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心对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选择题:
1. (河北省2005年中考题) 等边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和等腰梯形这四个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潍坊市2005年中考题)如图1,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2CD,AC交BD于点O,点E、F分别为AO、BO的中点,则下列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一组三角形是( ).
A.
B.C.D.
3. (辽宁锦州市2005年中考题)如图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两次对折,并在如图位置上剪去一个小正方形,打开后是()
4. (青岛市2004年中考题)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正方形 B.矩形 C.菱形 D.平行四边形
5. (泰州市2004年中考题)下列图由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6、(深圳市2004年中考题)下列图中:①线段;②正方形;③圆;④等腰梯形;⑤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 (陕西省2004年中考题)在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8.(江苏省扬州市2004年中考题)如图,下列黑体英文大写字母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E B.M C.N D.H
9.下列4个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A.1个 B.2个 C . 3 个 D.4个
10.如图中,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图案是( ).
A.凤凰卫视台徽 B.奥运五连环 C.中国结 D.太极图
11. (江西省中考题)如图中,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沿右图中虚线剪开后,能拼成下列四个图形,则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12. (陕西省2003年中考题)香港于1997年7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它的区徽图案(紫荆花),这个图形( ).
A.是轴对称图形 B.是中心对称图形
C.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填空题: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____________
2.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平分,则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____________对称.
3. ΔABC和ΔA’B’C’关于直线l对称,若ΔABC的周长为12cm,ΔA’B’C’的面积为6cm2,则ΔA’B’C’的周长为___________,ΔABC的面积为_________。
4. 如图所示,ABO与CDO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则在一直线上的三点有 , 并且AO= ,BO= .
5. 欣赏图的图案,它们中间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有 个.
6. 已知A、B、O三点不共线,A、A’关于O对称,B、B’关于O对称,那么线段AB与A’B’的关系________.
7.下图中②③④⑤分别由①图顺时针旋转180°变换而成的是____________。
8. 在下面四个图形中,图形①与___________成轴对称,图形①与图形___________成中心对称.
9. 如图所示的四组图形中,左边图形与右边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有__________组.
.。
10.观察下列图形(如图): 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_____个.
三.解答题
1.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1)线段;(2)等腰三角形;(3)平行四边形;(4)长方形;(5)圆;(6)角
2. (福建省泉州市2005年中考题)如图: 请你在右图的正方形格纸中,画出线段A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3. (资阳市2004年中考题)分析图①,②,④中阴影部分的分布规律,按此规律在图③中画出其中的阴影部分.
4.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中考题)如图,在ABC中,∠A=110°,∠B=35°,请你应用变换的方法得到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全等,且要求得到的三角形与原ABC组成一个四边形。
(1) 要求用两种变换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写出变换名称,画出图形即可)
(2) 指出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不要求证明)
5. 世界上因为有了圆的图案,万物才显得富有生机,如图9-17,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图形都有圆如图,它们看上去多么美丽和谐,这正是因为圆具有中心对称的性质,请你在下面的两个圆中,分别画出与如图不重复的轴对称图形,并尽可能准确美观。
6. .请以两条平行线,一个圆设计出一个图案来,并将它旋转180°,组成一个图案,并说明你的设计意图。
7. 微软雅黑的汉字“王、中、田”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再写出三个这样的汉字。
8.如图,已知ABC和过点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x、y,画出ABC关于直线x对称的A'B'C',再画出ABC关于直线y对称的A〞B〞C〞,则A〞B〞C〞与A'B'C'是否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9.今有一张小圆桌和一堆足可以铺满这张小圆桌的伍分硬币.甲、乙二人轮流地往这张小圆桌上各放一枚伍分币,规定任何两枚硬币不能重叠.谁放完一枚硬币后能使得对方再无法往桌面上放硬币时,谁就是优胜者.
甲对乙说:如果你让我先放,我一定获胜.
乙有点不信,说:那可不一定,就让你先放好了.
例1 (2012·四川自贡)如图1,AB是O的直径,AP是O的切线,A是切点,BP与O交于点C.
(1) 若AB=2,∠P=30°,求AP的长;
(2) 若D为AP的中点,求证:直线CD是O的切线.
【解析】(1) 由AP是切线,得APB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得AP=2■.
(2) 如图2,连接AC构造直角三角形ABC、ACP,再连接OC,得∠OCA=∠OAC,易得∠OCD=∠OAP=90°,直线CD是O的切线.
【点评】遇到直径,常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推理.
例2 (2012·江苏镇江)如图3,AB是O的直径,DFAB于点D,交AC于点E,FC=FE.
(1) 求证:FC是O的切线;
(2) 若O的半径为5,cos∠FCE=■,求弦AC的长.
【解析】(1) 连接OC. 易得∠OCF=∠OCA+∠ACF=∠OAC+∠AED=90°,FC是O的切线;
(2) 方法1:如图4,过点O作OMAC,垂足为M,OM=OA·cos∠AOM=OA·cos∠FCE=2. AC=2AM=2■=2■.
方法2:如图5,连接BC. BC=AB·cos∠ABC=AB·cos∠FCE=4.
AC=■=2■.
【点评】(1) 有关圆的切线,常连接圆心和切点(半径);
(2) 方法1:涉及弦的问题时,常作半径和弦心距,构造直角AMO,再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方法2:遇到直径先构造直角ACB,再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例3 (2012·湖北黄冈)如图6,在ABC中,BA=BC,以AB为直径作半圆O,交AC于点D. 连接DB,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
(1) 求证:DE为O的切线;
(2) 求证:DB2=AB·BE.
【解析】(1) 连接OD. 如图7,易得DBAC,利用“三线合一”得D为AC中点,OD∥BC,∠ODE=∠CED=90°. DE为O的切线.
(2) 易得BDE∽BCD,DB2=AB·BE.
【点评】遇到圆的切线,常连接圆心和切点(半径).
例4 (2012·浙江温州)如图8,ABC中,∠ACB=90°,D是边AB上的一点,且∠A=2∠DCB. E是BC上的一点,以EC为直径的O经过点D.
(1) 求证:AB是O的切线;
(2) 若CD的弦心距为1,BE=EO,求BD的长.
【解析】(1) 连接OD,易得∠ADO=∠DOB+∠B =∠A+∠B=90°,ODAB,AB是O的切线.
(2) 方法1:如图9,过点O作OMCD于点M,易得∠DCB=■∠DOB=30°,OD=OE=OC=2,BD=2■.
方法2:如图10,过点O作OMCD于点M,连接DE,易得DE=2OM=2.
OD=OE=2,BD=2■.
【点评】(1) 有关圆的切线,常连接圆心和切点(半径);
(2) 方法1:有关弦的问题,作半径和弦心距,构造直角CMO,再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方法2:遇到直径,也可以构造直角CDE,再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例5 (2012·江苏泰州)如图11,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5,OA与O相交于点P,AB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
(1) 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 若PC=2■,求O的半径和线段PB的长;
(3) 若在O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解析】(1) AB=AC. 连接OB,如图12,∠OBP+∠PBA=90°,∠APC+∠ACP=90°,易得∠PBA=∠ACP,AB=AC.
(2) 设O的半径为r,易得AB2=AO2-BO2=25-r2,AC2=PC2-PA2=20-(5-r)2,r=3,cos∠ACP=■=■=■,过点A作ADBC于点D(如图12),CD=AC×cos∠ACP=4×■=■,PB=BC-PC=2CD-PC=■-2■=■.
(3) 如图13,作AC的垂直平分线m,垂足为E,过点O作OF直线m于点F,则OF=AE=■AC=■,OF≤r,即■≤r,r2≥5,r>0,r≥■,■≤r≤5.
成语相沿习用已久,人们对其“约定俗成”自有一番道理:成语节奏鲜明、平仄多变,音乐性较强,便于人们记忆和口耳相传。除此以外,作为四字格,它还有其他认知方面的优点:
﹙一﹚结构定型化:成语符合成年人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了最佳记忆标准
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无论大小均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和记忆。人脑信息处理区的容量一般为五个组块,超过五个,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四字格正好是一个字一个组块,加上结构关系一个组块,刚好是五个组块。更重要的是,人脑在长时记忆区记忆,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块来记忆,使用时,也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快来使用,这样既节省了记忆区和处理区的容量空间,又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语言效率。成语大多是四字格,在认知上有很大优势。
﹙二﹚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有意义整体性
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是已经组装好了的结构,使用者能自如运用它。而且每使用一次就固化一次其结构,而固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单位自动化程度也较高,决定了部分成分的出现可以激活整个成语。人们听到成语的前两个字,大体可以预见整个成语;有三个字出现,后两个字被激活的可能性就是100%了。所以,大多成语中只要出现几个先锋项,就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应的固化成语,进而补足其缺损的语义成分。如“防微杜渐、文过饰非、含辛茹苦、偃旗息鼓”等成语,根据其中较熟悉的字可以激活居于相同奇、偶位置上较陌生的另一字,进而补全整个成语。
﹙三﹚结构对称性
有人统计,具有对称性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的比例高达40%。从形式上看,这种对称可以分为全对称结构﹙成语前后两部分整体对称﹚和半对称结构﹙一部分对称﹚;从意义角度分析,分为对举式结构﹙前后意义相近相关的﹚、对比式结构﹙前后意义相反的﹚、对偶式结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句并列在一起,语义相关或相近﹚。那么对称性成语前后两部分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格式塔”结构单元,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凡是对称的事物均易于记忆,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认知心理学实验[5]表明:“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的短时获得量和短时保持量均高于非对称成语;进行'初步估计汉语成语的信息量'的汉字猜测实验、猜测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时,猜对第三,四位上的汉字更容易,说明这种成语前行汉字对后续汉字的制约作用。”格式塔心理学也解释说,在一种符号系统中,后续的符号对先前的符号的依赖性越强,在记忆中越容易组织成同一块,或者记忆的单位。相同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更易于辨识和记忆,因为这种规律本身限制了选择的可能性。符号负载的新信息少,加工比较容易,速度也较快,准确率较高。而且这种组织越完善,越有规律性,信息冗余度就越大,需要记忆的新信息量就越小,对记忆的促进作用越大。信息论的解释,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后出现的符号要受到语词中字与字之间语法和语义联系的制约,而非完全随机的排列,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其所负载的信息量,同时增加了信息冗余度。如“鬼使神差”、“改弦更张”、“耳濡目染”这一类成语前后两部分连结强度较大,前面的字对后出现的字的预测作用很大,不确定性很低,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学还做过其他类似的实验[6],最后得出结论,成语的识别具有“结构对称效应”。
﹙四﹚认知理据:意义双层性
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就是用具体、个别的例子来比喻抽象的、一般的情况。一见到成语时,人们的头脑就会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形成一种意象,这些意象要略就是该成语比喻义的基础。“意象学说”证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7],成语比喻义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认知体系,即大脑中“比喻联想”作用的结果。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表明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在话语中正确使用它,就有必要了解其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比喻关系。
二、成语的显性心理分析
有些成语本身会折射出一些心理状态、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原理,我们来进行部分举例。
﹙一﹚关于心理状态的成语。心平气和、暴跳如雷、心花怒放、悲痛欲绝、惊魂未定、胆战心惊、心乱如麻、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怒不可遏等。﹙二﹚反映心理学思想的成语。天人论﹙天理昭彰、顺天应人﹚,神行论﹙心宽体胖、形神俱灭﹚,习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习与性成﹚,知情论﹙无知无畏、急中生智﹚,知行论[8]﹙知易行难、行成于思﹚。﹙三﹚反映心理学范畴的成语。感知﹙春寒料峭、触目惊心﹚,记忆﹙刻骨铭心、博闻强识﹚,思维﹙深入浅出、见微知着﹚,想象﹙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注意﹙心不在焉、聚精会神﹚,情感﹙忠心耿耿、心有余悸﹚,意志﹙破釜沉舟、废寝忘食﹚,错觉﹙恍如隔世、一日三秋﹚,个性心理﹙我行我素、坚韧不拔、宁死不屈、苟且偷生﹚。﹙四﹚反映心理学效应的成语。暗示效应﹙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杯弓蛇影﹚,从众效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禁果效应﹙得寸进尺、矫枉过正﹚,马太效应﹙锦上添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权威效应﹙狐假虎威、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安慰剂效应﹙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刻板效应﹙无商不奸、刻舟求剑、因循成误﹚,首因效应﹙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物以类聚﹚,旁观者效应﹙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心理摆效应﹙喜怒无常、阴晴难测、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三、成语误用心理分析
地上,成为你的孩子,求你将故事给他们听。
的确,孩子们是顽皮好动的,善良天真聪明伶俐的、好奇求知的。总之,他们是美丽可爱的。在我从教的二十多年里,我和他们朝夕相处,形影相随,心灵相撞,发生了许多故事,现在请允许我信手拈来几个,讲给你们听。
故事一:恐怖的元宵夜
那一年的正月十六,是我校寒假过后,寄宿生返校的日子。可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下午,我却接到学生李林(化名)母亲的电话,说李林当天已经返校,而且还随身带来一千多元生活费。但在规定的时间里李林没有与家人电话联系报平安。家长有些着急。接到电话,还在放假的我,放下手中的家务,打车来到学校。校门卫说,学生宿舍一名学生也没有,有几个返校学生把行李放到门卫后就离校走开。我随即查看了一下那些行李,果然有李林的书包在。于是我电话和李在本地的亲属联系,但都说没有来,又和几名他要好的同学联系,也没有他的踪影,那他能到哪去呢?此时我的心里开始有些不安,心想:如果他外出被打怎办?一千多元生活费丢失怎办?失踪了怎办?......心里就总是往坏处想。后来还是有同学提醒我,李有上网的坏习惯,他会不会上网吧去玩了。听到这个提醒,也顾不得回家过元宵节,就开始到县城的各个网吧去寻找,走了几个网吧也没有发现李同学的影子。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广场上传出了东北特有的闹元宵扭秧歌的锣鼓声,天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灿烂的烟花。街道上涌动着熙熙攘攘的赏烟花、看秧歌的人流。可是我却无心观赏灯火,还要到处去找李同学。夜间的网吧灯光昏暗,在感觉上那些上网人的目光有些诡异,面目也有些狰狞。我的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于是将丈夫找来壮胆,一同继续寻找。很快,夜就深了,四周的锣鼓声、鞭炮声和赏灯的行人渐渐稀少。但每个十字街头又增加了很多烧纸祭奠故人的男女。我的心里有些恐惧。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继续寻找学生的脚步。终于在夜里十点多,在一个偏僻的网吧内找到了李同学。还好,他没有和人打架,一千多元的生活费也完好无损。我和家长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但这件事促使我下定了杜绝学生上网的决心。开学后,我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学生上网:一是对上网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二是,对寄宿生在校期间限制外出,确需外出必须请假,否则门卫不得放行;三是学生外出要几名学生集体行动,互相监督,谁上网其他的学生都要举报。四是,寄宿生、特别是平时有上网恶习的同学,回家和返校都要由家长和亲属接送。五是,学生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要由老师统一保管,用钱时要说明详细的缘由,购买后要由老师验收。不给他们上网的时间和条件。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网的行为。
故事二:相思的父子
这是几年前发生的故事。那一年我在初一做班主任。暑假后学校开学已是初秋时节,天气也有了几丝凉意。一天早晨天刚亮,县城最南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和四周的群山都笼罩在一片雾霭中。这时一位中年男子推开自家房门,在院中牵出一匹马。只见他急速飞身上马,快速奔驰在乡间小路上,身后腾起了一路烟尘。几十分钟后,他来到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边,翻鞍下马,将马藏在青纱帐边的小树林中拴好,并备足了草料。然后他快速来到汽车站,坐上开往县城的公交车上。大约三个小时之后,他来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儿子,我们班的学生张松(化名)。此时父子相见两人相拥而泣,场面感人。然而这不是什么亲人的久别重逢、也不是什么亲人生离死别的最后相会。这只是一位山里的父亲到学校看望分别了仅仅一周的儿子。儿子是我校的寄宿生,也是家中的独子。而且父亲是中年得子,自然视若珍宝,疼爱有加。在家中,每晚睡觉都要同床同被。上中学之前,儿子从未离家远行。儿子到县城上中学后,父亲就很不适应,每日思念远方的儿子,。父亲今天的到来,不仅是看望想念的儿子,而且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孩子接回家,书不念了。这是一个心里脆弱的的父亲。我知道,只要离开学校,该学生就意味着从此辍学,因为他们家乡的中学已经撤销。而且开学后经过考试、考察我发现这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就这样放弃学业实在可惜。于是理智告诉我必须阻止他们的不理智行为。我一方面认真开导家长,告诉他孩子总会长大,总会离开父母,要让他们到外面的世界经风雨见世面,要不断的磨练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我又撒谎说,宿舍管理员有事外出,几天内都不能办理退宿手续。又告诉他,食堂管理有规定,伙食押金只办不退。上课时我又让同学们将张松引到教室,将父子分开。我又找来学校的领导继续开导家长。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将家长‘骗’走了。经过半个月时间的磨练这对父子适应了这种生活,孩子的脸上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父亲没有再次要求退学。此后的三年时光,张松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而稳定。后来顺利地考上本县的重点高中。
故事三:沉重的翅膀
那年我在初二做班主任。一天早晨,一个叫王新(化名)的女同学出现在我的面前。王新个头不高,但是个干净、清爽的女孩。脸上虽然挂着微笑,但总难掩饰一种淡淡的哀愁。做为一个留级生,初来乍到,王新表现沉稳,学习用心,不事张扬。摸底考试后,表现的成绩是中上等。但凭直觉,我知道她仍有潜力,应该是个好学生。
可是不久,班干部向我报告说,王新有一天夜不归宿,到网吧包宿玩电脑。我吃了一惊。所谓包宿就是花钱整夜在网吧里玩。在我印象中只有男孩子才会干这种事,一个女孩子整夜泡在网吧中多危险呀?如果发生意外,将追悔莫及。在和同学们了解情况后我知道,王新是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总是吵架,并在不久前离异。而且,父母离婚后谁也不管王新。母亲走后,不知去向,音信皆无。父亲只管王新的生活费,外出打工经常不回家。星期天还好,王新就乘车到乡下的奶奶家。而平时王新就只能自己在家,夜里无人陪伴,经常是在恐惧中度过一个个夜晚。后来就到网吧去过夜,打发时光。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了解情况后,我立即找到王新,我没有批评指责她,而是鼓励她要坚强面对生活,要自强、自立、自尊、自爱。通过刻苦学习去改变命运。我还告诉她,如果学习优秀,上高中后,按高中的政策,县高中会免除她大部分费用。我要她一定要坚定信心,刻苦学习,千万不能沉迷网吧呀。当时王新懊悔的哭了。谈话一结束,我又马不停蹄的和学校沟通,安排她到学校住宿。又向学校为她申请了补助金,解决她的生活问题。此后,我开始重点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领导又和她的父亲取得联系,说服家长想办法解决王新的生活费,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如果小鸟不幸受伤,它就不会展开翅膀,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更不会飞向理想的远方。
此后,王新的心灵得到抚慰,翅膀不在沉重。波动的生活渐渐安稳下来。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后来她成功了,不到半年时间,她的学习成绩就排在班级的前十名之内,而且一直比较稳定。
【关键词】新闻传播 信息 不对称
2009年岁末,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惊世”意味。与文物考古沾点边儿的、不怎么沾边儿的、或者希望沾点边儿的各色人等都表达了不同方式的关心。一些专家学者则公开表达质疑,认为文物局证据不足或有掺杂。网络上,舆情沸沸扬扬、飞短流长,令人兴叹,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包括潜在利益主体一并裹挟其中,相关部门多次求诸新闻定分止息、颇费周张。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此现象也非常耐人寻味,值得思考。
一、“信息不对称”:一个不可忽视的舆情环境要素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关注,最早并不是发生在信息论或者类似的新闻传播学领域,而是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纳入科学视野的(该现象由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2001年另有三位美国学者因深入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和信息经济学”有开拓性贡献再获诺奖)。信息不对称作为“市场缺陷”被提出,但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进而在系统中产生不同的效应、形成不同的机制,是一个普适性论题。笔者将这一范畴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来研究,主要基于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信息传播,因而信息不对称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新闻传播,它是一个非常基本而又不可忽略、不可或缺的条件要素。
基于传播系统,我们可将信息不对称理解为:信源与信宿之间在信息本体及其信息量上的差异性,是信息分布在信源与信宿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正是因为不对称与不平衡的存在,信息流才会产生意义,信息传递才会成为必要,信息分配与共享才构成一种需求机制,信息开发、获取与占有也就成为一种社会资源,形成知识财富积累并创造价值。我们说信息不对称非常基本,道理就在于新闻传播系统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人们的生活领域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作为社会个体存在并不是万能全知的存在,社会的个体理性永远有限,客观事物及其矛盾的转化又总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所以信息安全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大众传播媒体就有存在的社会基础。
如果联系到大众传播更为复杂的诸如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经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功能作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态还会赋予不同的内涵。实际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非常深刻、非常基本且非常广泛的课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仅结合“曹墓问题”从传播学角度发表点滴寻幽探微式的意见。
二、“信息不对称”为什么会干扰新闻传播
在探讨新闻问题之前,让我们还是回到问题的本源,看经济学领域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如何展开的。现实生活中有两句俗语叫“隔行如隔山”、“只有错买,少有错卖”反映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恰如规律一样灵验。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通常,买者对所购商品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方(也有反例:古玩市场、保险市场),因此卖方总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与利益。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一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居为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沦为委托人,一些握有“独门绝技”的人就成为专家或垄断话语权,交易双方实质上进行着无休止的信息博弈。历史上,儒家圣人孔子深谙此道,《论语》中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是信息不对称原理在维护政治统治中的诡秘准则。
显然,现代媒体进行大众传播,实际是将采集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目的之一是:启迪民智累积社会知识、扩大社会共识、消除不定性、极大地减少社会成员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塑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
不难看出,大众传播的天然使命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但信息不对称只能改进却并不能消除,正如矛盾的永恒存在一样,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也只能转化不会消失。反过来,作为矛盾的对立面――信息不对称对大众传播会产生反作用,而引起传播的负面效应。辩证看待信息不对称对传播的干扰问题,正是本文的目的与要义。
由于新闻的本源不在媒体,媒体只是信息中介,媒体的信息优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是暂时的。相对于信源,媒体处于弱势一方;相对于受众或信宿,媒体只限于占先优势。这就是“独家新闻”或“第一时间”同步报道受媒体青睐的原因。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同样面临“信息不对称”困局,在多方绞尽脑汁的信息博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对新闻传播的干扰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或掣肘软肋。
三、“信息不对称”:曹墓真伪莫辨致喧哗
那么,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为何具有爆炸性呢?让我们简要回顾或还原一下事件的新闻过程。
笔者第一时间获得消息是从国内权威媒体CCTV-1《新闻30分》(2009.12.27)中看到的,首播时用的是“疑似曹操墓”。“疑似”用语非常严谨,可以说恰如其分。此则新闻信息量很高,看后非常兴奋。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晚《新闻联播》与第二天CCTV-4(2009.12.28.9:00)跟踪报道: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会,专家宣布在河南安阳发现的西高穴墓地。其墓主人已经确认为曹操。可以说“确认”二字差不多集中了整个新闻后续报道99%的信息量。然而,没有展示新的考古证据的快速“确认”引发了强烈反弹与质疑。后期持续不绝的争议,想必考古界与CCTV都始料未及。说实在的,以笔者之浅薄,也略知“曹操七十二疑”之传说。正是因为背景信息发挥先入为主的作用,对第二则新闻的反应也是将信将疑的。
如果联系国人对曹操1800年来是是非非的文化信息背景,惑然不决则更有其甚,这也是情理之事。而据国内新华网报道: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毗邻安阳的河北邯郸,人所共知是曹操邺城所在,曹魏文化源远流长,却眼见着曹操墓现身河南。颇有些不平静,除了质疑河南方面外,也弱弱地坚持:曹操墓可能在邯郸一带。而曹操老家、安徽毫州据说也不排除开挖疑似曹操墓的曹氏宗族墓群的可能。严肃的考古成果,不期引来大讨论,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忙脚乱。尤其糟糕的是,河南越强调此次考古的专业、科学和审慎,其遭遇的网络阻击就越强烈。2009年最后一天,河南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并没有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近期,国内某著名高校启动现代DNA基因调查技术,专辟科研课题,寻曹氏后人比对遗传信息,附随参与遗骨甄别,寻求新的信息支撑。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依笔者管见:第二则新闻不仅没有解除受众的不定性,在没有完备可信的新证据信息提供的前提下,以原有证据改变原有结论,因而无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反而只会加强信息不对称。所以,引发争议势成必然。而网络时代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引来质疑,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反馈力量,形成反向的舆情压力。此时。强势的权威媒体如CCTV,也会因信息不完全、证据不充足而听凭专家之言,因“信息弱势”沦为专家人的角色而“被”发声。
四、谨防“信息不对称”损害媒体公信力
综观事件过程,网络回应反馈机制使舆情环境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平添了诸多新闻变数,实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辩证地看,这也为媒体控制传播效果、注重反馈信息和受众互动机制给予了某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