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戏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戏曲知识

戏曲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戏曲;观众

电视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目前,电视戏曲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中央台全方位关照,地方台突出乡土特色的电视戏曲传播体系。电视戏曲或提供范本、指导欣赏,或传授知识、提供信息,或对戏曲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和深层次的挖掘,既满足了戏剧爱好者的观赏、品味、深入了解的需求,也有利于普及戏曲,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

我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舞台表演等各种艺术因素,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它对我国的文化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民风民俗曾经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历史上任何一种艺术无法相比的。我国传统戏曲是“上达宫廷,下及黎民,遍及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各个阶层的全民族的戏曲文化。”戏曲曾是人们文化娱乐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无论在繁华城镇的勾栏瓦舍,还是偏僻乡村的祠庙土台,都能领略到戏曲艺术的神奇魅力。随着时代的进化,审美情趣的演变,古老而优美的戏曲艺术陷入了困窘。我国戏曲剧种有360多种,现在有影响的只剩40多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作为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土壤的广大观众也呈现老化和减少的趋势。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网络已覆盖城镇山村,神奇美妙的电视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电视与戏曲的联姻——电视戏曲节目的出现,使戏曲这种最为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生龙活虎地呈现在电视上,焕发出老曲新唱的动人光彩。电视传媒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插上了一双翱翔的翅膀,也为戏曲艺术提供了接近观众的最有效的媒介。据全国电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95.8%的观众表示“经常”和“几乎每天”看电视,我国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已达85%以上,也就是说,电视观众有十亿多人。戏曲节目在电视上播放一次可能获得的观众人数,相当于千人以上大剧场表演几万次的观众人数。

春节期间,运城电视台、广播中心、运城蒲剧青年实验团联合举办了五场新春戏曲晚会,有专门按照电视戏曲节目播出形式设计的名人名家演唱专场,有按照观众欣赏习惯策划的折子戏专场,有完整剧目的舞台演出。正月初三至初五,在河东会堂连续上演五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赢得了台下观众不断的喝彩与掌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这些精彩节目现场录制后在《戏苑》栏目中播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许多在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没能赶上看戏的观众,在电视机前过了一把戏瘾,许多戏迷还打来电话,要求重播。这些精彩的戏曲节目在河东会堂演出时,一场仅能容纳1千多名观众,而在电视上播放时,收看的观众人数可达上万人。同时,通过引用电视技术和表现手法录制的电视戏曲节目,所特有的传播效果是剧场远远不能相比的。

小小的电视为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舞台,把戏曲这种剧场艺术变成了与观众朝夕相处的伙伴,消除了人们因时间紧张、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因素造成的与戏曲的隔阂,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自由的观赏戏曲的方式,更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娱乐需要。电视成为向广大观众展演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大舞台。

对于爱好戏曲的观众,戏曲栏目天天定时定点播出,好像是一位忠实的老朋友。中央电视台每天定时播出的《九洲大戏台》,山西电视台的《百家戏苑》,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这些栏目播出原汁原味的戏曲舞台表演节目,使电视戏曲忠实的基本观众群——广大老戏迷们不出家门,天天看戏,令戏迷们大饱眼福,过足戏瘾。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山西电视台的《走进大戏台》,运城电视台的《蒲乡红》等栏目,在保持欣赏性的同时,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突破了“你演我看”的剧场模式,拉近了戏曲与现代生活及观众的距离,满足了新一代戏曲爱好者的欣赏要求,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新观众、新知音,特别是吸引对传统文化艺术知之甚少的一代青少年,使他们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增加了戏迷参与的“擂台赛”,现场专家观众参与的“点评打分”,有的还设有电视机前观众参与的“回答问题”等内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观众参与性,实现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由被动欣赏到主动参与的质的飞跃,架起了观众、演员和电视媒体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和很高的收视率,成为本台的重点栏目。

戏曲电视剧、戏歌、戏曲MTV、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晚会等形式的电视戏曲节目,都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观众。只要电视界、戏曲界共同努力,电视戏曲节目定会雅俗共赏、锦上添花,电视戏曲会有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多的观众。(作者单位:运城市广播电视安播办)

戏曲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类;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37-01

一、教务管理工作现状

作为一所学校,教务部门是作为服务于学生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部门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艺术类学生长时间在戏曲艺术技能培训中度过,所以相对于普通的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一)学习目的方面。大部分学生进入戏曲艺术学校的目的就是方便考学,本身对戏曲并没有过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入校后没有太多的积极性,以至于缺乏学习的动力。也有一些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排练,对自己的专业非常喜欢,花在专业课培训的时间很多,导致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艺术类的专业学习需要更多的艺术实践,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学习艺术课程比文化课程时间多,最终导致创作的作品没有文化底蕴。因此,必须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和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课修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已经成为本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学习兴趣方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有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表演有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些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易于被外界的情感所感染。而由于学习、生活的潜在影响以及本身的自律性差等因素,造成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在生活中没有紧迫意识。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大多在于随心所欲,在遵守课堂纪律和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上有很大的不认同感。最为平常的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散漫、不按时上课、旷课、早退等。

二、需要采取的措施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要更严格。教务工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工作所起到的是促进的作用,看起来很渺小的事情,但在日常工作中,却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教务工作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理念的深入认识,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为例,其开设的课程大多以表演、创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主,而针对不同课程需要有不同的教室安排。还要在当前课程前提下考虑到其它课程,甚至于整体课程的安排。如在同一天内,即使教师、课堂和学生的课程安排方面都允许,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连续安排强度过高的课程,例如在形体课后紧接着安排表演课程,要以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基准,以免影响后续的课程。

(二)提高本身教学素养。教学可以是紧凑的,也可以是零散的,还可以是复杂的,但是绝对不能混淆。良好的教学进程不仅体现在教育支撑上,还应该在教育规范及教育制度的操作上。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及改正,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务档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记录,教学与教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务档案中的课程安排、成绩、学生信息等等的完善程度,都会给教学进程及教学质量带来影响。

(三)多样化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专业素养也要注意自身文化水平的同步提高,主要体现为课程的多样化及综合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为例,对于发现的问题主要采取的方法为:针对戏曲类学生容易产生偏重专业而放松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通过会议提高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我校积极为学生打造锻炼自己、展示自我、提高艺术修养水平的平台。几年来,排演《大探二》《法门寺》《红鬃烈马》等优秀传统经典剧目大戏13出,折子蚪百出,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等地演出300余场,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学京赛、少京赛及中国剧协举办的小梅花等全国专业赛事中,获得奖项共50余项。

三、结语

艺术类学校落实提高教学教务工作要求,是因为新环境对于艺术教育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仅要求工作者对工作本身有更高的认同与更专业的认识,更要融入教师与学生才能更好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银美.教务主任的工作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社出版社,2011.

[2]张丽庆.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12,(43):145.

[3]郑彩虹.艺术设计院校教务秘书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12-114.

[4]侯丹.论高等艺术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考务工作的创新思路[J].北方音乐,2015,(2):181.

[5]武晓翠.细微处彰显力量――浅谈高校学生事务的精细化管理[J].职业技术,2015,(1):105-106.

戏曲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剧;电视片;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37-02

一、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产生的时代背景

戏剧作为世界公认的七大艺术之一,其艺术性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随着电视媒介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中国戏曲有了新的发展形式。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是电视媒体出现并成为大众主流媒体之后随之出现的新的戏曲发展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基于新的电视媒介产生的新的戏曲发展路径。所谓戏曲电视片就是保留了戏曲的原汁原味,演员也保持舞台风格,有时搭景中穿插些实景拍摄的非实况录像的戏曲片[1]。所谓戏曲电视剧,就是按照电视剧视角,对戏曲的舞台搭景相应变化,采取实景拍摄的戏曲片[1]。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的出现对于我国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下重新焕发生机、扩大声誉及影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戏曲电视片与戏曲电视剧之共同性

(一)相同的传播媒介

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都是基于同一传播媒介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电视作为主流媒介这个背景是二者产生共同的硬件条件。

(二)相同的源头与归宿

在题材的选择或者风格的创新方面,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戏曲,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攫取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以及有益的思想启迪,这是二者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艺术呈现的最终目的上,无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怎样的差异,致力于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性的更好呈现是二者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相同的作用

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戏曲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及活力,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的进一步推广以及传播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狸猫换太子》、《三岔口》、《市井人生》等各类传统的戏剧,通过戏曲电视片或者戏曲电视剧的方式再次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取得了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宣传效果,对于推动传统戏曲的发展以及被进一步的认知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相同的产生背景

除了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戏曲电视片以及戏曲电视剧的产生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二者的产生还存在以下两点相同的背景:首先,艺术形式创新的迫切要求。创新是任何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持续动力,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由于受众面狭窄,传播途径缺乏生动性以及表现力,使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于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相应的创新成为进一步其发展的迫切要求。其次,社会受众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疲劳。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接触的新事物不断增多,受到视觉或者其他感官刺激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对比之下,人们对于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正在形成某种程度的审美疲劳[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戏曲表现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成为二者产生的共同内在动因。

三、戏曲电视片与戏曲电视剧之差异性

(一)突出重点不同

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二者突出的重点不同。戏曲电视片更加强调戏曲本身,即“以戏为本”;而戏曲电视剧则更加强调电视的拍摄手法[3],即“以电视剧为本”。具体地,戏曲电视片力求原有的表演风格基本不变,只是在演员调度、表演手法上略微采取变化从而更有利于镜头的运用,镜头的切换。戏曲电视片一方面打破了原来舞台的平面性,但同时却使观众感到仍在保持着原来看舞台戏的部分感受,只是觉得比舞台戏曲更流畅过瘾,镜头更生动有趣,演员表演也更逼真自然,保持了剧作的原汁原味,欣赏起来又让人感到别致新颖。而戏曲电视剧则更加注重电视剧的语言和拍摄视角,对原有戏曲做一定程度的取舍,同时它又将写实和写意、叙事和抒情协调起来,做到虚实结合,将假定性演唱和谐地融于写实的时空环境,使表演真实而蕴含着内在韵律,节奏流畅而跃动着错落的反差,既保持了生活化的美感,又保持戏曲特有的意境和情趣;既取了电视剧生活化表演的“神”,又有了戏曲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韵”,可谓“取神求韵”。

(二) 呈现方式与效果不同

戏曲电视片强调戏曲本身,因而在艺术呈现方式上更加强调原汁原味,保留了戏曲中的程式化动作、虚拟化动作等。而戏曲电视剧则更多从电视剧视角出发,不但实景拍摄,还力求摆脱戏曲程式的束缚,采用电视剧的叙述方式。在戏曲电视剧中,人物造型、语言、表演、服饰等基本上按电视剧的要求来拍,节奏明快流畅,表演真实自然,但保留了戏曲的本质因素――唱腔。因而二者在戏曲的呈现效果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豫剧电影《抬花轿》中“抬轿”一场很美,其关键的美就在于虚拟化的动作舞蹈,观赏该戏曲的同时能够使观众根据这一虚拟化的舞蹈动作心情激动,浮想联翩。假如我们硬把它拖到实景拍摄,一切写实,把新娘塞到真的轿子里,新娘子不能舞,不能唱,那呈现的效果差距就大了;同样,《狸猫换太子》、《曹雪芹》等一批传统戏曲也通过戏曲电视剧的形式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正是通过电视剧视角的改造,使得一部分老的戏曲重新散发出了新的魅力。

(三)面向受众不同

在认知层面,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的差异在于二者针对的受众不同。相对于戏曲电视片,戏曲电视剧则有着更为宽泛的受众群体。具体地,二者在受众群体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戏曲电视片面向的受众群更加侧重于对戏曲有一定了解的群体,该群体在平时生活中,对于戏曲形成了一定的感官喜好,对于戏曲的原汁原味性比较看重,这部分人群中不乏资深的戏曲爱好者。戏曲电视剧面向的受众不仅包括戏曲电视片的受众群体,还更加面向一般的普通观众。通过电视剧视角的表现手法赋予戏曲更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加戏曲对于一般观众群体的吸引力。

四、小结

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呈现戏曲艺术的过程中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总之,“戏曲电视片”、“戏曲电视剧”等一批新的名词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整个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正在稳步推进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所有的关于戏曲表现形式的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宿均是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为群众认可的优秀戏曲作品。

在当前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曲电视片和戏曲电视剧是两颗较为璀璨的明星,它们之间相互衬托,但不能相互替代,就像西方的歌剧电影永远无法取代舞台歌剧一样。我们唯有根据不同戏剧作品的不同剧种、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探求不同的戏曲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将电视与戏曲结合,才能进一步将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暄.略论“戏曲电视片”、“戏曲电视剧”、“戏曲音乐电视剧”的差异[J].中国戏剧,1999(8):39-41.

[2]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罗延财.戏曲电视剧“电视化”手法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戏曲知识范文第4篇

实质细胞是存在于器官之内,可以承担该器官功能的细胞组织,间质细胞是存在于这个器官内,对实质细胞进行辅助从而完成器官功能的细胞,这两种细胞在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本身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人体内,间质细胞要比实质细胞分布的广泛,数量也多。

实质细胞是一个器官内,承担该器官功能的细胞,间质细胞是这个器官内存在的那些辅助实质细胞完成器官功能的细胞。比如脑内的神经元细胞就是实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算是一种间质细胞。

间质细胞是这个器官内存在的那些辅助实质细胞完成器官功能的细胞。比如脑内的神经元就是实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算是一种间质细胞,再如肝脏细胞是实质细胞,肝小叶间的纤维细胞就是间质细胞,起支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戏曲知识范文第5篇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这是由于做到了“虚由实生,实仗虚行”的缘故。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有的老艺人说:“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在《秋江》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如果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出之贵实”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镯》中针线、小鸡是虚的,玉镯却是实的;《刘海砍樵》中刘海砍樵柴是虚的但镰刀却是实的,《武松打店》中武松手里那柄银光闪闪的匕首却是实的。有些道具,则是半虚半实、半真半假的。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由此可见,片面强调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虚拟不是目的,虚从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布景道具。《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但越剧《红楼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依旧是写意的。岳阳的巴陵戏《岳阳楼记》,把写意与写实结合起来运用。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