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诗二十三首

马诗二十三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马诗二十三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诗二十三首范文第1篇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2、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前出塞 唐代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5、马上作 明代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马诗二十三首范文第2篇

快走踏清秋的上一句是“何当金络脑”。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这首诗表面上是歌颂马匹的,其实是在借物抒情,感慨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这首诗的原文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前两句是描写了边疆的景色,婉约的说出了自己想为国效力的决心,后两句就是感慨自己没有人赏识的无奈,渴望自己能够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愿望。

(来源:文章屋网 )

马诗二十三首范文第3篇

2、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5、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

7、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0、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11、宁不知倾城与倾国句子大全/。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12、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4、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1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6、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17、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1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20、相对向、斜阳凄怨。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

21、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2、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2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2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7、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28、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29、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30、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句子大全/

31、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32、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33、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3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36、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37、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38、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39、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4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1、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3、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44、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45、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4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4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4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9、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地图》

50、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

51、盛世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52、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53、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5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55、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5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57、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5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9、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马诗二十三首范文第4篇

如果追溯教学的源头,原本就是具备了个体行为的特征――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比如孔子的教学就有其自己的教学理论(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和教学目的(学而优则仕),由此形成了自己教学的个性化。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也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反映出的不同求学心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不同(学、思和行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通过自己编选的教材(六:《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孔子阐释“仁”(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定义,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明。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因此孔子就把“仁”的最核心的内涵分析给他听: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的规范;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此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仲弓(即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仲弓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所以对他讲“仁”,就引申到担任公职时的如何运用(凡事都要严肃认真):出门办事如同接待重要贵宾,使唤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仁者,其言也。”又问:“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孔子的回答:“为之难,言之得无乎?”由于司马牛性格急躁,说话嗦,所以孔子在论说“仁”的时候,就告诫司马牛要成为“仁”的人,说话就要慎重,而要做到说话慎重是很难的。樊迟问“仁”,孔子回答是“爱人”。樊迟不如颜渊聪明(曾经想学种田),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提问时,答案就是直截了当的两个字。樊迟打仗英勇,亦有谋略,不过需要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于是孔子向他具体指明如何提高自身领导能力的实际方向:首先要有关爱下属的能力(爱人);其次要有了解下属的能力(知人);再次要有培养下属才干的能力(育人)以及任用他们才干的能力(用人)。

尽管教学有其共同的规律――任何教学都是人的教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教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孔子是这样,墨翟(教学目标: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或贤士)、孟子(教学目标:培养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韩愈(教学目标:学所以为道)和朱熹(教学目标:明人伦)等也是这样。各人的教学宗旨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具体的做法又有差异。墨子的教学方法是主动、创造、实践和量力;孟子的教学方法是教亦多术;韩愈的教学方法是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朱熹的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如此也就有了各自的教学个性化,这种教学的个性化并非是想标新立异,实是因时、因地和因人的需要。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思考、理解、掌握和运用,机械地模拟他人的教学方法也许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怎样的教学思想,也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法。只是照搬教学方法,而没有将产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想融会贯通,这就是简单挪用他人的成功教学方法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际见效的原因。

比如语文教学,诸多大家都有其各自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阅读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语感”的训练:“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到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而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文艺作品的鉴赏》)重视阅读的“语感”训练,是因为叶圣陶认为语文(语文一词,由叶圣陶和夏丐尊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之前的语文称为“国文”)作为一门学科应体现其独立的价值:“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对于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从写作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思维的训练:“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给南京市《作文选读》的题词)重视写作的思维训练,基于作者的作文教学思想:“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如“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而“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作文论》)

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植于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即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段力佩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则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支撑这一做法的语文教学思想就是: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

应该讲,叶圣陶和段力佩两位先生在语文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人)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就有不少相似之处,并通过自编教材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不主张“精批细改”,而赞成“多批少改”;同样,段力佩先生也不赞成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主张让学生自己相互批改,教师则做适当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亲自编写《开明国语课本》,以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文章选取了各种文体,都是切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同样,段力佩先生也曾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以及语文水平的高低,自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教材(初一学《西游记》和《水浒》;初二学《老残游记》、《镜花缘》和《儒林外史》;初三学《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高中学司马迁《史记》中的列传以及《战国策》等)。即使两位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或出自同源,然而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生依旧会有各自的思考和选择。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此也就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具有共性的教学思想,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形成人的教学特色。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脑力的和体力的),不会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模版。例如现在的学校教学,一般是依照统一的课程和统一的教材来安排的,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固然方便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师也能在相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教法,但多少也抑制了教师的个体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学实际调整已有的教材,开发新生的教材,也许这样会和现有的考试模式碰撞,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提高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运用和拓展能力。

为传承我校一贯拥有的厚实人文素养这一教学思想,笔者曾以《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八讲》为题自编教材,用于实际的语文教学。笔者以为现有语文教材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无论从量还是质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材难以真正成为“学材”,不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在这一领域学习体验的积累。既然自编教材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扭转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如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将失去其生存空间。只有不被原有的教学思想所束缚,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造。新的教学方法的建立当然不一定是另起炉灶,可以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适用于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便是:

1.移入。即将一些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方法。就说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是与非的简单判断,而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起来,营造出一个探求的气氛,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南宋词人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他曾写过两首北固亭怀,一首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另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用了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我曾就“辛弃疾为何在词中屡用孙权的典故”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选用这一个讨论题目是因为不少学生对三国的历史还是有点了解的,这样容易讨论起来,通过讨论弄清辛弃疾用此典故的用意以及用典的作用。最后大家形成这样几点共识:(1)曹操曾对孙权不以为然,一方面这时的孙权尚年轻,凭靠父兄奠定的基业坐临江东;另一方面,同袁绍等北方劲敌相比,孙权此时还未能显示出他的出众的领导才能。然而,正是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日后却成了曹、刘这些沙场老将的强有力的对手,他们都曾被孙权击败。(2)辛弃疾在词中用这个典故很明白,与当年的东吴一样,南宋王朝也是偏安一隅,但能否找得出像孙权一样的人物呢?作者的感慨,不言而喻。(3)用典不只是回忆往事,而是和现实相联系,藉此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要了解用典的意义,必须要了解故事。或许学生的认识并不能超越研究者的水平,但却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诗贵含蓄,用典恰到好处,就会起到耐人咀嚼的作用。因此一般的用典都是要为人熟知的,如果用典过滥过深,就会令人觉得晦涩。教师可以就此适当点拨一下,学生对用典就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2.改善。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变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只是讲答案让学生记忆,为提供一个思路或是一个例子引发思考,学生能从中举一反三,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在自我体验中欣然接受,体验、接受的过程无形中也是一种探索。笔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专题解读中,就没有一味地罗列答案,而是先举例,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熟悉的例子来体会,于是便有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等。对于比喻的作用,学生大都知道有“形象化”的特征,例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本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用“似剪刀”的比喻形象化地描绘出了它的强大威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以重字“嘈嘈”和“切切”来摹拟琵琶声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用“如急雨”和“如私语”的比喻,形象地揭示琵琶声的粗重和轻细,把本来只能是意会的声音变成了可言传的景象。理论用于实际,完成了一次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