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词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一、从吟诵涵咏入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立足于诵读这个根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艺术情境之中,教师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感情的庄谐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浅吟低诵,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领略到古诗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感知古诗词的图画美

古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结晶,它是用古体语言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认知和审美情趣的,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一定要看诗词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例: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从分析意象入手,感悟古诗词的意蕴美

意象是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借助客观事物表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读诗歌,要从整首诗中抓住那些貌似平凡而实际包涵丰赡的意象,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力求从意象中洞幽烛微,挖掘出意象背后的意思,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请看下面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两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意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蹁跹飞舞,“戏”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歌喉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从知人论世入手,体会作者的人格美

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熟悉背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中国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部分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背景下即兴之作。故要想全面准确地欣赏诗歌,就必须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百姓四处漂泊、逃避战乱的背景,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杜甫“三吏”、“三别”的深刻内涵,也就不会真正体会诗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之情。只有置身于“四面楚歌”的特定背景,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才能真正品味出曾经一度叱咤疆场、所向披靡而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剧英雄的无奈与伤感。只有全面地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才能还原出在那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从而对古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相反,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洒脱”,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五、从比较赏析入手,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古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思想情感或生活理想等的艺术形象。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鉴赏古诗词时,只有了解诗词中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情感。

下面结合2012年语文高考具体试题,浅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意外的特定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例如,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第(2)小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考生如果掌握了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其一生坎坷,屡试不第,客游淮间,终身潦倒的相关知识背景,那么“主人公形象”的就呼之欲出了。

2. 需要抓住形象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等

例如,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第(1)小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只要抓住本诗中“最爱”、“只知”、“只爱”这几个词鲜明表现诗人心理的词语和“逐胜”、“忽忘”等体现诗人动作的词语,就不难理解诗人的形象了。

3. 需要注意与形象相关的景、事、物等

例如,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第(1)小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哪里的叶子稀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眼睛盯着树,心里面想着树,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为它喝彩,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语言怎么样,应该怎样去评价等,越过了审美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可以安排在最后,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而学生们却不接受,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但是直到如今,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请学生朗读,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读出其韵味来,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直击我心,触动人们的灵魂,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一、识人知景初感知

“识人”就是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经历、仕途、境况、作品等。正因为有了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才有了不同诗词风格的形成。所以,要学诗词我们就要先了解作者,与古人对话,走进古人,欣赏古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层的学习。如李白喝酒吟诗抒发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豪迈;李煜降宋被囚抒写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亡国哀思;范仲淹戍守边城道出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乡报国情思。

“知景”就是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古典诗词是古代的典型文学样式,唐宋时代尤为突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作者遭遇不同的经历就会借助不同的内容来抒感。因此,要透彻理解诗词,我们就要先知背景。如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出使边塞就有了《使至塞上》;杜牧泊船于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就有了借古讽今的《泊秦淮》;崔颢登临黄鹤楼,神思驰想,就有了吊古怀乡的《黄鹤楼》。

二、熟读成诵知形象

古诗词意蕴深刻,句式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熟读成诵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必要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词诗情画意的境界,还能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因此,学生应多读,反复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最后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应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形象、意象、意境。诗歌的形象就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通常指作者自己)、事物形象(常指咏物诗中的物象)、景物形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景中情)。意象就是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事物,如明月、梅花、青松等。意境就是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

三、品味语言明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练美。反复品味、赏析才能明确诗词的内涵。赏字词、析句子,才能对诗词的内容思想做出准确的评价。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都要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品味语言这一中心,使学生完成对诗歌内涵的领会。

重点词语有其精妙所在。揣摩推敲重点词语有助于全诗词的理解,如领字、诗眼等关键字。如《春望》首联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两个字就把所望之景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全诗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又如,《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写出了村边绿树的环绕,“斜”写出了城外青山的耸立,远近相映,描绘出故人村庄的幽静旷远。

诗词句深意是诗词的重点所在。赏析它就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可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品评诗词在语言上寄寓的深意;可以从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方面去感悟;还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涵哲理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从而把握诗词主题。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句子都要透过表面领会实质的内容。

四、分析写法赏魅力

由诗词句入手,落实到写法才能得以领会诗歌的魅力。分析古诗词的写法,既要看表达,又要看风格。就表达来说就有很多,对偶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比喻拟人的运用更增加了诗词的生动形象性,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把“雪”比喻成“梨花”使其生动有文采。典故的运用更增加了诗词的文采和内涵,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姜太公、伊尹的典故。夸张、借代等等多种表达方法都运用在了诗词中,分析它们可以领会诗词的内涵。

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苏轼的乐观豪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