇新气象。瓮安县在2012年至2013年分两步将原来的23个乡镇调整为10个镇、1个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新格局为瓮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活力,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管理更加优化,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山与瓮安两县的探索,成为整个黔南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先锋,在总结两县经验的基础上,黔南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于2013年11月全面铺开。
截至目前,全州镇、乡、街道办的数量从2012年初238个(镇105个、乡114个、街道19个)调整为了现在的104个(77个镇、8个乡、19个街道),减幅56.3%;乡镇平均国土面积从110平方公里增至25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从1.8万人左右增至4万人左右。
黔南州州委书记龙长春介绍说,在具体撤并中,黔南州统筹考虑了乡镇历史与文化习俗、交通条件等问题,新组建的乡镇应该具备“镇园合一”条件,整合政府与园区行政与服务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能够更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根据黔南州的部署,县城、街道办事处和中心镇的新组建,其人口规模至少要达到5万人;其余乡镇的新组建,人口规模要在3万人以上,或者国土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新乡镇建设按照“简政放权、扩权强镇、提升服务”的要求进行,主要采取6大政策措施,包括优化机构设置,扩大事权、财权,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乡镇用地支持力度以及赋予乡镇党委更大的干部人事管理权等,把乡镇一级“做大、做强、做实”。
经过撤并、调整、优化,黔南州乡镇内设机构由1995个减少到985个,干部总人数由11296人减少到9784人,办公经费由原来的1.1亿元减少到0.99亿元。根据黔南州新组建镇(乡、街道)机构设置指导方案,撤并后的新乡镇机构分为六类,即乡镇党政办事机构,乡镇纪检、政法、人民武装及群团机构,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的事业机构,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街道办事处和产业园区机构。其中,乡镇党政办事机构设置为6―7个,事业机构设置为9―10个。
优化机构设置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次多、行政成本高、管理效率低,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等。另外,就现实情况而言,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少,人员进出渠道不畅,各种人才相对匮乏,与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致使发展成果难以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黔南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介绍说,乡镇撤并后,新组建的乡镇都要建立副科级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公益服务、便民利民服务,成为集党务政务服务、委托服务、群众工作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专职或兼职代办员队伍,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事务代办、便民服务、信息服务等。
为增强行政服务能力,新乡镇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可配副科长级专职副主任。社区、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总数原则上不超过原乡镇总数的120%,凡是在中心能够办理的审批业务,全部进入中心集中公开办理。
黔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伟曾带着民政、督查室、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暗访社区服务中心。他发现,有些乡镇干部虽然年龄偏大,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但是他们和群众沟通的能力很强,做群众工作的办法很多。从矛盾调解记录册中能够看到,许多民间纠纷就是这些老同志带头协调化解的。“干部的服务意识有了极大提高。”
在政务服务工作中,“老百姓办事儿,能跑一趟的,一定不能让他们跑两趟”。黄伟说,一些事项的办理如养老、农村合作医疗等需要盖章,但一个乡镇某项工作只有一个印章,即使在某个片区服务中心办好了前期手续,但是有时候还会因为要到综合服务中心盖章而拖延时间,群众需要再跑第二趟。为解决这个问题,黔南州要求乡镇采取“一模多印”措施,每个服务中心都有不同编号的同类业务印章,方便群众办事,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向乡镇“还权、放权、授权”
在龙里县,新组建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点),开设了建设、财政、国土、民政、计生、农林等相关单位办事服务窗口,承接相关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县政府服务中心的相关职能,方便群众办事。
“行政服务类事权全放快放、非行政许可类多放、行政许可类稳妥放、行政处罚类依法探索放。”这是黔南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放权原则”。在乡镇行政区划改革中,减政放权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探索打开了关键切入口。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今年2月,黔南州委、州政府在《关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乡镇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当中,梳理出包括婚姻登记、土地规划、餐饮服务许可、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等292项法定以及委托执行的“乡镇职权”,并制定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乡镇职权建议目录》,希望“通过依法委托和授权,赋予乡镇、街道办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使之能够适应日益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需要”。
以往,“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以及“无权管理,出事追责”,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是多数乡镇干部的切身体会,乡镇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事权下放是黔南乡镇布局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指导意见”,乡镇获得的审批权限分为下放(授权)和委托两种,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可以承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的授权,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城管、劳动、工商等领域,乡镇可以承接县级部门的委托职能,依法执行行政处罚权。调整改革后,新乡镇获得了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主要集中在环保与用地许可两个领域。在人事管理权方面,副科级干部人选,乡镇党委有“调整动议、初始提名”的权力。
在292项减政放权事项中,由乡镇行使的有72项,授权乡镇组织行使的有12项,法律法规委托乡镇执行的有4项,规定乡镇履行职责的有121项,县依法委托的有83项。这些权力项目中,有些之前本来就可以由乡镇执行的,由于人力、财力等不足以维持相关机构运行,就集中到了县级职能部门,比如婚姻登记,而今只是强化了乡镇力量,使其有能力行使本该属于自己的职权。黄伟说,乡镇区划调整中的减政放权,实际上由“还权、放权、授权”构成。
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乡镇财权扩大了。财权改革的原则是“财随人走、相对独立、分灶吃饭、自求平衡”。根据这一原则,黔南州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乡镇金库,当乡镇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就可以争取开设金库,或在人员、经费上支持人民银行增设机构,以解决乡镇行政区域内税费分级解缴和上下级之间国库资金往来调拨等收支核算。在国税、地税分别达到500万元的乡镇,设立乡镇国税、地税征管机构,对税收实行属地管理。在财政收支的划分上,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乡镇与县市可以合理划分两级固定收入和分享收入。
龙长春介绍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黔南州乡镇财政收入由原来的20.7亿元增加到28亿元,乡镇财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增强“动力、能力、吸引力”
小乡镇难成“大经济”,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乡镇格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2014年要力争全面完成乡镇撤并工作。之所以需要“大乡镇”,是因有一定规模的乡镇才能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撑,才能为要素聚集提供良好平台,形成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龙长春认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不是对乡镇进行简单的撤并、区域的整合、人口和资源的叠加,而是通过改革,优化乡镇管理体制,赋予乡镇更大的管理职能,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乡镇内生发展动力。
向红琼说,长期以来,黔南州乡镇格局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影响了全州“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新组建的乡镇服务群众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黔南州副州长胡晓剑在全州民政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对于黔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优化基层行政构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使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统筹区域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升。
龙长春用立足“破解三个难题”来阐释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是破解管理体制难题。上世纪90年代的“撤区并乡”后,乡镇规模小、人口少、布局散,事业编制不足,如今,乡镇机构出现“空壳化”,“一人所”现象十分突出,以致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缺位。区划调整改革有利于乡镇布局的优化、乡镇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顺应时展,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其次是破解城乡统筹难题。1991年以来,黔南州3万人以下的乡镇占到乡镇总数的82.7%,国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的乡镇占到乡镇总数的44.28%。“行政区划不科学,乡镇太小,要素资源难以聚集,致使多数乡镇自主发展能力太弱,无法实现集约发展甚至根本就不管发展。”如此就导致黔南州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减少乡镇做强乡镇,推动‘镇园合一’”,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是破解公共服务难题。龙长春说,黔南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各种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供给不足、水平较低。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办好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弟享受良好教育,搞好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村防病治病能力,抓好文化建设,满足农村多元文化需求,解决养老问题,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很长时间以来,“乡镇不抓工业、不抓园区”几乎已成为思维定势,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因为多个乡镇的利益纠葛,推诿扯皮现象多有发生,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比较艰难,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进程中,黔南州各县市根据当地实际,推动政府与园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镇园合一”,发展工业经济,为提升发展品质注入了新鲜的改革元素。
比如瓮安县,打破原有的乡镇“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按照州级产业园区标准规划建设5个工业园区、4个农业产业园区、3个旅游产业园区;惠水县通过整合资源,设立了2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工业园区,“以镇办园、以园促镇”,镇与园区合一;独山县在乡镇区划改革中,推进“镇园合一”、“区镇”融合发展,形成“一城六区”带动8个镇的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始终是重头戏。黔南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意见》强调,调整乡镇区划,可增加乡镇人口、增大经济规模,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聚集,推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可促进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发展工业经济;可以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强城乡经济;有利于资源整合,形成发展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国务院的国函〔2005〕35号文件的内容是: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并入越秀区)、芳村区(并入荔湾区),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
与全市大张旗鼓申办亚运会的高调相比,广州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态度低调得近乎“保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从拟定到批准的将近一年时间一直是处于不公开状态,未向同级人大申报核准,参加此次方案论证的专家组成员也与广州市政府签订了保密协议。”
广州传媒第一次公开得知行政区划将调整的消息,是在3月28日,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广州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的。而此时离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份调整方案的日期(4月28日),仅仅相隔1个月。
与国务院此前批复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相比,广州的调整幅度算是小的了,没有因此增加一寸土地。但就行政区划调整的意义来说,广州的内部重组比城区面积增加了3倍的南宁更有意义:因为南宁的扩城层次对广州来说,早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而广州此次的内部重组,使这个城市的雄心和战略布局正式从紧巴巴的老广州市区叠加到743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换句话说,在对老城区稍加安抚之后,准备强势起飞的广州亮出了自己打磨已久的超级经济发动机:披着萝岗区外衣的广州开发区和披着南沙区外衣的南沙开发区。
为什么要“保密”?为什么内部版图重组?在其背后,除了城市发展的名义,俨然也是一次利益蛋糕的重新划分。在广州之外,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的热潮(从扩城热、改区热到申报直辖市热)背后,无一不有一个利益的推手,要地,要权限,要资源,要更可观的城市前途。
发生在“城市管理年”的区划调整
2005年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所定的“城市管理年”的第一年,市财政为此安排了专款5000万元,专项用于环境保护、环境整治。但与广州动辄数十亿的市政投资相比,这种城市管理的“精耕细作”实属小儿科。在此之前,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为核心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已实施了4年,广州市在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内拉开了架势,其中的“南拓轴”――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开发区到南沙港区――被视为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最被寄予厚望。
曾有记者向广州市市委书记林树森提到他经常去机场、地铁、会展中心、南沙的工地,他的回答是:“为什么我常去这些地方?因为它们是广州城市的未来。”
根据广州传媒历年来的记录,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南沙和广州开发区的青睐和倚重:2001年10月,时任市长的林树森在广州首场“对外新闻会”上透露:未来几年,广州将沿珠江口重点向南拓展,把南沙作为老城区重化工业的转移基地和现代化临港工业基地。2002年3月7日,林树森把广州开发区和南沙评价为广州发展的4个轮子中的两个。8月,广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南沙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张广宁担纲总指挥。2004年10月22日,林树森、张广宁等出席了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仅用33个月就建成工程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回顾南沙历史,早在199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就与番禺合作开发南沙。张广宁曾说:“没有霍英东先生爱国、爱家乡先做起来这一块,哪有我们现在的大南沙开发概念?”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而南沙开发区第一任党委书记后来成为广州番禺区委书记的梁柏楠。梁柏楠在2004年因被判刑12年,但之前的10年却是他在南沙开发上敲诈勒索、盘剥刁难霍英东的10年,大南沙和霍英东22平方公里的“小南沙”的开发都受到严重影响。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接手之后,南沙的开发才纳入了广州的主战场,作为一座100万人左右的现代化海滨新城来规划。它对广州的重要性用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罗兆辉的话说就是“到2008年,南沙的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又是一个广州”。
而拥有89家全球500强企业投资的广州开发区也很强势,在成立20年后的2004年,税收在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第一个冲破100亿大关。2005年开发区GDP预计达到700亿元。作为副市级单位,广州开发区的财政收支相对独立于广州市政预算,副科级公务员能拿到1.5万元的月薪,日子过得很富裕,林树森曾公开表示过羡慕。现在,区划调整后披着萝岗区外衣的广州开发区完全“回归”广州,开始承担广州东部经济带崛起的重任。
南沙区从番禺区“切”出来,其实从4年以来的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可以看出线索,不算“保密”:广州开发区“回归”广州的消息也在广州民间流传了一年多,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也不算“保密”。对东山区、越秀区、芳村区和荔湾区的市民来说,他们也在非正常渠道听到过风声,据说东山区和芳村区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2月过年前就拼命发钱;但这次区划调整对他们而言还是算广州的“一夜变身”,“东山少爷”和以前的“西关小姐”一样,相继从广州的行政分区上抹去了名字。名义是好的――合并后的越秀区将成为未来广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新的荔湾区会是广州市最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但2003年11月19日,广州市市委书记林树森在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总结研讨会上已下定论:“未来广州的市中心将是一个郁郁葱葱的野生动物园!”――他指的是“南拓轴”上的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
广州大开大阖、统领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大步迈向海洋和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相比起来,至于4个新区的“一哥”的任命,公务员的职位变动,房地产的升跌前景,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工商执照等证件的区域归属,孩子入学地段归属,本土特色的保留,已算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小问题了。就生活而言,广州人早已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分割影响,“有钱有势住东山,有钱无势住西关,无钱无势住河南”的法则完全失效了。
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利益推手
今天,长沙的城市面积要大过广州。更多城市在扩城,在改区,还有申报直辖市的热潮。
论文摘要:武汉“插花地”问题是制约武汉新型城市化建设和进军世界一流城市的一个顽疾,立足“插花地”问题的成因和调整方案研究.为更好地巩固当前政策调整取得的成效提供理论参考。
1“插花地”问题概述
“插花地”是指两个区域间要么没有明确的归属,要么就是两个单位地界相互穿插或分隔而导致零星分布的土地。如两个单位的土地互相楔人对方,形成犬牙交错的地界;或一个单位的土地落在另一单位占地范围内。古文中有提到:“此县境内某一特区之土地、人民,隶属彼县管辖者”。插花地不仅与所在县无隶属关系,而且往往远离直属辖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在一些高速发展的城市,一些地区的城乡分隔界限变得模糊,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区域交叉重叠,在整个城市的行政区划地图上逐渐累积形成了“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政管辖区。武汉的插花地问题起源于1964年,武昌区、青山区由于向洪山区扩张发展空间,逐渐形成土地利用到哪就管理到哪的交叉地带。而1986年的武汉行政区划调整也未能根治这个问题,从此为整个城市烙下了病根。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这三个区域的插花地有249块之多,仅武昌就达到148块,还未包括东湖生态旅游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在这些“插花地”中,由于行政区划不明和隶属关系模糊,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职责不清,管理多头或者管理缺位,给企业和居民群众带来极大的不便;更有少部分钻空子的人依靠插花地来谋取暴利。2006年,一名男子在青山区的园林绿化带上被人围殴,而周围三家派出所都不愿出面解决;武汉五星级酒店五月花相互紧挨的两栋客房楼,因为分别地处两个区内.五月花不得不组织两套行政班子来进行税务、人事、财务管理工作。
2“插花地”的成因
“插花地’,上不仅出现了政府管理的真空地带,政府治理的盲点,还存在很多政区重叠地带,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究其来源可分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城乡合治的城市空间设置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城区划界模糊,市辖区区划模糊,城乡之间出现了城乡结合部。它最开始可能是有一个小型作坊发展而来,慢慢地发展成一个厂房,再发展到大工厂,逐步过渡到带工业化特色的城镇。但是由于城乡在生产、生活及其管理体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城乡合治难以实现一体化,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甚至是限制了乡镇农村的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化进程越快,城乡界限越是模糊,管辖权越发不明确,责任越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治安,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发展。再者,从现实原因上分析,“插花地”问题实质上就是由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矛盾而产生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改革创新跟不上新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政府治理过程中,由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和多方利益关系的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动力不足,进而改革滞后,公共职能的转变滞后,行政效能弱化,存在管理缺位、管理越位等现象,加速了“插花地”的沉积。
3“插花地”早期解决方案
行政区划问题古已有之,“病在膝理”, 解决工程有极大的困难。顽疾之所以为顽疾,是因为它久治不愈或者不易康复。武汉“插花地’,实属一个顽疾。早在1985年,武汉就已经对“插花地”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当时,武汉市的设置是以郊区环绕城区的格局。武汉市的市区以长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片,环绕市区的郊区是洪山区。江岸、江汉、娇口、汉阳等四区实行城带郊体制,理顺了区划管理,解决了部分郊区的“插花地”问题。以后,由于多种利益纠葛,只是明确了调整的乡镇等的名称和数量,未明确划分行政区划界线,使江南三区的“插花地”有增无减。江南的武昌、洪山、青山三区仍然沿用旧的区划体制,“插花地”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仍然会有部分“插花地”卷土重来或者难以根治,武汉江南三区也曾做过一定的行政区划调整,但这是早前的“插花地”解决措施给我们的反面经验。客观原因源于在插花地带,管理秩序紊乱,人们守法意识淡薄,违章建筑,生产经营场所无牌经营,逃避课税,大部分是非法操作。主观原因则在于政府城市管理职能的发挥未完全落实到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武汉治理“插花地”问题的新方案的出台
4.1新调整政策的简述
2009年初,武汉将“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首次写人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二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武汉市长阮成发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至此,这一根治“插花地”现象的方案终于正式出台,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尽快铲除插花地毒瘤.再现武汉文明城市形象。同年4月30日提出“插花地”调整方案,并获省政府批复。从六月初就开始组织开展专项调查,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
据了解,2009年5月5日,武汉正式对“插花地”进行大规模的有序调整。武汉这次新的调整政策是一种对“插花地”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明确划分行政归属的情况下,这次共计解决235块“插花地”,占总数的95%(未包括东湖风景区和开发区等非行政区)。为了让市民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调整政策,同时还附有一些配套政策:调整区域内居民办证免费,区域调整不得突击提拔干部等;武汉市教育局出台新规:凡属指定的不收借读费的公办学校,无论“流动花朵”的租住地属于甲区或乙区,学校均不得拒绝其就读,且不应收取借读费。凡违反规定的,家长可向教育部门举报。
4.2新方案的效能分析
在“插花地’,的新区划界限勘定和交接过程中,武汉市政府各部门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积极组织开展一整套的整治行动。各地区的管辖职能确定了,违章违法行为有人管了,教育、医疗问题和安全隐患被清除了,得到实惠的人民群众对政府这个政策的出台十分的满意和欢迎。跨区域的地区的行政部门,由于统一了不同地区的行政权属,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捉进了武汉市的和谐社会的发展。
政策出台取得的显著成效是不容忽视的。不过,一部分“插花地”群众的利益在这一政策的到来下消失。原准备在“插花地”也就是城副中心地区购买新房的刘先生说,就是因为看重插花地的房子价格比城中心低,而且又处于中间的区域,交通也还算便利,准备买房了,这个政策一实施,原有的差价就被填平,在同等条件下就要重新考虑城中心和原“插花地”的房屋了。以前由于“插花地”管理紊乱而钻了管理空子的不法分子和房地产商再也无法获取暴利了。另外,很多教师的工薪福利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增减,孩子们上学因为跨区域而要多交昂贵的跨区择校费,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5新方案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个合理合法的政策实施,必然会惠及一部分人,损害到一部分人。为了更好的将武汉解决“插花地”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切实必须去完成的目标,净化周围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政策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政府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密切协作.为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如何趋吉避害来巩固现有的改革成效,和谐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以下有几点建议:
5.1应坚持四个原则
5.1.1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准
在解决“插花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以理论指导实际,并在实际的过程中结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政府是人民群众让渡自己的惩罚权和自由权而组成的,人民群众赋予政府依法行政的权利,政府就必须要对人民负责。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行使权利,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一切行政行为要以人民群众的实惠为最终目的。
5.1.2局部服从整体原则
“插花地”问题的解决惹恼了一部分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从整体层面上来说,他们的利益是小利益,社会的利益、城市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才是大利益。群众不能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影响整个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必须顾全大局。
5.1.3便民高效原则
群众利益无小事。武汉市政府积极出台“插花地”的调整措施,解决了几十年来的城市心病。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强调,对可能涉及到居民的变化,相关部门一定要对居民耐心解释清楚。他说,涉及到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户籍等所有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办证项目全部免费,并且要本着“怎么方便百姓怎么办”的原则,给居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他表示后续的服务也要有序跟上,不与民争利,调整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
5.1.4有序推进原则
45年的顽疾要在两个月内得到基本解决,考验政府魄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插花地”又快又好的转型,给武汉市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时间紧,任务重,政府部门应当树立统一的思想,提高忧患意识,树立信心和决心,遵循行政法律法规,依照行政程序,按部就班,有先有后,上传下达,上行下效地积极稳妥的开展一系列勘定和交接等工作。
5.2“插花地”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2.1加强宣传工作
武汉“插花地”调整方案的出台,宣传工作必不可少。市政府的宣传政策与广大媒体应该通力协作,在政策出台之前中期广泛深人地宣传政策内容.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结合宣传单等政策会给他们带来的改变,申明政府政策出台的意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由此来提高市民的忧患意识,获得它们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倡导群众顾全大局,遵纪守法,为“插花地’,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5.2.2规范政府管理
解决“插花地”问题难度大,时间紧。能否又快又好的改善“插花地”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力度和法律法规的构建。加快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转变思想,积极创新。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督,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法的出台,建立健全调整过程中的问责和行政机制。彻底根治‘·插花地”上的违章操作,建立健康有序市场秩序。
5.2.3完善政策调整
“插花地’,调整方案的核心在于明确行.政区划,而在划分行政区划的过程中,应该根绝其特殊性,严格分析“插花地”周围环境,根据其周围的人口、经济、社会状况来划分,协调好“插花地”上多种权属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按“插花地”的类型加以分类:分为“多区相交型”、“多区相切型’,、“多区内包含型”等等,应对不同类型的土地状况给予因地制宜的解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按照“插花地”调整方案,洪山区有2.48万人划到武昌,武昌有3.21万人划到洪山,两区人口增减不足8 000人,编制划转绝对数差距小,若对编制进行交替划转,既不利于工作,也不利于稳定。经充分协商,两区编办基本达成共识:本着因地制宜、化繁为简的原则,行政编制及与之相应的分支机构编制原则上不予划转,待报区委、区政府、区编委审批后实施。辩证的借鉴别的城市改革成功的经验,结合武汉本市的实际情况,在探寻解决好“插花地”问题的道路上发展创新,力求彻底根治。
5.2.4深化民主建设
“插花地”重新调整以后,加快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高效地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群众意见收集分析整理,对调整政策方向,保证政策的稳步进行具有方向性作用。增强公共政策出台时的民主程序性,召开民主听证会听取专家论证,与群众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在政策上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促进政府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