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利好的同时众多院校中添加了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大多数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都沿袭着建筑老“八校”的旧体系。但时代在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演变中,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停滞不前,就会导致教学不适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产生。目前,部分建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模式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借鉴国外建筑高校以及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年级的建筑学教学模式,重点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本文以东北地区建筑学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为新的教学探索模式,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一、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动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要求及环境良好度等期望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建筑师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突破创新,才能培育出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等,尤其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当将这些优势条件充分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纯理论教学中,让他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摆脱固有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建筑创作思维。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注定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应当是随之发展变化的。
(二)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
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时期,各个设计单位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将建筑人才培养得更加专业化。当然,高效、高能的专业人才的出现创造了非常多的产值。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建筑人才的综合能力却越来越差,甚至大多数建筑设计师将施工图设计师和方案设计师划分为两个专业。这就造成了前期方案与后期施工交接不完善,方案设计师提出方案不考虑实施性,而施工图设计师惧怕复杂的造型等现象。而在国外,一个项目的建成,建筑师是从最初前期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施工全程跟踪完成的,这样才会使得建筑达到真正的高标准。而近两年国内建筑市场的惨淡,预示着我国的建筑市场的供需将会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那么对于一个项目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建筑的基础上,将规划、景观、室内等建筑相关专业都有较深层次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设计课程,它是引领学生了解建筑、走向建筑,最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个建筑学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固有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虽有它自身的巨大优势,但仍然需要随着时展而改变。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一方向的探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中央美院等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建筑学的高年级成立类似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既可以传授相关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参加到真正的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当中。这一举措,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初探
(一)既有教学模式分析
既有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从专业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对所涉及的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及设计原则进行灌输,力图达到对建筑设计的触类旁通。各个高校通过既有的教学模式培育了一批批的建筑人才。但同时通过对各届毕业生的调查,不难发现这种既有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极大的缺陷。毕业生在就业后,无法第一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因为建筑设计工作的要求和难度是在学校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几乎未接触的,出现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为既有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基础,却甚少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更多的“纸上谈兵”使得学生虽有一身学问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对于既有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该进行符合发展需求的改革。
(二)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对既有教学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在校最后的两年时间提前预演未来的工作角色,让教学更好地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所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以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每个工作室教师配置应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讲师和助教来完成高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同时由副教授和教授进行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的教学指导。每个工作室的人数为10—15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取双向选择制度,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以及实践工程类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来进行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提高了自我求学的欲望度,对于经验尚欠或是职称较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而对于教授及副教授来说,有更专业的队伍为他们分担科研工作量以及实践工程绘图量。同时,对于工作室的建立应当根据院校所在地域、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生源情况等方面为依据,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以不切实际的改革。首先,一个学校的地域性注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及特色发展状况,学校应当根据这些地域条件来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办,使得大部分未来在本区域工作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其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室的建立,如果院校的名声大、师资力量强,建立这种工作室的可实施性也就越大。相反,当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时,如果生硬地照搬这种工作室模式,学校要花大量资金去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因他们工作十分繁忙,对于这种兼职的教学会受到一定得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较差。第三,学校的生源情况也同样制约着工作室的建立,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从中获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他们无法跟上快速的设计进度,久而久之对建筑设计产生厌烦心理。
(三)新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有较为清晰的思路,首先,应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性。这一点体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应站在人类环境改善的更高层面,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建筑方面的相关应用。所以在校期间,对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融入更多绿色环保材料、能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未来的建筑师从业资格会越来越苛刻,建筑师担负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在校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表现在可以把部分建筑设计的题目转变成小型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从头至尾真正地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未来建筑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感。第二,合理的课题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既要能够与未来的工作有所衔接,又要对重点难点的技术问题有所涉及。第三,应摒弃过去教学中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和教师把交流作为教学中的常态。尤其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跟随老师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的同时还参与到了实践当中。当然,这种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根基尚浅,存在着许多制约性问题。首先,一般高校每个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人数在40—60人之间,如果以10—15人的学生数量为一个工作室规模,那么至少需要分成3个这样的工作室,这对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第二,每个工作室中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带头人,必须同时具备科研和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只是做学术,那么工作室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第三,由于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会存在各个工作室发展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由于工作室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即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平衡两个年级的其他课程,而将学生共同没课的时间统筹起来进行工作室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风险。
三、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既有教学大纲的调整与重构
大部分高校建筑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题设置上多以建筑功能分类为主要原则,以建筑的规模大小及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设置。这种设置只关注到了同类型建筑的共性方面,却忽略了自身的建筑特性,譬如建筑和周边场所的融合、建筑技术、建筑文脉及历史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结合“工作室”的教学新模式将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作为教学框架的主要支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以建筑设计课作为主要支柱,设置相应的理论课分支,同时还要将技能培训作为基础。为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将建筑设计课灵活地设置为必修、选修和专题研究等多种类型,提供更多地选择。教学大纲调整的重点在于设置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主干设计课程,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应扩大设计体系的脉络和交叉。而对于选修课和专题研究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则更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设置。重构后的教学大纲应以职业教学为最终培养目标,并通过“工作室”模式得以实现。
(二)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补充
明确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新的模式改革,就应当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所以,应当对欠缺的实践部分加以补充。这种实践教学的补充应当提前至大三就开始执行,同时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和评分体系,来完成对实践程度的评估和跟踪,不能让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模式不仅仅完成理论教学,也同样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师应当带领高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从方案前期与甲方的沟通及方案创作,到中期的方案深化以及后期的施工图设计一体化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称之为实践教学,也才能对未来的工作有所益处。
(三)“工作室”模式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任何体质都需要有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才会正常良好的运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如果缺少适当的管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就会无法支撑,也就无从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当然,“工作室”模式中,主要管理者应当为教师,并培养出个别学生协同管理,同时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群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还应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考核评价中,给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能在其中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四)对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个体应有较高素质,而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来说,则应该要求每个工作室中的整个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当形成梯队式教师构成,即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以及助教,甚至还应有校外的工程师参与其中,这样完整的梯队才能更好地支撑起一个“工作室”。跟既有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渊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工作室中的带头人的要求会更高。这样,由教师团队中的带头人带领教师骨干,再由教师骨干带领年轻教师形成教师的高素质团队。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时代改变的主要推动力,教育不改革,社会无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既有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不符合现展需求之处,从而大力提倡采用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模式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设计中,避免未来参加工作时无法融入其中等问题。建筑师的职责是为普罗大众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每个时代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应当时刻走在核心区。教学前沿,才能追赶上不断变化的人类内心需求。在不断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积极分析建筑市场人才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等方面,为改革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永东.以提高实战性为目标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58-159.
[2]刘长安,仝晖,周琮.以生态建筑学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5):539-542.
[3]王德海,邱凌燕,彭昕.新建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2(2):267-268.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主要研究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内容,是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衍生的多领域的艺术设计,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围绕着建筑进行,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学背景,同时又不能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1设计停留于外观效果
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大多是艺术生,受艺术熏陶较多,思维方式上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达,加之对艺术效果的表达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做方案时,往往只注重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图面效果好不好看,艺不艺术,潜意识里把它当作了墙上的美术作品,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是否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对于环境设计方案最终是要投入施工,变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意识薄弱。
1.2功能分区意识及能力较弱
功能分区即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使不同要求的空间得到合理布置的方法。可以说,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基础,是保证所设计之物能被合理使用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关乎设计的成败。然而由于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来进行这种训练,相关课程的开设对此也没有充足的重视,因此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功能分区排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对项目的主、次、内、外、闹、静等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而且环境设计的学生通常在拿到任务书后,只想设计的风格、材料和色彩,很少思虑方案所涉及的功能、分区、排布、整合问题。故很难挖掘出项目所要达到的具体的使用目标,如被谁用,怎样用,多少人用等一系列问题。
1.3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薄弱
空间流线组织是指把若干使用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的方式。它需要根据各使用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要求组织空间,以保证室内空间流线的顺畅合理。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尤其在现代综合性建筑物中,流线组织亦是复杂的。所以设计中必须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实现建筑空间的方便舒适。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缺乏专门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常常不能很好的组织规划人流,而造成人流的交叉、干扰。尤其对于复杂点的建筑物,流线组织设计更是陷入混乱,突显空间流线组织能力的欠缺。
1.4建筑结构知识欠缺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筑结构安全、适用、耐久,建筑物才会安全、适用、耐久。因此,建筑结构知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极度欠缺,不仅不清楚建筑结构的种类,更不清楚具体结构中,哪些构件承重,哪些构件围护,这就导致了设计中常常随意挪移承重的墙柱,添加超重的设施,任意分隔室内空间,完全不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体系,造成设计方案仅仅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在现实中不可行。
1.5不了解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规范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的建筑设计规范,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不偏离基本的设计原则,也能让设计方案更加实用。然而现在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对规范比较冷落,没有切实认识到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对于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很陌生,致使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建设和使用中。
2建筑设计课程的建设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的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分区布局,空间流线的组织,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知识;并学习建筑外部空间的尺度和组织方式,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从总体布局到功能细化的合理的设计程序,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课程能从以下方面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2.1训练学生的功能分区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任务项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功能分区,这是一个熟悉任务书要求,并对任务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清晰的知道各功能的具体设计要求,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大的功能分区,找出附属的功能关系。如果这个步骤不能分析明确,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必定不堪一用。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功能分区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必须经老师把关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功能分区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
2.2训练学生的空间流线组织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空间流线组织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功能分区之后,学生们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并在空间组合时以主要空间为核心,安排次要空间;将对外联系的空间靠近交通枢纽,将内部使用的空间放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各空间的联系与隔离。同时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流线组织中使集中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无序的人流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在这部分的训练中,学生们需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规律和功能要求,绘制流线分析图,反复推敲,深入研究,使建筑空间舒适、顺畅、高效。
2.3补充建筑结构知识
建筑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为使建筑物设计合理,要对所设计之物进行结构选型。因此,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结构的概念,使建筑功能、造型和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
2.4增强设计规范的了解
建筑设计课程之初,学生需要针对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其中一项就是查阅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设计规范,并在设计过程中以规范为准则,严格遵守。尤其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更是不能逾越。因为国家制定的防火规范是各类建筑空间人流疏散组织的依据和法规,关系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学生们在查阅和设计的过程中,对规范的反复思考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2.5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
通过建筑设计课程对建筑物的一步步具体的设计,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相关规范的学习,学生们对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能有切实的体会,并对建筑设计牵涉的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能很好的熟悉和掌握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
3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功能分区、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补充了结构和设计规范的知识,让学生们熟悉了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为其进行室内外空间组织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加大建筑设计课程的课时和比重,是环境设计专业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客观必要。
参考文献:
[1]江寿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课程的定位与定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S3):38-41.
[2]黄信.浅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建筑学课程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9):36,42.
[3]辛艺峰,黄建军,熊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9.
就设计方面而言,现代设计发展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出于自身的特点,各个国家在设计的发展史方面也千差万别,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身建筑艺术特点的根本原因。许多先进的工业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完善的设计教育体系已经基本成形,这也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对于设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培养,对改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二十一世纪,设计已经融合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从根本上推动了高等院校在设计类专业的大面积招生,这也从客观层面看出社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程度。在设计类的教学体系当中,素描是最为基础的课程,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能够强化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增强把握塑性的能力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和思维创新。国外很多美术功底深厚的艺术院校中,对于专业性的突出程度格外重视,加上瑞士巴塞尔等美术设计教育成功典范的熏陶,逐渐把素描按照科技、观察、资料等进行了分类。国内诸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实力突出的美术院校中,也开始流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素描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由此形成了设计素描。设计素描是基于传统明暗全因素发展起来的全新素描模式,本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性的素描,主要通过作者对于形体进行科学构思分析和整理归纳,辅以素描手段,将想要塑造的内容在平面上表达出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这也是对于物象重新理解和认知的全新过程,是对于设计整体进行调整、推敲和优化的过程。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不同,表现形式上对于设计意图表达更加重视,把设计意识作为主导核心,分析诠释图形,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最终使得想要表达的内容深入刻画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对于形体本身的刻画和塑造。因为设计素描的目标是把科学性和技术性相结合作为前提条件,合理化和人性化作为设计宗旨。它在作为一种表现过程存在的同时,也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过程,把形态要素作为基本组成,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作业。观察当成基础、表现当成过程、创造作为目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作为提高设计的基本素质。在平面上刻画出三维立体形态训练的空间想象力和表现力,深化对于空间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素描的基础教学改革中,应该给设计素描足够的重视,把其中的所有内容和素描基础课程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素描的基本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筑专业素描教学方法
2.1结构造型的训练
这种训练主要以线条作为塑造手段,理性的对结构进行分析,以形体的透视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减少甚至排除敏感光影的影响,把线条作为主要的框架以达到形体自身结构的实体效果,建立起结构空间的理论以探求形式构成。结构素描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单一的线条作为表现手法,运用结构线实现形体穿插和构成的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作为核心,把结构作为主要部分,辅以明暗关系的结构素描。学生通过结构素描的学习,能够充分的掌握严谨造型方法,对于提高造型能力和透视知识的运用有很大帮助。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三维立体结构空间关系和透视知识运用和表现上。
2.2明暗写实造型的训练
明暗写实造型主要依赖的表现形式是明暗素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把创作课程和造型训练课程分开开设,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根据老师的思想,接受作业和任务,学习状态相对被动,积极性也不到有效的保证。在这个阶段,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原创中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摒弃固定摆放景物如实进行写生的传统模式,由学社自由的进行创作,重新对画面的构图、空间、时间先进性分割。甚至适当扩大训练范围,学生自由挑选室内外自己感兴趣的对象进行写生。没有了构图和角度的束缚,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宽敞,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表达意向,拓展思维,为设计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局部精细描写训练
局部的精细特写是在结构造型和写实造型的基础上,更为细致的表达形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不用材质的质感进行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得细部的写实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部分课程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充分刻画材料机理不同的美感,使之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
2.4写实的创意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造型和写实基础能力,就要着手培养丰富灵活的思维拓展能力,避免学生思维停滞在固有的写实思维模式上。学生要在构思构成中摒弃过去陈旧思想观念,放开束缚,自由发挥,要用新的理念将新的图像传递出来。这部分的教学课程重点是培养和启发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发散性思维创造力。
3、总结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建筑设计技术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1
Role in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Take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as an example
YAO Ji, LI Yi, DU Yihui, LU Jie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Real Est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 Department,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is an subject across the engineering and arts. It is to train people who is capab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interior design, etc.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t, we have tak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y rol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e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pecializ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faculty training, training conditions in promot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着力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努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连续三年(2009- 2011年)向行业和企业输送了1100多名毕业生,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满意率很高。
我院为加快建筑设计专业建设,依托于新鸥鹏企业集团房地产研发院校企一体、紧密协作,并与重庆博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煤炭部“中煤科工”集团第七设计事务所等多家大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联姻,共同构架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外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践基地等。在与企业长期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对我院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各方面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设计行业的特点,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为此,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出发,我们针对建筑设计专业将过去的项目教学法改革为以市场项目为载体的“三进三出同源异向”人才培养模式。
“三进”即:把企业、企业人员及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教学, 将实际项目应用到课程中;“三出”即:让教师、学生及课程走出教室,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等方式,参与实际项目设计、施工以及相关领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导,课程体系同源化,从全面理解建筑、房地产项目知识、美学鉴赏几大模块对学生进行建筑和房地产业全面系统的认知基础培养和教学实践,并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及爱好,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职业方向引导,输送方向有:建筑设计部门、房地产企业研发部门、效果图制作企业,针对不同的输送目标订立相应培养方案,为有特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职业岗位技能特训,“基础同源,出口异向”。异向的出口最终定位取决于学生的意向,以学生的个人兴趣、特质来作为主导,在出口前期采取适宜的差异化辅助,实现向房地产研发设计过程全程覆盖式输送人才的目标(图1)。
图1 建设项目与工作岗位关系
2 整合课程体系
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建筑行业,针对职业方向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构建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图2)。
3 推进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在以建筑行业专家和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利用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工作实践,对“建筑设计技术”和“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代表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进行指导。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筑设计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并成功申请了院课改科研项目。“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并成功申请了“西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及师资培训项目”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根据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逐步将房地产概论、建筑构造与节能、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室内设计招投标实务建成特色课程。通过系统特色培养,强化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掌握从城市概念到建筑细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建筑设计类基础岗位的直接上岗能力。
4 融“产、学”为一体的专业教材建设
近5年来,本专业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发本专业校本教材。共同开发了《房地产概论》、《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建筑CAD制图教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制图与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研发设计概论》、《建筑装饰材料》、《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多本教材和多种讲义,教材内容体现了企业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项目教材均采用根据行业实际项目自编实训或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跟随房地产行业的技术步伐,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在实验实训教材编制中,本着“与企业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的原则,自编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书和指导书,使用效果优良。
5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本专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任和行业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的5人,“双师型”教师12人,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11人;同时聘任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位,其中副高职称1人,一级注册建筑师2人,企业创始人3人。通过专任教师和行业教师队伍的互相协作,师资队伍建设呈良性发展,现已拥有一支年纪轻、行业背景丰富、有教学热情、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此外,学院聘请了多位企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校讲学,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还推动了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解决(下转第47页)(上接第44页)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及时依据行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规格的需求,在教育教学的层次、科类、管理体制结构上进行调整,形成专业教育结构与行业整体需求的匹配和良性互动。以产促学、以研促教,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结合的统筹机制,通过对各项课题的研究和解决,提升专业排名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6 推动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结合真实项目开展生产性工作实践,校内建有建筑3D打印与建筑模型实训室、建筑节能展示及检测实训室、建筑材料及构造实训室、建筑装饰实训室、建筑美术实习实训室、建筑制图实习实训室、建筑效果图实习实训室、建筑设计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室、与成本控制系共建的“BIM研究中心”以及学生自主创业“重庆悦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际合作重庆市唯一的“中英低碳示建筑范楼”等等,教学仪器设备原值690万元。
同时有校企一体的新鸥鹏企业集团房地产研发院、泊雅湾大型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家,以研发设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图预算、施工监管,进行系列化模拟与实作,为学生提供从设计到模型制作一系列动手操作环节,创造与现场相似的工作环境与操作流程,为就业顶岗实习创造零对接的实验实训条件。
7 结语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是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广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者,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将通过在素描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来逐渐完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准备。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教学在建筑美术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基础训练培养建筑设计师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逐步构建注重能力教育,融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建筑设计专业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工科院校,依托工科院校自然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于理性及逻辑思维培养;二是设在美术院校或师范学院美术系,依托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感性及形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本上设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人文、艺术素质低,这就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并重,其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与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素描教学分布在2年完成,每学期教学集中相比较,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课程计划一年内完成,且每周一段,课时少,教学分散,不利于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素描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现有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及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教学组织及管高的依据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开设素描课程的创新路子,以提升素描课程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建筑素描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以下笔者粗浅的提出自己对建筑专业素面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合理的专业素描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种专业内容非常丰富的,由理工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科学。而素描课程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与其课程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改善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严格遵循建筑学的教学理念,于其他建筑专业紧密配合,从而达到教学上相辅相成的作用。
同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建立符合学术学习需求的全方位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建筑类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是学生充分了解到建筑学于美术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好素描课程的开端;其次,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走进美术设计的殿堂;再次,多增加素描的基础设计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原理和美术的基本技巧,为建筑绘画的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审美基础;最后,建立素描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素描老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程中,同样建筑设计老师也参与到描课程的指导工作,使两个课程的老师,相互给我建议,致使两个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有针对性的提高素面基本,服务于建筑设计的课程设计理念。
2.2 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素描教学的灵活性
现代的素描教学,存在多样性于灵活性。因此,传统“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高职素描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工作尤为重要。
2.2.1 在教学中,建立展开式教学方法。因此素描是视觉上的艺术,因此对素描的教学方式,大可以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艺术沙龙中来,增加学生视觉艺术上的经验,寓教于乐。
2.2.2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素描教学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对传统素描教学的有力补充。同时,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图例分析,生动的开展素描教学工作。
2.2.3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取有创作意识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题中来,共同研究,共同实施,提高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创作埋下伏笔。
2.2.4 在教学中,开展引导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以身讲演,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素描学习,是学习更有针对性,根据专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高职建筑专业素描课程的改革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而建筑素描图,作为建筑设计是对个人设计意图、设计灵感最直接的表达手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在开设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时,既是本着对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建筑设计构思和加强绘制效果图技巧的初衷开设的。但是,目前我国素描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遏制我国专业人才的输出。因此,对专业素描教学方式、课题设置等教学问题的改革工作尤为重要,势必成为我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娜. 观看的艺术――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新视角[J]. 艺术探索, 2007, (02) .
[2] 厉子强. 建筑美术素描教学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05) .
[3] 李泰山.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初探[J]. 美术研究, 2007,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